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卷及答案.doc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卷及答案.doc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卷及答案高一语文月考考试是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一定要好好做好高一语文月考试题的练习。

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

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南阳市一中高一2021年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近代史开启之际,老大帝国愚昧颟顸,执迷于“夷夏之辨”,以“天朝上国”自居,在西方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面前仍然自以为是,造成了“天朝的崩溃”。

这种因过度文化自信导致的“华夏中心主义”大大地阻碍了中国向先进的西方学习,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屈辱的百年近代史。

然而,这种历史叙述没有看到“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一度也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

夷夏之辨,是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之一。

它将天下划为“华夏”诸邦与“夷”“戎”“蛮”“狄”等部落。

它产生之初,便有依文化与血统作区分的两重含义在内。

但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再以血缘的亲疏而以文明程度的差异作为区别华夷的标准,而且逐渐被广为接受。

在历史上,中国长期以来在东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领先的地位。

久而久之便使得人们习惯性地将中国与“先进文化”画上等号。

然而,当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丧权辱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此问题面前,如果仍然不假思索地将大清即是华夏作为无须怀疑的前提,那么大清便还是文化先进之国,因此就没有必要向西方的“蛮夷”学习。

即便要学习,最多也是学习器物上一些优点,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换言之,华夷观在此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就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批有识之士慢慢注意到西方列强不仅有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而大清是否在文化上也领先于西方列强便值得怀疑,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深入了解西方社会之后,便感慨道:“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

河南省南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河南省南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河南省南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150分,150分钟〕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1分〕1.以下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氾南〔fán〕逢孙〔féng〕顺蔓摸瓜〔wàn〕佚之狐〔yì〕B.鲰生〔zōu〕彘肩〔zhì〕目眦尽裂〔cī〕飨士卒〔xiǎng〕C.刀俎〔zǔ〕忤视〔wǔ〕切齿拊心〔fǔ〕樊於期〔wū〕D.杞子〔qǐ〕箕踞〔qí〕皆为戮没〔lù〕被八创〔chuāng〕2.以下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登上华山的高峰后,游客们十分兴奋,他们居高临下,指点江山,赞美着眼前的大好风光。

B.综观戴望舒的所有诗作,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诗风可谓迥然不同。

C.徐志摩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在《再别康桥》中,情与景结合得如胶似漆。

D.阅读诗歌、体味诗歌,关于提升人生的质量、丰富人生的内涵,无疑具有不可理喻的重要意义。

3.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B.为了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我们必需保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D.校庆在即,学院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4.以下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具体完整的编年史著作,也是出色的历史散文巨著,是对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编年体史书是按年代顺序记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史书,特点是时间概念清楚。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

说明 2.请按要求将客观题答案涂在机读卡上,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Ⅰ卷(共 54 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3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寥廓 (liào) 逶迤 (yí ) 拜谒(yè) 百舸( )争流 B.漫溯 (sù) 颓圮 (p) 骨髓(suí) 以药淬之(cù) C.阙秦(qu) 忤视(w) 目(chn)目眦尽裂(z)D.濡缕(rú) 拊心(f) 箕踞(j) 挥斥方遒(qiú)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部署 贴标签 心无旁鹜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B.宽宥 舶来品 秋毫无犯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C.跻身 打园场 刚愎自用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慰藉 万户侯 戮力同心 老骥伏枥,智在千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澎湃。

B.C.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D.占地15000多平方米的西藏军区军史馆6号在拉萨盛装开馆,重现60年来人民军队在雪域高原上的峥嵘岁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B.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只有7家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

C. 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方面难免会有些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D. 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始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出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

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

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

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

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

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

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

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

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张之为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

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

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

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

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

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

“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

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

(《太平广记》卷二二)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

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

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

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但这个故事却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

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

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

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

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8月)语文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8月)语文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8月)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美学?我个人的回答:审美就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关系,没有实体性的美。

审美是人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肯定性的情感体验。

中国到底有没有美学?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完善”,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没有美学,因为中国古代没有这样明确的表述。

但是我们中国肯定有自己的艺术的生存方式,有人和对象的审美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有自己的美学。

那么我们怎么概括?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概括叫“生生美学”。

提出“生生美学”的动因就是试图在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与英美哲学环境美学之外提出一种中国自己的生态美学。

梁漱溟将孔子学术之要旨概括为“生”,指出:“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知道所有孔家的话。

”牟宗仁认为,“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儒道两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加上佛教,亦还是如此。

”这就是儒家之爱生——仁者爱人,道家之养生,佛家之护生。

《周易》中原有“生生之谓德也”一说。

最高的道德是什么?是“生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给予人类的最大的恩赐是什么?是“生”。

中国美学将“生生之德”转化为“生生之美”,将“生”字重言,使其具有了“生命的创生”之意,中国的美学是生命创生的美学,是创造生命的美学,这样就使“生生”具有了本体论的内涵。

而生命直抵艺术之深处,所有感动人的艺术都是具有蓬勃生命的艺术,具有美的内涵和美的含义。

具有生命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

“生生美学”的文化特点到底是什么?第一个文化特点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本源性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立场,此成为生生美学生成的主要文化背景,决定其明德敬天、以德配天的文化传统。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一高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一高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一高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试题数:13,满分:01.(问答题,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

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南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久前,已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被贴上了一个恐怖标签“类 SARS”病毒。

尽管它与SARS (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属同一家族,但世卫组织发言人明确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不是SARS,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世卫组织在声明中称,自从2012年发现这种新病毒后,很多感染者都表现出了严重的肺炎症状,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和呼吸困难,部分病例出现肾功能迅速衰竭和死亡。

未知的是这种新型病毒是怎么出现,未来会不会变化,它的传播半径已经有多大等问题。

瑞士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日前,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更易于侵入人体,其复制能力高于曾造成极大恐慌的SARS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轻易穿过肺部通道并侵入免疫系统,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而SARS病毒需要4天。

但是复制速度并不能说明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

“目前多个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病毒病应急技术中心主任谭文杰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只是近年来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诸多病毒中的的一个,“迄今为止,全球超过半数的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均为动物源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一比例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这些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定存在于其宿主细胞内,且不引起宿主出现临床症状,而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由于人类对其缺乏免疫力,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2003年肆虐全球的SARS 病毒,2009年引起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甲型HINI病毒,以及这次高致死率的新型冠状病毒,无一例外都是动物宿主体内的病毒突破物种屏障感染给人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与2003年报告发现的SARS冠状病毒同属一个病毒家族,都能够引起严重疾病,且里现出高病死率,但SARS冠状病毒更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新型冠状病毒似乎不太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

(摘编自李颖《“类SARS”病毒到底有多厉害))1. 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型冠状病毒又叫“类SARS”病毒,与SARS (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属同一家族,但二者有明显区别。

B.新型冠状病毒复制能力高于SARS病毒,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而SARS病毒需要4天。

C.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甲型HIN1病毒一样,都是近年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诸多病毒之一。

D.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相比,前者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后者更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很多病毒感染者都表现出严重的肺炎症状,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肾功能衰竭和死亡。

B.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轻易穿过肺部通道并侵入免疫系统,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但是复制速度并不能说明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

C.谭文杰指出:迄今为止,全球超过半数的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均为动物源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一比例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

D.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定存于其宿主细胞内,不引起宿主出现临床症状,一旦传染给人类,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卫组织在声明中表示,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出现的、未来会不会变化、它的传播半径已经有多大等问题还是未知。

B.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不会使宿主患病,但当其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时,人类由于对其缺少免疫力,便会因此而患病。

C.新型冠状病毒存在人人传播的可能,各地均有病毒输入后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自近期不会在人类中引发大规模感染流行。

D.目前尚未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具备持续稳定的人际传播能力,且病源明确,能诊断能防控,病例接触者及普通公众感染的风险较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

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固本”原则。

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

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

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

“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黄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

创新最需要的是“洹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

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

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

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4.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3分)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C.“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D.“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6.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认牙冯骥才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项天了。

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

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

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

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来?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

华大夫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侦探问:“您一上午看几号?”华大夫回答:“半天只看六号。

”侦探说:“这就奇了!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

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

他说:“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救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记不得就是记不得!我也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

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

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

他说那抢首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拿归案了。

侦探说:“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华大夫说:“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

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我便赶紧报信来了!”侦探说:“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监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始两段,写了华大夫两方面令人“费猜”的事,一是医术高超,一是不记人。

使人物形象带上传奇色彩,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开展作好铺垫。

B.华大夫对两个侦探大动肝火,甚至拍桌子,把拔牙的钳子拍得蹦起老高,可见他是个脾气暴躁的人。

C.华大夫平时不记人,却牢牢记住了抢首饰罪犯的长相特征,可见他对犯罪分子的愤恨,体现了他的正义感。

D.文章在塑造华大夫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用了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