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益阳花鼓戏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调研报告
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市场演出现状及传承发展建议

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市场演出现状及传承发展建议作者:吴穗刘晓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1期摘要:益阳花鼓戏是湖南省花鼓戏中,颇有代表性的重要艺术流派。
在益阳市所辖的各县(市)区及毗邻的湖北、江西等省的部分县市,活跃着一支支精干的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他们扎根民间,主要以广大乡村和集镇为基地,其演出活动出现应接不暇的可喜局面。
关键词: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演出现状;传承发展建议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63-01益阳花鼓戏是湖南省花鼓戏中,颇有代表性的重要艺术流派。
在益阳市所辖的各县(市)区及毗邻的湖北、江西等省的部分县市,活跃着一支支精干的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他们扎根民间,主要以广大乡村和集镇为基地,其演出活动出现应接不暇的可喜局面。
为此,本文重点阐述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市场演出现状及传承发展建议。
一、应接不暇的演出市场民间职业剧团因为其规模较小、行动方便、舞台场地要求不高、包场价格比较低,所以在广大农村深受欢迎。
在益阳境内、周边县市以及毗邻的湖北和江西等地的县城、乡镇,他们的市场非常广阔、演出十分活跃,大多数剧团应接不暇。
他们虽然在政策上没有专业剧团那么多照顾,但是民间剧团凭借其顽强的草根性,把花鼓戏这一“下里巴人”文化演唱得红红火火。
除正规剧院演出外,有的剧团还由个人举办红白喜事包场,包场费每场也不得少于5000元,如南县文化馆花鼓戏剧团这样的包场每月有20多天。
不少剧团一天要演两场,即日场和晚场。
花鼓戏的演出也有旺季和淡季,农历每年正、二、三月是旺季,四、五、六月是淡季,中秋以后又是旺季。
他们大都淡季跑县城,旺季跑乡镇。
观众少则千人,多则上万(草台),呈现老年、壮年和青年同场共享的局面。
据沅江市花鼓剧团统计湖北公安县城的演出情况,老年观众占60%、青壮年占40%,而岳阳汨罗老年观众占55%、中年占30%、青年占15% ,其他各团反映大多为老年占60%,青壮年占40%。
当下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与发展研究

34
( 三 ) 改进花鼓戏剧团管理模式 完善花鼓剧团管理模式,增强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引进 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精简戏班成员,求精 不求多,考核戏班成员的出勤和表演,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增强戏班成员的工作意识。 ( 四 ) 增加政府扶持力度 加强政府对继承和发展的支持,为花鼓舞的表演提供政策 和资金上的保障。做好花鼓戏传承及发展工作尤为重要,以便 能够改善花鼓戏存在的资金匮乏现状,并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 到花鼓戏中来,为花鼓戏的发展提供引导性作用,并邀请相关 的专家到当地为花鼓戏表演人员提供专业的指导,并做好人才 培养工作,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对花鼓舞表演进行科学的管 理。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增加政府扶持力 度,并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保护花鼓舞,增加花鼓戏的投资力度, 为花鼓戏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以确保花鼓戏能够得到 更好的传承。 ( 五 ) 加大花鼓戏研究及创新 加大对花鼓戏进行研究,做好一系列的组织、创造、创新 工作,为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促进历 史文化价值和审美情感价值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各个时期 的花鼓戏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并运用标准化的表演手法, 以老艺人演唱及舞台表演为录音录像等方式收集素材,花 鼓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较大,并且 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展现出了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 性,应从中培育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戏曲剧目,以便能够 展现出花鼓戏的特色 [3]。 结论: 针对现阶段湖南花鼓戏传承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 寻找花鼓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创新花鼓戏的内容和形 式,加大湖南花鼓戏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花鼓戏传承人保护 机制,改进花鼓戏剧团管理模式,增加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花 鼓戏研究及创新,做好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确保能够将 历史悠久的花鼓艺术健康和持久的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朱咏北 . 简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价值与保护原则 [J]. 音 乐天地,2018 (12):53-56. [2] 周勇 . 城市空间拓展与湖南花鼓戏文化内涵传承 [J]. 城 市学刊,2017,38 (06):84-88. [3] 徐玉兰 . 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中的融合与传承 [J]. 湖南大 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 (04):68-70.
湖南花鼓戏艺术魅力与发展现状-戏剧论文-艺术论文

湖南花鼓戏艺术魅力与发展现状-戏剧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花鼓戏的由来花鼓戏是一种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
花鼓戏最初的雏形源于宋代的一种民间技艺花鼓,这是一种没有故事情节且简单的歌舞艺术形式。
经过明、清的发展,也开始融入其故事情节,并初步形成了一旦一丑角色的戏曲形式。
从宋代的花鼓到明清时期增添了故事情节及角色的变化,这与花鼓戏班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班社的作用在于组织和聚集花鼓戏演员、承接演出,收徒传艺、训练艺人、排练剧目,有时也收集和创作一些剧本。
这与现在的剧团职能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它更为自由,更接近老百姓,起到自娱自乐的效果。
但对于花鼓戏这样一种地方性小戏曲,常常也会遭到禁演和歧视。
所以,在演出时必须兼顾表演一些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很大程度上使花鼓戏与大戏剧目之间形成了一种交流与借鉴。
二、湖南花鼓戏艺术魅力在中国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深受老白姓喜爱的地方戏曲,不同的地域其风格也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地域性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形成不同地域的独特风格。
湖南花鼓戏从明清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按其不同的特色发展来分类,可以分为: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宁乡花鼓戏等。
长沙花鼓戏是指以长沙话为舞台语言的花鼓戏,主要流行在原来古长沙府所管辖的十二个县如湘潭、浏阳、醴陵益阳等地。
其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描写人们的劳动生产、四季景色、歌颂爱情、反应社会现实、描写生活小事、歌颂和讽刺人和物、传说神话故事等等。
通过小故事来反映社会现状或告诉人们一些人生哲理,对人们具有教化作用。
整部剧作通过选取民间生活中讨学钱这样一件小事,以小见大,将当时的社会现象用诙谐的形式描写出来。
就人物角色的塑造来看,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1.没有真才实学的私塾先生(张先生),反映出旧式文人落魄和滑稽的形象;2.能言善辩、机灵聪慧的陈大嫂,这一点属于传统花鼓戏一旦一丑演唱的形式。
浅析益阳花鼓戏在湖南戏剧中的地位与价值

浅析益阳花鼓戏在湖南戏剧中的地位与价值摘要:花鼓戏是在我国南方几个省区流行一个戏剧模式,它大概在清朝中后期兴起,是我国地方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花鼓戏是指湖南境内六种花鼓戏的总称。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地区最有地方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又因地区差异,分为益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等。
本文,以益阳花鼓戏为研究对象,通过介绍益阳花鼓戏的一些特点,分类,具体地来阐述,益阳花鼓戏在湖南戏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湖南;益阳;花鼓戏;戏剧;作用Abstra ct :Flower Drum Operai s the rise of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 y mainly spread in one of the southe rn provin ces where small operas, i 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cien t drama. H unanFlower Drum Operai s the territ ory of six kindso f HunanFlower Drum Operai n genera l. HunanProvin ce, HunanFlower Drum Operai s the most representati ve of the local operas where, because of region al differences, divide d Y iyang Flower Drum Opera, Changsha Fl ower Drum Operaand so on. In this paper, Y iyang Flower Drum Operafor the study, by introd uci ng some of the features of Y iyang Flower Drum Opera, classi f icati on, specifi call y, to illust rate, Flower Drum OperaY iyang in Hunan, the positi on and role in the drama.Keywor ds: Hunan; Y iyang; Flower Drum Opera; drama; role目录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益阳花鼓戏民间职业剧团市场演出现状及传承发展建议

场和晚场 。 花鼓戏 的演出也有旺季和淡 季 , 农历每年正 、 二、 三 然而 , 阻碍其传承发展壮大前景 的问题也不容小视 。 其突出的 他们大都淡季跑县城 , 旺季跑乡镇。观众少则千人 , 多则 较简 陋; 排练场所 , 演 出条件差 , 没有 自己的流动舞台车。 剧团 市花鼓剧 团统计湖北公 安县城 的演 出情况 , 老年观众 占 6 0 %、 年占1 5 % ,其 他 各 团反 映大 多为 老 年 占 6 0 %,青壮 年 占
一
民间职业剧 团这朵花鼓戏的奇葩开得更加美丽鲜艳 。
4 0 %。 ,
青壮年 占 4 o %, 而岳 阳泪 罗老年观众 占 5 5 %、 中年 占 3 0 %、 青 供 同行参考 。
因此 , 就有少部分人认 为看 花鼓 戏只是老年人的最爱 , 但 是这个看法有些片面。如市区周立波故居 的大学毕业生谭 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国有私有经济并存 , 艺术表演 团体也
基本一样 , 公办 、 私办剧团都是 文化 艺术表演 团体 。 实践证明 ,
院, 他不仅连看了 1 0 多场, 而且还写了《 花鼓戏不只是长者的 民间职业剧 团也热切渴望文化部门去归 口领导他们 。 因此 , 我
精神家 园》 的观后感 , 引起了广大读者 的共 鸣。 们建议各级文化部 门都要把 民间职业剧 团的管理纳入议事 日 再如桃江黄泥 田青年花鼓戏剧 团成立 于 1 9 8 0年 , 那 时看 程 , 从宏 观上给予 指导 他们 , 从政治上 、 政策上 以及舆论 、 环境 戏 的老年人相信大多 已经作古 ,那么今天这批批 老年观众又 等方 面支持关心他们 , 从业务 上 、 艺术上去帮 助辅导他们 , 使 是从 哪里来的呢? 难道不是那时的青年吗? 这些剧 团还将 继续 演下去 , 还将有一代一代 的观众 出现 , 民间艺术就 是这样 , 把
新时期湖南花鼓戏发展中的症结与对策

新时期湖南花鼓戏发展中的症结与对策陈慧【摘要】湖南花鼓戏具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声腔独特、地方色彩浓厚,语言通俗、作风淳朴,凝聚了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是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小戏。
在20世纪中期深受湖南民众的喜爱,在南方地区影响力较大,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电视机、DVD等现代电子产品不断普及,直到现在网络时代的到来,不断的冲击着花鼓戏的发展市场。
当代青年对流行文化的追随,逐渐冷落了花鼓戏艺术,观众数量不断减少,如果不制定科学的花鼓戏发展方案,其市场发展前景堪忧。
%Hunan Flower Drum Opera,having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unique tune,a strong lo-cal color,popular language,simplestyle,condense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folk artists,is the most influential local opera.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Hunan Flower Drum Opera is Hunan people’s favorite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especially after 1990s,TV,DVD and other modern electronicproducts’sprea-ding that making continuous impact on Flower Drum Opera market until the network era coming.However,with the following of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Flower Drum Opera art is ignored by the youth and the number of audience is decreased.Therefore,carrying ou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cheme of the Hunan Flower Drum Opera is very important in order to make sure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118-120)【关键词】湖南花鼓戏;发展症结;解决方案【作者】陈慧【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7.5(一)湖南花鼓戏的起源花鼓戏是采茶戏、杨花柳、灯戏等剧种的统称,湖南花鼓戏是花鼓戏的一个分支,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的民歌,是农村地区颇受喜爱的民间小曲,花鼓戏的内容源于生活,曲风淳朴,多数是关于百姓生活、爱意表达。
当下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与发展研究

当下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与发展研究摘要:为了能够对于湖南的花鼓戏进行更好的传承,本文主要对于湖南花鼓戏目前在传承过程当中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并且从加大宣传力度以及健全保护机制和改进目前的管理模式等方式入手,有效的促进湖南花鼓戏未来的良好发展,促使湖南花鼓戏能够体现出艺术价值以及历史价值。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问题与发展引言湖南花鼓戏指的就是湖南民间的一些小戏的总称,主要的艺术表演形式就是载歌载舞,而且整体通俗明快,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这也是非常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一种地方剧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以及发展就面临了非常多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含着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所造成的冲击以及现代化群众的审美出现了变化,包括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变革。
在这样的条件下,湖南花鼓戏在传承时面临着非常大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在专业表演人才不断的流失,也缺乏创作人员,同时整体的管理模式稍显滞后,戏曲的内容也比较陈旧,这些短板的出现也导致湖南花鼓戏的传承陷入了瓶颈期。
因此创造性的对于湖南花鼓戏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让湖南花鼓戏能够真正的体现出艺术价值以及历史文化价值已经成为了时代所发展的重要职责。
1、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传统的花鼓戏跟其他的戏曲剧种一样,是具有自己独立的一套完整故事表演手段的,并且也有着一个比较稳定的演出模式,虽然说能够在演出的过程当中体现出古典的艺术美,但是目前所使用的表演形式毕竟是以古人的审美价值来作为取向的一种产物,难免会显得整体的表演形式过于的老套,如果我们只是传统的沿用以前的艺术手段的话那么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和现代化审美观的差距。
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以及60年代左右的时候,所创作出来的戏曲往往并不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有一部分的作品都是以同样的题材作为演出的,并没有做到推陈出新,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花鼓戏的剧目就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跟当时的人民群众的生活进行了连接,所以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新时期湖南花鼓戏发展中的症结与对策

湖南 工业 大学学 报 ( 社会科 学版 )
V o 1 . 2 0 N o . 5
O c t . 2 0 1 5
2 0 1 5年 1 0月 J OURNAL OF HUNAN UNI VERS I TY OF TECHNOL OGY S OCI AL S CI ENCE EDI TI ON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1 1 7 X. 2 0 1 5 . 0 5 . 0 2 4
The Cr u x a nd Co u nt e r me a s ur e s o f t he De v e l o p me nt o f
Hun a n Fl o we r Dr u m Ope r a i n t he Ne w Pe r i o d
流行 文化 的追随, 逐渐冷落 了花鼓戏艺术, 观众数量不断减 少, 如果不制定科 学的花鼓戏发展 方案 , 其市场发展前景 堪忧。 [ 关键词 】 湖 南花鼓戏 ; 发展症 结; 解决方案
[ 中图分类号 ] J 6 1 7 .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1 1 7 X( 2 0 1 5 ) 0 5— 0 l 1 8一 O 3
最具影响力的地 方小戏 。在 2 0世纪 中期深受湖南民众的喜 爱 , 在 南方地 区影响力较 大, 改革开放之后 , 尤其是 2 O世 纪 9 O年
代之后 , 电视机、 D V D等现代 电子产品不断普及 , 直到现在 网络 时代 的到来 , 不断的 冲击着花鼓戏 的发展 市场 。当代 青年 对
a f t e r t h e r e f o r m a n d o p e n i n g u p,e s p e c i ll a y a f t e r 1 9 9 0s,Tv,DVD a n d o t h e r mo d e i l l e l e c t r o n i c p r o d u c t s’s p r e a — di ng t h a t ma k i n g c o n t i n u o u s i mp a c t o n F l o we r Dr u m Op e r a ma rke t u n t i l he t n e t wo r k e r a c o mi n g . Ho we v e r ,wi t h t h e f o l l o wi ng o f c o n t e mp o r a r y p o p u l r a c u l t u r e,F l o we r Dr u m Op e r a a r t i s i g n o r e d b y t h e y o u t h a n d t h e n u mb e r o f a u d i e n c e i s d e c r e a s e d.Th e r e f o r e,c a r r y i n g o u t s c i e n t i f i c d e v e l o p me n t s c he me o f t h e Hu na n F l o we r Dr u m Op e r a i s v e r y i mp o r t a n t i n o r d e r t o ma k e s ur e i t s de v e l o p me n t p r o s p e c t s . Ke y wor ds : Hun a n Fl o we r Dr u m Op e r a;d e v e l o p me n t C u X;s r o l u t i o n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关于花鼓戏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调研报告团队: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文化调研小组组员:曾潇2010级英语一班阳灿霞2010级工商管理一班蔡元2010级广告一班指导老师:罗兰容(讲师)调研地点:省市赫山区调研时间:2012年8月14日-2012年8月22日摘要市位于省中部偏北,洞庭湖畔,是丰沃的“鱼米之乡”。
钟灵毓秀的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戏曲流派众多,更有“花鼓窝子”的美誉。
其中,花鼓戏闻名遐迩,是乡土文化最具地方特色的亮点。
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是形成于本土的花鼓戏,是民间艺术的璀璨瑰宝。
益路花鼓历史悠久,早在清代晚期,以地花鼓和民间歌舞为基础的花鼓戏音乐便在一带迅猛发展。
它乡土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情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真实地反应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是湘中湘北地区的民间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化、城市化、人口流动地不断加速,极具民族特色以及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都不同程度地面临退化甚至消亡乃至被彻底遗忘的危机。
作为传统戏剧文化的花鼓戏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其表演、服装、风格都明显落后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80后90后对于花鼓戏十分陌生甚至于漠然。
在多元化现代文明的挤压下,花鼓戏面临步履维艰的窘境,被逐渐边缘化。
如何让花鼓戏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亟待解决与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们调研小组对花鼓戏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走访了赫山区文化局、市花鼓戏剧院工作者、乡镇普通群众等,通过实地考察、单独走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目前花鼓戏的地方优势、制约因素、管理机制和外部因素等,探索有利于花鼓戏传承以及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字: 传统戏曲文化,花鼓戏,现状,发展,对策目录摘要 (2)第一章基本概况 (4)第二章发展现状 (5)2.1 人才流失,青黄不接 (5)2.2 观众贫乏,市场疲软 (6)2.3 经费匮乏,入不敷出 (7)2.4 管理疏漏,制度老化 (8)第一章思考与对策 (11)3.1 政府层面 (11)3.2 行业层面 (12)3.3 自身层面 (12)3.4 各级学校及媒体层面 (14)第二章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6)指导老师评估意见 (17)市位于省中部偏北,洞庭湖畔,是丰沃的“鱼米之乡”。
钟灵毓秀的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戏曲流派众多,更有“花鼓窝子”的美誉。
其中,花鼓戏闻名遐迩,是乡土文化最具地方特色的亮点。
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是形成于本土的花鼓戏,是民间艺术的璀璨瑰宝。
益路花鼓历史悠久,早在清代晚期,以地花鼓和民间歌舞为基础的花鼓戏音乐便在一带迅猛发展。
起源于民间的山歌、劳动号子、丝弦小调和民歌,念白及唱词均是当地方言,乡土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情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真实地反应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是湘中湘北地区的民间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化、城市化、人口流动地不断加速,极具民族特色以及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都不同程度地面临退化甚至消亡乃至被彻底遗忘的危机。
作为传统戏剧文化的花鼓戏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其表演、服装、风格都明显落后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80后90后对于花鼓戏十分陌生甚至于漠然。
在多元化现代文明的挤压下,花鼓戏面临步履维艰的窘境,被逐渐边缘化。
如何让花鼓戏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亟待解决与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们调研小组对花鼓戏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走访了赫山区文化局、市花鼓戏剧院、乡镇普通群众等,通过实地考察、单独走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目前花鼓戏的地方优势、制约因素、管理机制和外部因素等,探索有利于花鼓戏传承以及发展的新思路。
一、花鼓的发展历史益路花鼓源远流长,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在县的桃花江(今桃江县),就有松山、兰山兄弟组织的“大兴班”活动。
清代晚期,的戏曲音乐艺术已经成熟,而在清末,外来剧种的纷纷流入更促进了花鼓戏向高层次发展。
民国初期,四大风格迥异的花鼓路子同时盛行于,为赢来“花鼓戏窝子”的盛誉,而抗战时益路花鼓的“宝和班、仁寿班等更是深入湖区、山区宣传抗日救亡,为抗日救国做出突出贡献。
解放后,一大批益路花鼓的精英,以原市花鼓戏剧团为基地,不断地创作、实践将益路花鼓的艺术发扬光大。
与此同时,在文化部门带领下,各个民间职业剧团开展戏曲改革运动。
一大批新兴文艺工作者涌入花鼓戏的队伍,将花鼓戏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1956年,原市花鼓戏剧团整理演出的传统戏《三女抬板》受到毛主席的盛赞,艺术大师梅兰芳也在《人民日报》撰文赞扬《生死牌》演出成功,并高度评价花鼓戏演员表演的精湛,这也为花鼓戏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可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戏曲的不景气,花鼓专业剧团和艺术人才数量日益萎缩,这些颇具泥土芳香的艺术形式濒临失传。
80年代初,有地区、县、南县、沅江、安化等8个专业剧团,而到目前为止,在每况愈下的发展境遇下,全市仅有赫山剧团和资阳剧团2个专业剧团、26个民办剧团。
赫山花鼓剧团是专业剧团中唯一还在正常运转和发展中的代表。
而全市围,从事花鼓戏艺术的人员已不到400人,花鼓戏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
二、、花鼓的发展困境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花鼓戏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有:(一)人才流失,青黄不接。
一方面,花鼓戏剧团资金状况捉襟见肘,留不住人才。
随着老艺人们相继辞世,还有部分艺人考入音乐院校、调往省级艺术团甚至于半路转行,人才流失严重,人员老化,在岗人员阵容不齐,使得剧团正常运作都成问题,甚至出现花钱请演员来临时组合或借演员的尴尬情形。
而年青的演员和艺人对花鼓戏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戏曲的专注与热爱程度也远远不及老一辈,更使得花鼓戏形势不容乐观。
另一方面,在艰难的市场环境和长期偏低的工资水平下,花鼓戏很难吸引优秀学员。
“条件好的孩子都去学唱歌、学演电视剧了。
”一位剧团的剧务在接受访问时感慨道,“谁会愿意选择不景气又收入拮据的戏曲呢?”以资江花鼓戏剧团为例,剧团近18年都没有培训过小演员,也未引进过任何新的艺术工作者。
戏曲表演成材难,成材率低,工资收入低,高成本付出和低回报之间的巨大落差使得许多有天赋的青少年都望而却步,花鼓戏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与其他剧团同类人员相比,演员对收入的满意度(注:表格引自《地方花鼓戏的发展与艰难并存》的问卷调查调研数据)一、观众贫乏,市场疲软1.外部:在现代文明、互联网时代高歌猛进的当代社会,人们的选择日趋多元化。
即便在当代农村,各种原本属于城镇的文化形态也通过电视等媒体迅速进入人们的视线,使得戏曲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流行歌曲、摇滚音乐、电影、电视等诸多现代文化艺术形式的强烈冲击下,花鼓戏等曲艺一度处于不景气的状态。
“广场文娱”和“斗室文娱”并存的文化市场,戏曲艺术不再是往日的市场盟主。
打麻将的多了,跳广场舞的多了,看电视的多了,看戏的却越来越少了。
戏曲丧失了一大批观众,尤其受到年轻群体的冷落,演员的地位更是远不如过去。
传统戏剧遭受冷落的尴尬境地令不少业人士痛心疾首。
2.自身:戏曲唱腔旧,节奏缓慢。
咿咿呀呀的唱腔,旧的唱词,拖沓的节奏,无法吸引现代快节奏、追求新潮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
地域色彩浓厚的花鼓戏以方言见长,而在普通话大力推行的现代社会,年轻人可能难以理解花鼓戏的唱词。
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更让观众觉得过于呆板。
同时,花鼓戏缺乏持续的创新,总是翻来覆去地演那几出老戏,鲜有跟上时代以及贴近生活的新剧出现。
①制约花鼓戏剧团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花鼓戏剧团演员的危机感来源(注:表格引自《地方花鼓戏的发展与艰难并存》的问卷调查调研数据)三、经费匮乏入不敷出在,花鼓戏剧团的收入主要来自国家拨款以及包场演出。
花鼓戏各剧院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每天拨的扣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早已所剩无几,很难应付剧团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
工资尚且无法足额保证,而其他诸如办公、剧目生产创作、设备购置等经费更是严重缺乏。
经费入不敷出,艺术生产也是举步维艰,剧本创作、道具购置、排练演出、维修等方面都缺乏生产经费。
设施旧,设备老化,道具服装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购置的旧行头,无钱更新,同时也缺乏合适的排练场地,一些剧团甚至无资金购置自己的流动舞台车,无法适应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更影响到艺术生产的质量。
而包场则主要在婚丧嫁娶、做寿时由私人包场。
迫于生存压力,一些官办剧团也只能在各个乡村找寻养家糊口的演出机会,许多专业剧团的演员为了谋求更高经济收入,出现向民间剧团发展的“逆向人才流动“现象。
在部分剧团,由于人员的老化,养老保险的缺失,离退休人员工资更成了剧团沉重的负担。
剧团除去为员工付的社保费用、自身办公费用后,能发的人均工资相当拮据,艺术生产经费更是少之又少。
民间剧团基本情况调查表(注:表格引自《地方花鼓戏的发展与艰难并存》的问卷调查调研数据)四、管理疏漏制度老化1.部缺乏严格规的管理制度许多剧团依旧沿用沿袭老制度,许多松散制度形同虚设。
演员请假、缺演现象得不到约束。
另外,根据走访情况来看,一些剧团也存在腐败现象,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政府拨下来款未能被一些剧团领导用到实处,许多就用到开会、招待等事项上。
同时,部也缺乏完善考勤与激励机制,各工作岗位职能未得到明确,制度不健全。
2.人事制度繁琐由于剧团是差额拨款的文化事业单位,所以剧团不像过去一样由自己招工而是由人事局安排,剧团没有自主权。
调集人才往往需要通过人事部门、编为人事编等,繁琐而拖沓,影响人才流入。
3.分配方式不合理在多年沿袭的旧制度下,一些剧团依旧实行档案工资制。
而职称工资制也存在一些问题,演员工资是按演员职称发,而职称又基本上是按工龄评,结果一些干得多的青年演员反而收入很低,而干事少甚至无事干的老演员反而工资高,这便会造成“老的无事可干、少的不想干,效益都很差”的尴尬局面。
另外,一些人为了评上高职称,拉关系、假冒职称等也并不罕见,滋生了一些腐败现象。
第三章花鼓的重振之策根据调研所得情况进行分析,本调研小组尝试提出重振花鼓的新思路,以备咨用。
一、政府层面1.法律上:加强政府职能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保护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在省“四化两型”建设的东风之下,加强地方戏曲文化建设无疑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步骤,也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利用政策优惠扶持花鼓戏剧团的发展。
2.经济上:优化拨款方案,加大对花鼓戏发展的扶植力度经济上进行支持,加大资金扶助力度,完善剧团设备设施,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赞助、投资。
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政策调控,运用价格调节、税收优惠等引导农村民营剧团进入公平竞争的行列。
对带有公益性的花鼓戏剧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对进农村演出的节目根据演出场次予以适当补贴。
3.文化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引导群众喜爱花鼓戏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帮助剧团与政府部门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形成良性运作模式,鼓励与引导农村业余剧团走向高雅以及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