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文化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派:老子、庄子、孟子重直觉,墨家、名家重观察、分析,《周易大传》等兼顾重直觉和观察分析。
老庄思维方法的精义是主张以一颗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接感知作为万物本根的道。
老子把“为学”和“为道”对立起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没有价值,应当“绝学”,“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个“损”的功夫,也就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功夫。
有了一个无疵的“玄览”,就能“不窥墉,见天道”,即直觉万物本原的道。
老子此说,至庄子更得到发展。
庄子主张以“外天下”、“外物”、“外生”的方法去“见独”、“体道”、“睹道”,认为“无思无虑始知道”。
这就是要去掉一切知识、感情、欲望、思虑,去直接感觉万物本原的道。
孟子思维方法的精义是“尽心”,尽心即尽量发明此心。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这也是一种直觉法,这种直觉方法与老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反省内求,而不是冥而直往的外求;它不废弃思,也不完全反对博学,不过其“思”的功夫是用在“内省”上。
老庄和孟子的直觉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陆九渊、王守仁“明心尽性”的方法即祖述孟子,而邵雍、张载、程颐、朱熹的方法中,则有老庄方法的成分。
墨家颇致力于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从他们断言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可知他们也注重实验。
但他们对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如何实验的具体方法,则未做论述。
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把此种方法当作神秘的技术秘而不宣之故。
名家中的惠施,也很注重外物的观察与分析,史称他“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散于万物而不厌”。
名家中之公孙龙则特别注重分析。
公孙龙有“离坚白”的命题,认为一块石头的坚性和白性是相互分离的。
墨名二家注重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是发展了自然科学和逻辑学。
墨名二家之学的中绝失传,使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派别。
虽然后来的科学家比较重视实测,如张衡、僧一行、沈括等,并在科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020届高三线上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0届高三线上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①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
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②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
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
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
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
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③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
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④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
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
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⑤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
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⑥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
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二语文检测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二语文检测试题高三2011-01-02 22:55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二语文检测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缥缈(piǎo)稽首(qí)风流倜傥(tǎng)侍候(sì)B.坍塌(tān)靓妆(liàng)不落窠臼(kē)更迭(gēng)C.斡旋(wî)莞尔(wán)前倨后恭(jù)消弭(mí)D.龃龉(jǚ)匡正(kuāng)余勇可贾(gǔ)体恤(x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耿介流连忘返潇湘岑寂B.笑靥诗性大发碣石水蒸气C.想象声名雀起寒喧座右铭D.坐阵冒然行事陨落寂寥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巨大的哭墙上刻着:“1937.12.13—1938.1”一行黑色大字,表明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时间。
B.“中国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不仅我们自己需要这个答案,世界也在等待中国提供这个答案。
C.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正在修改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了“规范和清理高考加分项目”(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具体如何清理,即使在最终出台的《规划纲要》中也有所体现,但也不太可能详尽表述,这有赖于下一步实施细则的进一步明确。
D.2010年4月25日,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录用公共科目笔试在全省17个地市同时举行。
考试报考人数为40.8万人,比去年增长4.4%,竞争8619个职位。
这是山东省实行公务员考录制度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考试。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除了赛车呼啸而过的急速感觉外,还有赛车呼啸而过后的那种振聋发聩的声音,那声音绝对是你要捂住耳朵才可以承受的。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05

山西省【精品】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形成新的“古风”时尚。
稍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录片、吟诵、射艺、艺术摄影等等。
简单概括,“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
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流行。
年轻人为何喜爱古风?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加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个性表达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丰富资源。
于是,不少有心者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形成富有个性时尚气息、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流行元素,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受到众多青少年喜爱。
古风既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也体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
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
仪式形式和种类无限多样,但都是为了营造富有意味的特殊氛围。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跨越时代的“古风”是以流行。
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
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
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以礼乐”。
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想要复古。
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化样式:如动漫、网游、Cosplay、网络文学以至网络商铺等,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点。
《中国诗的文化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的文化精神胡晓明①无论是上层还是民间,中国的文化精神是看重现世人的幸福,而不是将幸福寄托于来世。
②人生、人性、人情,是《诗经》的灵魂,是中国诗与中国文化的母胎。
肯定人的现世性,看重此生此世的幸福,是《诗经》的基调。
③“桃之夭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比喻一个女孩子的美丽,《诗经》里的《桃夭》这首诗,讲到后面还有桃叶、桃子、开花、茂盛、结果实,比喻女孩子不止是好看,还要结婚、成家,生孩子。
原来中国文学就是这样一种性格,她咏唱的美好人生,是这样的一种完整真实的人生。
如果一个女孩子,只是给人家看着像一朵桃花那样的好看而已,而不会结婚,不能嫁一个好人家,也不生小孩子,那么,是没有什么真实的美,或者说她拥有的是不完美的人生。
这就是中国人的性格,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人间性。
④《尚书》里说“惟人万物之灵”,就是说人是目的,以人为本,没有什么东西更可以高于人性的生命存在,凌驾于人本身之上。
这就是中国文化里说的“天地良心”的涵义。
⑤陶渊明有一首诗专门咏荆轲: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对荆轲的人格,表示了很高的评价。
陶渊明之咏荆轲,是反暴秦,是反非人道的社会,是把人道人性看得高于君王之统。
而陶之所以要虚构一个桃花源,是反非人道的社会。
所以桃源世界,是人性的世界,是高于秦始皇专制社会的另一个世界,所以陶渊明的金刚怒目式,与静穆冲淡的美,在根基的地方,并没有什么矛盾,都是讲人性的自由,人道的庄严与尊贵。
⑥李白特别敬重鲁仲连,“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跟陶渊明咏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是一样的意思。
他平交王侯,傲睨巢由,仰天大笑,高尊布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其人性高贵、人格尊严的精神,成为吾国诗歌思想史上的最明亮的星空。
⑦中国人看历史,看自然,看人生,都有一种温情,都有一种善的信念;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诗歌文学,具有一份决定性的贡献。
⑧《诗经》里有一首小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实用类文本《中国文化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成都2023学年高三12月)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
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
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
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
在原始社会,部落之外即法律之外,氏族内部自由平等友爱的关系在部落之间统统不存在;在阶级社会,民族是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的共同体。
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既然是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
文化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生活的自然结果,而且是这种生活的前提和条件。
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是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的东西,也是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东西。
如果文化完全没有民族差异,那么民族这种人类社会存在的历史形式早已不存在了,民族的差别也早已不存在了。
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
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
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
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
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
广东省深圳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2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6分)2024年,簪花和英歌舞等民俗文化火爆出圈,为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同学们开展了“非遗”文化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小题。
1.请你给“乔”字加上不同偏旁组成汉字,填入下方横线内,用以形容两种非遗文化的风格。
簪花:柔英歌舞:健2.以下是某同学了解两种非遗文化后发表的感言,请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将内容补充完整。
()簪花盛放的____是人间四时芳菲,____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对生命的眷恋与温存;英歌舞舞动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它们____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____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汲取时代元素,在传承中创新。
A.不仅……还…… 虽然……但是……B.虽然……但是…… 之所以……是因为……C.不仅……还…… 之所以……是因为……D.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3.簪花习俗古已有之,下列古诗所写内容不属于簪花的一项是()A.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
(李白《宫中行乐词》)C.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D.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苏轼《吉祥寺赏牡丹》)有人认为英歌舞取材于《水浒传》“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情节,请结合小说内容回答问题。
4.英歌舞表演者面部会画色彩鲜艳、图案独特的脸谱,既是装饰,也有寓意。
根据下表推测,英歌舞中关胜的扮演者应画以色为主的脸谱。
5.“智取大名府”体现了水浒英雄的智、勇和义,智体现为里应外合的智谋,勇体现为争先鼓勇的胆略,义体现为。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6.请你从以下三则新闻中提取传承非遗文化的具体做法。
新闻一“95后”泉州姑娘陈墨用300多片玻璃制作成晶莹剔透的玻璃“簪花围”,让玻璃工艺和簪花文化碰撞出新意。
这则玻璃“簪花围”的视频在各平台播放量达350万,点赞数超35万。
新闻二近日,福田区一中学开设英歌舞课程,广受学生欢迎。
据悉,该校聘请了英歌舞教练进校悉心教导学生槌法、身法、舞法,让学生与非遗文化亲密接触。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a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a高考语文2014-05-11 1907().黄冈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A卷)本试卷共23小题。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勾结/勾当扫除/扫帚咽气/狼吞虎咽兴奋/兴高采烈B.奔跑/投奔空气/空闲累赘/罪行累累丧礼/丧心病狂C.栏杆/竹竿侪辈/肚脐投缘/不容置喙俘虏/饿殍遍野D.宣布/渲染凄怆/呛人旺盛/矫枉过正假装/久假不归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彩票首屈一指毛骨耸然义愤填膺B.驾驭励行节俭一枕黄粱枉费心机C.幅员明火执仗不可思议以逸代劳D.宛转记忆犹新乔装打扮罄竹难书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整个赛季同时失去姚明和麦蒂这两位巨星的休斯顿火箭队,居然取得了42胜40负的战绩,主教练阿德尔曼的执教能力让人侧目。
B.通过参加这个夏令营,营员们不仅学会了一些必要的野外生存的技能,还意识到面对困难时团结一心的重要性,三人成虎的观念已经深入他们的意识里。
C.一场由重庆开始的扫黑风暴逐渐席卷全国,许多作恶多端的黑社会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人民纷纷拍手称快,认为他们罪心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你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京残奥会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仁义和宽容”,希望残奥会所体现的“歌唱生命的创造力、人性和伟大的人道主义”理念能感动东盟各国政府和人民,推动大家重视和提高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的教育工作和体育活动。
B.为了解决电脑使用者经常忘记密码的问题,科学家推出操皮下植入射频识别芯片的方法,这对于电脑爱好者来说无和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总设计师刘竹生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的火箭运载能力,已经足够保证完成绕月工程所需要的飞行器发射任务。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人言可畏么?答:可畏,又不可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创作推向极致。
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
牡丹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
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牡丹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
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将牡丹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
由唐入宋,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
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
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
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
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
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
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呢?
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其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
“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
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
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
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对象。
李氏王朝凭借军事实力,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
王公权贵的喜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
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在骨子里沾上唐代社会文化之“俗”。
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
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
这种“雅”“俗”之趣的分流,自然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梅花不断被抬升。
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必然的事了。
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梅花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
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在历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
(节选自《新华文摘》)
1.下列说法不属于“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B.在盛唐之后牡丹承担了败坏社会风气、导致国家衰败等众多历史负载。
C.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
D.牡丹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
2.以下有关牡丹和梅花的比较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牡丹为唐人所崇尚,梅花为宋人所崇尚,两种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
B.牡丹呈现出大唐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而梅花的种种
特质与宋代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需求。
C.牡丹的晋身之路曲折,梅花的晋身之路则顺直;牡丹的气度豪放,梅花的气度则富意韵。
D.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而梅花则在宋代之后发展出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是中华国力由强盛转向衰微的一个标志。
B.李氏王朝尚武,凭军事实力夺取天下。
所以唐以牡丹为国花,是由武将的审美情趣决定的;宋朝国君重文抑武,故宋以梅为国花,是由文士的审美情趣决定的。
C.牡丹与梅花成为“国花”,都是当时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这两种花本身的生物特质无关。
D.微小的梅花取代雍容华贵、灿烂绚丽的牡丹,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成为“群芳之首”,从这一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精神朝着健康且内涵丰富的方向发展。
1.D(重复题干的说法,并未分析牡丹意象内涵单一化原因,答非所问。
)
2.C(联系全文看,“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句中,“直”与“豪”是指牡丹,“曲”与“韵”是指梅花)
3.D(A“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是中华国力由强盛转向衰微的一个标志”的推断于文无据,且与本文作者对这种更替的褒扬态度相违;B把牡丹成为唐国花,梅花成为宋国花的原因说得太偏狭。
据文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只由主流社会的情趣所决定;C“牡丹与梅花成为国花……与这两种花本身的生物特质无关”的推断违背文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