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花鼓戏

合集下载

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市场演出现状及传承发展建议

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市场演出现状及传承发展建议

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市场演出现状及传承发展建议作者:吴穗刘晓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1期摘要:益阳花鼓戏是湖南省花鼓戏中,颇有代表性的重要艺术流派。

在益阳市所辖的各县(市)区及毗邻的湖北、江西等省的部分县市,活跃着一支支精干的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他们扎根民间,主要以广大乡村和集镇为基地,其演出活动出现应接不暇的可喜局面。

关键词: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演出现状;传承发展建议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63-01益阳花鼓戏是湖南省花鼓戏中,颇有代表性的重要艺术流派。

在益阳市所辖的各县(市)区及毗邻的湖北、江西等省的部分县市,活跃着一支支精干的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他们扎根民间,主要以广大乡村和集镇为基地,其演出活动出现应接不暇的可喜局面。

为此,本文重点阐述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市场演出现状及传承发展建议。

一、应接不暇的演出市场民间职业剧团因为其规模较小、行动方便、舞台场地要求不高、包场价格比较低,所以在广大农村深受欢迎。

在益阳境内、周边县市以及毗邻的湖北和江西等地的县城、乡镇,他们的市场非常广阔、演出十分活跃,大多数剧团应接不暇。

他们虽然在政策上没有专业剧团那么多照顾,但是民间剧团凭借其顽强的草根性,把花鼓戏这一“下里巴人”文化演唱得红红火火。

除正规剧院演出外,有的剧团还由个人举办红白喜事包场,包场费每场也不得少于5000元,如南县文化馆花鼓戏剧团这样的包场每月有20多天。

不少剧团一天要演两场,即日场和晚场。

花鼓戏的演出也有旺季和淡季,农历每年正、二、三月是旺季,四、五、六月是淡季,中秋以后又是旺季。

他们大都淡季跑县城,旺季跑乡镇。

观众少则千人,多则上万(草台),呈现老年、壮年和青年同场共享的局面。

据沅江市花鼓剧团统计湖北公安县城的演出情况,老年观众占60%、青壮年占40%,而岳阳汨罗老年观众占55%、中年占30%、青年占15% ,其他各团反映大多为老年占60%,青壮年占40%。

关于益阳花鼓戏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调研报告

关于益阳花鼓戏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调研报告

. . . .关于花鼓戏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调研报告团队: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文化调研小组组员:曾潇2010级英语一班阳灿霞2010级工商管理一班蔡元2010级广告一班指导老师:罗兰容(讲师)调研地点:省市赫山区调研时间:2012年8月14日-2012年8月22日摘要市位于省中部偏北,洞庭湖畔,是丰沃的“鱼米之乡”。

钟灵毓秀的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戏曲流派众多,更有“花鼓窝子”的美誉。

其中,花鼓戏闻名遐迩,是乡土文化最具地方特色的亮点。

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是形成于本土的花鼓戏,是民间艺术的璀璨瑰宝。

益路花鼓历史悠久,早在清代晚期,以地花鼓和民间歌舞为基础的花鼓戏音乐便在一带迅猛发展。

它乡土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情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真实地反应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是湘中湘北地区的民间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化、城市化、人口流动地不断加速,极具民族特色以及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都不同程度地面临退化甚至消亡乃至被彻底遗忘的危机。

作为传统戏剧文化的花鼓戏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其表演、服装、风格都明显落后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80后90后对于花鼓戏十分陌生甚至于漠然。

在多元化现代文明的挤压下,花鼓戏面临步履维艰的窘境,被逐渐边缘化。

如何让花鼓戏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亟待解决与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们调研小组对花鼓戏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走访了赫山区文化局、市花鼓戏剧院工作者、乡镇普通群众等,通过实地考察、单独走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目前花鼓戏的地方优势、制约因素、管理机制和外部因素等,探索有利于花鼓戏传承以及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字: 传统戏曲文化,花鼓戏,现状,发展,对策目录摘要 (2)第一章基本概况 (4)第二章发展现状 (5)2.1 人才流失,青黄不接 (5)2.2 观众贫乏,市场疲软 (6)2.3 经费匮乏,入不敷出 (7)2.4 管理疏漏,制度老化 (8)第一章思考与对策 (11)3.1 政府层面 (11)3.2 行业层面 (12)3.3 自身层面 (12)3.4 各级学校及媒体层面 (14)第二章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6)指导老师评估意见 (17)市位于省中部偏北,洞庭湖畔,是丰沃的“鱼米之乡”。

益阳花鼓戏作文

益阳花鼓戏作文

益阳花鼓戏作文篇一《益阳花鼓戏》嘿,咱今儿就来说说这益阳花鼓戏。

你们知道不,这益阳花鼓戏那可是咱这地儿的宝贝呀!我第一次看到益阳花鼓戏表演的时候,就被那热闹的场面给吸引住了。

那花花绿绿的戏服,还有演员们脸上生动的表情,哎呀妈呀,真带劲!也许有人会说,这都啥年代了,谁还看这老古董呀。

可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有味道的东西呢。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爷爷一起去看花鼓戏。

爷爷那叫一个痴迷呀,眼睛眨都不眨地盯着舞台。

我当时还不太懂,就觉得好玩。

看着那些演员在台上又唱又跳的,我心里还想着,他们累不累呀。

后来呀,随着我慢慢长大,我才逐渐体会到这花鼓戏里蕴含的魅力。

这益阳花鼓戏可不简单呀,它承载着咱这一方水土的文化和历史呢。

它就像是一个时光机,能把我们带回到过去的岁月。

可能很多年轻人觉得它土,但我想说,这土有土的好呀,那是接地气!咱不能忘本呀,是不是?每次看到花鼓戏演员们在台上尽情表演,我就会想,他们是多么热爱这门艺术呀。

这艺术要是没了传承,那该多可惜呀。

我觉得我们都应该重视起来,让这益阳花鼓戏一直流传下去,别让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你们说,我讲得有没有道理呀?哎呀呀,今天又来聊这益阳花鼓戏咯。

说真的,我以前对这花鼓戏真没啥特别的感觉。

不就是一群人在那唱唱跳跳嘛,有啥了不起的。

但是后来呀,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对它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我们去看了一场益阳花鼓戏表演。

刚开始我还心不在焉的,和旁边的同学聊天呢。

可是看着看着,我就被吸引住了。

那故事,那唱腔,那动作,真的是太有意思了。

我突然觉得,哇,原来这花鼓戏这么好玩呀。

从那以后,我就对益阳花鼓戏多了一份关注。

我还专门去网上查了查它的资料,了解了它的历史和发展。

我发现,这可真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看这玩意儿。

但我觉得,这正是它的独特之处呀。

你想想看,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偶尔看看这花鼓戏,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吗?而且它还能让我们了解过去的生活和文化呢。

湖南益阳地花鼓角色表演特征

湖南益阳地花鼓角色表演特征
五是角色表演饰物多样化。“对子地花鼓”也称“单花鼓”,两男妆扮一旦一丑。“宁穿破,不穿错”, 足以见得服装是何等的严格。丑角以系红巾或戴草帽蒂子、砣帽、酒蒂子为头饰,身着一套浅蓝色或黄色、 黑色服装,手拿巴蕉扇、纸扇、绸扇为道具 ;旦角以顶绸帕、系手巾、扮仙头、巴巴头插红、黄色饰物, 身着一套用被面做的红色的彩衣彩裤或彩衣彩裙,手拿丝织红绸、酒杯为道具 。花鼓舞蹈中扇子的运用 是最为平凡,如 :“开”“合”“甩”“转”“拧”“曲”等一系列舞扇是对地花鼓舞蹈动作的基本表演。手 帕是旦角独有的道具。运用手帕的捏、挽、绕等动作来修饰地花鼓舞蹈各种程式化的舞蹈动作,有的高 亢激情,如里外挽花、左右转花 ;有的优美柔和,如单臂花、蝴蝶花 ;有的舒展宏壮,如大交替花、上 桶花,飞舞旋转手帕都是表现旦角内心多种情绪的变化。
益阳地花鼓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湘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2015 年 8 月 27 日,益阳地 花鼓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阳地花鼓是湖南花鼓戏中的一个分支。它最贴近民间生活,有二百多 年的历史,是益阳地区人们在春节或重大喜庆节日的时候,用来庆祝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喜庆与诙谐特 征的民间戏曲。它具有十分浓郁的感情表达能力,保留着益阳地方独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具有独特的 思想光辉。
二是角色表演动作自由化。地花鼓舞蹈属于草根化的艺术形式,动作新颖,节奏明朗,动态优美,舞 蹈性强,在堂屋里、禾场上、屋檐下、阶檐上、扮桶上都可以演出。其动作来源于民间,如采茶、采莲、 插秧、绣花、送财、收谷等 ;有的则来自人们的生活形态,丑角的矮子步、丁点步、后滑跳步、十字步等 风趣诙谐 ;旦角的踮步、踏步、俏步、云步等轻盈俏皮。其动作分类主要是“套子”与“窝子”。窝子是 由两人及以上的人数组成的成套舞蹈动作的一种表演程式,具有一套规定的成套舞蹈动作、队形位置、变 换路线以及严谨的结构形式。套子是指单一的舞蹈动作,动作是由“手、眼、身、法、步”五步完美的单 一性动作组合而成,通常手持花扇与手帕起舞。如“扭胯步”则以腰部扭动为主,结合双臂和胯的左右自 然摆动,配合小巧的步法和身体自然的上下起伏,使旦角体态显得婀娜多姿,形象灵活、俊俏。丑、旦搞 笑的动作,诙谐的道白,娴熟的唱词,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关于益阳花鼓戏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调研报告解读

关于益阳花鼓戏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调研报告解读

关于益阳花鼓戏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调研报告团队: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赴益阳文化调研小组组员:曾潇 2010级英语一班阳灿霞 2010级工商管理一班蔡元 2010级广告一班指导老师:罗兰容(讲师)调研地点: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调研时间:2012年8月14日-2012年8月22日摘要益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北,洞庭湖畔,是丰沃的“鱼米之乡”。

钟灵毓秀的益阳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戏曲流派众多,更有“花鼓窝子”的美誉。

其中,益阳花鼓戏闻名遐迩,是益阳乡土文化最具地方特色的亮点。

益阳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是形成于益阳本土的花鼓戏,是民间艺术的璀璨瑰宝。

益路花鼓历史悠久,早在清代晚期,以地花鼓和民间歌舞为基础的花鼓戏音乐便在益阳一带迅猛发展。

它乡土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情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真实地反应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是湖南湘中湘北地区的民间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化、城市化、人口流动地不断加速,极具民族特色以及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都不同程度地面临退化甚至消亡乃至被彻底遗忘的危机。

作为传统戏剧文化的益阳花鼓戏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其表演、服装、风格都明显落后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80后90后对于花鼓戏十分陌生甚至于漠然。

在多元化现代文明的挤压下,花鼓戏面临步履维艰的窘境,被逐渐边缘化。

如何让益阳花鼓戏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亟待解决与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们调研小组对益阳花鼓戏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走访了益阳赫山区文化局、益阳市花鼓戏剧院工作者、乡镇普通群众等,通过实地考察、单独走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目前益阳花鼓戏的地方优势、制约因素、管理机制和内外部因素等,探索有利于益阳花鼓戏传承以及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字: 传统戏曲文化,益阳花鼓戏,现状,发展,对策目录摘要 (2)第一章基本概况 (4)第二章发展现状 (5)2.1 人才流失,青黄不接 (5)2.2 观众贫乏,市场疲软 (6)2.3 经费匮乏,入不敷出 (7)2.4 管理疏漏,制度老化 (8)第一章思考与对策 (11)3.1 政府层面 (11)3.2 行业层面 (12)3.3 自身层面 (12)3.4 各级学校及媒体层面 (14)第二章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6)指导老师评估意见 (17)益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北,洞庭湖畔,是丰沃的“鱼米之乡”。

浅析益阳花鼓戏在湖南戏剧中的地位与价值

浅析益阳花鼓戏在湖南戏剧中的地位与价值

浅析益阳花‎鼓戏在湖南‎戏剧中的地‎位与价值摘要:花鼓戏是在‎我国南方几‎个省区流行‎一个戏剧模‎式,它大概在清‎朝中后期兴‎起,是我国地方‎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花鼓戏‎是指湖南境‎内六种花鼓‎戏的总称。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地区‎最有地方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又因地区差‎异,分为益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等。

本文,以益阳花鼓‎戏为研究对‎象,通过介绍益‎阳花鼓戏的‎一些特点,分类,具体地来阐‎述,益阳花鼓戏‎在湖南戏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湖南;益阳;花鼓戏;戏剧;作用Abstr‎a ct :Flowe‎r Drum Opera‎i s the rise of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 y mainl‎y sprea‎d in one of the south‎e rn provi‎n ces where‎ small‎ opera‎s, i 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cie‎n t drama‎. H unan‎Flowe‎r Drum Opera‎i s the terri‎t ory of six kinds‎o f Hunan‎Flowe‎r Drum Opera‎i n gener‎a l. Hunan‎Provi‎n ce, Hunan‎Flowe‎r Drum Opera‎i s the most repre‎senta‎ti ve of the local‎ opera‎s where‎, becau‎se of regio‎n al diffe‎rence‎s, divid‎e d Y iyan‎g Flowe‎r Drum Opera‎, Chang‎sha Fl owe‎r Drum Opera‎and so on. In this paper‎, Y iyan‎g Flowe‎r Drum Opera‎for the study‎, by intro‎d uci n‎g some of the featu‎res of Y iyan‎g Flowe‎r Drum Opera‎, class‎i f ica‎ti on, speci‎fi cal‎l y, to illus‎t rate‎, Flowe‎r Drum Opera‎Y iyan‎g in Hunan‎, the posit‎i on and role in the drama‎.Keywo‎r ds: Hunan‎; Y iyan‎g; Flowe‎r Drum Opera‎; drama‎; role目录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益阳花鼓戏文化的创意开发

益阳花鼓戏文化的创意开发

益阳花鼓戏文化的创意开发摘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是国之精粹,是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成果。

益阳花鼓戏2008年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益阳市重要的文化名片。

在现代信息化新时代,经济为先的市场原则使得传统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面临发展问题。

本文从益阳花鼓戏文化的发展的困境分析出发,论述益阳花鼓戏文化的创意开发,实现活态的传承方式,通过创意使益阳花鼓戏变成动漫及动漫衍生产品,通过三维资源,用数字虚拟现实技术使益阳花鼓戏实现沉浸式观演。

利用文化资源效应,加强戏曲文化产业的关联,实现产业化开发等。

关键词:益阳花鼓戏创意开发产业化益阳花鼓戏,是形成于益阳本土的花鼓戏,历史悠久,影响很大,清代同治元年组建的职业班社大兴班。

之后,花鼓班社在益阳一带比比皆是。

1959年,益阳市花鼓剧团整理演出的《生死牌》,进京演出于中南海,益阳花鼓戏是益阳市重要的文化名片。

如其他传统地方戏曲一样,益阳花鼓戏的发展也存在困境,如受众老龄化,它从农村萌芽而来,起初演唱条件简陋,亦被称为草台班子戏,农村里红白喜事时常有演出。

益阳花鼓戏有了自己的班社之后,不仅只在农村演出,发展市场开始推向城市。

但是如今,益阳花鼓戏的观众越来越少,储备演艺人才也存在不足,大众文化挤压着传统戏曲的发展,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众传媒的手段在不断更新,大众可选的娱乐方式更多,一部分青少年们的业余时间更是被电子产品游戏类所占用,益阳花鼓戏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对传统文化的创意开发是对其传承保护的一种手段,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中生存的一种方式。

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存在两种观点:保护性传承和产业化传承。

保护性传承强调原真性保护,忠实地复制文化基因。

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冲击下,益阳花鼓戏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并有效地开发是目前的难点和焦点,产业化开发是传承益阳花鼓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创意性开发,才能够推陈出新,生生不息,通过创意将其融入当代社会,实现活态的传承方式,使其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创造财富的新机会。

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市场演出现状及传承发展建议

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市场演出现状及传承发展建议
的 归 口领 导
场和晚场 。 花鼓戏 的演出也有旺季和淡 季 , 农历每年正 、 二、 三 然而 , 阻碍其传承发展壮大前景 的问题也不容小视 。 其突出的 他们大都淡季跑县城 , 旺季跑乡镇。观众少则千人 , 多则 较简 陋; 排练场所 , 演 出条件差 , 没有 自己的流动舞台车。 剧团 市花鼓剧 团统计湖北公 安县城 的演 出情况 , 老年观众 占 6 0 %、 年占1 5 % ,其 他 各 团反 映大 多为 老 年 占 6 0 %,青壮 年 占

民间职业剧 团这朵花鼓戏的奇葩开得更加美丽鲜艳 。
4 0 %。 ,
青壮年 占 4 o %, 而岳 阳泪 罗老年观众 占 5 5 %、 中年 占 3 0 %、 青 供 同行参考 。
因此 , 就有少部分人认 为看 花鼓 戏只是老年人的最爱 , 但 是这个看法有些片面。如市区周立波故居 的大学毕业生谭 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国有私有经济并存 , 艺术表演 团体也
基本一样 , 公办 、 私办剧团都是 文化 艺术表演 团体 。 实践证明 ,
院, 他不仅连看了 1 0 多场, 而且还写了《 花鼓戏不只是长者的 民间职业剧 团也热切渴望文化部门去归 口领导他们 。 因此 , 我
精神家 园》 的观后感 , 引起了广大读者 的共 鸣。 们建议各级文化部 门都要把 民间职业剧 团的管理纳入议事 日 再如桃江黄泥 田青年花鼓戏剧 团成立 于 1 9 8 0年 , 那 时看 程 , 从宏 观上给予 指导 他们 , 从政治上 、 政策上 以及舆论 、 环境 戏 的老年人相信大多 已经作古 ,那么今天这批批 老年观众又 等方 面支持关心他们 , 从业务 上 、 艺术上去帮 助辅导他们 , 使 是从 哪里来的呢? 难道不是那时的青年吗? 这些剧 团还将 继续 演下去 , 还将有一代一代 的观众 出现 , 民间艺术就 是这样 , 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阳花鼓戏
益阳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是形成于益阳本土的花鼓戏。

这一路花鼓戏,历史悠久,影响很大。

同治元年(1862年)就有赵松山、赵兰山兄弟组建的职业班社大兴班。

之后,花鼓班社在益阳一带比比皆是,官厅视为洪水猛兽,四处悬令禁止,光绪十五年,在益阳茈湖口就立有“永禁花鼓”的石碑。

根据舞台语言的规范,益阳花鼓戏和益阳的花鼓戏均属长沙花鼓戏剧种。

又因声腔、剧目的不同,长沙花鼓戏又分有五个艺术流派(俗称路子),即益阳路子、西湖路子、宁乡路子、湘醴路子、长沙路子。

由于历史的原因,益阳拥有除长沙路子以外的四大艺术流派,花鼓众多,风格迥异,因此,人称益阳为“花鼓窝子”。

益阳花鼓戏起源于民间的山歌、劳动号子、丝弦小调和民歌。

一部分形成益阳地花鼓,为对子戏,又称二小戏,一丑一旦,后来加入小生,形成三小戏;民国时期,一部分与当地湘剧班同台演出,吸收了湘剧的表演、程式、锣鼓经、部分声腔和剧目,形成了正式的戏曲剧种。

益阳花鼓戏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出现鼎盛时期,剧团、剧作者、戏剧作品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
响,有地、县花鼓剧团和桃江县黄泥田剧团等一批小有名气的剧团,有彭铁生等一批颇负盛名的剧作家,有《风暴过洞庭》、《啼笑姻缘》等一批获奖剧目和《扯萝卜菜》等一批传统保留剧目。

益路花鼓戏的主要声腔有[益路川调(弦子腔)]、[八同牌子]、[老辞店调](打锣腔)等,剧目多为正、悲剧,如《芦林会》、《清风亭》、《赶潘》等。

益路花鼓作为重要艺术流派,2008年已被列为省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