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宗教的文化价值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宗教的文化价值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宗教的文化价值及其影响古代中国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艺术、文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

本文就古代中国宗教的文化价值及其影响展开探讨。

一、道教的文化价值及其影响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宗教信仰,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心灵升华。

道教教义也与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合拍,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在文化上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教的思想启迪了中国文化道教思想中的“道”一词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具有指引作用和哲学深度。

道教让人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思考,为中国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2、道教为中国文化注入了精神力量道教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和内在升华,并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为中国文化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表现在中国文化艺术、哲学等各个方面,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道教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人们常说“道家思想是中国的精神源头”,这也说明了道教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推崇“回归自然”的思潮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道家思想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佛教的文化价值及其影响佛教是中国五大宗教之一,其思想与中国文化融合深入,传统文化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佛教在文化上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思想体系佛教的教义强调了人生苦难和人生的意义,使中国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类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

佛教所表达出的“离苦得乐”的理念、涅槃的境界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全新的思想体系。

2、佛教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佛教思想风靡于唐朝时期,具有民众基础,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在唐朝文学史上,佛教诗歌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据了很不可忽视的地位。

3、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崇尚平和、宽容、慈悲、缘起、禅定,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和谐建设等方面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同时,佛教也为中国社会制度和民俗传统注入了重要的文化因素。

文学作品中的宗教

文学作品中的宗教

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探究宗教是人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与文学作品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古代传说故事到现代小说,宗教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探究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

一、宗教视角下的文学创作很多文学作品都来源于宗教故事和传统,如《圣经》、《古兰经》、《金刚经》等。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源头。

通过对宗教文化的探究和借鉴,文学作品得以传递深刻的思想内涵,突出环境、角色、情节的内在关联和情感体验,增强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认同感和共鸣度。

例如,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以非洲作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马龙卡特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黑暗和残酷,蕴含着宗教、人文、哲学的寓意。

而康震雨所著的《择天记》则借鉴了佛教、道教和古代中国神话的元素,构建出一个未来世界的想象,讲述了一个少年从自闭到走向强大之路的成长之路。

二、宗教与文学的交叉影响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向社会传达宗教文化的媒介。

通过尊重和重视宗教文化的传承,文学作品在宗教传统和文化环境中寻找灵感,从而提高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美学品位,同时也促进了受众对于宗教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神话、传说、诗歌、小说、影视等各种文艺作品都涉及着宗教元素,它们都成为推动人们理解宗教文化的载体。

比如古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埃及神话等在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极具意义的地位,当它们成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时,便能通过文学的表达方式来丰富它们的文化内涵。

三、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影响在众多文学题材中,宗教背景的作品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宗教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常常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和信仰,给他们带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体验。

著名的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以西班牙内战作为背景,通过美国志愿者裴瑞汉的经历,探讨了人性、勇气、爱情、自由等多重主题。

其中宗教元素贯穿全书,对于人物内心感受与思考有着深刻的阐释。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探究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探究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探究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道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传统,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哲学思想、宇宙观念、修身养性理念等方面,都渗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灵感。

本文将探究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分析道教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道教对文学创作思想的启示。

一、道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1. 道教哲学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道教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

这种思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体现。

例如在《庄子》中,庄子通过“逍遥游”的寓言,表达了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道德经》中,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等理念,也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这些思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引用,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取向。

2. 道教宇宙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道教对宇宙的看法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种宇宙观念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在《山海经》中,记载了古代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和想象,描绘了神话般的宇宙图景。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等人物的奇幻经历,也体现了道教宇宙观念中的“万物一体”、“虚空无边”的思想。

这些作品中对宇宙的描绘,反映了道教宇宙观念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 道教修身养性理念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道教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这种理念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修身养性之路,展现了道教对人性的关怀和启示。

在《诗经》中,诗人们歌颂了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体现了道教修身养性理念的影响。

这些作品中对人性的探讨和塑造,反映了道教修身养性理念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二、道教对文学创作思想的启示1.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教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在文学创作中,我们也应该尊重文学创作规律,顺应文学创作的内在需求。

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

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

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中国文学作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宗教文化中。

宗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与中国文学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纽带。

宗教文化不仅为中国文学提供了重要的题材和灵感源泉,也塑造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风貌与精神追求。

中国文学中反映宗教文化的最为明显的莫过于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到来引入了种种新的宇宙观念以及人生哲学,在中国文学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李白的"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都表达了佛教对于自然与人生的认知。

这些诗句中蕴含了佛教的禅宗思想,透露着诗人虚空感、万物空等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诗歌领域,它也渗透到了小说、戏剧以及评论和理论著作中。

例如,明代小说《西游记》讲述了孙悟空等人去西天取经,修行得道的过程,体现了佛教的修行思想和解脱追求。

而元曲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借鉴了佛教的空灵理念。

甚至在唐诗、宋词等各个文学流派中,佛教的题材和意象也时常出现,充实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与广度。

除了佛教文化,道家文化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教的独特理念贯穿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无疑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中国文学上。

道家的追求长生不老、修身养性等思想主张,塑造了中国文学中的仙侠文化和修真文化。

从《世说新语》中的道家智慧故事,到明代长篇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仙魔奇缘,道教的影响无处不在。

道家的哲学观念中的"无为而治"、“随缘而安"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创作和审美的重要指导原则。

儒教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文化,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儒家的思想主张强调人伦道德、心性修养和社会责任,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

从儒家典籍中的经史子集,到古代四书五经的研究与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宗教信仰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宗教信仰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宗教信仰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宗教信仰,在古代中国时期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以中国古代主要的宗教——儒教、道教、佛教为例,它们对于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儒教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儒教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

在古代社会中,儒家思想是统治者和士人的主导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的国学。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这些思想对古代中国的道德、政治、社会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它让人们明白,仁者就是心存仁爱之心,对身边的人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心。

这种关爱,对于古代中国的家庭价值观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中,传统婚姻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应该安于家中,传承家族价值观念,而男性则应该在外开疆拓土、经商养生。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恪守儒家礼仪自有其道理,即尊师重道、尚德尚行。

家庭伦理和家族传承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二、道教对古代中国的影响道教在古代中国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道教的思想理念相较于儒家稍显神秘。

道教认为,追求“道”的过程,就是走向一种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观念中,道教与儒教相辅相成,对中国的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教主张“虚心而谨缜,无为而治”。

这句话虽然短小,但却把道家思想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古代中国的道德观念中,多强调以道德自律为中心,也就是自我训练、自我提升。

而道家重在自我发挥、自我开放,很多哲学和文学思潮都带有道教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典文学中,道教最常被用在有诗意的景色描写中;中国篆刻、山水画则在它们的画意中隐蔽着道教思想。

三、佛教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佛教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的导入和社会的积累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倡导的慈悲心和化觉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道德教育,中华文化中依据佛教思想而消除了很多不良思想和行为。

关于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学相互影响的研究

关于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学相互影响的研究

关于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学相互影响的研究[摘要]中国宗教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极其广泛和深刻。

在中国古代专制政治体制下,儒、佛、道(道家和道教)形成支撑思想、文化发展的三大支柱,因而更加强化了宗教与文学的关系。

宗教与文学二者在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情形十分复杂,包括积极的、消极的方面;宗教作用于文人生活、思想、文学创作的内容与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文学思想、文学批评等等诸多层面,成果极其丰硕,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深入探讨中国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对于宗教史、文学史与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宗教;中国文学;相互影响一、中国宗教影响文学发展广泛而深刻关于宗教对于民族发展的意义,梁漱溟曾指出: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

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致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非有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的统一,却每都有赖于一大宗教。

这是基于宗教与文化并生的观念,阐发宗教对于民族及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

同样,被认为与马克思、韦伯并列为三大近代社会学奠基人的涂尔干也曾说:涂尔干所说的“宗教”取其广义,包括信仰、思想、观念、感情、情绪、习俗、社会组织等各个层面。

按照他的说法,宗教包含了“全部现实——物质的世界和道德的世界”,即与人类全部物质和精神生活紧密相关联。

那么研究一个民族的发展及其文化,包括文学艺术,不了解它的宗教是难以全面和深入的。

中国宗教的发展呈现独特形态。

在中国,任何宗教神权在任何时代都没有居于统治地位,更没有形成“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具有强固的重理性、重人文、重伦理的传统,宗教性明显是相对淡薄的。

可是,这种状态并不意味着宗教在中华民族发展中没有发挥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也并不比宗教对于其他民族的影响弱小。

就历史渊源说,夏鼐曾概括指出:胡适也曾明确说,“我们看殷墟(安阳)出土的遗物和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

宗教文化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宗教文化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宗教对我国文学的影响摘要:宗教作为一种成熟的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具有极宽广的文化涵盖功能。

梁漱溟曾指出:“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

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致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非有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的统一,却每都有赖于一大宗教。

”[1]自然宗教对我国的文学发展或多或少都是会产生影响。

对我国文学产生影响的宗教主要是从上古时期便开始的一种并不统一且系统的天帝的崇拜和一种灵魂观念、本土的道教、外来的佛教以及到了近现代才有较大影响的基督教。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我国也有众多教徒,但是其主要存在与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对我过主流的汉文学影响并不大。

关键词:宗教 中国文学 影响内容目录摘要: (2)1. 宗教丰富了古代文学创作题材 (4)2. 佛教丰富了古代文体和词汇 (4)3. 道教与佛教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意识 (5)4. 基督教对我国近、现代文学的影响 (5)参考文献: (7)1. 宗教丰富了古代文学创作题材早在道教诞生和佛教以及更后来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之前我国就有了原始的天帝崇拜以及灵魂观念。

胡适也曾明确说,“我们看殷墟(安阳)出土的遗物和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

”[2]只是这些并没有系统的形成某个宗教而仅仅是对某个神进行崇拜,望其保护一方平安,如屈原《九歌》的众神。

”战国时代楚墓中的'镇墓兽'和漆器花纹上的怪兽,是楚人'信巫鬼'的表现。

”[3]而之所以产生这些鬼神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很多的现象无法作出集体解释,同时人类也无法对抗自然的强大力量,然而当某个人掌握了某些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作出语言的时候,众人发现通过其预言可以避免灾祸时对其产生一种敬畏之情。

久之在当时容易产生一种偶像崇拜将其神化,便诞生了一些神灵如伏羲神农等。

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

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

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

宗教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充分融入了现代文学的创作中,同时也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互动。

一、宗教主题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现代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着对于宗教的探索和思考。

比如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作者通过兄弟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矛盾,探讨了人性、善恶、存在的意义等宗教话题。

同样,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也出色地展现了人与宗教以及生命的关系,在生死、信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二、宗教符号与意象在现代文学中的运用现代文学中常常运用宗教符号与意象来丰富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例如,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基督教中的“罪与赎”主题,以及《圣经》中的夏娃形象来突显主人公的罪恶感和自我救赎的过程。

宗教符号的运用既可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又可让读者对作品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三、现代文学对宗教的批判与反思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自由、开放的表达方式,对宗教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和反思。

作家们用文字和故事来探讨宗教所带来的束缚、矛盾和冲突,进而引发读者对宗教的思考。

著名的英国作家索尔·贝儿的小说《人权宣言》就是对宗教的批判之作,通过对人类信仰的揭示和探讨,批判了宗教在操纵和控制人们思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宗教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启示与影响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启示。

作家们不仅可以从宗教传统中获取故事情节、形象符号等素材,还可以从宗教哲学中汲取智慧和思想的火花。

例如,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在其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佛教、道教等思想,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总结起来,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宗教主题在现代文学中得到广泛的体现,宗教符号与意象的运用丰富了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同时,现代文学对宗教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展现了自由思想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摘要:
宗教作为一种成熟的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具有极宽广的文化涵盖功能。

梁漱溟曾指出:“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

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致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非有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的统一,却每都有赖于一大宗教。

”[1]自然宗教对我国的文学发展或多或少都是会产生影响。

对我国文学产生影响的宗教主要是从上古时期便开始的一种并不统一且系统的天帝的崇拜和一种灵魂观念、本土的道教、外来的佛教以及到了近现代才有较大影响的基督教。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我国也有众多教徒,但是其主要存在与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对我过主流的汉文学影响并不大。

关键词:宗教 中国文学 影响
内容目录
摘要: (2)
1. 宗教丰富了古代文学创作题材 (4)
2. 佛教丰富了古代文体和词汇 (4)
3. 道教与佛教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意识 (5)
4. 基督教对我国近、现代文学的影响 (5)
参考文献: (7)
1. 宗教丰富了古代文学创作题材
早在道教诞生和佛教以及更后来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之前我国就有了原始的天帝崇拜以及灵魂观念。

胡适也曾明确说,“我们看殷墟(安阳)出土的遗物和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

”[2]只是这些并没有系统的形成某个宗教而仅仅是对某个神进行崇拜,望其
保护一方平安,如屈原《九歌》的众神。

”战国时代楚墓中的'镇墓兽'和漆器花纹上的怪兽,是楚人'信巫鬼'的表现。

”[3]而之所以产生这些鬼神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很多的现象无法作出集体解释,同时人类也无法对抗自然的强大力量,然而当某个人掌握了某些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作出语言的时候,众人发现通过其预言可以避免灾祸时对其产生一种敬畏之情。

久之在当时容易产生一种偶像崇拜将其神化,便诞生了一些神灵如伏羲神农等。

而另一些则是在自己无法解释的前提下臆造出某些神灵,并其拥有某些神秘力量,以此来解释无法解释的事情,这样的神灵就诞生了,比如盘古等。

或是将某些自然灾害的起因归为鬼怪作恶。

就在当时的人民对某些偶像进行神化或者臆造出某些神灵时,必定会附上一些超自然的力量,以显示其力量的异于常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们为什么能抵抗自然的力量。

然而很明显,这些神的力量是不存在的或者这些神根本连原型都没有。

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创作,当其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的时候就形成了早期的神话。

诸如《后裔射日》、《嫦娥奔月》之类。

之后又有人将这些内容进行了总结于是便产生了诸如《山海经》、《搜神记》之类的书籍。

然而这时的宗教并未形成体系,这时的此类文学作品算是神话作品。

真正系统的宗教在我国出现则是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以及道教的诞生。

“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庄子 大宗》)佛教带来了三是(前世、今世、来世)的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
挂念。

”[4]因此,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丰富了文学家的想想世界,有了三世、轮回这些题材可
以创作。

像《西游记》就是一个集我国各种宗教文化进行创作的结果,其中既有道家的天庭,又有佛教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又有传统的对天地、山川、湖泊的敬畏和崇拜。

如果没有宗教,必定不会产生这些内容的。

2. 佛教丰富了古代文体和词汇
“因了印度文学的输入,我们乃于单纯的诗歌和散文之外,产生许多伟大的新文体,像变文、像戏文、像小说等等出来。

在思想方面,在题材方面,我们也收到了不少从印度来的恩惠。

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印的结婚,如果佛教文学不输入中国,我们的中世纪文学究竟要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局面却是无人能指的”[5]佛家信徒为了布道自然要四处唱颂佛经,讲述佛经
中的故事。

这种形式到了唐五代转变成了说唱变文,因为古梵文是一种表音文字,所以梵文经文颂唱起来音韵优美。

故“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梵语的拼音法启发人们去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出海域的神木和韵母,于是产了了反切”[6]。

然而这种对音韵的探索和对音韵体系
的完善,对与对音韵有极高要求的骈体文和诗歌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进作用。

再来佛教的内容与中国的传统诗歌结合产生了一中完美的产物,及佛谒。

如我们耳熟能详
的“菩提本无树,灵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是用佛家思想创作出来的诗歌。

“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反映佛教概念的词语,也大量进入汉语,使汉语的词汇丰富起来。

其中有的是用原有的汉字翻译佛教的概念,使之具有了新的意义,如‘因缘’、‘境界’等。

”[7]于是就这样汉语的可使用词语便多了起来,同时许多佛经或者僧众中的故事也形成
了一些典故,发展成了成语如醍醐灌顶就出自《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因此佛教的传入还扩充了汉语的词汇量。

使文学创作时有丰富的词句、典故可使用。

3. 道教与佛教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意识
道教作为我国本土的宗教,对我国文学的影响是对我国文人从思想上的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影响。

道教的“清净无为”与儒家的积极入仕相对,虽然看似互相矛盾,但实际上正是这么一种互相对立的矛盾,文人可以进行自我调节。

出仕则需“乘长风破万里浪”,但是当深感仕途太过辛苦,或者觉得官场黑暗之时,便可隐居山林,大呼“归去来兮”,过着“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刑”的生活。

使得文人在不同的阶段可以以不同的姿态来生活,来进行文学创作。

而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带来的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考方式,引发了当时人们对世事万物新的看法。

使当时的人能够跳出传统的儒家强调的一些观念。

引发了时人对真与空的讨论,对心性的看法和对境界的思考。

丰富了当时的文学观念。

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就是如此的循环往复,这正是佛教轮回思想的体现。

而他在《答毕仲举书》中写的“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则更是直接说明了佛教对他对人生看法产生的影响。

4. 基督教对我国近、现代文学的影响
基督教早在唐朝之前就传入我过,成为“景教”,但是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直到清朝末年,国门被外国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之后,欧美列强进入中国,基督教才得以大面积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地。

在此之后,国人虽蒙受许多屈辱,但却有了机会开眼看世界。

许多人开始留学国外,接受外国的思想。

而在近代最终要的几次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中,站在最前面的文化斗士们几乎都接受过外国文化的熏陶,因此都有机会接触基督教。

至此,基督教对我国文学才有了较大的影响。

我们知道欧美的文学作品很多都取材于基督教的故事,比如但丁的《神曲》与歌德的《浮士德》,而欧美的思想中也有非常深重的基督烙印。

他们向往自由,寻找属于自己的王国,并认为这本就是命运的安排,是上帝的旨意,因像摩西那样带领希伯莱人走出埃及的苦海,走过红海,回到原本属于自己的家园。

然而这种自由的思想在封建的中国是不允许的,所以当年的文化斗士们都开始拿起自己的笔来唤醒人们,告诉他们,什么是自由。

鲁迅当时怒吼道:“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的身上,逼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8]此处的神之子便是指耶稣基督,他便用次典故来说明当时的执政者杀戮的行为比当年钉杀耶稣的人更加残忍血腥。

正是因为有了新的宗教的注入,才更加丰富了我国文学的内容,以及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向往自由,在那个年代告诉了大家自由应该是人人都该追求的。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95-96.
[2]胡适.说儒 [A].胡适精品集:第 7 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17.
[3]夏鼐.敦煌考古漫记[M].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47.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
[5]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一册[M].北京:北平朴社.2005;227.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
[8]鲁迅.复仇(二)[A].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