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柳敏传》原文及翻译
《周书·柳敏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周书·柳敏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周书·柳敏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周书·柳敏传》原文及翻译周书原文:柳敏字白泽,河东解县人。
父懿,魏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汾州刺史。
敏九岁而孤,事母以孝闻。
性好学,涉猎经史,阴阳卜筮之术,靡不习焉。
年未弱冠,起家员外散骑侍郎。
累迁河东郡丞。
朝议以敏之本邑,故有此授。
敏虽统御乡里,而处物平允,甚得时誉。
及文帝克复河东见而器异之乃谓之曰今日不喜得河东喜得卿也即拜丞相府参军事俄转户曹参军兼记室每有四方宾客恒令接之,爰及吉凶礼仪,亦令监综。
又与苏绰等修撰新制,为朝廷政典。
迁礼部郎中,封武城县子,加帅都督,领本乡兵。
俄进大都督。
遭母忧,居丧旬日之间,鬓发半白。
寻起为吏部郎中。
毁瘠过礼,杖而后起。
文帝见而叹异之,特加廪赐。
及尉迟迥伐蜀,以敏为行军司马。
军中筹略,并以委之。
益州平,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迁尚书,赐姓宇文氏。
六官建,拜礼部中大夫。
孝闵帝践阼,进爵为公,又除河东郡守,寻复征拜礼部。
出为郢州刺史,甚得物情。
及将还朝,夷夏士人感其惠政,并赍酒肴及土产侯之于路。
敏乃从他道而还。
复拜礼部。
后改礼部为司宗,仍以敏为之。
敏操履方正,性又恭勤,每日将朝,必夙兴待旦。
又久处台阁1注],明练故事,近仪或乖先典者,皆按据旧章,刊正取中。
迁小宗伯,监修国史。
转小司马,又监修律令。
进位大将军,出为鄜州刺史,以疾不之部。
武帝平齐,进爵武德郡公。
敏自建德以后,寝疾积年,武帝及宣帝并亲幸其第问疾焉。
开皇元年,卒。
临终诫其子等,丧事所须,务从简约。
其子等并涕泣奉行。
(选自《周书•柳敏传》,有删改【注】处台阁:担任尚书。
译文:柳敏字白泽,是河东解县人。
父亲柳懿,任魏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汾州刺史。
柳敏九岁时父亲去世,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
生性爱好学习,涉猎经书史籍,阴阳卜筮的道术,没有不学习的。
年龄未到二十岁,由员外散骑侍郎起家。
屡经升迁为河东郡丞。
朝廷议论认为这是柳敏的家乡,所以有这样的任命。
《周书·柳庆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周书·柳庆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周书·柳庆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周书·柳庆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周书·柳庆传》原文及翻译周书《柳庆传》原文:柳庆字更兴,解人也。
五世祖恭,仕后赵,为河东郡守。
父僧习,齐奉朝请。
庆幼聪敏,有器重。
博涉群书,不治章句。
时僧习为颍川郡,地接都畿,民多豪右。
将选乡官,皆依倚贵势,竟来请托。
选用未定,僧习谓诸子曰:“权贵请托,吾并不用。
其使欲还,皆须有答。
汝等各以意为吾作书也。
”庆乃具书草云:“下官受委大邦,选吏之日,有能者进,不肖者退。
此乃朝廷恒典。
”僧习读书,叹曰;“此儿有意气,丈夫理当如是。
”即依庆所草以报,起家奉朝请。
庆陵王元欣,魏之懿亲。
其甥孟氏,屡为匈横。
或有告其盗牛。
庆捕推得实,趣令就禁。
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
孟氏由此益骄。
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
言毕,便令笞杀之。
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
晋公护初摄政,欲引为腹心。
庆辞之,颇忤旨。
又与杨宽有隙,及宽参知政事,庆遂见疏忌,出为万州刺史。
世宗寻悟,留为雍州别驾,领京兆尹。
武成二年,除宜州刺吏。
庆自为郎,迄于司会,府库仓储,并其职也。
及在宜州,宽为小冢宰,乃囚庆故吏,求其罪失。
按验积六十余日,吏或有死于狱者,终无所言,唯得剩锦数匹,时人服其廉慎。
(选自《周书·列传第十四》)译文:柳庆字更兴,是解州人。
五世祖柳恭,在后赵做官,担任河东郡守。
父亲柳僧习,任齐国奉朝请。
柳庆自幼聪明机敏,有度量。
博览群书,而不重视章句。
当时柳僧习任颍川郡守,地域接近京郊,民间多有豪强大族。
将要推选乡官,他们各自依仗权贵势力,争着前来私相嘱托。
一时无法选定,柳僧习对儿子们说:“权贵们私相嘱托,我全都不用。
他们派来的人准备回去,必须一一有个答复。
你们各自按照这个意思为我起草一封信。
《周书·卢柔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周书·卢柔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周书·卢柔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卢柔字子刚。
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
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
宗族叹重之。
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
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
军中机务,柔多预之。
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
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
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
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
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
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
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
赢粮冒险,经数百里。
时属秋霖,徒侣冻馁,死者大半。
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
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
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
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
书翰往反,日百余牒。
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
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
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
后拜黄门侍郎。
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
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
卒于位。
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参考译文】卢柔字子刚。
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亲生儿子还好。
卢柔尽心孝顺叔母,也同自己的母亲一样。
宗族的人都感叹看重他。
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
《周书·柳桧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周书·柳桧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周书·柳桧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周书·柳桧传》原文及翻译周书原文:柳桧字季华,秘书监虬之次弟也。
性刚简任气,少文,善骑射,果于断决。
年十八,起家奉朝请。
居父丧,毁瘠骨立。
服阕,除阳城郡丞、防城都督。
大统四年,从太祖战于河桥,先登有功。
授都督,镇鄯州。
八年,拜湟河郡守,仍典军事。
寻加平东将军、太中大夫。
吐谷浑入寇郡境,时桧兵少,人怀忧惧。
桧抚而勉之,众心乃安。
因率数十人先击之,溃乱,余众乘之,遂大败而走。
以功封万年县子,邑三百户。
时吐谷浑强盛,数侵疆埸。
自桧镇鄯州,屡战必破之。
数年之后,不敢为寇。
十四年,迁河州别驾,转帅都督。
俄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大都督。
居三载,征还京师。
时桧兄虬为秘书丞,弟庆为尚书左丞。
桧尝谓兄弟曰:兄则职典简牍褒贬人伦弟则管辖群司股肱朝廷可谓荣宠矣然而四方未静车书不一桧唯当蒙矢石履危难以报国恩耳。
顷之,太祖谓桧曰:卿昔在鄯州,忠勇显著。
今西境肃清,无劳经略。
九曲,国之东鄙,当劳君守之。
遂令桧镇九曲。
寻从大将军王雄讨上津、魏兴,平之,即除魏兴、华阳二郡守。
安康人黄众宝谋反,连结党与,攻围州城。
乃相谓曰:尝闻柳府君勇悍,其锋不可当。
今既在外,方为吾徒腹心之疾也,不如先击之。
遂围桧郡。
郡城卑下,士众寡弱,又无守御之备。
连战积十余日,士卒仅有存者,于是力屈城陷,身被十数创,遂为贼所获。
既而众宝等进围东梁州,乃缚桧置城下,欲令桧诱说城中。
桧乃大呼曰:群贼乌合,粮食已罄,行即退散,各宜勉之!众宝大怒,乃临桧以兵曰:速更汝辞!不尔,便就戮矣。
桧守节不变。
遂害之,弃尸水中。
城中人皆为之流涕。
众宝解围之后,桧兄子止戈方收桧尸还长安。
赠东梁州刺史。
(《周书柳桧传》)译文:柳桧,字季华,秘书监柳虬的第二个弟弟。
性格刚强直率,处事纵任意气,缺少文才,善于骑射,果敢有断决。
年纪十八岁时,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奉朝请官职。
为父亲守孝期间,哀伤过度,瘦瘠如骨骸支立。
东西魏时期河东大族的政治选择--以盐利为中心的讨论

东西魏时期河东大族的政治选择--以盐利为中心的讨论李文涛【摘要】北魏时期的河东地区,当地豪强控制了盐业的生产与销售,形成一个盐利利益集团。
东西魏时期,河东盐业销售区域分别为东西魏控制,河东大族在两个政权选择之中,没有明显的倾向。
宇文泰占领弘农地区之后,河东盐业销售区域为西魏全部掌控,河东大族基本上投靠宇文泰。
宇文泰也采取了维持河东大族利益的盐政,河东大族成为西魏北周政权的重要力量。
%Under the salt politics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local despots in Hedong occupied large amount of salt profits and formed a salt profits group. During the period of Western andEastern Wei Dynasty, the sales territory in Hedong was controlled by Western Wei and Eastern Wei, and the notable families in Hedong chose their political stand between the two without obvious bias. After Yuwen Tai occupied Hongnong area, the sales territory was totally controlled by Western Wei and the notable families in Hedong approximately all relied on Yuwen Tai. Yuwen Tai adopted salt politics that maintained the profits of notable families in Hedong who became the important power of Western Wei Dynasty and Northern Zhou Dynasty.【期刊名称】《盐业史研究》【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河东大族;东西魏;盐利【作者】李文涛【作者单位】运城学院政法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9.2东西魏乃至北周北齐时期,河东地区是东西政权争夺的核心地区之一。
你别乱叫文言文翻译

君莫乱号。
译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是以动必思,言必信,行必果。
此乃立身处世之大道,人伦之际,不可不慎也。
然世之纷扰,往往因一时之冲动,而忘却斯道。
或因小利而争斗,或因小忿而乱号。
夫乱号者,非独失礼也,亦失心也。
心失则行乱,行乱则事败,事败则身危。
是以君子之待物,必先以静,而后以动;必先以礼,而后以言;必先以信,而后以行。
如此,则可以免于乱号之祸。
古之圣贤,如孔子、孟子,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此皆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旨。
修身者,先治其心;齐家者,先治其身;治国者,先治其民;平天下者,先平其心。
心平而后气和,气和而后事成,事成而后身安。
是以君子之处世,必先正心,而后正言,而后正行。
今世之人,多有轻狂之态,不识大体,动辄乱号。
夫乱号之害,有四:一者,失礼也;二者,失心也;三者,失德也;四者,失和也。
失礼则人皆避之,失心则事必败,失德则人皆弃之,失和则事必乱。
是以君子之立身,必谨言慎行,不以一时之气,乱号以败事。
故曰:“君莫乱号。
”此言君子之处世,当以静制动,以礼制言,以信制动,以和制乱。
如此,方能免于乱号之祸,立于不败之地。
夫乱号之害,犹水之失堤,火之失媒,不可不防。
君子之行,如泰山之安,如磐石之固,不可动摇。
是以君子之待物,必先正己,而后正人;必先正心,而后正言;必先正行,而后正事。
如此,则可免于乱号之害,而立于不败之地。
夫君子之行,非一日之功,非一时之利,乃终身之修养。
故曰:“君莫乱号。
”此言君子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先正己,而后正人;必先正心,而后正言;必先正行,而后正事。
如此,方能免于乱号之害,而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乱号之害,犹火燎原,不可不慎。
君子之行,如深渊之静,如秋月之明,不可动摇。
故君子之处世,必谨言慎行,不以一时之气,乱号以败事。
如此,方能免于乱号之祸,立于不败之地。
《周书·长孙绍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周书·长孙绍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周书·长孙绍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周书·长孙绍远传》原文及翻译周书原文:长孙绍远,字师,河南洛阳人。
少名仁。
父稚,魏太师、录尚书、上党王。
绍远性宽容,有大度,望之俨然,朋侪莫敢亵狎。
雅好坟籍,聪慧过人。
时稚作牧寿春,绍远幼,年甫十三。
稚管记王硕闻绍远强记,心以为不然。
遂白稚曰:“伏承世子聪慧之姿,发于天性,目所一见,诵之于口。
此既历世罕有,窃愿验之。
”于是命绍远试焉。
读《月令》数纸,才一遍,诵之若流。
自是硕乃叹服。
魏孝武初,累迁司徒右长史。
及齐神武称兵而帝西迁,绍远随稚奔赴。
又累迁殿中尚书、录尚书事。
太祖每谓群公曰:“长孙公任使之处,令人无反顾忧。
汉之萧、寇,何足多也。
然其容止堂堂,足为当今模楷。
”六官建,拜大司乐。
孝闵践阼,封上党公。
初,绍远为太常,广召工人,创造乐器,土木丝竹,各得其宜。
为黄钟不调,绍远每以为意。
尝因退朝,经韩使君佛寺前过,浮图三层之上,有鸣铎焉。
忽闻其音,雅合宫调,取而配奏,方始克谐。
绍远乃启世宗行之。
绍远所奏乐,以八为数。
故梁黄门侍郎裴正上书,以为昔者大舜欲闻七始,下洎周武,爰创七音。
持林钟作黄钟,以为正调之首。
诏与绍远详议往复,于是遂定以八为数焉。
授小司空。
高祖读史书,见武王克殷而作七始,又欲废八而悬七,并除黄钟之正宫,用林钟为调首。
绍远奏云:“天子悬八,肇自先民,百王共轨,万世不易。
下逮周武,甫修七始之音。
详诸经义,又无废八之典。
且黄钟为君,天子正位,今欲废之,未见其可。
”后高祖竟行七音。
属绍远遘疾,未获面陈,虑有司遽损乐器,乃书与乐部齐树之。
后疾甚,乃上遗表又陈之而卒。
帝省表涕零,深痛惜之。
(选自《二十四史·周书卷二十六》,有删改)译文:长孙绍远字师,是河南洛阳人。
年少时名叫长孙仁。
他的父亲长孙稚,是魏朝的太师,录尚书、上党王。
绍远性情宽厚,气量大,能容人,看上去庄重矜持,朋辈没有谁敢轻慢他。
柳氏传文言文翻译

柳氏,不知何许人也。
自幼聪慧,好学不倦。
及笄之年,已通经史,博涉子集。
父奇之,遂使从名师游,以广其学。
氏年十五,随父游于京师。
一日,遇一老儒,谈吐风雅,氏倾耳而听,不觉神往。
老儒见氏聪明异常,遂以己之藏书相赠,氏喜不自胜。
自此,氏学问日进,名声渐噪。
氏二十有五,适嫁王氏。
王氏亦好学,夫妇相敬如宾。
氏每有疑义,必与王氏商讨,王氏亦乐于从之。
氏生一子,名启,启亦聪颖,氏教之有方,启年十二,已能赋诗。
启年十六,氏病故。
启哀痛欲绝,哭祭于墓前。
启年十八,举进士及第,官至翰林学士。
启感念母恩,遂以母之名柳,为自己之字。
启为官清廉,政绩斐然。
一日,帝召见启,问曰:“尔母柳氏,何人也?”启对曰:“臣母柳氏,故老儒之女,好学不倦,通经史,博涉子集,实为世间之奇才。
”帝闻之,叹曰:“惜乎!柳氏生不逢时,若生今日,必为国家之栋梁。
”启官至丞相,仍不忘母恩。
每遇佳节,必亲往柳氏墓前祭拜。
启之子柳承,亦继母志,好学不倦,官至尚书。
柳承之子柳世,亦承母志,好学不倦,尤精书法。
世年四十,官至礼部侍郎。
世有子柳岩,亦继祖业,好学不倦,官至太子洗马。
柳岩之子柳涧,承祖之志,好学不倦,尤精诗词。
涧年五十,官至吏部侍郎。
涧有子柳汀,亦继父志,好学不倦,官至翰林学士。
柳汀之子柳澜,承家之学,好学不倦,尤精经史。
澜年六十,官至太子太傅。
澜有子柳潮,亦继祖业,好学不倦,官至宰相。
柳潮之子柳洋,承家之学,好学不倦,尤精兵法。
洋年七十,官至兵部尚书。
洋有子柳涛,亦继父志,好学不倦,官至枢密使。
自柳氏始,子孙世代好学,传家之学不衰。
后世之人,皆称柳氏为“世家”,以其学问渊博,代有才人。
《柳氏传》译白话文:柳氏,不知是哪里的人。
自小聪明伶俐,好学不知疲倦。
到了及笄的年纪,已经通晓经史,广泛涉猎子集。
她的父亲对她非常惊奇,便让她跟随名师学习,以便拓宽她的学问。
柳氏十五岁那年,跟随父亲来到京师。
有一天,遇到一位老儒生,谈吐风雅,柳氏侧耳倾听,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吸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书
原文:
柳敏字白泽,河东解县人。
父懿,魏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汾州刺史。
敏九岁而孤,事母以孝闻。
性好学,涉猎经史,阴阳卜筮之术,靡不习焉。
年未弱冠,起家员外散骑侍郎。
累迁河东郡丞。
朝议以敏之本邑,故有此授。
敏虽统御乡里,而处物平允,甚得时誉。
及文帝克复河东见而器异之乃谓之曰今日不喜得河东喜得卿也即拜丞相府参军事俄转户曹参军兼记室每有四方宾客恒令接之,爰及吉凶礼仪,亦令监综。
又与苏绰等修撰新制,为朝廷政典。
迁礼部郎中,封武城县子,加帅都督,领本乡兵。
俄进大都督。
遭母忧,居丧旬日之间,鬓发半白。
寻起为吏部郎中。
毁瘠过礼,杖而后起。
文帝见而叹异之,特加廪赐。
及尉迟迥伐蜀,以敏为行军司马。
军中筹略,并以委之。
益州平,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迁尚书,赐姓宇文氏。
六官建,拜礼部中大夫。
孝闵帝践阼,进爵为公,又除河东郡守,寻复征拜礼部。
出为郢州刺史,甚得物情。
及将还朝,夷夏士人感其惠政,并赍酒肴及土产侯之于路。
敏乃从他道而还。
复拜礼部。
后改礼部为司宗,仍以敏为之。
敏操履方正,性又恭勤,每日将朝,必夙兴待旦。
又久处台阁1注],明练故事,近仪或乖先典者,皆按据旧章,刊正取中。
迁小宗伯,监修国史。
转小司马,又监修律令。
进位大将军,出为鄜州刺史,以疾不之部。
武帝平齐,进爵武德郡公。
敏自建德以后,寝疾积年,武帝及宣帝并亲幸其第问疾焉。
开皇元年,卒。
临终诫其子等,丧事所须,务从简约。
其子等并涕泣奉行。
(选自《周书•柳敏传》,有删改)
【注】处台阁:担任尚书。
译文:
柳敏字白泽,是河东解县人。
父亲柳懿,任魏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汾州刺史。
柳敏九岁时父亲去世,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
生性爱好学习,涉猎经书史籍,阴阳卜筮的道术,没有不学习的。
年龄未到二十岁,由员外散骑侍郎起家。
屡经升迁为河东郡丞。
朝廷议论认为这是柳敏的家乡,所以有这样的任命。
柳敏虽然治理家乡,但是他处理事情公平得当,非常被当时人称誉。
到文帝战胜敌人收复河东时,见到柳敏后格外器重他,就对他说:“今日不以得到河东为喜事,而以得到你为喜事。
”立即授任丞相府参军事。
不久调任户曹参军,兼任记室。
每逢有四方宾客来到,通常命令他负责接待,连同吉凶礼仪,也命令他督察治理。
又与苏绰等人修撰新制,作为朝廷政典。
升礼部郎中,封武城县子,加授帅都督,统领本乡士兵。
不久升大都督。
碰上母亲去世,守孝十日之间,一半鬓发变白。
不久起用为吏部郎中。
因衰伤过度而消瘦超过了礼制规定的程度,需要扶着拐杖才能起来。
文帝见到后为之惊叹,特地加以官府粮米的赏赐。
等到尉迟迥讨伐蜀地,以柳敏为行军司马。
军中的策划谋略,都交给他处理。
益州平定,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授侍中,升为尚书,赐姓宇文氏。
六官建立,任礼部中大夫。
孝闵帝即位,晋为公爵,又任河东郡太守,不久又征用在礼部任职。
出任为郢州刺史,很得民心。
到他将要回到朝廷,当地各族士人感激他的仁政,一起送上美酒佳肴及土产在路上等候。
柳敏却从另外的道路回朝。
又授礼部官职。
后来改礼部为司宗,仍让柳敏担任官职。
柳敏操行公正平直,性格又很恭顺勤谨,每日将要上朝,必然早起等待天亮。
又久处尚书之位,明了熟悉旧例,新近礼仪有违背先朝典章的,都按照旧时规章,校正谬误择取适当的。
升小宗伯,监督修撰国史。
调任小司马,又监督修撰律令。
晋为大将军,出任鄜州刺史,因为有病没到所管辖的地区去。
武帝平定齐,晋爵为武德郡公。
柳敏从建德年间以后,患病多年,武帝及宣帝都亲自到他的府第慰问病情。
开皇元年去世。
临终时告诫他的儿子等人,丧
事所需,务必简单节约。
他的儿子等人都流泪遵照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