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进山东》阅读答案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2023届山东省高考语文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山东省高考语文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最近,围绕某流量明星被国家话剧院录取,获得一级演员岗编制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的广泛热议,中间穿插关于“小镇做题家”和流量明星作比较的讨论,推动着舆情急速升温。
随着7月15日公示结束,国家话剧院给出的情况说明并没有起到平息舆情的作用,反而再度把舆论推向了第二波高潮。
当然,在这样以亿计的参与者大规模讨论中,肯定会有一些杂音、一些情绪化的声音、各种趁火打劫蹭热度。
如果我们尽量排除情绪,用理性客观的态度去认真讨论这件事,应该如何看待?……这里面涉及的公平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合规意义上的公平。
做这件事有没有依据?当事方能不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依据?就录取这件事而言,这次国家话剧院的声明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从合规性来看,至少目前的调查结果看来,这套流程客观上没有违纪违规之处。
但是从舆情的反应上来说,我们发现,人们追求的公平不仅仅是这种程序意义上的公平。
很多时候公平作为一种价值,我们追求的是某种结果——这种结果不仅是客观状态还有主观认知。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在我们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对于考试作为阶级上升的通道,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群中推动公平所起的作用有一种特殊的认知,这种特殊的认知作为一种集体的记忆是嵌入在我们的基因当中的,平时也许你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是一旦被激发,就会出现这次事件刺激之后涌现上来的那样一种情绪。
这种情绪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加持下具有更强的合理性。
山东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山东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跬步(guǐ)甄别(zhēn)拈轻怕重(niān)物阜民丰(fù)B.觳觫(hú)坍圮(qǐ)便嬖近臣(biàn)茅塞顿开(sè)C.纤夫(qiàn)熨帖(yù)感慨系之(xì)椎心泣血(chuí)D.巨擘(bò)缱绻(juān)身陷囹圄(yǔ)余勇可贾(gǔ)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寥阔钓鱼杆作客他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B.文身闹义气出其不意明枪易躲,暗剑难防C.谂知百衲衣激流勇退庆父不死,鲁难未已D.临摩户口薄犯而不较二人同心,其力断金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些由园艺工人培育的花卉,一定能把全运期间的淄博装点得更加美丽。
②近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银行等机构的专家对今后国际粮油价格的作出了预测。
③保健医生建议大家,在节日期间尽量做到心情,轻松度假。
④许多造纸厂将废水直接排放进淮河,导致许多水生动植物大量减少,灭绝。
A.精心走势弛缓甚至B.经心走势迟缓直至C.精心态势弛缓直至D.经心态势迟缓甚至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春秋》正因为简短,所以用词颇费斟酌,很艺术地体现了微言大义,形成了后世所谓的“春秋笔法”。
B.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把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然后进行分类处理。
C.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D.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西南干旱地区,但后来字画不慎丢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建设“和谐社区”活动中,小区居民们围绕以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中心,注重规划立意的整体性,尤其注重突出视觉艺术效果。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专题【16】散文阅读(含解析)

专题16 散文阅读一、(2018·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浣花草堂黄裳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
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
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
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同题型评析三(线索、情节梳理、手法类)课件25张

(2021·新高考Ⅰ卷)卞之琳《石门阵》
8.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①强调了故事的情节,丰富了叙述的内容,使故事描述得 更充分,具有渲染效果,引人人胜。②延缓了情节的发展 ,强化了故事的起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扣人心弦。
(2018·全国Ⅱ卷)老舍《有声电影》
线索类
高考真题(线索类)
卷别
篇名
体裁
题目
2017·新 何士光《天嚣 小说 课标Ⅰ卷 》 2016·新 迈尔尼《战争 小说 课标Ⅱ卷 》
2016·新 贾平凹《玻璃 小说 课标Ⅲ卷 》 2015·新 李德霞《马兰 小说 课标Ⅱ卷 花》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 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 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 作用?请简要分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 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情节梳理类
高考真题
卷别
篇名
体 裁
题目
考查 能力
2022·新 冯至
小说 9.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 梳理
高考Ⅰ卷 《江上》
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 心理
部分简要分析。
2020·新 蒋子龙《记 散文 8.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 梳理
课标Ⅲ卷 忆里的光》
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①形象描写 。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 汉”,写出艰 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 一旦 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 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 形象。
(2019·新课标Ⅱ卷)莫泊桑《小步舞》
8.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 手法。(6分)
山东省临沂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的年代,野生动物的确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但自从进入农耕文明,很大部分人已经不吃野味。
现在怎么还有野味消费?卖家的心态很容易,无非是“利字头上一把刀”,但买家为什么就“吃”心不改呢?说好吃肯定是牵强的。
我们的先祖把能够驯化的物种进行、培育,势必是依照口味进行的选择和淘汰,没道理把难吃的养起来、好吃的放生。
至于营养价值,更是没有数据支撑。
但为什么要吃呢?基本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缺,二是玄。
吃野味,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稀缺。
如果穿山甲、猕猴窜得满街都是,猪和羊生活在深山老林,恐怕吃猪和羊也会成为“时尚”。
另一种原因就更显荒谬,是因为“玄”。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强调看重“天然”,在传播的过程中甚至异化为一种“玄学”。
典型代表就是关于“药引子”的说法,现实中偏偏就有人信这个邪,相信虎骨去风湿,相信吃狼能壮胆,相信“以形补形”。
我们必须牢记的是,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犹如一张大网,每个物种都是网上的一道经纬,对人类来说,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使这个大网上发生孔洞,任何每一个孔洞都是绝对危险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茹毛饮血揣测筛选仅仅B.筚路蓝缕揣测选用过于C.茹毛饮血揣度筛选过于D.筚路蓝缕揣度选用仅仅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使这个大网上出现孔洞,而任何一个孔洞对人类来说都是绝对危险的。
B.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使这个大网上显示孔洞,而任何一个孔洞对人类来说都是绝对危险的。
2022年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2年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清涧的石板贾平凹我们终于来到陕北清涧,旁人建议到城外乡村里走走。
到了乡村,几乎就要惊呼不已了,觉得到了一个神话的世界。
那一切建筑,似乎从来没有砖和瓦的概念:墙是石板砌的,顶是石板盖的,门框是石板拱的,窗台是石板压的,那厕所,那台阶,那院地,那篱笆,全是石板的。
走进任何一家去,炕面是石板的,灶台是石板的,桌子是石板的,凳子是石板的,柜子是石板的,锅盖是石板的,炕围是石板的。
色也多彩,青、黄、绿、蓝、紫。
主人都极诚恳,忙招呼在门前的树下,那树下就有一张支起的石板,用一桶凉水泼了,坐上去,透心的凉快。
主妇就又抱出西瓜来,刀在石板磨石上磨了,嚓地切开,籽是黑籽,瓤是沙瓤。
正吃着,便见孩子们从学校回来了,个个背一个书包,书包上系一片小薄石板,那是他们写字的黑板。
一见有了生人,忽地跑开,兀自去一边玩起乒乓球。
球案纯是一张石板,抽、杀、推、挡,球起球落,声声如珠落玉盘。
终于在一所石板房里,遇见了一个石匠。
老人已经六十二岁了,留半头白发,向后梳着,戴一副硬脚圆片镜,正眯了眼在那里刻一面石碑。
碑面光腻,字迹凝重,每刻一刀,眉眼一凑,皱纹就爬满了鼻梁。
我们攀谈起来,老人话短而气硬。
他说,天下的石板,要数清涧,早年这个村里,地缺土贵,十家养不起一头牛,一家却出几个好石匠,打石板为生,卖石板吃饭,亏得这石板一层一层揭不尽,养活了一代一代清涧人。
为了纪念这石板的功劳,他们祖传下来的待客的油旋,也就仿制成石板的模样,那么一层一层的,好吃耐看。
他说,当年陕北闹红,这个村的石匠都当红军,出没在石板沟,用石板做石雷,用石板烙面饼,硬是没被敌人消灭,却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他说,他的叔父,一个游击队的政委,不幸被敌人抓去,受尽了酷刑,不肯屈服,被敌人杀了头,挂在县城的石板城门上。
他们又连夜攻城,取下头颅,以石匠最体面的葬礼,做了一合石板棺材掩埋了。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4年10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4年10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红楼梦》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案例,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
在第四十回中,贾母带领众人去蘅芜苑,从荇叶渚上船。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偏你们不留着残荷了。
”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首先,探讨一下林黛玉引用时的改字问题。
其实,这是一种“随文立训”式的改动。
据文本内容来推,本回故事当发生在八月二十五日。
因为巧姐发热,彩明念《玉匣记》云“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
关于此,《红楼梦》中恰有可以援证之文,第六十七回袭人“刚来到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这个夏末秋初大概是何时,书中并未明言,但亦可推知,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琏说“不过月中就进京的”,后又说“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然后是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则应该是八月下旬。
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这一改动在她引用之后的语言中也有非常清楚的显示。
事实上,这种引用时的随文改动正是古人常有之例。
因此,虽然可以确定李商隐的原文与曹雪芹的引文有一字之不同,但这却绝非一个校勘学上的“他校”问题。
接下来,我们从情节前后的脉络出发,来讨论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
理解这一段对话的关键就藏在上引的原文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作者对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设定之中。
在这三人的关系中,黛玉一直是最为警惕的那一个,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
仔细看一下原文。
先是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这时,如果宝钗未接话,黛玉或许也可能赞同宝玉的意见,然而心思细密又喜欢给人讲道理的宝姐姐这时肯定会有所表现,所以她立刻就接着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贾平凹散文专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贾平凹散文专练贾平凹作品:《延安街市记》《棣花》《通渭人家》《进山东》《白浪街》《月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街市记贾平凹街市在城东关,窄窄的,那么一条南低北高的坡儿上;说是街市,其实就是河堤,一个极不讲究的地方。
延河在这里掉头向东去了,街市也便弯成个弓样;一边临着河,几十米下,水是深极深极的,一边是货棚店舍,仄仄斜斜,买卖人搭起的,小得可怜,出进都要低头。
棚舍门前,差不多设有小桌矮凳;白日摆出来,夜里收回去。
小商小贩的什物摊子,地点是不固定的,谁来得早,谁便坐了好处;常常天不明就有人占地了,或是用绳在堤栏杆上绷出一个半圆,或是搬来几个石头垒成一个模样。
街面不大宽阔,坡度又陡,卖醋人北头跌了跤,醋水可以一直流到南头;①若是雨天,从河滩看上去,尽是人的光腿;从延河桥头看下去,满是浮动着的草帽。
在陕北的高原上,出奇地有这么个街市,便觉得活泼又新鲜,情思很有些撩拨人的了。
街市开得很早,天亮的时候,赶市的就陆陆续续来了。
才下过一场雨,山川河谷有了灵气,草木绿得深,有了黑青,生出一种呈蓝的气霭。
东川里河畔,原是做机场用的,如今机场迁移了,还留下条道路来,人们喜欢的是那水泥道两边的小路,草萋萋的,一尺来高,夹出的路面平而干净无尘,蚂蚱常常从脚下溅起,逗人情性,走十里八里,脚腿不会打硬了。
一入街市,人便不可细辨了,暖和的太阳照着他们,满脸浮着油汗。
他们都是匆匆的,即使闲逛的人,也要紧迫起来,似乎那是一个竞争者的世界,人的最大的乐趣和最起码的本能就是拥挤。
最红火的是那些卖菜者:白菜洗得无泥,黄瓜却带着蒂巴,洋芋是奇特的,大如瓷碗小,小如拳头大,一律紫色。
②买卖起来,价钱是不必多议,称都翘得高高的,末了再添上一点,要么三个辣子,要么两根青葱,临走,不是买者感激,偏是卖主道声“谢谢”。
叫卖声不绝的,要数那卖葵花子的,卖甜瓜的。
延安的葵花子大而饱满,炒得焦脆;常言卖啥不吃啥,卖葵花子的却自个嗑一颗在嘴里了,喊一声叫卖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进山东》阅读答案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理解
贾平凹《进山东》阅读答案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进山东
贾平凹
(1)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
鲁国之境了。
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
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
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
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
我
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
子一直说到现在。
(2)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
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
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
子了。
其实,秦嬴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
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举行的,我来山东,除了
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
的想像和力量。
接待我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
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
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
前叩一个重响。
(3)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觅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
如今以孔庙孔府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
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赫然大势。
一个
文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
也没有第二个了。
这是文人的骄傲。
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
司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
无缘,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
在济宁,意外地得知,
李白竟也是在济宁住过二十余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
甫草堂,听那里人在说,流离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
的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门子却怎么也不
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
冷地让他先去客栈里住下好了。
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
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对天浩叹。
尊诗圣的是因为需要
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
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
孔庙里,
我并不感兴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为孔子树立的石碑,
独对那面藏书墙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
乱则晦,及秦之暴则废,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
(4)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5)我在泰山上觅寻我的祖先遇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地没有找到这个景点。
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
祖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
接通,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
而事实
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孔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
起而千万年里香火不绝。
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
泰山就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
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石下向北面的峰头
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
和机会,我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大庙的。
我抚摩着
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
(6)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
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山,也小的是天下。
我这
时是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
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
(7)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
过去的皇
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一旦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的,但有的定都远,他们可以来泰山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
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
山石是敢挡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
信仰了。
(有删改)
19.简要赏析文章第一段中对“胡琴声”描写的妙
处及作用。
(4分)
2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1)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
(2)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
21.文章第5段中说“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
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什么
样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
(4分)
22.结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带回泰山石的用意是什么。
(6分)
19.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的悠扬邈远;(2分)用悠扬的琴声引出孔子关于“逝者如斯夫”的慨叹(1分)和下文对孔子的介绍(l分)。
20.(1)江海可以干涸.乾坤可以倾倒,(1分)可是儒家文化和孔子的精神之光不会消火。
(1分)(无论时代
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替,唯有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精神
的之光不息,代代相传。
)
(2)在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里,像孔子、杜甫这样的文人是不被重视的。
(2分)(像孔子、杜甫等人在动荡的年代里,生活凄凄惶惶,无缘富贵,贫困潦倒,其至蒙受羞辱)
21.作者认为像孔子、秦始皇那那样胸怀天下、有宏伟抱负、充满自信的人,(3分)还有那些景仰豢山文化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
(1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要点:作者带泰山石的用意主要有以下三个点;一是泰山石高贵坚强,甚至是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象征;(从第五段中概括)是泰山石是泰山的象征,能够给我自信和拨地通天信仰;(从第七段中概括)三是泰山能够给我带来艺术上的想像和力量。
(从第二段中概括)(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