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摩擦起电(电荷)

合集下载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1电现象-电荷摩擦起电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1电现象-电荷摩擦起电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1电现象电荷摩擦起电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电现象电荷摩擦起电”。

本节主要介绍了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摩擦起电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种类及其性质,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的原理,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的原理。

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的原理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毛皮、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如衣物上的静电、塑料尺吸附头发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种类(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摩擦起电的原理及现象。

3. 实验演示: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电荷的产生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实验结果。

4. 随堂练习: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摩擦起电现象。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5. 知识巩固: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摩擦起电的原理。

7. 作业布置:设计课后作业,包括: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摩擦起电现象,并分析其原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电荷的种类:正电荷、负电荷。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3. 摩擦起电的原理:电子的转移。

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题目: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摩擦起电现象,并分析其原理。

2. 作业答案:电荷的种类:正电荷、负电荷。

11.1电荷 摩擦起电 知识讲解(作业)

11.1电荷 摩擦起电 知识讲解(作业)

电荷摩擦起电【要点梳理】要点一、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1.电荷: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或玻璃棒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硬橡胶棒或玻璃棒带了电,或者说它带有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

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②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

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要点二、原子结构元电荷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

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荷的转移过程,而非创造了电荷。

要点三、验电器: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鲁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1章1节

鲁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1章1节

第十一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电荷摩擦起电练教材·盘点新知1.摩擦起电与电荷(1)静电现象: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不带电物体,该物体就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3)电荷规定:①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

②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

(4)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电荷量①定义:电荷的多少,简称电荷。

②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 C 。

(6)验电器:①结构:a金属球,b金属杆,c金属箔。

②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③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2.摩擦起电的原因(1)原子结构:原子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在其周围,一定数目的电子在核外运动,电子带负电。

(2)摩擦起电的原理: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3.静电的应用和防护(1)应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复印。

(2)防护:高压输电铁塔最上面有两条防雷的导线,现代建筑上的避雷针,我国古代建筑上的龙角形铁制装饰物。

微点拨1.若两物体靠近时相互排斥,则两物体一定带同种电荷;若两物体靠近时相互吸引,则两物体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其中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2.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在摩擦起电现象中,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会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内的正电荷跟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总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

练基础·提升技能1.摩擦产生的带电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

下列现象中,不是摩擦起电引起的是(D)A.化纤布料衣服容易吸引灰尘B.印刷厂里的纸张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C.买食品时,食品袋粘在手上不容易甩掉D.冬天用湿手去摸室外的铁棒,手会粘在上面2.(2019·鄂州中考)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悬挂,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如果丙带正电荷,则甲 (C)A.一定带正电荷B.一定带负电荷C.可能带负电荷D.可能带正电荷3.(2018·淄博中考)如图所示,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戳穿)的轻质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

摩擦起电条件

摩擦起电条件

摩擦起电条件摩擦起电是指在物体之间进行摩擦时,由于电子的转移而产生静电现象。

在特定的条件下,摩擦可以导致电荷的转移,从而产生电荷的积累和电势差的形成。

本文将从摩擦起电的原理、条件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的原理是基于电荷的转移现象。

当两个物体进行摩擦时,会产生接触和分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物体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之间会发生电子的转移。

通常来说,电子在原子中是固定在原子核周围的,但在摩擦过程中,电子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得物体带上了正负电荷。

二、摩擦起电的条件摩擦起电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物体之间存在足够的接触面积。

接触面积越大,摩擦起电的效果越明显。

2.物体之间存在足够的摩擦力。

摩擦力越大,摩擦起电的效果越显著。

3.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

一般来说,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越快,摩擦起电的效果越明显。

三、摩擦起电的应用摩擦起电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例子:1.摩擦起电机:摩擦起电机是一种将摩擦起电现象应用于发电的设备。

通过摩擦起电机,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供电给各种设备和电器。

2.静电喷涂:静电喷涂是一种利用静电力将颜料均匀喷涂在物体表面的技术。

在喷涂过程中,通过静电起电将颜料带上电荷,然后利用静电力使颜料均匀附着在物体表面。

3.防静电处理: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半导体制造和粉尘环境下的工作场所,静电会对设备和人员造成危害。

因此,需要进行防静电处理,如使用导电材料、接地等方式来消除或减小静电。

四、摩擦起电与其他电现象的区别摩擦起电与其他电现象,如电感、电容和电流等有一些区别。

摩擦起电是一种静电现象,指的是物体之间由于电子转移而产生的电荷积累和电势差的现象。

而电感是指导体中电流变化时产生的自感现象,电容是指物体带电时所具有的储存电荷的能力,电流是指电荷在导体中的移动。

摩擦起电是一种常见的静电现象,通过摩擦作用引起电荷的转移和积累。

在特定的条件下,摩擦起电可以应用于发电、喷涂和防静电处理等领域。

1 第1节-电荷与电流知识点

1 第1节-电荷与电流知识点

第1节电荷与电流知识点一、摩擦起电1、摩擦起电: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现象。

实质是: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2、静电:物体通过摩擦所带的电荷3、玻璃棒和丝绸摩擦,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等量负电橡胶棒和毛皮摩擦,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等量负电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注:相互排斥:带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带异种电荷或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三、电流与电路5、电流方向:正电荷的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在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带负电的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子从电源负极流出,流向电源正极。

电子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6、电路的组成: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7、通路: 接通的电路 (闭合开关)开路:断开的电路(断开开关)短路: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

发生短路时,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轻则损坏电源,重则发生事故。

通路、开路、短路三种状态下的电流的比较:电路状态通路开路短路电流大小电流正常没有电流电流过大电流存在的条件:除电路中有电源外,电路还必须是通路,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四、电路图8、常用的电路元件符号电池电池组灯泡电铃定值电阻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V A9、电路图:用原件符号代替实物表示电路的图10、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①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②拐角是直角;③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④画电路图要用尺画,保证导线要横平竖直;11、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法――串联和并联。

串联电路-----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过用电器流到负极,流过的路径只有一条.并联电路-----电路中有分支,电源到分支点的电路较干路,分支点之间的电路叫支路。

摩擦起电__两种电荷

摩擦起电__两种电荷


补充习题
1、两个物体相互靠近时,相互吸引,这说明: A 、两个物体一定带同种电荷 B、两个物体一定带异种电荷 C、可能一个物体带电,一个物体不带电 D、两个物体都不 答案:C 带电 2、用细线悬挂的两个通草球相互排斥,则: A 、它们一定带异种电荷 B、它们一定带同种电荷 C、它们之间 只有一个带电 D、它们可能都不带电 答案:B 3、甲、乙、丙、丁四个小球,若甲与经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 互相吸引,乙排斥甲,丙吸引乙,丁吸引丙,则丁球: A 、一定不带电 B、不能带正电 C、一定带负电 D、可能不 带电或带负电 答案:D 4、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任意两个靠近均相互吸引,已知 甲带正电,则乙球不可能(带正电 ),若丙球能吸引不带电的 不带电 轻小物体则乙球一定( )。(选填“带正电”,“带负电” 或“不带电”)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三、验电器 1、作用: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构造: 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3、原理: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4、使用:将被检验物体接触金属球,如金属箔张开说明 物体带电,张开角度越大,说明物体带的电荷越多。
5、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简称电荷 6、电荷的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较大 的单位,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 量大 约是几十库仑)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中和指电荷完全抵消而不是电荷消失) 四、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用验电器检验
第四章 电 路
第一节 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一、摩擦起电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 ,或者 说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补充:摩擦起电的危害和应用) 3、使物体带电的两种方法:一是摩擦起电,二是接触带电

高中物理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1 摩擦起电

高中物理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1 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的第一节电荷守恒定律)★★○(1)摩擦起电现象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2)摩擦起电的原因电子的转移。

(1)摩擦起电是起电一种方式,原来的物体中正电荷(质子)数目与负电荷(电子)的数目相等,故呈中性;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两个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是有差别的,所以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容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容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所以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而总的电荷量是不变的。

(2) 玻璃棒与丝稠摩擦,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橡胶棒带负电。

(3)同种电荷想到排斥,异种电荷想到吸引。

(4)常见的错误:①不能认为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因为总的电荷量并没有改变,而是电子从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转移到了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上去了;②不能认为玻璃棒与丝稠摩擦,只有玻璃棒带正电,因为玻璃棒和丝稠相比较而言,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弱,失去了电子,故它带上了正电,这些电子由于跑到了丝稠身上,故同时丝稠就带上了等量的负电;③一个物体带电荷量并不是任意的,而是电子所带电量的整数倍,因为不可能失去或者得到半个电子。

下表中给出了摩擦起电时物体带电的次序,表中任何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

(1)由表中可知玻璃与石棉摩擦后,玻璃将带________电。

(2)羊毛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比木棉________。

(3)由表中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玻璃和尼龙摩擦后二者的带电情况。

【答案】(1)负;(2)弱;(3)能。

【精细解读】(1)因为表格中任意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所1、(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0-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下列关于物体带电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带电时一定有多余的电子B. 摩擦起电时,原来电中性的两个物体可能同时都带上了负电C. 电中性的物体内部一定没有电荷D. 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因都是电荷的转移,并没有电荷的创生【答案】D【精细解读】物体带电时不一定有多余的电子,带可能少电子,比如带正电的物体就少电子,选项A 错误;摩擦起电时,原来电中性的两个物体不可能同时都带上了负电,因为一个物体得到了电子带负电,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不可能都得到电子,选项B错误;电中性的物体内部也有电荷,只不过没有多余的电荷,故选项C错误;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因都是电荷的转移,并没有电荷的创生,选项D正确。

摩擦起电的概念

摩擦起电的概念

摩擦起电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摩擦起电的定义摩擦起电是指两种不同材料之间通过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

当两种材料相互接触并发生摩擦时,电荷会从一个材料转移到另一个材料上,导致两种材料带有相反的电荷。

其中,失去电子的材料带正电荷,获得电子的材料带负电荷。

摩擦起电的过程摩擦起电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解释:1.接触阶段:两种不同材料接触时,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会相互接触,形成接触点。

2.拆离阶段:当两种材料分离时,接触点会发生位移,从而导致材料表面电荷重新分布。

3.电荷转移:在拆离阶段,电子从一个材料转移到另一个材料上,导致两种材料带有相反的电荷。

摩擦起电的重要性摩擦起电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实际应用:摩擦起电现象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实际设备中,如静电喷涂、静电粉末涂层、静电除尘等。

这些应用利用了带电粒子的吸引和排斥特性,实现了粉末涂层和除尘的效果。

2.科学研究:摩擦起电现象是研究静电学的重要基础。

通过研究摩擦起电现象,可以深入了解电荷传递、电荷分布以及静电力等相关现象,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电荷行为和静电力的重要实验现象。

3.静电防护: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对于静电防护至关重要。

静电带电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危险情况,因此在一些特定场合,如化工厂、石油化工、医药生产等领域,静电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4.教育意义:摩擦起电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实验之一,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电荷转移和静电现象。

它也是物理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静电学原理和应用。

摩擦起电的应用摩擦起电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静电喷涂:静电喷涂利用摩擦起电现象,通过给喷涂颗粒带上相反电荷,使其在喷涂过程中被引力吸附在被喷涂物体上。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喷涂效率和涂层质量。

2.静电粉末涂层:静电粉末涂层是一种环保的涂层方法,它利用摩擦起电现象将粉末带电,然后通过静电吸附在被涂物体上。

这种方法具有高效、节能、高质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具、建筑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 电荷
北碚区三圣中学
曹 义
探究
摩擦后的物体有什么特征
1、将圆珠笔的笔杆与头发摩擦靠近纸屑
1、摩擦起电
一些物体被摩擦 后,能够吸引轻 小物体。人们就 说这些摩擦后的 物体带了“电”, 或者说带了电荷
如何判断物体是否 2、将塑料直尺与毛衣摩擦后靠近纸屑 带电? 现象: 根据带电体的性质: 纸屑被吸引 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3、将身边的其它东西进行摩擦后靠近纸屑 (转换法) 现象:
纸屑被吸引
现象: 纸屑被吸引
常见的起电现象
想一想:在运油的汽车的尾视机的屏幕上能吸引灰尘、 纸片等物体,这是为什么?
2、电荷种类及规律
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 璃棒相互靠近时的现象
相互排斥
问题:两根玻璃棒 带的电荷一样吗?
2、电荷种类及规律
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 胶棒相互靠近时的现象
相互排斥
问题:两根橡胶棒 带的电荷一样吗?
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2、电荷种类及规律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和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 相互靠近时的现象
相互吸引
问题:玻璃棒和橡 胶棒带的电荷一样 吗?
结论:大量实验现象说明电 荷只有两种。
2、电荷种类及规律
1、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所带的电荷,用“+ ”号表示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所带的电荷,用“-”号表示 2、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 吸引.
为什么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
摩擦
失去电子
电子转移 电荷守恒
得到电子
缺少电子
带正电+3
多余电子
带负电-3
带等量异种电荷
5、摩擦起电的原因:
1、摩擦起电的实质: 不是创造了电荷, 而是电子在物体之 间的转移。 2、中和现象: 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物体相互接触,正 负电荷完全抵消,对外不显电性 ,这种现象 叫做中和。
3、验电器的原理
相同 互种 排电 斥荷
4、电荷量:电荷的多 少,叫电荷量。 单位:库仑,符号:C
5、摩擦起电的原因:
(核式结构)类似 1、原子结构:太阳系,类比法
物质
分 子
原 子
带负电 带正电
电子在原子核的电力吸引作用下(即原 子核的束缚作用)高速绕核运转。 中性:通常原子核的正负电荷数相等, 对外不显电性。
6、电流的形成
实验:
1.电流的形成: 电荷(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7、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大地、 人体、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陶瓷、橡胶、玻璃、 塑料等。
加油站




一个带电的物体与一个不带电导体相接触时,由于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异 种电荷被吸引到离带电体近的一端,而同种电荷被排斥 到远离带电体的一端。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