对进一步繁荣锡剧事业的思考

合集下载

锡剧文化对农村发展的作用

锡剧文化对农村发展的作用

锡剧文化对农村发展的作用1. 引言1.1 锡剧文化的传承与影响锡剧是中国戏曲种类之一,起源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种地方传统戏曲形式。

锡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锡剧在农村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精神寄托,更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锡剧文化的传承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当今社会,面对快速变化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对锡剧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字数:230】1.2 农村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种种挑战。

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医疗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农民生活水平较低,缺乏吸引力。

农村文化传统逐渐消失,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空虚,缺乏精神寄托和文化自信。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种种现状和挑战使得农村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锡剧文化与农村文化传统的关系锡剧作为中国传统地方戏曲之一,与农村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锡剧最初起源于江苏省无锡市,是当地农民在劳作之余自发演唱的一种艺术形式。

锡剧文化深深扎根于当地的农村生活和文化传统中。

锡剧的演出场所多为农村茶楼或集市,经常邀请本地村民参与演出,内容贴近农村实际生活,以平民百姓的语言演绎着各种故事。

这一特点使锡剧成为了农村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可以反映出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信仰、习俗等方面。

锡剧的音乐、服饰、表演方式等元素都融入了传统的农村文化元素,如农村的民谣、乐器、服装等,使得锡剧成为了农村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通过锡剧的传承和演出,农村人民可以感受到自己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增强自身文化认同感。

与锡剧《珍珠塔》中的“姑母”之缘

与锡剧《珍珠塔》中的“姑母”之缘

与锡剧《珍珠塔》中的“姑母”之缘■董旭红流,允许不同的观念行为表达,共同寻找合作的默契,你来我往,共同达到最佳的戏剧效果。

好的对手演员是相互成就的,不能只顾自己。

老一辈的艺术家常常告诫我们:做人要厚道,演戏要有戏德,就是这个道理。

演员行业不断学习进取的另一个途径,就是艺术文化修养的提高。

有些演员,年轻的时候靠脸演戏,有一定的基础,也有一定的市场,但随着岁月流逝,没有知识文化的储备,德才不兼备,演员的路就走不远了。

所以平时要多学习,多看书,多观摩。

政治,历史,经济,文学,军事,体育等领域都要涉足学习。

有人说演员要有开杂货店的本领,什么都有一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基础的储备,当碰到适当的角色要求时,就不会慌张,努力就有了方向。

我们在做好演员功课的同时,一定要涉猎学习编剧和导演的艺术,以便读懂剧本一度创作思想立意,准确理解导演二度创作表现形式。

与此同时,也要对舞美设计、服装、化妆、道具、灯光等方面学习了解。

因为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是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

这也是作为演员的职业的必修课。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耕耘锡剧舞台已30多年,在无锡艺校锡剧班第一次参加表演课的场景仿佛还在昨日。

那次表演课上,老师从锡剧班旦角中挑选了五名学员饰演《珍珠塔》中的“方朵花”,而我就是其中一个。

当时大家都才十八、九岁,有几位同学听到老师报到名字一下子哭出来了,因为小姑娘都争先恐后地要演漂亮的花旦小姐,方朵花属于老旦,不漂亮,甚至还有点丑,都不要演。

我却想,你们为什么要哭?你们不要演我来演,我喜欢这个角色,“方朵花”在台上多有戏、多出彩、多有特色啊,所以接到这个角色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也许是冥冥之中有安排,就是那一次老师的选择的决定,让我的人生道路和“方朵花”这个人物结下不解之缘,也为我和汪韵芝老师的相遇、熟悉直到拜入她门下埋下了伏笔。

因为发自内心地喜欢,所以我就学得既好又快。

到学期结束,学校举行《珍珠塔》全剧汇报演出,“见姑”一折中的方朵花就是由我来饰演,现在回想,其实那时候因为年轻阅历浅,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半懂不懂,只能说依葫芦画瓢敢唱敢演,倒也获得了台下锡剧前辈和老师的认可,觉得我是一棵好苗子,若加以培养,定有所成。

“新珍珠塔”现象——从锡剧《珍珠塔》唱红京城谈起

“新珍珠塔”现象——从锡剧《珍珠塔》唱红京城谈起

“新珍珠塔”现象——从锡剧《珍珠塔》唱红京城谈起骆朗【摘要】2013年1月下旬,按照“名家、名剧、名团”的要求,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经文化部推选,携《珍珠塔》一剧晋京参加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演出在中国儿童艺术剧场成功举行。

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杨承志,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减等在江苏省演艺集团董事长朱昌耀的陪同下,与干余名观众共同观看了演出,董伟给予剧目高度评价,连赞三个“非常好”:戏非常好,全体演员非常好,演出效果也非常好。

董伟表示,《珍珠塔》的演出,为本次地方戏精粹展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氛围热烈,掌声雷动,鲜花如锦,喝彩如潮。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1页(P49-49)【关键词】《珍珠塔》;锡剧;中国戏剧家协会;演出效果;儿童艺术;中国文联;文化部;党组书记【作者】骆朗【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5.532013年1月下旬,按照“名家、名剧、名团”的要求,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经文化部推选,携《珍珠塔》一剧晋京参加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演出在中国儿童艺术剧场成功举行。

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杨承志,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等在江苏省演艺集团董事长朱昌耀的陪同下,与千余名观众共同观看了演出,董伟给予剧目高度评价,连赞三个“非常好”:戏非常好,全体演员非常好,演出效果也非常好。

董伟表示,《珍珠塔》的演出,为本次地方戏精粹展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氛围热烈,掌声雷动,鲜花如锦,喝彩如潮。

由于地域原因,锡剧极少到北京演出,然而本次《珍珠塔》的上演,则令北京观众在惊喜之余更是惊艳。

有年轻观众表示,第一次看锡剧,只觉得人物真实,故事曲折,环环相扣,服装美,台词美,极富江南风韵。

天女散花万里飘香

天女散花万里飘香

的方法 , 继后由作曲者承担。( 在锡剧界外请兄弟剧种
的导演时 , 此者更为突出 ) 专家型的作 曲家 , 对剧本 、 人
剧名家沈派 唱腔 ……这个对话 , 含意深刻 , 观众热 爱 锡剧流派 唱腔 , 加上难得欣赏 , 故而拍手叫好 。 这个掌
声, 难道不值得我们锡剧界从业人员的深思吗?在 这 个 问题上 . 我们应该虚 心向兄弟剧种学 习 , 特 别是应
的过程 中或多 或少 的都会流 露出威 严 、 好动和 调皮 的一 面 , 可在《 天 女散 花 》 这 折子 戏 中就 大不 一 样
了 。梁 老师执 教严谨 并且耐 心细致 , 她 要求天 女不
应该有 定神亮 相的 常态 , 而是在 飘逸 的过程 中被凡
间 的万物 灵 动所 吸 弓 I , 舒眉 展 望 , 遐 思满 怀 ……从 而通过 这出折 子戏 的排练 , 使 我对角色 的理 解和表
距离 。 尽 管我的条 件不是十 分优越 , 但是我 相信“ 天
试牛刀 , 用 自己的勤奋和汗水为扬剧的百花园再补栽

道酬 勤 ” 这 四个 字 , 只要 自 己刻苦 努力 用心 钻研 就
没有攻克不 了的难 关 ! 以往 我所饰演 的角色涉 及的 行当一般 都是以 武旦 、 小花 旦 、 娃娃生 为主 , 在 排练
后, 有人问他 , 你唱} j 勺 是什么调 , 他会无言以答。试问 连锡剧的基本 曲调也不认知的 , 能潜心去研究和设 计 出符合 自身嗓音条件发挥的优 美唱腔来吗? 更谈不上 有 中生代的流派唱腔出现。其次 , 锡剧界为数 不多的 流派唱腔 , 在锡剧新作里没能大力弘扬。 偶而出现 , 观
朵小花 , 即使不能成 为国色天香 , 也 要 让 地 方 戏 的

江苏戏曲的都市化转型与城市文化之关系————以锡剧艺术发展为例

江苏戏曲的都市化转型与城市文化之关系————以锡剧艺术发展为例

乐性 , 曾经 因剧情 中格 调不 高而遭禁 演 ( 如早 期对 子戏 《 菜 摘 心 》《 、 王瞎子捉奸 》 ) 后 来 , 轻松 娱乐 的基 础 上 , 等 , 在 注意 对
思想性 的砺 练 , 男女 之 间的打 情 骂俏 、 鬼 戏 ( 《 夜 夫 从 神 如 半 妻》 转为对都市 中小市民心理的讽刺揶揄 ( 《 珠塔》、 五 ) 如 珍 《
的繁荣局面 。20 0 6年 , 剧博物 馆在无 锡落成 , 馆 占地 4 0 锡 此 8
板”, 京剧的“ 高拔 子” 以及 《 春调》、 紫竹 调》、 九连环 》 《 《 《 、 绣 荷包》 等江南 民间小调 , 唱腔更加 丰富多彩 。 使
锡剧传播地域 的都市 化对 于锡 剧 突破地 域 限制 、 有更 拥
创人 员 , 以强大 的阵 容 、 特 的舞 台设 计 、 独 浓郁 的江南 气息 迷
醉 了观众 , 被评 为江苏省 舞台艺术精 品卫程 , 并第一 次获得 全
国性 戏 剧 大 奖 。
变化还 是规模的扩 大都 是都 市这 一市 场 的需 求 引起 的 , 现 体
出锡剧 逐步都市 化 的特征 。从 剧作 内容 上来 看 , 人物 数 目和 角 色增 多 , 台场 面壮 观 , 舞 剧情 丰 富复杂 , 色也 由农 村 天地 角 中的村 姑农 夫变 为都 市 中的才子 佳人 、 爷太 太 。从 艺术 特 老 色来看 , 以往配乐 单调 , 器简 单 , 乐 而后逐 渐 在都 市 中完成 对
H UNDRED CH 00LS I ARTS S N

影 响进 而促 其消亡。相反 , 实践证 明, 锡剧 中市井 因素 的 日趋 鲜明, 正是都市文化 浸淫所 产生 的必 然结果 , 也是锡 剧顺 应时 代变化 所做 的最佳选择 。 1锡剧 剧作 中的市井 因素 . 从 演 出 场 地 来 看 , 期 的 锡 剧 诞 生 于 田 间 地 头 , 波 在 田 早 奔 野 乡村 , 在这之后 , 随着外 出务 工人 员从农 村 向城 市迁 徙 , 锡

饰演锡剧《双珠凤》霍定金的思考

饰演锡剧《双珠凤》霍定金的思考

饰演锡剧《双珠凤》霍定金的思考■胡婷婷锡剧《双珠凤》数十年来,经锡剧前辈几代人的反复实践,精心打磨,不断升华,已成为锡剧艺术的精品力作之一,是江南太湖之滨的一颗灿烂明珠。

尤其是剧中的女主角—霍定金,更是代代传承发展,相继涌现了无数个“霍定金”,但每个人的表演又不尽相同。

那我又是如何来塑造和表演“这一个”霍定金的呢?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寻找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我认为,作为一名演员,要想演好任何一个角色,首先要全面了解剧情,深入研究人物,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塑造好这一人物形象,才能准确体验好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准确把握和体现好这一人物的性格。

所以,要想知道霍定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就必须从阅读剧本开始,努力从剧本中去寻找该人物的行为贯穿线,从中去发现和挖掘该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内心世界。

经过细心研读,霍定金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浮于脑海。

从剧本的字里行间显现出她是一位吏部文官之女,千金小姐,年芳二十,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花季少女。

她年轻貌美,才华横溢,她亭亭玉立,举止大方;她纯洁善良,品德高尚;她为人正直,坚贞不屈,具有坚强果断的性格。

二、从细微出着手,体现人物形象大家知道戏曲中的“四功五法”都是表演的载体,缺一不可。

因此,我在塑造和表演霍定金这一人物时,充分调动和运用了这些表演元素来体现这一人物。

当然,在每一场中的具体运用都有所不同。

如:第一场,从霍定金出场到进场,没有一台词和唱腔,但却是该人物的首次出场(亮相),给观众留下何种形象(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我在表演中没有过多地去夸张和张扬她是一位吏部文官之女那种“高人一等”的样子,而是采用稳步出场,立于舞台中央,站于台阶之上,目光平视前方,脸上略带微笑,缓缓地向众人欠身行礼……,通过这一系列地动作表演,既体现她是一位千金小姐,亭亭玉立之态,和雍容华贵地气质,又显现出她为人善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一面。

然后双手擎香,缓步向前双眼慢慢上移,仰望佛像,虔诚上香……,当她发现一只蝴蝶时,我采用眼睛突然张开集于一点,眼神放光,给人产生似突然发现蝴蝶之感,当然,在舞台上单靠眼睛还是不够的。

锡剧民间戏班的现状调查与研究_艺术百家200501

锡剧民间戏班的现状调查与研究_艺术百家200501

文章编号:1003-9104(2005)01-0010-12锡剧民间戏班的现状调查与研究夏月1 朱恒夫2(1、2.同济大学文法学院,上海200092)摘 要:在对活跃于苏南地区的锡剧民间戏班调查、分析、详尽描述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民间戏班与专业剧团是并行不悖的两种锡剧演出主体,其兴起缘于苏南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于文中指出制约其发展的数方面问题,据此,提出解决的思路。

关键词:滩簧;锡剧;民间戏班中图分类号:J92.4 文献标识码:BSurve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X iju Opera Fol k G roupX I A Y ue,Z HU H eng-fu前言锡剧发源于太湖沿岸的无锡、常州农村,后逐渐流传至沪宁沿线、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及苏北里下河地区的盐城和南通,为江苏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历史上曾有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无锡文戏和常州文戏之分。

然而,因无锡和常州常年都同属一个行政区划常州府(至1953年1月,常州市和无锡市才分定为省辖市),且两者在语音和曲调上大多相似,故两者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而且,两帮滩簧艺人也进行了很多有意识的合作和改造,渐渐被合称,如 常锡滩簧 、 常锡文戏 等,后来又统一为 常锡剧 、 锡剧 。

从开始的曲艺形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剧种,锡剧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最初仅仅是几个人在空地清唱,后来渐渐有了散班登台表演,之后各职业戏班出现,并慢慢发展壮大,演出领域也越来越扩大。

发展到城市中后,锡剧戏班又吸收了其它剧种很多有益的经验,逐渐成熟完善。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各锡剧戏班纷纷转变成为专业剧团,并建立了导演制和剧本制,其它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随之而来的 十年浩劫 使锡剧事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很多艺人身心都遭受到巨大的摧残,各剧团也遭解散或下放, 拨乱反正 后,剧团体制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恢复,然而终究无法恢复到五六十年代的繁荣局面。

江阴锡剧的传承与普及

江阴锡剧的传承与普及

锡剧说的是家常话,唱的是家常事,经演员表演出来,就成了普通人心中流淌的旋律,入口入心见真情。

锡剧在生活里流淌得久了,就成了乡风民俗中的一部分。

那时的锡剧,是江阴地域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精神食粮。

只要听说哪里在唱锡剧,大家不管多远都会扛着板凳成群结对地赶过去,台上咿咿呀呀地唱、台下摇头晃脑地看,曲终人散时,大家意犹未尽乘兴而归,边上小商小贩也赚得盆满钵满。

八十年代末,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介入,锡剧艺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九十年代初,当我们从无锡戏校毕业回团时,江阴市锡剧团为了生存另辟蹊径,以锡剧、歌舞“两条腿走路”的办团方针,以一靠市长、二靠市场的模式来维持剧团的正常运行,但大家的努力依然摆脱不了演出市场萎缩的困境,严峻的现实令人感到前途渺茫,很多人忍痛离开了剧团另谋职业。

很多人与锡剧渐行渐远,把戏曲的式微归结于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归结于城市让人们遗忘了戏曲。

我们作为锡剧人,纠其根、溯其源,意识到应该重视戏曲传承以及戏曲的传播,意识到锡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衰败没落。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4年10月全国文艺座谈会的召开、2015年7月《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和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犹如春风春雨滋润了传统文化这块干涸的土地,让甘守清贫的锡剧人重新看到了锡剧事业繁荣发展的希望。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文艺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在江阴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锡剧人迅速行动起来,“锡剧进校园”工程让专业院团与在校学生手牵手,让锡剧从娃娃抓起这梦想变为现实,江阴锡剧事业的传承与普及工作由此拉开了帷幕。

从2010年开始,江苏省锡剧团、无锡市锡剧院、江阴市锡剧团和华西青年特色艺术团分别派出了业务素质强的一线优秀演员担任全市20个小锡班的专业任课老师,老师们用自己的特长与所学让孩子们充分感受锡剧之美,融合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价值观给予孩子们精神文化之养分,让孩子们在舞台上以“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呈现综合锡剧之美,也让锡剧温润了他们的心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 电视晚会的形式 ,让观众欣赏锡剧艺术作品[ 勺名段 、 介 绍锡剧知识 、 弘扬锡剧文化。 这三种形式备有特点 , 在 弘扬 锡剧艺术上各有所长 。
广大观众的喜爱。 但近十几年来锡剧进入剧场演 出的场次 越来越少 , 一来是因戏剧走进基层服务百姓 I 向 广场演 出增 多, 二来是 购票入场看戏 的观 众踊跃程度在 下降 . 且很少 有年 轻力量对锡剧显示 浓厚兴趣 。虽然大家做 出种种努
力. 但振 兴或繁荣锡剧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
二. 继 续广 泛 开展 送 戏 下 乡 。 进 一 步培 养 基层 锡 剧观 众 。
锡剧团起着 弘扬锡剧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 。 就拿宜兴
只要我们认真思考现时戏剧所处的环境 。 就不难得 出 结论 , 归根到底就 是时代变 了, 人们的生活节奏变了 , 需 求
术老树 发新芽 , 再放光芒 。 第一种是电视上播 出整场戏 , 相
统戏有《 双推磨》 、 《 庵 堂认母》 、 《 庵堂相会》 、 《 孟丽 君》 、 《 珍 珠塔》 、 《 双 珠凤》 和现代戏《 红花 曲》 等。此外 , 优秀传统戏 《 拔兰花》 、 《 小过关》 和革命历史题材的《 红色的种子》 、 《 太
文化 、 活跃城乡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的重任 。应让最具现代 化的电视传媒和古老的锡剧艺术相结合 , 使传统 [ 向 锡剧 艺
今. 由于现代传媒的空前繁荣 , 电影 、 电视 、 广播 、 网络并 驾 齐驱, 使 得以舞台为载体 的戏曲艺术 , 目趋萧条 , 大有 “ 门 前 冷落车马稀 ” 之感。 江苏是有名的文化大省 , 江苏的地 方 戏曲也很多 : 昆曲 、 锡剧 、 扬剧 、 淮等都是我省的主要剧种 。 面对戏曲发展 的困难 时期 ,作为锡剧故乡的文化工作者 , 感到有一种 强烈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繁荣戏 曲、 传承锡剧 ,
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Βιβλιοθήκη , 花力气, 真正把弘扬锡剧艺术
当成一件实事来抓 。

是绚丽多姿 。据统计 : 中国有戏 曲剧种 3 0 0 余种 。戏 曲文
化, 不仅体现 在舞台上 、 书卷里 、 声像 中 、 还渗透 在 民俗生 活中 、 建筑装饰中 . 生活语言中……真可谓无所不在 。 可如
前, 观众不需要跑 到剧 场 , 只要在 自己家 门口就能欣 赏到
窄, 加上工作 、 生活的节奏较慢 , 人们 的艺 术鉴 赏水 平以及 观念 也与之相适应 。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 , 尤 其 是现 代传媒 , 满足了不同层 次不 同对象 的各种 文化 艺术 需 求, 广大 群众不仅仅 限于舞 台戏剧艺术 的追求 , 对各种高 水平的艺术表 演见识得多 , 欣赏水平也 随之提高 , 而生 活 节奏 的加快 , 又使广大年轻 人对 『 曼 条斯理 的戏 曲唱腔难 以 接受 。这些现实 问题一定程度影 响着当前戏 剧事业 的发

充分 发挥 现 代传 媒 优 势 。 进 一 步扩 大 锡剧
的社 会影 响 。
戏曲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 是真正的 、 民族的 、 大 众的通俗文化。这种文化的受众范围之大 , 影响人数之多是 历史 E 任何艺术形式都难以相比的,具有极强的传播优势。 只是在出现了更通俗 、 更大众的电视文化并取得相 当的繁荣 之后 , 戏曲才逐渐显露出其相对 于电视文化的劣势 , 具像性 不如电视 , 表现范围不及电视 , 欣赏的方便程度不及电视 , 很 多观众宁愿坐在家中看电视 , 不愿到剧场看戏曲表演 , 更多 的年轻观众更是受不了戏 曲的匣节奏和程式化表演 , 因而锡 居 J _ 舞台也渐渐 门庭冷落。 锡剧艺术面临严峻的考验 。 电视是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 . 担负着 弘扬先进
剧 影 月 报 论坛
对进 一步繁荣锡 剧事业 的思考
一 王凤华
中国是世界文 明古国之一 ,中国的 民族文 化多彩纷 呈, 历史悠久 。 不 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各具风采 。 在众多 的文化种类 中, 作 为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 曲艺术更
那么. 如何 才能使锡剧 艺术重新焕 发青春 呢? 我觉得
展。
剧场里一样的美妙音乐 、 漂亮身段。 几年来 , 宜兴锡剧团创 作和改编 了《 百合花开》 、 《 狸猫 换太子》 、 《 半夜夫妻》 等3 0 多个剧 目, 在江 、 浙一带巡 回演 出, 并积极与村 、 企联姻 , 让 老百姓看戏不花钱 , 原来在剧场演出观众最多也就一千多 人, 但深入农村 、 工厂 、 学校 、 广场演 出 , 少则数 千人 , 多则 上 万人 ,每年 演出 2 5 0场 、观 众达 6 0多 万人 次 、行 程
湖女儿》 以及现代戏《 海岛女民兵》 、 《 紫罗兰》 等, 都得到 了
当于把舞 台搬到 荧屏上 ; 第 二种是锡剧 电视剧 , 使 电视艺 术与锡剧艺术成功嫁接 , 形成新的艺术 品种 。这 方面 无锡 市、 宜兴市锡剧 团都做了很好 } 向 尝试 , 像锡剧连续剧《 珍珠 塔》 、 《 陶朱公传奇 》 等; 第三种是举办锡剧 晚会类栏 目, 通
是我们锡剧 人必须为之而努力的事业。
锡剧最初 称“ 滩簧 ” 或“ 滩王 ” . 亦 名花鼓戏 . 流行 于无 锡、 常州 、 江阴一带农村 , 约于清乾 隆四十年 ( 1 7 7 5 ) 左右开
始形成 , 它是在 民间山歌 、 小 调和花鼓戏 基础上发 展起来
的, 锡剧音乐声调 优美 、 悦耳 动听 , 具有秀丽 的水 乡特色 。 它吸取 、 融合 兄弟剧种的 曲调 , 有黄调 、 大陆调 、 玲 玲调等。 新 中国成立后 , 锡剧发展迅速 , 整理 、 改变和创作了很多优 秀的传统戏和现代戏 . 其 中拍摄成舞台艺术记录影片的传
观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过去 , 由于条件的限制 , 只有 样数不多 的艺术形式供人们欣赏 , 人们对艺术 的选择面较
锡剧团来说吧 . 过去 , 买票要开后 门, 剧 团演 员是很令 人羡 慕的职业。 但近几年 来 , 观众人数急剧下 降。 依靠大锅饭时 代那种模式是行 不通 了。 宜兴锡剧 团走 出了一条贴近观众 的新 路子 , 那就是 自制流动舞台 , 真正把舞 台搬到观 众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