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花鼓戏
浅谈“湖南花鼓戏”

浅谈“湖南花鼓戏”湖南的花鼓戏起源于长沙各地的山歌民歌以及民间歌舞,在清朝的时候开始正式的被确立,尤其是角色的发展。
受湘剧艺术的影响,湖南花鼓戏的表现题材也被不断扩大,最终丰富了所有的音乐。
在清朝的时候,各地民间习俗以及文化气息,乡土人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而花鼓戏也是扎根在民间,从而进行发展。
由于是从民间所起,所以花鼓戏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多的,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一听花鼓戏就来劲儿。
湖南花鼓戏可以直接追溯到清代,出现了田间休闲系民间音乐歌舞表演,这也使花鼓戏正式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虽然有一些地方的人对于花鼓戏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湖南人来说,花鼓戏就像是湖南文化的象征。
早期的花鼓戏,必须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随后花鼓戏总爱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很多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京剧。
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
花鼓戏最早起源于湖南省常德市一带,后逐渐发展壮大,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并在湖南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和演绎。
据传统说法,花鼓戏最初起源于明朝宫廷音乐“花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曲形式。
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结合了武打、腔调和舞蹈等元素,展现了湖南文化的特色和风采。
据1981年统计,湖南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二.“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湖南花鼓戏的一些特点:1. 音乐和舞蹈:湖南花鼓戏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
花鼓戏的音乐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配以锣、鼓、板等打击乐器和二胡等弦乐器,气势磅礴,节奏明快。
舞蹈方面,湖南花鼓戏以独特的步伐和身法表现人物情感,舞姿矫健而富有韵律感。
浅析长沙花鼓戏的现状与创新

少有 自行 创 编 剧 目, 多 是 演 出传 统 剧 目。 长 久 以往 , 大 队
19 3
临 的 文 化 生 态 危 机 却 是 无 法 掩 饰 之 痛 。基 层 “ ” 欣 赏 根 部 群 体 由于 老 龄 化 的面 临 几 乎 集 体 消 失 ,让 戏 曲百 年 来 建 立 的优 势 很 可 能 消 失 殆 尽 。 第 二 是 面 对 传 承 无 人 的 痛 苦 尴 尬 。 面 对 传 承 遭 受社
浅析长沙花 鼓戏
~ ● 刘 蜀
衣. 鼓流于长府 带成 ̄ 山、 调本花 为础 变 农j时民 沙 戏行原沙演而 。的歌为 的 及地鼓基 一 , - 期 间 小 花 以, 形 - 清 成
代 末叶。长沙花鼓戏 在原长 沙府地 区内分益阳 、 湖 、 西 宁
乡 、 陵 和 长 沙 5个 艺 术 流 派 。演 唱 时均 以长 沙 方言 为统 醴
唱段 却 浑 然 不 知 。 当 年 红 红 火 火 的 民 间 班 社 已被 霓 虹 闪
烁 的 酒 吧 、 杂 的 网 站 侵 占 了 昔 日繁 盛 的 舞 台 , 一 辈 的 嘈 老 艺 术 家 相 继 过 世 ,众 多 的 传 统 剧 目 因 为 无 法 传 承 也 在 逐
是花鼓戏 的传统 , 就是花鼓 戏的创作题 材 ; 的是题材 也 变 中 的 内容 。传 统 的剧 目所 讲 述 的 生 活 琐 事 在 当今 社 会 已
代 表 着 中 国具 有 地 方特 色 的剧 种 , 表 着 湖 南 人 的夜 色 , 代 我 们 需 要 并 且 有 义 务 地 去做 好 民 族 音 乐 的工 作 ,我 们 有 理 由相 信 , 沙 花 鼓 戏 在 众 多 人 的 关 心 呵 护 下 , 定 会 重 长 一 新 焕 发 风 姿 , 芳 四溢 , 来 一 个 全 新 的 时代 。 芬 迎
简述湖南花鼓戏

简述湖南花鼓戏一、花鼓戏的起源花鼓戏是清代中叶兴起的,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的地方小剧种之一,是我国古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花鼓戏是指湖南境内六种花鼓戏的总称,即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和邵阳花鼓戏,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逐渐形成了六个有着不同区域风格的地方花鼓戏。
”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也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力支持。
花鼓戏只是湖南众多地方戏曲的一个品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湖南花鼓戏与湖北、四川、江西等地的花鼓戏有很多的相似点,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二、发展历程花鼓戏,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
其中虽属“湖南花鼓戏”最为著名。
但湖南花鼓戏却是一个笼统的剧种概念,因为湖南花鼓戏根据流行地区的不同可细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
因此,严格来讲“湖南花鼓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地方剧种。
通常所见到的湖南花鼓戏经典代表剧目如《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实为代表湖南花鼓戏的长沙花鼓戏中的剧目。
但多数人并不能详细清楚地了解这些概念,所以人们一般所说的湖南花鼓戏其实就是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形成初期是以旧长沙府(今长沙县)为中心,后逐渐向周边县市辐射,其不只流行于长沙,在省内流传甚广,相对而言其它五个流派无论是流传范围还是知名程度来都远不及长沙花鼓戏。
因此,长沙花鼓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湖南花鼓戏的代表。
除岳阳花鼓戏之外,其它四个流派几乎都只在其所处县市或地区作代表性或象征性传承。
除湖南花鼓戏之外,在湖北有荆州花鼓戏(湖北花鼓戏)、黄孝花鼓戏、东路花鼓戏,安徽的凤阳花鼓戏,皖南花鼓戏,河南的豫南花鼓戏(光山花鼓戏),浙江的桐乡花鼓戏、包山花鼓戏、平湖花鼓戏等同名的地方剧种。
长沙花鼓戏念白的特点

长沙花鼓戏念白的特点■陶乐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摘要〕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不仅具有长沙话的语言特色,而且富有喜剧性、动作性、质朴性等多种艺术特征。
〔关键词〕长沙花鼓戏长沙话念白艺术特征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
由于其流行地区以及演唱的风格不同,可以分 为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
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距今已有 一百六十余年历史。
长沙花鼓戏是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由农村的劳动山歌、传统民间小调和地方花 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起来的。
它的表演角色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 主要声腔是“川调'因伴奏用丝竹乐器,民间又称它为“弦子腔'长沙花鼓戏多以生产劳动、家庭矛盾 或爱情为题材,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其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念白是指戏曲中人物的内心独白或两者对话。
它以一种介于读与唱之间的音调,将语言戏剧化、音 乐化,并以行当为基础,配合表情、身段同时并举,为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服务。
长沙花鼓戏中的念白主要以长沙话为代表;其内部复杂,有新老长沙话之分。
因而,要学好长沙花鼓戏 就必须说好长沙话。
一、 长沙花鼓戏念白的语言特色长沙话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长沙话的鼻尾韵有前移的趋势,如[h ]变为[-n ],[-n ]变为鼻化。
不过, 鼻化韵如山、摄、开、口、四等先韵,听起来有点像弱鼻尾,表明这种前移变化还未完成。
二是长沙话 与湖南其他地方的方言一样,只有子尾,没有儿尾,而且子尾非常丰富。
普通话的儿尾,长沙话通常省 略或用子尾。
普通话和其它汉语方言不带儿尾、子尾的,长沙话也往往加上子尾。
这也是其主要特点之 一,如纸条子(纸条)、禾线子(稻穗子)、蚂蚁子、麻雀子、椅子、桌子等等。
三是长沙话还保留入声, 自成一调,但无塞尾。
四是长沙话表示肯定的时候,不用“是”,而用语气词“嗯”!如“你去过”? “嗯 啰”!五是长沙方言因仍在受普通话的影响,至今还在变化,如,解放前的长沙话有尖团之分,舌尖前 音与舌尖后音之分,现在这些差别基本消失了。
长沙湖南的民间艺术之一

长沙湖南的民间艺术之一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也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长沙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其中民间艺术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长沙湖南的民间艺术之一——花鼓戏。
花鼓戏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结合了音乐、舞蹈、表演、杂技和戏剧等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
它以小鼓和唢呐为主要乐器,通过演员的吟唱和表演来讲述故事。
花鼓戏在长沙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了当地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花鼓戏通常以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为素材,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
演员们身穿传统戏剧服饰,以及戴着精美的面具,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向观众展示各种人物形象。
他们运用身体语言和手势,配合音乐和唱腔,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律感。
在花鼓戏中,观众可以感受到戏剧的张力和情感的冲击,沉浸其中,与演员一同进入故事的世界。
长沙的花鼓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表演传统。
许多优秀的花鼓戏演员和剧团在这里涌现出来。
他们通过创新和发展,使花鼓戏更加丰富多样,融入了现代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长沙风格。
长沙的花鼓戏不仅在本土受到欢迎,还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
除了舞台表演,花鼓戏在长沙还有其他形式的表达。
例如,在一些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人们会举行花鼓戏巡游和演出。
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剧服饰,用激情四溢的表演向人们展示花鼓戏的魅力。
这样的表演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还能够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长沙的花鼓戏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还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花鼓戏,长沙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他们成立了花鼓戏保护协会,并举办了许多培训班和比赛,以培养和发掘更多的人才。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加大了对花鼓戏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艺术形式。
长沙湖南的民间艺术之一——花鼓戏,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观众。
它不仅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才艺,还让观众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应该珍视和推广花鼓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非凡的艺术形式。
长沙花鼓戏经典曲目

长沙花鼓戏经典曲目长沙花鼓戏经典曲目(一)《天姥山》《天姥山》是明朝初期的作品,为中国古典舞蹈的代表作之一。
作曲家林德、司马鲁、白宽三人把《天姥山》改编成了长沙花鼓戏形式,令人印象深刻,极具感染力。
这首曲子朴实抒情,信手拈来,笔力饱满,节奏活泼,歌词雅致,陈述旷古,歌唱优美,风格独特,使得舞蹈更加生动宏伟。
(二)《一江清水》《一江清水》是湖南长沙花鼓戏的经典曲目之一。
这首曲子总体上用长沙花鼓的形式表达,抒情感人,朴实无华。
歌词节奏很活泼,叙事连贯,内容贴近生活,非常符合长沙花鼓戏的风格,使舞蹈更加生动,充满朝气。
(三)《桃花菩提》《桃花菩提》是一首清新抒情的曲子,反映出对自然风光的感悟。
歌曲内容描述了自然风光中春日冰雪,继而苍黄的桃花,再到最后日暮时分景色宁静,诠释出丰富的自然色彩。
作曲家林建贤、朱孝真以长沙花鼓的形式改编了这首曲子,使舞蹈更加生动突出,变得更加优美传神。
(四)《树古江边》《树古江边》是一首朴实无华的曲子,反映出对乡野的怀念之情。
歌曲内容描述了晨光笼罩山谷,江水微茫,周围芳草绿浓,树古倚碧波,雷雨在横山上洒淋,群烟交织,诠释出乡野清新古雅。
作曲家黄英以长沙花鼓的形式改编了这首曲子,使舞蹈更加宽广恢宏,每个动作都充满活力饱满的滋味。
(五)《月牙湾》《月牙湾》是一首清新宁静的曲子,反映出对大自然的感受。
歌曲内容描述了远眺碧波荡漾,白沙平铺,山势叠翠,洞庭湖月牙分明映衬着宁静的山水,令人心旷神怡,诠释出宁静自然的美丽。
作曲家黄文志以长沙花鼓的形式改编了这首曲子,使舞蹈更加生动珠玑,每个动作加以表现出丰富的感受。
长沙最值得一看的民俗表演有哪些

长沙最值得一看的民俗表演有哪些长沙,这座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城市,不仅有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风光和美食,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
这些表演承载着长沙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情,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寻长沙那些最值得一看的民俗表演。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长沙的湘剧。
湘剧是湖南的代表性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角色的情感和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唱腔优美动听,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让人陶醉其中。
舞台上的布景和服装也十分精美,展现了湖南地区的特色风格。
在观看湘剧表演时,你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故事之中。
长沙的花鼓戏也是备受欢迎的民俗表演之一。
花鼓戏以其欢快的节奏、幽默的对白和生动的表演而闻名。
它通常反映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演员们的表演诙谐有趣,常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花鼓戏的音乐旋律轻快活泼,让人忍不住跟着节奏打起拍子。
无论是讲述爱情故事还是展现乡村趣事,花鼓戏都能以独特的方式带给观众欢乐和感动。
除了戏曲,长沙的民间舞蹈表演同样精彩绝伦。
其中,龙舞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
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都能看到气势磅礴的龙舞表演。
长长的巨龙在舞龙者的手中翻腾飞舞,栩栩如生。
舞龙者们紧密配合,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技巧,展现出龙的威严和灵动。
他们的汗水和热情,让观众们感受到了团结和力量的象征。
还有一种不能错过的民俗表演是长沙的傩戏。
傩戏起源古老,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演员们戴着面具,身着奇特的服装,通过舞蹈和吟唱来驱邪祈福。
傩戏的表演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神秘的氛围,让人对古老的文化传统产生敬畏之情。
此外,长沙的木偶戏也是一大特色。
木偶戏通过操纵木偶来演绎故事,木偶们造型各异,动作灵活。
操纵者们在幕后通过巧妙的手法,让木偶们仿佛有了生命,展现出各种精彩的情节。
这种表演形式既充满了趣味性,又展示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湖南花鼓戏的分类

目录1.摘要、关键词、前言 (1)2.长沙花鼓戏形成发展概述 (2)3.长沙花鼓戏的声腔一唱腔特点分析 (3)㈠小调 (4)㈡牌子 (5)㈢打锣腔 (5)(㈣)川调 (6)4。
长沙花鼓戏吐字、咬字的特点㈠长沙话的声母、韵母 (7)㈡声调 (8)㈢咬字、吐字、归韵收音 (9)①咬字 (9)②吐字 (10)③归韵收音 (11)5.参考文献 (11)6.致谢词 (12)湖南花鼓戏的分类及声腔特点学生:甘甜指导老师:汪琦(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表演系,长沙410004)摘要【湖南花鼓戏具有小调、牌子、打锣腔和川调四种声腔一唱腔的形式,长沙花鼓戏是湖南六种不同形式花鼓戏之一,其声腔—唱腔方面,继承和保持着湖南花鼓戏共性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其个性特征。
在简单回顾长沙花鼓戏形成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其声腔—唱腔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以及吐字和咬字等特点进行简略论述。
】【关键词】花鼓戏;声腔特征前言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境内民间小戏的总称。
新中国成立以前,各地的花鼓戏名目繁多,例如,湘北的花鼓戏叫“小戏”;常德的花鼓戏叫榕榕戏;长沙的花鼓戏叫打花鼓、地花鼓,也曾被称作“楚剧”;衡阳的花鼓戏则叫“衡阳马灯”或“衡阳花鼓灯”;零陵花鼓戏叫“祁阳花鼓灯”或“道州调子班”邵阳花鼓戏则叫“花鼓灯”。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名目繁多的地方小戏统称为花鼓戏,各地区花鼓戏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曲调是相同的,但由于湖南各地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地理环境、语言音系、流行地区、声腔特点以及受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影响不同,各地区的花鼓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花鼓戏种类。
同时,按照中国戏曲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个地方剧种的确立,毕竟有其基本的条件,比如剧目、声腔、语言、班社及表演特色等,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无疑是舞台语言和唱腔音乐。
特别是声腔,它是区别不同剧种的最主要的标志。
依据这一基本原则,湖南各地的花鼓戏又可分为六个种类,即: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和岳阳花鼓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花鼓戏
起源
长沙花鼓戏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艺术。
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原长沙府一带,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
形成时期为清代末叶。
长沙花鼓戏在原长沙府地区内分益阳、西
湖、宁乡、醴陵和长沙5个艺术流派。
演唱时
均以长沙方言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故通称长沙
花鼓戏。
其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
小调4类约200余支,有传统剧目336个。
以
表演“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特色,
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爱情或家
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幽默诙谐,通俗易
懂,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清代中期以前,长沙一带盛行“地花鼓”、
“花灯”和“竹马灯”。
清代中叶以来,花鼓戏
逐渐流传开来。
旧时各地名称不同,宁乡一带称
之为“打花鼓”,浏阳各乡称为“花鼓灯”和
“竹马灯”,长沙望城一带和醴陵地区称其“采
茶戏”,本世纪40年代,有人称之为“楚剧”。
乡间则统称为花鼓班子,以班主命名,诸如得胜
班、土坝班、大兴班等。
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
长沙花鼓戏脱胎于湘中各地的山歌、民歌和民间歌舞,是在丑、旦歌舞演唱的“对子花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其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两小戏”阶段。
这是长沙花鼓戏的雏形。
与丑、旦歌舞演
唱的“对子花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二
阶段是“三小戏”阶段,这是花鼓戏正式形成并最具特色的阶段。
时间大约在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1821~1874年)。
“三小戏”是“两小戏”的发展,在丑、旦演唱的基础上,加入了小生行当,使花鼓戏脱离了歌舞演唱的旧套。
“多行当本戏”为第三阶段。
“多行当本戏”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增加了生、净等表演行当,剧目也从原来以小戏或折子戏为主而逐步变为搬演故事完整的本戏。
在这个阶段,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得到了完善,剧目进一步扩大,角色行当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表现力丰富、生活气息、地方特色十分浓郁的地方戏曲剧种。
清光绪年间,“湘中岁首有所谓灯戏
者,初出两伶,各执骨牌二面,对立而舞,
各尽其态”。
“灯戏’’乃指花灯、地花鼓一类
的歌舞演唱形式。
长沙花鼓戏就是在这种民
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劳动山歌、走场牌子
和戏曲音乐发展起来的。
最初由歌舞形式的
地花鼓发展为较有故事情节的对子花鼓;其
后发展为“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逐
渐具有戏剧性质,为草台班演出阶段;后来
吸收其他剧种的腔调、伴奏和表演等艺术表现手法成为戏曲剧种。
它的产生和形成都在民间,而不像其他剧种那样先由宫廷、上层社会提倡然后再传到民间,因此极具群众性。
解放前,长沙花鼓戏被统治者视为淫戏,严令禁演。
1909年(清宣统元年)长沙城曾贴有禁演花鼓戏的“四言训示”:“省垣首善,敦俗为先,淫戏卖武,谕禁久宣”。
艺人常被提锣毁箱或抓去坐牢游乡。
尽管如此,花鼓戏不但屡禁不绝,反而愈禁愈炽。
正如《醴陵县志》所载:“采茶一名花鼓,政府以其导淫,悬为历禁,然农村往往于新春偷演,禁不能绝”。
人们瞒过官府耳目,于夜深人静之时,深山野岭之处,铺4只扮桶,搭几块门板,以晒垫盖顶,缚草为台,尽情唱演,尽情观赏,所以演花鼓戏的班子曾一度被称为“草台班”。
民国后禁令松弛,1920年有“义和班”进入长沙正式演出。
1930~1940年又有“得胜班”在长演出,维持时间最长。
表现形式
在表现形式上,长沙花鼓戏剧目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特别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郁,轻松活泼的喜剧和嘻笑怒骂、泼辣热闹的闹剧很受观众的欢迎。
剧本语言生动,从民谣、民歌、俗语、歇后语中提炼对白和唱词,有时甚至就以极其朴素的生活语言入戏,通俗易懂,皆大欢喜。
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程式,如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纺纱等,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
多以表现劳动生活为主。
湖南花鼓戏从劳动人民群众中来,丰富了劳动人民
群众的生活娱乐。
现状
花鼓戏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清朝嘉庆以来,就在湖南及周边地区传播开来,
所以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长沙花鼓戏在新中国建立之前,长期受到统治者的禁演,艺人们经常被提锣毁籍或抓去坐牢游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长沙花鼓戏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长沙更是地地道道的“花鼓戏窝子”,1949年后,整理了传统戏《刘海砍樵》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并获奖。
50年代《刘海砍樵》唱遍全国。
1989年长沙市花鼓戏剧院重新整理改编的《海哥与九妹》赴日本演出,轰动东瀛。
还有《小姑贤》、《讨学钱》、《访友》、《喜脉案》以及现代戏《姑嫂忙》、《打铜锣》、《补锅》、《中秋之夜》等,其中拍成电影艺术片的有《打铜锣》、《补锅》、《喜脉案》等。
花鼓戏演员中还涌现了一批歌唱家如李谷一、张也等。
说起花鼓戏《补锅》、《刘海砍樵》这些经典唱段,年纪较大的男女老少都能信手拈来唱几段。
现在长沙花鼓戏在乡镇上是民间红白喜事、乡场集会及生产活动中最常见的民俗内容。
但现在很多年青人对这些经典的唱段不感兴趣。
文化内涵
长沙花鼓戏在表演艺术上变化多端,在题材内容上丰富多彩,是长沙等地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迄今为止,从文化和传播学、民俗和民间文学的视野而言,她不仅是民间红白喜事、乡场集会及生产活动中最常见的民俗内容,也是民间口头创作的文学宝库.从人文内涵与民俗学内容等的角度,系统、全面地研究花鼓的还没有。
经典名剧《刘海砍樵》
剧情为在天门山秀美群峰背景下,朴实善良的山民刘海与狐仙胡大姐上演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剧情以流传于世的湖南民间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刘海砍樵》情节为主线,用多元艺术形式表现湖湘文化的丰富内涵,演绎民俗之美、爱情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刘海砍樵
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湖南
花鼓戏《刘海砍樵》名段,由湖
南花鼓戏著名演员叶红饰胡秀
英,李左饰刘海,李晓嘉饰刘母。
刘海砍樵(比古调)
(女)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
比呀!
(男)胡大姐,
(女)哎
(男)我的妻,
(女)啊
(男)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
(女)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哪。
(男)那我就比不上罗!
(女)你比他还有多咯,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
(女)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随着我来走罗,(女)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行哪,(男)走罗嗬,
(女)行罗嗬,
(男)走罗嗬,
(女)行罗嗬,
(合)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哎。
(男)我这里将大姐也有一比呀,(女)刘海哥,
(男)哎
(女)我的夫,
(男)啊
(女)你把我比作什么人,
(男)我把你比织女,不差毫分哪,(女)那我就比不上哪!
(男)我看你俨像着她罗。
(女)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
(女)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走哇,(男)我的妻你随着我来行哪,(女)走哇,
(男)行罗,
(女)走哇,
(男)行罗,
(合)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