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犯罪【精品】教案 部编道德与法治

合集下载

预防犯罪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预防犯罪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15岁中学生小陈,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 识了一些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 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 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处分。但他并 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 但他仍不思悔改,为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 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

④无期徒刑

⑤死刑
种 类
附加刑
①罚金 ②剥夺政治权利 ③没收财产
④驱逐出境
主刑
管制: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3年。
拘役: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1年。
有期徒刑: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20年
无期徒刑: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迫劳动改造。 死刑:剥夺犯罪分子生命。
4.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以下什么行
为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
B
①盗窃罪②抢劫罪 ③放火罪④敲诈革动索罪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5.下列属于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
①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②打架、辱骂他人 ③ 强行索要财物④吸食、注射毒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刑罚是一种对犯罪分子的制裁方式;
刑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一部法律。
犯罪是一种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罪犯是经法院审理宣判有罪的人。
拘留是一种行政处罚手段,期限为1日—15日; 拘役是刑罚主刑之一,期限为1月以上6月以下。
罚款是一种行政处罚手段; 罚金是刑法附加刑之一。
Part 02
情景探究—小错铸大 罪Fra bibliotek多次偷窃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课时预防犯罪1.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知道犯罪的危害和后果。

2.能力目标:学会依靠社会、学校、家庭的帮助,矫正不良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1.重点: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2.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一、导入新课(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歌——心声)师:同学们,这首歌是那些来自高墙内的少年犯发自肺腑的血泪之声,唱出了他们的忏悔之情。

为了我们的母亲不用“泪水染白发”,为了我们不至于“跌入激流”而“不能自拔”,我们要牢记:违法犯罪,必受惩罚。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设计意图:以歌曲导入,能够营造犯罪后悔恨当初的氛围,从而引出“犯罪必然受到惩罚”这一主题。

二、探究新课活动一:读案例,想问题2016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导向,相继组织开展了打击地下钱庄、证券期货、新型网络传销,以及假币、银行卡网上非法买卖、虚开和骗税犯罪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共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6.8万起,挽回经济损失356亿元,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做出了积极贡献。

思考:为什么要打击违法犯罪?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坚决打击严重危害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的犯罪行为,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尊重和保护人权,在法治框架下行使司法权力,是创造以法治文明为核心的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打击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扰乱国家税收秩序;假冒伪劣犯罪多发,妨碍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危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出示投影】刑法的作用和内容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并讲解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活动二:析案例,理知识案例一:甘肃针对高科技作弊特点打击“助考”高考犯罪近年来,有个别考生、家长心存侥幸、投机取巧、铤而走险违规舞弊,不仅离弦走板、欺世罔俗、声誉俱毁,而且严重破坏了公平公正的考试生态,特别是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进行高科技作弊的行为对考试安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初中道德与法治_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_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展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对比,让学生明白: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2.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得出结论: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总结归纳: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漫画赏析:我们应该如何远离犯罪?存在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对比归纳让学生活学活用理解“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加深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的理解运用课堂小结学生分小组比赛,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板书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违法犯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本节课主要学习认清犯罪特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预防犯罪》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二框,主要内容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犯罪的法律后果及分类,预防犯罪、杜绝不良行为,加强自我防范。

本课既是对本单元中自尊自信的总结,又对下一单元内容的学习起了基础性的作用,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

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本框题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同步练习题1、经山东省邹城市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一审以诈骗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预防犯罪》是本学期的第八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犯罪现象,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对犯罪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犯罪的认识较为模糊,对犯罪行为的危害性缺乏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在面对诱惑时,可能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防范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现象,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防范意识。

3.引导学生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现象的识别和防范。

2.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现象,提高防范意识。

2.讨论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培养合作精神。

3.情境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应对犯罪的能力。

4.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犯罪现象。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4.准备情境模拟材料,让学生参与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犯罪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犯罪问题。

提问:“你们对犯罪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犯罪行为。

引导学生了解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犯罪?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引言概述:犯罪是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宁与稳定,预防犯罪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预防犯罪的方法与策略。

正文内容:1. 社区教育1.1 加强社区教育的重要性社区教育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减少犯罪的发生。

社区教育应该以普及法律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核心内容。

1.2 建立社区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是预防犯罪的基础。

这包括建立社区教育机构,培养专业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等。

同时,要加强与学校、家庭的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

1.3 加强社区教育的途径为了提高社区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活动、组织法治讲座、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吸引居民的参与,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 社会治安防控2.1 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公共安全设施的建设是预防犯罪的基础保障。

包括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加强街道照明、提高小区门禁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范犯罪行为。

2.2 加强社会巡逻与守望相助社会巡逻与守望相助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治安防控方式。

通过组织志愿者巡逻、设立社区警务室等方式,可以加强社区的安全管理,提高犯罪的防范能力。

2.3 加强社会治安宣传加强社会治安宣传是提高居民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社区广播等方式,向居民普及防范犯罪的知识和技巧,提醒他们警惕犯罪行为。

3. 教育青少年3.1 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青少年是犯罪的高发人群,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教育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开展法治教育课程、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3.2 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是预防犯罪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方式,让青少年感受社会的温暖和责任,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3.3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塑造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预防犯罪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2)

预防犯罪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2)
OPTION
模拟法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4条规
定: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
次盗窃、人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
扒窃的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
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
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
节,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 ➢ 假设你是法官,请依法对该 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1 了解罪与罚
故意杀人罪
诈骗罪
妨害公务罪
马某某故意杀人 案——持刀杀 害两名防疫卡点 工作人员
孙某某、蒋某 诈骗案——假 冒慈善机构骗 取疫情募捐
陈某某非法收 购珍贵、濒危 野生动物案— —介绍他人非 法收购穿山甲
上述案例,涉及到《刑法》的哪些法条?
法律知识
故意杀人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 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 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情景分析
01 李一在高速路上开车,不小心超了速,则超速行驶的行为是犯罪。
OPTION
02 李二在高速路上开车,不小心撞死了李一,因害怕李二驾车逃走,
OPTION 则李二肇事逃逸的行为是犯罪 。
03 √ 李三忙着上班,在红灯亮时依旧前行,闯红灯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 。
OPTION
04 李四认为犯罪就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就是犯罪。
同样是殴打他人, 定性为何不相同?
提示:试从危害程度、违反法律、 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属于_________。
了解罪与罚
殴打他人,致轻微疼痛。违反《中 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 学生罗某处以行政拘留5日并处罚 200元的行政处罚。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优秀教案

(封面)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优
秀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教案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依据: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

具体对应内容标准是“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2.教材分析:本框在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中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使学生通过“法不可违”的学习,对违法行为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介绍最严重、社会危害性最大的一种违法行为;而本课第三框“善用法律”的学习,也需要在对违法犯罪的危害有更清晰、全面地认识的基础上展开。

3.学情分析:①青少年情绪不稳定,做事容易冲动、易受环境影响,如果缺乏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对生活中的小问题不够重视,易造成违法行为的发生;
②部分学生对法律存在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比如误认为未成年人违法行为不受法律制裁,片面认为违法犯罪的成本不高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准确判断犯罪行为,表述其基本特征、刑罚种类;
能力目标:通过对案例的理性分析、辨别,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有更全面的认识;
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尊严,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刑事违法行为及其特征;难点:违法犯罪的成本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板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 预防犯罪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 预防犯罪教案-教学设计

第2课时预防犯罪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阅读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3)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犯罪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教师过渡: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预防犯罪
1教学分析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目标
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3)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犯罪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教师过渡: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

什么是犯罪?犯罪应受什么处罚?如何预防犯罪?这是我们本课即将学习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2课时:预防犯罪。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了解罪与罚
(一)刑法与犯罪的含义
1.什么是刑法?
2.什么是犯罪?
教师明确:(1)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教师补充:犯罪不是自古就有的现象,而是一定历史范畴的社会现象。

犯罪的定义是刑法中的重要概念,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对于什么是犯罪,往往有着不同的概念。

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犯罪定义,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二)犯罪的特征
活动一: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多媒体展示材料)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从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触犯的法律和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异同,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行为一: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行为二:殴打他人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提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重。

(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

(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罚。

由此可以看出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基本特征。

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讨论回答)
(三)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活动二:了解刑罚(多媒体展示材料)
2018年3月22日,山东省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江苏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常务副省长李某受贿一案,对被告人李某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五十万元;对李某受贿所得财物及其孳息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1.李某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提示:犯罪行为。

2.李某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
提示:刑罚处罚。

3.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提示:有期徒刑十二年是主刑;罚金人民币一百五十万元是附加刑。

教师总结: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目标导学二:加强自我防范
活动一:预防犯罪
设计意图:材料中的陈某由违反纪律、一般违法到犯罪,由好学生一步一步地变成罪犯。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陈某这一转变过程的原因和危害,帮助学生认识到包括“朋友”在内的社会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法治观念对自身的影响、犯罪对自身的危害,从而做到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遵纪守法。

1.学生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

2.有人说: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

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
提示:不对。

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想法是错误的。

3.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提示: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原因可以从陈某缺乏道德修养、自制力不强、缺乏法治观念等方面来谈,也可以从“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方面来谈。

4.说说陈某的经历给你的启示。

提示:(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活动二:杜绝不良行为(多媒体展示表格)
行为表现对行为人
的危害
对他人
的危害
对家庭
的危害
对社会
的危害
打架斗殴
夜不归宿
携带管
制刀具
提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十四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教师讲述:
行为表现对行为人
的危害
对他人
的危害
对家庭
的危害
对社会
的危害
打架斗殴走上违法犯罪
道路
侵害他人生命
健康
影响家庭正常
生活
扰乱公共秩序
夜不归宿可能受到他人
侵害
可能侵害他人
合法权益
令父母担心易导致犯罪
携带管制刀具可能被他人伤

毒害身心健
康,诱导犯罪
令父母担心败坏社会风气
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认清犯罪特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