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六 有关“分泌蛋白与细胞器的关系”

合集下载

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篇失分警示100练专题九有关“酶的组成及特性”(2021年整理)

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篇失分警示100练专题九有关“酶的组成及特性”(2021年整理)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篇失分警示100练专题九有关“酶的组成及特性”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篇失分警示100练专题九有关“酶的组成及特性”)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篇失分警示100练专题九有关“酶的组成及特性”的全部内容。

警示九有关“酶的组成及特性"失分要记(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某些RNA也具有催化作用,因此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促反应速率不等同于酶活性。

①温度和pH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②底物浓度和酶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并未改变酶活性。

(3)分析与酶有关曲线时首先要弄清横坐标、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其次再分析影响该曲线的因素有几个,一般情况下,曲线未达到饱和时,影响因素是横坐标的因素,达到饱和稳定状态后限制因素是除横坐标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3·2微练17.下列关于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B。

最适温度都是37 ℃C.只在活细胞内发挥作用D.都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18。

图为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结合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在A点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B。

若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不会加快C.若在C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D.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答案精解精析警示九有关“酶的组成及特性”17。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二十 有关“细胞癌变、衰老、凋亡”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二十 有关“细胞癌变、衰老、凋亡”

警示二十有关“细胞癌变、衰老、凋亡”失分要记(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所有体细胞中,并非只存在于癌细胞中,只不过在癌细胞中两种基因已发生突变。

(2)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对机体有害。

(3)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并不总是同步的,在幼年个体中有衰老的细胞,老年个体中有新产生的细胞,但细胞总体衰老会导致个体的衰老。

(4)细胞衰老和凋亡对机体的正常发育都是有利的,细胞坏死对机体有害。

(5)细胞凋亡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但不属于细胞分化过程。

3·2微练39.如图所示,哺乳动物机体中位于小肠绒毛基部的上皮细胞a,不断增殖、分化形成吸收细胞b后向上迁移,补充小肠绒毛顶端凋亡的细胞c。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b细胞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但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B.已分化的b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但仍具有全能性C.b细胞衰老后细胞核体积会增大,但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D.c细胞凋亡有利于吸收细胞更新,但不利于机体内部环境稳定40.科学家发现一种原本与DNA修复有关联的蛋白质分子(M)也可能是预防肿瘤(如髓母细胞瘤)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他们研究控制M合成的基因发生缺陷的小鼠时,发现几种类型的癌症发生率增加,包括淋巴瘤和髓母细胞瘤。

下列相关叙述,不太严谨的是( )A.DNA修复应包括错配碱基对重新替换成正常碱基对B.控制M合成的M基因不能表达或有缺陷,所有癌症的发生率都会增加C.M分子内应含有肽键,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淋巴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该种细胞内原癌基因可能发生了突变答案精解精析警示二十有关“细胞癌变、衰老、凋亡”39.D 分裂后的细胞和分化后的细胞遗传物质不会改变,但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已分化的b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但仍具有全能性,B正确;b细胞衰老后细胞核体积会增大,多数酶活性降低,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C正确;c细胞凋亡有利于吸收细胞更新,但并不影响机体内部环境稳定,D错误。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2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讲)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2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讲)

考情纵览考向导航考向一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及其种类(1)组成元素:C 、H 、O 、N ,有的还含有P 、S 等。

(2)结构特点①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每个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②氨基和羧基的连接位置: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③氨基酸不同的决定因素:R 基的不同。

(3)种类:约20种。

根据能否在人体内合成必需氨基酸有8种、婴儿有9种,非必需氨基酸有12种。

2.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1)二肽的形成过程①过程a 名称:脱水缩合,场所为核糖体。

②物质b 名称:二肽。

③结构c 名称:肽键,其结构简式为:—NH —CO —(或—CO —NH —)。

④H 2O 中各元素的来源:H 来自—COOH 和—NH 2,O 来自—COOH 。

⑤多个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产物名称为多肽。

(2)蛋白质的结构层次氨基酸→脱水缩合→多肽→盘曲、折叠→蛋白质(3)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①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②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3.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例1】(2016江苏卷,4)蛋白质是决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物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B.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2O中,氢来自于氨基和羧基C.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D.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不仅与碳骨架有关,而且也与功能基团有关【答案】A【知识拓展】蛋白质结构的4个易错点(1)不要将氨基错写为NH2或—NH3;不要将羧基误写为COOH;也不要将肽键误写为CO—NH。

(2)煮熟的食物易被人体消化,是因为高温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肽链变得松散,易被蛋白酶分解。

(3)高温、过酸、过碱、重金属盐,都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但低温不会。

(4)酒精、加热、紫外线方法消毒、杀菌的原理是使细菌和病毒的蛋白质变性。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篇失分警示100练专题二有关“蛋白质相关计算”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篇失分警示100练专题二有关“蛋白质相关计算”

警示二有关“蛋白质相关计算”
失分要记
(1)在蛋白质的计算中,要特别注意题中设问的是“氨基酸的数量”还是“氨基酸的种类”。

(2)计算O和H的数量变化时,不要漏掉H2O中的O、H数值。

3·2微练
3.如图表示一个由三条多肽链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共含271个氨基酸,图中每条虚线表示由两个R基中的巯基(—SH)脱氢形成一个二硫键(—S—S—)。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最多有8种
B.氨基酸合成该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4 824
C.该分子至少含有三个游离的氨基
D.该物质遇到斐林试剂会发生紫色反应
4.有一条多肽链,分子式为C x H y O p N q S,将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

分析推算可知,水解得到的氨基酸个数为( )
半胱氨酸丙氨酸
赖氨酸苯丙氨酸
A.q+1
B.p-1
C.q-2
D.p+1
答案精解精析
警示二有关“蛋白质相关计算”
3.C 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A错误;氨基酸合成该分子过程中失去的水分子量
=18×(271-3)=4 824,形成4个二硫键失去的氢分子量=4×2=8,故失去的相对分子量为4 824+8=4 832,B错误;每条肽链至少含1个游离氨基,至少含1个游离羧基,C正确;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D错误。

4.B 设水解得到的氨基酸个数为N,则该多肽合成时脱去的水分子数目为N-1。

根据氧原子数目进行计算,该多肽中氧原子数目=氨基酸数目×2-脱去的水分子数×1=2N-(N-1)=p,可计算出N=p-1,故选项B正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三十九 有关“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三十九 有关“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

警示三十九有关“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失分要记(1)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2)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部分体液免疫。

(3)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4)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对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增殖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增殖分化,而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

(6)在再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仍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7)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抗原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8)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

3·2微练77.在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SF)。

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从而改善缺氧情况;另一方面又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下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种反馈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B.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C.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以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78.CAV-16是一种病毒,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

下列有关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CAV-16侵入人体后,刺激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抗体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入侵的CAV-16的过程属于胞吞作用C.成熟的B淋巴细胞经CAV-16刺激后即可进行分裂和分化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直接产生抗体答案精解精析警示三十九有关“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77.C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抑制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三十五 有关“突触传递过程及异常”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三十五 有关“突触传递过程及异常”

警示三十五有关“突触传递过程及异常”失分要记(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被重新吸收。

(2)异常情况:①若某种有毒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可能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导。

3·2微练69.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即把辣椒刺激和热刺激产生的感觉等同起来。

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它们能被辣椒素或较高温度刺激激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香草酸受体位于突触后膜B.辣椒素可与香草酸受体结合,导致Na+内流C.上述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70.多巴胺是某些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一种递质,它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多巴胺起作用后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

可卡因是一种神经类毒品,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多巴胺的释放要依赖膜的选择透过性,不消耗能量B.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C.可卡因可阻止多巴胺回收,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D.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干扰信息传递答案精解精析警示三十五有关“突触传递过程及异常”69.A 香草酸受体位于感觉神经末梢的细胞膜上,感觉神经末梢的细胞膜不属于突触后膜,A错误;由题意可知,辣椒素可与香草酸受体结合,产生兴奋,即导致Na+内流产生神经冲动,进而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B正确;热觉、痛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正确;由于高温也能激活香草酸受体,因此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D正确。

70.C 多巴胺的释放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通过胞吐完成,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可卡因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导致其与后膜受体持续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C正确;依图分析,可卡因可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D错误。

【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二十 有关“细胞癌变、衰老、凋亡”

【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二十 有关“细胞癌变、衰老、凋亡”

警示二十有关“细胞癌变、衰老、凋亡”失分要记(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所有体细胞中,并非只存在于癌细胞中,只不过在癌细胞中两种基因已发生突变。

(2)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对机体有害。

(3)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并不总是同步的,在幼年个体中有衰老的细胞,老年个体中有新产生的细胞,但细胞总体衰老会导致个体的衰老。

(4)细胞衰老和凋亡对机体的正常发育都是有利的,细胞坏死对机体有害。

(5)细胞凋亡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但不属于细胞分化过程。

3·2微练39.如图所示,哺乳动物机体中位于小肠绒毛基部的上皮细胞a,不断增殖、分化形成吸收细胞b后向上迁移,补充小肠绒毛顶端凋亡的细胞c。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b细胞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但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B.已分化的b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但仍具有全能性C.b细胞衰老后细胞核体积会增大,但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D.c细胞凋亡有利于吸收细胞更新,但不利于机体内部环境稳定40.科学家发现一种原本与DNA修复有关联的蛋白质分子(M)也可能是预防肿瘤(如髓母细胞瘤)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他们研究控制M 合成的基因发生缺陷的小鼠时,发现几种类型的癌症发生率增加,包括淋巴瘤和髓母细胞瘤。

下列相关叙述,不太严谨的是( )A.DNA修复应包括错配碱基对重新替换成正常碱基对B.控制M合成的M基因不能表达或有缺陷,所有癌症的发生率都会增加C.M分子内应含有肽键,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淋巴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该种细胞内原癌基因可能发生了突变答案精解精析警示二十有关“细胞癌变、衰老、凋亡”39.D 分裂后的细胞和分化后的细胞遗传物质不会改变,但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已分化的b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但仍具有全能性,B正确;b细胞衰老后细胞核体积会增大,多数酶活性降低,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C正确;c细胞凋亡有利于吸收细胞更新,但并不影响机体内部环境稳定,D错误。

【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四十九 有关“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

【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四十九 有关“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

警示四十九有关“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失分要记(1)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负相关。

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判断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被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3·2微练97.如图所示为不同生态系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变化下,甲和乙两个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反应。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高于乙生物群落的B.甲和乙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生物种类完全不同C.不同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甲所在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则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98.在某一生态系统中,螟虫、螳螂(以螟虫为食)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结合图中所给的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螟虫、螳螂有关的食物链具有两个营养级B.螳螂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受食物等内源性因素调节C.长期喷洒DDT,螳螂个体内的DDT浓度往往会高于螟虫D.螟虫、螳螂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正反馈调节答案精解精析警示四十九有关“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97.C 由图可知,在相同环境条件变化下,甲生物群落的变化较乙生物群落明显,说明甲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较低,A错误;甲生物群落和乙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变化表现出的反应不同,说明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但有些生物种类可能会相同,B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并非所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呈负相关关系,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也低,D错误。

98.C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与螟虫、螳螂有关的食物链至少有3个营养级,A错误;螳螂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受食物等外源性因素调节,B错误;长期喷洒DDT,因为富集作用,螳螂个体内的DDT浓度往往会高于螟虫,C正确;螟虫、螳螂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示六有关“分泌蛋白与细胞器的关系”
失分要记
(1)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结构: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有关的具膜结构: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2)有活性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需要多种细胞器的协作;核糖体是组成分泌蛋白的肽链的合成场所,肽链需在内质网中盘曲、折叠形成特定空间结构,经高尔基体进行最后的“加工、分类与包装”形成具“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再分泌到细胞外行使一定的功能。

3·2微练
11.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唾液淀粉酶的合成及运输途径中直接有关的具膜结构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B.醋酸洋红染液能将洋葱根尖细胞内的染色体染色,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突触前膜甘氨酸的释放体现膜的流动性
D.相对于心肌细胞,胰岛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更快
12.细胞的各种膜性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

关于“膜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的释放、质壁分离和吞噬细胞摄取抗原都体现了膜流
B.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均能发生膜流现象
C.膜流的方向只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D.膜流可参与细胞不同结构间或细胞内外的物质转运
答案精解精析
警示六有关“分泌蛋白与细胞器的关系”
11.B 唾液淀粉酶是分泌蛋白,它的合成及运输途径经过的具膜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A正确;醋酸洋红是大分子色素,能进入细胞核说明细胞已经死亡,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错误;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过程,体现了膜的流动性,C正确;
心肌细胞合成的主要是胞内蛋白,胰岛细胞合成的主要是分泌蛋白,因此胰岛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更快,D正确。

12.D 神经细胞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吞噬细胞以胞吞的形式摄取抗原,质壁分离是因为植物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这些现象的发生依据的是膜的流动性,但没有膜性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所以不能体现膜流,A错误;大肠杆菌不能发生膜流现象,因为大肠杆菌除细胞膜之外无其他膜结构,酵母菌能发生膜流现象,B错误;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三者之间可以
相互转化,C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