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的原产地

合集下载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新版320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新版320

碧螺春同为著名绿茶品种,产于江 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外形卷 曲如毛螺,花香果味得天生,索为 茶中之华。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 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 级的碧螺春,每公斤干茶需茶芽 13.6~15万个。外形条索紧结,白毫 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 成螺,故名“碧螺春”。汤色清澈 明亮,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 绵长;叶底嫩绿显翠。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 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 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 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 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 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 魂。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 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 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 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 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 “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 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 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 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 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 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 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 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 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 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 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
4、安溪铁观音 属青茶类,是我国著名乌龙茶之一。安溪铁观音茶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称。据载,安溪铁观音茶起源干清雍正年间(1725~1735年)。安溪县境内多山,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茶树生长茂盛,茶树品种繁多,姹紫嫣红,冠绝全国。安溪铁观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佳。铁观音的制作工序与一般乌龙茶的制法基本相同,但摇青转数较多,凉青时间较短。一般在傍晚前晒青,通宵摇青、凉青,次日晨完成发酵,再经炒揉烘焙,历时一昼夜。其制作工序分为晒青、摇青、凉青、杀青、切揉、初烘、包揉、复烘、烘干9道工序。品质优异的安溪铁观音茶条索肥壮紧结,质重如铁,芙蓉沙绿明显,青蒂绿,红点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鲜爽,具有独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浓郁,冲泡7次仍有余香;汤色金黄,叶底肥厚柔软,艳亮均匀,叶缘红点,青心红镶边。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的习惯。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中国茶树的主要产地.doc

中国茶树的主要产地.doc

中国茶树的主要产地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历史悠久。

中国茶的产区幅员辽阔,南自北纬18度附近的海南岛,北自北纬38度附近的山东蓬莱山,西自东经94度的西藏林芝,东自东经122度的台湾地区都有茶的种植,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中国茶树的主要产地。

中国茶树的主要产地:
中国茶产区根据生态环境,茶树品种,茶类结构分为四大茶产区,即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一、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包括福建大樟溪、雁石溪,广东梅江、连江,广西浔江、红水河,云南南盘江、无量山、保山、盈江以南等地区,行政区包括福建东南部,台湾,广东中南部,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及海南。

二、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包括米仑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山、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行政区包括云南中北部、广西北部、贵州、四川、重庆及西藏东南部。

三、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以北,行政区包括广东、广西北部,福建大部,湖南、江西、浙江、湖北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

四、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以及山东沂河以东部份地区,行政区包括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山东东南部和湖北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

中国茶树的主要产地就介绍到这里,冬季,茶树必须采取防冻措施,茶树才能安全越冬。

最早种植茶树地区的国家

最早种植茶树地区的国家

最早种植茶树地区的国家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是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也是茶叶的发源地。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茶树最早出现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地区,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茶树的栽培和饮用习俗,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被广泛记录和流传。

下面将从历史、文化和地理角度,详细展开回答。

首先,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茶树最早的起源地位于中国的长江流域地区。

古人将野生茶树称为“草茶”,常以茶叶的芳香、滋味和草木花草的气息相比。

最早发现茶叶的人们,可能是偶然发现茶树叶能够入水煮沸后喝,而从此将其作为一种饮品,进而发展出煮茶、炒茶等茶叶加工技术。

这种野生茶树所产生的茶叶,具有苦涩的滋味,草本的香气,但也具有保健作用。

人们将茶叶经一系列的加工与烹饪,将其中的活性物质提取出来,减少苦涩感,增加滋味和香气,最终形成了香气馥郁、口感丰富的茶叶。

其次,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茶的选择、饮法、器具和制茶艺术。

茶在中国的文化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赋予了精神寄托和象征意义。

中国有一句古训:“一日无茶,如隔三秋”表达了中国人对茶叶的钟爱和茶文化的重要性。

茶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追求品味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中国的茶文化和茶道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茶逐渐普及,成为文人雅士、僧侣、宫廷贵族和民间百姓的热门话题,茶道文化也逐渐形成。

唐代文人所著的《茶经》、《茶录》、《茶谱》等书籍,对茶叶的种植、制作和饮用技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宋代的茶人陆羽更是撰写了专门的茶叶制作和品饮的著作《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

此后,茶道的研究和发扬在中国历代间蓬勃发展,为茶文化的继续传承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中国的地理环境也促进了茶树的种植。

中国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茶树的生长。

中国南方地区地势山脉密布,气候湿润,降雨充沛,适宜茶树的生长。

而中国的北方地区和中部地区虽然气候相对干燥,但也有少数地区具备种植茶树的条件,如山西、河南等地区。

茶树及制茶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茶树及制茶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茶树及制茶技术的起源和发展一、茶树的起源、演变和传播根据植物学的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门,起源于距今约1亿年以前的晚白垩纪。

而其中的山茶目植物,约产生在6000万年以前。

多数学者已经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人类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是采自野生,用做药用。

若按照《神农本草经》中的记来推算,中国茶的利用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随着茶树从药用发展为饮用,野生茶树已不能满足需要,人们或采茶籽,或攫取野生茶苗进行栽培、种植。

东晋周武王于公元前1066年联合当时四川、云南的部落共同讨纣之后,将巴蜀所产的茶列为贡品,并记载“园有芳蒻香茗“。

由此推断,在公元前1000多年已经人工栽培茶树了,那么茶树栽培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了。

茶树在中国的传播,首先从四川传入当时政治文化中心陕西、甘肃一带,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能大量栽培。

秦汉以后中国统一,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多,茶树由四川传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由于地理气候上的有利条件,逐渐取代了巴蜀在茶业上的中心地位。

到了唐、宋时期,茶叶已成为日常不可缺少的物品。

茶叶产区遍及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4个省区,几乎与近代茶区相当,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兴盛阶段,使茶叶从一种地区性的小农生产变成了一种全国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产物。

统治阶级制定了各种制度来控制茶叶的生产、贸易、税收等。

自此,茶作为一种产业逐渐普及、发展起来。

茶树向国外传播,最早传到传到朝鲜和日本。

6世纪下半叶,随着佛教界僧侣的相互往来,茶叶首先传到朝鲜半岛,而日本则在唐代中叶(公元805年)才开始种植茶树。

日本僧人最澄和尚来中国浙江天台山学佛,回国时携带茶籽种于日本滋贺县,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

公元1684年,德国人由日本输入茶籽在印尼的爪哇试种,没有成功。

又于1731年从中国输入大批茶籽,种在爪哇和苏门答腊,自此茶叶生产在印尼开始发展起来。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

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

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

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

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左证。

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

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左证。

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地理茶树知识点总结

地理茶树知识点总结

地理茶树知识点总结一、茶树的分布茶树起源于中国,自古以来就被人类利用,制成茶饮料。

中国是茶树的原生地,也是全世界茶树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

茶树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云南、四川、贵州、福建、台湾、广东等地,其中以云南最为著名。

此外,茶树也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越南、泰国、肯尼亚、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

二、茶树的生长环境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适合生长在海拔800-2000米的地区。

茶树耐寒,但对高温敏感,夏季气温偏高会影响茶叶的品质。

此外,茶树对土壤的要求也很高,适合生长在沙质壤土上,对石灰土、松石土也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在栽培茶树时,需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适时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

三、茶叶的品种茶树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制作方法,分为白茶、青茶、红茶、乌龙茶和黑茶等几大类。

其中,白茶以福建为代表,属轻发酵茶;青茶以江苏、安徽为代表,属中度发酵茶;红茶以福建、湖南为代表,属全发酵茶;乌龙茶以福建、台湾为代表,属半发酵茶;黑茶以四川、湖南为代表,属后发酵茶。

不同的茶叶品种,由于生长地理环境、采摘工艺、发酵程度的不同,具有各自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四、茶树的栽培条件栽培茶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光照条件:茶树需充足的阳光,适合生长在光照充足的地方;2、温度条件:茶树对温度有一定要求,适合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3、水分条件:茶树喜欢湿润的环境,适合生长在湿润的地区;4、土壤条件:茶树对土壤有一定的要求,适合生长在沙质壤土上。

五、茶树的经济价值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广泛种植和利用。

茶叶是一种受人们喜爱的饮料,具有药用价值,对人体有益。

茶叶的种类繁多,口味和香气也各不相同,世界各地都有人在研究和饮用茶叶。

茶树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给人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带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

此外,茶树还可以提取茶油,用于烹饪调料和护肤品制作等,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总之,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一定的地理特点。

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

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

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茶树起源与原产地一、茶树的起源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是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中的一个钟。

植物学研究表明,山茶科植物起源于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距今约7000万年以前。

我国科学工作者推论茶树是由第三纪宽叶木兰和中华木兰进化而来。

二、茶树原产地1.茶树原产地的不同学说茶树原产地是指在人工栽培以前茶树的原始分布区域,也有部分学者把原产地理解为“茶树的原始产地”,即茶树的起源地。

关于茶树原产地这一问题,各国科学家曾提出过多种学说,主要有以下五种:(1)中国起源说在过去100多年里,绝大多数的英国、俄国、法国、中国等国众多科学家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学者志村桥和桥本实证实茶树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和四川一带。

我国著名茶学家庄晚芳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大娄山脉为中心的地域。

(2)印度起源学说1823年,驻印英军R.勃鲁士少校在沙地耶山地发现一株野生大茶树,之后,其兄C.A. 勃鲁士于1837年在沙地耶附近的马坦克发现了几处野生茶产地。

1877年,贝尔登在《阿萨姆茶树》一书中认为中国和日本的茶树都是由印度输入的。

(3)原产于中国和印度1919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茶叶试验场工作的荷兰植物学家科恩司徒认为大叶种茶树起源于中国西藏高原之东包括中国四川、云南以及越南、缅甸、泰国、印度阿萨姆等地,而小叶种茶树原产于中国东部及东南部。

(4)原产东南亚有野生茶的各产茶国1935年,美国人威廉.乌克斯认为,泰国北部、缅甸东部、越南、中国云南、印度阿萨姆等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都很适合于茶树的生长繁育,都是茶树的原产地。

(5)原产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交界的无名高地1974年英国人艾登提出茶起源于伊洛瓦底江发源处的某个中心地带,或在这个中心地带更北的无名高地。

其所讲的伊洛瓦底江发源处既指缅甸的江心坡,更北地带则是指中国的云南、西藏境内。

2.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上述所列关于茶树原产地的不同学说,经很多国家的植物学和茶学研究者论证,明确茶树的起源中心为中国西南地区,其论据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中国西南地区野生大茶树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东汉时期的《桐君录》、宋代的《梦溪笔谈》以及英国人威尔逊所著的《中国西部游记》等诸多古代文献均透露,至少在1200多年以前,我国就已发现了野生大茶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树的原产地1.茶树原产地之争的由来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不仅能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已经明确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但对这个问题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

1.茶树原产地之争的由来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

只是在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土(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后,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

从此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

国外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点,主要是:(1)多数学者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中国1935年,印度茶业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科学调查团,对印度沙地耶发现的野生茶树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植物学家瓦里茨(Wallich)博士和格里费(Griffich)博士都断定,勃鲁士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传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变种,至于茶树的某些差异,那是野生已久的缘故。

1892年美国学者瓦尔茨(J·M·Walsh)的《茶的历史及其秘诀》、威尔逊(A·Wilson)的《中国西南部游记》;1893年苏联学者勃列雪尼德(E·Brelschncder)的《植物科学入法国学者金奈尔(D·Genine)的《植物自然分类》,1960年苏联学者K·M·杰姆哈捷的《论野生茶树的进化因素入以及近年来日本学者志村桥、桥本实等的有关研究报告中,都认为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日本的志村桥和桥本实,他们结合多年茶树育种研究工作,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比较,指出中国种茶树和印度种茶树染色体数目都是相同的,即2n=30,表明在细胞遗传学上两者并无差异。

桥本实还进一步对茶树外部形态作了分析和比较。

为此,他对中国东南部台湾、海南到泰国、缅甸和印度阿萨姆茶树的形态作了分析比较;1980年后,又三次到中国的云南、广西、四川、湖南等产茶省(区)作调查研究,发现印度那卡型茶和野生于台湾山岳地带的中国台湾茶,以及缅甸的掸部种茶,形态上全部相似,并不存在区别中国种茶树与印度种茶树的界限。

所以,最后结论是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四川一带。

(2)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英军少校勃鲁土,他继1824年声称发现印度野生茶树后,1838年又印发了一本小册子,列举他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多处,其中沙地耶发现的一株野生茶树高达43英尺,胸围3英尺。

为此,勃鲁士断定,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

1877年英人贝尔登(S·Baidond)步勃鲁士后尘,在他写的《阿萨姆之茶叶》中提出茶树原产于印度持上述观点的还有英国学者勒莱克(J·H·Blake,1903)、勃朗(E·A·Blown,1912)、易培逊(A ·Ibbetson)、林德莱(Lindley)和日本的加藤繁等。

他们的论据是:只有印度有野生茶树,而没有人提出中国有野生茶树;印度阿萨姆种茶树长得“野”,树高叶大,而中国种茶树材矮叶小。

其结论是:印度种是茶树原种,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

他们不知道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他们亦不知中国不但有众多的大叶茶,而且还有“茶树王”。

(3)少数学者认为茶树原产地在无名高地主张这种观点的有两个代表人物:一是(茶叶全书》的作者、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W·H·Ukers),他主张“凡自然条件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地区都是原产地”的“多源论”说,认为茶树原产地应包括缅甸东部、泰国北部、越南、中国云南和印度阿萨姆的森林中。

因为这个地区的生态条件极适宜于茶树生长繁殖,所以这个地区的野生茶树也比较多。

二是英国学者文登(T·Eden),1958年在他所著的《茶》中写道:“茶树原产依洛瓦底江发源处的某个中心地带,或者更在这个中心地带以北的无名高地。

”前者指的是缅甸的江心坡,后者指的是中国的云南和西藏境内,即把依洛瓦底江发源处的缅甸江心坡和中国云南、西藏等地区说成是无名高地。

(4)个别学者认为茶树原产地有两处持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爪哇茶叶试验场的植物学家科恩斯徒(C·Stuart)博士。

1918年,当他考察中国边境发现有野生茶树后,认为在中国东部和东南部无大叶种茶树的记载。

据此,他认为,茶树因形态不同,可分为两大原产地:一为大叶种茶树,原产于中国西藏高原的东南部一带,包括中国的四川、云南,以及缅甸、越南、泰国和印度阿萨姆等地;二为小叶种茶树,原产于中国的东部和东南部,这就是“二源论”说。

以上四种观点,除主张中国是茶树原产地外,其他三种都是从1824年勃鲁士在印度发现野生大茶树后才开始的,形成这些观点的唯一依据,就是中国有没有野生茶树。

2.古今中国野生大茶树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还可以从我国古今很多地方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得到进一步证明。

在我国丰富多采的茶树品种资源库中,有一类非人工栽培也很少采制茶叶的大茶树,俗称野生大茶树。

它通常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演化和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一个类群,不同于早先人工栽培后丢荒的“荒野茶”。

当然,这是相比较而言的。

在人类懂得栽培利用之前,茶树都是野生的。

即使现今,也还有半野生的茶树,如居住在云南省楚雄、南华等哀牢山上的彝族同胞都有去林中挖掘野茶苗栽种的习惯。

如今广为栽培的景谷大白茶、勐库大叶茶、凌云白毛茶、乐昌白毛茶、海南大叶茶、崇庆批把茶、桐梓大茶树等早年均是野生茶树。

可见,在野生茶和栽培茶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野生茶的含义应该是野生型茶树。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

早在三国(公元220~280年)《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后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称:“建茶皆乔木……”,宋子安(1130~1200年)《记东溪茶树》中说:“柑叶茶树高丈余,径七八寸”。

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载:“点苍山(下关)……,产茶树高一丈”。

又据(广西通志》载;“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

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如龙眼树叶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属野生”。

可见,我国早在1700多年前就发现野生大茶树了。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已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

其中云南省树干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就有十多株。

思茅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家寨发现野生茶树群落数千亩,其中龙潭大茶树高18.5米,树幅16.4米,最低分枝10.0米,基部干径143.5厘米,景东县石门大茶树高25.0米,基部干径83.4厘米。

这些野生大茶树可谓是当今世界茶树之最了。

我国野生大茶树有名个集中分布区,一是滇南、滇西南,二是滇、桂、黔毗邻区,三是滇、川、黔毗邻区,四是粤、赣、湘毗邻区,少数散见于福建、台湾和海南省。

主要集结在30°N线以南,其中尤以25°N线附近居多,并沿着北回归线向两侧扩散,这与山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是一致的,它对研究山茶属的演变途径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上述4个分布区中的野生大茶树,以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为最多;其次是四川省的南部和贵州省,这些地区的茶树多属高大乔木树型,具有较典型的原始形态特征,且常见与山茶科植物如大头茶(Polyspora atillaris(Roxb)Sweet)、木荷(Schima wallichii choisy)、拎木(Eurya acuminatissima Merr)、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Wight et Arn.) Sprague)、石笔木(Tutcheria spectabilis Dunn)以及山茶属植物瘤叶短蕊茶(C.muricatala Chang, sp.nov.)白毛红山茶(C.albovillosa Hu, sp. nov.)、油茶(C.olifera Abel)、山茶(C.Japounica Linn.)、厚短蕊茶(C.pachyandra Hu)等混生,形成山茶科植物的分布区系。

此外,在粤、湘、赣毗邻区是苦茶最集中的地区,其中尤以南岭山豚两侧最多,如江华苦茶、蓝山苦茶、安远苦茶、丰州苦茶、横坑苦茶、思顺苦茶、酃县苦茶、贺县苦茶等。

苦茶由于含有较多的酚酸物质,如黄酮类和花青素,再加构成茶叶苦涩味的重要成分如表一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一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ECG)含量较高,使茶汤具有很浓的苦味,如乳源苦茶“一杯中放叶数片,便苦似黄连,难以入口”。

苦茶的生理机制虽需深入研究,但其有着重要的潜在利用价值,如可筛选出适制优质红茶品种,还可研制药用茶等。

总之,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这是国家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

有关野生茶树性状等,详见本书第四篇。

3.中国西南部是茶树原产地有无野生大茶树,固然是确定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发现有野生茶树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茶树的原产地。

中国和印度同是世界两个文明古国,目前两国都有野生大茶树生存,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当印度人还不知种茶和饮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树‘的时候,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却已有数千年历史了。

只是到了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

有的学者说印度是茶树原产地,乃是1824年英国军人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以后的事。

自那以后,许多植物学研究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茶学工作者又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茶树的自然分布与演化,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深入地分析与论证,进一步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看,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前面已经提及,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它们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我国的西南地区位于劳亚古大陆的南缘,在地质上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发生前,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当时热带植物区系的大温床。

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关征镒在1980年出版的《中国植被》一书中指出:“我国的云南西北部、东南部、金沙江河谷、川东、鄂西和南岭山地,不仅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也是这些区系成分在古代分化发展的关键地区……这一地区是它们的发源地。

”截止目前为止,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计380余种,而在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并还在不断发现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