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城市居民幸福感评价研究
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l
济
评 级
指 标 体 系 节能 减排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 万元工业增加值烟 尘排放量
国家环保模范城 全 国平均水平 全 国平均水平 金 国平均水平
=
两, 两
-l
则 = ] t 即为所 求特 征 值 的特 征 向量 ( )计 算判 断矩 阵 的最 大特 征值 l a 4 x m
I = [ 一 ∑
t -1
)/ 】 I
式 中 表 示 向量 的第 i 个元 素 ( )一 致性 检验 5
设 C =( t I Ir ) ( 一1 一一" /H ) 则 c =C /I R IR
Ec n mi o o c& T a e U d t u NO. 2 0c o e 2 1 r d p a eS m. 2 0 tb r 0 1
皖 江 城 市 带 循 环 经 济 评 价 指 标 体 系构 建 与 实 证 分 析
宋洪生 梅五 汗
( 安徽 工业 大 学经 济 学院 , 安微
3.0 5O 10 0 35 6 1 .8 4 1 797 8.7 19 3 45 .0
当 : R < . 时 ,即认 为判 断矩 阵 具有 满意 的一 致 性 ,否 C / 01 0 则 就 需要 调整 判 断矩 阵 ,并使 之具 有满 意 的一 致性 。 当判 断矩 阵 具有 满 意 的一 致 性 时 ,所 得到 的 眠 .】 即为 各 指标 的权 重 。 3 3指 标层 权重 的确 定 . 各 个 指 标 间 的重 要 程 度 目前 还 没 有 一个 统 一 的 标准 ,无 法 判 断 ,因此 本文 对 各个 指标 赋等 值权 重 。 3 4综 合层 的 综合 分析— — 线性 加权 法 . 经 过 前 面 的两 个 步 骤 ,得 出 了准 则 层 的权 重 , 以及准 则 层 下 各 指标 的标 准值 ,在 此 基 础上 ,本 文 采 用 线性 加 权 和法 ,将 准 则 层 的权 重 乘 以各 标 准 值 再求 和 ,得 出 皖江 城 市 带2 0 - 2 0 年 各 05 09 个 年份 的循 环经 济 发展 水平 得分 , 并排序 。 线 性 加权 和 法 原理 : 设有 P 指 标 , 翻 a, 个 ,2 …卿,个 指 标对 应 的 P 权 重分 别为 I l, O +:- I=) …l -I+ +一1 ,2 - ,则 其线 性加 权 公式 为 :
皖江城市带城市居民幸福感评价研究

Evaluation on the Happiness of Urban Inhabitants
in Wanjiang City Belt
作者: 毕学成[1] 毕学进[2] 唐泽天[1]
作者机构: [1]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2]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出版物刊名: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5-4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皖江城市带 居民幸福感 因子分析
摘要:通过对皖江城市带8地市的幸福感调查,定量分析了该区域居民幸福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结果发现,经济福利、生活质量、社会文明、居住环境等对该区域居民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由此提出了当前主要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提高该区域的居民幸福感指数,以建立更加和谐稳定的美丽家园。
新形势下我国区域规划实施影响评估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地 区转移 ,越来越 多的资本开始进入 示
范 区投资兴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 金来源不 断拓展 ,产业质量不 断提高, 示范 区的 “ 抢滩效应”很快显现 出来。
构建 创新平台,对接 创新要素,完善创
在承接产业转移 中, 示范 区创新联动式 、
集群式承接方式,加强与沿海发达地 区
新体系。 规 划 实施初期,安徽 出台
了 《 关 于推进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区 自主创新的若 干政策措施 ,提 出2 1条针对 性措施 , 旨在促 进产 业承 接与 自主创新相融合 ,发挥 自主创新在
互 动,积极推进产业链整体转移,促进 示范 区产业集聚 ,产业规模 不断壮大。 ( 2 ) 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规划 对
和产业集 中区融 资平 台的建设;与国家
才交流等方面合作,建 立有效 的工作对
接和推进机 制,携手打 造具有全球影响
元,分别 占全省的 6 6 %和 7 3 . 5 %。 3 . 3 产业创新 示范 区对外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对 内培育 自主创新企业 ,出台鼓励产业创 新政 策,完善产业 自主创新平台,积极 推进合 芜蚌 自主创新 实验 区机制创新, 加快技术创新 要素集聚,促进产业承接
施建设,改善城市市政设施,完善城 市 功能,提 升产业转移的承载 能力。
( 3 )有效 利用推介 平台,广泛发 动 各类新闻媒体, 积极参加各类招商活动,
围绕示范 区建设重大决策部署 、重要 节 点和重点 工作,高密度 、全方位宣传推 介。 在投 融 资 平 台建 设 方面,从 2 0 1 0 年 开始,省 财政每 年 安排不 少于 1 O 亿 元 的示范 区建设专项资金,促 进示范 区
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汇 安

万元
资助 金额
一般 0.40
2
安徽工程大学
1950年代毛泽东资本主义观研究
刘德军 2011SQRW065ZD 重点 1.00
3
安徽工程大学
基于软实力分析的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郝春晖 2011SQRW066 一般 0.40
4
安徽工程大学
基于customer-asset-value的奇瑞汽车公司顾客生命周期计量模型研究
4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与启示研究
程 颖 2011SQRW085 一般 0.40
5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认知语义视角下的词汇变异现象研究
沈 颖 2011SQRW086 一般 0.40
合计
2.00
1
安徽科技学院
基于社会责任的安徽凤阳石英砂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超武 2011SQRW087 一般 0.40
10.80
第1页,共16页
2011年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立项一览表(人文科学)
序号 1
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接受问题研究
项目名称
项目 主持人
赵凤伟
项目编号 2011SQRW016
项目 类型
万元
资助 金额
一般 0.40
2
安徽师范大学
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吴 方 2011SQRW017 一般 0.40
皖江城市带城镇家庭体育研究
沈建文 2011SQRW021 一般 0.40
7
安徽师范大学
基于语块理论的对外汉语会话教学研究
刘 水 2011SQRW022 一般 0.40
面向安徽崛起的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研究

面向安徽崛起的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研究摘要: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经济发展的精华所在,对引领安徽经济的崛起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说明了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优势条件,并分析了其发展至今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皖江城市带如何发挥引擎效应推动安徽崛起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现状分析战略建议一、引言为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并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中,最具建设性的举措就是积极推进中部四大城市带的规划设想,安徽省打造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是其中之一。
作为安徽区域发展的”先行先试”区域,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在今后安徽经济的崛起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皖江城市带发展现状分析(一)皖江城市带近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效1.经济比重大且发展速度快2010年皖江城市带生产总值达到8406.81亿元,占全省的68.02%,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3977.6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3.29%。
由此可知,工业是这一区域经济总量扩张、经济结构优化的主动力。
2010年,皖江城市带财政总收入1319.62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比重达63.94%。
可见,皖江城市带经济运行质量较高,宏观经济效益较好。
根据省经济信息中心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皖江地区经济增速达12.5%,超过武汉都市圈0.3个百分点。
2.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增长近年来,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快速发展。
2010年,示范区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分别占全省总额的76.2%和72.5%。
到2011年皖江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14.4%。
2011年1至10月,示范区引进1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983个,到位资金2531.1亿元,同比增长62.9%;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23个,投资总额25.7亿美元。
江北集中区已签订15个合同项目,合同金额达767亿元;江南集中区6个产业项目已正式签约,投资额达557.5亿元。
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和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 、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实 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06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总述
经济增长稳定
皖江城市带在近年来经济保持 稳定增长,地区生产总值持续 提高,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
产业结构优化
通过对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结构进行 分析,发现其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 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 比重逐渐增加。
产业结构优化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 业升级改造也取得显著成效。
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速度
增速稳定
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相对稳定,未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显示出良好的经济韧性和稳定性。
增速高于平均水平
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的重要引擎。
研究方法与框架
01
02
03
04
05
文献综述法:通过梳理 相关文献,明确皖江城 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内涵与特点。
实证分析法:收集皖江 城市带经济相关数据, 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 学等方法,对其经济高 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定量 测度。
比较分析法:将皖江城 市带与国内其他重要经 济区域进行比较,揭示 其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 足。
经济规模逐渐壮大
皖江城市带近年来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地区生产总值(GDP )保持较高增速,显示出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
贡献度不断提升
皖江城市带经济总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比逐年提高,对区域 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日益凸显。
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
产业体系完善
全国挑战杯课题表(非理科)

北京城市学院三等奖作品《2018年大学生孝道践行问题的调查及分析》北京大学二等奖作品《微观社会空间内的群际博弈策略--基于人大东门地铁口妇女贩证现象的经验研究》三等奖作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基层民主建设与社会福利分配--以成都市邛崃市临邛镇西江村为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等奖作品《进一步推进法学专业实践教育探索的思考》北京理工大学一等奖作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北京联合大学二等奖作品《解决城市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对策研究——以北京市垡头老旧小区为例》北京林业大学未入围作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中居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某市8个分类达标试点小区的实证分析》北京师范大学一等奖作品《转型期乡村混混的生存机制--基于对浙东GM村拆迁改造的调查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二等奖作品《微博全息透视及其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正能量分析--基于新浪微博百万样本的实证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三等奖作品《校园整合型自提点需求及可行性的调研报告》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三等奖作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视角》清华大学《民办初中在贫困地区何以相对繁荣地发展——基于河南省兰考县的调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二等奖作品《人口结构会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吗?》首都师范大学二等奖作品《游动的生存,不游动的生活--关于北京市海淀区18位流动摊贩生存状态的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二等奖作品《“失独”余生,不再孤独一生——从社会资本视角看“失独母亲”的生存与发展》三等奖作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以社会资本视角进行分析》《新时期农村早婚青年的行动策略及其形象初探----以福建、天津、浙江的3村为例》中国人民大学一等奖作品《迟暮之年,何处安放?--对失独家庭及其相应社会支持和服务的研究》《大学生道德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高校大学生的调研》二等奖作品《莫让债权付东流--浙江网络自行司法拍卖的研究》《心理契约对规范型营销渠道治理方式影响---基于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调研》《新生代农民工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中国政法大学二等奖作品《刑事诉讼变更管辖问题研究--基于京、新、苏三地实证调查》中央民族大学三等奖作品《新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对“舆论危机”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以河南周口平坟事件为例》南开大学二等奖作品《居民财政幸福感研究--基于民生财政支出结构的视角》天津财经大学二等奖作品《天津低碳城市建设现状调查及与北京、上海、重庆典型城市的比较研究》三等奖作品《关于我国保障性住房现状的调查--基于群众满意度的视角》天津商业大学三等奖作品《现代文明冲击下落后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生存现状调查--以贵州省水城县南开乡小花苗为例》天津师范大学三等奖作品《天津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研究》《关于天津市高校大学生在校权益思想认知影响因素的调查——以在校学生组织为例》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三等奖作品《廊坊市城市人口幸福指数调查及对策分析》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二等奖作品《关于发展环京津乡村旅游圈的研究——以秦皇岛、保定为例证》三等奖作品《谁来“救助”救助站—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工作困境及出路的探究》河北大学二等奖作品《河北省中小企业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现状调查研究》河北科技大学三等奖作品《灾后少数民族学生转移就学机制研究--以青海玉树地震灾区转移安置学生异地就学为例》河北师范大学三等奖作品关于“高校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新模式构建”的调查研究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二等奖作品《异地老人医疗报销障碍、损失评估及改进方案--基于京津冀地区调查》燕山大学二等奖作品《将青春铭刻在新农村建设的蓝图上--秦皇岛市卢龙县、抚宁县57个村庄综合环境整治规划与实践》三等奖作品《国民消费观念的转型调查分析——由“光盘行动”的热议引发的几点思考》山西财经大学三等奖作品《平顺太行水乡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的调查与研究》山西大学一等奖作品《行走在城市边缘的人——太原市棚户区居民收入消费结构调查》二等奖作品《夹缝中的第三身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市民身份认同的实证研究》《破解资源型农村治理困境,路在何方?————基于两个村庄的比较研究》三等奖作品《山西省县级人民政府网络信息公开调研报告——基于120个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栏”的数据分析》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三等奖作品《关于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调查与分析》中北大学三等奖作品《农村孤寡老人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基于山西省忻州市两个镇的实地调查数据》呼伦贝尔学院三等奖作品《关于对餐桌浪费现象的社会调查报告》内蒙古财经大学三等奖作品《“城中村”改造后居民生活满意度探究--以呼和浩特市府兴营村为例》《内蒙古赤峰市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调查》内蒙古农业大学三等奖作品《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化》内蒙古师范大学三等奖作品《大众传媒表达的价值观对于受众影响的调查--以微信对于当代大学生影响的调查为例》辽宁<63件)渤海大学三等奖作品《接力中国梦,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锦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研》《系统论视角下的锦州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大连工业大学三等奖作品《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状况与居民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东北大学二等奖作品《中国老龄化财政负担的预测研究》辽宁大学三等奖作品《保障生存,改善民生——基于沈阳市沈北新区尹家乡农村社会保障调查研究》《关于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几个档案问题的调查研究》《遗忘的契约——关于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调查的调查报告》辽宁工业大学三等奖作品《锦州市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沈阳建筑大学三等奖作品《沈阳市公交服务体系现状调查及改进方案》《志愿者支教服务事业现况的调查研究》吉林大学特等奖作品《激发社会活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探索——基于安图县“群众诉求服务中心”的调研》黑龙江<45件)哈尔滨工业大学特等奖作品哈尔滨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儿童受教育状况调研报告》《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哈尔滨市出租车服务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研究》齐齐哈尔大学三等奖作品《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在核心自我评价与挫折承受力间的中介效应》《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贵州与河南两省四县的调查》华东师范大学一等奖作品《都市庄客:城郊“农民农”群体的边际生存与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房惑?房获!——以精算模型为核心的中国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探索》三等奖作品《培养当代中国孩子的领导力--在学校生活中培养学生领导力的中国经验探究》华东政法大学二等奖作品《呐喊与彷徨--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维权意愿影响因素调查》上海大学特等奖作品《流浪儿童何以“流浪”——对新疆流浪儿童成因与对策研究》上海海洋大学三等奖作品《大学生道德判断力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上海金融学院三等奖作品《来沪务工人员消费和储蓄倾向的实证分析——统计特征、信息研判和政策取向》上海师范大学二等奖作品《民间艺术的抢救、活化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以民间糖画为研究中心的实践报告》《网络环境下实体书店生存现状与转型路径研究——基于上海市70家实体书店的调查》上海体育学院三等奖作品《老年人健身方式调查与运动损伤成因分析——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江苏<101件)东南大学特等奖作品《中国慢性病防治“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探索——基于南京九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调查与服务实践》南京财经大学一等奖作品《非营利运营,传递社会养老正能量——基于南京市鼓楼区民营养老院发展现状的调研与思考》三等奖作品《谁动了我的毕业实习权益?——基于南京市仙林地区高校学生的调研报告》南京大学一等奖作品《城市历史风貌区社区更新矛盾研究--基于南京市南捕厅社区的调查》南京理工大学一等奖作品《东部城市少数民族机构养老现状探析--基于京宁汉穆斯林机构养老的调查》南京师范大学特等奖作品《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对南京市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建设实践的调查研究》南京晓庄学院二等奖作品《留守幼儿学前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报告》南京邮电大学二等奖作品《中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现状及差异性研究——以江苏地区为例》苏州大学特等奖作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道路的探索——以苏州市湖桥村为例》盐城师范学院三等奖作品《披星戴月打拼风雨无阻经营夜市流动小车大排档摊主生存生活状况调查—以江苏省为例》扬州大学二等奖作品《农民工继续教育:敢问路在何方?——基于长三角地区3654名农民工的调查》浙江<57件)杭州师范大学三等奖作品《网络团购业信用乱象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嘉兴学院三等奖作品《浙江省农民工培训效果实证研究》宁波大学一等奖作品《大调解:探寻社会矛盾纠纷的体系化治理--基于宁波市江东区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特等奖作品《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发展路径》一等奖作品《农村宅基地置换:如何成为一项好政策?——基于J市三镇的调查报告》浙江师范大学一等奖作品《中心镇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索:基于浙江省15个中心镇的实践调查》中国计量学院三等奖作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存与回乡意愿研究 --基于长三角1327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安徽<52件)安徽大学二等奖作品《关于中高年龄段失独家庭再适应问题的调查--基于安徽省四地的实证研究》三等奖作品《城市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模式创新——基于“铜陵模式”的调查研究》安徽师范大学二等奖作品《我国中部地区老年人精神健康调查研究》《经济转型背景下城市居民幸福感评价—基于皖江城市带的实证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三等奖作品《安徽省新型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状况调查研究》《城市社区中医药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24个城区的调查》福建医科大学三等奖作品《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缺失与社会支持相关研究报告》厦门大学三等奖作品《社会转型时期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尝试--以厦门市“无讼社区”的实践调查为基础》南昌大学三等奖作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状况与满意度——基于四省四地农村的调查分析》南昌航空大学二等奖作品《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状况调查报告》山东<63件)聊城大学三等奖作品《鲁西地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聊城市为例》曲阜师范大学二等奖作品《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 关于失独现象的调研报告——基于山东省12城市的实地调研》山东财经大学三等奖作品《公租房:法律与民生——法社会学视角下基于山东省五市的实证调研》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三等奖作品《山东省新入职基层大学生公务员现状研究》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三等奖作品《关于东陈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二等奖作品《对失独家庭扶助方式探索的研究 --基于“服务失独青岛高校志愿者联盟”实践的调研》河南<50件)安阳师范学院二等奖作品《高校退伍复学大学生群体适应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以河南省部分高校退伍复学大学生为例》三等奖作品《聆听微小的呼声--基于河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福利院儿童的实践和探索》《上大学,值吗?-------基于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反思与调研》二等奖作品《社会工作视角下寄养家庭现状分析及问题研究——以郑州市三十里铺村为例》湖北<74件)三等奖作品《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异比较研究---基于湖北省18个村<居)的调查》华中师范大学特等奖作品《利益调整与制度变革:让新居民平等融入社区--对温州新居民社区融合的调查分析》二等奖作品《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维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三等奖作品《市民化转型中的群体性焦虑:进城务工女性的心理问题与治理对策—基于全国22省市的调查与H厂的干预实验》b5E2RGbCAP 黄冈师范学院三等奖作品《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调研报告--基于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和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三等奖作品《行善之志,是否聆听“我”愿 ? -- 关于受众群体对志愿服务的满意度分析和探索》湖南大学《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湘南学院二等奖作品《静悄悄的结社革命:湖南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发展态势、影响因素与培育对策》广东<73件)广东金融学院三等奖作品《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合调查报告:基于广州的微观分析》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三等奖作品《广东高校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二等奖作品《中国微公益工程合法性调查及对策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三等奖作品《破解垃圾围城--广州市垃圾分类回收情况调查分析》广州大学一等奖作品三等奖作品《构建保障公共权力规范运行的安全平台——关于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中“廉洁城市”建设实践的思考》华南师范大学二等奖作品《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研究——基于广州地区高校的调查分析》《信息时代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策略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湛江师范学院三等奖作品《社会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广西<33件)广西师范大学三等奖作品《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探究——以广西六个典型发展模式为研究中心》四川<43件)成都理工大学二等奖作品《后重建时期灾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空间协调与创新推进路径研究》三等奖作品《当代彝族青年学生母语遗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未入围作品《校园消费C2B创新模式构建》乐山师范学院三等奖作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山夹江竹纸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我国特有珍稀鸟类灰胸薮鹛种群生存现状调查》四川大学二等奖作品《城市机动车公共停车问题创新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五大中心城市的实地调研分析》《中国当代大学精神调查——来自四所百年大学的报告》四川文理学院未入围作品《西部地区中小城市老龄事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西南民族大学三等奖作品《民间公益组织发展现状及其机制健全研究--以四川省为例》宜宾学院三等奖作品《守望与期盼:西部留守儿童生存问题及社会工作服务对策研究--基于西部8省3929名留守儿童的调查》重庆<36件)西南大学一等奖作品《从乡村到城市:统筹城乡背景中新市民的社会融入研究》《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化管理研究——基于SWOT模式的探索》重庆师范大学三等奖作品《关注服刑人员共建和谐社会——一项影响服刑人员再社会化功效的调查报告》重庆邮电大学二等奖作品《“微阅读”时代校园手机报的发展现状和模型构建研究——以“重邮e站”手机报为例》贵州<29件)贵州民族大学三等奖作品《贵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调查研究——来自西部山区贵州盘县的调查》贵州师范大学三等奖作品《浅析学生顶岗实习中的法律问题》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三等奖作品《场域视角解读社区老年人需求——基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碧海社区老年人需求调查报告》云南<33件)西南林业大学三等奖作品《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调查报告》玉溪师范学院未入围作品《农民工就业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玉溪市为例》陕西<62件)安康学院三等奖作品《网络使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陕西师范大学二等奖作品《高校学生干部影响力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二等奖作品《老龄化背景下养老设施软硬件并行发展模式研究--基于西安市十家养老院的调查》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皖江城市带美好乡村建设研究

《如及乡悅乡報》2021年第2期皖江区域经济皖江城市带美好乡村建设研究郭梅潘光仕(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61)摘要: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对于皖江城市带乡村地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该地区农村的经济、环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推动农村地区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力量。
皖江城市带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建设资金短缺、规划不科学、建设主体参与不足以及乡风文明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政府应编制科学合理的乡村建设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发展乡村经济,用产业支撑美好乡村建设,同时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努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美好乡村;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47(2021)02-0052-005一、引言自2012年起,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先后印发了《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和《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标志着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
规划指出袁在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修编的基础上,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总目标,大力推进全省美好乡村建设。
美好乡村建设与当前我国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思想是一致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快建设美好乡村,将其指导思想、发展理念融入到农村社会的各方面,才能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才能实现我国农村发展的伟大复兴。
对提升村民居住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焕发乡村社会活力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叫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离不开皖江城市带,该地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人口达到305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45%,地区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占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三分之二以上。
皖江城市带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承接中西部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 江 城 市 带 城 市 居 民 幸 福 感 评 价 研 究
毕 学成 毕 学进 唐泽天
( 1 . 安徽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 院,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3 ; 2 . 安徽财经 大学 经 济学 院 , 安徽 蚌埠 2 3 3 0 3 0 )
幸福感 的决 定 因素 并 做 了 国际 比较 , 发 现 影 响 中
划》 , 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范 区建 设 上升 为 国家 战 略 。 因此 , 皖 江 城 市 带 承接 产 业
示 范转 移 , 发 展 区域经 济 、 解决 居 民幸福感 是 皖江
城 市带 需要 面对 的重 大课 题 。
重大课 题 。
l 有关居 民幸福感的文献综述
虽然 提 升 居 民幸 福 感 引起 了 人 们 的广 泛 关 注, 但 是在 国 内的研 究 才 刚 刚起 步 。 目前 我 国不 少学 者认 为 : 年龄 、 收 入 水平 、 婚姻状况、 性别 、 工 作 状况 和受 教育 程度 等特 征是 影响 中 国居 民幸 福 感 的重 要 原 因 …引- 8 4 , [ 2 ] 1 1 I 2 。杨 顶 威 、 潘 春 阳 在 2 0 1 1年 中国经 济转 型 的大 背景 下 , 探 索 中 国居 民
幸福 总值 ”, 用 以衡 量 国家 的发 展 和 综 合 实 力 ; 英
感 到幸福 , 但 不 同性别 、 不 同职业 、 不 同收人水 平 、 不 同地 区 、 不 同年 龄 的居 民幸福 感 具 有 一定 的差 异 J 3 弘。还有 不少 学者 对 于我 国居 民幸 福感 的
国计 划将 国民幸福感 的指标评 价体 系作为政 府 制
定政 策 的依 据 。法 国更 是 主 张 将 “ 国 民幸 福 感 ” 纳入 到经 济发 展 的测 度 中 , 用 以评 价 社会 的总 体 发展 水平 , 并 作 为政 策 制 定 的重要 依 据 。由此 可 见, 越 来越 多 的 国家 已经 意识 到 , 提 升居 民幸福 感 是发 展社 会经 济 的重 要 参 考 依 据 , 是 改善 民生 的
摘 要 :通过对皖江城 市带 8地 市的幸福 感调 查 , 定量 分析 了该 区域居 民幸福 感的现 状和影 响 因素。结
果发现 , 经济福 利、 生活质量 、 社会文明 、 居住 环境等对该 区域居 民幸福感 有显著 的影响 , 由此提 出了当前 主要
应从经济 、 社会 和环境等方面提 高该 区域的居 民幸福 感指数 , 以建立更加和谐稳定的 美丽 家园。
关键词 :皖江城 市带 ; 居 民幸福 感;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 F 2 9 9 . 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5 6 4 5 ( 2 0 1 3 ) 0 3—0 0 3 5— 0 7
0 引 言
何 为幸 福感 ? 一般 认 为 , 幸福 感 不 仅 包 含 了 人们的情绪感 , 也包括人们一般生活 的整体 满意 度 。居 民幸 福 感 是 衡 量 社 会 福 利 水 平 的 主 观 指 标, 也是 判 断经济 转 型得失 的重要依 据 , 更是 一个 地 区经 济发 展 的重要 目标 。2 0 1 0年 1月 , 国务 院 正 式批 复 《 皖 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规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1— 3 1
作者简介 : 毕学成 , 男, 安徽安 庆人 ,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硕 士研究 生 , 研究方 向: 区域 经济学。
项 目基 金 : 安 徽 师范 大学 2 0 1 2年优 秀毕 业 论 文孵 化 项 目( p y j h 2 0 1 2 0 4 3 ) 。
题 组在 2 0 1 0年经 过调查 发现 , 我 国居 民约 7成人
探究 影 响 居 民 幸 福 感 的 因 素 并 试 着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由此 开辟 了 “ 幸福经济学 ” 这一重要学科 , 并 得 到 了各 国政 府 的 高 度 重 视 。例 如 , 2 0世 纪 7 0 年代 , 不 丹王 国将 “ 国 民生 产 总值 ” 替换为 “ 国 民
随 着经 济社 会 的 不 断发 展 , 现代 经 济 学 日益 回归社会 现 实 , 而研 究 居 民 的幸 福感 则 成 为 了现 代经 济 学 的重要研 究领 域 。众 多 的国外学 者将 心
理学 、 管 理学 和经 济学 的方 法进 行融 合 , 从 理论 上
国居 民的幸 福感 因素 基 本 上 与 国 际一 致 , 且 经 济 的高水 平 发 展 不 一 定 能 够 促 进 居 民幸 福 感 的 提 升 _ 4 弼。全 国人 大财 经委 员会 中 国民生 指 数课
哪 些 因素影 响着城市 居 民的幸 福感 呢?这 是
偏 于宏观 方 面 , 很 少 有 学者 结 合 具 体 区域 进 行 研 究 。例 如 , 皖江城 市带 区域 , 通过 承接产 业示 范转 移, 该 区域 经济水 平高 速发 展 , 其 居 民幸 福感 的状 况 以及 影 响 因素 却 一 直无 人 问津 。 目前 , 在 我 国 落 实科学 发展 观 , 构 建和谐 社会 的大 背景 下 , 经 济
一
3 5—
西安 石油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具体测 量做 了一 定 的探 索 , 得 出 的结 果 也 是 大 同 小异 , 在 此不再 赘述 。 2Fra bibliotek2 卷3 期
2 皖江城市带城 市居 民幸福 感比较分析
2 . 1 城 市居 民幸福 感指标 体 系的构 建
纵观国内学者对于居民幸福感的研 究, 我们 可 以发现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几乎所有的学者都 认 为提 升居 民的幸福感 对 于经济社 会 的发展 具有 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 二是大部分学者 的研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