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欣赏二胡
二胡音乐史源及欣赏

龙源期刊网 二胡音乐史源及欣赏作者:马晓婷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11期二胡是中国民族器乐的典范乐器,其旋律性和音律性都是极其广泛的,代表性也非常强。
在中华器乐中是弦乐的代表乐器,在弦乐和整个乐队中占有绝对的地位,主要的旋律担当。
二胡在整个器乐历史长河中也是比较古老的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发源于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
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中军奚琴本胡乐也”。
许多诗人都以胡琴作诗,说明其在唐朝的重要性。
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的总称。
到宋代又取名为“嵇琴”。
元朝到明清时期胡琴已经传遍大江南北,也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近代才改名叫二胡,半个世纪时间,二胡演奏水平已经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是近代师祖,在二胡技巧上也加了许多东西,丰富了二胡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慢慢成为独奏乐器并奠定了基础。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迅速,后期涌现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到后来的王己,张韶,后期的闵惠芬让二胡在这些艺人的出现使二胡在音乐中的地位已经无法超越,使二胡焕发出生机异彩。
在二胡的乐曲方面的欣赏个人觉得也是一门学门,都很有民族代表性,比如广为熟知的曲目《赛马》全程展现出蒙古人赛马场上的活跃与激情,用不同的技巧来表现马的叫声,马蹄声,非常形象,包括表现蒙古人的情感等。
再说一下慢旋律的《二泉映月》,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作者为阿炳,他熟练运用了二胡低声悲怆的一点,形象的诉说了自己=辛酸痛苦的一生,也成为了阿炳的传世之作。
二胡由此看来,无论是抒发蒙古的热情还是展现阿炳的苦愤都可以形象展现,所以对于我来说,对二胡的看法和意义来说“欲动欲静动静结合为柔,静静结合为伤,动动结合为悦”二胡的传承需要更多热爱的演奏者去为之奉献,不只是二胡传承也是中国乐器,民族文化的传承。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第二十九讲

1980 至1983 年间,从创作上看, 出现了一批优秀 的大型体裁作品和中小型作品,如二胡叙事曲《 新婚别》《蓝花花叙事曲》、二胡协奏曲《长城 随想》、二胡与乐队《红梅随想曲》、二胡独奏 《陕北抒怀》、《一枝花》、《江南春色》、《 满江红》、《影》、《枫桥夜泊》、《音诗》、 《追思》等。
• 80 年代后期至今, 二胡音乐的创作更呈现出多元 化的特点。
1、改编的民族管弦乐作品
• 建国后,由于演出的需要,音乐家把许多优秀的器乐独 奏曲、各地方乐种中的合奏曲、以及外国的优秀通俗的 乐曲改编成了这种“新型乐队”的合奏曲。
• 彭修文改编的如《瑶族舞曲》《步步高》《彩云追月》 《花好月圆》《月儿高》《乱云飞》《二泉映月》等。 此外,他还改编了多首外国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雅 典的废墟》、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德彪西的 《云》、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有的是根据各国 流行的民间乐曲改编而成的,如《霍拉舞曲》、《美丽 的梭罗河》、《达姆,达姆》、《伐木歌》等。
• 90 年代以来,一批年轻作曲家受西方音乐思潮的影响, 在运用当代作曲技术创作民族管弦乐曲方面进行了有益 的尝试。如何训田的《达勃河随想曲》、谭盾的《西北 组曲》、瞿小松的《神曲》(为民族吹管乐而作)、郭 文景的《滇西土风》、唐建平的《后土》等。
思考与拓展:不同视角下的“女子 女子十二乐坊”在京隆重 推出,众多媒体将其称之为“新民乐”。 “女子十二乐坊”,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 强烈的冲击。面对这一音乐现象, 业内人士 敏感、迅速地作出了强烈的反应。有人认 为“她们是民乐功臣”;有人认为“只能 作为民乐的补充”;有人认为它“填补了 市场的空白”;有人认为它是“高雅民乐 的通俗化”……或褒或贬,莫衷一是。对 此现象,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传统民族音乐中二胡名曲艺术特征

传统民族音乐中二胡名曲艺术特征《二泉映月》是我国伟大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所创作的、具有极高艺术成就和影响力的二胡曲。
可以说,《二泉映月》已成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瑰宝,同时也深受国外音乐家的青睐,它被改编成合唱、独唱、弦管合奏等多种形式,久演不衰。
《二泉映月》以委婉流畅的旋律、深邃的意境、独特的艺术手法、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听众。
如今,《二泉映月》已是家喻户晓,成为中国二胡的代名词。
[1]一、传统民族音乐《二泉映月》的形成《二泉映月》原本无名,是阿炳卖艺时边走边拉的曲子,“二泉映月”是黎松寿在征得阿炳同意后取的名字,此曲是阿炳真情的流露和辛酸人生的写照。
要深刻理解《二泉映月》的思想内涵,把握其艺术特征,就必须对阿炳这个人及其人生经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阿炳独特的人生经历阿炳原名华彦钧,祖籍江苏无锡,他的父亲是一个道士,出生于清代末年的社会动荡时期。
作为社会下层的一个普通百姓,阿炳遭受着贫穷与饥饿的折磨,特别是在他双目失明之后,不得不靠卖艺来维持生计,依靠别人的施舍来过日子,甚至被别人当成叫花子,这使他尝尽了人间辛酸,受尽欺压凌辱。
但是阿炳的个性刚强不屈,他从未向命运低头。
社会动乱、生活无依靠、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等种种困难没有将阿炳打垮,反而使他变得自信、坚强、刚直不阿,在给别人演奏时他也坚持保持自己的尊严。
他爱憎分明,敢于利用音乐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邪恶势力。
这些人生经历与个性特征深深影响了阿炳的艺术创作。
《二泉映月》中蕴含的痛苦、悲伤、向往等情感,都是阿炳的亲身体验,是由衷而发的,他是借助音乐向世人诉说他不幸的人生遭遇和坎坷的一生。
(二)民间艺术对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影响阿炳早年跟随父亲学习音乐,他不仅勤奋好学,而且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掌握了多种民间乐器的演奏方法,同时他深入地学习了地方的民间音乐,特别是江南一带的民歌、地方戏曲等,这些为阿炳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在《二泉映月》中,就有鲜明的江南民间音乐特征,节拍重音就是借鉴了民间锣鼓中的重音形式。
欣赏 二胡曲《良宵》片段-花城粤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欣赏二胡曲《良宵》片段-花城粤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欣赏二胡曲《良宵》片段,了解二胡的音乐特点。
2.能够初步了解二胡的演奏方法和配器方式。
3.能够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欣赏二胡曲《良宵》片段,了解二胡的音乐特点。
2.学会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
一、二胡的简介
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乐器之一。
因琴身为两个腰形共鸣箱组成,所以称之为“二胡”。
二、二胡曲《良宵》片段欣赏
二胡曲《良宵》是中国著名二胡演奏家阿炳所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深受广大二胡爱好者的喜爱。
本次教学中,我们将欣赏这首曲目的片段。
片段链接:(链接省略)
三、教学过程
1.预习环节
•讲解二胡的基本构造和演奏方法。
•了解二胡的音乐特点。
•预习《良宵》曲目。
2.欣赏环节
•播放《良宵》曲目片段。
•让学生准备好听、欣赏。
3.讨论环节
•分类讨论,询问学生对片段的印象和感受。
•帮助学生了解片段的音乐魅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4.表演环节
•分组表演《良宵》片断,让学生表现出自己的理解和演绎能力。
•听取其他学生的表演意见和建议。
•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
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我们不仅能够欣赏二胡曲《良宵》的片段,更让学生对二胡乐器和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引导学生自我表达和创新,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
阿炳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

阿炳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俄罗斯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谢洛夫说“:如果人心灵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世界上就不会有音乐。
”不可否认,音乐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维克多·雨果说过:“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
”笔者常年在高校讲授《音乐欣赏》课程,个人感觉《音乐欣赏》课程的重点在于音乐所带来的、人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尤其对于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高校音乐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并能沉醉在音乐家营造出来的情绪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感知音乐特有的舒适感、欢快感,才能体会到音乐本身具备的、用言语和文字无法表达的朦胧美。
正如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所言“: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
”一、《二泉映月》乐曲创作的由来《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 阿炳) 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当之无愧地获得了“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江苏无锡的音乐奇才阿炳( 1893 年7 月至1950 年12 月)一生极为悲惨,四岁丧母,自幼随父华雪梅当道士并学习音乐,其父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才,二十多岁时,阿炳患了眼疾,父亲又离开了人世,贫病交加,后眼疾恶化,双目失明,据说阿炳失明时年仅三十四岁,从此人称“瞎子阿炳”,他一直流落街头,坚持以卖艺为生,从不乞讨,历尽坎坷,一生创作和演奏过许多作品,可惜仅留下《二泉映月》等六首。
《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创作的作品。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颇为动人。
传统乐器演奏欣赏音乐的韵律

传统乐器演奏欣赏音乐的韵律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美的艺术形式,通过各种乐器的演奏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传统乐器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声音和演奏技巧吸引着众多音乐爱好者。
本文将介绍几种传统乐器,探讨它们的演奏方式以及对音乐欣赏的韵律。
一、二胡二胡,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代表,其独特的声音和演奏技巧使其成为了音乐演奏和表演中的重要角色。
演奏二胡需要用到弓子,在二胡弦上拉弦操纵弓子的动作产生音响。
通过控制弓子的速度、力度和角度,演奏者能够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和音乐效果。
二胡音色纯净,旋律悠扬,演奏时常常带有浑厚的情感,使人沉浸其中。
二、琵琶琵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它既可以用指弹方式演奏,也可以用拨片弹奏。
琵琶的音色独特,既能表达出轻柔悠扬的情感,也能展现出激情澎湃的音乐效果。
演奏琵琶需要用到指法和技巧,通过手指的灵活变化,演奏者能够演绎出琵琶独特的音乐性。
琵琶曲一般多为独奏,其音色的层次感和表现力,使得琵琶成为了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中不可替代的存在。
三、古筝古筝是中国传统的击弦乐器,形状独特,结构复杂。
演奏古筝需要用到指甲的力度和技巧,通过琴弦的击弦、揉弦、刮弦等动作,演奏者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古筝的音色柔和、清脆,演奏时颇具韵律感,旋律流畅,琴音回荡,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
古筝常常用来演奏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它的独特音色与细腻的音乐表达能力,成为了音乐欣赏中的一大亮点。
四、笛子笛子是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吹奏乐器,其声音清脆,音域广阔。
演奏笛子需要用到吹打口法和指法,通过舌尖的位置和气息的控制,演奏者能够表达出各种不同的音乐效果。
笛子常常用来演奏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旋律婉转动听,演奏时有着悠扬愉悦的韵律感。
听着笛子的声音,仿佛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与宁静。
五、琴琴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撞击乐器之一,其外形宽阔,结构复杂。
演奏琴需要用到双手的击弦和指法,通过打击琴弦产生音响,演奏者能够表达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中国传统音乐欣赏指南

中国传统音乐欣赏指南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琴、古筝、二胡还是京剧、豫剧等各种音乐形式,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了解如何欣赏和理解这些古老而优美的音乐。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旋律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注重表达情感和意境,强调内涵和意象的传达。
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传统音乐更注重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而非追求技巧和华丽的音乐效果。
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通常是简洁而优美的,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强调音乐的律动和韵律感。
它们常常采用中国独特的音律模式,如宫、商、角、徵、羽等,这些音律模式给音乐带来了独特的韵味和情感表达。
二、古琴音乐的韵味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被誉为“乐中之王”。
古琴音乐以其深沉、内敛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古琴曲通常以古人的诗词作为曲目名称,如《阳关三叠》、《广陵散》等。
在欣赏古琴音乐时,我们应该注重琴音的起伏和变化,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古琴音乐强调的是音乐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而非技巧和速度的展示。
因此,我们应该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内涵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琴音的美妙。
三、古筝音乐的婉转古筝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被誉为“乐器之后”。
古筝音乐以其婉转、柔美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喜爱。
古筝曲通常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题材,如《阳春白雪》、《平湖秋月》等。
在欣赏古筝音乐时,我们应该注重音色的变化和演奏者的技巧。
古筝音乐注重的是音色的变化和音符的连贯,演奏者需要通过手指的轻柔触碰和变化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演奏者的手指动作和音符的起伏来理解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四、二胡音乐的激情二胡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拉弦乐器之一,被誉为“拉弦之王”。
二胡音乐以其激情、豪放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二胡曲通常以战争、爱情等激情主题为题材,如《二泉映月》、《马头琴》等。
在欣赏二胡音乐时,我们应该注重音色的变化和演奏者的技巧。
刘天华《良宵》的赏析

刘天华《良宵》的赏析摘要:《良宵》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刘天华的代表作,于1928年的除夕夜即兴创作的,原名《除夜小唱》。
是一首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二胡独奏曲。
全曲动听,豪不张扬,感爱最深的是它的祥和。
在娓娓道来的平静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流淌于心底的幸福和希望。
《良宵》并不是欢闹的曲调,却比欢闹更加有内涵,那种文人所特有的委婉含蓄,向我们真切阐述了更加深刻的幸福。
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良宵刘天华赏析音乐鉴赏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因为只有在听音乐时,才能彻底解放我们的双手,让耳朵充分感受音乐的洗涤。
音乐是无界的艺术,的确是这样,一个人不论国界,不论种族,不论年龄,而且不管他知道多少乐理知识,只要他能听到声音,都可以都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乐曲给人们带来的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变化,感受音乐无穷的魅力。
我喜欢听音乐——轻松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将烦恼先搁置一旁,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悲怆的音乐,能够使人和乐曲倾诉者一起分担那份来自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哀伤。
尽管音乐是不分国界,不分贵贱的,但我想一定的乐理知识对上音乐类选修课还是必要的,上本课程时,我想我做到了心无旁骛,尽情享受音乐,将烦恼暂且搁下。
尽管有时听不懂乐曲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但是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在课堂中我见识了许多中外乐器,欣赏了许多中外名曲,也许是文化差异,艺术品位不同,还是对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比较情有独钟,尤其是有节课讲到二胡,其中《良宵》、《赛马》、《光明行》等,让人听后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无限魅力。
这其中《良宵》悲凉的曲调的共鸣,我对其倍感兴趣。
其实早在接触二胡的时候就听说过《良宵》,觉得这么有名的一首曲子肯定非常好听,只是听这个名字觉得肯定是一首意境深远,宛转悠扬的歌曲。
后来家里有了条件,就从网上下载下来听了一下,当时的开头就让我心里一怔,心想它所表达的绝非轻松欢快,而是悲怆叹息之类的情感,这与题目的意境似乎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