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劝学》文言知识整理归纳
《劝学》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劝学》文言知识总结归纳1.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加入(2)声非加疾也古义:强今义:疾病(3)假舆马者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5)金就砺则利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6)用心一也古义:因为今义:使用2.词类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l)判断句①青,取之于蓝②冰,水为之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名句翻译(将名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之翻译出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溪流,(就)没有借以成江海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劝学文言知识归纳

《劝学》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二、古今异义1.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 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 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 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 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如:用心一也9. 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
如:蟹六跪而二螯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二)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2.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3.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四)数词作动词(一说是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动词,专一)四、一词多义1. 绝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2. 强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3. 假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4. 望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5. 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⑦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一)判断句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知识点整理

《劝学》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二、古今异义1.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 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 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 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 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如:用心一也9. 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
如:蟹六跪而二螯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二)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2.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3.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四)数词作动词(一说是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动词,专一)四、一词多义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转折)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并且)3.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4.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5.登高而招(表修饰)6.而见者远(表转折)7.顺风而呼(表修饰)8.而闻者彰(表转折)9.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表转折)10.而神明自得(表承接,于是,就)11.锲而舍之/锲而不舍(表承接,就)12.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和,而且)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一)判断句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文言知识积累+默写答案

《劝学》文言基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有”通“又”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zhì),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二、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把……做成;今: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金属的刀类;今:金钱,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4.假舆马者古:凭借;今:与“真”相对5.而绝江河古:特指长江与黄河;今:泛指河流6.下饮黄泉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7.蚓无爪牙之利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寄身;今:托付9.蟹六跪而二鳌古:腿,蟹腿今:跪下三、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上:向上下:向下3.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曲:曲度、弧度4.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水:游泳6.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輮:使…弯曲7.用心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一:专一四、一词多义1.就“就”是会意字,小篆左边是“京”字,表示高;右边是“尤”字,表示特别,合起来指特别高。
表示高,后引申为趋向(高处)。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就任,赴任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 成就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受,接受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 登上,上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 就任)职。
州官令人持刀就( 靠近 )之,迫曰:“不者,请就( 受,接受 )汤镬。
”李密不为所动。
遂不就( 登 )车。
2.假“假”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jiǎ)声。
表示依靠、凭借。
善假于物也借助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非正式的、代理的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假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 与“真”相反,不真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长亭送别》) 假如,如果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 宽容、原谅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非正式的)吏常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 凭借)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 与“真”相反 )也。
打印《劝学》文言知识整理归纳

打印《劝学》文言知识整理归纳简介《劝学》是清代儒学家吕梁的著作,是一部文言文读物。
本文通过对《劝学》的阅读与整理,对其中的文言知识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文言知识整理归纳一、文言词义解析1.1 “当”字解“当”字在文言中,通常有“应该、应当、合适”等含义,例如:“当以文达意,当以言表志。
”——出自《周易·系辞上》在现代汉语中,“当”字的用法有一些变化,但是在文言中的用法应该认真体会和理解。
1.2 “所以”字解“所以”在文言中一般表示“因此、由此、所以”,例如:“故人而不可失者,亲也;物而不可失者,时也;所以然者,知人之不可及也,知时之不可失也。
”——出自《劝学》在文言中,“所以”经常用来引导句子,表示原因或推理过程,需要特别掌握。
二、文言句型分析2.1 “以……为”“以……为”在文言中是一种常见的句型结构,表示某种目的或标准,例如:“以明天下之理,使人得脱于胸臆之间。
”——出自《劝学》需要注意的是,“以……为”的后面通常会接一个从句,例如上面的例子中的“使人得脱于胸臆之间”。
2.2 “虽……而……”“虽……而……”在文言中是一种表示转折的句型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但是……”,例如:“虽不至道天地之灵,亦有治世安民之用。
”——出自《劝学》需要注意的是,“虽……而……”中的“而”通常可以替换成“却、但、然”等词,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合理选择。
三、文言语法要点3.1 “之”、“乎”、“焉”的使用“之”、“乎”、“焉”在文言中是不定代词,有时也可以用来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例如:“惟有玉山之下,有贞女之兆。
”——出自《劝学》需要注意区分它们的用法及含义,准确使用。
3.2 主谓宾结构与倒装句文言中常见的句型结构是主谓宾,即“主语 + 谓语 + 宾语”,例如:“人生圣贤,其如日月之盈虚。
”——出自《劝学》还有一种常见的句型结构是倒装句,即“宾语 + 谓语 + 主语”,例如:“其知不可及,其行不可避,其为人不可不慎也。
《劝学》文言知识积累

《劝学》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古/今)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参加、加入)2、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3、假.舆马者(凭借、借助/不真)4、用心..一也(因为用心/读书用功)5、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6、虽.有槁暴(即使/虽然)7、金.就砺则利(金属制刀类/金子)8、劝.学(勉励/规劝、劝戒)9、而绝.江河(横渡/断绝)10、輮以为..轮(把…做成/认为)使动用法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煣的工艺使…弯曲)2、加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使…走的快)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形作名曲度、弧度)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高处)3、积善.成德(形作名善行)一词多义而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顺承连词、转折连词、修饰关系连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连词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连词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折连词却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词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如果于介词,从介词,比介词,向介词,被介词,对青,取之于蓝从而青于蓝比善假于物也向外欺于张仪,内惑于郑袖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特殊句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式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就是状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輮以(之)为轮省略句式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省略句式冰,水为之判断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判断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1. 《劝学》作者是荀子,也叫荀况,后世尊称他为荀卿。
2.本文作者是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属于儒家学派。
3.在《劝学》这篇文章里,作者文章紧扣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较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学习的问题。
《劝学》文言知识点归纳

《劝学》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通“曝”,日晒)5、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通“至”,达到)~二、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义-验,检查。
今义-参加,参考)3、声非加疾也(疾:古义-强,声音宏大。
今义-疾病,快)4、假舆马者(假:古义-凭借,借助。
今义-与“真”相对)5、金就砺则利(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今义-黄金)6、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7、用心一也(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三、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8、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状,变直)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10、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四、文言实词1、学不可以已(已:停止)|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輮:使……弯曲)3、輮使之然也(然:这样)4、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彰:听得清楚)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作动:游水;绝:渡)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得:获得;备:具备)五、一词多义(1)于1、寒于水(介词,比)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出处。
二、实词。
1. 通假字。
- 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 古今异义。
- 金就砺则利。
-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
- 今义:黄金。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古义:广泛地学习。
- 今义:学问渊博。
- 蚓无爪牙之利。
- 古义:爪子和牙齿。
-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 用心一也。
- 古义:因为心思。
-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
3. 一词多义。
- 绝。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 以为妙绝(极了)- 强。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假。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望。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望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声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三、虚词。
1. 而。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但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因果,因而)-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和)2. 于。
-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青于蓝(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3. 焉。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圣心备焉(语气助词,了)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向上、向下)2. 名词用作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劝学》文言知识整理归纳一、虚词
1.而
(1)蟹六跪而二螯()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吾尝终日而思矣()
(4)登高而招()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于
(1)青,取之于蓝()
(2)而青于蓝()
(3)善假于物也()
3.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4.焉
(1)风雨兴焉()
(2)圣心备焉()
二、实词
1.通假字
(1)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2.古今异义
(1)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
(2) 以为
..轮
古义:
今义:
(3)用心
..一也
古义:
今义: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古义:
今义:
(5)假.舆马者
古义:
今义:
(6)声非加疾.也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1)望a吾尝跂而望矣()
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已 a学不可以已()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3)加 a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b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4)假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用心一.也()
5.请解释加点字词
(1)劝.学()
(2)而绝.江河()
(3)而闻者彰.()
(4)假舆.马者()
(5)金就.砺则利()
(6)无以
..至千里()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2.省略句
(1)()以()为轮
3.倒装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请翻译以下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课内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槁暴.(pù) 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áo) 参省.乎己(xǐng)
2、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站着)
C、声非加疾.也(快)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横渡)
4、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组是()
A、虽.又槁暴(虽然)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
..(片刻)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横渡) 跬.步(半步) 驽马
..(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本性)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5、对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于”相当于“从”,后“于”相当于“比”。
B、……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在”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一种特殊的指示代词,不能象其他代词那样单独作句子成分,只能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
答案:B(……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向”)
6、对下列古今异义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不日参省乎已(参:验,检查。
今常用义为:加入)
B、声非加疾也(疾:强,宏亮。
今常用义为:疾病,或者快)
C、蟹六跪而二鳌(跪:脚或腿。
今指动词“跪下”的“跪”)
D、金就砺而则利(金:黄金。
今指刀剑等金属制品)
7、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虽然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何陋之有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课外拓展】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①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②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刘开《问说》)①
②
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①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
②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6、D(金:指刀剑等金属制品。
今指黄金)
7、D(居庙堂之高,即“居高之庙堂”,定语后置,与例句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