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CBDA 6—10CCBBD 11—15ACDCD 16—20ACCBB
21—25DBACC 26—30 DCDBB 31—35ABCCD
二、材料分析题
36、(1)井田制。

(2)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或铁犁牛耕的发展)。

(3)土地兼并问题实行均田制。

均田制最终瓦解,未能解决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

37、(1)郡县制、行省制
(2)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及其成功实践;澳门同胞的团结奋斗;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南阳一中2015年秋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50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1.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A.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B.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D.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3.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但对于中国传统模式自己的、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孔子的思想因袭了商周时期的思想B.孔子思想中的部分因素不适合当时的时代潮流C.孔子的思想尚不成熟D. 阿诺德·汤因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孔子思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4.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由此可知,三者都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B.认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5.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B.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C.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6.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试题(扫描版)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试题(扫描版)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试题(扫描版)二年级考前模拟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DBDDD 6—10 CCBCD 11—15 BCBDD 16—20 B B DAC21—25 BDDCC 26—30 DCDCD 31—35 DBCAB 36—40 CDDCD41—45 BBDCC 46—50 BDAAA二、非选择题51.(1) 特点: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突出灌输忠孝观念(或树立社会责任感);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传家。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形成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家风,维护家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发展;有利于自然经济的发展。

(4分)(2)述:(变化)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注重培养世界视野。

(2分)评:近代家训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来一股“新风”;爱国救亡意识的感召、近代经济的发展、西学的传播、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影响都使家训增加了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家训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4分)(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均可展开评论,言之成理即可。

)52.(1)特点:运用行政、财政和商业手段把食盐的专利权收归朝廷。

(2分)意义:扩大了征税范围;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商人进行扶植和保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加大了对商业和市场的规范管理。

(4分。

答出任意2点即可) (2)变化: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分)看法:盐业改革应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作用;盐业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加强对盐业的监管。

(3分)。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南阳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南阳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南阳一中高二历史春期开学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5分,40题,共60分。

1、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

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上述材料体现的是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2、下表根据《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整理的相关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①中国古代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世界,为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②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使中西科技发展出现了逆转趋势③受西方近代科技的冲击,中国明清科技发展迟缓,最终被西方超越④中央集权制度和小农经济造成的社会环境不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A.①③④ B.①④C.②③ D.①②3、我国古代历法成果丰硕,阅读下列图表,可以看出A.我国古代历法越来越精确B.我国古代重视“天人合一”C.制订历法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D.历法频繁制订是政治动荡的表现4、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D.出现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的字体5、元朝马致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昭君出塞故事,其笔下的汉室奸佞当权、外族凭陵,官员都是一批“干请了皇家俸”却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汉元帝本来宠爱昭君,却因异族索要而只能恨恨地唱:“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

”这充分反映出A.元朝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 B.理学空谈误国的惨痛教训C.士人无缘政治只好戏说历史 D.汉族文人的家国衰败之痛6、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7、有学者指出,达尔文进化论传到中国后,由于清末国势积弱,为了救亡图存,译者严复又加上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八字,而忘了老子“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5—2016学年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

卷面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答案涂入答题卡中。

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即Ⅱ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2.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B.明C.汉D.秦3.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4.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B.行政C.监察D.司法5.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6.“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上述材料中的“礼”主要是指()A.礼仪B.制度C.风俗D.贡赋7.依据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判断,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包括()①君臣关系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③等级从属关系④兄终弟及的关系A. ①③B. 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8.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9.“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是汉武帝为加強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

河南省南阳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南阳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南阳一中2015年高二春期阶段测试历史试题试卷Ⅰ(共60分)本卷为选择题,共30个,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先秦时期,儒墨二家并为显学,儒家试图通过改良传统和缓和矛盾来促成统治稳定,墨家试图通过维持道义和安定民生来造就天下大同。

根据所学判断下列材料属于儒家观点的是A.朝廷有礼,上下相亲;民悦其爱者,弗可敌也B.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C.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D.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2.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A.儒学理论化B.儒学思辩化C.儒学宗教化D.儒学功利化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术”指A.吸收了道教、法家等思想的儒学B.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C.正统的孔孟学说D.儒家学说与权术4.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D.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5.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6.下列何者,不可以代表士人的经世致用思想A.“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C.“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7.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河南省南阳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南阳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南阳一中2016年春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随着个体小农经济的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

以下资料可以用来研究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3.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农民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小农”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A.人口数量较大B.地域分布广泛C.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D.封建土地所有者4.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

唐后期兴修的101。

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

这种变化表明唐代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特别是我国古代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是当前挖掘和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

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末毕工。

这个记载表明A.官窑瓷器明朝时大量投放市场B.官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官府控制了全国的民窑生产D.政府对官窑的工艺水平要求日益提高6.《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指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D.沿街开铺的街市7.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

河南省南阳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河南省南阳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南阳一中2016年春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2016.3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1.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2.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

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

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这一制度的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

下列制度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科举制4.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5.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弊端日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①考试内容狭隘②考试模式僵化③能力要求单一④考试公平性缺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一中2016年春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2016.3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1.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2.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

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

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

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这一制度的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

下列制度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科举制4.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5.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弊端日益明显。

这主要表现在①考试内容狭隘②考试模式僵化③能力要求单一④考试公平性缺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

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

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7.“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

这种现象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8.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9.“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

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10.西汉文帝出行时有人惊吓到他的马,此人被廷尉处以罚金。

汉文帝认为处罚过轻,廷尉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据此可以认为汉初A.重视法治社会的建设 B.官僚集团自觉守法C.官僚和法律牵制皇权 D.法律权威高于皇权11.《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12.《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13.《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说明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14.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1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A.中央集权 B.腐败严重 C.高效清明 D.机构臃肿16.史学家吕思勉认为:“自秦统一全国起至东汉分裂以前止,这一时期是中国初人于平民政治的时代。

”此“平民政治”在当时实际是指A.分封制 B.军功授爵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这表明当时 A. 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 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 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D. 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18.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

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以下是对黄宗智这一观点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A.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发展与增长B.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劳动生产率”也在增长C.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已处于落后地位D.这种增长是以传统方式来实现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没有增长19.明朝中后期,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

主要反映了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B.私营工商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C.明朝政府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D.国家对工商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20.下列史料最能反映中国古代市场空间拓展的是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一物不能名一钱者,勿婴”B.“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C.“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D.“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21.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符合诗中描绘的选项是A.筒车用于山地灌溉 B.江南地区出现了水田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 D.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2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

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D.男耕女织,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3.宋代诗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

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激烈 B.宋朝对外贸易发达C.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边境贸易频繁 D.商业税收入成为宋代国库财富的重要来源24.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5. 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D.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26. 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

其主要影响是A.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保留着豪强特权人士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27.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材料论述的是宋代出现的A.街市 B.坊市 C.夜市 D.草市28. “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言论当属A.老子的道家思想 B.韩非子的法家思想C.孔子的儒家思想 D.董仲舒的儒家思想29.“真知与常知异。

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

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

”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30.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D.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31.有位史学家评论中国战国时期说:“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有顺势而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逆势而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最可能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32.“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此言论说明此思想家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 C.主张王霸并用 D.提倡上善若水33.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