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1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毒理学基础__课件1

• 萌芽期 中国:5000年前(3000-2000BC),神农 偿百草 国外:1500BC埃及医学,铅、铜、锡
460-30BC希腊医学,铅铜锡砷汞金 以后的罗马帝国阿拉伯等国毒物认识 16-17世纪西欧国家,宫廷政变政治工具
第二节、毒理学的发展史
• 此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 工人劳动环境恶化、职业中毒发生、学 者研究、促进毒理学发展 • 现代毒理学:西班牙人Orfila,提出毒 理学的定义;化学+生物学;归纳总结, 1815年论著问世。以后Magendie,Bernard,
毒理学原理
• • • • • • • •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 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 靶分子的反应 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修复障碍 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 化学物本身的因素 机体因素 环境因素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毒理学动物实验基础(补) • 实验动物 • 动物实验
第六章 一般毒性作用 • 急性毒性 • 局部刺激与致敏 • 短期、亚慢性、慢性
研究以外,其他学者也进入,如:生化学者、生
物物理学者、遗传学者、动、植物学者、环境科
学学者等.
第三节 毒理学展望 一、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 1. 靶器官毒理学
• 2. 机制毒理学研究:生命科学高新技术手段
应用,分子毒理学、细胞毒理学、遗传毒理
学…… • 3. 研究对象和学科领域不断分化:药物、食 品、临床、法医、环境…… • 4. 研究不同毒物:农药、金属、有机溶 剂……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五版:
• 传统定义:Xenobiotics/Living organisms/Adverse effects
• 现代毒理学: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 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 损害作用
460-30BC希腊医学,铅铜锡砷汞金 以后的罗马帝国阿拉伯等国毒物认识 16-17世纪西欧国家,宫廷政变政治工具
第二节、毒理学的发展史
• 此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 工人劳动环境恶化、职业中毒发生、学 者研究、促进毒理学发展 • 现代毒理学:西班牙人Orfila,提出毒 理学的定义;化学+生物学;归纳总结, 1815年论著问世。以后Magendie,Bernard,
毒理学原理
• • • • • • • •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 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 靶分子的反应 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修复障碍 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 化学物本身的因素 机体因素 环境因素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毒理学动物实验基础(补) • 实验动物 • 动物实验
第六章 一般毒性作用 • 急性毒性 • 局部刺激与致敏 • 短期、亚慢性、慢性
研究以外,其他学者也进入,如:生化学者、生
物物理学者、遗传学者、动、植物学者、环境科
学学者等.
第三节 毒理学展望 一、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 1. 靶器官毒理学
• 2. 机制毒理学研究:生命科学高新技术手段
应用,分子毒理学、细胞毒理学、遗传毒理
学…… • 3. 研究对象和学科领域不断分化:药物、食 品、临床、法医、环境…… • 4. 研究不同毒物:农药、金属、有机溶 剂……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五版:
• 传统定义:Xenobiotics/Living organisms/Adverse effects
• 现代毒理学: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 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 损害作用
毒理学基础 PPT课件

(二)细胞瞬息活动的调节障碍
1 电可兴奋细胞的调节障碍 2 其他细胞活动的调节障碍
毒物引起细胞维持功能障碍 (一)细胞内部维持的损害 (二)细胞外部维持的损害
第四节 修复障碍
损伤修复机制 (一)分子修复(蛋白质、脂质、DNA修复) (二)细胞修复(巨噬细胞、施旺细胞) (三)组织修复(细胞的凋亡、增殖、分裂及胞外基质替代) 修复障碍及其引起的毒作用 (一) 修复障碍 (二) 修复障碍引起的毒性 1 炎症 2 坏死 3 纤维化 4 致癌作用
1. 神经毒性随年龄不同而异; 2. 神经系统的损伤持续存在; 3. 神经细胞损伤的缓冲作用; 4. 进行性的神经毒性反应; 5. 神经系统对不同剂量药物的不同反应; 6. 化学物质联合接触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神经毒性作用机制
神经递质与神经毒性 通道与神经毒性(Na+、Ga2+通道) 受体信号转导与神经毒性(受体、信号转换因子) 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毒性 细胞骨架与神经毒性
第十四章 生殖毒理学
第一节 概述
生殖毒理学:生殖医学和毒理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 重要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对生殖系统产生损害作 用的原因、机制和后果。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一大类在环境中天然存在或污 染的,可模拟天然激素生理、生化作用,干扰或 抑制生物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和生殖系统功 能,产生可腻或不可逆性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 生殖危害: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对 生殖细胞的遗传损伤。
第一节 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
二 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
(二)妨碍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机制 1 血浆蛋白结合 2 专一化屏障 3 贮存部位的分布 4 与细胞内结合蛋白结合 5 从细胞中排出 (三)排泄与重吸收 1 排泄 2 重吸收(肾小管、肠粘膜)
毒理学基础(全套课件250P)PPT课件

该途径接触的持续时间可依据试验要求而定。毒性 大的接触时间可短些,毒性小的可长些。国内一般 在求LC50时为2小时。
1.3.5.3 经皮肤接触
液态、粉尘态和气态外来化学物均有接触皮 肤的机会。不仅与外露皮肤接触并被吸收, 有的还能穿透衣服经皮肤吸收。
外来化学物经皮肤吸收是指角质层完整的皮 肤,若皮肤破损,化学物经真皮直接吸收, 而与静脉吸收的机制相似。
具体观察指标见P123表6-1。
1.3.7.3 死亡及其时间
观察试验动物接触受试物后的死亡过程有利 于探讨其中毒机制或死因。
在同系化学物中,有些在致死量下表现出动 物先兴奋后抑制,死亡时发生抽搐;而有的 则只引起抑制症状,表现精神萎靡、反应迟 钝,并在抑制状态下慢慢死亡,表明同系物 之间的毒作用有差别。
影响肾功能可使水盐代谢的紊乱而可影响体重。
1.3.7.5 其他指标
根据上述某些指标的阳性结果可进一步扩大观察项目,如测 定体温、心电、脑电等生理学指标或某些生化指标,有利于 深入探讨受试物的毒作用特征。
对死亡动物要取部分组织进行病理解剖学检查,记录各器官 系统肉眼可见的病变;停止观察后也应抽取部分存活的动物 进行病理解剖学检查。
1.3.7.2 中毒症状
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动物的中毒症状及死亡一般出 现在给予受试物24-48小时内,故观察1周即可。
如中毒反应出现较迟,主要在给受试物后48小时-4 天,则观察期也应相应延长至2-4周。特别在4872小时内要仔细观察各剂量组动物的一般反应、临 床表现、死前表现及这些反应出现的时间。
1.3.1 试验动物的选择
原则是所选动物应使试验的结果能反映或预 测人体接触时的反应。要求动物健康,体重 差异不超过10%,试验前应禁食16小时。同 时尽量选用饲养管理方便、成本低的动物。
1.3.5.3 经皮肤接触
液态、粉尘态和气态外来化学物均有接触皮 肤的机会。不仅与外露皮肤接触并被吸收, 有的还能穿透衣服经皮肤吸收。
外来化学物经皮肤吸收是指角质层完整的皮 肤,若皮肤破损,化学物经真皮直接吸收, 而与静脉吸收的机制相似。
具体观察指标见P123表6-1。
1.3.7.3 死亡及其时间
观察试验动物接触受试物后的死亡过程有利 于探讨其中毒机制或死因。
在同系化学物中,有些在致死量下表现出动 物先兴奋后抑制,死亡时发生抽搐;而有的 则只引起抑制症状,表现精神萎靡、反应迟 钝,并在抑制状态下慢慢死亡,表明同系物 之间的毒作用有差别。
影响肾功能可使水盐代谢的紊乱而可影响体重。
1.3.7.5 其他指标
根据上述某些指标的阳性结果可进一步扩大观察项目,如测 定体温、心电、脑电等生理学指标或某些生化指标,有利于 深入探讨受试物的毒作用特征。
对死亡动物要取部分组织进行病理解剖学检查,记录各器官 系统肉眼可见的病变;停止观察后也应抽取部分存活的动物 进行病理解剖学检查。
1.3.7.2 中毒症状
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动物的中毒症状及死亡一般出 现在给予受试物24-48小时内,故观察1周即可。
如中毒反应出现较迟,主要在给受试物后48小时-4 天,则观察期也应相应延长至2-4周。特别在4872小时内要仔细观察各剂量组动物的一般反应、临 床表现、死前表现及这些反应出现的时间。
1.3.1 试验动物的选择
原则是所选动物应使试验的结果能反映或预 测人体接触时的反应。要求动物健康,体重 差异不超过10%,试验前应禁食16小时。同 时尽量选用饲养管理方便、成本低的动物。
《毒理学实验基础》课件

通过统计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散点 图等)直观地展示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
05
毒理学实验的应用与展望
毒理学实验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药物安全性评价
毒理学实验是药物研发过程中评 估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手段,通过 动物实验观察药物对机体的毒性 作用,为新药上市提供安全性依
据。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毒理学实验可以帮助研究药物的 作用机制,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 谢、转化和毒性作用机制,为新
生态风险评估
毒理学实验可以帮助评估人类活 动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预测 污染物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提供支持。
环境修复与治理
毒理学实验可以用于环境修复与 治理过程中,研究生物修复技术 的有效性,评估治理措施对环境 的影响,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
毒理学实验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实验动物的选择
实验动物种类
01
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种类,如小鼠、大鼠、豚鼠、家兔等,以
满足实验需求。
实验动物品系
02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不同品系的实验动物,以确保实验
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动物年龄与性别
03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实验动物,以确
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染毒方法与途径
盲法原则
实验过程中应保持盲态,避免主观偏见对实 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记录
准确、完整地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实验对象的基本信息、实验条件、观察指标等。
数据整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类、排序、筛选等处理,使其更易于分析和解释。
数据核对
对实验数据进行核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保密
毒理学基础(全套课件1107P)

机 制 毒 理 学 (Mechanistic toxicology)
描 述 毒 理 学 (Descriptive toxicology)
14
描述毒理学 (Descriptive Toxicology)
直接研究的是毒性鉴定
▪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
为外源物/因素的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实验动物---毒性试验---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 暴露的危险度信息 药品 食品添加剂 对人
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质 化学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以期为建立敏感的预测试验 进一步加深对相关基础学科的了解
16
管理毒理学 (Regulatory Toxicology)
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
进行科学决策 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
*制定大气、职业环境、食物与饮用水中化学物的卫生标准 *药品、食品、化妆品、农药等相关管理法规
如安全性评价程序,ADI *以确保化学物、药品和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和生产环
境的安全,达到保护民众身心健康的目的
17
毒理学研究的其它研究领域
法医毒理学(Forensic Toxicology) 协助确定死因
临床毒理学(Clinical Toxicology) 研究毒物与药物引起的疾病,研发解毒剂
6
UNIT 1 GENERAL PRINCIPLES OF TOXICOLOGY 1 History and Scope of Toxicology 2 Principles of Toxicology 3 Mechanisms of Toxicity 4 Risk Assessment UNIT 2 DISPOSITION OF TOXICANTS 5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and Excretion of Toxicants 6 Biotransformation of Xenobiotics 7 Toxicokinetics
描 述 毒 理 学 (Descriptive toxicology)
14
描述毒理学 (Descriptive Toxicology)
直接研究的是毒性鉴定
▪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
为外源物/因素的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实验动物---毒性试验---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 暴露的危险度信息 药品 食品添加剂 对人
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质 化学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以期为建立敏感的预测试验 进一步加深对相关基础学科的了解
16
管理毒理学 (Regulatory Toxicology)
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
进行科学决策 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
*制定大气、职业环境、食物与饮用水中化学物的卫生标准 *药品、食品、化妆品、农药等相关管理法规
如安全性评价程序,ADI *以确保化学物、药品和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和生产环
境的安全,达到保护民众身心健康的目的
17
毒理学研究的其它研究领域
法医毒理学(Forensic Toxicology) 协助确定死因
临床毒理学(Clinical Toxicology) 研究毒物与药物引起的疾病,研发解毒剂
6
UNIT 1 GENERAL PRINCIPLES OF TOXICOLOGY 1 History and Scope of Toxicology 2 Principles of Toxicology 3 Mechanisms of Toxicity 4 Risk Assessment UNIT 2 DISPOSITION OF TOXICANTS 5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and Excretion of Toxicants 6 Biotransformation of Xenobiotics 7 Toxicokinetics
《毒理学基础绪论》课件

细胞培养技术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模拟生物体内的生理 环境,研究各种有毒物质的毒性作用。
生化分析技术
利用生化分析技术检测生物体内各种 有毒物质的代谢产物,研究各种有毒
物质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动物实验技术
利用动物模型模拟人类暴露于有毒物 质后的反应,研究各种有毒物质的毒 性作用及其机制。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基因突变、 DNA损伤等,研究各种有毒物质的致 癌作用及其机制。
类的健康。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毒理学研究可以为工业界、政府 机构和公众提供有关化学物质安 全性的信息和建议,促进社会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化 学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毒性 作用和不良影响,为环境保护提
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02
毒物的分类与性质
毒物的分类
慢性毒性物质
THANKS。
水溶性
有毒物质能否溶于水的性质。
反应活性。
毒物的暴露途径
01
经口摄入
有毒物质通过食物或饮水进入人体 。
吸入
有毒气体或粉尘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
03
02
皮肤接触
有毒物质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
注射
有毒物质通过注射进入人体,如药 物注射或毒品注射。
04
03
毒理学实验方法
毒理学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环境保护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毒理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 泛,为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公共卫生
随着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毒理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 泛,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政策提供支持。
食品安全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模拟生物体内的生理 环境,研究各种有毒物质的毒性作用。
生化分析技术
利用生化分析技术检测生物体内各种 有毒物质的代谢产物,研究各种有毒
物质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动物实验技术
利用动物模型模拟人类暴露于有毒物 质后的反应,研究各种有毒物质的毒 性作用及其机制。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基因突变、 DNA损伤等,研究各种有毒物质的致 癌作用及其机制。
类的健康。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毒理学研究可以为工业界、政府 机构和公众提供有关化学物质安 全性的信息和建议,促进社会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化 学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毒性 作用和不良影响,为环境保护提
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02
毒物的分类与性质
毒物的分类
慢性毒性物质
THANKS。
水溶性
有毒物质能否溶于水的性质。
反应活性。
毒物的暴露途径
01
经口摄入
有毒物质通过食物或饮水进入人体 。
吸入
有毒气体或粉尘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
03
02
皮肤接触
有毒物质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
注射
有毒物质通过注射进入人体,如药 物注射或毒品注射。
04
03
毒理学实验方法
毒理学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环境保护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毒理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 泛,为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公共卫生
随着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毒理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 泛,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政策提供支持。
食品安全
毒理学基础课件

Why Melamine discover in Milk Powder?
Milk powder is produced by milk, the most important of milk ingredient is protein.
Melamine and protein also have the same N
毒理学动物实验基础(补)
实验动物 动物实验
第六章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概述 急性毒性作用 局部毒性作用 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 第八章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 第九章 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 第十章 毒理基因组学与系统毒理学(自学) • 第十一章 管理毒理学
Definition of Toxicology
The more descriptive definition of toxicology
"the study of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hemicals, physical or biological agents on living organisms, and the mechanisms of such effects , safety evaluation and risk analysis(evaluation). ---Basis of Toxicology 5th Edition
Definition of Toxicology
“Toxic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hemical, physical or biological agents on living organisms and the ecosystem, including the prevention and amelioration of such adverse
毒理学基础pptppt正式完整版

黄素蛋白类和细胞色素b5则负责从NADPH或NADH向细胞色素P450传递电子
③、磷脂类。
磷脂类的作用是使酶系的各种蛋白成分固定、促进还原酶与细胞色 素的偶联并增强底物与细胞色素P-450的结合。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催化的氧化反应Ⅱ
(3)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氧化反应的特点是: 化学物在生物氧化中呈单加氧反应。 总反应式为: 底物(RH)+O2+NADPH+H+ 产物(ROH)+H2O+NADP+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催化的氧化反应Ⅲ
(5)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反应类型
①、脂肪族羟化:亦称脂肪族氧化
(5)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反应类型
: ②、芳香族羟化
③、环氧化反应:
(5)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反应类型
环氧化反应
(5)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反应类型 ④、杂原子( N-,S-和O-)脱烷基反应:
细胞
强
肝脏
肝细胞
肺脏 Clara细胞、Ⅱ型上皮细胞
中等
肾脏
近曲小管细胞
小肠
粘膜内层细胞
皮肤
上皮细胞
弱
睾丸
输精管与支持细胞
二)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第一阶段:即Ⅰ相反应包括: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
第二阶段:即Ⅱ相反应:又称结合反应。
I相反应的类型
I
氧化作用
硝基和偶氮还原
相
反
应 的
还原作用
类
型
弱或消失。
但也有生物活性或毒性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者。另有一些
化学毒物经结合反应形成的产物并非极性较强的亲水性化合物, 反而获得明显的亲脂性,不易排出体外。
③、磷脂类。
磷脂类的作用是使酶系的各种蛋白成分固定、促进还原酶与细胞色 素的偶联并增强底物与细胞色素P-450的结合。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催化的氧化反应Ⅱ
(3)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氧化反应的特点是: 化学物在生物氧化中呈单加氧反应。 总反应式为: 底物(RH)+O2+NADPH+H+ 产物(ROH)+H2O+NADP+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催化的氧化反应Ⅲ
(5)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反应类型
①、脂肪族羟化:亦称脂肪族氧化
(5)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反应类型
: ②、芳香族羟化
③、环氧化反应:
(5)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反应类型
环氧化反应
(5)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反应类型 ④、杂原子( N-,S-和O-)脱烷基反应:
细胞
强
肝脏
肝细胞
肺脏 Clara细胞、Ⅱ型上皮细胞
中等
肾脏
近曲小管细胞
小肠
粘膜内层细胞
皮肤
上皮细胞
弱
睾丸
输精管与支持细胞
二)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第一阶段:即Ⅰ相反应包括: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
第二阶段:即Ⅱ相反应:又称结合反应。
I相反应的类型
I
氧化作用
硝基和偶氮还原
相
反
应 的
还原作用
类
型
弱或消失。
但也有生物活性或毒性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者。另有一些
化学毒物经结合反应形成的产物并非极性较强的亲水性化合物, 反而获得明显的亲脂性,不易排出体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定的受控的暴 露条件 ·在人群中测定反 应 ·对某组人群(如哮 喘)的研究是有力 的证据 ·能测定效应的强 度
·耗资多 ·较低浓度和较短 时间的暴露 ·限于较少量的人 群(一般<50) ·限于暂时、微小 、可逆的效应 ·最敏感的人群一 般不适于研究
·易于控制暴露条 件 ·能测定多种效应 ·能评价宿主特征 的作用(如:性别 、年龄、遗传特征 等)和其他调控因 素(饮食等) ·可能评价机制
性和科学性 • 艺术性:如何利用观察到的资料进行预测
和推测?动物————人?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四、卫生毒理学的任务 1.对化学物进行安全性评价 2.研究机体与化学物相互作用的规律(亦 即中毒机理的研究) 3.为制订卫生标准提供毒理学依据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五、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㈠实验研究方法
1.体内实验法(in vivo test) 2.体外实验法(in vitro test) ㈡人体观察 ㈢流行病学研究
五版: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 传统定义:Xenobiotics/Living organisms/Adverse effects
• 现代毒理学: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
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
损害作用
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
安全性评价(safety evaluation)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3)不同的称谓:外源化合物 外源化学物 外来生物活性物质
(4)与之对应的物质 : 内源化合物 内源化学物 内源活性化合物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二、毒理学的研究领域
• (一)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 通过一定的方法研究毒物对生物(人、动物、 植物……)的毒性 有无 性质 强弱 是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的基础
·动物暴露与人暴 露相关的不确定性 ·受控的饲养条件 与人的实际情况不 一致 ·暴露的浓度和时 间的模式显著的不 同于人群的暴露
·影响因素少,易 于控制 ·可进行某些深入 的研究(如:机制 ,代谢) ·人力物力花费较 少
·不能全面反映毒 作用,不能作为毒 性评价和危险性评 价的最后依据 ·难以观察慢性毒 作用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 (二)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 • 研究化学物对生物机体产生毒作用的细胞、生化、
分子机制。其作用有:
• 1.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 到的损害作用。
• 2.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 的有害效应。
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 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 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 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用途:预防、治疗、管理。
• 第十一章 管理毒理学 • 危险度评价 • 安全性评价
• 靶器官毒理学
毒理学基础 The Basic of Toxicology
毒理学原理 The Principle of Toxicology
•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2学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毒理学概述
一、概念 1.毒理学(Toxicology)
• (三)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根据描述、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 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 使之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品、食品、药品等进 入市场足够安全,以保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如卫生标准的制定)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三、毒理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 科学性:观察和收集资料的严密性、真实
• 3.外来化合物(Xenobiotics) (1)定义: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环境中,
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并产生生物学 作用的化学物质。
(2)特点: ①非人体组成成分。 ②非人体所需营养物; ③也不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物质。 ④可由外环境通过一定环节和途径进入机体,并 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
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2.卫生毒理学
(hygiene toxicology, preventive toxicology)
是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从预防医学 角度出发,研究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可 能接触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 特别是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 • 化学物本身的因素 • 机体因素 • 环境因素 •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毒理学动物实验基础(补)
• 实验动物 • 动物实验
第六章 一般毒性作用 • 急性毒性 • 局部刺激与致敏 • 短期、亚慢性、慢性
• 第七章 致突变作用 • 第八章 致癌作用 • 第九章 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毒理学基础
李百祥 教授
• 概述 • 简史 • 展望
毒理学原理
第一章 绪论
毒理学原理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物、毒性、毒效应、毒效应谱 剂量、剂量-反应关系 毒理学研究方法 毒性参数与安全限值
毒理学原理
第三章 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转化 • 转运 • 转化 • 毒物动力学
毒理学原理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 • 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 • 靶分子的反应 • 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 修复障碍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
受控的临床研究 毒理学体内试验
毒理学体外试验
优点 缺点
·真实的暴露条件 ·在各化学物之间 发生相互作用 ·测定在人群的作 用 ·表示全部的人敏 感性
·耗资、耗时多 ·Post facto,(事后 性)无健康保护 ·难以确定暴露, 有混杂暴露问题 ·可检测的危险性 增加应达到2倍以 上 ·测定指标较粗( 机理的科学。 (第三版教材)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 毒理学定义(第四版教材) • 传统定义:
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 • 现代毒理学定义:
以毒物为工具 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 发展为 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
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生物学机制 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第二节 毒理学的发展史
• 萌芽期 中国:5000年前(3000-2000BC),神农 偿百草 国外:1500BC埃及医学,铅、铜、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