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7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高考专题讲座4 化学平衡图像的分类突破学案
高考一轮复习-化学 第7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7-2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

11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高考一轮总复习 ·化学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2H2O
电解 点燃
2H2↑+O2↑为可逆反应。( ×
)
(2)Pb+PbO2+2H2SO4
放电 充电
2PbSO4+2H2O
电池反应
为可逆反应。( × )
(3)由 2SO2(g)+O2(g) 2SO3(g) ΔH=-196.6 kJ·mol -1 知,2 mol SO2 与 1 mol O2 在恒压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 可放出 196.6 kJ 的热量。( × )
12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高考一轮总复习 ·化学
(4)对 NO2(g)+SO2(g) SO3(g)+NO(g)反应,当每消 耗 1 mol SO3 的同时生成 1 mol NO2 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 状态。( × )
16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高考一轮总复习 ·化学
题组一 极端假设法界定可逆反应中各物质的浓度范
围
1 . 在 一 个 密 闭 容 器 中 发 生 如 下 反 应 : 2SO2(g) + O2(g) 2SO3(g),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测得 SO2、O2、SO3 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1、0.2 mol·L-1、0.2 mol·L-1,当
A.0.60 mol B.0.93 mol C.1.0 mol D.2.50 mol
20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高考一轮总复习 ·化学
解析 假设反应向正向进行到底,由于 CO 仍为 1 mol,
第七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反应的方向与调控考点三类化学平衡图像-课件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左上方(E 点),A%大于此压强或温度时平衡体系中的 A%,E 点必须向正反
应方向移动才能达到平衡状态,所以,E 点 v 正>v 逆;则右下方(F 点)v 正<v 逆。
[对点训练]
2.[双选]用 CO 和 H2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 反应如下:CO(g)+2H2(g) CH3OH(g)。在体积一定的 密闭容器中按物质的量之比 1∶2 充入 CO 和 H2,测得 平衡混合物中 CH3OH 的体积分数在不同压强下随温度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氢碳比:X________2.0(填“>”“<”或“=”)。 (4)在氢碳比为 2.0 时,Q 点 v(逆)________P 点的 v(逆)(填“>”“<”或 “=”)。
[解析] (2)随温度升高,α(CO2)减小,说明为放热反应,ΔH<0;(3)在相 同温度下,X 越大,n(H2)相对越多,α(CO2)越大,故 X>2.0;(4)Q 点为非平 衡点,该温度下,Q 点到 P 点时 α(CO2)增大,反应正向进行,Q 点的 v 正>v 逆,Q 点到 P 点的过程中 v 正减小,v 逆增大,故 Q 点的 v 逆<P 点的 v 逆。
2
c V 寄志言不燕 立雀,莫如相无唣舵,这自舟有,云无霄衔万之里马高,。漂荡2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鹰鸭爱仔高 无飞娘,也鸦长栖大一,枝几。多白手也成家。
项,恒容充氩气,不影响平衡状态和速率,错误;D 项,b 曲线先平衡,说明 远志大坚的 者希,望功造名就之伟柱大也的。人登物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
设向密闭容器中充入了 1 mol CO 和 2 mol H2,CO 的转化率为 x,则
CO(g) + 2H2(g)
CH3OH(g)
起始/mol 1
高考化学冲刺总复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共30张PPT)

压强
①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②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化学平衡 2. 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判断
(2)平衡标志的判断
混合气体平均相
①Mr一定时,只有当
对分子质量Mr
m+n≠p+q时
②Mr一定时,但m+n=p+q
时
体系的密度
密度一定
其他
如体系颜色不再变化等
化学平衡 2. 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判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起始量(mol):
高催温化、2剂高N压 H3
2s末量(mol):
变化量(mol):
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计算
【例3】在不同条件下分别测得反应2SO2(g)+O2(g) ⇌ 2SO3(g)的化学
A 反应速率,其中表示该反应进行的最快的是( )
A.v(SO2)=4 mol·L-1·min-1 C.v(SO2)=0.1 mol·L-1·s-1
AB
【例4】在一定温度下,向a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X气体和2mol Y气
体,发生如下反应:X(g)+2Y(g) ⇌ 2Z(g)。此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 是( )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1:2:2 D.单位时间消耗0.1mol X同时生成0.2mol Z
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计算
(4)计算步骤——三段法 (5)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高温、高压
【例2】在2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和3molH2和N2,发生 N2 + 3H催化2 剂
2025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26讲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图像及分析课件

[解析] t2时刻改变条件,v(正)、v(逆)瞬间增大,可能增大压强或 升高温度,但v(逆)>v(正),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t2时刻升高温度。t4时 刻,v(正)、v(逆)瞬间减小,可能减小压强或降低温度,但v(逆)>v(正), 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t4时刻减小压强。t6时刻改变条件,v(正)瞬间增 大、v(逆)逐渐增大,平衡正向移动,则t6时刻增大反应物浓度。t8时刻改 变条件,v(正)、v(逆)瞬间增大,二者仍相等,平衡不移动,则t8时刻使 用了催化剂。
(2)反应速率最快的时间段是___t3_~__t_4 ___。
(3)下列措施能增大正反应速率的是___A___(填字母)。
A.通入A(g)
B.分离出C( 解 析 ] (1)t1 时 刻 , 改 变 条 件 , v′( 正 ) 、 v′( 逆 ) 均 增 大 , 且 v′( 逆 )>v′( 正 ) , 平 衡 逆 向 移 动 , 说 明 改 变 的 条 件 是 升 高 温 度 。 t3 时 刻,改变条件,v″(正)、v″(逆)同等程度增大,且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 体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故改变的条件是加入催化剂。t4时刻,改变 条件,v (正)、v (逆)均减小,且v (逆)>v (正),平衡逆向移动,说 明改变的条件是减小压强。
第26讲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图像及分析
1.掌握常见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图像的分析方法。 课标解读
2.加深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影响的理解。
考点1 化学反应速率图像
高考一轮复习化学课件专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

汇报人:XX 20XX-02-05
目 录
• 化学反应速率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 化学平衡状态判断与特征分析 • 化学反应速率图像识别与解析策略 •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图像分析方法 • 综合题型训练与解题策略分享 • 总结回顾与备考指导
01
化学反应速率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拐点、斜率在图像中信息提取技巧
拐点分析
拐点表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的转折点 ,通过分析拐点的位置、数量以及前 后速率的变化情况,可以推断出反应 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条件改变或物质转 化情况。
斜率分析
斜率表示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率, 通过计算图像的斜率可以了解反应速 率的快慢以及变化趋势。同时,斜率 的正负也可以反映出反应是正向进行 还是逆向进行。
复杂情境下反应速率和平衡问题求解
多重反应的分析
对于同时存在多个反应的 情况,分析每个反应对总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 响。
极端条件的处理
在极端温度、压力或浓度 条件下,分析反应速率和 化学平衡的变化趋势。
催化剂的影响
考虑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 影响,以及催化剂的选择 和使用条件。
思维导图在知识整合中运用示范
K值计算方法
在特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 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即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K值意义解读
K值大小反映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相对浓度, K值越大,说明生成物浓度越高,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之, K值越小,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
典型例题讲解与思路拓展
01
02
03
速率方程书写规则及注意事项
书写规则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确定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 化量代入速率方程中,注意单位要统一;根据实验数据或理论推导,确定速率 方程中的比例系数。
2019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7.4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象(教学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类试题是化学试题中的一种特殊题型,其特点是:图像是题目的主要组成部分,把所要考查的化学知识寓于图中曲线上,具有简明、直观、形象的特点。
该类试题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偶尔也会在非选择题中出现。
因为图像是用二维坐标表示的,所以该类试题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以及对学科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数形结合的试题将频频出现。
高频考点一、物质的量(浓度)、速率——时间图像【例1】25 ℃时,在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气态物质A、B、C的物质的量n(mol)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A的转化率增大。
(1)根据上图数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________,从反应开始到第一次平衡时的平均速率v(A)为________。
(2)在5~7 min内,若K值不变,则此处曲线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表示此反应的反应速率v和时间t的关系图:各阶段的平衡常数如下表所示:t2~t3t4~t5t5~t6t7~t8K1K2K3K4K1、K2、K3、K4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用“>”、“<”或“=”连接)。
A的转化率最大的一段时间是________。
t3处改变的条件是升温,t5处改变的条件是使用催化剂,t6处改变的条件是减压,因此有K1>K2=K3=K4。
由于整个过程条件的改变均造成转化率减小,所以转化率最大的一段时间为开始建立平衡的t2~t3段。
答案(1)A+2B2C c2c c20.05 mol·L-1·min-1(2)增大压强(3)K1>K2=K3=K4 t2~t3【归纳总结】1.物质的量(或浓度)—时间图像此类图像能说明平衡体系中各组分(或某一成分)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解题时要注意代表各物质曲线的折点(达平衡时刻),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浓度)变化量的内在联系,即比例符合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比例关系等情况。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1节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课件新人教版

图中:E1 为__正__反__应__的__活__化__能______,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 为___E_3______,反应热为__E_1_-__E_2____。
③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之间能够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
(2)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1.增大反应物的浓度,能够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含量,所 以反应速率增大( × ) 2.N2(g)+3H2(g) 2NH3(g) Δ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 温度,反应速率 v(H2)和 H2 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 × ) 3.往锌与稀硫酸反应混合液中加入 NH4HSO4 固体,反应速 率不变( × ) 4.对于反应 2H2O2===2H2O+O2↑,加入 MnO2 或降低温 度都能加快 O2 的生成速率( × )
考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
1.表示方法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_反__应__物__浓__度__的__减__少__或_生__成__物__浓__度__的__增__加_ 来表示。
2.表达式
v=ΔΔct,单位:_m_o_l_·_L_-_1_·__s-_1_或___m__o_l·_L_-_1_·__m__in_-。1 如密闭容 器中,合成氨的反应 N2+3H2 2NH3,开始时 c(N2)= 8 mol·L-1,2 min 后 c(N2)=4 mol·L-1,则用 N2 表示的反应 速率为__2_m__o_l·__L__-_1·__m__in__-_1 ___。
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 1 节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考纲要求】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量表示方法。能正确计算
化学反应的转化率(α)。 了解反应活化能的概念,了解 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 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 律。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 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章末综合(7)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建议用时:25 分钟) (对应考点集训第 255 页)
角度 1 速率(浓度)—时间图像 1. 对于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 X+Y W+Z(已配平),在 t 时刻增大压强(其他条件不 变),正、逆反应速率(v)变化的 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对 X、Y、W、Z 四种物质 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由反应方程式知,当消耗 1 mol CO 时放 出的热量为 41 kJ,当放出的热量为 32.8 kJ 时, 消耗 0.8 mol CO,其转化率为 80%,A 正确;容 器 ① 中 , 该 反 应 的 平 衡 常 数 K1 = 0.8 × 0.8 ÷ (0.2×3.2)=1,设容器②中反应达到平衡时消耗 x mol CO2,则 K2=(1-x)(4-x)/x2=K1,解得 x= 0.8,此时 CO2 的转化率为 80%,B 正确;由化 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知 C 正 确;因平衡时容器①中 CO2 为 0.8 mol,容器②中 为 0.2 mol,D 错误。]
4.(2018·乌鲁木齐模拟)一定条件下,通过下
列反应可以制备特种陶瓷的原料 MgO:MgSO4(s)
+ CO(g)
MgO(s) + CO2(g) + SO2(g)
ΔH>0,该反应在某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分
析正确的是( C )
A.恒温恒容时,充入 CO 气体,达到新平
衡时cc((CCOO2))增大
7.两个容积均为 2 L 的密闭容器Ⅰ和Ⅱ中发生反
应:2NO(g)+2CO(g)
N2(g)+2CO2(g),起始物
质的量见下表。实验测得两容器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
时 CO2 的物质的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化学平衡图像的分类突破化学平衡的图像是全国卷命题的热点,主要以Ⅱ卷非选择题为主。
图像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具有简明、直观、形象的特点,命题形式灵活,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反应特点,明确反应条件,认真分析图像,充分挖掘蕴含的信息,紧扣化学原理,找准切入点解决问题。
1.解题思路2.解题步骤速率—压强(或温度)图像度。
图中交点是平衡状态,压强增大,正反应速率增大得快,平衡正向移动。
[对点训练]1.下列各图是温度(或压强)对反应2A(s)+2B(g)2C(g)+D(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交点表示建立平衡时的温度或压强,其中正确的是 ( )【导学号:97500139】C[根据化学反应特点,升温平衡向正向移动,但v正、v逆均增大,加压平衡向逆向移动,v逆>v正。
]2.(2018·西安模拟)现有下列两个图像:下列反应中符合上述图像的是( )A.N2(g)+3H2(g) 2NH3(g) ΔH<0B.2SO 3(g) 2SO2(g)+O2(g) ΔH>0C.4NH3(g)+5O2(g) 4NO(g)+6H2O(g) ΔH<0D.H 2(g)+CO(g) C(s)+H2O(g) ΔH>0B[由左边的图像可知,温度越高生成物的浓度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由右边图像可知,相交点左边未达平衡,相交点为平衡点,相交点右边压强增大,平衡被破坏,v逆>v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说明正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可逆反应正反应为吸热反应且正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
N2(g)+3H2(g) 2NH3(g) ΔH<0,为放热反应,正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A不符合;2SO 3(g) 2SO2(g)+O2(g) ΔH>0,为吸热反应,正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B符合;4NH 3(g)+5O2(g) 4NO(g)+6H2O(g) ΔH<0,正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但为放热反应,C不符合;H2(g)+CO(g) C(s)+H 2O(g) ΔH>0,为吸热反应,但正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D不符合。
]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时间—温度(或压强)图像的高低及反应的热效应或压强的大小及气体物质间的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以A(g)+B(g) C(g)中反应物的转化率αA为例说明]解答这类图像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分析反应由开始(起始物质相同时)达到平衡所用时间的长短可推知反应条件的变化。
①若为温度变化引起,温度较高时,反应达平衡所需时间短。
如甲中T 2>T 1。
②若为压强变化引起,压强较大时,反应达平衡所需时间短。
如乙中p 1>p 2。
③若为使用催化剂引起,使用适宜催化剂时,反应达平衡所需时间短。
如图丙中a 使用催化剂。
(2)正确掌握图像中反应规律的判断方法①图甲中,T 2>T 1,升高温度,αA 降低,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图乙中,p 1>p 2,增大压强,αA 升高,平衡正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
③若纵坐标表示A 的百分含量,则甲中正反应为吸热反应,乙中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
[对点训练]3.(2018·郑州一模)一定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N 2(g)和O 2(g)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 2(g)+O 2(g)2NO(g)。
如图中曲线a 表示该反应在温度T 下N 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b 表示该反应在某一起始反应条件改变时N 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不改变反应物的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a 和曲线b 表示该反应可能在相同温度下进行B .曲线b 对应的起始反应条件改变是加入了催化剂C .温度T 下,该反应平衡前后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发生变化D .温度T 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4c 0-c 12c 20C [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压强对反应限度无影响,则曲线a 、b 对应的反应只能为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的反应,A 项错误;两种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N 2的浓度不同,说明反应的限度不同,则改变的条件不是加入了催化剂,B 项错误;容器体积不变,反应体系中的物质全部为气体,故平衡前后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C 项正确;根据三段式可求温度为T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N 2(g) + O 2(g)2NO(g)起始/(mol·L -1) c 0 c 0 0 转化/(mol·L -1) c 0-c 1 c 0-c 1 2(c 0-c 1) 平衡/(mol·L -1) c 1 c 1 2(c 0-c 1) 平衡常数K =[2c 0-c 1]2c 1·c 1=4c 0-c 12c 21,D 项错误。
]4.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a A(g)+b B(g) c C(g)在不同温度(T 1和T 2)及压强(p 1和p 2)下,混合气体中B 的质量分数w (B)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T 1<T 2,p 1<p 2,a +b >c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B .T 1>T 2,p 1<p 2,a +b <c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C .T 1<T 2,p 1>p 2,a +b <c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D .T 1>T 2,p 1>p 2,a +b >c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 [由(T 1,p 1)和(T 1,p 2)两条曲线可以看出:①温度相同(T 1),但压强为p 2时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短,即反应速率大,所以p 2>p 1;②压强较大(即压强为p 2)时对应的w (B)较大,说明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则a +b <c 。
由(T 1,p 2)和(T 2、p 2)两条曲线可以看出:①压强相同(p 2),但温度为T 1时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短,即反应速率大,所以T 1>T 2;②温度较高(即温度为T 1)时对应的w (B)较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恒温线或恒压线图像以反应A(g)解答这类图像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定一议二”原则:可通过分析相同温度下不同压强时反应物A 的转化率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从而确定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与产物气体物质间的化学计量数的大小关系。
如甲中任取一条温度曲线研究,压强增大,αA 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乙中任取横坐标一点作横坐标垂直线,也能得出结论。
(2)通过分析相同压强下不同温度时反应物A 的转化率的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从而确定反应的热效应。
如利用上述分析方法,在甲中作垂直线,乙中任取一曲线,即能分析出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对点训练]在密闭容器中,对于可逆反应A +3B2C(g),平衡时C 的体积分数(C%)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一定为气体 B .B 一定为气体 C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 .若正反应的ΔH <0,则T 1>T 2B [由题图可知,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说明反应物中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大于2,故可推知B 一定为气体,A 为气态或非气态,A 项错误,B 项正确;因不知T 1、T 2的大小,故无法判断反应的热效应,C 项错误;若正反应的ΔH <0,则升高温度,C%减小,故应有T 1<T 2,D 项错误。
] 5.(2018·武汉模拟)已知(HF)2(g)2HF(g) ΔH >0,且平衡体系的总质量(m 总)与总物质的量(n 总)之比在不同温度下随压强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97500140】A .温度:T 1<T 2B .平衡常数:K (a)=K (b)<K (c)C .反应速率:v b >v aD .当m 总n 总=30 g/mol 时,n (HF)∶n [(HF)2]=2∶1C [由题给信息知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吸热反应,从图像可以看出,当压强不变时,由T 1到T 2,m 总n 总增大,说明n 总减小,平衡左移,即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所以由T 1到T 2为降低温度的过程,即T 1>T 2,A 项错误;由于T 1温度较高,升高温度平衡右移,故温度为T 1时的平衡常数大于温度为T 2时的平衡常数,再结合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知,K (b)>K (a)=K (c),B 项错误;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大,故v b >v a ,C 项正确;设HF 为x mol ,(HF)2为y mol ,当m 总n 总=30 g/mol 时,有20x +40yx +y=30,解得x =y ,即n (HF)∶n [(HF)2]=1∶1,D 项错误。
]6.(2017·全国Ⅱ卷,节选)正丁烷(C 4H 10)脱氢制1丁烯(C 4H 8)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C 4H 10(g)===C 4H 8(g)+H 2(g) ΔH 1已知:②C 4H 10(g)+12O 2(g)===C 4H 8(g)+H 2O(g)ΔH 2=-119 kJ·mol -1③H 2(g)+12O 2(g)===H 2O(g)ΔH 3=-242 kJ·mol -1反应①的ΔH 1为________kJ·mol -1。
如图是反应①平衡转化率与反应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图,x ________0.1(填“大于”或“小于”);欲使丁烯的平衡产率提高,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填标号)。
A .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增大压强D .降低压强【解析】 由盖斯定律可知,①式=②式-③式,即ΔH 1=ΔH 2-ΔH 3=-119 kJ/mol -(-242 kJ/mol)=123 kJ/mol 。
由图可知,同温下,x MPa 时丁烯的平衡产率高于0.1 MPa 时的,根据压强减小平衡向右移动可知,x 小于0.1。
欲提高丁烯的平衡产率,应使平衡向右移动,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因此可以通过升高温度的方法使平衡向右移动;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因此可以通过降低压强的方法使平衡向右移动,所以A 、D 选项正确。
【答案】 123 小于 AD7.煤气化的一种方法是在气化炉中给煤炭加氢,发生的主要反应为C(s)+2H 2(g)CH 4(g)。
在V L 的密闭容器中投入a mol 碳(足量),同时通入2a mol H 2,控制条件使其发生上述反应,实验测得碳的平衡转化率随压强及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