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间戏曲——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南省,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明珠。
在湖
南地区,花鼓戏一直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对湖
南花鼓戏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介绍其发展历程、演出特点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一、发展历程
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源于花山鼓曲和湖南早期音乐戏剧形式。
经过多年的演变和
改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清代,湖南花鼓戏开始流行于湖南各地,成为当地民众
喜爱的娱乐方式。
近年来,湖南花鼓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
重要代表之一。
二、演出特点
湖南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戏曲形式而闻名。
在表演方面,湖南花鼓戏注重舞
蹈和身体动作的表达,以及嗓音的高亢和对白的生动。
在戏曲形式方面,湖南花鼓戏以戏
曲节奏明快、旋律婉转、动作夸张和喜剧化为特点。
这种形式使得湖南花鼓戏独一无二,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研究成果
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工作在近几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发展
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
有学者通过对湖南花鼓戏的演变过程进行考察,
认为湖南花鼓戏在民间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还有学者对湖南花鼓戏的演出形式
和表现手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见解。
还有学者对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其在戏曲表演艺术上的独
特之处,并与其他戏曲剧种进行了对比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湖南花鼓戏的文化内涵,推动了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
浅谈“湖南花鼓戏”

浅谈“湖南花鼓戏”湖南的花鼓戏起源于长沙各地的山歌民歌以及民间歌舞,在清朝的时候开始正式的被确立,尤其是角色的发展。
受湘剧艺术的影响,湖南花鼓戏的表现题材也被不断扩大,最终丰富了所有的音乐。
在清朝的时候,各地民间习俗以及文化气息,乡土人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而花鼓戏也是扎根在民间,从而进行发展。
由于是从民间所起,所以花鼓戏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多的,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一听花鼓戏就来劲儿。
湖南花鼓戏可以直接追溯到清代,出现了田间休闲系民间音乐歌舞表演,这也使花鼓戏正式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虽然有一些地方的人对于花鼓戏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湖南人来说,花鼓戏就像是湖南文化的象征。
早期的花鼓戏,必须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随后花鼓戏总爱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很多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京剧。
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
花鼓戏最早起源于湖南省常德市一带,后逐渐发展壮大,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并在湖南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和演绎。
据传统说法,花鼓戏最初起源于明朝宫廷音乐“花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曲形式。
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结合了武打、腔调和舞蹈等元素,展现了湖南文化的特色和风采。
据1981年统计,湖南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二.“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湖南花鼓戏的一些特点:1. 音乐和舞蹈:湖南花鼓戏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
花鼓戏的音乐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配以锣、鼓、板等打击乐器和二胡等弦乐器,气势磅礴,节奏明快。
舞蹈方面,湖南花鼓戏以独特的步伐和身法表现人物情感,舞姿矫健而富有韵律感。
简述湖南花鼓戏

简述湖南花鼓戏一、花鼓戏的起源花鼓戏是清代中叶兴起的,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的地方小剧种之一,是我国古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花鼓戏是指湖南境内六种花鼓戏的总称,即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和邵阳花鼓戏,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逐渐形成了六个有着不同区域风格的地方花鼓戏。
”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也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力支持。
花鼓戏只是湖南众多地方戏曲的一个品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湖南花鼓戏与湖北、四川、江西等地的花鼓戏有很多的相似点,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二、发展历程花鼓戏,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
其中虽属“湖南花鼓戏”最为著名。
但湖南花鼓戏却是一个笼统的剧种概念,因为湖南花鼓戏根据流行地区的不同可细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
因此,严格来讲“湖南花鼓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地方剧种。
通常所见到的湖南花鼓戏经典代表剧目如《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实为代表湖南花鼓戏的长沙花鼓戏中的剧目。
但多数人并不能详细清楚地了解这些概念,所以人们一般所说的湖南花鼓戏其实就是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形成初期是以旧长沙府(今长沙县)为中心,后逐渐向周边县市辐射,其不只流行于长沙,在省内流传甚广,相对而言其它五个流派无论是流传范围还是知名程度来都远不及长沙花鼓戏。
因此,长沙花鼓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湖南花鼓戏的代表。
除岳阳花鼓戏之外,其它四个流派几乎都只在其所处县市或地区作代表性或象征性传承。
除湖南花鼓戏之外,在湖北有荆州花鼓戏(湖北花鼓戏)、黄孝花鼓戏、东路花鼓戏,安徽的凤阳花鼓戏,皖南花鼓戏,河南的豫南花鼓戏(光山花鼓戏),浙江的桐乡花鼓戏、包山花鼓戏、平湖花鼓戏等同名的地方剧种。
湖南花鼓戏-免费

益阳花鼓戏
益阳花鼓戏初为“童子装丑旦对唱”形式,表演内容多是农村青年的生活 趣事,如《看牛对花》、《扯笋》等。后来,演员由原来的小丑,小旦2人 对唱再增加1名小生,演唱形式也开始有了规范。表演时,一唱众和,以鼓 击节的打铜腔开始形成;由民歌发展起来的川调,亦具板式雏形。同时吸 收湘剧中的伴奏曲牌和锣鼓点子。继之,演员中又增加老生、花脸两个行 当。此后,剧目逐渐增多,如《芦林会》、《青风亭》、《山伯访友》等 等。及至行当基本齐全,声腔体制渐趋完善,题材逐渐丰富。至此,花鼓 戏作为区境的一个主要剧种,乃逐渐发展成熟。
牌子
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 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调
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 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三、角色行当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 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 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 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 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 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 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 等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 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 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
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湖南花鼓戏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 共同努力下,挖掘、整理和改编了许多传统剧目,其中在全国影响较大 的有《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蟾》等。
经典名剧 《刘海砍樵》
刘海砍樵(比古调)
(女)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呀!
(男)胡大姐,
(女)哎
(男)我的妻,
(女)啊
(男)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源自湘南民歌,从一 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 (小 旦、小丑、小生)演唱。
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 百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 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 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 土气息浓厚。音乐曲调有三百 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 体,辅以板式变化。
湖南花鼓戏按曲调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 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 川调: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
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
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 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 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 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而 《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 《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由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饰刘兰英, 著名的湖南花鼓戏国家一级演员彭复光饰李 小聪,钟宜淳饰刘大娘。
二、补锅
内容简介 生产队的养猪能手刘大娘,希望找一个有文化、 有技术、职业好、贡献大的小伙子做女婿。但女 儿兰英却瞒着她找了一个补锅匠做对象。刘大娘 和女儿的看法不一样,认为补锅是“屋檐脚下蹲, 一脸墨黑尽灰尘”的职业,没有什么出息。有一 天,刘大娘失手打破了煮潲的大铁锅,着急之中 拿了饭锅当潲锅,只好叫女儿去请补锅的师傅来 补锅。兰英与男友李小聪商定计策,要趁这个机 会来启发和教育妈妈。小聪来到兰英家,刘大娘 不知道小聪就是兰英的男朋友,催他快点补锅。 小聪不急不忙讲述自己的岳母看不起补锅匠,刘 大妈也表示赞同他岳母的思想,接着,小聪对刘 大妈的旧思想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她革命工作 是整体,七十二行都重要,彼此相依不能离。刘 大娘听小聪讲得有道理,表示不仅自己要改变旧 观念,还要帮助小聪劝说他岳母接受这个女婿。 小聪见岳母已回心转意,连忙向岳母表露身份。 刘大娘在满意的微笑声中接受了这位女婿。
湖南花鼓戏作文开头结尾

花鼓戏家乡风俗作文篇一花鼓戏,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是我国五大戏曲之一。
在我的家乡——岳阳,也有它的一席之地。
花鼓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岳阳的一种文化特色。
花鼓戏的音乐与唱腔十分丰富,包括了汉调、湘调、花灯调、花鼓小调、渔鼓调等数十种,声腔高亢激昂,优美动听,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乱弹”了。
我爱家乡的花鼓戏!花鼓戏里的人物都是一些普通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和妇女儿童。
他们大都是些穷苦人家,因此,他们大多都是唱一些民间小调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小调有一种十分浓厚的乡土气息,它给人们一种亲切之感,让人们在观赏花鼓戏时都仿佛回到了家乡。
我喜欢花鼓戏里那朴实真挚的爱情故事:《孟丽君》中“三打白骨精”里的“白骨精”为了害死唐僧就假扮成一个妇女去勾引唐僧,却被孙悟空识破。
后来她为了唐僧顺利取得真经而不惜与孙悟空为敌,最后又和他和好如初。
“五子登科”里讲述了一个父亲为让儿子读书而费尽心思、费尽周折的故事……《常德花鼓戏的那些事儿》篇二小时候,每到过年过节,村里总会请来花鼓戏班。
大人们早早地搬着板凳,占好位置,小孩子就围着戏台子跑来跑去,兴奋得不得了。
花鼓戏对我来说,就像是村里的一个大派对,热闹又神秘。
那时候不懂,只知道看那些穿着鲜艳戏服的人,在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有时候还挥舞着长袖,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后来长大了,慢慢了解到花鼓戏其实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它融合了民间小调、说书等多种艺术元素,用最地道的常德方言表演,听起来特别亲切。
记得有一次,村里来了个年轻的花鼓戏演员,他不仅唱得好,还会跟观众互动。
他说,花鼓戏最讲究的就是“情”字,无论是喜怒哀乐,都要让观众感受到那份真挚。
那场戏结束后,我站在人群里,心里暖暖的,仿佛自己也成了戏中人。
现在,虽然很少有机会再回到那个小村庄,但每次听到花鼓戏的声音,总能勾起我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花鼓戏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这个远在他乡的人,也能感受到家乡的味道。
湖南花鼓戏简介

湖南花鼓戏简介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
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
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
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
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
而《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湖南花鼓戏虽说后来发展有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但小旦、小生、小丑仍占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注重不断吸收传统的表演技巧,如岳阳花鼓戏就直接从巴陵戏中借鉴传统戏的袍带、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罗帽、胡子、把子和扑、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于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以丰富花鼓戏剧种的表现力。
剧种起源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湖南省。
它以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广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本文将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传承、艺术特点以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湖南花鼓戏始于明代,起源于湖南长沙一带的民间戏曲。
它的形成与湖南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民间艺术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湖南花鼓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湖南方言为基础,融合了湖南地方音乐、说唱、歌咏、舞蹈等元素。
在表演形式上,湖南花鼓戏采用左鼓右锣的伴奏方式,以及快、中、慢三种速度的编曲方式,展现出旋律优美、韵律丰富的音乐特点。
湖南花鼓戏还注重演员的身段表演和舞蹈技巧,充分展示出其独特的舞台魅力。
湖南花鼓戏的剧目题材多样。
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战争抗日等内容最为丰富。
这些剧目不仅在传统题材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还吸纳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元素。
湖南花鼓戏以其民间性和娱乐性为特点,深受湖南地区民众的喜爱和支持。
近年来,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者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通过对湖南花鼓戏起源、发展、变革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湖南花鼓戏的特点与内涵。
研究者对湖南花鼓戏的表演技巧与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通过对湖南花鼓戏的音乐特点、舞蹈形式、身段表演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湖南花鼓戏的艺术魅力与特色。
研究者还关注湖南花鼓戏的现代化保护与传承。
他们通过对湖南花鼓戏保护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路径。
目前湖南花鼓戏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湖南花鼓戏的词曲及剧目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表演形式、技巧等方面,对于湖南花鼓戏的剧目创作、传承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湖南花鼓戏研究的地域局限性较强。
由于湖南花鼓戏的发源地和传播范围有限,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湖南地区,对于其他地区的花鼓戏形态和演变规律的研究较少。
为了推动湖南花鼓戏的研究与传承,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湖南花鼓戏剧目的研究,挖掘和整理湖南花鼓戏的珍贵资源;加强湖南花鼓戏的地域比较研究,探索湖南花鼓戏在不同地区的变异与发展规律;还应该加强湖南花鼓戏的艺术保护与传承,培养更多的湖南花鼓戏传承人,开展传统戏曲艺术教育,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鼓戏的分类(主要四种)
1.
长沙花鼓戏 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地花 鼓—花鼓灯)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 主要的 剧目有《刘海砍樵》、《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 租》等五十个剧本。 岳阳花鼓戏 和长沙花鼓戏第二种声腔都叫“锣腔”。“锣腔”也叫 “打锣腔”即演唱时用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人声帮腔。解 放前荆州花鼓戏也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50年代才加入文 场伴奏。剧目主要有 [采茶调]、[望娘调]、[倒板调]、 [四季青]、[采莲船调]。
花鼓戏的剧照及声音片段
刘海砍樵
采茶调
跳粉墙
补锅
声腔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 式变化。 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类 川调 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 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打锣腔 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 戏主要唱腔之一。
2.
3. 常德花鼓戏 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临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 它源于民间的“采茶灯”“车儿灯”,清末流入城市。宣统年 间《长沙曰报》就有常德禁“花灯淫戏”的记载,正因为此, 才迫使后来花鼓戏班与汉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汉剧 的影响。主要剧目有《林英观花》、《跳粉墙》、《拣菌子》、 《双下山》以及解放后改编的《尤二姐之死》。新编现代戏 《山村兽医》。 4. 衡州花鼓戏 是一种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各地的名 称不同,在衡阳、衡南、耒阳、常宁一带称之为“马灯”,攸 县、茶陵一带称为“地花鼓”,安仁一带称为“花灯”,永兴 江左一带也叫“花灯”,江右则叫“唱调”。主要剧目剧目有 《婆媳比武》、《补锅》、《春山坳》、《重相遇》、《两锅 汤》等。
牌子 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 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调 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 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花鼓戏的现状及问题 在现在这个“娱乐之上”的时代,花鼓戏却走向了没落。 这与花鼓戏表演人才的大量流失也不无关系。由于经济效益的 缺失,也由于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人才统筹管理机制,众多花 鼓戏表演人才开始走向各大“歌厅”,开始表演其他的行当, 或者干脆另谋出路。这使处于颓势的花鼓戏更是雪上加霜。 究其根本,要想改变花鼓戏的现状主要应该致力于以下几个方 面的问题:1,让花鼓戏重新充满活力,吸引各个年龄段的观众; 2,在致力于传统剧目精华的的同时又与时俱进对剧目、演出形 式等进行创新;3在政策层面上拓宽融资渠道,获得充足的资金 来支持花鼓戏的发展;4加强对花鼓戏表演人才及演出市场的管 理和规范。
湖南民间戏曲——花鼓戏
1 花鼓戏的简介 湖南花鼓戏又称湘剧,源自于湖南益阳,后发展到湖北、 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 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 阳花鼓戏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风格。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 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 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 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 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 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著名演员有廖春山、王佑生、 张树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