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失血性休克论文
狗休克治疗策略实验报告

犬失血性休克及其防治策略探讨犬失血性休克及其防治策略探讨摘要(Abstract):目的:复制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并观察其表现,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及不同治疗方案对失血性休克的作用。
方法:取生理状况相似的健康成年犬三只,分别对其实行左侧股动脉放血制造休克模型,20min后分别予以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高晶高胶液和高晶高胶液+碳酸氢钠+多巴胺以治疗,并观察正常时期、休克后及休克治疗后一段时间内犬体动脉压平均压(MAP)、脉压(Ps-d)、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肛温及微循环情况的变化。
结果:给予高晶高胶液和高晶高胶液+碳酸氢钠+多巴胺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给予高晶高胶液组,给予高晶高胶液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给予生理盐水组。
序言(Introduction):休克是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休克主要临床表现有: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出冷汗(本实验动物犬体表皮肤无汗腺,故不会出现此表现)脉搏细速、呼吸困难、尿量减少、烦躁不安或神情淡漠等,代偿期(休克I期),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则血压会进行性下降、神志昏迷、皮肤紫绀、花斑、无尿(休克II期),最后可导致弥散内血管内凝血(diffus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甚至死亡。
机体在短时间内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0%就容易发生失血性休克。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给实验动物犬放血,使其血压达到5.33kPa(40mmHg)左右,这时候犬失血在20%左右,并通过维持这一血压20分钟的时间来控制狗处在休克I期,复制休克的动物模型。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则可以根据发病学和病因学采用止血,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灌流量;纠正酸中毒;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治DIC 以及保护细胞功能,抑制过度炎症反应,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等措施来指导治疗。
雌激素对失血性休克犬肾功能的影响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Medicine Vol.28No.12015收稿日期:2014-06-15通讯作者:王育斌作者简介:曾莎青(I979-),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及机制研究。
*武汉市第三医院ICU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发生时,机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启动,血液重新分布,肾脏是最早且最易受损的器官之一,如不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保证肾脏灌注,引起急性肾功能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成为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3]。
研究表明,雌激素对心肌缺血有肯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建立犬HS 动物模型,探讨HS 时雌激素对肾功能的影响。
l 材料与方法1.1动物及分组雄性健康成年杂种犬10只,体重15~20kg ,由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2组:HS 模型组(HS 组)、雌激素(Estradiol,E 2)治疗组(E 2组),每组5只。
动物手术前于普通条件下适应性饲养1周,实验前禁食12h ,自由饮水。
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
1.2试剂及仪器氨基甲酸乙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公司,批号:T20110214),醋酸钠林格注射液(湖南康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138),肝素钠注射液(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304108),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2008),HIF-lα检测试剂盒、β-actin 抗体购于Vector 公司;BL-420F 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Olympus 公司)。
1.3休克模型制备及治疗用20%氨基甲酸乙酯5ml/kg 静脉注射麻醉,仰卧位固定,手术区备皮,0.2%肝素行导管肝素化。
左侧颈总动脉插管,接压力换能器监测动脉血压(AP );右侧颈外静脉插管,建立输液通道并连接压力换能器监测中心静脉压(CVP );左侧股动脉插管,用于放血。
自体血回输救治连续失血性休克犬的研究

自体血回输救治连续失血性休克犬的研究王波;怀文辉;赵莲;王广义;王字玲;周虹【期刊名称】《临床输血与检验》【年(卷),期】2005(7)1【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连续失血性休克犬的救治效果,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Wiggers法为基础制作犬腹部伤连续出血性休克模型.将杂种犬随机分为3组:休克组(空白组)、休克回输林格氏液救治组(对照组)、休克回输自体血救治组(实验组).观察动物的存活时间、生理指标、红细胞各项参数和血小板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血液中红细胞各项参数保持良好.结论自体血回输对腹部连续失血性休克犬有明显的救治作用.【总页数】3页(P8-10)【作者】王波;怀文辉;赵莲;王广义;王字玲;周虹【作者单位】100850,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免疫血液学研究室;100850,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免疫血液学研究室;100850,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免疫血液学研究室;100850,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免疫血液学研究室;100850,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免疫血液学研究室;100850,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免疫血液学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7.1【相关文献】1.犬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的研究 [J], 孙海梅;代冬梅;杨肖蓉;王英;任婵;王怡洁;许汪斌;2.卡巴胆碱对失血性休克犬口服补液时胃排空和胃血流量影响的研究 [J], 李琳;蒋纤;侯经元;胡森3.自制一线综合救护装置在自体血回输救治严重胸外伤失血性休克犬中的应用 [J], 杨俊峰;郑军;洪波;张世范;徐迪晖;孟辉;高明;林勤燕;唐娜4.经改良设计的骨髓穿刺输液针输液复苏失血性休克犬效果的实验研究 [J], 夏俊杰;侯春林;宗海洋5.自体血回输在异位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应用 [J], 夏萍;王相利;蒲国华;许景伟;李汉增;陈晨;李宝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犬失血性休克及救治

补充液体
2
静脉输液以维持血压和血流量。
3
输血治疗
通过输血补充失血的红细胞和血浆。
药物治疗
4
使用药物来提高血压和心脏功能。
输血治疗的可行性以及注意事项
1 血型匹配
确保输血的血型与受血犬匹配。
3 输血风险
了解输血的潜在风险少可能的过敏反应。
其他治疗方案与支持治疗的措施
控制感染
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或治疗感染。
监测血液指标
密切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凝血 功能等血液指标的变化。
维持生命体征
通过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 征来评估治疗效果。
急性失血性休克的预后与预防建议
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和预防措施能显著提高犬失血性休克的预后。主人要定期检查犬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 发生。
中度休克
犬呼吸急促、全身器官功能受损等症状明显,表现出急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重度休克
犬出现休克状态,呼吸困难、无意识等严重症状。
造成急性失血性休克的原因
犬急性失血性休克的原因多样,包括创伤、出血疾病、手术意外、恶性肿瘤 等。早期诊断原因至关重要。
犬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方案
1
立即止血
为止血点施加压力或使用止血带。
急性犬失血性休克及救治
急性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犬病,可以危及犬的生命。本演讲将探讨失血 性休克的原因、症状、治疗方案以及预后和预防建议。
急性失血性休克简介
急性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因大量血液丢失导致循环衰竭的紧急情况。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是关键。
犬急性失血性休克的症状及程度分类
轻度休克
犬表现出心跳加快、口腔粘膜苍白等典型症状。
(完整)狗失血性休克治疗策略探索

狗失血性休克治疗及防治策略探索(Treatment of Hemorrhagic Shock in Dog)摘要(Abstract)目的:通过对狗放血建立失血性休克的模型,然后再用多种抢救方法对其进行治疗。
通过比较各种抢救方法的效果,以找出治疗效果最佳的方法。
并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方法:取三只生理情况相仿的成年狗,行颈部手术、左右股三角手术,左侧股静脉放血制造休克模型,再采取高晶高胶+碳酸氢钠+多巴胺,高晶高胶+碳酸氢钠+间羟胺,高晶高胶+碳酸氢钠+生理盐水溶液三组药物静脉注射。
观察正常时期、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压、呼吸、微循环、心率等变化.实验结果:经统计实验结果得出补充高晶高胶+碳酸氢钠+多巴胺溶液组效果最为良好。
序言(Introduction)休克是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休克主要临床表现有: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出冷汗(本实验动物犬体表皮肤无汗腺,故不会出现此表现)脉搏频弱、呼吸困难、尿量减少、烦躁不安或神情淡漠等,代偿期(休克I期),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则血压会进行性下降、神志昏迷、皮肤紫绀、花斑、无尿(休克II期),最后可导致弥散内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死亡。
机体在短时间内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0%就容易发生失血性休克。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给实验动物犬放血,使其血压达到5.33kPa(40mmHg)左右,这时候犬失血在20%左右,并通过维持这一血压时间30分钟的长短来控制狗处在休克I期,复制休克动物模型.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则可以根据发病学和病因学采用止血,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灌流量;纠正酸中毒;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治DIC以及保护细胞功能,抑制过度炎症反应,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等措施来指导治疗。
犬失血性休克过程氧供不足与用氧障碍

犬失血性休克过程氧供不足与用氧障碍
郭炯
【期刊名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犬在失血休克5h内,PaO2波动上升,PaCO2进行性降低。
用PvO2和PvCO2反映细胞用氧状态发现,在休克1st至3rd在心房及诸器官有进行性PvO2降低和PvCO2升高,在3rd至5thh二者相对恒定。
此时从血氧解离曲线看,静脉氧饱和度和张力仍超过代偿极限1~2倍,代偿储备远未耗竭,氧的供求平衡是一种假象,实为细胞有用氧障碍所致。
将诸器官作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肝PvO2最低PvCO2最高,而
【总页数】1页(P184)
【作者】郭炯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05.971
【相关文献】
1.犬失血性休克及补液过程中肾动脉多普勒血流速度频谱形态、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的变化 [J], 翁三川;赵玉华;赵超英
2.七氟醚安氟醚对犬单肺通气期间肺分流与氧供及氧耗的影响 [J], 马宁;李树人;王芳
3.不同容量平衡盐液对初进高原失血性休克犬全身氧代谢及胃肠氧合功能的影响
[J], 耿智隆;刘东;李涛;王英峰;张翠环;汪惠文
4.失血性休克过程的氧供不足与用氧障碍 [J], 郭炯;王建中
5.黛力新联合高压氧治疗脑供血不足致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观察 [J], 米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静脉补液条件下失血性休克犬早期口服补液对循环氧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nnf i r uct i ( R, 8 ,rl euc ao ( R, 6 n t vnu ssi tn I n= )g u s o ud e sit n N n= 】 o ssit n O n= )a di r eo s eucti (R, 6 r p . l s ao ar ti na r ao o D g R adO ru s e i n3t e u f lo s o lcs— et l esl i ( E )b atc osi I n R gop r g e i s、l n w e v m o meo bodl s f uoee c o t o t n G S ygsi o g l ry uo r
组和静脉补液组分别从 胃内或静脉输入 3倍失 血量的葡萄糖 一 电解质溶液。失血后 2 4小时起 3组均给予静 脉补液 。测定动物非麻醉状态下的平 均 动脉压 ( A ) M P 和血细胞 比容 ( C , 取动脉 和混合 静脉血 测定 H T) 抽 动、 静脉氧分压和血氧含量 ( v : 、 C O ) 计算氧供量 ( O ) D : 和氧耗量 ( O ) 并统计 3天死亡数 。结 果 V , 失血后 3 组犬 M P P O 、 O 和 V : A 、a D O 均显著降低 ,a O 显著 升高 。两 补液组上述指标 迅速恢复 , PC 失血后 7 2小时 PO 、a O a :P C 和 p H均恢 复至失血 前 ( 时 ) 0小 水平 , D :和 V 仍 低于 0小 时水平 。 口服补 液组 MA 、 但 O O P PO 和 p a H恢 复明显优 于不补液组 , 但差于静脉补液组 ;P C 的变化与之相 反。 口服补液组 D ,失血后 aO O 4 8 2 时显著高于不补液组 , 2 时后低 于静脉补液组 ( P< .5 ;V 失血后 4小时起显著高于 、 、4小 但 4小 均 00 ) O
犬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的研究

犬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的研究孙海梅;代冬梅;杨肖蓉;王英;任婵;王怡洁;许汪斌【期刊名称】《生物技术世界》【年(卷),期】2016(000)001【摘要】目的:建立犬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失血性休克犬模型制备的影响因素及特点,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满足实验研究的需要.方法:选择20只健康比格犬,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用改良的Wiggers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犬模型,从股动脉导管放血至平均动脉血压(MAP)50-55mmHg维持1h;采用输液及自体血回输进行复苏,分别于休克前,休克期间及液体复苏后测定实验动物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球压积(HCT)、血色素(HB)、动脉血气及存活率,结果:假手术组动物全部存活,实验组动物死亡2只.实验组动物犬通过放血使休克期间MAP维持在50-55mmHg,放血量403.8±64.47 ml, HCT及HB较基础值显著下降(P 〈0.05),PH及剩余碱(BE)明显下降,复苏后4小时,实验动物犬的HR 和MAP 基本接近基础值,PH及BE较休克期间明显改善.结论:犬是较适合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动物,采用固定血压失血性休克犬的模型简便易行、符合临床实际、成功率高且可重复性强.【总页数】2页(P257-258)【作者】孙海梅;代冬梅;杨肖蓉;王英;任婵;王怡洁;许汪斌【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云南昆明6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相关文献】1.犬动脉瘤模型建立后瘤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研究 [J], 周兵;李明华;王建波;朱悦奇;袁建华;俞文强2.犬心力衰竭模型建立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J], 李忠生;冯秀娟3.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犬模型建立的实验方法研究 [J], 罗光泽;戴向晨;潘红瑞;李文健;曲超;李宏伟;孙昊;李鹏;朱杰昌4.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犬模型建立的实验方法研究 [J], 罗光泽;戴向晨;潘红瑞;李文健;曲超;李宏伟;孙昊;李鹏;朱杰昌5.犬实验性颈总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支架治疗系列研究之一:犬实验性颈总动脉动脉瘤模型建立 [J], 丁永红;戴大英;陈克敏;罗其中;张善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机能实验题目犬失血性休克及其防治策略探讨姓名刘海贝专业班级麻醉0901学号2208090912指导老师邹江同组人杨超吴淑誉肖玉慈张乐柏也一何江丽日期 2011年11月狗失血性休克治疗及防治策略探索(Treatment of Hemorrhagic Shock in Dog)班级:麻醉0901班学号:2208090912 姓名:刘海贝摘要(Abstract)目的:通过对狗放血建立失血性休克的模型,然后再用多种抢救方法对其进行治疗。
通过比较各种抢救方法的效果,以找出治疗效果最佳的方法。
并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方法:取三只生理情况相仿的成年狗,行颈部手术、左右股三角手术,左侧股静脉放血制造休克模型,再采取高晶高胶+纳洛酮+酚妥拉明,高晶高胶+纳洛酮,高晶高胶三组药物静脉注射。
观察正常时期、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压、呼吸、微循环、心率等变化。
实验结果:经统计实验结果得出补充高晶高胶+纳洛酮+酚妥拉明组效果最为良好。
序言(Introduction)休克是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休克主要临床表现有: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出冷汗(本实验动物犬体表皮肤无汗腺,故不会出现此表现)脉搏频弱、呼吸困难、尿量减少、烦躁不安或神情淡漠等,代偿期(休克I期),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则血压会进行性下降、神志昏迷、皮肤紫绀、花斑、无尿(休克II期),最后可导致弥散内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死亡。
机体在短时间内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0%就容易发生失血性休克。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给实验动物犬放血,使其血压达到5.33kPa(40mmHg)左右,这时候犬失血在20%左右,并通过维持这一血压时间30分钟的长短来控制狗处在休克I期,复制休克动物模型。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则可以根据发病学和病因学采用止血,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灌流量;纠正酸中毒;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治DIC以及保护细胞功能,抑制过度炎症反应,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等措施来指导治疗。
本实验我们采取高晶高胶液来恢复血容量,纳洛酮来防治细胞损害,酚妥拉明来扩血管来观察血管活性物质对休克治疗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实验器材BL-410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微循环观察分析系统、大型哺乳动物类手术器械1套、犬手术台、注射器(10ml、60ml各一支)、烧杯(500ml)、纱布,棉线、塑料导管、铁支架、双凹夹、自由夹、温度计、磅秤,静脉输液装置,储血瓶,压力传感器。
实验药品肝素、0.9%氯化钠溶液、高晶高胶液(7.5%氯化钠和6%低分子右旋糖酐混合液)、纳洛酮、酚妥拉明。
实验分组第一组:高晶高胶(4ml/kg,5min内推入)+酚妥拉(0.05ml/kg)+纳洛酮(0.05ml/kg)第二组:高晶高胶(同上)+纳洛酮(同上)第三组:高晶高胶(同上)观察指标(1)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动脉压(MAP)、脉压(Ps- d)、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2)微循环参数:微血管(微动脉、微静脉)内血流速度、微血管口径、毛细血管开放数目/视野、白细胞附壁及嵌塞现象;(3)体温(直肠温度);(4)皮肤及口腔黏膜颜色。
实验步骤:1复制犬失血性动物休克模型:(1)取成年犬一只,称记体重后,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溶液(1ml/kg)全身麻醉(由老师完成)。
(2)将动物仰卧位固定于犬手术台上,剪去手术部位毛发,在甲状软骨下部做颈正中切口(长约8cm),分离气管,做倒T形切口,插入Y形气管导管并固定,保证呼吸通畅。
(3)分离一侧颈总动脉,插入动脉导管,经压力传感器(插管前在动脉导管和压力传感器导管部分充满肝素溶液,以防止凝血后堵塞血压传导通路)与BL-410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相连,记录MAP、Ps-d、HR。
(4)在右侧股三角区沿动脉行走方向作一长约3cm切口,游离右股静脉,插入长度约为50cm股静脉导管至下腔静脉入右心房处(约在剑突上1~2cm处,深度约35cm),导管外端接三通管,一侧与输液瓶相连后,缓缓输入0.9%氯化钠溶液(5~8d/min)以保持导管及静脉通畅,另一侧经压力传感器与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相连测犬的CVP。
(5)在犬腹白线处作一长约8cm的正中切口,钝性分离肌层,打开腹腔后,推开大网膜,找出一段游离度较大的小肠肠袢,轻轻拉出,置于微循环灌流盒内,用微循环观察分析系统观察肠系膜微循环毛细血管(Cap数、口径、流速)。
微循环的观察区别如下:微A:色浅红、血流速快、由粗变细逐渐分支;微V:色暗红、血流速较慢、由细变粗逐渐汇合;Cap:管径仅能通过单个血细胞。
(6)在左侧股三角区域触及股动脉后,沿动脉行走方向作长约3cm切口,游离左股动脉后插入股动脉导管(插管前在动脉导管和储血瓶内加入约40ml肝素溶液,以防止凝血后堵塞放血通道),在其尖端之前用动脉夹夹闭股动脉(放血时再松开),导管另一端与储血瓶相连,以备放血。
(7)将温度计插入直肠,测体温改变。
(8)记录各项指标后,降低储血瓶,松开动脉夹,快速从左股动脉放血,10min 内使MAP降低至5.33kPa(40mmHg),摇动储血瓶防止凝血并维持20min (通过改变储血瓶高度来调节血压),使犬进入到休克I期,记录各项指标及储血瓶内血量。
2夹闭左股动脉停止放血,分组给药并记录各项指标变化。
(见附录)3 应用肝素防治DIC,预备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以保护细胞功能,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附图:实验结果(Results)狗失血性休克治疗前后各指标记录表观察指标时间组别MC微循环MAP Ps-d HR CVP 肛温(mmHg)(mmHg) (次/分) (cmH2o) (℃)cap数管径流速1组放血前放血后20`5`治15`疗30`后602组放血前放血后20`5`治15`疗30`后603组放血前放血后20`治5`疗15`后30`60` 103 61.65 152 -5.54 31 3 正常40.32 75.81 142 -7.32 30 0 ↓↓67.92 72.32 139 0.79 29.5 1 ↓↓75.45 69.85 141 -5.33 29.5 2 ↑↑65.95 67.74 143 -5.81 29 2 正常68.82 66.85 132 -5.94 28 2 正常97.62 58.27 208 41.50 34 2 正常49.12 63.66 127 36.18 33 1 ↓↓76.32 76.57 158 -58.73 32 2 ↑↑77.32 74.19 177 18.15 32 2 ↑↑75.69 74.43 190 7.51 32 2 ↑↑59.52 78.45 188 10.40 31.5 2 ↑↓103 30 144 3.13 29 3 正常39.69 35 96 2.55 28 1 ↓↓45.80 47.34 108 1.97 28 2 ↑↑65.87 42.24 116 4.28 28 2 ↑↑80.70 40.46 121 3.59 28 2 ——82.55 44.06 124 6.48 27.5 2 ↓↓第1组:高+酚+纳第2组:高+纳第3组:高讨论(Discussion)1、休克模型的复制:机体在短时间内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0%就容易发生休克。
通过给动物放学,我们成功地使血压保持在40mmHg左右,此时狗失血量在20%左右。
休克时组织器官灌流不足,典型临床表现有:表情淡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脉压差减小,尿量减少等。
本次实验中,三只犬均复制成功失血性休克模型。
判断根据如下:BP下降,(脉压差并未减小可能于偶然因素有关),HR升高,CVP下降,肛温下降;微循环流速下降,微血管口径减小,Cap开放数目减少,这些都是典型的休克表现,据此判断成功。
1、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机制是:本实验主要复制的是休克I期的模型,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失败的犬才会陆续发展到Ⅱ期、Ⅲ期乃至死亡。
以下将阐述休克休克I期、Ⅱ期、Ⅲ期的发生机制。
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和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主要受神经体液的调节。
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全身血管收缩物质浓度很少发生变化,微循环的舒缩活动及血液灌流主要由局部产生的舒血管物质进行反馈调节,以保证毛细血管交替开放。
微循环缺血期:此期为休克早期,表现为全身小动脉(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静脉、小静脉等)发生强烈收缩。
交感神经兴奋和缩血管体液因子导致血管口径明显变小,尤其是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更为明显,微血管自律运动增强,而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此时微循环内血流速度减慢,轴流消失,血细胞出现齿轮状运动。
因开放的毛细血管数减少,血流主要通过直截通路或者动-静脉短路回流,组织血液灌流明显减少。
此期微循环灌流特点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呈缺氧状态。
微循环变化机制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缩血管体液因子(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升压素、内皮素、白细胞三烯等)释放。
此期常见的症状有: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脉搏细速、脉压减小、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微循环缺血期发生的机制如下:但休克的原始病因不能及时清除,组织缺血持续存在,则进入微循环淤血期。
此期血管自律运动消失,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性减弱甚至扩张,大量血液涌入真毛细血管网。
由于细胞嵌塞,微循环流出道阻力增加,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导致血液瘀滞在微循环中。
此期特点为:灌而少流,灌少于流。
此期机制为:扩血管的物质生成增多(酸中毒、NO产生、局部扩血管物质增加),导致微血管扩张;白细胞黏附于微静脉导致毛细血管中血流淤滞。
表现为:血压和脉压明显下降,血压常下降20%至40%;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昏迷或意识模糊;肾血量严重不足,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微循环淤血,脱氧血红蛋白增多,皮肤发绀或出现花斑。
可见淤血期示意图:微循环衰竭期,也称不可逆期,此时采取输血补液或者多种抗休克措施也很难纠正休克状态了。
此期微血管发生麻痹性扩张,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中可有微血栓形成,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的状态,组织得不到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不能进行物质交换。
此期微循环灌流特点为:不灌不流。
衰竭期的机制为:1、微血管麻痹性扩张;2、DIC的形成:①血液浓缩,血细胞凝使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②凝血系统激活:严重缺氧、酸中毒或内毒素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启动外凝血系统;内皮细胞损伤还会暴露胶原纤维,激活因子Ⅻ,启动内凝血系统;红细胞破坏释放的ADP等克启动血小板的释放反应,促进凝血过程;③TXA2/ PGI2平衡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