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木板年画中的宗教文化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与传承

“中华老字号”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并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独特的传统工艺和经营特色,并有着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名称和商业品牌。
走过几个世纪的“中华老字号”在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不再困守于“老”,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新旧动能转换是大势所趋,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华老字号”必须认清这一现实,不断革故鼎新,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抢占一席之地。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杨家埠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家埠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合称为“三大年画”。
杨家埠是山东潍坊市东乡的一个村镇,明末清初时,这里的人们就开始学习用木版印刷、制作年画。
经过画工长期的创作和制作实践,杨家埠印制木板的年画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技法与色彩,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杨家埠木板年画在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从绘画的系统、雕版赋彩以及内容形式看,与杨柳青年画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杨家埠木板年画除了制作一些简单的神马以外,还有一些较为精致的贡笺(宫尖)和屏幅横披。
同时,画工也在不断创新年画的内容和形式,旨在不断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消费需求。
杨家埠木版年画颜色鲜明,主题突出,价格低廉,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杨家埠的年画店数量众多,年画作坊星罗棋布,呈现一派的繁荣景象,当时较为出名的年画作坊当属和兴德。
咸丰初年时,杨家埠的年画业发展至顶峰,仅是杨家埠一村就用纸八百余件,此时,附近的寒亭、仓上、齐家埠、倪庄、王家道口等地的村民也在学习印刷年画,并且拥有自己的销路和市场。
20世纪20年代前后,因种种原因,杨家埠木板年画业发展较为缓慢,加之石印年画的冲击,木版年画的市场份额消减,一度萧条。
1949年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步伐也随之加快。
关于“关注文化发展,非遗保护传承——潍坊杨家埠村木版年画”的调查报告

关于“关注文化发展,非遗保护传承——潍坊杨家埠村木版年画”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及背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它所包括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与其保护与传承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成正比。
本文旨在利用大学生的独特视觉角度,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及其传承规律,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实践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大家了解非物质文化当前的发展状况,呼吁大家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二、调查时间2013年1月21日——2013年1月25日三、调查对象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摘要:潍坊市的杨家埠村是风筝的故乡,也是中国木版年画产地之一。
杨家埠木版年画,则是驰名中外,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列齐名,被称为中国的三大年画产地。
这里还分布明清时期典型的民间建筑四合院。
在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中,有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品陈列展出,题材广泛,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关键词: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发利用正文:杨家埠不仅是鸢都著名风景区,也是中国三大木版年画盛产地之一,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潍坊杨家埠人,对杨家埠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对杨家埠的社会民俗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但先前也准备了详细的材料,作为一个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者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
说起山东潍坊市,我想很多人第一印象是潍坊的风筝特别漂亮,潍坊的木板年画色彩鲜艳,风格纯朴。
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研究

杨 氏 先 人 早 在 宋 朝 时 期 就 已 经 开 始 从 事 佛 经 雕 刻, 这便是之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工艺基础。在明洪武年间 (1368—1398),杨氏先祖由四川梓潼县迁至杨家埠以东的 下店村,明隆庆二年(1568),在下店历经 200 年的风雨沧 桑后,因浞河水灾泛滥,画业受损严重,杨氏先人被迫迁 到现在的杨家埠村,并先后创立了恒顺、同顺堂、万曾城、 天合永四家画店。
传统与创新 39
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研究
文/孙 熙
摘 要:杨家埠木版年画兴于明,盛于清,是山东潍坊杨家埠村的民间年画,至今已经有 600 多年的历史。杨家埠木版年画制 作方法简单,工艺精湛,内容丰富,色彩鲜艳,以其吉祥多变的主题和寓意赋予春节另外一种文化意义。2006 年,杨家埠木版 年画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关键词:杨家埠木版年画;非遗;文化;传承
40
创意 2021/06
2. 御封门神。顾名思义,御封门神是皇帝封赏的,即 唐代开国大将秦琼和尉迟恭。御封门神也是民间张贴最多 的门神。相传唐代李世民成就帝业期间杀人无数,后梦中 多见寝宫门外鬼魅嚎叫,夜无宁日。李世民惧之,召众将 群臣商议后,让元帅秦琼、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于 宫门两旁,果然无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宗怜惜二将日 夜辛苦,便令画师们将两位将军气势汹汹的戎装像悬挂于 宫门两侧,至此,邪祟全消。
在杨家埠年画的制版、起稿、雕刻、印刷、装裱等众 多工序当中,雕刻印版是年画制作技术性最强的一道工序,
线条讲究精细、灵巧、深刻、流畅。一副年画通常需要 5-6 副雕版,雕刻出图案的主要框架,3-6 块颜色雕版,用于 在线板的基础上印刷颜色。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图文丰富,制作年画的艺 人从小就受到民俗、民风以及民间艺术的熏陶,潜移默化 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结构、审美尺度和审美心理。 在他们的年画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形成了与文 人画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和特色,线条简洁流畅,色彩鲜明, 对比强烈,构图饱满,造型夸张,并且多以象征、寓意和 谐音等手法来表达画艺。
杨家埠木版年画招财童子解析

杨家埠木版年画招财童子解析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年画之一,主要流行于江苏苏州杨家埠一带。
其中的招财童子是年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幸运和财富。
招财童子通常被描绘为一个腿短、满脸笑容的小孩,穿着五彩缤纷的服饰,手拿财神爷的金锁。
他身边通常还会有金元宝、财神爷等与财富相关的符号。
招财童子在年画中的寓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带来好运:招财童子象征着好运和顺利,他的形象会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喜悦的感觉,寓意着新的一年能够带来好运和财富。
2. 增加财富:招财童子手中的金锁象征着财富的保持和增加,寓意着能够吸引财运和运气,让自己的财富得以保持和增加。
3. 祈求财运:招财童子还可以被看作是家庭和个人祈求财运的象征,人们通过拜拜招财童子,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获得好的财运和财富。
总而言之,招财童子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具有象征财富和好运的意义,寓意着新的一年带来财富和好运。
这也是杨家埠年画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意蕴

断 资产阶级 的利益 而被 奉为美 国正统 哲学 。 这也 是 自然 主义美学在
美 国兴起 的一个重 要原 因 。 自然主 义美学 是 2 世 纪美 学史上 重要 O
的美 学思 潮 ,它 把美感 经验 和艺术 活动作 为美学 研究 的主要 中心 ,
并 以此为基 础进行 研究 , 强烈 反对 离开美感 经验 或断然 分离美 感经 验与一 般生 活经验 去规 定美 的抽象本 质 , 对离 开人类 活动单 纯作 反 美 的概念演 绎 , 显了 “ 彰 艺术源 于生 活” 体 现了经 验 、 , 实证 在美 学研 究 中的重要作用 。自然 主义美学 注重把 自然科学 的成果吸 收到美学 研究领 域来 , 不是从 单纯 的认识 论角度 来研究 , 而结 合生物 学 、 生理 学、 心理学 乃 至社会 学 、 人类 学 等多 个方 面研 究美 学 , 映 了 2 世 反 0
种描 述性 的研究 , 其次 , 以一 种极具 尝试性 和相 对性 的方式 , 它 试
审美 形式 。 …当这 种形式从 特定 目的的局 限中解放 出来并且也 符合 ”
直 接 的 、 的经 验 的 目的 时 , 种形 式 才是 美学 的 , 活 这 而不 止是 实 用
的。
图解 答关 于一般 和特 殊 的审美 价值 问 题 , 从这 个立 场 出发 , 门罗提
说。其 一 , 相传 唐太宗 时候 , 相魏征 梦见斩杀 径河龙 王。龙 王的 阴 丞 魂因怨恨 唐太 宗没有 救护 自己, 就夜夜 大闹 皇宫 。太宗 因惊 吓而染 病, 命秦 琼和 尉迟敬 德把守 宫 门 , 暂时得 以平 安 。然 天长 日久 , 二位 将 军太辛 苦 。太宗 于是命人 描绘 二将模 样贴 挂在宫 门上 , 然 也宁 果 静无 事 。太宗 十分高兴 , 赏绘 画之人 。朝 中文武百 官也都 请他 做 重
《古版·白蛇传连环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绝不仅仅是年画!

《古版·白蛇传连环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绝不仅仅是年画!说起年画我们可能都不陌生小时候过春节免不了要贴年画无论是大门两边还是堂屋正中亦或是侧墙、窗户总要贴上几张才有年味儿才能表达人们内心祈福迎祥或驱凶避邪的朴素愿望那时候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无价瑰宝杨家埠木版年画历史杨家埠木版年画历史悠久,诞生于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村,兴起于明朝初期,发展于明朝中末期,繁盛于清朝,衰落于民国,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商品化程度达到了高峰,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画版数万,年画行销大半个中国,以品种多、规模大、销售范围广而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形成三足鼎立,成为名噪一时的中国三大画市。
杨家埠明清古版年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美术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更是集民间艺术之大成。
杨家埠木版年画植根于民间,土生土长,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淳朴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
古版木刻版连环画《白蛇传》中国第一部木刻版连环画《看山阁乐府雷峰塔传奇》(乾隆孤本)二00七年八月,中央电视台《民间收藏之探宝》栏目成立后,栏目组编辑采访年画专家,得知有一套世界上最早的木刻版连环画《白蛇传》现世,据说这套连环画为杨家埠年画刻版,是研究杨家埠年画和“白蛇传”传说的重要实物资料。
于是,栏目组专程来到寒亭杨家埠,在潍坊市和寒亭区宣传部领导的陪同下,遍访杨家埠各大画店。
功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在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库房的角落里找到了全套二十四块《白蛇传》木刻版。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分析

关键词: 杨 家埠木版年画; 艺术特 色
中图分类 号 : J 2 2 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1 2 一 O 1 5 1 一 O 1
一
、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
工、 商等社会各阶层生活的再现, 常见的有节令风俗 、 时事趣
闻、 生产生活等 内容 。节令风俗类 的年画多具体描绘新年 、 元
宵、 端午 、 中秋 、 重 阳、 除夕等节 日的欢乐情形 , 在用色上 也以 喜色 、 红火的色彩配置来表达 民众的愉悦心情。 ( 二) 杨 家埠木版 年画 中的设计 手法 杨 家埠年 画的构 图主要形式是均衡对称 ,运 用这种设计 手法可以使年 画有很 强的装饰性 ,而成双成对 画面造 型也非
杨家埠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 ,于洪武年间 由四川省梓潼
县迁至杨家埠 , 自此正式开始了其灿烂 的年画之旅 。 杨家埠的 年画艺人们一开始是以印制年画为副业 ,从 而弥补农业收入
常符合 民众喜事成双 的心理要求 。均衡对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从力 的平衡
上给人稳定 的视觉艺术享 受 , 使人获得视 觉均衡心理 , 它的运 用让年 画增加 了活泼 、 生动 、 和谐 、 优美 之韵 味。 杨家埠年画 中形 象处 理一般都采用夸张 的手法 ,特别 是 在人物描绘 中 , 男子 的造型头部夸 张 比较 多 , 形 象英俊 , 体 魄 粗壮, 而对妇 女的造 型头部夸张小一 些 , 形象俊俏 , 而儿童 的
用 的颜 色为绿色 、 橙黄 、 紫、 黑等几种基 本色 , 都是 纯色 , 基本
这些颜色对 比使用起来 , 如红绿 、 黄紫 、 黑 白等都 鸡, 到神荼 、 郁垒, 再 到后来 的钟馗 、 天师 、 各类神仙及 八卦符 不用 中间色。 是 明朗欢快 , 色调强烈醒 目的 , 加上用木版 品色水 印 , 颜 色纯 、 瑞等 , 以贴于门上为多 。
年画四大家观后感

年画四大家观后感
年画四大家,即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过对这四大家年画的了解,我对其特点和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天津杨柳青的年画色彩鲜艳,线条清晰,画面活泼。
其中,以娃娃为主题的年画更是惹人喜爱,寓意着多子多福、家庭和睦。
此外,杨柳青年画还擅长将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融入画中,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苏州桃花坞的年画以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构图而著称。
其题材广泛,包括历史故事、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等。
桃花坞年画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同时,桃花坞年画还注重情节性,一幅画往往讲述着一个生动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再来看山东潍坊的年画。
潍坊年画以木板刻印而成,风格独特,线条粗犷,色彩鲜明。
潍坊年画多以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等为主题,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此外,潍坊年画还具有很强的民俗特色,反映了民间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祈盼。
最后,四川绵竹的年画以彩绘为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
绵竹年画常常运用夸张、象征的手法,将民间故事、戏曲人物、神话传说等描绘得栩栩如生。
绵竹年画还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展现了四川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年画四大家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祈盼。
我相信,这些优秀的年画作品将继续传承下去,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家埠木板年画中的宗教文化
作者:赵晓培
来源:《艺海》2016年第08期
〔摘要〕通过年画赞扬、歌颂、美化、宣传儒家倡导的“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的道德人物形象,贬低、讽刺、挖苦、嘲笑触犯道德底线的各种众矢之人,是杨家埠木版年画人物崇拜的常用表达形式,并以此唤起人们的道德良知和心理判断能力。
〔关键词〕木版年画宗教文化杨家埠
汉代至明清,山东民间受仙神和儒释文化影响较深,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作为山东民间文化艺术的杨家埠木板年画,从兴起之日,就始终贯穿着崇拜自然、神灵和圣人文化的主线。
杨家埠木板年画在表达对诸神信仰和崇拜中兴起了一种造神活动,把儒道释中的神灵如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圣仙、城隍、灶神、门神等加以夸大,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神仙圣佛”类年画,并主导了杨家埠木板年画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成为最受群众欢迎、销量最大、影响深远而长久不衰的“看家年画”之一。
杨家埠木板年画产于山东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村,是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之一。
不仅具有较强的艺术鉴赏和审美感染力,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宗教文化内容。
杨家埠木板年画形成于明代晚期,大多数人认为杨家埠年画来源于四川梓潼,是随着移民而将技术迁入潍坊杨家埠,“由于长期战争,‘四川人口大量死亡和逃散,内地田土普遍荒芜’。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梓潼杨氏经川陕道北上,辗转落户山东,自是情理中事”[1],并与山东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相结合形成具有宗教文化因素的年画艺术,其内容犹如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璀璨的花朵,显现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多神信仰
在杨家埠木板年画艺术中,有表达人们在长期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各种神仙崇拜和敬仰的年画,形象地展现了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理念和宗教观念。
杨家埠木板年画中《神荼郁垒》是潍坊地区民间最早的门神年画,是人们对门神崇拜和敬仰的艺术再现,成为杨家埠年画中原始宗教神灵崇拜的代表性作品。
年画《秦琼敬德》既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又是佛教文化思想的体现。
由于唐代将佛教文化引入道家文化中,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秦琼敬德被唐太宗立为门神,是“杂糅宗教观念形成的庞杂神仙体系渐渐附会到真人身上”。
[2]《秦琼敬德》年画所蕴涵的多神崇拜的宗教文化,既是杨家埠木板年画对古代崇神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传统门神文化中多神信仰宗教观念的艺术再现。
杨家埠《财神》木板年画的题材来自于佛教和道教,并常常被人们用来作为发财致富、招财进宝的一种象征。
杨家埠年画《三星门神》将“三星”组合并贴于门上,保佑人们福气、功名与长寿同在,把人间的美好追求与理想寄托于这种年画之中,是杨家埠木版年画多神崇拜宗教文化的价值所在。
“灶神”在杨家埠年画中被广泛使用。
灶神崇拜源于原始社会对用火的崇拜,用一种神灵“灶神”来保护火种,
并将对火的崇拜演变成了对自然神灵的图腾崇拜。
年画《灶王故事》则是这类题材年画的代表之作。
《灶王故事》木版年画采用了以灶王爷爷或奶奶为中心,左右对称和分层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在古代石刻、壁画中较为常见,其画面结构类似于山东嘉祥县出土的西王母画像石。
周边被众神环绕,并包含着诏筹、博具、符咒、仪式、奇迹、结社、偶像等宗教文化因素。
对于“灶王”的来源也包含着多神崇拜的因素,主要有玉帝女儿说、姜子牙封神说等。
杨家埠有“世上先有杨家埠,后来才生灶王爷”的说法,反映了以《灶王》神化为题材的各式年画渊源于维坊市杨家埠。
二、动物崇拜
古人万物有灵的观念是动植物崇拜的一种文化体现,在传统的宗教思想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事实上,影响劳动群众世界观的主要因素是宗教” [3]。
杨家埠木版年画吸取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动物崇拜的各种元素,通过木版年画艺术的表现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再现了动物崇拜的思想和观念,并将万物有灵的观念融入到年画各种艺术创作之中,形成了形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各异的民间木版年画。
动物崇拜题材类木版年画寓宗教文化与艺术于一体,不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物质、安全、吉祥和建康的合理需求和文化心理情趣,而且也形成了杨家埠木版年画较为突出和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
杨家埠木版年画中有关动物崇拜类年画大多以谐音构成象征的对象,“从中可以清楚的领略到那宗教性的希冀观念”,[4]比如“鱼——余,鹿、鹤——六和,鸡——吉,肥猪——肥主,狮——师”等;以数字巧合与文字构成的象征对象,如“三只羊——三阳,五只蝙蝠——五福,二只喜鹊——双喜”等,《吉庆有余》《金玉满堂》《吉祥如意》等都是来源于对谐音的利用而创作的年画,这主要是受古代中国占卜、风水学较为流行的影响,“把自然的东西抽象成包含某种愿望的符号,一个想法马上能外化成具体的事物,能找到一个可感的替代物” [5]。
杨家埠木版年画中还有表现如鹰、虎等凶猛野兽的辟邪物,如《猛虎山林》、《镇宅神虎》等。
画虎辟邪在杨家埠年画中很普遍,其实质是人们利用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来祈福,渴望人人幸福安康、吉祥如意。
另外,人们对动物的崇拜还表现在对动物的敬畏感,以及在动物面前束手无策和软弱无力,并认为狐狸、黄鼠狼等能附人体,使人神智失常。
《狮子叭狗》是杨家埠年画中现存最早的瑞兽图画版之一,“其形象取材于大庙门前‘狻猊’,‘狻猊’系古猛兽,原始图腾之一”,[6]另外,《十二生肖》《亲事有成》类年画不但包含有动物崇拜的思想,而且还吸收和借鉴外来宗教文化的内容,使杨家埠木版年画披上了更为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
如生肖类年画中的“两两相对,六道轮回”。
而“轮回”思想是古印度文化的基本理论之一,其本源来自婆罗门教。
杨家埠木版年画吸收和借鉴佛教的“三界”、“六道”等概念,使其题材的宗教文化内容更加丰富。
三、人物崇拜
人物崇拜是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宗教文化又一重要题材之一。
人物崇拜类木版年画具有故事性强,歌颂历史或传说中正直善良、除恶扬善的人物神仙,讽刺奸臣贼子和妖怪的功能,“在思想上同情人民受苦受难,替被压迫的人们伸冤诉苦,和当时地位低下的农民心心相印”。
《张仙射狗》年画描绘了一个传说中的道教人物“张仙”。
据说是四川一个叫张远霄的凡人,由于其善于打猎,用铁弹射猛兽,被崇拜为道教神仙。
张远霄还被道士说成唐末五代在四川青城山得道成仙,各地便为他设庙立祠,而年画则源于民间对张远宵的人物崇拜。
杨家埠艺人根据小说创作了《三国演义》年画,艺术再现了很多故事情节,并通过一系列木版年画的形式表现出了对这些人物的敬仰之情和人物崇拜的宗教情结。
年画《武财神·关公》中描绘了“关公”形象具有人物崇拜情节,是民间对“关羽”人物崇拜的一种历史见证和艺术表现形式。
《三国演义》年画通过夸张、美化、丑化等方式表达了对其故事人物的崇拜、敬仰和憎恶,并尽可能的反映三国历史和真实的人物形象。
其主题不但体现了儒家的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真、善、美等传统文化思想,还包含佛教、道教和西域文化等诸教合一的宗教特点。
在儒家礼仪道德类的年画中蕴涵着许多人物崇拜的思想和文化特征,不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故意夸大、美化、歌颂、塑造人物形象,而且在思想内容上融入了丰富的人物崇拜的宗教因素。
最著名的木版年画《二十四孝图》和《自觉体面光》以中国最庄重的四条屏的表现形式,融入了儒家“孝兼全善”的道德规范和文化内涵,使人对“孝”者产生了无限景仰和崇拜之情。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无上崇高的地位。
《二十四孝图》是儒家最高道德境界“仁”的体现,并包含了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赞美了人们的责任意识、节制思想和忠孝伦理,浓缩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和道德理念。
通过年画赞扬、歌颂、美化、宣传儒家倡导的“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的道德人物形象,贬低、讽刺、挖苦、嘲笑触犯道德底线的各种众矢之人,是杨家埠木版年画人物崇拜的常用表达形式,并以此唤起人们的道德良知和心理判断能力,同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一起界定和判断人们的行为品质,实现道德的社会评价功能。
四、文化意义
杨家埠木板年画通过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了宗教文化中的多神崇拜、动物崇拜和人物崇拜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展示了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所在,并“在春节文化的重复中不断被演绎和解释”,其不同思想和文化内涵的年画种类和题材丰富各异的年画类型,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评价、约束和规范功能。
研究杨家埠年画中的宗教文化,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和艺术,保护文化遗产,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敬永金.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与四川梓潼年画的渊源·杨家埠村志.齐鲁书社,1993.[2]郑金兰.潍坊年画研究.学林出版社,1991.
[3]于光辉.民间年画探微.学林出版社,1991.
[4]周晓光.对杨家埠年画一部分传统题材的新认识与再发现.学林出版社,1991.
[5]张殿英.杨家埠木板年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6]王巨山.中国杨家埠木板年画研究故事·传说.文物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