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第十三章氚放射毒理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毒理学基础 PPT课件

(二)细胞瞬息活动的调节障碍
1 电可兴奋细胞的调节障碍 2 其他细胞活动的调节障碍
毒物引起细胞维持功能障碍 (一)细胞内部维持的损害 (二)细胞外部维持的损害
第四节 修复障碍
损伤修复机制 (一)分子修复(蛋白质、脂质、DNA修复) (二)细胞修复(巨噬细胞、施旺细胞) (三)组织修复(细胞的凋亡、增殖、分裂及胞外基质替代) 修复障碍及其引起的毒作用 (一) 修复障碍 (二) 修复障碍引起的毒性 1 炎症 2 坏死 3 纤维化 4 致癌作用
1. 神经毒性随年龄不同而异; 2. 神经系统的损伤持续存在; 3. 神经细胞损伤的缓冲作用; 4. 进行性的神经毒性反应; 5. 神经系统对不同剂量药物的不同反应; 6. 化学物质联合接触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神经毒性作用机制
神经递质与神经毒性 通道与神经毒性(Na+、Ga2+通道) 受体信号转导与神经毒性(受体、信号转换因子) 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毒性 细胞骨架与神经毒性
第十四章 生殖毒理学
第一节 概述
生殖毒理学:生殖医学和毒理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 重要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对生殖系统产生损害作 用的原因、机制和后果。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一大类在环境中天然存在或污 染的,可模拟天然激素生理、生化作用,干扰或 抑制生物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和生殖系统功 能,产生可腻或不可逆性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 生殖危害: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对 生殖细胞的遗传损伤。
第一节 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
二 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
(二)妨碍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机制 1 血浆蛋白结合 2 专一化屏障 3 贮存部位的分布 4 与细胞内结合蛋白结合 5 从细胞中排出 (三)排泄与重吸收 1 排泄 2 重吸收(肾小管、肠粘膜)
毒理学基础(全套课件250P)PPT课件

该途径接触的持续时间可依据试验要求而定。毒性 大的接触时间可短些,毒性小的可长些。国内一般 在求LC50时为2小时。
1.3.5.3 经皮肤接触
液态、粉尘态和气态外来化学物均有接触皮 肤的机会。不仅与外露皮肤接触并被吸收, 有的还能穿透衣服经皮肤吸收。
外来化学物经皮肤吸收是指角质层完整的皮 肤,若皮肤破损,化学物经真皮直接吸收, 而与静脉吸收的机制相似。
具体观察指标见P123表6-1。
1.3.7.3 死亡及其时间
观察试验动物接触受试物后的死亡过程有利 于探讨其中毒机制或死因。
在同系化学物中,有些在致死量下表现出动 物先兴奋后抑制,死亡时发生抽搐;而有的 则只引起抑制症状,表现精神萎靡、反应迟 钝,并在抑制状态下慢慢死亡,表明同系物 之间的毒作用有差别。
影响肾功能可使水盐代谢的紊乱而可影响体重。
1.3.7.5 其他指标
根据上述某些指标的阳性结果可进一步扩大观察项目,如测 定体温、心电、脑电等生理学指标或某些生化指标,有利于 深入探讨受试物的毒作用特征。
对死亡动物要取部分组织进行病理解剖学检查,记录各器官 系统肉眼可见的病变;停止观察后也应抽取部分存活的动物 进行病理解剖学检查。
1.3.7.2 中毒症状
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动物的中毒症状及死亡一般出 现在给予受试物24-48小时内,故观察1周即可。
如中毒反应出现较迟,主要在给受试物后48小时-4 天,则观察期也应相应延长至2-4周。特别在4872小时内要仔细观察各剂量组动物的一般反应、临 床表现、死前表现及这些反应出现的时间。
1.3.1 试验动物的选择
原则是所选动物应使试验的结果能反映或预 测人体接触时的反应。要求动物健康,体重 差异不超过10%,试验前应禁食16小时。同 时尽量选用饲养管理方便、成本低的动物。
1.3.5.3 经皮肤接触
液态、粉尘态和气态外来化学物均有接触皮 肤的机会。不仅与外露皮肤接触并被吸收, 有的还能穿透衣服经皮肤吸收。
外来化学物经皮肤吸收是指角质层完整的皮 肤,若皮肤破损,化学物经真皮直接吸收, 而与静脉吸收的机制相似。
具体观察指标见P123表6-1。
1.3.7.3 死亡及其时间
观察试验动物接触受试物后的死亡过程有利 于探讨其中毒机制或死因。
在同系化学物中,有些在致死量下表现出动 物先兴奋后抑制,死亡时发生抽搐;而有的 则只引起抑制症状,表现精神萎靡、反应迟 钝,并在抑制状态下慢慢死亡,表明同系物 之间的毒作用有差别。
影响肾功能可使水盐代谢的紊乱而可影响体重。
1.3.7.5 其他指标
根据上述某些指标的阳性结果可进一步扩大观察项目,如测 定体温、心电、脑电等生理学指标或某些生化指标,有利于 深入探讨受试物的毒作用特征。
对死亡动物要取部分组织进行病理解剖学检查,记录各器官 系统肉眼可见的病变;停止观察后也应抽取部分存活的动物 进行病理解剖学检查。
1.3.7.2 中毒症状
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动物的中毒症状及死亡一般出 现在给予受试物24-48小时内,故观察1周即可。
如中毒反应出现较迟,主要在给受试物后48小时-4 天,则观察期也应相应延长至2-4周。特别在4872小时内要仔细观察各剂量组动物的一般反应、临 床表现、死前表现及这些反应出现的时间。
1.3.1 试验动物的选择
原则是所选动物应使试验的结果能反映或预 测人体接触时的反应。要求动物健康,体重 差异不超过10%,试验前应禁食16小时。同 时尽量选用饲养管理方便、成本低的动物。
放射性氚的毒理学ppt课件

18
➢ 氚水(危害较大)
胃肠道:氚水,小肠,肠粘膜毛细血管 呼吸道:氚水蒸气 皮肤:氚水:浸渍作用和扩散作用
氚水蒸气:扩散作用
19
➢ 核素氚
呼吸道:危害较小,万分之一 核素氚的放射云:肺部(主要)、皮肤(可忽略)
20
➢ 有机结合氚
胃肠道 胎盘、乳汁 呼吸道
➢ 氚标记化合物(如DNA前体物质)
3
核素氚易转化为氚水(HTO,T2O)。
氧化反应 同位素交换反应
氚单位(tritium unit,TU)
当1018个氢同位素混合原子中含有一个氚原子时,称为 一个氚单位。
1个氚单位水的浓度为0.12Bq/L。
4
氚的化学性质
➢ 与氢相似,且氚属于低毒性核素。
➢ 同位素质量效应
由于31H和11H的质量数差异,氚所参与的化学反应的反 应常数与氢不同,从化学键能上看,C-3H共价键比C-1H 共价键稳定,因此与C- 1H有关的生化反应可因氚取代了 氢而发生改变。
31
氚致转换突变效应
31H掺入到分子中成为分子的一个成分,如DNA 中,因为31H衰变,使31H β 32He + e ,分 子成分突然发生变化,此过程称为氚致转换突变; 由此引起的一系的效应,称转换突变效应。
32
2. 随机性效应
致癌效应 致遗传效应
33
致癌效应
氚水
✓ 白血病、几乎所有组织的肿瘤
➢ 大量饮水 ➢ 利尿剂
37
思考题
1. 氚在体内分布的特点 2. 有机结合氚、可交换的有机结合氚、牢固
的有机结合氚 3. 氚的损伤效应
38
氚的放射毒理学
氚(tritium,3H或T)
➢ 氢有三种同位素,即氕(1H)、氘(2H) 、氚(3H), 其中氚是放射性同位素。
➢ 氚水(危害较大)
胃肠道:氚水,小肠,肠粘膜毛细血管 呼吸道:氚水蒸气 皮肤:氚水:浸渍作用和扩散作用
氚水蒸气:扩散作用
19
➢ 核素氚
呼吸道:危害较小,万分之一 核素氚的放射云:肺部(主要)、皮肤(可忽略)
20
➢ 有机结合氚
胃肠道 胎盘、乳汁 呼吸道
➢ 氚标记化合物(如DNA前体物质)
3
核素氚易转化为氚水(HTO,T2O)。
氧化反应 同位素交换反应
氚单位(tritium unit,TU)
当1018个氢同位素混合原子中含有一个氚原子时,称为 一个氚单位。
1个氚单位水的浓度为0.12Bq/L。
4
氚的化学性质
➢ 与氢相似,且氚属于低毒性核素。
➢ 同位素质量效应
由于31H和11H的质量数差异,氚所参与的化学反应的反 应常数与氢不同,从化学键能上看,C-3H共价键比C-1H 共价键稳定,因此与C- 1H有关的生化反应可因氚取代了 氢而发生改变。
31
氚致转换突变效应
31H掺入到分子中成为分子的一个成分,如DNA 中,因为31H衰变,使31H β 32He + e ,分 子成分突然发生变化,此过程称为氚致转换突变; 由此引起的一系的效应,称转换突变效应。
32
2. 随机性效应
致癌效应 致遗传效应
33
致癌效应
氚水
✓ 白血病、几乎所有组织的肿瘤
➢ 大量饮水 ➢ 利尿剂
37
思考题
1. 氚在体内分布的特点 2. 有机结合氚、可交换的有机结合氚、牢固
的有机结合氚 3. 氚的损伤效应
38
氚的放射毒理学
氚(tritium,3H或T)
➢ 氢有三种同位素,即氕(1H)、氘(2H) 、氚(3H), 其中氚是放射性同位素。
钍的放射毒理学ppt课件

排 除
ICRP第30号出版物: 进入转移隔室的钍中,有70%向骨转移, Tb:8000天; 有4%向肝转移, Tb:700天; 有16%均匀分布于其它组织器官, Tb: 700天; 余下的10%直接被排除。 钍在转移隔室, Tb:0.5天;
排 除
食入时,90%以上的钍在前3天内随粪排 除; 吸收入血的钍可经肾脏随尿排除;
用途
1928-1955年美国、欧洲和日本应用二氧 化钍胶体造影剂(thorotras,含ThO219~ 22%),后因引起严重的远后效应而被禁 用。 近年来,在原子能工业中232Th作为次生 核燃料而受到各国的重视
辐射特性
钍有质量数为213~218、220~236的23 种放射性同位素; 含6种天然放射性同位素:232Th、 228Th(钍系)、230Th、234Th(铀系)、227Th 和23lTh(锕系); 放射毒理学意义较大的是前四种天然放 射性同位素。
人接受钍造影剂后,体内钍的排除缓慢, 生物半排期长达400年之久,主要排除途 径为肝胆系统 ;
232 Th衰变子体220Rn经呼吸道排除
钍的损伤效应
低毒性低活度放射性核素,任何途径吸 收率均低,故钍不会引起人急性钍中毒; 远期损伤主要是钍及其子体的辐射作用 所致; 钍造影剂能够引起受检者全身多种病变, 包括肝硬化、肝脏肿瘤、白血病、肺癌、 胃肉瘤等。注入局部可引起癌瘤、血管 周围组织肉瘤、上皮癌等
确定性效应
硝酸钍和氯化钍不仅具有强烈的刺激作 用,而且还能导致蛋白质变性,因此, 动物常常死于休克和严重的溶血。 钍和钍射气的浓度分别10Bq/L和 4.1× 102Bq/L,钍精炼厂693名工人有4 名工人患尘肺病,肺部有纤维化改变。 钍造影剂主要为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率明显增高,肝细胞坏死及纤维化为主 的病变。
放射性氚的毒理学课件

氚可以以气态、液态或固 态形式存在,取决于其环 境条件。
氚的稳定性
氚的半衰期约为12.3年, 是一种相对稳定但仍然具 有放射性的元素。
氚的天然本底与排放源
天然本底
氚在自然界中存在,主要来自宇 宙射线的辐射和地球上的放射性 衰变。
人为排放源
核设施、核武器试验、工业流程 和废物处理等人为活动可增加氚 的排放。
加强对放射性氚生产、使用和 处理过程的监管和监测,及时
发现和处理问题。
CHAPTER 05
放射性氚污染的监测技术与 方法
环境介质中氚的监测技术
气溶胶
通过采集气溶胶样品,测量其中的放射性氚含量。
沉降物
通过测量沉降物中的放射性氚含量,评估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水体
采用放射性测量设备,对水体中的氚进行测量。
风险。
03
基于剂量率与暴露时间的风险评估
根据放射性氚的剂量率及暴露时间,评估其对人体的风险。
环境氚污染的风险评估
空气氚污染
研究空气中氚的来源、扩散、沉降等过程,评估 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水体氚污染
研究水体中氚的来源、迁移、转化等过程,评估 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土壤氚污染
研究土壤中氚的来源、积累、释放等过程,评估 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康问题。
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核设施监管,降低放射性物 质排放,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减
少核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CHAPTER 04
放射性氚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氚的风险评估方法
01
基于生物效应的风险评估
考虑放射性氚的生物效应,如细胞损伤、基因突变等,通过剂量-效应
关系模型评估风险。
02
氚的稳定性
氚的半衰期约为12.3年, 是一种相对稳定但仍然具 有放射性的元素。
氚的天然本底与排放源
天然本底
氚在自然界中存在,主要来自宇 宙射线的辐射和地球上的放射性 衰变。
人为排放源
核设施、核武器试验、工业流程 和废物处理等人为活动可增加氚 的排放。
加强对放射性氚生产、使用和 处理过程的监管和监测,及时
发现和处理问题。
CHAPTER 05
放射性氚污染的监测技术与 方法
环境介质中氚的监测技术
气溶胶
通过采集气溶胶样品,测量其中的放射性氚含量。
沉降物
通过测量沉降物中的放射性氚含量,评估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水体
采用放射性测量设备,对水体中的氚进行测量。
风险。
03
基于剂量率与暴露时间的风险评估
根据放射性氚的剂量率及暴露时间,评估其对人体的风险。
环境氚污染的风险评估
空气氚污染
研究空气中氚的来源、扩散、沉降等过程,评估 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水体氚污染
研究水体中氚的来源、迁移、转化等过程,评估 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土壤氚污染
研究土壤中氚的来源、积累、释放等过程,评估 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康问题。
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核设施监管,降低放射性物 质排放,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减
少核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CHAPTER 04
放射性氚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氚的风险评估方法
01
基于生物效应的风险评估
考虑放射性氚的生物效应,如细胞损伤、基因突变等,通过剂量-效应
关系模型评估风险。
02
毒理学ppt

推的不确定性
描述毒理学试验的基本原则
1 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 于人。基本假设 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 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与体重 (或体表面积)相关。
2 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 人潜在危害的必需的和可靠的方法。
3 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 人可能的暴露途径基本一致。
按照染毒时间的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 性毒性实验 1、急性毒性实验:指一次染毒或者 24h内重 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急性毒性实验:或称为亚慢性毒性实验, 一般认为1-3个月为宜,但具体实验期限随实 验要求而异 3、慢性毒性实验:一般指6个月以上到终生 染毒的毒性实验 按照实验目的的不同:
毒理学发展简史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些动植物的有毒作用就已有认 识。
1550 BC已有文献记载。 在16世纪,瑞士著名医生Paraபைடு நூலகம்elsus提出有毒物的剂量反
应。 “Everything is a poison…it is only the dose that makes it not a
环境生态毒理学
核心为非人 类生物,扩 展到人类
环境毒理学
核心为环境 污染物对人 的影响,扩 展到动植物
生态毒理学
4、环境化学污染物(环境化学物):是由于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人为地进入环境 的化学物质。 5、内源化学物:机体内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 物和中间产物。 6、环境生态毒理学:应用毒理学的观点和方 法,从环境生态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 态系统及其组成种群的影响规律的一门科学。 7、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 8、种群:同种个体的组合
一般的实验动物有: 狗
小鼠
大鼠
描述毒理学试验的基本原则
1 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 于人。基本假设 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 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与体重 (或体表面积)相关。
2 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 人潜在危害的必需的和可靠的方法。
3 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 人可能的暴露途径基本一致。
按照染毒时间的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 性毒性实验 1、急性毒性实验:指一次染毒或者 24h内重 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急性毒性实验:或称为亚慢性毒性实验, 一般认为1-3个月为宜,但具体实验期限随实 验要求而异 3、慢性毒性实验:一般指6个月以上到终生 染毒的毒性实验 按照实验目的的不同:
毒理学发展简史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些动植物的有毒作用就已有认 识。
1550 BC已有文献记载。 在16世纪,瑞士著名医生Paraபைடு நூலகம்elsus提出有毒物的剂量反
应。 “Everything is a poison…it is only the dose that makes it not a
环境生态毒理学
核心为非人 类生物,扩 展到人类
环境毒理学
核心为环境 污染物对人 的影响,扩 展到动植物
生态毒理学
4、环境化学污染物(环境化学物):是由于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人为地进入环境 的化学物质。 5、内源化学物:机体内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 物和中间产物。 6、环境生态毒理学:应用毒理学的观点和方 法,从环境生态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 态系统及其组成种群的影响规律的一门科学。 7、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 8、种群:同种个体的组合
一般的实验动物有: 狗
小鼠
大鼠
最新毒理学教学课件ppt课件

2021/4/13
7
表1-1
化学物
乙醇
氯化钠
绪
硫酸亚铁 硫酸吗啡 苯巴比托钠盐
DDT 木印防已苦毒素
论
硫酸士的宁 烟碱 d-筒剑毒碱 河豚毒素
二恶英
肉毒杆菌毒素
2021/4/13
某些化学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
物种
LD50(mg/kg)
小鼠
10,000
小鼠
4,000
大鼠
1,500
大鼠
900
大鼠
150
❖ 毒理学实验可采用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脏器、组 织、细胞进行。根据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
论 内试验(in vivo test)和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毒理学还利用限定人体试验和流行病学调 查直接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的影响。
2021/4/13
20
第四节 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2021/4/13
16
第二节 毒理学简史
毒理学:
接触相————毒物动力学相————毒效相
绪
吸收
弥散
分布
剂量-→溶解--可部→吸份收代谢--起部→作分用靶器官--→效应
挥发
排泄
论 药理学: 药剂相—————药物动力学相———药效相
图l-1 毒理学和药理学的共性
2021/4/13
17
第二节 毒理学简史
论 畸和致癌的QSARs 研究,为开展环境中大量存在的混 合化合物的危险度评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21/4/13
31
第四节 毒理学展望
❖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
▪ 危险度评价程序
绪 ✓ 危害性认定,即通过SARs或QSARs分析、体内和体外试 验以及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评价特定化学物产生损害作 用的可能性;
《毒理学绪论》课件

生殖毒性与发育毒性实验
总结词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实验是评估化学物 质对生物体生殖和后代发育产生的毒性 作用。
VS
详细描述
生殖毒性实验关注化学物质对雌性动物生 殖系统的影响,如受孕率、胚胎发育和生 殖器官的变化等。而发育毒性实验则关注 化学物质对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影响,如畸 形、生长迟缓和行为异常等。这些实验有 助于了解化学物质对人类生殖和后代健康 的潜在风险。
一些毒物具有强烈的挥发 性,如苯、甲醛等,容易 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水溶性
一些毒物易溶于水,如重 金属离子,容易通过饮水 进入人体。
脂溶性
一些毒物易溶于脂肪,如 有机氯农药,容易通过食 物进入人体。
毒物的来源与接触途径
环境来源
生活暴露
空气、水、土壤中的污染物,可通过 呼吸、饮水、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
亚慢性毒性实验与慢性毒性实验
总结词
亚慢性毒性实验和慢性毒性实验是评估化学物质长期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作用。
详细描述
亚慢性毒性实验通常为期3个月,而慢性毒性实验则长达1-2年。通过这两种实验 ,可以观察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长期影响,如生长、繁殖和疾病的发生率等。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预测化学物质对人类的潜在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毒理学目的
毒理学旨在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通过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 体的毒性作用,评估其安全性,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毒理学的研究领域
化学物质毒性研究
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危害,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 致畸性和生殖毒性等方面的研究。
物理因素毒性研究
研究物理因素如辐射、噪声、振动等对生物体的危害,以及电磁辐射 、紫外线等对人体的影响。
障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隔室模型
• 可交换的有机结合氚:凡与有机分子中 的O、N、S和P结合的氚,容易再交换 出来,这种有机结合氚称可交换的有机 结合氚
• 牢固的有机结合氚:凡与有机分子中的 C结合的氚比较稳定,因为它是通过酶 促反应而与C结合的,因此不易再交换 出来,这种有机结合氚称为牢固的有机 结合氚
a 可交换的
• 由于能量低,射程短,在空气中平均射程 0.56μm,组织射程更小,不能透过皮肤角质 层,到达人体皮肤不至于造成外照射损伤
• Tp=12.33a • 氚单位(TU):当1018个氢同位素混合原子
中含有一个氚原子时,称为一个氚单位
• 同数应位差可素异因质,氚量而取效 导 代应 致 了与 氢:而由C-发于11H生31H有改和关变1的1。H生的化质反量
但是,只有大部分氢原子被氚取代后才 有这种后果,而体内达到同位素质量效 应所需要的比活度之前,就已经出现辐 射损伤效应了
• 扩散性强,渗透性强,吸附性强—防护 困难
二、氚的生物转运
吸收
• 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黏膜都能吸收氚水
• 饮入氚水后,经40~45min就被完全吸收,吸收 部位主要在小肠
• 体表污染的氚水经浸渍和扩散作用透过皮肤
浸渍作用:皮肤吸着氚水,然后转移入血的过程
扩散作用:氚水分子从浓度高的一侧穿过膜层向 浓度低的一侧移动
• 吸入核素氚对人的危害要小的多:核素氚在血 液中的溶解度低(1.6%);血液中核素氚的 Tb=1h(0.6%)。因此吸入核素氚对组织的剂 量仅为同等浓度氚水蒸气的万分之一
分布和滞留
• 分布特点 氚在体内呈相对均匀性分布 氚水进入体内后,迅速而均匀的分布在 体液中,呈全身性相对均匀性分布。有 水的地方就有氚。因此,含水量多的组 织,氚含量相对较多。氚在体内主要蓄 积在肝、肾、小肠、血液、肌肉等含水 量较多的器官,骨骼和脂肪则较少
氚的放射毒理学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崔凤梅
Hale Waihona Puke 概述• 氢有三种同位素,即氕(1H)、氘(2H) 、氚(3H), 其中氚是放射性同位素
• 氚的来源: 天然氚: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N、O作用产生 (宇生放射性核素);岩石中的锂俘获中子 人工氚:核爆、反应堆
• 氚的用途 军事国防—氢弹 和平利用—可控聚变 标记化合物—3H-TdR(胸腺嘧啶脱氧核苷)
四、氚的加速排除
• 饮水利尿
排除
• 机体吸入核素氚后,绝大部分立即随呼气排 除,入血的约有80%在1.5小时经呼吸排除
• 不论何种途径摄入的氚水,都是经尿、呼气 和汗排除
• 体液氚的有效半减期与体水的更新有关 Te=0.693/λe,若是取参考人体液总量42000g, 每天摄水量为3000g,则Te约为10天
• 影响因素:体水含量;年龄;饮水量;季节
存在形式及在大气中的循环
• 有机结合氚(organically bound tritium, OBT):氚水中的氚能结合到动植物有 机分子中去,形成氚的化合物
一、辐射和化学特性
• 31H β 32He+e,β粒子平均能量为5.7KeV, 最大能量18.6KeV,较低,相当于14-C的1/8, 32-P的1/100,故放射自显影时分辨率高
有机结合氚 b
体水氚
c 牢固的
d 有机结合氚
a,b,d—同位素交换反应 c—酶促反应
e 排除
• 按照三隔室模型,体内氚的滞留动态可 用三项指数函数来描述
A(t)=A1e-0.693t/T1+ A2e-0.693t/T2 + A3e-0.693t/T3 t—氚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A1, A2, A3的 单位为KBq; T1, T2,T3单位为天
三、氚的损伤效应
• 吸入核素氚,由于它在机体血液中溶解 度很低,排除很快,对机体的危害要比 氚水小得多。比较核素氚和氚水对机体 损伤效应的研究表明,氚水的毒性为核 素氚的520倍
• 非随机性效应 氚水的急性致死量为7.4×1011Bq/次
随机性效应
• 致癌效应 人类尚无报道
• 致遗传效应 基因突变:氚致转换突变—31H掺入到分子中 成为分子的一个成分,如DNA中,因为31H衰 变,使31H β 32He+e ,分子成分突然发生变 化,此过程称为氚致转换突变。由此引起的 一系的效应,称转换突变效应。 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