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共33页文档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中的思孟思想与人生哲学

传统文化中的思孟思想与人生哲学

传统文化中的思孟思想与人生哲学一、思孟学派1.思孟学派的起源与发展2.思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思孟3.思孟学派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二、孟子的思想1.性善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2.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义利观:义利之分,重义轻利4.浩然之气: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5.孟子的人生哲学:立功、立言、立德三、思孟学派的其他思想1.思孟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2.思孟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中立而不倚3.思孟的“诚”的观念:真实无妄,诚实不欺四、思孟思想在人生哲学中的应用1.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仁、义、礼、智、信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追求卓越3.修养心性,追求精神境界:浩然之气,中庸之道4.处理人际关系:以诚待人,以礼待人五、思孟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2.注重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3.倡导和谐教育:营造和谐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思孟学派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思想体系丰富多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思孟思想,对于我们认识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思孟思想的优秀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习题及方法:1.习题:思孟学派的起源与发展中,哪位是思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答案:孟子、思孟。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思孟学派代表人物的了解。

通过回忆课本或相关资料中关于思孟学派起源的部分,可以得出答案。

2.习题:在孟子的思想中,哪项观点表明了他对人性的看法?答案:性善论。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孟子性善论的了解。

回想孟子的观点,即人性本善,可以得出答案。

3.习题: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他的哪种观念?答案:仁政。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孟子仁政观念的了解。

中国智慧 国学中的管理与人生智慧

中国智慧 国学中的管理与人生智慧
平衡:天道常衡

修心:神之所藏,性之所载,念之所伏,意之所向,智之所依,慧之
所隐,情之所执,相之所生,法之所取,行之所主也。
国学安身智慧

企业家和领导干部的三大压力:政绩、廉洁和潜规则 谁来控制企业家和领导干部的人生风险 知止:道家 放下:禅宗 持节:儒家 发身:《大学》与二人转
百代佳人空留影 千古英雄徒有名 世间何物催人老 半是功名半是情

国学概说(下)


厨师不看菜谱看兵法的时代
经济学家的文化观:中国人只知道赚钱;中国人不了解世界;中国人不 了解别人怎样看自己;中国人不了解自己的缺点。 大师缘何流行:主流文化的信任危机和自我循环;现代化的反思和传统 文化的断裂;商业文化与现代传播的力量;大师与大鸟。


国学热应反对几种倾向
国学与管理和管理教育(中)
国学中有管理理论吗?马太效应;奥卡姆剃刀原理;破窗效应 企:人知止吗?说文:举踵也。起足远望也;老子第二十四章。戏说:

让刘翔跑马拉松累坏了好腿,让潘长江吻郑海霞够不着大嘴

业:执事之功也。佛:善恶到头终有报,是谓业报。老子第二十三章:
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 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三鹿事件。
国学与执行力

执要领事,抓住主要矛盾--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消弥私欲,统一思想认识--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欲也。
知人善任,力求尽职尽责—刘邦与毛泽东 既定则行,不搞无谓争论--大奸作则小盗随,大奸唱则小盗和 赏罚分明,重在监督检查--法之所加,使智者弗能辨,使勇者弗敢争 行在当下,不能坐而论道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与思考。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儒、 道思想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提到儒家、道家,人们往往就会用积极 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来进行抽象的评价,那其实是大大的误解,林语堂先生说得好,“其实 我们每个人都一半是儒家主义者,一半是道家主义者。

”《老子》流传至今,版本甚多,传世本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5000余 字。

虽然篇幅不长,文字简短,但却蕴含哲理,闪烁智慧。

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揭示了 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永恒法则,其中心就是要说清一个‘道"字,但老子自己也认为“道”是很 难讲清楚的。

所以《老子》一开篇便坦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可谓莫 名其“妙”难道其“玄”。

虽然如此,老子还是认为‘道”确确实实存在。

“道”是万物之母、宇宙本 原,道生一(气),一生二(阴阳),二生三(既是完成的太极阴阳图,也是三爻所构成的 八卦,统称为太极八卦),三生万物,“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这种宇宙天地之大’道",或许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冯友 兰先生有人生四境界之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下面是我读《老子》获得的几点肤浅的感悟:一、如何为人:从“上善若水”到“人生若水”水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而且是文化的源泉。

古今中外圣贤们往往从流水中获得了人生的 U (甘.L 工感悟。

管子在《水地篇》中提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的命题。

孔子面对滔滔东去,奔流不息的流水顿生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水为喻,指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唐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多少人生的况昧?印度诗人泰戈尔用优美的诗句表达出深刻的哲思。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但是在水中真正深刻悟出为人之道的当首推老子。

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

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
14
骇人听闻的恶行之一
• 2009年11月27日下午4点,北京大兴区一 家6口被发现死于家中,年龄最小的不到2 岁,灭门惨案让人震惊。
• 23日晚上10点,李磊用事先准备的利刀先 后将父亲、母亲、妻子、妹妹杀死。在将4 名至亲杀死后,想到自己逃亡后孩子没人 照顾,在客厅内坐了1个小时后,他再次举 起了屠刀,将2个熟睡中的孩子捅死。
中的子课题“企业诚信缺失的道德因素” • 2009年教育部《文化哲学视野下中国人的终极关怀——
天地君亲师的命运》 • 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与企业社会责任研
究》 • 2008年横向项目“企业文化机制微观研究”
• 联系方法:
• 010—80798559
2
文化与传统文化
一、人 与 文 化
• 天的神圣性彻底丧失了。 • 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没有了,那么什么都可以做! • 中国人说:天变了!道也就彻底变了! • 人——“偶在”就可以无法天天,无所不用其极!
10
精神家园自我毁弃和自我流放
• 信仰空白下,道德滑坡,人性扭曲,良心 泯灭的必然结果。
• 我们丧失了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 • 我们不相信神明,不相信鬼神,不相信天
与天命、人性与天性、人道与天道、人心与天理,——即
恢复人与天之间息息相通的神圣性、终极性的内在关联,
恢复天对于个体生存的神圣性、终极性、超越性的价值和
地位。
• [1] 《论语 泰伯》 • [2] 《中庸》
• 22
5、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何指导个体的道德实 践?如何提升个体的人生境界?
• 接连不断的自我贬损、自我戕害几乎窒息了传统文化中所 有经典神圣的东西,带来了文化传承中断的沉痛教训,以 至于最古老的文明礼仪之邦,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连自己活着的终极依据都没有了!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
REPORTING
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春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位。
春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 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元宵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发展历程 及其与春节的关联。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吃元宵、猜灯谜、放天灯 等。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赏月、吃月饼、燃灯等。
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与 菊花的关联。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其他传统节日与习俗
01
02
03
04
七夕节
介绍七夕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穿针乞巧、拜织女
等。
中元节
介绍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放河灯、祭祖等。
冬至节
介绍冬至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吃饺子、汤圆等。
腊八节
介绍腊八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喝腊八粥等。
PART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技成就
REPORTING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改进于唐朝,大大促进 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唐代的雕版印刷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推动 了书籍的广泛传播和知识普及。
古代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意境和美感,如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等 。
PART 0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与发展
REPORTING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1 2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礼义廉耻”等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 导意义。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国学中的人生智慧中国古代先贤圣哲们最关注的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人生。

作为思想文化的“国学”始终一贯地观乎“心性”、“生命”、“人生”,一句话,“观乎人文”。

儒家所谓的“学问”乃是心性的学问,生命的学问。

做学问的终的就是要把“跑掉的心”(“放心”)找回来。

人既要有“乐观”的精神,也要有“达观”的心境,还要有“冷观”的智慧。

这“三观”体现了多重性的生活方式,亦反映了儒释道互补的特性。

中国人的灵魂是有多重性的。

在儒家高唱“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家高唱“夫虽在庙堂之上,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也”,佛家高唱“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的声响中,“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情”遂形成中国人共同的向往和追求。

“儒是牡丹,道是菊,佛是莲”国学寄寓“经史子集”,“儒道佛”乃其精华“国学”这一概念是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的。

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有感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损害,遂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以此重新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并提升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由此可知,“国学”概念的出现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感。

何谓“国学”?对“国学”的定义,时下有多种。

但在我看来,可把问题简单化。

“国学”是“国故之学”的简称。

分而言之,“国”,专指中国,“故”是过去的意思,“学”是指学术、思想。

合而言之,“国学“就是指中国过去的学术思想,也即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存放在哪里?要了解这一点,我在这里借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以述之。

中国古人将不同性质、内容的书籍分为四类,即“经”、“史”、“子”、“集”。

“国学”就是保存在这“经”、“史”、“子”、“集”当中。

“经”主要指儒家的典籍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经”有《六经》、《七经》、《九经》、《十三经》之说。

“史”指各种体裁的历史书籍,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子”主要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及道教佛教方面的著作。

“集”是总集、选集、别集,还有诗、词、赋,像《楚辞》《乐府诗集》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生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生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生思想及其现实意蕴当前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全球化的“双刃剑”直逼人类。

其中引发了一系列危及人类生死存亡的全球性问题:人与自然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社会的贫富强弱问题,人与自身的身心健康问题。

全球性问题已给人类造成了极大危害,所以说不管人们习不习惯,情不情愿,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关系,已是当前人类摆脱危机得以持存的首要前提了。

我们只有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建构共生理念,引导人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协调处理好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才能走出困境,超越自我,迈向新的里程。

中国传统文化远源流长,底蕴深厚,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共生思想,挖掘这一思想资源无疑对我们建构共生理念,应对全球化挑战,解决全球性问题,创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以“和为贵”的和谐共生目的论和谐主要指事物相对平衡的生存发展状态。

从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角度来看,和谐包括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和为贵”(《论语·学而》)即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最美好的状态。

为什么说“和为贵”?其一,“和”是万事万物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和”简而言之就是事物多样性的统一状态,即“和实生物”。

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根本在于事物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且只有在这种差异中彼此互动共生才能存在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正如希腊哲人所说:不同的音符方能弹出最美的音乐。

其二,“和”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良药。

“和无寡”(《论语季氏》)即指一个国家能否太平安宁,不取决于财富的多少而取决于分配是否公平;不取决于人口的多少而取决于人心是否安定。

分配公平了人们就不会觉得贫穷,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觉得人少,安定和平了国家就没有危险。

荀子还进一步主张“和则一,一则多力”(《荀子壬制》)的主张,即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取得一致,力量就会增强,组织就会强大,从而战胜万物。

在国学中吸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智慧

在国学中吸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智慧

在国学中汲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智慧余敏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

穿过时空的隧道,我仿佛看到了30年前的自己,那个时候因为家里穷,兄弟多,我们家三兄弟,都要上学,本来家庭负担就重,父亲又得了直肠癌,那真是屋漏偏遭连绵雨,因为交不起学费,常常面临辍学的危险。

有一个新学期开学,同学们都领了新书上学去了,而我因为家里没钱交学费上不了学,暗自神伤,一个人偷偷坐到湘江大堤上伤心落泪。

但是,那个时候我的学习还好,在学校基本都是一二名,初中会考的时候七门功课有五门是满分。

后来,教务主任为我担保才让我继续上学。

所以,今天谈不上讲课,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点感受和经验,希望会对你们有所启示。

一、了解国学的博大精深与无限魅力国学,最早见于周代,其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教育机构和学校。

“国学”一词,出于《周礼·周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与之相似的还有《周礼·周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

这里的“国学”,就是指国家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校。

周代的教育,有国家教育与地方教育之分,国家教育机构称“国学”地方教育称“乡学”。

现代“国学”概念与古代不同,主要指传统文化及学术思想。

这一概念是上个世纪初提出来的,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而担忧,提出了“整理国故”的主张,以此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提升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所谓“国学”,就是“国故之学”,指中国过去的学术思想,即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与灵魂,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化、学术体系。

简单的说,包括“经”“史”“子”“集”以及“诗”“词”“歌”“赋”等等。

国学是建立在对大自然、人类社会关系以及生命科学等进行深刻研究与实证的基础上形成的完整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它相续不断、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为什么在近代历经磨难、丧权辱国、支离破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却能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崛起?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