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夫: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再出发

合集下载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及当代价值相关文献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及当代价值相关文献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及当代价值相关文献西南联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学校,其历史教育精神不仅对当时的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今天的教育仍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西南联大成立于1946年,是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该校的创立背景是中国内战期间,国共两党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和解放中国而进行合作。

联大的创始人包括了许多当时的知名学者和教育家,如蔡元培、陈立夫、杨石先等等。

这些教育家们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是希望通过教育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该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关注社会问题,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担当的人才。

其次,西南联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他们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该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增加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和认知。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知识的灌输。

其次,西南联大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紧密契合。

现在的社会要求人才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

此外,西南联大注重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今天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对于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担当的人才,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高考真题-文化生活

2024高考真题-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是世界其次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9%,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9%6,中国道路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中国提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据此完成20~21题。

1、(全国卷Ⅲ.20)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这表明(D )①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加的③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④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究竟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江苏卷.19)有调查显示,很多来华的外国人都宠爱上了中国。

当被问及缘由时,他们表示,不仅在于中国的“生活便利”和“人民友好冶,”还在于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归属感”。

有两位外国歌手还依据自己行走中国的体验,创作了歌曲《I'm going to China》并走红网络。

由此可见(A )A.文化影响人的相识活动B.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文化增加人的精神力气D.优秀文化提高人的审美素养3、(天津卷.7)近期,一档别具匠心的电视节目《信中国》在央视热播。

节目中,一位位“信使”展读革命先辈尘封已久的书信,仿佛把人们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

书信中袒露的一颗颗忠心赤胆让人震撼,一段段感人故事令观众动容,激发起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仰慕之情。

由此可见(A )A.文化氛围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B.确定的文化由确定的经济、政治确定C.大众传媒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主要途径D.书信承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4、(北京卷.41)(26分)坭兴陶、宜兴陶、建水陶和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

“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美。

”作为传统茶具代表之一的紫砂壶,器型抱朴,有虚静之态,装饰高雅有韵致,加之镌刻于壶体表面寓意深远的题诗赋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达到了好用性与艺术性的完备统一。

《时代》中国系列① 滑旱冰的陈立夫

《时代》中国系列①  滑旱冰的陈立夫

《时代》中国系列①滑旱冰的陈立夫
李辉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0(000)014
【摘要】同是留美,陈立夫与宋子文各有差异以往《时代》关于封面中国人物的报道,主要侧重于动态新闻,一九四七年《时代》选择陈立夫作为封面人物时,其报道则颇有差别。

虽然报道中客观提及陈立夫的"臭名昭著",及其强硬的政治态度,
【总页数】3页(P34+36-37)
【作者】李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国民党大老陈立夫,成就台湾中国医药大学 [J],
2.《时代》中国系列⑥ “《时代》之父”与中国的特殊关系 [J], 李辉;
3.《时代》中国系列⑩ 陈立夫自嘲:挖煤不成,改挖共产党 [J], 李辉;
4.百岁老人陈立夫的中国心 [J], 白雉山
5.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冲突──兼评陈立夫回忆录中的一个观点 [J], 张翼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历史课题31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历史课题31

课题31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传播1.了解近代中华传统的发展和对外交流。

2.了解近代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3.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4.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5.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一近代中华传统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________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________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知识点二近代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华工出国的背景(1)19世纪初,________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2)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华工出国的概况(1)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2)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知识点三近代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1.茶(1)地位: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2)传播:16世纪以后,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3)影响:如中俄之间形成“________”;如日本的“日本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

2.服饰(1)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________传到法国。

(2)18世纪,中国服饰的面料、款式、纹样等,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

(3)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了中国大袍式系列、“自由”套装等,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4)民国早期:________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钟表: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________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知识点四近现代中国文化传承载体的发展1.学校教育(1)近代中国的教育①京师大学堂②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和人的主体性——费孝通学术反思的两个主题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和人的主体性——费孝通学术反思的两个主题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和人的主体性———费孝通学术反思的两个主题◎刘亚秋内容提要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和联系日趋紧密。

各国人民在全球化的交流中获益匪浅,但也面临冲突和困境。

如何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和谐共处,让人们继续从中获益?这是我们的时代主题,也是费孝通晚年学术反思的核心问题之一。

费先生在晚年学术反思的过程中,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和“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的议题,后者正是完成“文化自觉”探索的人文性路径。

他的学术反思具体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文化和人。

在文化层面,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在“人”的层面,他提出从主体“我”的角度进入去理解文化本身的深邃性。

而“文化自觉”就是文化主体性,至少包括两个基本过程,一是自知之明,二是自主适应。

个体性内在于这一文化主体性的中心,文化自觉的核心在于对特定文化中的“我”/“己”的理解,而文明的深层基础在于对人性的解释。

探索“文化自觉”的目的在于确立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间和谐共处的规则。

由此,他的学术反思在个人和社会乃至世界之间建立起勾连。

关键词 费孝通 学术自觉 文化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12-0120-09引论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和联系日益紧密。

各国人民在全球化的交流中亦获益匪浅,但也不时面临冲突和困境,其中很多问题来自文化差异。

那么,如何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和谐共处,从而让人们继续彼此获益?这个问题在今天显得愈发紧迫。

事实上,费孝通先生在1990年代之后就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他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尚需准备很多知识上的条件,“文化自觉”便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概念。

本文从费先生的学术反思历程中,重新审视这一概念,试图进一步理解费先生相关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

“文化自觉”概念来自费先生从1990年代开始的学术反思历程中。

陈立夫守望传统文化

陈立夫守望传统文化

史学家顾颉刚考证后得出结论:历史上没有大禹这个人,大禹是条虫。

这个石破天惊的说法,当时便引来世人惊诧。

陈立夫时任教育部部长兼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便请顾颉刚考据大禹的生日,顾颉刚回信说某年6月6日为大禹生日。

陈立夫便在中国工程师年会上宣布,大禹不再是虫了,因为顾颉刚考据出他生日来了,与会者哄堂大笑。

6月6日后来还成为台湾工程师节,以纪念治水的大禹。

多年以后,陈立夫回顾此事说:“历史毁了,我们还有什么自信,我们固然不必依赖祖先而靠自己努力,但是以毁灭祖先来换取他人的尊敬,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在担任国民党高官期间,陈立夫组织成立过中正书局,热衷于对青年进行文化演讲,并于1934年5月发起成立“中国文化建设协会”,自任理事长,主张“文化建设运动者,恢复民族自信力之运动也”。

担任教育部部长时,他建议、确立以孔子诞辰为全国教师节,“使孔子与教育界复归联系”。

抗战爆发后,陈立夫组织众多大学内迁,为中国教育、文化、科学保存了元气,中华学统得以在战时弦歌不辍。

1947年5月26日,陈立夫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在《时代》的报道中,特别强调陈立夫是个对西方文化娴熟且不排斥的人,试图把儒家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融合起来,“他愿意引导中国缓慢地实现某些东西,西方可能称之为民主,而陈可能将之称为儒家”。

1949年以后,陈立夫退出政坛也步入晚年,心态淡泊、豁然,更加潜心于传统文化。

乃至有学者认为,陈立夫后半生的信仰逐渐从三民主义转向了儒家。

陈立夫曾公开写文章说:“儒家文化是救世良药。

”他以此为己任,“20世纪60年代末应召返台定居,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力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彰显文化的伦理、民主、科学三大内涵”——1969年返台后的陈立夫专事文化工作,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副会长,兼孔孟学会理事长,组织出版《孔孟月刊》《孔孟学报》等,召开孔孟国际学术研讨会,还亲自到台湾师范大学为博士生讲《伦理学》课程,被誉为“儒家文化的推手”。

陈立夫

陈立夫

人物履历
陈立夫,1900年8月21日生,1922年毕业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采矿系。 陈立夫青年照(1张) 1925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采矿学硕士学位,9月回国,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办公厅 机要秘书,随侍蒋介石。 1928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主任。 1929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是国民党历史上最年轻的秘书长。 陈立夫(4张) 1931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 1932年7月,与厉麟似、朱家骅等文化教育界名流共同创立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组织——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1934年任国民政府土地委员会主任委员。 1934年,陈立夫与厉麟似等人一同编纂发行了中国第一部电影百科辞典——《中国电影年鉴1934》。 1938年—1944年任教育部部长。 1939年任(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 1947年5月26日 时代杂志封面人物陈立夫 1947年2月兼任国民党中央组织党团指导委员会主任委......
为推动教育事业纳入正规,陈邀请教育专家拟订了全国统一的大学课程标准,并创议实行全国分区举行大学 入学统一考试办法,以改变过去各大专学校课程设置不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接着,他又组织专家学者 对中学课程的教学课目、时数和课程标准作了统一修订和规定。他还推动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在各地增设国民中 学及中心国民学校,于1944年公布了《国民学校法》。
人物事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破坏政协会议
执掌战时教育事业
晚年坚决维护祖国 统一
陈立夫 1938年1月起,陈立夫任教育部长达七年之久,主持战时教育事业的维持和发展。他担任部长后, 每天上班在先,下班在后,兢兢业业,勤勉处事。他主持拟订《战时教育纲要》及实施要点,作为该部各司工作 的大纲,各负其责。
当时大量青年学生投奔抗日根据地,为了与中共争夺青年,他组织教育部人员将愿意从军抗日的流亡师生送 至军校或军训班,将年幼及愿继续上学者安置入学并供给生活费。他推动各大学在后方单独或联合复校,使大学 生可以各回原校;在后方城镇建立一批国立中学及教师服务团,设立贷金制用于衣食住读,以保证十余万师生能继 续学业,俾使教育事业不因战争而中辍。

陈立夫: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再出发

陈立夫: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再出发

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再出发---------------------------------作者:陈立夫陈秀惠任何一种学术思想能否推动历史前进、造福人类,绝不是一代或两代人所能盖棺定论的,它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

我们生活在知识飞速增长和扩展的时代,既要汲取外来的一切有益的知识,又不能排除本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文化。

福建社会科学院陈务忠先生对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的访谈,值得一读。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节录了其中的一部分。

陈秀惠:身处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相当痛苦,作为社会一员,他们深感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多么希望民族复兴的百年夙愿能提升为强烈的国家意志。

然而作为文化人,他们又不忍看到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被延伸为国人之间的优胜劣败,国与国尚且需要抑强扶弱的和平正义,怎么能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羊吃人”变为现实中日见猖獗的人对人是狼?陈立夫:中国人首重“人兽之辨”,故我国的心性之学特别发达。

在中国文化里,“平天下”的过程比“天下平”的理想更伟大,因为“过程”展现了一个博厚配地、高明配天的文化道统,中国文化因为拥有传承千年的文化道统而悠久,悠久的中国文化因为拥有“德本”灵魂而崇高。

所谓“德本”,即以仁义道德为本,在孔孟学说的元典文本“四书”中,有257个“仁”字,130个“义”字,187个“道”字和105个“德”字,我国的仁义道德没有像宗教那样将人性神化,也没有像达尔文主义那样将人性兽化,千百年来行之有效地教化国人的行为方式以符合普遍的道德规范。

梁漱溟先生称“中国文化为世界文化之早熟者”,有卓见也。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人类进化应以互助为原则,我们配合此一时代以复兴中国文化,谁日不宜?陈秀惠:“四维八德”,中国人以忠孝为根。

“忠”的偏颇在“文革”中登峰造极,“君为臣纲”的造神运动令东汉的《白虎通》也瞠乎其后,“孝”呢?孝不见了。

在全部传统道德中,孝是被最彻底删除的一个德目,取而代之者日“尊老”,但味同嚼蜡的“尊者”二字怎么可能涵盖巍巍乎大者的孝道呢?既然父母的养育之恩从昊天罔极的“孝”跌落到文明行为的“尊”,社会风气也就从无可无不可的尊老变成忘老,又从可无可不无的忘老变成贱老,老人甚至连子女“常回家看看”都成了奢求,他们还能说些什么?有一位20世纪50年代的老八路,当年参加战斗曾用枪杆子将日寇赶出国门,55年后的他却被不肖子孙用棍棒赶出家门,老人与我谈起国盛家已破的痛是锥心刺骨的,如今“锥心刺骨的痛”在我们身边是经常发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再出发---------------------------------作者:陈立夫陈秀惠任何一种学术思想能否推动历史前进、造福人类,绝不是一代或两代人所能盖棺定论的,它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

我们生活在知识飞速增长和扩展的时代,既要汲取外来的一切有益的知识,又不能排除本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文化。

福建社会科学院陈务忠先生对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的访谈,值得一读。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节录了其中的一部分。

陈秀惠:身处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相当痛苦,作为社会一员,他们深感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多么希望民族复兴的百年夙愿能提升为强烈的国家意志。

然而作为文化人,他们又不忍看到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被延伸为国人之间的优胜劣败,国与国尚且需要抑强扶弱的和平正义,怎么能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羊吃人”变为现实中日见猖獗的人对人是狼?陈立夫:中国人首重“人兽之辨”,故我国的心性之学特别发达。

在中国文化里,“平天下”的过程比“天下平”的理想更伟大,因为“过程”展现了一个博厚配地、高明配天的文化道统,中国文化因为拥有传承千年的文化道统而悠久,悠久的中国文化因为拥有“德本”灵魂而崇高。

所谓“德本”,即以仁义道德为本,在孔孟学说的元典文本“四书”中,有257个“仁”字,130个“义”字,187个“道”字和105个“德”字,我国的仁义道德没有像宗教那样将人性神化,也没有像达尔文主义那样将人性兽化,千百年来行之有效地教化国人的行为方式以符合普遍的道德规范。

梁漱溟先生称“中国文化为世界文化之早熟者”,有卓见也。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人类进化应以互助为原则,我们配合此一时代以复兴中国文化,谁日不宜?陈秀惠:“四维八德”,中国人以忠孝为根。

“忠”的偏颇在“文革”中登峰造极,“君为臣纲”的造神运动令东汉的《白虎通》也瞠乎其后,“孝”呢?孝不见了。

在全部传统道德中,孝是被最彻底删除的一个德目,取而代之者日“尊老”,但味同嚼蜡的“尊者”二字怎么可能涵盖巍巍乎大者的孝道呢?既然父母的养育之恩从昊天罔极的“孝”跌落到文明行为的“尊”,社会风气也就从无可无不可的尊老变成忘老,又从可无可不无的忘老变成贱老,老人甚至连子女“常回家看看”都成了奢求,他们还能说些什么?有一位20世纪50年代的老八路,当年参加战斗曾用枪杆子将日寇赶出国门,55年后的他却被不肖子孙用棍棒赶出家门,老人与我谈起国盛家已破的痛是锥心刺骨的,如今“锥心刺骨的痛”在我们身边是经常发生的。

过去总以为老人的“坟墓”在西方,安享晚年的“天堂”在我国,曾几何时中国家庭也开始与国际全面接轨,似乎几十年来我们用以批判西方社会的全部文字突然可以一字不改地适合国情了。

在进入老龄化时代的今天又徒增多少不该有的社会问题。

陈立夫:道统立孝,政统倡孝,在中国的全部传统道德中,孝是千年道统和历代政统相互耦合得最好的一个德目。

尧舜是王天下,尧帝法天以成其大,舜帝以大孝著称,二人都是集道统和政统于一身。

我国“以孝治天下”的政统源自春秋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之会,诸侯称霸,春秋无义战,齐桓公召各路诸侯会葵丘盟誓,盟约的第一款以“诛不孝”为先,可见无论是王天下或霸天下都要倡孝。

政统首倡孝道者为汉武帝,魏晋时代鉴于孝道式微开始明确提出“以孝治天下”,以后虽有沿革,也为历代政统所承奉不违。

孔孟教孝,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这也是春秋葵丘之会的深意所在,我国的民族生命和文化生命能够持续不坠的原因,乃在一个孝字。

由于政统和道统的合力推崇,故孝道始终厚植域中,成为最有民意基础的德目。

中国人不讲孝,也就枉为中国人,所以中国家庭以孝为齐家之本,而不同于西方家庭首重夫妇之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家庭之建立,虽出于夫妇之结合,然仁之本不源于夫妇之伦,而源于父子兄弟二伦之孝悌。

父母对子女之爱始于子女初生,终其一生,而夫妇之爱,一般始于20岁左右。

且夫妇之关系,在今日工商社会中近似契约式的两性相悦,爱中有欲,非为纯爱,一经婚变,情爱即可中断,非如孝能以持久不匮之情爱扩展至无穷尽也。

再则入可以不婚嫁,然不能无父母,故以孝为爱之基础,家庭最为稳固无虞。

我国的孝道与农业社会联系在一起,与大家庭联系在一起,随着竞争激烈的工业社会来临,孝道基础动摇,其内容可有损益,但不能没有孝,人人都有弱势的晚年,关心老人的今天其实就是关心自己的明天,这很公平。

谁忤逆孝道,谁就仵逆千年天下,这个道理连江湖黑社会也明白,所以我希望文明社会的每个人都能肩负一份继往开来的责任,“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陈秀惠:我国先哲有说人心善恶之机与天下治乱之机相通,然而“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知法犯法顶风作案的势头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有说“天大地大,抓到是你大,抓不到是我大”,市场经济下既然连良心都可以拍卖,天下还有何事不可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不错的,问题在于当初富起来的是什么人,又通过什么手段致富?如是这些人的致富过程是不道德的,那么致富结果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就是一种伤害;如是这些人的致富结果得到肯定,那么致富过程就会被许多人效仿;如果这些人可以脸不改色心不跳地跨过道德门槛迅速致富,那么迅速致富原来如此简单就会刺激更多的人跨过门槛而不再有道德困惑。

陈立夫:我在美国生活了19年,这19年可不是白活的。

西方的优胜劣败当然很刺激,以利为目的的竞争怎么可能不刺激?因为刺激,于是刺激制造新的刺激,第一找女人(WOMAN),第二找酒饮(WINE),第三找成功(WIN),刚“3W”之美国生活方式也。

然而天天需要刺激的社会能说是一个健康社会吗?竞争可以产生动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你既然接受了它,也就同时接受了由此带来的全部结果,包括为竞争所制定的游戏规则,这就是法治。

国内许多人太迷信西方的法治,以为法治一定比中国历史上的德治更进步,这就把因果关系弄颠倒了。

例如美国的爱迪生,有人统计这位伟大发明家的一生有三分之二时间是在法院和法庭斗争中度过的,发明难不住他,然而涉及发明专利的无穷官司把他缠得筋疲力尽,“如果能再次转世人间,我就绝不再当发明家”,这就是爱迪生的临终遗言。

所以,法治首先是无奈,因为竞争激烈不得不如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治的竞争就是无序的竞争,法治是竞争的内在要求,不是个人喜欢或不喜欢所能转移的,故竞争的社会一定走向法治的社会,这也是一条铁原则。

中国在历史上一开始就走德治的路子,尊黄帝为“入文初祖”。

孔子讲历史,因为文献不足,故删书从尧开始,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

天佑中国,历史上有尧、舜、禹三大圣君,连续降生,连续禅让,为国家奠定公、诚、仁、中、行之五大德基,形成文化道统和德治政统。

五百年后,经汤与伊尹的先后努力,道统为之复兴,德治_义上轨道。

再五百年,历史几乎重演,文、武、周公三大伟人又连续降生,连续当政,大道之行也,复能行健不息。

五百年后,孔子降生,认为夏尚忠,殷尚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故孔子的思想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其最高政治理想就是王天下,从德治走向无为而治,故子日:“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中国历史上的德治给今人留下什么有益的启示呢?第一,德治不是不要法,“无为”的前提是“无不为”,但是不管法治也好,“无不为”也好,最后还是要回到德治的路子上来,法治本身不是目的。

就说“无为而治”的舜吧,虽有好生之德,以仁治民,但他对于作奸犯科者亦必绳之以法,故舜法天之垂象,制五刑以示人,定四罪以明教化,然后可刑期于无刑。

社会需要法治,但不能为法治而法治。

德治因深孚众望,民信之,服之,爱之,进而归之矣。

第二,法治不是目的,为政之道最后还是要回到德治的路子上来,那么德治又是为了什么呢?德治是让人知耻,德治本身也不是目的,故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西方社会的法律条令多如牛毛,实际上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君子怀刑”不去犯罪,“小人怀惠”(《论语·里仁》,上同)却可以与政府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而自鸣得意,西方的恶律师为了不义之财也可以助纣为虐玩弄法律,因为任何法律都有漏洞可钻,这就是矛盾原理,天下没有无坚不摧的矛,也没有固若金汤的盾,矛、盾相长,“民免而尢耻”,法治社会的最大弊端即在于此。

德治社会则不然,它讲的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讲什么“法网恢恢”,法网如果恢恢,需要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不但有负面影响,而且未必能将作奸犯科者一网打尽。

什么是“天网”?在儒家学说里,“天”有三种重要的说法,一种是物质的天,如《易经》的“仰则观象于天”,这是很科学的。

另一种是超物质的天,称为“天神”。

“天”最大量的说法是指精神的天,或日心性的天,属于哲学概念,故不同于道教和佛教,没有宗教色彩,更不是怪力乱神的迷信。

“天网”理念使人“有耻且格”,对平治天下非常有效。

千百年来历代政统的德治实践表明,无耻小人可以触犯法网,但不敢不敬畏“天网”,政府再多的威慑力量也比不上诸如“天地良心”、“天经地义”、“天造地设”、“天公地道”、“天诛地灭”、“天地共诛”这些由民心编织而成的“天罗地网”。

第三,历代政统有乱世用法、治世用儒的现象,然而不管怎么用,千年道统最后总会把国家拉回德治的轨道。

前面说了,法治不是目的,而德治也不足目的,德治让人知耻是为了教化,其本身也不是目的。

人有了羞恶之心,道德才能发生作用,“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

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孟子·离娄上》),所以德治的终极目的是“人之为人”的教化。

西方的法治源于性恶说,视人人为小人,然而无耻小人每时都在产生;德治的基础是性善说,相信人心可以竟日迁善,其出发点在教不在诛,从而在源头上铲除无耻小人得以产生的条件。

如季康子问政:“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如何?”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故德治贵在身教,“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孔孟认为君主最能以身教民的楷模首推夏禹和周公,前者治水在外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于己则恶衣恶食,卑宫室,拜嘉言;后者忧勤国事,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日夜思虑,无非为民,幸有所得,坐以待旦。

“政”者“正”也,右边一个“文”字,讲的就是“郁郁乎文哉”,因为“周尚文”(崇尚文化),所以孔子对剧公至为敬仰,睡觉也梦见他。

中华五千年,就数周朝以德开国气魄大,以德治国的气魄则更大,故能上下八百年,历史上的大汉(约四百年)、盛唐(约三百年)和强明(约三百多年)也不错,至于万世一系的暴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不到15年,已经“坑灰未冷山东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