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_Mn_TiO_2催化剂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的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基于Cu2-xX-CNTs纳米催化剂的可控构筑及选择性调控氧还原反应机理》范文

《2024年基于Cu2-xX-CNTs纳米催化剂的可控构筑及选择性调控氧还原反应机理》范文

《基于Cu2-xX-CNTs纳米催化剂的可控构筑及选择性调控氧还原反应机理》篇一基于Cu2-xX-CNTs纳米催化剂的可控构筑及选择性调控氧还原反应机理一、引言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寻找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技术成为了全球科研领域的热点。

其中,氧还原反应(ORR)在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能源转换和存储技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Cu2-xX/CNTs纳米催化剂因其在ORR中的高活性和选择性而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Cu2-xX/CNTs纳米催化剂的可控构筑及其对氧还原反应机理的选择性调控。

二、Cu2-xX/CNTs纳米催化剂的构筑(一)材料选择与制备Cu2-xX/CNTs纳米催化剂的构筑主要涉及碳纳米管(CNTs)和铜基催化剂的合成。

首先,选择合适的CNTs作为载体,其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

然后,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溶胶凝胶法等方法制备出Cu2-xX合金纳米颗粒,并将其负载在CNTs上。

(二)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Cu2-xX/CNTs纳米催化剂进行结构表征。

结果表明,Cu2-xX 纳米颗粒均匀地分布在CNTs上,形成了良好的异质结构。

此外,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该催化剂在ORR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

三、氧还原反应机理研究(一)反应路径分析ORR是一个多电子转移过程,涉及到氧气分子的吸附、电子转移和产物脱附等步骤。

Cu2-xX/CNTs纳米催化剂的引入可以改变这些步骤的能垒,从而影响ORR的反应路径。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可以揭示催化剂表面氧气分子的吸附方式、电子转移过程以及产物脱附的能垒。

(二)选择性调控通过调整Cu2-xX合金中的X元素含量、颗粒大小、CNTs的种类和结构等参数,可以实现对ORR反应路径的选择性调控。

例如,增加X元素的含量或减小颗粒大小可以提高催化剂对四电子转移路径的选择性,从而提高ORR的效率。

纳米二氧化钛催化剂选择性光还原NO生成N2:氧空位和铁掺杂的角色

纳米二氧化钛催化剂选择性光还原NO生成N2:氧空位和铁掺杂的角色

纳米二氧化钛催化剂选择性光还原NO生成N2:氧空位和铁掺杂的角色摘要传统的以TiO2为载基的光催化剂由于氧化氮氧化物生成硝酸盐并且不易自发的解除吸附,因此容易导致催化剂失活。

我们在一个还原性气氛中通过热还原法在TiO2纳米粒子中产生更大浓度的氧空位来改变选择性还原反应。

结果表明:在光致还原过程中,NO被氧化成N2和O2,并且催化剂在室温下能够自发的解除吸附。

通过在TiO2中掺杂Fe3+来大大提高光还原反应的活性,其中Fe3+作为一个受体型的掺杂剂用以稳定氧空位。

而且,光诱导还原Fe3+生成Fe2+提供了一种重组的途径:几乎完全抑制了NO2的形成,因此提高了还原反应生成N2的选择性。

气相色谱分析证实,N2和O2以化学计量比生成,并且发现氧空位的浓度限制了NO分解反应的活性。

我们提出一系列内部一致的反应方程来描述所有的实验观察到的光催化过程特性。

观察到氧空位对光诱导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可能为设计高选择性的光催化剂提供新的路径。

引言世界上大部分的能源消耗主要是在空气中燃烧化石燃料。

主要的例子是汽车中内燃发动机和发电厂中的涡轮机。

这些过程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例如CO2和NO x。

在燃料燃烧的过程中产生较高的温度使空气中N2和O2反应生成NO x (NO和NO2的混合物)。

在过去的几十年,由于越来越多的汽车和日益增长的工业活动,导致大气中NO x的浓度迅速增加。

关注的主要原因是排放的氮氧化物对人类的肺组织有害并且有助于形成酸雨。

TiO2,一种著名的半导体催化剂,能够在室温和常压下分解NO x,已经被广泛的研究。

当入射光的能量超过TiO2半导体的带隙3.2eV时,价带上的电子吸收光子被激发,从价带跃迁到导带,结果产生电子-空穴对。

部分电荷载流子到达TiO2表面并且被Ti上的表面吸附剂捕获形成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

生成的自由基非常活跃能够和NO反应形成硝酸盐。

然而,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就是形成的硝酸盐不能自发地使解除吸附。

V2O5ACF催化剂低温下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机理[1]

V2O5ACF催化剂低温下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机理[1]

第30卷 第10期 催 化 学 报 2009年10月V ol. 30 No. 10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 sOctober2009文章编号: 0253-9837(2009)10-1007-05研究论文: 1007~1011收稿日期: 2009-03-12.联系人: 黄张根. Tel: (0351)4043727; Fax: (0351)4043727; E-mail: zghuang@基金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877078);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08-309);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9011011-1).V 2O 5/ACF 催化剂低温下选择性催化还原 NO 的机理侯亚芹 1,2, 黄张根 1, 马建蓉 3, 郭士杰 1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西太原 0300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3太原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摘要:将 V 2O 5 担载在活性炭纤维 (ACF) 上制得 V 2O 5/ACF 催化剂, 并采用暂态响应实验和 NH 3 吸附氧化实验等考察了影响 V 2O 5/ACF 催化剂上选择性催化还原 (SCR) 反应的关键因素. 结果表明, NH 3 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是必要的, 而且该吸附是一个快速过程; 气相 O 2 的存在有利于形成催化剂中所需的活性氧化态物种. NH 3 吸附-脱附与原位质谱相结合的实验表明, V 2O 5/ACF催化剂具有吸附 NH 3 和将 NH 3 氧化为 N 2H 2 的能力, N 2H 2 为 NH 3 氧化的一种中间体. 关键词:五氧化二钒; 活性炭纤维; 选择性催化还原; 氨; 吸附; 活化; 机理 中图分类号:O643 文献标识码:AMechanism of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at Low Temperatureover V 2O 5/ACF CatalystsHOU Yaqin 1,2, HUANG Zhanggen 1,*, MA Jianrong 3, GUO Shijie 1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Conversion, Institute of Coal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aiyuan 030001, Shangxi, China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3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Safety,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Shangxi, ChinaAbstract: A novel V 2O 5/activated carbon fiber (ACF) catalyst for NO removal was prepared. The mechanism of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was carried out by a transient response experiment and NH 3 adsorption and oxid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NH 3 adsorption is neces-sary and is a fast process. The active sites can be easily formed in the presence of O 2. Adsorption and 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with online mass spectroscopy analysi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adsorption and oxidation behavior of NH 3 at 120 o C over the V 2O 5/ACF cata-lyst. The adsorbed NH 3 can be oxidized to N 2H 2 on the catalyst surface, and N 2H 2 is an intermediate of oxidized NH 3.Key words: vanadium oxide; activated carbon fibe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ammonia; adsorption; activation; mechanism我国煤烟型的大气污染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控制燃煤 SO 2 和 NO x 的排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目前, 最有效的脱硝手段是以 NH 3 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 (SCR) 技术[1], 而 SCR 技术的关键是高效稳定的催化剂. 由于低温脱硝可置于除尘器和 SO 2 脱除装置之后, 可以有效降低能耗, 因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 低温脱硝催化剂主要基于活性炭 (焦) 担载的 MnO x , CuO 和 V 2O 5 等[2~4],但在 H 2O 和 SO 2 共存时, 这些催化剂容易失活. 这主要是由于过量沉积的硫酸铵盐堵塞了催化剂的孔道, 或者生成的金属硫酸盐在低温时脱硝活性较低.我们前期研究发现, 将 V 2O 5 担载在活性炭纤维 (ACF) 上制得的 V 2O 5/ACF 催化剂在 120~180 o C 具有较高的 SCR 活性和稳定性, 而且抗 H 2O 和 SO 2 毒化能力较强[5]. 但目前对其相关反应机理认识还很不足. 尽管人们在催化剂开发过程中也开展了大量的脱硝机理研究, 但这些研究大多基于工业应用1008 催 化 学 报 第30卷的 V 2O 5/TiO 2 催化剂[6,7], 并主要形成了 Eley-Rideal 机理 (吸附态的 NH 3 与气相或弱吸附的 NO 反应)[6~10]和 Langmuir-Hinshelwood 机理 (吸附态的 NH 3 与吸附态的 NO 反应)[6,7,11,12]. 在低温脱硝催化剂的反应机理方面, 朱珍平[13]通过氨程序升温脱附 (NH 3-TPD) 实验推断 NH 3 主要以两种吸附态吸附在炭活性位, 即 B 酸位上的 NH 4+和 L 酸位上的 NH 3, 并推断 NH 4+被邻近的钒中心氧化活化后与气相或弱吸附的 NO 反应 (如何活化尚不清楚). Marbán 等[14]研究了 Mn 3O 4/炭-陶瓷催化剂的脱硝机理, 认为参与 SCR 反应的 NH 3 有 –ONH 2 (吸附于 Mn 2O 3 的晶格氧上) 和 –NH 4+ (吸附于 MnO 的–OH 上) 两种. 但活性炭纤维用于 SCR 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采用暂态响应实验和 NH 3 吸附脱附与原位质谱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 NH 3 在 V 2O 5/ACF 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氧化, 对 V 2O 5/ACF 催化剂上 SCR 反应机理的认识和低温脱硝催化剂的开发有初步的指导作用.1 实验部分1.1 催化剂的制备V 2O 5/ACF 催化剂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 首先将载体粘胶基活性炭纤维 (比表面积为 1032 m 2/g) 剪成一定尺寸, 在 110 o C 下干燥 2 h, 然后放入 0.077 85 g/ml 的偏钒酸铵/草酸水溶液等体积浸渍, 在室温下放置 3 h, 50 o C 干燥 12 h, 110 o C 干燥 6 h, 最后依次在 500 o C 氩气 (100 ml/min) 下煅烧 8 h 和 250 o C 空气中煅烧 5 h. V 2O 5 的担载量以 V 2O 5 的质量百分含量计算. 1.2 暂态响应实验暂态响应实验首先由稳态实验 (即当催化剂 SCR 活性稳定时) 开始, 依次在反应气氛中去除和添加某一组分, 如 NO, O 2 和 NH 3, 在此过程中, 以 N 2 为平衡气体, 始终保持总气体流量为 400 ml/min. NO 出口浓度以燃气分析仪 (KM9106, 英国 Kane 公司) 连续在线检测. 气体组分切换步骤如图 1 所示. 1.3 NH 3 吸附氧化-脱附、程序升温脱附 (TPD) 和程序升温表面反应 (TPSR) 实验采用含 0.15% NH 3 和 5% O 2 的 Ar 或含 0.15% NH 3 的 Ar 在 120 o C 下于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 NH 3 的吸附氧化实验, 气体总流量为 100 ml/min. 当 NH 3 吸附接近或达到平衡后, 在同一温度下将气体切换为 100 ml/min 的 Ar 吹扫约 40 min 以除去物理吸附的 NH 3. 然后在此条件下进行 TPD 实验, 升温速率为 10 o C/min. 采用瑞士 Balzers 公司生产的 Omnistar QMS 422 型质谱仪在线检测反应器出口气体组成的变化. NH 3 的 m /e = 17, 会受到 H 2O 的干扰, 因此选择 m /e = 15 为检测对象, 可能的气体产物 N 2, NO 和 N 2O 的 m /e 测定值分别为 28, 30 和 44.为了研究吸附态 NH 3 在 V 2O 5/ACF 催化剂上的氧化性, 当催化剂吸附 NH 3 饱和后, 通入 NO+O 2 气体进行 TPSR 实验. 以燃气分析仪实时在线分析尾气组成变化情况.2 结果与讨论2.1 各反应气体的暂态响应实验结果暂态响应实验通常被用来研究催化反应机理[15], 本文采用暂态响应实验考察了影响 V 2O 5/ACF 催化剂上 SCR 过程的关键因素, 各反应气体的暂态响应实验结果如图 2 所示. 图 2(a) 为 NH 3 的暂态响应结果. 可以看出, 当 SCR 稳态反应后, 将 NH 3 从原料气中去除, NO 浓度随时间而逐渐增加, 增至其入口浓度时约需 9 min. 这说明在所采用的反应条件下, 有相当量的 NH 3 吸附于催化剂表面, 并在气相 NH 3 去除后继续与 NO 反应. 由于 SCR 反应过程中 NH 3/NO 摩尔比为 1, 因此可通过 NO 消耗量来计算催化剂表面吸附的 NH 3 用于 SCR 的反应量, 而 NO 消耗量可由 NO 出口浓度-时间曲线积分计算得出. 结果显示, NO消耗量即催化剂表面图1 暂态响应实验反应气体组分切换流程示意图Fig. 1. The stepwise removal-addition of reactants (NO, O 2, and NH 3) in the transient response reaction.第10期侯亚芹 等: V 2O 5/ACF 催化剂低温下选择性催化还原 NO 的机理 1009吸附的 NH 3 用于反应的量为 12.6 μmol/g. 当 NH 3 重新加入反应气氛中时, NO 浓度在 10 min 内逐渐下降并达到新的稳态. 由此可见, NH 3 的吸附对于 V 2O 5/ACF 催化剂上的 SCR 反应是必要的, 随着 NH 3 覆盖度的逐渐增加, 反应速率逐渐提高, 表明 NH 3 的吸附是相当快的. 这与 Mochida 等[16]报道的结果一致, 他们在研究活性炭纤维上的 SCR 机理时认为, 在 100~150 o C 时 NH 3 的吸附是控制步骤.图 2(b) 为 O 2 的暂态响应结果. 由图可见, 当从反应气氛中去除 O 2 后, NO 浓度在初始的 3 min 内快速升高至 0.047%, 然后增加速度减缓, 在 50 min 后达到新的稳态出口浓度 0.055%. 这说明 O 2 可加速 SCR 反应, 无 O 2 存在下 NO 也可被 NH 3 还原, 但活性较低, 可能遵循反应 6NO + 4NH 3 → 5N 2 + 6H 2O. 当 O 2 重新加入反应气时, NO 浓度在约 4 min 内即快速降低到准稳态水平, 随后持续缓慢降低. 这说明气相 O 2 的存在有利于形成催化剂中大多数所需的活性氧化态物种.图 2(c) 为 NO 的暂态响应结果. 由图可见, 反应稳态时将 NO 从原料气中去除, 出口 NO 浓度在 2 min 内急剧下降为 0.0038%, 随后下降的速率逐渐变慢, 15 min 后稳定在 0.0007%. 在无 NO 的情况下, NH 3 将在催化剂表面充分吸附. 当原料气中重新加入 NO 后, NO 浓度又很快恢复至实验初始值. 这说明气相 NO 和吸附态 NH 3 之间易于进行反应, 同时还说明, 对于 V 2O 5/ACF 催化剂上的 SCR 反应, NO 的吸附是不必要的. 因为如果 NO 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是必要的, 由于催化剂表面完全被吸附态 NH 3 所覆盖, 当 NO 重新加入的短时间内, NO 在表面的吸附预计微乎其微, 这时所发生的 SCR 反应在气相 NO 和吸附态的 NH 3 之间进行 (Eley-Rideal 机理). 如果遵循 Langmuir-Hinshelwood 机理, 那么当 NO 重新加入的短时间内, 由于 NO 吸附层仍未建立, SCR 反应速率应该较低, 即出口的 NO 浓度将超过正常稳态水平, 然后随 NO 吸附层的逐渐形成恢复至稳态值, 但这种现象在实验中并未发现. 另外, 由于 NO 重新加入后 NO 转化率迅速恢复至原来水平, 说明在无 NO 阶段形成的表面 NH 3 物种至少在所采用的反应条件下是具有活性的, 不会引起催化剂失活.2.2 NH 3 在 V 2O 5/ACF 表面的吸附与氧化图 3 为 120 o C 下 V 2O 5/ACF 对 NH 3 和 NH 3+O 2的吸附和氧化结果. 从图 3(a) 上第二阶段可以看出, 通 NH 3+O 2 后 3 177 s 内, NH 3 出口浓度与未通气前相同, 3 177 s 后开始溢出, 随后浓度逐渐升高; 通入 NH 3+O 2 后 3 300 s 开始有少量的 NO 放出, 且浓度不断升高; 出口 N 2 信号始终保持不变, 表明无 N 2 释放. 值得强调的是, 在第二阶段后期, 如果 m /e = 30 的信号归属于 NO, 那么此时系统中既有 NH 3 也有 NO 和 O 2, 理应具备发生 SCR 反应的条件 4NH 3 + 4NO + O 2 = 4N 2 + 6H 2O, 但是却没有观察到 N 2 的释放. 这说明第二阶段 m /e = 30 的信号不应归属于 NO, 而可能是 NH 3 被氧化生成的中间体 N 2H 2.102030405060100200300200300400500600700N O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10-6)350400450500550600N O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10-6)N O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10-6)Time on stream (min)图 2 2%V 2O 5/ACF 催化剂上 SCR 反应过程中各反应气体的暂态响应Fig. 2.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the reactants during the SCRreaction over 2%V 2O 5/ACF. (a) NH 3; (b) O 2; (c) NO. Initial reac-tion conditions: 0.4 g catalyst, 0.06% NO + 0.06% NH 3 + 4.7% O 2in Ar, 400 ml/min, 180 o C.1010 催 化 学 报 第30卷文献[17]报道 N 2H 2 是一种 NH 3 氧化的中间体. 在本实验条件下, 经 NH 3 吸附氧化 1.0 h 后检测出口的 NO 浓度, 发现并无 NO 生成, 而且在 NH 3 吸附氧化的原位红外实验中可以检测到 V 2O 5/AC 催化剂上存在 NH 或 N 2H 2 基团, 但并没有 NO. 因此, 我们认为 m /e = 30 的信号不应该归属于 NO, 而更可能是 NH 3 被氧化生成的中间体 N 2H 2. 从第三阶段可以看出, Ar 吹扫过程中有 NH 3 和 N 2H 2 放出, 且 NH 3 和 N 2H 2 的浓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为了判明 V 2O 5 在 NH 3 吸附和氧化中的作用, 在第二阶段没有 O 2 的条件下进行了重复实验, 结果见图 3(b). 可以看出, 第二阶段 NH 3 的溢出时间提前至 2 736 s, 表明无氧条件下, NH 3 也能吸附在 V 2O 5/ACF 催化剂表面, 只是在气相 O 2 存在时可以提高 V 2O 5/ACF 催化剂对 NH 3 的吸附能力. 第二阶段 2 736~4 100 s 内, NH 3 和 N 2H 2 同时开始溢出, 且二者浓度都逐渐升高, 逐步接近平衡. 第三阶段的 Ar 吹扫过程中有 NH 3 和 N 2H 2 放出, 表明第二阶段有 NH 3 和 N 2H 2 的吸附发生, 且吸附的 NH 3 和 N 2H 2 能够在吹扫过程中同温脱附. 整个过程中 N 2 浓度一直保持不变, 表明无 N 2 释放.2.3 吸附态 NH 3 与 NO 的反应性关于 NO 和 NH 3 的 SCR 反应机理, 刘清雅等[18]总结性地指出, NH 3 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阶段氧化是 SCR 反应的核心, 为此本文在催化剂吸附 NH 3 饱和后, 考察了 NH 3 的活化情况, 即在 NH 3 吸附吹扫后, 通入气相 NO 进行表面反应, 结果如图 4 所示. 可以发现, 在所考察的时间内, NO 出口浓度均未到达其入口浓度 0.077%, 但是可以想象, 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 最终 NO 出口浓度都会达到入口浓度. 对比三种催化剂可以看出, 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 出口 NO 浓度顺序为 ACF >2%V 2O 5/ACF >2%V 2O 5/ACF+O 2, 即担载 V 以及气相 O 2 存在均可提高 NH 3 反应活性.400500600700800N O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10-6)Time on stream (min )图 4 不同催化剂上吸附态 NH 3 与气相 NO 的表面反应Fig. 4. Surface reaction of gaseous NO with adsorbed NH 3 on dif-ferent catalysts obtained at 120 o C. (1) ACF+NH 3; (2) 2%V 2O 5/ ACF+NH 3; (3) 2%V 2O 5/ACF+NH 3+O 2.为了更清楚地理解 V 2O 5/ACF 催化剂 SCR 反应的本质, 分别对以上三种催化剂 120oC 下 NH 3 的恒温饱和吸附量进行了积分计算. 理论上 SCR 反应过程中 NH 3 和 NO 的化学计量比为 1:1, 则可用反应消耗的 NO 量间接计算 NH 3 的活化量, 结果如表 1 所示. 由表可见, 作为载体的 ACF 不仅吸附 NH 3 的能力有限, 而且所吸附的 NH 3 在所考察的温度范围内反应活性也较差, 只有约 27.4% 的吸附态 NH 3 与 NO 反应而消耗. 而在 V 2O 5/ACF 催化剂上, NH 3 吸附量大大增加, 并且 58.4% 的吸附态 NH 3 在 120 ºC 可以和 NO 反应. 可见活性组分 V 2O 5 为体系提供了绝大多数的酸中心从而有利于 NH 3 的吸附乃至活化. 另外 O 2 的存在可以大大提高催化剂100020003000400050006000M S i n t e n s i t yTime (s)(b)NH 3+ArArArN 2N 2H 2NH 3NH 3N 2H 2N 2M S i n t e n s i t yArNH 3+O 2+ArAr(a)图 3 120 oC 条件下 NH 3 和 NH 3+O 2 穿过 V 2O 5/ACF 床层后的尾气组成变化Fig. 3. Effluent gas composition during NH 3+O 2 (a) or NH 3(b) adsorption over V 2O 5/ACF at 120 o C. Reaction conditions: 100 ml/min, 0.15%NH 3+5%O 2+Ar, 0.6 g catalyst.第10期侯亚芹等: V2O5/ACF催化剂低温下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机理 1011吸附和活化 NH3 的能力, 所以为了获得较高的 SCR 活性, 气相 O2 的存在必不可少. 然而所有催化剂上吸附态 NH3 的转化率均未达到 100%, 这说明在所测温度和时间范围内, 并非所有吸附态 NH3 都能参与 SCR 反应, 即 V2O5/ACF 催化剂上可能存在各种不同活性的酸中心, 而只有吸附到某些特殊酸性位上的 NH3 才能在低温下与 NO 反应.3结论采用暂态响应实验考察了 SCR 反应中各气体在 V2O5/ACF 催化剂上的反应行为. NH3 的吸附对于 V2O5/ACF 催化剂上的 SCR 反应是必要的, 且随着 NH3 覆盖度的逐渐增加, 反应速率逐渐增加. 催化剂中大多数所需的活性氧化态物种在气相 O2 的存在下易于形成. NO 的吸附是不必要的, 气态 NO 即可参与 SCR 反应. V2O5/ACF 催化剂具有吸附 NH3 和将 NH3 氧化为 N2H2 的能力, 但是却没有检测到 N2 的释放. 只有部分吸附态的 NH3 能参与 SCR 反应, O2 的存在促进了 NH3 的吸附以及吸附态 NH3 与 NO 的反应.参考文献1黄张根, 朱珍平, 刘振宇. 催化学报(Huang Zh G, Zhu Zh P, Liu Zh Y. Chin J Catal), 2001, 26: 5322Singoredjo L, Slagt M, Van Wees J, Kapteijn F, Moulijn JA. Catal Today, 1990, 7: 1573Park B J, Park S J, Ryu S K. J Colloid Interf Sci, 1999, 217: 1424Zhu Zh P, Liu Zh Y, Niu H X, Liu S J, Hu T D, Liu T, Xie Y N. J Catal, 2001, 197: 65侯亚芹, 黄张根, 马建蓉. 环境化学 (Hou Y Q, Huang Zh G, Ma J R. Environ Chem), 2009, 28: 266Bosch H, Janssen F. Catal Today, 1988, 2: 3697Busca G, Lietti L, Ramis G, Berti F. Appl Catal B, 1998, 18: 18Inomata M, Miyamoto A, Murakami Y. J Catal, 1980, 62: 1409Topsøe N Y. Science, 1994, 265: 121710Wachs I E, Deo G, Weckhuysen B M, Andreini A, Vuurman M A, DeBoer M, Amiridis M D. J Catal, 1996, 161: 21111Takagikawai M, Soma M, Onishi T, Tamaru K. Can J Chem, 1980, 58: 213212Kantcheva M, Bushev V, Klissurski D. J Catal, 1994, 145:9613朱珍平. [博士学位论文]. 太原: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Zhu Zh P. [PhD Dissertation]. Taiyuan: Inst Coal Chem, CAS), 200014Marbán G, Valdés-Solís T, Fuertes A B. J Catal, 2004, 226: 13815Huang Zh G, Zhu Zh P, Liu Zh Y. Appl Catal B, 2002, 39: 36116Mochida I, Korai Y, Shirahama M, Kawan S, Hada T, Seo Y, Yoshikawa M, Yasutake A. Carbon, 2000, 38: 22917Yoshikawa M, Yasutake A, Mochida I. Appl Catal A, 1998, 173: 23918刘清雅, 刘振宇, 李成岳. 催化学报 (Liu Q Y, Liu Zh Y, Li Ch Y. Chin J Catal), 2006, 27: 636表1不同催化剂上NH3的吸附量与活化量的对比Table 1 Comparision of the amount and the reactivity of adsorbed NH3 on different catalysts at 120 ºCSample Breakthroughtime (s)Adsorption(μmol)Reacted(μmol)Conversion(%)ACF 1250107.077.727.4 2%V2O5/ACF 2736195.081.158.42%V2O5/ACF+O2 3177 250.0 94.5 62.2。

低温SCR催化剂

低温SCR催化剂

低温SCR催化剂催化剂是SCR技术的核心,其中MMNOx/TiO2、MNOx-CeO2/TiO2,MNOx/AI2O3、CuO/Tio2等在中低温范围内都表现良好的脱硝活性。

研究表明,以锰铈氧化物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N2选择性,是低温SCR催化剂研究的焦点。

活性组分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在低温SCR反应过程中,对反应物的吸附以及电子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反应能否顺利进行,影响着催化活性和N2选择性的高低。

常见的低温SCR催化剂活性组分主要有活性氧化锰和二氧化铈二种。

活性氧化锰MNOx的晶格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氧,能有效促进低温SCR脱硝反应的进行。

常见的锰的氧化物主要有MnO2、Mn2O3、M3O4和Mn5O8等,它们在SCR脱硝反应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Kapteijn 等研究发现MnO2催化剂具有较好的低温活性,而Mn2O3则具有较高的N2选择性。

锰氧化物的催化活性顺序为:MnO2>Mn5O8>Mn2O3>Mn3O4。

研究发现,虽然纯的MNOx 低温活性较高,但其N2选择性较差,且易受烟气中SO2和H2O 的影响导致催化剂中毒。

通常将MNOx与其他氧化物结合,制备双金属或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N2选择性,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二氧化铈CeO2在低温SCR反应中具有良好的活性,在催化加入Ce元素,可提高催化剂的储氧能力,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贺泓等通过浸渍法制备了Ce/TiO2催化剂并考察了反应性能。

吴忠标等通过溶胶-凝胶法在MNOx/TiO2中添加Ce元素制备了MNOx-CeO2/TiO2催化剂,研究发现Ce的添加有助于提高NO 的转换率。

顾婷婷等研究硫酸化改性后CeO2催化剂活性。

前人研究表明,CeO2具有较强的表面酸性和储存氧的能力,可以促进NH3在催化剂表面的活化和吸附。

催化剂载体载体是催化剂成型的关键,良好的催化剂载体不仅可以促进底物的吸附,提高催化活性,而且有助于催化剂的规模化生产和工业应用。

《基于Cu2-xX-CNTs纳米催化剂的可控构筑及选择性调控氧还原反应机理》范文

《基于Cu2-xX-CNTs纳米催化剂的可控构筑及选择性调控氧还原反应机理》范文

《基于Cu2-xX-CNTs纳米催化剂的可控构筑及选择性调控氧还原反应机理》篇一基于Cu2-xX-CNTs纳米催化剂的可控构筑及选择性调控氧还原反应机理一、引言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寻找高效、环保的能源转换与存储技术已成为科研领域的热点。

在众多能源转换技术中,氧还原反应(ORR)在燃料电池等能量转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Cu基纳米催化剂以其低廉的造价、较高的反应活性和独特的性能被广泛研究。

本文主要针对Cu2-xX/CNTs(X代表特定的杂原子)纳米催化剂的可控构筑及对氧还原反应的选择性调控机理进行研究。

二、Cu2-xX/CNTs纳米催化剂的构筑2.1 材料选择与制备Cu2-xX/CNTs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主要涉及碳纳米管(CNTs)和Cu基纳米粒子的合成。

碳纳米管以其良好的导电性、大比表面积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的载体。

Cu基纳米粒子作为主要活性物质,其性质可以通过改变组成元素(X)进行调控。

本实验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掺杂杂原子的碳纳米管,并通过浸渍法或化学还原法将Cu2-xX纳米粒子负载到碳纳米管上。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实现对催化剂的尺寸、形貌和结构的精确控制。

2.2 催化剂的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

同时,通过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等手段分析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和石墨化程度。

三、氧还原反应机理的研究3.1 反应过程及动力学研究氧还原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反应过程,涉及到多种中间产物的生成和转化。

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旋转圆盘电极(RDE)等电化学手段,研究Cu2-xX/CNTs纳米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的催化过程和动力学行为。

3.2 选择性调控机理研究通过对催化剂组成、结构和形貌的调控,实现对氧还原反应选择性的调控。

通过改变杂原子X的种类和含量,可以调整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从而影响氧还原反应的路径和产物。

制备方法对Mn-Ce/TiO2催化剂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活性的影响

制备方法对Mn-Ce/TiO2催化剂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活性的影响
大气污染防治
平板玻璃工业窑炉烟气中低温 <:;脱硝中试研究 唐志雄"岑超平"陈雄波"陈定盛"曾文豪8%/ 乙醇汽油对减少机动车污染排放的机理研究与分析 苏会波"林海龙"李"凡"靖苏铜"王"伟8#. 气固两相流在转运站系统除尘中的应用 蒋"权"李小博"付衡业"孟文俊8.$ 凹土负载催化剂对模拟烟气中单质汞的吸附 石莹莹"张强华"王海龙"陈"静"冯良东"蒋金龙8.& 铁氧化物多孔陶粒生物滴滤塔净化硫化氢气体 张雄军"彭书传"朱承驻"李"杰"王佩佩"滕"飞8-% 钒基活化液增活 D# )& 6J). 6B7). (IK)# 催化剂的实验研究
环境监测与评价
- 种重金属离子对间接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铝的干扰 李"川"巢文军"戴玄吏!**
环境生物技术
;)浓水6废水联合培养小球藻的实验研究 赵"璐">MN53?I3??@"党小虎"宋世杰"李"楠!/% 耐受重金属的芘降解真菌的筛选及芘降解动力学研究 段燕青"岳秀萍"白凡玉"张"潇!// 异养硝化6好氧反硝化菌粪产碱杆菌的脱氮特性 方海洋"王"智"李建华"王育来!8. 异养硝化6好氧反硝化菌 'O+6-# 的脱氮特性 刘天琪"金若菲"周集体"黄剑宇!8!
朱艳芳"刘宏波"马惠君"田"悦"黄"帅"符"波"刘"和*8/ 曝气条件对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内流场的影响 陶中兰"邢世禄"李春丽"邱广明"田"瑞*!# 厌氧硫酸盐还原6氨氧化的研究 刘福鑫"黄"勇"袁"怡"李"祥"张春蕾"张"丽*!! 腐殖酸修饰凹凸棒对 C DE 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蒋海燕"张"伟"周书葵"段"毅/$& 柿粉树脂的制备及其吸附 :2# F和 9G# F的效应 谢"枫"樊睿怡"张青林"郭大勇"罗正荣/%% 厨余发酵液作为反硝化碳源的规律研究 程"?"王晓昌"张永梅"李玉友"郝"昊/%! 低 :(+比条件下曝气生物滤池深度脱氮 常会庆"郭大勇"王"浩/#& 碳源投加方式对 <>;工艺脱氮速率的影响 张兰河"丘晓春"张"宇"庞香蕊"刘鹤楠 /.% 高含硫废水中硫的受限氧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基础研究开题报告

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基础研究开题报告

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基础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意义氮氧化物(NO_x)是大气污染物中重要的成分之一,它会对空气质量、人类健康、农作物生长等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减少NO_x排放已成为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的NO_x减排方法主要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但是该技术需要高温条件(300℃以上)下才能发挥优异的性能,因此其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低温SCR技术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低温SCR技术对温度的要求更低,可以在200℃以下使催化剂表现出比传统SCR技术更好的活性。

因此,本课题将进行一系列的基础研究,旨在发现新型的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及其反应机理,为进一步减少大气污染做出贡献。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确定反应条件:通过使用不同的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气体流速等,确定NO_x的转化率和氨的选择性。

2. 合成催化剂:根据已有文献和经验,设计合成一系列的催化剂,包括金属催化剂和非金属催化剂,比如钽、铁、铜、美锟石、硝基聚苯胺等材料,并对其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如表面积、孔径、化学成分和结构等。

3. 评估催化活性:利用评估活性的实验方法,评估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在已经确定好的反应条件下,分别加入NO_x和氨,测定其在不同催化剂下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并比较它们的性能。

4. 探究反应机理:结合实验结果和文献资料,深入探究催化剂在反应中的作用机理,包括催化剂的表面结构、铜氧物种的生成与析出机理等方面。

三、预期成果1. 发现新型低温SCR催化剂:通过定量分析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挖掘性能最好的催化剂,为低温SCR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 探究反应机理:深入研究催化剂的作用机理,为低温SCR技术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3.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将研究结果撰写成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在相关的学术期刊中,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Mn-Ce-CuOxACF低温选择催化还原NO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Mn-Ce-CuOxACF低温选择催化还原NO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Mn-Ce-CuOxACF低温选择催化还原NO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 Mn-Ce-CuOxACF低温选择催化还原NO的实验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氮氧化物(NOx)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因此,减少NOx的排放已经成为全球环保的重大问题之一。

催化还原NOx技术应用广泛,如NH3-SCR、LNT、DOC、等烟气净化技术已经成为常用的催化减排技术。

然而,催化还原NOx的温度通常较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本课题将尝试使用Mn-Ce-CuOxACF这种新型催化剂,通过实验研究探索Mn-Ce-CuOxACF的催化还原NOx性能,目的是获得更高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它的应用有望降低工业和汽车排放物的NOx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空气质量。

研究目标:1. 合成Mn-Ce-CuOxACF催化剂并进行表征;2. 研究Mn-Ce-CuOxACF催化剂催化还原NOx的反应条件(如催化温度、氧气浓度、空速等) 对反应性能的影响;3. 探讨Mn-Ce-CuOxACF催化剂催化还原NO的反应机理;4. 对比Mn-Ce-CuOxACF与其他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估Mn-Ce-CuOxACF的应用前景。

实验方法:1. 合成Mn-Ce-CuOxACF催化剂,并进行SEM、XRD、FT-IR等表征;2. 联合测试台对Mn-Ce-CuOxACF催化剂进行催化还原NOx实验,测量反应的NOx转化率和选择性,分析反应机理;3. 对比Mn-Ce-CuOxACF与其他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Mn-Ce-CuOxACF的优越性。

预期结果及意义:本研究将为降低大气NOx排放提供新思路和新技术,对于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本研究对新型催化剂的技术开发、性能优化和传授发展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级
生产厂家 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 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 广东香山化工厂 湖南省娄底市南化化学品有限公司 长沙安泰精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 南开大学催化剂厂
3. 2 试验仪器设备
表 2 实验过程中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Table 2 The in strum en ts and equ ipm en ts used in the experi m en t process
剂, 主要有三种反应. 4N H 3 + 4NO + O 2 →4N 2 + 6H 2O 2N H 3 + NO + NO 2 →2N 2 + 3H 2O 8N H 3 + 6NO 2 →7N 2 + 12H 2O
( 1) ( 2) ( 3)
无催化剂时, 以上还原反应较理想的温度为 800 ~ 900 ℃, 温度过高时, 还原剂N H 3 会被氧化成NO 而消耗; NO X 的还原速度亦会迅速下降; 当温度低于 800℃时, NO X 还原的反应速度很慢, 需添加催化剂促进反应, 因此有 [6 ] [7 ] SCR 工艺和 SN CR (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 , Select ive N on 2 Ca ta lyt ic R educt ion ) 工艺之分 . 在 SCR 技术的实际 应用中, 其装置可有 3 种布置方式[ 8 ]: ①除尘器之前 ( 锅炉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之间) ; ②除尘器之后, 脱硫之前; ③脱硫之后 . 第一种方式尾气温度较高, 催化还原反应速度快, 但烟气中含大量粉尘和 SO 2 , 易导致催化剂堵塞和 中毒, 对催化剂的稳定性要求较高[ 9 ]. 目前, 日本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将此项技术工业化, 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已建成了 500 余套 SCR 装置, 其催化剂以 T iO 2 为载体, 负载 Fe、 V 等多种活性组分, 具有良好的 SCR 性能和出色 的稳定性[ 10 ]. 第二种方式虽避免了粉尘的堵塞问题, 但 SO 2 的影响依然存在, 同时尾气温度也下降许多, 催化剂活 性亦因此而受影响[ 11 ]; 第三种方式, 可同时避免粉尘和 SO 2 的影响, 但尾气在经过除尘和脱硫工序后, 温度已降至
序号
1 2 3 4
试验中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列入表 2.
3. 3 试验方法 ( 1)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名称
NO x 分析仪 SO 2 分析仪
规格
42C NO 2 NO 2 2 NO x 43C SO 2 SH 2- D ( 79- 1 )
①浸渍法 称取 10 g T iO 2 加入盛有 80 ~ 100 mL Cu (NO 3 ) 2 和 M n (NO 3 ) 2 混合溶液的烧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 1 试剂
试验所用试剂列入表 1.
102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表 1 实验过程所用试剂
Table 1 The reagen ts used in the exper i m en t process
序号
1 2 3 4 5 6 7
第 29 卷
名称 硝酸铜 乙酸锰 硝酸锰 偏钒酸氨 磷酸 碳酸铵 二氧化钛
Cu 2 M n T iO 2 催化剂低温选择性 催化还原N O X 的研究
Ξ
张之浩1 , 陈 娇2
(1.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2.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 研究了 Cu 2 制备工艺、 催化温 M n T iO 2 催化剂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NO X 的技术. 通过实验, 考察了催化剂活性组分配比、
Key words: environm en tal chem istry;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 SCR ) ; n itric ox ides; catalyst
石化燃料等燃烧时N 2 与O 2 反应生成的, 其主要成分为NO [ 其中w (NO ) > 90% , 氮氧化物 (NO ) 主要是煤、
1 2 ZHAN G Zh i2hao , CH EN J iao
(1. Chang sha Environm en tal P ro tection Co llege, Chang sha 410000, H unan, Ch ina; 2. H unan Indu stry P loytechn ic, Chang sha 410000, H unan, Ch ina)
Ξ
收稿日期: 2009201212 作者简介: 张之浩 (1983- ) , 男, 湖南长沙人. 硕士研究生, 助理讲师, 主要从事环境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3 期
张之浩等: Cu 2 M n Ti O 2 催化剂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NO X 的研究
101
NO X 的催化还原可使用多种还原剂 (CH 4、 H 2、 CO , N H 3 等) ,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是以N H 3 做为还原
第 29 卷 第 3 期 2009 年 6 月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Jou rna l of Cen tra l Sou th U n iversity of Fo restry & T echno logy
. 29 N o. 3 Vol J un. 2009
文章编号: 1673- 923X (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9) 03- 0100- 06
1 试验研究目的和内容
大气中的NO X 主要来自于移动源 ( 机动车) 和固定源 ( 主要为火力发电厂、 工业燃烧装置) 两个方面 . 特别 是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 来至于移动源的NO X 对大气的污染也迅速加大 . 近日, 我国出台了新的机动车排 放标准. 这更说明了我们应加强对 SCR 技术的研究 . 本试验的目的和内容是: 研究Cu 2 M n T iO 2 催化剂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NO X 技术, 探索催化剂活性组分配 比、 制备工艺、 催化温度、 空速、 进口氧气浓度等因素对催化剂活性以及催化剂抗中毒性能的影响, 并分析其作 用机理.
M n T iO 2 catalyst low tem p eratu re selective Abstract: T h is p ap er launch the d iscu ssion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techno logy of the Cu 2 catalytic reduction the NO X. T h rough the exp erim en t, the p ap er in sp ected that the facto rs, such as active con stituen t allocated p ro 2 po rtion, p rep aration craft, catalyzed tem p eratu re, airsp eed, im po rt oxygen den sity and so on, influence the catalyst activeness and the catalyst an ti2 po ison p erfo rm ance.
100℃以下, 催化剂的低温活性问题尤显突出[ 12 ]. 若采用额外的烟气再加热装置以获得高脱硝效率, 则导致系统能
耗大幅增加 . 结合实际应用的要求, 研究开发低温高效、 性能稳定的催化剂成为一大热点 . 当前研究较多的几种低温 SCR 催化剂是: ( 1) 碳基催化剂, ( 2) 锰氧化物催化剂, ( 3) 钒氧化物催化剂, ( 4) 其它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研究.
分子式
Cu (NO 3 ) 2 ・3H 2O M n (CH 3COO ) 2 ・4H 2O M n (NO 3 ) 2 N H 4VO 3 H 3PO 4 (N H 4 ) 2CO 3 T iO 2
规格
A R , ≥99. 5% A R , ≥99. 0% A R , 50. 0% A R , 99. 0% A R , ≥85. 0% A R , ( 以N H 3 计) ≥99. 0%
真空泵 磁力加热搅拌器 箱形电阻炉
生产厂家 美国热电公司 美国热电公司 浙江黄岩求精真空泵厂 江苏常州澳森电器有限公司 长沙实验电路厂
度、 空速、 进口氧气浓度等因素对催化剂活性以及催化剂抗中毒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环境化学; 选择性催化还原 (SCR ) ; 氮氧化物; 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 X131 文献标志码: A
Cu-M n T i O 2 for L ow- tem pera ture Selective Ca ta lytic Reduction of NO X
5 SX2- 5- 12 杯中, 磁力搅拌 1 h, 转移到坩锅中, 在 120℃下 干燥 12 h, 在 500℃下焙烧 3 h. 完成催化剂的制备 . ②共沉淀法 称取 10 g T iO 2 , 加入M n (NO 3 ) 2 和 Cu (NO 3 ) 2 , 加入约 60 mL 水, 磁力搅拌 10 m in. 配制 50 ~ 9. 老化 2 h, 抽滤, 在 mL (N H 4 ) CO 3 饱和溶液, 将 (N H 4 ) CO 3 饱和溶液滴入上述混合溶液中, 搅拌, 直至pH = 8
[1 ] . 因此, 世界 w (NO 2 ) < 10% ] . NO X 不仅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而且可与碳氢化物等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
各国对燃煤电厂烟气、 汽车尾气中的NO X 含量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 . NO X 的治理目前主要采用燃烧后烟气 脱氮术 ( F lue Ga s D e 2n it rifica t ion ) , 其中选择性催化还原 ( Select ive Ca ta lyt ic R educt ion, SCR ) 技术应用最广, 已在欧、 美、 日等发达国家燃煤电厂中商业应用[ 2, 3 ]. 国际上对 SCR 脱硝的催化反应机理、 反应动力学、 催化剂 性能改进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仍很活跃, 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4 ]. 但是, 随着我国燃煤电 厂的增加及汽车拥有量的日益增长, 人们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 尤其是 2008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我国也迅速 加大了对 SCR 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力度. 用选择性催化还原 (SCR ) 的方法将NO X 转化为氮气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研究开发适于此过程的催化剂则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 ]. 目前, N H 3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 (SCR ) 法是一种在德国、 日本等国家广泛使用的干式脱 硝技术, 它使用氨作还原剂, 使烟气中的NO 及NO 2 通过催化剂层后还原生成N 2 和H 2O 达到脱硝的目的, 由于 高选择性、 经济性, 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垃圾焚烧、 化学处理厂、 钢铁和水泥加工厂等[ 5 ]. SCR 工艺的高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