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晔:用二胡歌唱
刘天华《月夜》艺术表现与版本分析

48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刘天华《月夜》艺术表现与版本分析张峻/汪媛摘 要:《月夜》是刘天华先生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乐曲的音调上采用了传统的江南地方音乐素材,带有浓郁的水乡韵味,使二胡发出了宛如纤尘的妙音,让人忘却世俗的纷扰,聆听音乐带来的安逸。
笔者根据自己学习演奏《月夜》时的心得体会,对乐曲的艺术表现与版本演奏的比较进行分析,希望能对二胡演奏者的演奏技术以及二胡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当代青年二胡演奏者的学习与演奏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
关键词:月夜;二胡;刘天华;演奏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张峻(1996-),男,武汉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汪媛(1995-),女,硕士研究生,武汉音乐学院教师。
一、关于作品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艺术的奠基人,在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有十首二胡作品堪称国乐经典之作,《月夜》就是其中一首。
《月夜》初稿创作于1918年8月,1924年正式定稿,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第二首二胡作品。
乐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格调优雅、清秀,描绘了夏夜月白风清、繁星点点的优美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刘天华这十首作品从创作初期到现在,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成功的经受住了历史发展变化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成为中国民族器乐曲成功传播的典范。
2015年是民族音乐家刘天华诞辰120周年,各大音乐家协会,音乐学院都举办了关于刘天华的研讨活动、交流演出、系列巡演、二胡比赛等等。
例如:宋飞领衔“致敬大师 感悟经典——纪念刘天华诞辰120周年”系列巡演活动;王国潼举办“纪念刘天华诞辰120周年”二胡音乐会;浙江音乐学院举行纪念刘天华诞辰120周年二胡音乐会等等。
《月夜》作为刘天华的“十大名曲”之一,也多次作为各大专业二胡比赛的演奏曲目,如: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中半决赛、决赛指定曲目;2015年“国音杯”刘天华二胡作品演奏邀请赛复赛指定曲目;2015年湖北省“金编钟奖”二胡独奏比赛指定曲目,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决赛的演奏曲目等等。
让二胡的琴声在时光中缓慢地流淌

让二胡的琴声在时光中缓慢地流淌
徐以立
【期刊名称】《质量与标准化》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曹荣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最年轻的拉弦制作技师,1980年出生。
2005年,他用新材料制作的"透明二胡"获得国家专利。
获得的主要荣誉:1999年,荣获"中国民族乐器(二胡)制作大赛"声学品质、工艺品质优胜奖;2007年,荣获"2006—2007年金山区先进工作者";2016年,荣获"上海工匠""闵行当代工匠""上海五一劳动奖章";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徐以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89
【相关文献】
1.让二胡的琴声在时光中缓慢地流淌
2.琴声流淌·友谊长存r——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落户北京
3.南宁:缓慢流淌的幸福时光
4.琴声·心声——二胡审美浅酌
5.琴声幽幽,情爱绵绵——二胡曲《朝元歌》赏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弦上的歌唱——2014张晔硕士毕业二胡独奏音乐会

弦上的歌唱——2014张晔硕士毕业二胡独奏音乐会
佚名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
【年(卷),期】2015(0)2
【摘要】2014年12月9日,在北京的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青年二胡演奏家张晔再次成功举办了她的个人二胡独奏音乐会。
本场音乐会是张晔的硕士毕业音乐会,同时也是她对三年研究生阶段研习的一个汇报和总结。
【总页数】4页(P52-55)
【关键词】独奏音乐会;中国音乐学院;二胡演奏家;毕业;张晔;歌剧;硕士;歌唱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2.1
【相关文献】
1.孜孜不倦苦追求,声声弦韵传深情——吴莎莎、施冰青同学二胡独奏音乐会听记[J], 李林;
2.醉柱摇梁妙语静聆记中国音乐学院首位二胡硕士梁聆聆二胡独奏音乐会 [J], 边季
3.诗意内涵清雅韵味——记“华风弦韵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 [J], 王艺
4.弦上的歌唱--2014张晔硕士毕业二胡独奏音乐会2014年12月9日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 [J],
5.孜孜不倦苦追求,声声弦韵传深情——吴莎莎、施冰青同学二胡独奏音乐会听记[J], 李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帅二胡系列音乐会之《让我们用音乐告诉你》

生部 ,2 0 0 9 年 留校 任教 。 期间 受到 京胡 演奏 家 宋婷 婷女 士 、潮州 音 乐名 家王 培瑜 先 生 、客 家汉 乐名 家 罗德 栽先 生 、汀南 丝 竹音 乐传 承 人沈 凤泉 先 生的 指教 ,使
的对 话 ”室内乐专 场 音乐会 中 的演奏 获得 国外 听众 及媒 体 的高度 赞誉 。
量
蘸
l 鲠
l
【 本刊 讯 汜者 小龙报道 】近 F 1 , 由中 围音 乐 学院 国乐 系 、中国 华北演 出剧 院联 盟主 办 ,山 东演 艺联盟 发展 有 限公 司、 济宁运 河音 乐 f r 、曲 电孔予 文化 会 展 中心承 办 的 “ 柴帅: 二 胡 系列 音乐 会之 《 让 我们 用 音乐 告 诉你 》 ”在济 宁运河 音 乐厅 、 曲阜孔 予 文化 会展 中心举 办 。 音乐会 中乐 为观众献上 了 《 弦舞》 、 《 乔
之在京 胡 、椰 胡 、头 弦、 : : 弦 的演奏 技巧 及蒋 派 、江 南丝竹 音 乐等 多种音 乐风格 掌握 方 面得 到 了进 一步提 升 。
2 0 0 4 年7 月、2 0 0 9 年6 月、2 0 1 5 年6 月成功举办四场 “ 柴帅二胡独奏音乐会”,曾多次在国家大剧院、中山音乐堂、深圳音乐厅、广州音乐厅等地出演独奏、
家大院——爱情 》、 《 风之 旅》 、 《 汀河 水》、 《 双 阙》、 《 二 : 胡随 想曲 三号—— 炫动 》等 曲 H,柴 帅 与1 0 多名 艺术 家充满 激 情 的演 奏 , 让昕 众 强烈 感受 到现 场 聆
浅析二胡曲《剪窗花》中声腔化的体现

浅析二胡曲《剪窗花》中声腔化的体现1. 引言1.1 二胡曲《剪窗花》的背景介绍二胡曲《剪窗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音乐作品,它源自中国民间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音乐魅力。
《剪窗花》这个曲名源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窗花剪纸,窗花剪纸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以其独特的创意和艺术美感而闻名于世。
这首曲子通过二胡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展现了窗花剪纸的细腻艺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剪窗花》以婉转动听的旋律和细腻的音色,展现了二胡这一乐器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听众的倾听和欣赏。
通过这首曲子,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窗花剪纸的精致和灵动,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厚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胡曲《剪窗花》不仅是一首优美动人的音乐作品,更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引领着人们走进一个充满诗意和美好的艺术世界。
2. 正文2.1 声腔化在二胡曲《剪窗花》中的具体表现声腔化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其在二胡曲《剪窗花》中的具体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在这首曲子中,声腔化被运用得非常巧妙,通过二胡的独特音色和技巧,使得曲子的情感更加细腻深刻。
在《剪窗花》中,声腔化通过细微的转音和滑音表现出曲子中人物的情感起伏。
在悲伤的段落中,二胡演奏者会运用声腔化表现出深深的哀伤和忧伤,让听众感受到曲子中的情感流动。
而在欢快的段落中,声腔化则会变换为轻快活泼的音色,让整个曲子更加生动有趣。
声腔化在《剪窗花》中还体现在对节奏的掌握上。
二胡演奏者通过声腔化的技巧,可以在曲子中添加一些变化和装饰,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声腔化的节奏变化不仅能够增加曲子的层次感,还能够让乐曲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味。
2.2 声腔化对音乐表达的影响声腔化对音乐表达的影响在二胡曲《剪窗花》中是至关重要的。
声腔化可以使音乐更加生动和情感丰富,通过模仿人声的抑扬顿挫和情绪变化,使乐曲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剪窗花》这首曲子中,声腔化通过变换音色和音调,营造出不同的情绪氛围,使乐曲更加动人心弦。
浅析二胡曲《剪窗花》中声腔化的体现

浅析二胡曲《剪窗花》中声腔化的体现作者:李杨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5期摘要:近些年来对于二胡大师闵惠芬提出的“二胡声腔化”概念的研究与讨论越来越多,诸多角度、层面都有相关著作;《剪窗花》作者王曙亮老师,将唐山皮影戏,剪纸以及河北民歌唱腔等诸多因素融汇于创作之中,本文以《剪窗花》演奏时旋律特点及其运弓特点为研究对象,探讨本曲中声腔化的体现。
关键词:河北民间音乐; “二胡声腔化” ; 剪窗花中图分类号:J648.21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025-02一、作者介绍及作品传播二胡曲《剪窗花》是由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王曙亮先生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之一,王曙亮先生现任河北省艺术学校高级讲师、艺术学院教授、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他于1960年发明了无琴练功法,通过二十多项手操练习,大大提高了基本功的效率。
王曙亮先生自己研究制作二胡,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音色纯净、音量宏大,备受专家赞誉。
《剪窗花》这首作品于200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并在各央视电台播出,这首作品从此广泛传播,2010年5月18日,又在美国的国际广播电台播放,深受国内外许多人们的喜爱,之后《剪窗花》这首作品入选《二胡艺术概览》一书,被列为二胡名曲。
冀东皮影戏腔调的二胡独奏曲《剪窗花》是由王曙亮、梁齐一路互助完成的,他们创作以唐山皮影戏音乐为根本,并捉住了二胡自己优美的音色,和细致委婉的声调,并充分借鉴了四胡上下滑奏的技能,创作出了具备冀东影调气概的二胡独奏曲。
二、乐曲旋律及运弓特点二胡曲《剪窗花》是由民间的一首民歌经改编、加工、重塑创作流传下来的,原题目素材是关于纪念毛主席的这样一个主题风格,之后在年节时人们在一起挂年画、剪窗花,一起热热闹闹的准备过年,这时发现这首作品很适合当时这种喜悦,欢快的场景,因此这首作品在之后改名为《剪窗花》,近些年来,二胡曲的创作风格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
浅谈刘天华二胡曲的艺术魅力

浅谈刘天华二胡曲的艺术魅力朱晓蓓【摘要】@@ 刘天华是我国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民族音乐作曲家、教育家.他为民族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开创了民族器乐教学体系和刘天华二胡流派,今天我们所用的二胡也是在他的改革基础上定型的.刘天华虽一生短暂,却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如诗如画般的乐曲,他赋予了乐曲生命和情感,让乐曲有更多的表现空间,使二胡更完美地显示了它的艺术魅力.【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3页(P55-57)【作者】朱晓蓓【作者单位】郑州测绘学校【正文语种】中文刘天华是我国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民族音乐作曲家、教育家。
他为民族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开创了民族器乐教学体系和刘天华二胡流派,今天我们所用的二胡也是在他的改革基础上定型的。
刘天华虽一生短暂,却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如诗如画般的乐曲,他赋予了乐曲生命和情感,让乐曲有更多的表现空间,使二胡更完美地显示了它的艺术魅力。
二胡是我国历史悠久、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拉弦类乐器之一[1],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北方奚族部落的“奚琴”[2]。
二胡从用竹片擦奏过渡到用马尾拉奏,从民间艺人的流浪工具过渡到中华民族音乐代表性的乐器,从配奏乐器过渡到独立演奏乐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
我国历代二胡艺术家对二胡孜孜不倦的追求,使二胡艺术得以不断发展,让二胡的演奏方法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在刘天华的改革基础上,二胡艺术又提升了一个高度,使它在艺术领域中自由彰显它的艺术魅力。
刘天华(1895-1932),字寿椿,出生在江苏江阴县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受父亲的影响接受了新式教育,后成为我国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民族音乐作曲家、教育家[3]。
1915年春,刘天华完成了处女作《病中吟》的初稿。
1918年前后创作完成了《病中吟》定稿与《月夜》、《空山鸟语》等曲目。
同年他还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唱腔谱曲并译成五线谱。
1921年暑假回到江阴,和音乐爱好者共同组织了国乐研究会,切磋江南的丝竹和吹打乐,并传授了《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乐曲。
小提琴曲《红军哥哥回来了》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借鉴

小提琴曲《红军哥哥回来了》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借鉴作者:李文佳来源:《音乐生活》2021年第01期中国最早的小提琴作品《行路难》起源于1920年,从此,大批富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融合作品开始出现在小提琴领域中。
这些音乐作品集成了许多的民俗元素和民族特性,为小提琴等西方乐器开创出一条成功的中国化之路,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提琴曲《红军哥哥回来了》是中国杰出的小提琴作品之一。
在演奏和教学中,笔者发现此曲中有大量民族器乐的元素,掌握此曲独特的演奏风格对于小提琴演奏者而言是一大难题。
因此,选择此曲作为例子,从这首音乐作品的风格、音乐表现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探讨小提琴演奏中如何对二胡演奏艺术进行吸收与运用。
希望通过此文可以尽可能全面地将笔者在学习演奏该作品中的经验归纳总结,一方面为自己的知识进行梳理,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研究、演奏该作品的小提琴学习者们提供理论依据,无论在教学研究、演奏实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一)二胡曲《红军哥哥回来了》许多人熟悉的二胡曲《红军哥哥回来了》,是由张长城、原野创作的同名中音板胡独奏曲移植而来的。
这首音乐从1959年流传至今,深受表演者和观众的喜爱,是一首红色经典之作。
[1]这首曲子描绘了陕北的革命历史,它旋律动听,扣人心弦。
创作者张长城是陕西省渭南县张家村人,是有名的板胡演奏家。
(二)小提琴曲《红军哥哥回来了》小提琴曲《红军哥哥回来了》是赵薇于1964年根据二胡曲《红军哥哥回来了》改编而成。
当时的赵薇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是管弦系的学生,为了积极响应周恩来总理关于将西方乐器民族化的呼吁,学习了很多地方的戏曲和民间音乐。
1964年到1965年,她把她的学习心得与实践相结合,把二胡的演奏手法融入小提琴演奏技巧中,例如:抹、滑、抖、半升等;并把小提琴的双音、和弦、和声和G弦的音色加入原有的曲调中进行有机的融合。
她的这一尝试把中国民间音乐的审美特征与演奏技巧融入了小提琴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晔:用二胡歌唱作者:李红敏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2期也许从二胡声音响起的那一刻起,这声音就不曾间断过,总有一些对二胡音色有着偏好的人辗转从一辈又一辈的二胡演奏家手中接过这把只有两根弦的乐器,让她的声音为世人听见,为世人喜好。
二胡有着最接近人声的美妙音色,试问又有几人不为之着迷呢?二胡演奏家张晔就是其中一位,从小就浸润在二胡的曼妙音色之中,二胡给予她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因而在她眼中的二胡也是独特的,她对待二胡、演奏二胡,已然不是一种职业化、程式化的态度,她眼中的二胡是个性化、人格化的,拥有自由而独立的灵魂,所以张晔诠释出来的音乐,她觉得是自己通过二胡的音色在说话,在歌唱……每个演奏家都有自己更愿意说或者更喜欢的表达方式音乐时空:二胡有着接近人声的美妙音色,但每件乐器也有其不太可能逾越的局限性,我们知道你从小学习二胡,包括后来的职业也是二胡演奏,谈谈这件乐器给你的感受以及对你的影响。
张晔:二胡这件乐器跟我的缘分是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的,也可以说她随时随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因为我爸爸也演奏二胡,我从小是听这个声音长大的,所以对于我来说二胡这个乐器并不陌生,她一直都跟我在一起,她对我的影响是从童年的时候开始的,是伴随我长大的一个声音,我跟二胡之间互相的依赖、尊重、了解是从小到大。
你问我她对我的影响,那就是她一直伴随着我,她给我的这种能量,除了二胡本身这件乐器以外,还因为她的声音,因为她演奏出来的音乐,这些都同时围绕着我。
比如说你会发现有了二胡,有了音乐之后,你的童年变得跟别人不太一样了,当你碰到学习上的困难或者其他事情,通过和音乐在一起的时间,很多事情就慢慢释怀了。
我甚至曾经因为练琴而忽略写作业,但不是说练琴影响到了我的学习,而是说在练琴的过程中太过投入,可能会忘掉其他的事情。
另外在学琴的过程当中,你会碰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老师,他们会给予你很多影响。
在你的生活当中会因为有了她,对生活变得更积极、向往,所以人会相对比较乐观,小时候性格比较内向的我,因为有了二胡,有了音乐之后人慢慢趋向于开朗,我觉得这是最大的影响吧。
音乐时空:二胡对你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比较难忘的事情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张晔:有很多,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上台拉独奏的时候,那时候大概才10岁吧,当时是冬天,爸爸骑着自行车带我去演出现场,当时是要演奏《葡萄熟了》,这首曲子是我整个舞台生涯首次表演的经历。
我当时非常紧张,会不断的问爸爸自己能不能拉好,真的上台之后,就觉得天地之间除了我就没有别人了。
长大后最难忘的是上台之后发现话筒不出声了,台下坐着几千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要观众听到我的琴声,所以我从舞台上走下去,走到观众中去拉,我要让他们听到我的声音。
但更让我难忘的是观众不但没有抱怨,还在鼓励我。
因为我想用这个举动真诚的告诉他们,我是真的要拉琴给他们听,当调音师把声音调出来之后,我又重新站回舞台把整首乐曲重新演绎了一遍。
所以那次是我在舞台上最难忘的一次经历,这也告诉我值得这样去为我的观众演出、努力。
音乐时空:你的第一首独奏曲是《葡萄熟了》,作为民乐演奏家,不可能像歌手一样具备量身打造的代表作,演奏的曲目多是前辈们演奏过的,经过时间沉淀下来,在重新诠释同样的作品的时候,你会怎样去赋予这些作品自己的特色?张晔:你刚刚说到的经典乐曲,经过多年的沉淀,大家认可了它们存在的价值,承认了它们赋予的音乐上的意义。
我觉得尤其是在中国的民乐中,体现了个性化淋漓尽致的表达,你会发现不同的人去演奏的时候,对乐谱的处理都不太一样。
每一个演奏家面对这首曲子的时候,其实是想藉由作品把自己想说的话说给观众听。
演奏家会比较追求意识化的东西,我们在演奏传统乐曲时追求的境界也是相对着重写意的。
所以我觉得东方哲学在作品里面会起很大的作用,甚至是支撑的力量。
每个人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带有自己主导性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表达。
那么,你刚刚说到每个演奏者赋予作品不同的意义,我觉得我会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追求表达出来,把自己对作品的诚意拿出来回馈听众,让观众听到就可以啦。
音乐时空:刚刚你也讲到东方的演奏家比较追求写意,我比较好奇的是,作为民乐演奏家是否也会更加关注传统文化或者说哲学类的东西呢?张晔:对,但也不止这一点,你看中国的绘画、书法、诗词歌赋,包括乐器的演奏其实都有相通之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的一种传承。
我们在演奏的时候会有很多前人留下的经验可供借鉴,同时我们会看很多乐曲背后的故事或者历史背景,去了解这部作品里暗含的东方哲学,以及通过这部作品折射出来的人文关怀、情怀。
我觉得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共通性,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你带着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用一种传统的意识去演奏,就会是中国音乐特有的韵味了。
音乐时空:二胡有很多经典的曲目,也看过不同的二胡演奏家的演奏,他们擅长的曲目,演奏的风格都不太一样,你觉得自己的演奏风格是怎样的?张晔:首先我觉得用“擅长”这个词不算很准确,因为演奏这件事绝对不是一个技术活,你说擅长做某件事,其实已经不是艺术的范畴,而是变成了一种技术性的工作。
我觉得用“喜好”或者“更擅于”思考或表达某一类作品可能会更贴切一点,因为艺术不是必须怎样,而是你更愿意说怎样的话,就像你喜欢什么颜色的口红,喜欢什么味道的香水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更愿意说或者更喜欢的表达方式。
那么于我而言,我没有刻意去演奏某一类曲子,每一样我都喜欢,不同的曲子我都有不同去欣赏的点,也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每一类作品都要演奏,这是一个演奏家必须要做到的。
在这个基础上,可能我个人更喜欢哪一种类型的表达,在每次音乐会上我会演奏不同的作品给大家。
音乐时空:就比如你到去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去演出,包括延续多年的巡回演出,这固然是每个演奏者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比如说观众的欣赏水平,演出场地的专业程度等等,为此你通常会做哪些准备?张晔:所有的演出之前,跟舞台,跟当地的人文环境的交流都是必须提前做的功课,因为你要知道每一个地方可能会带给你不同的回馈。
舞台有大有小,有的是音乐厅,有的可能是剧场,在正式演出之前必须要彩排,去适应声场,当然这是职业演奏家必须要做的,我可能会了解一下当地的音乐文化背景甚至人文环境,比如这里的方言、地方民歌、戏曲是怎样的特点等等,这个很重要。
另外,作品的选择也很关键,很多演奏家会根据地方来选择演出曲目,这样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是去迎合观众,我不完全赞同这一点,我觉得在兼顾到观众喜欢什么的同时,作为演奏家也不要忘了自己将要带给他们什么样的音乐这种文化之间互相交流的责任。
比如到国外演出,会很自然的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会想告诉大家我们中国是怎样的,除了演奏他们喜欢的、熟悉的,你也有责任告诉他们中国的音乐是怎样的。
这种作品上的融合是需要提前做很多功课的,所以我可能会在这方面考虑得比较多。
音乐时空:刚刚也讲到去国外演出的机会有很多,也会有自豪感,我们知道民乐、民歌都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之下,你作为一个民乐演奏家会不会也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或者说责任感?张晔:你说的是一种精神,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好的,却又不能过分强调,比如说中国人去国外参加一项音乐比赛,只想着争夺荣誉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真善美的意义,就会有遗憾了。
我所说的自豪感是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自豪,就是我要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音乐,所以我常说音乐就是人和人之间说话,只不过是对象不同而已。
因为你的音乐最终要变成一种语言,是促进人和人之间了解、沟通的桥梁,音乐在人与人之间传达的是情感,所以我刚才说到的自豪感如果上升得太极端了也不对,这就失去了音乐本身的意义。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流淌,是一种语言的延伸音乐时空:音乐真的像你说的那样,是一种情感的流淌,作为民乐演奏家,不能像歌手一样通过语音的表达来完成和观众的互动,而是完全要依托所演奏的曲目,很多人都会强调要将个人情感和感悟融入到演奏曲目中去,实现人琴合一的状态,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给我们谈谈你的实践经验。
张晔:你问的这个问题,我最近几年认识是比较深刻的,我也相信在今后会越来越清晰明确,因为随着我的年纪、阅历慢慢增加,我的状态一直在变化,碰到的音乐作品,碰到的不同的人,都会让自身不知不觉发生一些变化。
我觉得人琴合一首先是演奏者本身必须真诚,很多人说人琴合一不就是一个比喻吗,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但是我觉得一定是存在的,我刚刚提到的真诚就非常简单,如果你的心是一种向往的,你希望通过音乐把你心中那种真诚的感觉说出来,人琴合一就是这么简单。
我今天白天在给学生上课,有跟学生讲到:如果你是逼着你的琴出一个声音的话,她必然不会给你一个好的声音,如果你心里在想你和琴是一种友好的、共同创作的关系,甚至你就是琴,琴就是你的时候,那琴在你的手里就会变得非常有灵魂,也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在练琴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适当的方法,我相信很多演奏家都对这一点有一个很好的解释。
在拉琴的过程中除了练习,你和琴之间的那种手法也好,双方之间长时间的陪伴和磨练也好,这看起来是一个形式,但我觉得真正从心出发,我把音乐放进心里面,变成我要说的话,然后通过琴声诉说出来,就能做到人琴合一,不是说要怎么去控制琴,这是我经常表达的,就像你不能强迫观众喜欢你,但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一样。
所以我会秉承这样一种愿望去拉琴,也会告诉我的学生一定要真诚。
只有把自己完完全全的放在舞台,然后真诚的说话,才能得到观众给予你相同的呼应。
所以你刚才问到人琴合一,我就觉得特别高兴。
音乐时空:你对待乐器的感觉,都不像是在对待一个物件,而是以一种朋友的方式去对待她们,是把乐器人格化了,就像她们都具有灵魂一样。
张晔:对,你的感受完全正确,就是这样的。
音乐时空:我们知道你是一个职业的演奏家,你自己平时也带学生,现在也有教师这样一个角色吗?张晔: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有很多小朋友来找我学琴,那是一种类似于启蒙的教育,因为我父亲目前也在做二胡启蒙教育,所以有很多小朋友会经常到北京来,希望我帮他们听一下,或者加强磨练一下。
我自己也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他们带给我的成长也很多,也帮助我在职业的生涯中变得更客观,同时我在舞台上的经验,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去传授给他们,这应该说是互相的一种成全和互补吧。
音乐时空:比如说我们刚刚讲到的人琴合一,跟成年人之间沟通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而面对小朋友的时候,他们可能无法立刻领悟到这样一种状态,这个时候你会怎样去做呢?张晔:我常跟小朋友们说:你拿着二胡,其实就像抱着你的玩具一样。
他们就能理解,在他们眼里,在他们的情感过程中,二胡不再是冷冰冰的,不再是陌生的、有距离的,而是有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