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综合练习题

合集下载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道旁苦李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

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⑨。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诸:众。

④游:玩。

⑤子:果实。

⑥折枝:压弯了树枝。

⑦竞:争着。

⑧走:跑。

⑨信然:真是这样。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赵母训子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续世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如是吾无望矣(____________)(2)竟不食其膳(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解释。

尝获肥鲜以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赵母的希望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的短文,借助注释,完成练习。

狐假虎威荆宣王①问群臣曰:“吾闻北方②之畏昭奚恤③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④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⑤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予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⑥,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浙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

浙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

浙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勿贪多瓶中有果。

儿伸手入瓶,取之握满。

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

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儿/伸手/入瓶B.儿伸/手入瓶C.儿伸手/入瓶[2]“拳不能出”最主要的原因是()A.瓶口太小B.取之握满C.手痛心急[3]选出与“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的启示相近的事例()A.我跟同桌说了许多好话,终于吃到他的一点点美食。

B.吃东西时,奶奶对我说,少食滋味好,多食滋味少。

C.妈妈给我报了好多个课外班,想让我得到全面培养。

D.我坚持练了四年的书法,在全区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弃:______________(2)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方:_____________(3)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还:___________ 卒业:_____________[2]读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A.逢老/媪方/磨铁杵B.逢/老媪/方磨铁/杵C.逢/老媪/方磨铁杵D.逢/老媪方/磨铁杵[3]读句子,想人物对话。

问之,曰:“欲作针。

”李白好奇地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婆婆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媪的意志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来形容。

3.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陪客钮儿在家,有客访其父。

父适他往。

儿邀客入,请客上座,己在下位陪之。

客有问,则谨答之。

客去,儿送至门外。

及父归,以客所言,告之于父。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

及为相,甚允③时望。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

上常临镜,默默不乐。

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注】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

②同平章事:官职名,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

③允:符合(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选贤与能________②女有归________③及为相________④上常临镜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3)下列划线的字与“大道之行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D.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4)在【甲】【乙】两文中,谈到大同社会,他们提出了什么相同的观点?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王冕①者,诸暨②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③,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④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安阳韩性⑥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⑦。

(选自《宋学士文集》)【注释】①王冕(miǎn):明初著名画家、诗人。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训练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训练
[1]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抛弃)(_____)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_____)
[2]下面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感动她的意志,回去完成学业。
B.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2]在文中用“________”画出体现徐孺子聪明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未成,弃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逢老媪方磨铁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白感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还卒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B.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C.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D.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A.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有敢不逃跑的。
A.如虎添翼 B.鸡飞狗跳
C.狗仗人势 D.狐朋狗友
[5]你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请谈谈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综合-北京习题集-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综合-北京习题集-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综合(北京习题集)(教师版)一.选择题(共2小题)1.下列对《论语》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理解:“礼”的根本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人内心。

B.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理解: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是智慧的。

C.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理解: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说了之后一定要履行承诺。

D.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理解:在父母面前常能做到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孝。

2.对下列《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②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慎重选择。

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投的朋友。

二.名著阅读(共3小题)3.阅读《论语•学而第一》中的三则内容,并回答问题。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范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你对这三则中的哪一则最有体会?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说说这则内容对你的影响。

4.《论语》言简意赅、意蕴丰富,会给我们很多启迪。

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句话,教导我们既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发现别人的不足并引以为戒,启示我们要谦虚好学并不断地改善自我。

下列语段均摘自《论语》,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语段,结合现实生活或者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理解和获得的启示。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表示“然而”的词是:A. 然B. 而C. 且D. 则答案:A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以下哪位作者之口?A. 李白B. 苏轼C. 杜甫D. 王安石答案:B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的“蹊”指的是:A. 道路B. 河流C. 花朵D. 果实答案:A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衿”指的是:A. 衣服B. 书信C. 朋友D. 思念答案:A5.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形容什么品质?A. 清高B. 谦逊C. 勇敢D. 智慧答案:A二、填空题6. “________,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学而时习之7. “________,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表达了对教师角色的尊重。

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8. “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诫子书》,强调了内心平静对于追求远大目标的重要性。

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9. “________,不亦说乎”出自《论语》,表达了对学习乐趣的赞美。

答案:有朋自远方来10. “________,死而后已”出自《左传》,表达了对忠诚和责任的坚持。

答案:鞠躬尽瘁三、翻译题11. 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答案: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

12. 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案:上天将要赋予某人重大的责任,必定会先让他经历心灵的痛苦,身体的劳累,饥饿和困苦,使他的行为受到挫折,以此来磨练他的意志,增强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四、简答题13. 请简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如果早上听到了真理,即使晚上就死去也无憾。

这句话强调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鼓励人们不断学习,追求知识和真理,即使面临生命的终结也不放弃。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小古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读小古文完成填空。

两小儿分别从两个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儿以____的角度,一儿则以____的角度。

两小儿“辩日”有理有据,可见他们是_______的孩子。

[2]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会怎么回答呢?写一写。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孔子笑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文篇幅短小,事中见理。

我们六年级学过的《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__________的道理;《学弈》则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

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记问不若人____________ (2)迨能倍诵乃止____________ (3)温公尝言____________ (4)众兄弟既成诵____________[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_________)其父,为(__________)设果。

是_____为______设果。

[2]“惠”同“_____ ”,“甚聪惠”是说杨氏之子_______ ,从文中“_______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之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_____________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 乃:________(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 曰:__________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_____ 闻:____________[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

”[1]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文中的“家”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_______)(2)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

(_______)(3)这则文言文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来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一、阅读《小石谭记》后答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8分)(1)悄怆幽邃.()(2)斗.折蛇行( ) (3)乃记之而去. ( ) (4)潭中鱼可百许.头()(5)以.其境过清() (6)不可名.状()(7)伐.竹取道()(8)佁然..不动()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

(14分)(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乃记.之而去岳阳楼记. B.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C.以.其境过清不能以.游堕事 D.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5、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2分)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7、作者抓住小石潭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2分)答案一、1. (1)忧伤(的样子) (2)像蛇一样 (3)离开 (4)大约,大概 (5)凄清,冷清清 (6)说出 (7)砍 (8)呆呆的样子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3)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4)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倒映在石底上。

(5)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著不齐,随风飘动。

(6)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7)(鱼)时而静止不动,时而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C4.D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 幽静。

(1分)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二、对比阅读(62分)(一)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谭记》后答题(10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幽邃()..()悄怆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乃记之而.去而.伯乐不常有 B.盖.竹柏影也盖.一癞蛤蟆也C.以.其境过清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乃记之.而去相冷光之.乍出与匣也3、乙文中与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是“”。

(2分)4、从选文中分别摘抄出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语句。

结合两文的写作背景,试归纳一下选文甲、乙中两者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共同点。

(4分)甲文:乙文:共同情感:答案:1、清澈透明悲伤的样子 2、B 3、如鸣佩环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被贬官后的悲苦孤寂(二)(14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晌。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以其境过清.() (2)窥谷忘反.()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1.(1)因为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三)(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不见曦月(xī) B.素湍绿潭(tuān) c.其岸势犬牙差互(chā) D.佁然不动(y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略无阙.处()②良.多趣味()③俶尔..远逝()④斗.折蛇行()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

”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的特点。

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6分)答案:1.C 2.①缺②很③消失④像北斗一样 3.(意思正确即可)①即使乘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比乘船顺流而下快。

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浮在空中无所依傍。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澈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四)2006年湖北仙桃试题(12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子城①西北隅,雉堞圮毁②,榛莽③荒秽。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④通。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⑤,幽阒辽⑥,不可具状⑦。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⑧然;宜投壶⑨,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⑩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12分)翻译: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因而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

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

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闻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象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

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

这里江山形胜之外,但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

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此亦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1)水尤清冽()(2)不可具状()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乃记之而去公退之暇B. 其岸势犬牙差互待其酒力醒C. 潭西南而望野芳发而幽香D. 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2分)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4、文段理解。

(6分)(1)甲文第二段共有三句,其中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是第句;乙文第一段中由远及近写景的对偶句是“”;乙文中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的遭遇的一个词是“”。

(2)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遭贬后为排解内心愤懑而寄情山水的心境,请根据两文内容,结合作者的心境,补写下面的对联。

(3分)见永州石潭,乐山水树竹,感受凄寒之景;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

答案1.(1)格外(或:特别、尤其)(2)详细(或:全部) 2.D 3.江流山峦之外(或:江流山峦的远处),只看到风中的白帆,沙滩上的水鸟,轻烟淡云,翠竹绿树而已(或:翠竹绿树罢了)。

4.(1)第一空:一第二空:远吞山光,平挹江濑第三空:谪(或:谪居)(2)示例:“消遣世虑之情”、“排解谪居之忧”等。

《送东阳马生序》一、[甲] 余幼时即嗜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