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献血者体检、初筛不合格原因分析
无偿献血者血型初筛鉴定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

无偿献血者血型初筛鉴定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在无偿献血活动中,街头采血是很重要的形式。
血型鉴定是一项具有高度科学性和高度责任性的工作,是采血前重要的工作环节,鉴定结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输血安全。
随着无偿献血的广泛开展,流动采血车街头采血成为各地血站保证血源、保障血液供应的主要方式。
由于采血车受条件限制,ABO血型鉴定一般是用纸板法做正定型试验,难以同时进行反定型试验,势必造成一些血型鉴定的错误。
笔者调查了2010年3月~2013年12月,10236例街头无偿献血者初筛血型的报告, 发现有24例定型结果错误。
现对其错误原因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2010年3月~2013年12月街头无偿献血标本共10236例。
1.2 试剂初筛试剂为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经卫生部批检的抗- A和抗- B标准血清(单克隆抗体) , 效价为1∶128。
复核试剂为上海市输血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经卫生部批检的抗-A和抗-B标准血清(单克隆杭体),效价也均为1∶128。
标准红细胞为自制的多人份A、B、O 型红细胞。
1.3 仪器TDL离心机; TY-80R脱色摇床; 96孔U型板; 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血型正定型检定卡。
1.4 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和结果判断,在街头初筛血型采集手指血, 使用专用纸板和抗-A、抗-B标准血清做正定型; 复核血型时剪取血袋留样并在实验室严格按操作规程用另一试剂做下定型及自制红细胞做反定型。
2 结果2.1自2010年3月~2013年12月, 本站在街头采集流动无偿献血者血液10236例次, 经中心血型室复核后, 发现A、B、O血型鉴定错误24例。
2.2原因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2月检测的 10236份标本中,有24例初筛ABO 血型鉴定错误,其中18例实验室检验正反定型相符,6例正反定型不符,由于亚型等非人为因素导致的定型错误 11例,占45.83%,人为因素导致的定型错误13例,占54.17%。
献血者情况与血液检验不合格原因分析

献血者情况与血液检验不合格原因分析摘要:随着医疗的不断发展,在疾病治疗方面,对于血液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保证地区血库血液储备量充足,还要保证血液的检验合格。
本文以某地区近几年以来血液捐献者的血液检测结果为基础,对其检测不合格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分析。
找到其中所隐藏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随着我国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医疗水平已经逐渐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进行医疗工作的过程中,血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这也需要更多的献血者加入进来。
街头设立采血点以及采血车的流动宣传采血,与传统单位采血相结合,为血站的血液储备提供保障。
对于这种采血环境和献血者的变化,这也就要求有更严的血液检验办法。
为了保证临床的安全输血和献血者的身体健康,本文针对近几年以来献血人员的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一)资料来源为了保证医疗工作的严谨,要求无偿献血者体检和血液检验原始记录都要详细的保存在档案中。
在进行无偿献血之前,要求献血人员要填写健康征询表,并且在医务人员进行详细的体检之后,合格者才能进行献血。
并且在采血之后要留取血样,按照我国卫生部门的要求和标准,要对血液进行Alt、HBsAg、抗-HCV、梅毒、抗-HIV进行检测。
本文所研究的众多献血者数据资料是以某地区近几年的实际献血工作数据为基础,具有真实性。
(二)检测项目及方法本文研究的检测标本为献血者的血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需要对献血者血浆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在对Alt进行检测时,一般情况下使用赖氏法或者速率法,在这个过程中,要科学的选择试剂,保证检测的科学合理。
在检测献血者血液中的HBsAg、抗-HCV、抗-HIV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使用ELISA法。
在进行梅毒的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血清学法或者是ELISA法。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坚持医学的严谨态度和血液检测工作的科学和准确,在检测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实际必须是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批检合格产品,要严格按照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以及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手段,通过分析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和血细胞参数等,可以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诊断。
在进行血液检验时,有时会出现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这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标本采集不当:血液标本的采集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采集过程中不注意卫生和操作规范,可能会引入细菌、血小板凝集等,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在采集标本时,如果不合理地使用抗凝剂,也可能导致标本凝固不完全或出现溶血,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处理措施:进行标本采集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采集前要注意洗手,使用无菌器具进行采集,避免污染。
采用适量的抗凝剂进行标本采集,避免过多或过少的使用。
对于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抗凝剂。
2. 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妥善保存,以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如果标本保存的条件不符合要求,如温度和时间等方面没有做好控制,可能会导致某些生化指标的改变,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处理措施:采集的血液标本在采集后应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避免保存时间过长。
标本保存的温度应根据不同指标的要求进行控制,一般要求在4-8℃的冰箱中保存。
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保存的标本,可以进行冰冻保存。
3. 检验过程中的误差: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操作上的误差,例如使用不合适的试剂、使用过期的试剂、操作时间不准确等,都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
处理措施: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并使用合适的试剂,避免使用过期的试剂。
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好操作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
同时要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和质量控制,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样本传递不及时:血液标本采集后,如果不能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可能会导致标本的降解和改变,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初筛血型不符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初筛血型不符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目的研究并总结无偿献血者ABO血型初筛检测与确认复检血型不符原因,提出相应预防与改进措施,降低ABO血型鉴定不符的发生率。
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3月本市采集的26498份无偿献血标本中初筛ABO血型与复检ABO血型不符标本进行原因分析。
结果12份标本初筛与复检ABO血型不符标本中,7例由人为失误导致,占58.3%,5例由技术因素导致,占41.7%。
结论造成初筛血型与复检血型不符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故应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严格执行血型初筛、复检、记录等操作流程,改善献血环境,加强试剂管理,改进血型初筛实验方法,降低血型不符的发生率。
标签:ABO血型鉴定;初筛血型;血型不符;原因分析;预防措施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措施就是无偿献血者的血型鉴定,正确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型可有效避免患者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1]。
根据我国《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2]说明,ABO血型(正定型)是献血前血液检测的必要项目之一。
目前大多数采供血机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前采取手指末梢血的ABO血型测定,而在次献血者则按献血记录填写血型,两类献血者献血后均留取试管血进行ABO血型的正反型检测。
目前血型初筛的正定型检测多采用纸板法,其结果往往受到人员素质、环境温度、试验条件、试剂效价、方法局限性、技术水平和无偿献血者本身状况等多方面影响,导致初筛血型检测结果不准确[3]。
本研究通过对2014年1月~2015年3月本市采集的26498份无偿献血标本中出现的12例血型不符标本,进行血型不符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血型初筛的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2015年3月本市采集的26498份无偿献血标本。
1.2试剂与仪器标准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上海市血液中心,批号20130815);A、B、O标准红细胞试剂(北京金豪);生理盐水;血型纸板,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北京汉泰旭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序列号:2548);96孔U型板1.3方法1.3.1初筛毛细玻璃血管采集献血者无名指末梢血,分别加入已加有抗A和抗B血清的血型纸板中混合,3min后,根据红细胞凝集情况进行判断。
徐州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初筛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

1782019 年第 6 卷第 25 期2019 Vol.6 No.25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徐州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初筛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祝凯捷(徐州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6)【摘要】目的 探讨捐献血小板初筛不合格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提高再次献血率。
方法 对徐州地区2015年2月~2017年1月捐献机采血小板初筛不合格人群进行原因分析。
结果 采取适当干预措施后,捐献血小板初筛不合格人数比率逐渐下降,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通过对献血者初筛不合格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降低献血者的初筛不合格率,有助于缓解需求矛盾。
【关键词】血小板输血;治疗性输注;预防性输注【中图分类号】R4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25.178.03血小板输血主要是指针对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的血小板输注替代性治疗,以达到止血或预防出血的目的。
根据血小板输注的目的不同,临床上分为治疗性输注和预防性输注两类[1]。
近年来,国内血小板输血在临床应用发展迅速,特别是单采血小板制品由于其含量高、疗效好,临床需求量愈来愈大。
目前我站单采血小板的捐献主要群体为相对固定的献血群体,但由于对血小板捐献者的要求较高,捐献血小板的初筛不合格率明显高于献全血的初筛不合格率,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中明确要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除了满足全血的献血条件外,还必须满足红细胞比容≥0.36,采前血小板计数≥150×109/L 且<450×109/L ,预测采后血小板计数≥100×109/L 。
目前我站捐献血小板的人群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捐献血小板的固定人群,(2)电话招募的多次献全血的献血者,(3)没有献血经历,经预检合格后开始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
由于血小板的临床需求量日益增大,目前又缺乏有效的招募新血小板捐献者的有效办法,新增的献血者难以满足临床的需求。
献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献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重视标本送检质量,减少不合格标本数量。
方法对我站检验科2014年1月~2015年6月统计的76例不合格标本逐一分析归类总结。
结果在统计的76份不合格标本中,乳糜血标本占有率最高,其次溶血标本也占一定的比例,另外,标本留取数量过多或过少的不合格标本也占比率较高。
结论我站针对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时制定严格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的比率,确保为检验科提供更多的合格标本,为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可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无偿献血;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预防措施近几年,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标志着我国血站管理法规及标准日趋完善,血站质量管理进入正规化、法制化管理阶段,全面加强了血站实验室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和管理,确保血液检测的准确性和临床用血的安全性,而检测前过程管理是保证检测结果可靠的前提①,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实有效的献血者原始标本,因此,血液标本的采集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合格的血液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先决条件,因此,血站实验室建立和实施标本采集、运送、接受和处理程序,正确处理不符合要求的献血标本,归纳总结分析产生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及时与相关科室沟通并指导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不合格标本数量,现将2014年1月~2015年6月统计的不合格献血标本进行原因分析情况,及预防措施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材料我站检验科2014年1月~2015年6月统计的不合格标本76人份。
2.方法对收集统计的76人份不合格标本按不合格原因进行逐一分析,分类归纳,查找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不合格根源上改进完善,降低或杜绝各种原因产生的不合格标本。
结果2014年1月~2015年6月无偿献血标本不合格原因(见表1)讨论从本文我站实验室统计的不合格标本数目显示,2014年1月~2015年6月共统计不合格标本76例,这充分说明我站在无偿献血工作中,从对献血者的招募选择,标本的采集,运送及交接等环节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为以上任一环节的疏漏或不规范均可造成不合格献血标本的产生,都可影响正常的血液检测过程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最终影响血液的安全供应,已引起我站相关科室的高度重视,各项原因分析及预防工作已全面开展。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不合格原因分析与健康宣教研究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不合格原因分析与健康宣教研究发布时间:2022-06-22T00:58:46.147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9期作者:赵玉苗[导读] 目的:研究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不合格原因,并适当加强健康宣教力度,赵玉苗北京市密云区中心血站 101500摘要:目的:研究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不合格原因,并适当加强健康宣教力度,提升初筛合格率。
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6月~2022年1月期间6315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初筛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中的初筛不合格献血者例数、性别、原因,并加以详细分析。
结果:在所有初筛不合格献血者,ALT指标不合格例数最多,其次为WBC、乳糜血指标。
男性献血者的ALT、乳糜血、WBC指标不合格例数高于女性献血者,且Hb、HCT指标不合格例数低于女性献血者(P<0.05)。
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不合格主要与ALT、WBC、乳糜血指标具有直接联系。
且在不同性别的献血者中,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措施,以此提升初筛合格率。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不合格;健康宣教在我国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会采用血小板输注方式,如血液病、恶性肿瘤的预防及治疗等,主要通过恢复人体的止血、凝血功能,进而改善临床症状,最终达到预防、治疗的目的[1]。
而随着我国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单采血小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且具有纯度好、浓度高、污染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势,使用量在逐年递增。
而逐渐递增的使用量加剧了血小板的需求矛盾,导致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难度加大。
本文针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对于不合格因素的影响原因,研究提高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合格率的相应措施。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20年6月~2022年1月期间6315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初筛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有718例献血者初筛结果不合格,其中男女比例为522∶196。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不合格原因分析与健康宣教

文章编号:WHR2020024076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不合格原因分析与健康宣教陈蓉江苏省血液中心,江苏南京 210042【摘 要】目的:分析本血液中心成分献血者初筛不合格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献血者提供健康教育以减少亚健康状态,提高血液初筛检测的合格率。
方法:收集本中心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14937例成分献血者献血前的初筛检测数据,统计不合格人数及原因,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TP A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糜血、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红细胞比容(HCT)等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血液初筛合格的成分献血者为13453例,不合格的成分献血者为1484例,其中ALT、乳糜血、WBC计数偏低、Hb及HCT这5项指标的不合格率男性与女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犘<0.05),ALT、乳糜血不合格这2项指标的不合格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犘<0.05);WBC计数偏低、Hb、HCT这3项指标的不合格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犘<0.05);而PLT、WBC计数偏高、HBsAg、TP Ab这4项指标的不合格率,男女无显著性差异(犘>0.05)。
结论:成分献血者初筛总不合格率为9.94%,主要原因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乳糜血、血细胞计数异常等。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不合格原因;健康宣教 血小板输注主要应用于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血液病、放化疗等疾病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从而恢复机体的止血和凝血功能[1 2]。
单采血小板因浓度高、纯度好,使用一次性密闭的采集耗材,污染率低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3]。
为了提高献血者初筛合格率,减少血液资源浪费,笔者对中心成分献血者初筛不合格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血液中心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14937位成分献血者初筛检测的相关信息。
1.2 仪器与试剂1.2.1 检测试剂 采用英科新创(厦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剂对血液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梅毒螺旋体(TP Ab)的检测;采用北京瑞尔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试剂盒对血液标本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检测,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符合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