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

NGN,普遍认为是因特网、移动通信网络、固定电话通信网络的融合,IP网络和光网络的融合;是可以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是业务驱动、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与承载分离的网络;是基于统一协议的、基于分组的网络。
在功能上NGN分为四层,即接入和传输层、媒体层、控制层、网络服务层。涉及软交换、MPLS、E-NUM等技术。
1972年,Xerox公司发明了以太网,1980年2月IEEE组织了802委员会,开始制定局域网标准。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利用ARPAnet协议建立了用于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骨干网络NSFnet,1990年NSFnet取代ARPAnet成为国家骨干网,并且走出了大学和研究机构进入社会,从此网上的电子邮件、文件下载和信息传输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广泛使用。1992年,Internet学会成立,该学会把Internet定义为
OSI/RM标志着第三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此时的计算机网络在共同遵循OSI标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具有统一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OSI/RM参考模型把网络划分为七个层次,并规定,计算机之间只能在对应层之间进行通信,大大简化了网络通信原理,是公认的新一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础,为普及局域网奠定了基础。
两个主机间通信是对传送信息内容的理解、信息的表示形式,以及各种情况下的应答信号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约定,这就是“协议”。在ARPA网中,将协议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层次。如何分层,以及各层中具体采用的协议总和,成为网络体系结构。
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建成的ARPAnet实验网开始的,该网络当时只有4个结点,以电话新路为主干网络,两年后,建成15个节点,进入工作阶段,此后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后期,网络结点超过60个,主机100多台,地理范围跨越美洲大陆,连通了美国东部和西部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而且通过通信卫星与夏威夷和欧洲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相互连通。其特点主要是:1。资源共享,2。分散控制,3。分组交换,4,采用专门的通信控制处理机,5,分层的网络协议,这些特点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网络的一般特征。
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

——高等计算机网络——
2、主动网络的体系结构
Active Application
Execution Environments
Node OS
EE1
EE2
…
…
channels
IPV6
…
Mgmt EE
store
Security Enforcement engine
——高等计算机网络——
二、全方位重新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 结构的涵义
当前计算机网络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现实,迫使 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更加深刻地反思计算机网
络体系结构的本质和内涵,以期为研究和建立 满足下一代网络发展需求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 构提供参考、借鉴和指导。不过,即使“网络 体系结构”是在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研究领域 中几乎随处可见的高频用词,但这个名词至今 仍然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严格定义。
——高等计算机网络——
网络体系结构是一个时刻处在持续演 化中的发展概念
计算机网络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矛盾都在时 刻不停地发展变化,因而相对应的网络体系结 构研究也必然要适合这种变化和反映这种变化。 比如互联网中的信任问题就是很好的例子,今 天信任、安全和用户管理等问题已成为新时期 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的主要注重内容。
——高等计算机网络——
三、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
3.1、主动网络 在传统的分组网络中,网络被动地将数据从一个系统
传送到另一个系统,网络中的结点(如交换机、路由 器等)的计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只能对数据包进行 简单的处理,如分组交换网络中的报头处理,面向连 接网络中的信号处理等。 这种被动的网络结构存在很多不足,如很难将新技术 和新标准集成到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中,增加新服务 非常困难,协议之间的冗余操作降低网络系统的性能 等。
《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专辑前言

较少 的超级 节点 即可 实现较 高 的负载 总量 和较好 的性能. 江学 智等 作者 的论文 “ 布式控 制平 分
面: 行 B 并 GP路 由计算 自适应 负 载均衡 算法 ” 出 了基 于 Hahn 提 s ig技术 的并 行 B GP路 由计 算
自适应 负载 均衡模 型 和算法 , 以有效 提 高并行 B 可 GP路 由计 算 的性 能 . 继 龙等 作 者 的论 文 王
年 8月 , 国务 院总理 温家宝 提 出 “ 知 中 国” 将 物 联 网正 式列 为 国家 五 大新 兴 战略 性 产业 之 感 ,
一
,
并 写入 “ 政府 工作 报告 ” 2 1 . 0 0年 1 , 家 宝 总理 主持 召开 了 国务 院常 务 会 议 , 月 温 决定 加 快
推进 电信 网 、 广播 电视 网和 互联 网的 “ 网融合 ” 在这 样 的背景 下 , 三 . 物联 网的基 础理论 、 键技 关
“ 于联 邦架 构 的全球 网络性 能测 量” 对 大规模 异 构 网络 的测 量 , 计 并 实 现 了基 于联 邦 架 基 针 设
构 的全球 网络性能 测量 平 台 , 网络测 量提供 了一种 新 的思 路 和 方法 . 为 尹浩 等 作者 的论 文“ 内 容 网络服 务 节点部署 理论 综述 ” 针对 内容 网络 中服 务节 点部 署这一 核 心问题 , 总结 了相关 的理
术 和应 用系 统 , 三 网融 合” “ 的新架 构 、 机制 和协议 , 以及 互 联 网在 大 规模 异 构 技术 的研 究 , 为 了 网络 研究 领 域 的 热点 和 重 点 问题. 年来 , “ 网融 成 近 在 三
合 ” 物联 网和计算 机 网络 的体 系结 构方 面 , 、 相关 的研究 工作 异 常活跃 . 本专 刊正 是在这 种情 况 下 推 出, 专刊 收录 了 国内新一 代互 联 网体 系结 构领 域具 有创新 性 和探索 性 的部分 研究成 果 , 基 本反 映 了 国内互 联 网体 系结构 和关 键技术 领 域 的最 新研 究进 展. 本 期 专刊共 收 到 1 8篇来稿 , 5 内容涉及 新 一代 互 联 网体 系结 构和 关键 技 术 领 域研 究 的诸 多方 面 , 主要包 括 : 一代 网络体 系结 构设 计 与理论 框 架 ; 三 网融 合 ” 新 “ 的新架 构 、 议 和机 制 ; 协 物联 网基础 理论 、 关键 技术 与应 用系 统 ; 控可 管可 信 的互 联 网体 系结构 与关键 技术 ; 可 网络 、 云 计 算和 数据 中心 的安全 和效 率研 究 ; 网络服 务质 量 ( S 与性 能测 量基 础理 论 与关 键技 术 等. Qo ) 经过审 稿人 的严格 的书面评 议 , 专 刊择优 录用 了其 中 2 本 2篇论 文 , 录用率小 于 1 . 5 在 新一代 网络 体系 结构 和构建 方 面 , 宁等作 者 的论 文 “ 齐 逻辑 承 载 网构 建 方法 的研 究” 提
新一代网络架构研究

新一代网络架构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架构也在不断升级和改进。
新一代网络架构被视为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网络安全、性能优化、可扩展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新一代网络架构的概念和特点新一代网络架构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网络体系结构,它具有以下特点:1. 去中心化:新一代网络架构中,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不再局限于中心服务器,而是由多个节点共同完成。
去中心化的网络架构可以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分布式计算:分布式计算是新一代网络架构的核心,它能够在多个节点上同时完成计算任务,从而提高计算效率和可靠性。
3. 边缘计算:新一代网络架构中,边缘计算被广泛应用。
边缘计算将计算和存储功能放置在离终端设备更近的位置,从而能够更快地完成数据处理。
4. 软件定义:新一代网络架构采用软件定义的网络技术,网络设备不再是固定的硬件设备,而是由软件定义的网络功能虚拟化实现,从而可以更加灵活地配置网络。
二、新一代网络架构的应用新一代网络架构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典型应用场景:1. 5G网络:新一代网络架构是5G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
5G网络采用分布式计算、边缘计算和虚拟化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带宽、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安全性能。
2. 物联网:物联网是新一代网络架构的另一个典型应用场景。
物联网将海量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采用去中心化网络架构能够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云计算:云计算是新一代网络架构的重要应用领域。
云计算采用分布式计算、虚拟化技术和软件定义网络技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效的计算服务。
4. 区块链:区块链是新一代网络架构的代表性应用之一。
区块链采用分布式计算和去中心化网络架构,可以实现去信任、不可篡改的数据交换。
三、新一代网络架构的发展趋势新一代网络架构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将在未来几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以下是几个新一代网络架构的发展趋势:1. 5G网络的商用化:5G网络是新一代网络架构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论文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计算机的发展史——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院系: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的发展史——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摘要:在过去的三百年中,每一个世纪都有一种技术占据主要的地位。
18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是伟大的机械时代;19世纪是蒸汽机时代;20世纪的关键技术是信息的获取、存储、传送、处理和利用;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则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使我们周围的信息更在高速的传递着。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迈进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新的信息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崛起。
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计算机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间的互连结构日趋复杂。
以通信子系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分布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
为了提高信息社会的生产力,提供一种全社会的、经济的、快速的存取信息的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因而,计算机网络这种手段也应运而生,并且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趋势更是可观。
只有更好的学习与了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发展史,才能更深入的了解计算机并且发展计算机技术。
因此我就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写成了这篇论文。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一)计算机简介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
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
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
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
973计划“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理论研究”项目之课题二:各由器可扩展性问题研究

r
研究与发展
93 7 计划 “ 新一代互联 网体系结构理论研究”项 目之课题二
路由器可扩展性问题研究
■ /赵峰 高蕾 戴艺 吕高峰
用感知等多维开放可扩展的理念出发,提出
一
种结构灵活、开放可扩展 的通用路由器体 ot 。 胁 ur e 衄 将路 由 器
行互连; 在逻辑上 , 每个路 由器都是 HC 理流程。 M能够满足更广范围的网络控 解决了传统路由协议存在的单点失效问题, R HC
集群路由器中的一个节点, 通过运行开放 制功能需求,对路 由 器的可扩展性提供更 降低了路由器故障对I e t n me t 域问路由稳定 的标准路 由器集群协议 RCP ( u e 为广泛的支持。 Ro t r
并提 出高性 能的 Iv 分组分类 、 P6 转发 、 调 多个控制实体之间 以及多 个转 发实体之 间 度算法 。本课题是整个 项 目中不可缺少的 的对等层协同机制是 O e R ue 中体现 pn otr 重要组成部分 。 .
新一代互联礴 结构理论研究中 体系 存隹的若
问 : 网系 参 虞誊解 蒿1联体 的 盼 憾 嬖 囊 直 缩 多 构 堆 要 群
的科学问题 ,为建立支持规模、功能、性 体之间,控制服务层与操作服务层之间,控 能、服务和安全可扩展的网络单元模型提 制服务层与外部应用之间定义的三个层次的
供理论基 础。在此基 础上建立适合多维可 开放可编程接口。 pn ot 内部存在两个 O eR ue r
扩展 网络体系结构的网络单元体系结构, 层次的协同: 转发单元协同和控制单元协同。
集群路 由器 以及 网络层次化协 同模 型 , 以 集群路 由器 ,实 现了分布控制与集群转发 具有了广阔的发展 空间。
新型网络体系架构相关研究

新型网络体系架构相关研究作者:杨学超来源:《数字化用户》2013年第21期【摘要】文中介绍了国外以信息为中心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进展并阐述其所具备以内容为中心的典型特点;分析了新一代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以,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信息中心网络下一代网络一、前言据网络巨头思科的预测,到2016年互联网流量将增长至现在的四倍,在该公司最新发布的“视觉网络指数预测(2011-2016)”报告中,思科公司官方预计,仅在2016年,互联网流量将达到1.3ZB,超过了1984年到2012年间所有“互联网年”1.2ZB的全球网络流量。
该公司预计,2015年和2016年之间的全球互联网流量增长将超过330EB,几乎相当于2011年整年产生的总流量。
其中,视频是流量增长的重要来源。
目前,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笔记本和手机观看YouTube视频和流媒体电影,而这样的活动将会占用大量带宽。
思科预计,到2016年,视频将会在所有移动互联网流量中占70%,高于2011年时的约52%。
此外,到2016年,全球将有34亿互联网用户,或约占全世界人口的45%。
2011年,平均每个互联网用户每月生成11.5G流量。
到2016年,这个数字将跃至32.2G每月。
企业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将会2011年的16亿增长到2016年的23亿。
这一趋势将使互联网运营商面临更大的压力。
二、以信息为中心的新型网络体系所谓的以信息为中心的网络,就是将网络中的一切数据内容都看做是可以传输的信息,实现了直接以信息互联的方式而非主机互联。
数据信息将成为网络中的核心对象,通过设计的命名机制得到一个全域唯一的标识。
数据信息依靠其名字的唯一性实现在网络全域的传输,网络系统可以根据其名字来区别和分类每一条数据信息但无法解析数据内容信息的具体含义,对数据内容的深层次挖掘则需要靠发布者与订阅者上层应用的解释。
在各种数据信息驱动下的整个网络及其终端的作用就是对所有信息的传输和缓存进行监控和管理,并及时对信息的接受者作出快速响应。
浅谈以信息为中心的新型网络体系架构

计 算 机 科 学
C o n s u me r E l e c t r o n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 c s Ma g a z i n e 2 0 1 3年 8月 下
浅谈以信息为中心的新型网络体系架构
杨健
( 曲阜师范大学,山 东日照 2 7 6 8 2 6)
摘 要 : 当前 网 络 内容 流 量 的 飞 速 增 长 以及 用户 Qo S需 求 的 不 断 提 高 ,使 得 互 联 网 内容 传 输 技 术 乃 至 架 构 面 临 全新 的挑 战。以信息为 中心的新型 网络体 系结构 ( I n f o r ma t i o n - Ce n t r i c Ne t w o r k ,I CN ) 迅速兴起 ,成为未来互联 网 发 展 的 一种 重要 模 式 和 趋 势 ,越 来越 得 到研 究 人 员的 关 注 。
关键 词 :信 息 ;新 型 网络 ;体 系
中图分 类号 :T P 3 1 1 . 5 2
一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1 6 7 4 - 7 7 1 2( 2 0 1 3 ) 1 6 - 0 0 8 8 - 0 1
前 言 底层仍然采用 I P 地址,但是 I P地址 只是本地标识,不作为全 互联网高新技 术的迅猛发展 以及网络用户的快速增 长使 局路 由标识,因此在体系结构研究中,内容名字到 I P 地址的解 得未 来互联 网逐 步趋 于面 向宽带化 、服务化、 内容化 与个 性 析 是重要 的研究 内容。N ON是一种 全新 的网络体系结构,其细 化 的发 展 步 调 。 腰处完全采用 内容名字替换 I P 地址,底层是物理网络 ,上层是 面对 以 网络视 频 、共 享 文件 为 主 的 内容 流 量 的增 长 趋 势 , 安全 策 略和应 用 层 ,不 需要 I P网络 的支 持 ,可 以完全 取代 现 有 可 以预测 ,海 量 内容信 息 传 输共 享 、质量 保 证 以及 数 以百 亿 计 的 I P网络 。N O N的提出使得内容为中心的网络备受关注。 的接入需求与 网络基础设施所能提供的计算 、存储和传输能力 N O N网络提 出了两种包类型 I n t e r e s t 和D a t a ,I n t e r e s t 的矛盾 u ,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困难 。 是 请 求 包 ,D a t a是 返 回 的 数 据 包 。 结 点 中 提 供 三 类 表 虽然类似于现有的 c D N( c o n t e n t d e l i v e r y n e t w o r k )和 P 2 P C o n t e n t S t o r e 、P I T和 F I B ,C o n t e n t S t o r e 是 内容缓存表 , 缓 存 技 术 的 提 出 和 改 进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缓 解 了 内 容 需 求 膨 胀 与 存 储 结 点转 发 过 的 内容 , P I T是 记录 I n t e r e s t 轨 迹 的表 ,主 海量传输 的压力,但其烟囱式 、拼盘式 改进和设计 ,导致了整 要 为 D a t a 提 供 返 回 的路 径 ,F I B表 相 同于 I P网络 中的 F I B , o n t e n t S t o r e 、P I T 、F I B 。 体代 价高 、网络复杂性高、可操作性差、全局优化困难等 困难。 转发处理顺序为 C 针对上述 困难 ,人们 已经开始 了对互联网 T C P / I P体系结构 的 N D N网络提 出的初 衷是 为了提 出在 网络上全 新的命名机制 重新思考 ,认为必须对网络体系结构进行重新设计 ,才能很好 与路由模型 其中, 命名机制采用 U R L的形式, 例如 " / e x a m p l e . 地适 应 未 来 互 联 网 的 发 展 , 互联 网现 在 使 用 I P地 址 既 表 示 节 c o m / v i d e o s / H a r r y P o t t e r . m p g ” 为一 个具 体 内容 的名 字 ( N a m e ) , 点的位置信息又表示节点的身份信息, 混淆 了位置 ( 1 o c a t e r ) 而‘ ' / e x a m p l e . c o m ” 及 ' / e x a m p l e . c o m / v i d e o s ” 则 可 作 为 内容 前 和标 识 ( i d e n t i f i e r )的 功 能 界 限 ,也 就 是所 谓 的 I P地 址 语 缀 ( P r e f i x ) 用 于路 由查找 及 转 发 。 层 次 化 的名 字 可 以实现 分 级 义过 载 。这种 将 技 术 和 经 济 目标 相 矛盾 的用 户 网络 和 I S P网络 聚合且易于表 示信息的集合, 在扩展性上具有很大优势。 N D N网 紧耦合的路 由方式 阻碍了整个 网络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者一致 络充分了利用在路由器 中基于命名的数据缓存。 每 个数据包都 认为这就是当前互联网 内容传输系统诸 多问题 的结症所在 。 会拥有一个内容名称, 经过数字签名认证, 名字与签名表明了数 二 、 以 信 息 为 中心 的 网 络体 系架 构 据 的来源但是不能用来判断数据的真 实性并且 N D N网络的内容 ( 一 )T h e P u b l i s h - S u b s c r i b e I n t e r n e t R o u t i n g P a r a d i g m 鉴权是将 内容 与名字捆绑在一起。 数据的分发是由请求者引起, P S I R P( T h e P u b1 i s h — S u b s c r i b e I n t e r n e t R o u ti n g 路 由器之 间通 过 路 由协议 例 如 I S — I S 、 B G P等 传 输 命名 前缀 进 行 P a r a d i g m )旨在 建 立一 个 以信 息 为中心 的 发布 一 订 阅通 信 网络 , 通告。 请 求 者会 发 送 兴 趣 包 , 路 由器接 受到 该 请求 包 后, 会 记 录 取代现有 的以主机 为中心 的发送 一 接 收通信模 式。P S I R P是芬 兴趣包包进入路 由器的接口, 然后通过基于命名的路 由转发协 兰赫 尔辛基科技 大学和赫尔辛基信息技 术研 究院等 的研究 项 议将其转发。 一旦兴趣包 发现节点上有相应的数据, 那么包含有 目由欧盟 F P 7资助 ,开始于 2 0 0 8年 1 月结束于 2 0 1 0 年 9月。 请求数据的名称和相应数据的数据包就会返回, 最后通过逆向 P S I R P 颠覆 了以往路 由和转发机制,采用 了完全基于信息的网 路径数 据包返回给请求者。 N D N网络中的研究的基础与关键 点 络运作 。使用 i d e n t i f i e r s 标识数据信息并通过 r e n d e z v o u s 是路 由器 有能力缓存已经命名的数据。 当请求到达路由器时, 可 直接寻址信息。在 P S I R P网络中甚 至可 以实现 网络 的彻底改造 以将本地存储 的数据返 回给 请求者。 N D N网络提 出者认为网络 和扩 展,并且完全取 消 I P的应用。P S I R P网络 采用 了 ( A i d 、 设 计 的 本来 属 性 是 为了数 据 分 发而 不 是节点 间的通 信 。 N D N的 R i d 、S i d 、F i d )四种类型的标识:应用标识是直接供发布者和 部署 因此需要在 因特网中的大量路 由器拥有存储空间以保证命 订阅者使用 的可读标识;汇聚标识则用于标识汇聚的;范围标 名的数据能够保存在 N D N路由器中并能够响应相应的请求。 识S I d 是R i d的子类型,用于 界定发布信息 的范 围 ( s c o p e ) ; 三 、结 束语 转发是用来识别信息传输路径。整个 P s I 即 网络采用 了层次型 多年以来对新型网络坚持不懈的探索过程中, 对于 “ 什么是 的设计平面,分为了汇聚 ( R e n d e z v o u s ) 系统 、拓扑系统和转发 新 一代 互联 网?它和 目前互联 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 , 始终没 平面。汇 聚是 P S I R P网络提出的核心概念,主要功能在于通过 有 形 成 统 一 、 确 切 的定 义 。 但是, 人 们 面对 目前 互联 网存 在 的主 对 新 一 代 互 联 网 的需 求 和 基本 特 征 还 是 有 了比较 请求拓扑系统在所匹配 的数据源和订阅者间建立逻辑的转发树 要 技 术 挑 战 , 来实现发布与订阅的相连实现 数据传输。拓扑负责建立一个分 致的看法, 即: 结合 目 前 互联 网以内容为中心的发展趋势, 新 代网络应该比目前互联网“ 更大、 更快、 更及时、 更方便、 更安全、 布式的网络结构, 执行类似 目前使用的路 由协议的功能。因此 , 汇聚和拓 扑系统构成 了网络的控制平面。转发主要在数据平面 更易管理和更有效 益” , 以信息为中心的网络以其独特 的网络特 实现的,除 了完成转发和传统的传输功 能,还可以实现缓存等 性, 为研 究人员提供了新的广阔视野和参考价值 , 推动着未来网 网络 级 别 的功 能 。 络内容和服务向着更健壮、 更可管理、 更安全和持续发展演化。 ( 二 )N a m e d D a t a N e t w o r k i n g 参考文献 : ON N ( N a m e d D a t a N e t w o r k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誗无线网络 誗有线网络 誗传感器网络 誗自组织网络 誗……
誗路由可扩展性 誗安全性 誗移动性 誗服务质量 誗……
誗多媒体 誗 IPTV 誗即时通信 誗电子商务 誗……
誗 P2P 誗网格技术 誗普适计算 誗……
决 上 述 的问 题 ,但 这些 方 案 都未 能 从 根源上解决当前互联网所面临的核
异构 环境
经过 多 年 发 展 , 互 联 网 已 经 取 得 了巨大的成功,成长为一个全
结 构 。新 型 的 网 络 体 系 结 构 必 须 能 够 支持 融 合 的异 构 网 络环 境 、支 持 各 种
新审视和确定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 构设计原则与方法。
球性的信息系统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
新 的网 络 功 能 、新 型 应 用和 新 型 计 算
为了解决现有互联网存在的问 题 ,满 足 和适 应 当 前及 未 来 的 网 络 应 用对 互 联 网的 多 样 化需 求 ,研 究 和 建 设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已经是一 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新一代互联网技 术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提出一种高效、 大 规 模 、高 度 可 伸 缩 、支 持 异 构 网 络 技术融合的基础网络体系结构 。新一 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设计目标如图2 所 示,该 体 系 结构 的 设 计 将 支 持 移 动 性 、QoS保 障 、安 全 性 和 可 信 性 ,以 及 网络的可控可管。
然 而 近 年 来 ,随 着 网 络 技 术 的 高 速 发 展 ,出现 了 大 量新 型 接 入 技 术 如 WiMAX、Wi- Fi、无 线 局 域 网 、蓝 牙 ,大 量新型异构网络如移动自组织网络、 无 线 传 感 器 网 络 、网 状 网 ,大 量 新 的 计算技 术如 P2P、网 格 、普适 计 算 和多 样 化 的应 用 ,这 些新 技 术 和 应 用 在 推 动 整 个 通信 领 域 进步 的 同 时,也 使 得 传统互联网体系结构面临着巨大的 挑 战 。复 杂 的 异 构 网 络 环 境 增 加 了 维 护管 理 的 复杂 度 ,同 时也 影 响 了 网 络 的 灵 活 性 、健 壮 性 和 安 全 性 ;无 处 不 在的应用需求要求互联网支持移动 性;多 样 化 的应 用 要 求互 联 网 支 持 不 同实时性的业务 。随着网络复杂度的 增 长 ,传 统 的“ 核 心 简 单 ”的 互 联 网 难 以 满 足网 络 对 可控 、可 管 迫 切 的 需 求 ,具 体 分 析 其 原 因 ,可 以 发 现 当 前 互联网体系结构所存在的问题与面 临的挑战。
图1荩 新一代互联网体系
结构的需求
新一代互联网的体系结构
5 7 中兴通讯技术
Aug. 2009 Vol.15 No.4 2009年8月 第15卷第4期
系列讲座 陆璇等: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 ZTE COMMUNICATIONS
遵 循“ 核 心 简 单 ,边 缘 智 能 ”的 设 计 原 则 ,网 络智 能 部 署在 网 络 边 缘 的 终 端上 。这 种 体系 结 构 简单 ,但 保 证 了 高 效 的互 通 和 良好 的 演 进性 ,并 且 一 直沿用至今。
[编 者 按 ] 互 联 网 目 前 面 临 着 各 种 问 题 和 挑 战 ,其 体 系 结 构 再 次 成 为 了 网 络 领 域 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讲座将分为3期介绍互联网体系结构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 展望 。第1 期 介绍 目前互 联网 体系 结构 面临的 挑战 以及 国内 外的研 究现 状 。第 2 期将介绍现有互联网体系结构向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演进中的关键技术与 解 决方案 ,内容 涉及 新型 路由寻 址体 系结 构 、端 到 端 原 则 、网 络 安 全 性 与 可 信 性 等方面的研究。第3期将介绍以全新的革命性方式来解决当前互联网体系结构 缺陷的 新一 代互 联网 体 系 结 构 ,包 括 国 内 外 的 研 究 现 状 和 主 要 的 解 决 方 案 ,并 对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和总结。
1 当前互联网的体系结构 以及面临的挑战
研究机构开始重新考虑和研究互联 网 的体 系 结 构,试 图 提 出适 应 于 未 来 环境和应用需求的新型互联网体系
中 ,既 需 要总 结 和 继承 传 统 互联 网 的 成功 经 验 ,也需 要 在 研究 未 来 互 联 网 体 系结 构 所 面临 的 挑 战的 基 础 上 ,重
1.1 互联网的体系结构
信 需 求 而设 计 的 ,其设 计 目 标是 实 现
由 系 统 扩 展 性 低 等 。传 统 互 联 网 指 数
互联网体系结构是指导互联网
网络的健壮性和支持底层网络技术
增长的复杂度也使得网络控制和管
设 计 的 一系 列 抽 象设 计 原 则,内 容 涉
的 异构 性 ,并 且默 认 互 联的 用 户 属 于
供 QoS保 障 。 (5)网络控制 、管理 种类繁多的新型应用和多种新
技 术 的 引入 ,以 及 网络 环 境 的 动 态 变 化,大 大 增 加了 网 络 管理 与 控 制 的 复 杂 性 。实 现 对 网 络 的 可 控 可 管 是 未 来 互联网设计的一项紧迫需求 。然而传 统互联网体系结构的设计理念使得 网络中缺乏用于网络控制管理的必 要 信 息,难 以 实 现高 效 的 网 络 管 理 和 控制。
陆 璇 ,龚 向 阳 ,程 时 端
( 北 京 邮 电 大 学 网 络 与 交 换 技 术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北 京 100876 )
在 互 联 网 中 ,TCP/IP 协 议 采 用 了 更 简 洁 和 高 效的 体 系 结构 ,这 种 基础 结 构 以 及 Web 等 应 用 技 术 的 出 现 使 得 互
58 中兴通讯技术
2009年8月 第15卷第4期 Aug. 2009 Vol.15 No.4
期 来 看 ,NAT在 端 对 端 应 用 、主 机 与 IP 地址 捆 绑 、网络 管 理 方面 都 存 在 无 法 克 服的 弊 端 ,并非 是 一 种 最 终 的 解 决 方 案 。网络 多 归 属 、流 量 工 程 以 及 运 营商 独 立 (PI)地 址 的 广 泛 应 用 造 成 了 路由的扩展性问题 。新兴的普适计算 要求 网 络 能给 用 户 提供 无 时 不 在 、无 处 不在 、无 所 不有 的 综 合 性 服 务 ,而 移动性是必须满足的基本需求之一。 但是传统互联网从本质上不支持连 接 过 程 中 IP地 址 的 动 态 变 化 ,导 致 主 机 移 动 的同 时 连 接无 法 维 持 ,难 以 满 足 用 户 对 移 动 实 时 业 务 的 需 求 。这 些 问题都需要在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 设计中解决。
普及、商业化以及新业务的不断涌
技 构
1.2 当前互联网体系结构面临的
现 ,其各 种 先 天不 足 和 缺陷 也 日 益 明
的需求如图1所示。
问题与挑战
显 地 暴 露 出 来 , 例 如 IP地 址 匮 乏 、缺
互联网最初是为单一的数据通
乏服务质量 (QoS)与安全保障机制 、路
中 图 分 类 号 :TP393 .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 6868 (2009 ) 04- 0057- 04
用需求与网络环境已经与传统互联 网的设计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
互联网原有的一些设计原则已成为
阻碍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因 此 ,新一 代 互 联网 体 系 结构 的 研 究
联网获得了巨大成功 。当前互联网已 经发展为拥有超过数亿台主机的复 杂的超级信息系统。互联网的成功, 主要归功于它在体系结构设计时所 遵守 的 一 系列 基 本 原则 :如 开 放 性 原 则、端到端原 则 、透 明 性 原则 、分 层 原 则 、尽 力 而 为 原 则 等 。但 是 ,当 前 的 应
功能 扩展
新型 应用
新型计 算技术
心 问 题— ——当 前 互 联 网 的 体 系 结 构
存 在 着难 以 克 服的 缺 陷 。为此 ,大 量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 划 )资 助 项 目 (2007AA01Z206 ); 北京 重点 学科建 设项 目 (ke y dis cipline s )
(3 )安 全 性 和 可 信 性 早期 的 互 联网 被 默 认为“安 全 的 网 络 ”,因 为 传 统 互 联 网 默 认 其 用 户 群 体主 要 是 彼此 相 互 信任 、目 标 一 致 的 团 体,安 全 问 题未 得 到 设 计 者 的 重 视 。但 是 随 着 互 联 网 的 商 用 化 和 全 球 爆炸 式 发 展,其 用 户 群 体 在 规 模 、目 标 、素 质 等 方 面 各 不 相 同 ,用 户 间 的 信任 不 复 存在 。互 联 网 上 病 毒 、网 络 攻 击 频 繁 发 生 ,隐 私 无 法 保 证 ,互 联 网被 默 认 为“不 安 全 的 网 ”。 尽 管 学 术界和工业界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其中一些已经得到了应用 ),由于原 有互联网体系结构缺乏整体安全框 架 ,各 种 安 全 技 术 以“ 补 丁 ”方 式 添 加,难免出现安全漏洞或功能重叠, 甚至顾此失彼。 (4 )服 务 质 量 传统互联网体系结构中核心网 络只保存有限的管理信息,不提供 QoS保 证 。随 着 互 联 网 的 商 业 化 ,大 量 实时应用涌现出来 。视频会议和IPTV 等多 媒 体 应用 对 延 迟 、 延 迟 抖 动 、带 宽 等 有严 格 的 需求 ,需 要 网 络 提 供 相 应 的 服 务质 量 保 证 。 现 有 的 QoS保 障 模型如IntServ/DiffServ、多协议标签 交 换 (MPLS)、QoS路 由 等 ,由 于 也 属 于 以 “补丁” 形式加入到网络体系结构 中 ,在 实际 的 应 用与 部 署 中 存 在 一 些 问 题 。例 如 ,IntServ扩 展 性 差 和 管 理 开 销 大 ;DiffServ则 无 法 为 每 个 数 据 流 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