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前一句是什么?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前一句是什么?这是一句经典的台词,用来形容饱读诗书的女子,知性优雅,浑身有书卷气质。
然而,这是写给贫寒学子的一首励志诗。
这句著名的话来自非著名的诗,《和董传留别》(宋)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先后在凤翔杭州等地任职,曾与董传相交好。
董传,贫寒学子,积极科举,1064年苏轼离开凤翔,以此诗赠给董传,临别祝福语!很多典故,看不懂,苏轼想说读书很重要,否则诗都读不通!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粗布衣服裹一生,然饱读诗书,气质自然美。
“生涯”化用庄子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对董传身处贫寒却勤奋读书的赞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厌倦贫寒生活,随学子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烹瓠叶”出自《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形容贪寒困苦的生活。
“踏槐花”唐代时“槐花黄,举子忙”,槐花落了,学子们要参加科举考试了。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囊中羞涩买不起赏春的马,但有机会能一举中第。
“寻春马”化用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择婿车”唐代科举放榜时,很多富家千金便会宝马高车来选佳婿,就像抛绣球那样。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考中了便可向乡亲炫耀,黄榜黑字有你的名字。
“字如鸦”化用了卢仝“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最早的涂鸦出处了。
这是苏轼临别送给后辈书生的一首心灵鸡汤诗,谆谆善诱,不因出身而自轻自贱,饱读诗书而乐观积极,金榜题名便指日可待!“气”不仅是由内而外的儒雅之气质,更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读书很重要,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甚至改变命运,自古至今皆如此。
“腹书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读书,去世俗,明理通情,这是为人基本修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学而优则仕”,读书,才能考功名,考公务员,这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尤其是贫寒学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深处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学问,气质高雅,具有超凡的才情和艺术修养。
它来源于唐代文学家杜郎中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中形容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宽广。
腹有诗书,意味着一个人内心装满了诗和书籍,而这些诗和书籍不仅仅是作者创作的,更是包括了他所阅读的各种文献和著作。
一个人若能不断地吸收知识,阅读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还是文学作品,都能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自己的情操和才情。
气自华,是指通过腹中的诗书知识,自然地散发出一种优雅和高尚的气质。
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内心净化了,灵魂得到了滋养,才能在外表中表现出来。
而那些充满智慧和内涵的诗和书籍,无疑会让人变得更加高尚和雅致,提升自己的气质。
这句成语的意境,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外貌还是行为上都可以通过内心的修养来展现出来。
腹有诗书的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会显得更加镇定和淡然。
他们因为内心的丰富而有着超越常人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寻找到真相,不轻易受到外界干扰和迷惑。
这句成语还给人们传递了一种人生态度,即要有内涵。
一个人要追求自己内心的丰富,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个人修养,更是为了人生的充实和完美。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展现出自己真正的价值。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是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的向往。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物质的繁荣和外表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品质的提升。
这种修养和品质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和学问,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和学习,才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出类拔萃。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能够展现出自己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气质。
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自身的提升,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达到人生的圆满和完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出自《西京杂记》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文,引用的原文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问自己是否足够忠诚和诚信,是否有努力学习的态度。
当一人内心充盈着诗书气,时刻保持着对自己的要求,才能够真正拥有卓越的人格魅力,并展现出出色的才华和能力。
诗书气是指具有重视学问、修养深厚的人所具备的品质和气度。
这种气质到了一定程度,会渗透到言行举止中,表现出一种优雅、洒脱、自信的气质和风范。
这样的人,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交往中,都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
因此,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增色添彩,也可以创造更广阔的人生发展空间。
腹有诗书,是指具有广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文学素养。
广博的学识不仅意味着开阔的知识面,也需要深入的思索和实践。
而良好的文学素养,则是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的人文精华,是一种修养和境界的表现。
一个有诗书气质的人,不仅有良好的知识储备,还能够通过善于表达和思考,将这些知识化为自己的思想体系。
这样的人,不仅能够在团队中展示出优秀的思考能力和处理能力,也能够在个人生活中得到更多丰富和有意义的体验。
气自华,是指具有自信、坚韧、自我修炼的人所展现出的令人叹服的气质。
自信是一种信念和勇气的表现,它可以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畏惧,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潜能。
坚韧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品质,也是气自华之一。
它表现在一个人能够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始终保持前行的动力和耐力。
自我修炼则是整个气自华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人只有不断修炼、完善自我,才能够不断成长,展现出更加优秀的自己。
有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品质和气质,人们就能够以更加出色的表现融入社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和发展。
然而,这些品质和气质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靠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去培养和锻炼的。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各种知识、参与各种活动、交流各种思想来培养自己的诗书气,也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锤炼意志品质、修身养性来提升自己的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

• 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说:粗缯 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 意思是:知识能够让生命进入更深 刻的内层,使心灵放出奕奕神采, 从而使人的气质与风度显现出来。
• 读书可以养气,古人推崇“养天地 正气,法古今完人”,从读书中培养 出来的气质美,体现了一个人的修 养和教养。 • 寥寥七个字,足以揭示知识与人文 气质、风度之间的关系。
• 人生在世,不但要有物质上的粮食, 更少不了精神上的食粮,这精神食粮 就应该主要来源于书了。
• 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有关读书的典 故和佳话,不胜枚举。
• 诗书的德染与熏陶、文章典籍的教益 与启迪,引导着人们由蒙昧走向文明。
• 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 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钟如粟”。 • 这话对不对,姑且不说; • 但,热爱读书总是没有错。
• 真正的读书人才会真正理解读书的 意趣,也才会真正享用书,接受书 对人生的浸润和照耀。
•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古诗说出 了读书的深味和真趣。
• 书,保存着古往今来最优秀人物的智 慧、才情和精神,读书,就是在有限 的生命里与无限的历史和人类精神进 行交流和对话,千万年的乳汁和阳光 自书中涌出,灌注此刻的某一颗灵魂, 诗书入胸,气度高华。
• 读书能给人带来欢愉快乐,读点感 悟人生的文章,心胸顿感乌云尽散, 阳光普照,使自己的内心常拥有一 个自得方寸之地。
• 读书读到痴迷,沉浸其中,便常有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也即陶 渊明诗中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 然忘食。”
• 读书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享受。
• 夜守书斋,一盏台灯洒下静谧的桔 黄色的柔光,宁静展卷,远离了都 市的喧嚣,避开了尘世的名缰利锁, 心之犁铧,于无声中悄然破土。
• 我们的古人是把读书作为“悟道”、 “修行”的方式,作为熏陶情操、 提升性灵的一种精神修炼。
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

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
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
颜如玉是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或是代指美丽的女子。
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
扩展资料
原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句诗出自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这个皇帝算是比较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了。
29岁登基,在位25年,初登宝座时他勤政爱民,是个难得的好皇帝。
他最受后世争议的是,36岁时他御驾亲征抵抗辽军,在局势大好时,却定盟和解,约定每年给辽岁贡,丢尽了大宋的颜面,他也被认为是最懦弱的`皇帝之一。
不过正因如此,此后大宋得到了一时的太平,也进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期。
这样软弱的皇帝,一生最尚文,喜欢研究诗词,更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劝学诗》。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列表
微信扫码分享。
复有诗书气自华意思

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
“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宋代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意思:肚子里有诗书,气质自然就高雅美好。
表达了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气质,使一个人变得更加优雅美好。
全诗如下:
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全诗的解释如下: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的意思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的意思1. 背景介绍"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是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句诗词。
这句诗词充分表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宽广和深远,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士人的修养追求和人文精神。
这句诗词的意思是:胸中怀有诗书之气,自然显现华美;怀藏着文墨之才,宛如充盈的谷物。
2.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指内心怀有诗书之气,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华美的气质和风采。
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内心的高雅情操和温润含蓄的气质,展现出修养和涵养。
3. "胸藏文墨怀若谷"而"胸藏文墨怀若谷"则是指诗人内心深藏着文墨才气,宛如怀揣着丰富谷物般丰盈。
这句话把文墨的才情比喻成丰收的谷物,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宽广和丰富,也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创作力量。
4. 对现代人的启示在当今社会,这句诗意味深长,对人们也有很大的启迪。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是需要自己不断修炼的,而不是仅仅依赖外在的物质条件。
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与才华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培养和提升的,是需要我们不断充实和学习的。
这句诗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的自身修养和人文精神,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5. 结语"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是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它所蕴含的意义丰富而深刻。
这句诗词让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文人的高雅情怀和内在修养,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与反思。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文学艺术的才情,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现代人来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这句诗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启示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物质与外表的享受,却忽视了内心世界的培养和充实。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和董传留别》。
作者苏轼,其中的“腹有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1虚怀若: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于《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士者,错综复杂玄通,浅不容辨。
夫唯不容辨,故黎允文之孟: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但若客;涣兮若冰之将弘教,敦兮其若朴,之句兮其若谷。
”又:“上德若谷。
”王弼注:“不德其德,并无所怀也。
”
后来就用“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2 深通诗书气自华出自于宋代苏轼的《和董传天歌》: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糠瓠叶,强随举子挥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懊恼犹堪夸世俗,诏徐崭新烫字例如鸦。
腹有:胸有,比喻学于成。
气:A45EI321VD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深通诗书气自华:比喻只要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别洛耶,高雅光彩。
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俗。
这一整句原文无考,“胸藏文墨虚若谷”必须就是作者为裹和“深通诗书气自华"而写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者:李晓彤
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6年第25期
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可见,积累素材的重要性。
然而,写作的源头活水在哪里?我们说,它就在生活中,在阅读里。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就能让作文充满真与情;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就能使作文词句畅达,妙语连珠。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从作文的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
我们每天都和人打交道,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
对于这些人,我们能否用几句话就说出他们的特征呢?大家都经历过春夏秋冬,能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四季之景呢?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细致的观察。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在生活中,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让人一眼便看出它的亮和美来,如不留心观察与思考,就会一闪而过。
只要善于观察、精心选择、深入挖掘,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大主题来。
朱自清的《背影》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动脑筋思考生活可以让平淡无奇的材料深刻起来,让司空见惯的景色美丽起来,让粗糙的心灵细腻起来。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阅读就是写作的基础。
我们强调广泛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学习成千上万成功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阅读积累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从课本中积累素材。
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
这些文章不论是从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从表现技巧上看,都是中学生学写作文的蓝本。
所以,认真阅读教材,充分运用课文,跟着课文学作文,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教材中的例子质量虽然高,但数量有限,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因此,要多读古人写的诗词歌赋,多读今人写的优美诗文,多读中外精美的小说,多读报刊杂志上的时文。
在读的同时,记下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记下名言名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三、与时俱进,关注时事
古人曰:“文章合为时而著。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站在思维的高度,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当今的世界,要能够用辩证的发展观来看待当今世界发生的事情。
所以,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也要适当的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让自己的素材积累库中有更多更好更新颖的材料,让自己的作文更充实,更与时俱进。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观看《感动中国》《最美中国人》《艺术人生》《世纪论坛》等节目,利用网络的形象直观性,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谋篇布局的技巧外,更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摆脱“无米之炊”的苦恼,逐步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