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智慧引言人本管理是一种注重人性、关注员工需求和发展的管理理念,旨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
在当代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正逐渐受到重视并被视为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然而,尽管在西方管理思想中有诸多论述,但在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许多人本管理的智慧。
一、中国孔子思想中的人本管理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在传统文化中,仁爱的价值观被广泛奉行,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信任基础。
在管理实践中,孔子的思想也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孔子的思想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即以身作则。
作为领导者,要首先做到符合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倡导员工以奉献和忠诚的态度工作,从而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
其次,孔子的“用人无疑”思想,强调选拔合适的人才,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和优势。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的能力、性格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匹配度,从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最后,孔子的“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强调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管理者应鼓励员工进行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文化。
二、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管理哲学,深受自然和谐、尊重他人的影响,体现了一种平衡和包容的态度。
其中,和风、侍精神和团队意识是日本人本管理的核心价值。
首先,日本传统文化的和风理念强调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来管理组织。
和风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团结,注重沟通和共享。
管理者应鼓励员工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并倡导开放和真诚的沟通。
其次,侍精神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应以身作则,关心员工的需求,并为员工创造发展的机会。
侍精神也提醒管理者要注重员工的个人生活和工作平衡,营造一个关爱和谐的工作环境。
最后,团队意识是日本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强调整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在管理实践中,团队意识促进了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团结,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创新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尊重与和谐管理理念,强调团队合作与协调,为现代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家族制度的延续与发扬,为企业建立稳定的组织结构提供了依据;孝道与领导者的责任感相结合,塑造了慈父慈母般的领导风范;儒家思想的修身养性,注重管理者的道德修养与自我管理;礼仪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营造出尊重、谦逊、互助的工作氛围。
这些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应用,可为现代管理提供深刻启示和宝贵经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借鉴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可以实现管理之道的传承与创新,助力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更强大的竞争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借鉴、尊重与和谐、家族制度、孝道、领导者责任感、儒家思想、修身养性、礼仪、企业文化建设、结论。
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和理念,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尊重与和谐管理理念,倡导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注重员工的尊重和团队的和谐,这种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制度也是一种独特的管理模式,家族企业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为现代企业提供一些启示。
孝道与领导者的责任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领导者应该承担起对员工和企业的责任,以身作则,做一个有担当的领导者。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管理者应该不断修炼自己,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才能更好地管理团队。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企业文化建设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值得借鉴的部分,礼仪文化可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理念,对于现代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 正文2.1 传统文化中的尊重与和谐管理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和和谐,这一理念在管理领域中也能够得到借鉴。
尊重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尊严,不仅包括对下属、同事的尊重,也包括对外部合作伙伴、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尊重。
国学中的管理智慧

国学中的管理智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现代管理理念的盛行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探索,其中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国学中的管理智慧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管理哲学,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现代管理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国学中的管理智慧的基本理念国学中的管理智慧,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注重“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德治为先”、“以德为本”等核心观念。
这些理念强调了管理者应该以德为本,以人为本,以治理人心为先,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这些理念的实践是从人性出发,通过德治来实现管理的目标,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二、国学中的管理智慧的核心价值和实践方法国学中的管理智慧的核心价值是强调管理者应该全面理解和尊重员工的人性,并通过德治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和思想。
这种管理方式的实践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德治管理德治管理是国学中的重要管理理念,它强调管理者应该以德为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德行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和思想。
在德治管理中,管理者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亲身示范员工应该如何行事。
同时,管理者还应该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素养,通过教育和引导员工,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注重人性管理国学中的管理智慧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员工的人性和尊重员工的价值。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应该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情感,以此来建立起信任和感情的基础。
同时,管理者还应该注重员工的个性特点和能力,通过不同的管理方式来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最优的管理效果。
3、倡导和谐管理国学中的管理智慧强调“天人合一”,强调管理者应该通过管理来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
在实践中,管理者应该注重沟通和协调,处理好员工之间的关系,提供公正和公平的待遇,建立起公正的评价机制,从而使员工感受到公正和公平的管理,从而减少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体现在它早期封建社会中的经典管理中,这种管理智慧被分类为三个因素:
一、法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理思想重视规范律法,注重制定可行性的宪法、
法律和行政法规。
这些宪法的重点是尊重权力的和谐关系,以及建立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公平合理的关系。
二、忠贞义
这一概念指出,领导者必须认真聆听和信守自己的职责,服从上级,
尊重下级。
忠贞义还要求博爱和友善,做到相互关怀和理解,培养团
队精神,形成统一的行动力。
三、慷慨信任
这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概念,在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大的差别
在于,平等的信任是一种宝贵的东西,占据重要的地位。
慷慨的信任
允许管理者对下级员工比较宽容,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以最大程度
促进了团队的紧密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一、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的文明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的理念不仅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在商业、政治、家庭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流派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二、儒家文化中的管理智慧1. 仁德为本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德行为先。
在管理中,倡导以仁义为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关键。
管理者应具备仁爱之心,关注员工的需求,树立榜样,引导员工正道。
2. 尊重和谐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管理者应尊重员工,平等对待,与员工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只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道家文化中的管理智慧1. 知行合一道家主张顺其自然,知行合一。
在管理中,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有高超的管理能力,更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事态度。
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2. 追求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管理者要学会放手,善于引导,做到在背后支持,不过多干预下属工作。
只有让员工自主发挥,才能真正提升团队的创造力。
四、佛家文化中的管理智慧1. 禅宗理念佛家倡导禅修,主张顿悟。
在管理中,管理者应注重心灵的修炼,顿悟自己的管理智慧,使自己内心得以平静,才能做到明察秋毫。
2. 善良待人佛家鼓励善良待人,管理者应心怀善念,善待员工,持善良态度面对问题。
只有用善良的心待人,才能获得员工的信任和理解。
五、结语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儒家注重仁义,道家强调知行合一,佛家倡导善良待人,这些管理智慧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为今天的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只有不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管理的挑战,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一、自我管理的大成:佛家文化中的“无我”与“舍法”佛家文化以宇宙时空观来看待人类、看待人生,旨在使一个悲观的人类变成一个充满自信的人类,并教育人不断地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永远向着佛道迈进。
人类为什么是悲观的呢?因为人一生下来最终的结果是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苦难,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就是想让人类在精神上摆脱这样的命运———他放弃了优裕的贵族生活,苦苦修行,最后以包含宇宙的胸襟创立了佛教,以无限的时空看待永恒的生命。
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生与死是一回事,那不过是物理形态上的变化,生命是永恒的。
后继的佛陀们沿着佛祖的足迹,继续探索宇宙的真谛。
他们看到人不能光为理想而活着;还要为当下而活着,于是让人们追求无念、无住、无相、无我的境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以忘我的舍法之境界最大限度地普渡众生。
后来毛泽东主席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抱着只求耕耘、不求收获的信念默默地发挥好自己的社会作用、为他人谋幸福,也体现了他博大、慈爱的胸怀。
忘我就是忘掉我,我是什么?我是由非我之因素构成的,比如财富、权势、美色、莫名的烦恼等等。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劳动的时候,大脑一直被一些无谓的东西占据,诸如名、利,还为一些纠纷而耿耿于怀,更有甚者,坐在飞机上,总担心飞机会掉下来———这些忧虑令人苦不堪言,哪能干好工作呢?如果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一有念头,能量即被占用,用公式表示即为: 能量剩余(现有能量)=能量来源-能量占用全心全意=身体状况-占用(财、色、权、烦等)=忘我能量占用越多,剩余能量越少,做事情的状态就越差;如果剩余能量是负数,那就最好什么也不干,否则能量透支,身体一定会出问题。
反之,能量占用越少,剩余能量就越大,人的精神状态就越好。
当能量占用等于零时,人就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红楼梦》上说:宝二爷见到姐姐,忘了妹妹;见到妹妹,忘了姐姐。
后来宝玉出家,变得拿得起、放得下,大致也体现了佛法布施的精神。
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

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古代先贤们总结了许多管理理念和技巧,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1. 以人为本:中国古代管理者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他们认识到,只有关心员工的需求,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知人善任:中国古代管理者善于识别和选拔人才,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特点安排合适的职位。
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
3. 诚信为本:诚信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只有讲信修睦,才能赢得下属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促进事业的发展。
4. 刚柔并济:中国古代管理者善于运用刚柔并济的管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管理策略。
他们既注重严格执行制度,又注重关爱员工,从而实现有效管理。
5. 与时俱进:中国古代管理者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调整管理策略。
他们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以提高管理水平。
6. 善听谏言:中国古代管理者重视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善于集思广益。
他们深知,多方面的意见有利于更好地决策,避免失误。
7. 修身齐家:中国古代管理者注重自身修养,认为良好的品德和素质是成功管理的基础。
同时,他们还关注家庭建设,认为家庭和睦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8. 平衡和谐:中国古代管理者追求平衡和谐的管理境界。
他们善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团队内部的和谐稳定,从而为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总之,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丰富多彩,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汲取古人的智慧,将其应用于现代管理实践中,以促进个人和组织的成长与发展。
中国传统之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之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智慧,其中包括尊重人性、诚信、中庸思想、礼仪、风水等等。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的一些探讨:
尊重人性:中国文化中一直强调的是“人情世故”,尊重人性,人本论,将人看作是管理的关键要素。
作为管理者,要尊重每个员工的人格,了解他们的个性、能力、意愿和价值观,并尝试以此来激发团队的合作性和创造性。
诚信:中国文化中强调的信仰和品德十分重要,管理者必须以诚信为本,诚实守信,履行承诺,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尊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口碑是至关重要的。
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之一,代表着一种折中和谐的思想。
在管理团队中,管理者要尽量避免极端行为,而是采取一种讲求公正、平衡和中庸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以平衡不同人之间的利益和需求。
礼仪: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非常重要,尊重长辈,尊重学者,尊重领导,以及其他团队成员,在团队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和尊重,管理者需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传达一个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不仅是一种地理和环境的概念,也是宇宙能量和精神力量的重要方面。
与传统文化的管理相结合,风水理论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风水,以吸引机遇和资本,并为企业带来好的运气。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涵盖了尊重人性、诚信、中庸思想、礼仪、风水等各方面。
这些智慧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和指导,也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个良好而有意义的社会形象,从而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更好地突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真的仅是一首写景诗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到底是真想杀,还是真难过?一个企业、一个队伍中没有庸人和小人,只有能人就是好事吗?9月21日,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齐鲁文化管理思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玉平做客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威海市委组织部联合主办、威海新闻大厦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威海教学站承办的“传统文化与和谐人生企业家高峰论坛”,从管理学视角解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青梅煮酒”论领导艺术,让人耳目一新,回味绵长。
一首被“误读”的古诗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直被认为是写景名篇,真的是这样吗?赵玉平认为,结合该诗写作的背景仔细品读,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篇管理学名作。
南宋时期,林子方时任直阁秘书,在皇帝身边工作,杨万里任秘书监。
当时,林子方由于工作出色,被派到地方去做知府,也就是说林子方得到“提拔”了。
作为林子方的“老领导”,杨万里对林子方要交代的都写在此诗中了。
开头“毕竟”一词表明态度,“西湖六月中”即西湖最好的时节,杨万里其实是想告诉林子方,毕竟你是在天子身边呀,所以“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实际上是说,林子方之所以官场得志,是因为离天子近、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因此,杨万里此诗的本义是想挽留林子方的。
不过,也许林子方本人也把此诗当成了写景诗,因此赞叹几声“好诗”之后,便上任去了,从此消失在茫茫人海。
在赵玉平看来,杨万里之所以借写景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点到为止”的特点所决定的。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管理智慧,只是这一思想宝库还有待于开发。
管理就要“用贤不用力”
春秋时期,鲁国的单父县缺少县长,国君就请孔子推荐一位贤能之人,孔子推荐了自己的学生巫马期,他上任后十分努力,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一年之后,单父县大治,巫县令却一病不起。
国君只好让孔子再推荐一名学生。
这次,孔子推荐了宓子贱。
子贱“长歌而入”,并在官府后院建了一个琴台,终日鸣琴,身不下堂,日子过得很滋润,一年下来单父县的经济发展得更快,社会更加稳定。
后来子贱去看望病中的巫马期,巫马期羡慕地握着子贱的手说,“你很幸运有个好身体啊,不像我被自己的病给耽误了。
”子贱却摇摇头说:“我们的差别不在身体,而在于工作方法啊!”他进而解释道:“用贤者易,用力者劳,易则久,劳则伤。
”也就是说:“你做工作靠自己努力,可是事业那么大,事情那么多,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努力的结果只能是勉强支撑,最终只会损害自己的身体。
而我的方法是调动能干的人做工作,事业越大可调动的人就越多,调动的能人越多事业就越大,工作自然越做越轻松。
”
赵玉平认为,这个例子说明,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
如果有10件事情,一个人做了,那叫勤劳;有100件事情,一个人全部亲力亲为,那叫“找死”;有100件事情,主事的人自己一件不做,手下人都能办好,而且还感谢他提供这样的机会,这就叫管理。
评价一个人的领导力如何,不是看他干了什么事,而是看他通过什么人干事。
宓子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用贤不用力”,后世汉高祖刘邦则阐释了这一理念。
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毛主席提出的领导干部主要职责就是“出主意,用干部”也与这一思想一脉相承。
优点可用,缺点可控
关于用人,孔子曾提出“赦小过,举所知。
”也就是说,人都是有缺点的,作为领导者应该做到优点可用,缺点可控。
唐朝名臣魏征曾给唐太宗留下遗言:“爱而知其短,恨而用其长。
”告诉唐太宗,作为一个领导者,理性应永远高于情绪之上。
据《旧唐书·宇文士及传》记载,太宗尝玩禁中树曰:“此佳木也。
”宇文士及从旁美叹,当场赋诗一首,帝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今乃信然。
”宇文士及马上说:“天子不公。
”进而又辩解一番。
太宗笑笑,指了指另一棵树说:“那棵树也不错,你也写一首诗吧。
”在这个例子中,唐太宗心里很清楚宇文士及是“小人”,但小人也自有其用途,有其长处。
用人如器,镶金的马桶还是马桶,缺了口的茶壶还是茶壶。
但无论是马桶还是茶壶,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蜀汉名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云:“亲贤臣,远小人。
”果真如此吗?汉高祖刘邦定了天下后,开始封赏功臣,大家都在争功抢功,而且私下里开始拉帮结派,局面一时很混乱。
张良出主意说,要想稳定局面,先封雍齿。
雍齿是刘邦的老部下,曾经投降项羽,刘邦曾说,得天下后,第一件事就是烹了雍齿解恨。
张良说,全天下都知道大王最恨的是雍齿,如果您先封了他,所有人会觉得:“连这样的仇人都能得到封赏,更别提我们这些功臣了。
”刘邦照这样做了,果然局面稳定了下来。
这就是“封一人而安下”的故事。
赵玉平认为,低水平的领导不知谁是小人;中水平的领导知道谁是小人,并将其清除出队伍;高水平的领导知道谁是小人,并给其一个合适的位置。
用好庸人很重要
战国时,齐桓公为了表现自己广集贤士的决心,在宫廷前燃起明亮的火炬,准备日夜接待各地前来晋见的人才。
虽然他求贤若渴,但不知什么原因,火炬整整燃烧了一年,都没有人上门求见。
有一天,京城东郊来了一个乡下人要求晋见齐桓公。
然而却只会九九算术。
齐桓公说:“九九算术乃是末流小技,你还是赶紧回去吧!”乡下人回答:“我远道而来,是专门来为国王解决难题的。
我听说宫前火炬燃了一年也没有人上门,这是因为国王您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各地人才都怕在国王面前献丑被人讥笑,所以就不敢登门了。
我的九九算术的确是微不足道的小技术,但国王如果能以礼待我,还怕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能人不来吗?”齐桓公听罢心悦诚服,连连点头表示赞许,立即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这个乡下人。
果然不出一个月,四方贤人都纷纷前来晋见了。
在赵玉平看来,“庭燎求贤”的故事包含了一个深刻的管理学道理:利用庸人的示范作用,宣传自己的人才政策,向所有的人才表明自己的真诚态度和坚定决心。
而如果把身边平庸的人用好了,那么杰出的人才自然也就来了。
这就叫做“善待眼前人,招揽天下才。
”在一个企业里,岗位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人才需求和管理手段也必须多样化,这样才能做到能岗匹配。
冷酷的事情要温柔地做
话说三国时期,马谡吃了败仗后和副将王平一起回来交令。
诸葛亮先见的不是马谡,而是王平。
他把王平痛骂一顿,还打了一顿,但并没有再进行其他惩罚。
轮到马谡进来的时候,诸葛亮既没骂也没打,而是数落了两句:“临行之时,嘱咐你当道扎营,你为何不听?”马谡跪下请罪。
诸葛亮掏出一张纸对马谡说:“军令状在此,别怪我无情,来人,把他推出去斩了!”马谡一看真要杀,当时就哀求说:“我上有老下有小,求丞相能给我一次机会,戴罪立功。
”
其实诸葛亮跟马谡的关系很不一般:马谡的哥哥马良与诸葛亮私交甚好,后来马良在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时候,战死在乱军中。
作为马良的至交,诸葛亮从工作到生活对马谡都格外照顾,两个人感情很亲密。
而且马谡也很有才华,诸葛亮擒孟获、定南中的策略就是马谡出的。
就是这样一个既有感情又有才华的学生,真的杀起来当然是很心疼的。
一看马谡哀求得十分可怜,诸葛亮眼泪下来了,他对马谡说,幼常,我们感情这么好,我真的不忍心杀你啊!可是军令状在此,不是我要杀你,是制度要杀你,我没办法啊!你的身后事,不用担心了,你的家人我来照顾,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你就放心吧!说完泪流满面地把马谡给杀了。
赵玉平认为,“挥泪斩马谡”绝就绝在“挥泪”两个字上。
诸葛亮杀完马谡之后收到了两个效果:一方面,全军肃然,大家明白了不能办错事,制度无情;另一方面,大家都说:“丞相真是好人啊,真关心下属!”杀了一个人,还能让别人念他的好,这就叫“掉眼泪杀人”。
领导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既有威慑力又让人信服,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树立威信的策略中,用温柔的手段做冷酷的事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即所谓的“制严语宽”。
此外,赵玉平还认为,管理在于“折腾”,企业可以有闲事,但人不能闲着,一定要让人人忙起来,特别是能人,一定要让他有活干,觉得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赵玉平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指向人,因此中国式管理应该是满意度管理,与西方围绕标准、流程、方法的规范管理不同。
中国历史一直有三种推动力量:官方推动力、民间推动力和历史推动力。
中国的管理哲学,就是这三种力量的混合。
(首席记者张利然实习记者关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