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机械制造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工艺和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2.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常用工艺和方法。

3.具备使用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基础概念•机械制造的定义及作用•机械制造的发展历程•机械制造的分类和特点2. 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流程•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机械制造的基本流程•机械制造的基本要素和关键技术3. 常用的机械制造工艺和方法•切削加工工艺和方法•焊接工艺和方法•成型加工工艺和方法•热处理工艺和方法•表面处理工艺和方法4. 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常用的机械制造设备•常用的机械制造工具•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5. 实践能力培养•机械制造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机械制造实验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机械制造实验的报告撰写和展示6. 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和技巧•创新思维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等。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学生将根据课程要求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小组项目等,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形式包括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小组项目报告等。

六、参考教材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者:张三,出版社:XX出版社,年份:20XX2.《机械制造工艺学》,作者:李四,出版社:XX出版社,年份:20XX以上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概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扎实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制造工业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知识和技术。

机械制造技术以机械设计为基础,介绍了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制造方法以及装配调试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和方法,提高其在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工作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生产流程。

2.掌握机械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和方法,包括铣削、车削、磨削等。

3.掌握机械装配和调试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4.熟悉机械加工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5.具备一定的工程图纸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能够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方案和加工工序。

6.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大纲1. 机械制造概述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包括机械制造的意义和发展趋势、机械加工工艺流程、加工工艺和加工工序的关系等。

2. 机械加工设备详细介绍常见的机械加工设备,包括铣床、车床、磨床、钻床、电火花加工机等,掌握其操作、维护和安全操作规程。

3. 机械切削加工介绍机械切削加工的工艺和方法,包括铣削加工、车削加工、钻孔加工、铰孔加工等,掌握其工艺和加工精度的控制。

4. 机械磨削加工介绍机械磨削加工的工艺和方法,包括平面磨削、圆柱磨削、内外圆磨削等,掌握其工艺和加工精度的控制。

5. 机械装配和调试介绍机械装配和调试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包括机械零部件的装配、安装位置和拆卸方法,以及调试中需要注意的技巧和方法。

6. 工程图学介绍工程图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制图、标注、尺寸控制等,为学生接下来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7. 机械加工工艺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和实施,包括试制工艺、工艺分析、工艺制定和工艺设计等。

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确保学生充分掌握机械制造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大纲要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大纲要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大纲要点一、实验目的1.掌握机械制造基础工艺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训练学生使用常见的机械制造工具和设备进行加工操作;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实验内容1.机械加工工艺实验:包括铣削、车削、钻削、切割等基本加工工艺的实验;2.机械制造装配实验:包括零件的装配、调试和检验等实验;3.车间管理实验:包括生产计划编制、原材料采购、质量控制等实验;4.CAD/CAM实验:包括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软件进行图纸绘制和数控编程等实验;5.设备维护实验:包括设备保养、故障排除和修理等实验;6.创新设计实验:包括根据需求进行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实验。

三、实验要求1.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机械制造理论知识和加工技能;2.学生应熟悉常见机械制造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3.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进行CAD/CAM图纸绘制和数控编程;4.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5.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包括了解实验目的和要求、熟悉实验设备和工具、安全操作规范等;2.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加工操作、装配操作、调试操作等;3.实验记录:对实验过程中的关键参数、现象和结果进行记录和总结;4.实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方案;5.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五、实验评价1.实验操作能力:根据实验结果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2.实验分析能力:根据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3.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创新设计实验结果,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4.团队合作能力:根据学生的团队合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5.报告撰写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报告撰写能力。

六、实验安全1.操作人员应熟悉实验设备和工具的操作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2.操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工作服等;3.实验室应保持整洁,设备应定期检修和维护,确保操作安全;4.在实验操作中,如遇到紧急情况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代码: 21102133305二、课程名称:1、中文名: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英文名: Foundation of machin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三、课程管理院(系)及教研室: 机械与包装工程学院,机械制造教研室四、大纲说明:1、适用专业、层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 2、学时与学分数:80 学时,4.5 学分 3、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课程性质及目的:本课程是现代机械制造专业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必修的 主干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有关 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取和综合运用 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为达到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开展新工艺、新技术创 新的目的打下基础。

因此,本课程特别强调其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密切结合,以便为 该专业学生一年后毕业时,能够顺利地胜任该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任务:(1)掌握有关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及相关的实验、练习、生产实习及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 掌握分析和解决有关机械制造问题的基本能力。

(3)了解机械制造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发展 趋势。

4、先行、后续课程: 先行课程主要有:1)《工程图学》;2)《机械工程材料》;3)《机械设计基础》;4)《工 程力学》 后续课程主要有:1)《机械制造装备设计》;2)《生产实习》;3)《毕业设计》 5、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闭卷、笔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 绩占 30%(其中课堂考勤占 10%,平时作业占 10%,实验成绩占 10%)。

五、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1、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知识内容:机械制造工艺方法与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机械加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要求:在了解机械加工方法和机械加工装备的同时,应深入理解有关机械加工的基本 概念和基本原理,如基准的概念,工件的定位原理,刀具几何角度的定义等。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提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提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提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提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程。

其内容广泛、难度较大,涉及到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技术、计量学、机械制造自动化等多方面知识。

下面是一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提纲,旨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和重难点。

一、机械制造工艺1. 常见的机械制造工艺包括:铸造、焊接、锻造、剪切、成形、切削、装配等。

2. 铸造工艺:砂型铸造、压铸、浇注铸造等。

3. 焊接工艺:气焊、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弧焊等。

4. 锻造工艺:自由锻、模锻、半模锻等。

5. 成形工艺:冲压、拉伸、挤压等。

6. 切削工艺:车削、铣削、钻削、刨削等。

7. 装配工艺:机械装配、电力组装、轴承安装等。

二、机械制图1. 基本制图法:投影法、剖视法、轴测投影、透视投影等。

2. 图案符号和代号:点、线、面、箭头、尺寸标注、注释等。

3. 常见的制图工具:钢笔、三角板、比例尺、圆规、弧形规等。

4. 组装图和分解图:包括产品总装图、嵌合图、分解图等。

三、工程力学1. 力的概念和力的分析:包括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

2. 物体的受力分析:包括弹性体内应力分析和静力学分析。

3. 静力学分析:包括平衡分析、受力分析和剪力和弯矩图等。

4. 动力学分析:包括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以及牛顿定律、动量、功和能量等重要概念。

四、材料力学1. 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延伸率和冲击韧性等。

2. 杆件的受力分析:包括杆件的外力分析、截面特性和悬挂问题等。

3. 板件的受力分析:包括板件的外力分析、板件应力分布图和板斜裂纹等。

五、机械设计基础1. 设计思想:包括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等要素。

2. 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细节设计、工程图设计等。

3.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机械零部件、机械运动、机械结构和机械动力学等。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提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1、制造:可以理解为制造企业的生产活动,输入的是生产要素,输出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

2、制造技术:是完成制造活动所需的一切手段的总和。

包括运用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操作可以利用的物质和工具,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等。

第二章金属热加工成型工艺简介1、自由锻分手工锻造和机器锻造两种,机器锻造是自由锻的主要生产方式。

2、自由锻工序可分成基本工序、精整工序及辅助工序三大类。

3、自由锻:自由锻镀是利用冲击力或压力使合金在两个抵铁之间产生自由变形,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及尺寸的锻件。

4、铸造:将液态金属浇注到具有与零件形状、尺寸相适应的铸型型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以获得毛坯或零件的生产方法。

5、胎模锻:胎模锻是在自由锻设备上使用胎模生产模锻件的一种方法。

胎模锻一般用自由锻方法制坯,然后在胎模中最后成形。

6.铸造:7、铸件的凝固方式和收缩方式? 及对铸件铸造的影响?8、常用的铸造工艺方法有砂型铸造,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等。

及各个铸造方法的特点?9、焊接方法的种类很多;按焊接过程的特点可分为三大类:熔化焊,压力焊,钎焊。

10、电弧焊?电弧焊焊接电弧由阴极区、阳极区和弧柱区三部分组成。

11、自由锻的基本工序中最常用的是锻粗、拔长、冲孔等三种工序。

12、金属从浇注温度冷却到空温要经历三个互相联系的收缩阶段: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固态收缩。

不同的合金收缩率不同。

在常用合金中,铸钢收缩最大,灰口铸铁最小。

13、合金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表现为合金的体积缩小,它们是铸件产生缩孔、缩松缺陷的基本原因。

14、固态收缩是铸件产生内应力、裂纹和变形等缺陷的主要原因。

15影响合金流动性的因素?第三章切削过程及其控制1.切削三要素?2、研究表明,工件材料脆性越大、切屑厚度越大、切屑卷曲半径越小,切屑就越容易折断。

3、ro增大,变形减小,切削力减小,切削温度下降;减小Kr,切削刃工作长度和刀尖角增大,散热条件变好,使切削温度下降,4、加工塑性金属时,在切削厚度较小、切削速度较高、刀具前角较大的工况条件下常形成带状切屑切屑;在切削速度较低、切削厚度较大、刀具前角较小时常产生节状切屑切屑,又称挤裂切屑;在切屑形成过程中,如剪切面上的剪切应力超过了材料的断裂强度,切屑单元从被切材料上脱落,形成粒状切屑;5、切屑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工件材料的剪切滑移与挤压摩擦过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学大纲 及 教案全套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学大纲 及 教案全套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步骤。

3. 熟悉机械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步骤。

3. 机械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实际案例,讨论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 课件:机械制造过程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和步骤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金属切削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金属切削过程中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作用。

3. 熟悉金属切削过程中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变形的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1. 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作用。

3. 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变形的规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作用。

3. 数值分析法:计算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变形。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 实验设备:刀具、工件和切削实验机。

3. 课件:金属切削过程的动画和图表。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金属切削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刀具与工件相互作用实验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结构。

2. 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 熟悉刀具的类型、结构和选用原则。

教学内容:1.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结构。

2. 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刀具的类型、结构和选用原则。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结构。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制造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3.熟悉机械制造中的常用工具和设备的使用;4.学习机械制造中的常见工艺控制方法;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制造技术概述–机械制造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机械制造的组织与管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2.材料选择与加工工艺–材料的基本性质与选用原则–常用材料的机械加工性能评价–常用加工工艺的原理和应用3.工具与设备的使用–常用手工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常用机械设备的分类和原理–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4.工艺控制方法–尺寸和形状的测量和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控制–加工过程参数的控制5.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基本机械加工操作的实践–常见机械加工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制定机械制造工艺方案的实践操作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形式,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实践操作: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机械设备,培养实践操作能力;3.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加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和实验操作表现等;2.作业和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3.期末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主教材: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程》 - 《机械制造工艺学》参考资料: - 《机械制造工艺实习指导书》 - 《机械制造工艺及装备》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总共设20周,每周3学时,按如下进度进行:周次内容第1周课程介绍及概述第2周材料选择与加工工艺第3周材料选择与加工工艺第4周工具与设备的使用第5周工具与设备的使用第6周工具与设备的使用第7周工艺控制方法第8周工艺控制方法第9周工艺控制方法第10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1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2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3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4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5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6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7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8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9周复习与总结第20周期末考试以上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一定的机械制造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机械制造技术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实验一工艺装备认识与分析(机床、刀具认识)(现场教学一)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金属切削机床型号的编制方法。

2、了解部分典型机床的工艺范围、总体部局、结构特点和主要技术性能。

3、了解各种常用的金属切削刀具。

4、了解机床专用夹具的用途、组成及一些典型零部件。

二、内容1、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机床主要是按加工性质和所使用的刀具进行分类,目前我国将机床分为12大类:车床、钻床、镗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螺纹加工机床、铣床、刨插床、拉床、特种加工机床、切断机床及其他机床。

按照万能程度、机床又可分为:通用机床(万能机床)、专门化机床(专能机床)、专用机床。

按照加工精度不同,在同一种机床中分为普通精度、,精密和高精度三种精度等级。

机床按照自动化程度的不同,分为手动、机动、半自动和自动的机床。

按照机床重量的不同,分为仪表机床、中型机床(一般机床)大型机床和重型机床、超重型机床。

按照机床主要器件的数目,分为单轴、多轴、单刀,多刀机床等。

上述几种分类方法,是由于分类的目的和依据不同而提出来的。

通常,机床是按照加工方式(如车、钻、铣、刨、磨等)及某些辅助特征来进行分类的。

2、常用金属切削刀具(1)车刀车刀是金属切削加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刀具,它可以用来加工外园、内孔、端面,螺纹,也可以用于切槽和切断等。

车刀按照用途不同可分为外园车刀、端面车刀、切断刀及螺纹车刀、成型车刀等。

车刀在结构上可分为整体车刀、焊接车刀、机夹重磨式和机夹可转位车刀。

成形车刀按结构和形状分有:平体成型车刀、棱体成形车刀、圆体成形车刀,按进刀方式可分为径向成形车刀和切向成形车刀。

(2)孔加工刀具麻花钻、扩孔钻、铰刀、镗刀、中心钻、深孔钻等。

(3)铣刀铣刀的种类很多,按用途分有,园柱铣刀、端铣刀、盘形铣刀(槽铣刀、两面刃铣刀、三面刃铣刀和错齿三面刃铣刀)、锯片铣刀、立铣刀、角度铣刀、键槽铣刀、成形铣刀。

(4)拉刀由于拉削加工方法应用广泛,拉刀的种类也很多。

按加工工件表面的不同,可分为内拉刀和外拉刀两类,内拉刀是用于加工工件内表面的。

常见的有园孔拉刀,键槽拉刀、花键拉刀等。

加工外表面的拉刀,则称为外拉刀、如平面拉刀,成形表面拉刀及齿轮拉刀等。

在分析拉刀时,注意拉刀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切削部分的拉削方式(拉削图形)a、分层拉削方式:成形式(同廓)和渐成式;b、分块拉削方式:分组式、轮切式:c、综合式拉削。

并进一步比较拉刀上相应的齿形。

(5)齿轮刀具成形法齿轮刀具:盘形齿轮铣刀、指形齿轮铣刀(模数铣刀)展成法齿轮刀具:齿轮滚刀、插齿刀、剃齿刀。

(6)磨料和磨具砂轮的特性主要由磨科、粒度、结合剂,硬度、组织及形状尺寸等因素决定。

注意砂轮端面上的标志与砂轮形貌的对应。

了解各种金属切削刀具的同时,应能分清刀体材料和切削部分的材料。

(高速钢、硬质合金、陶瓷材抖及立方氮化硼等)。

3、以CK6136车床为例,了解其工艺范围,布局与组成,传动原理。

以XK7732为例,了解数控机床依靠控制元件实现程序加工。

以CK6136为例,了解自动化加工设备中刀只的管理、刀具的识别选刀方式及换刀过程。

三、实验报告1、记录本次实验所见的机床型号、工艺范围。

2、记录本次实验所见的各种刀具名称和用途。

3、记录本次实验所见的各种机床夹具典型部件。

实验二车刀角度的测量一、目的与要求1、熟悉车刀切削部分的组成,掌握确定刀具角度的参考平面、参考系及刀具的标注角度;2、了解万能量角器和车刀量角台的结构,学会使用万能量角器和车刀量角台测量车刀的标准角度;3、绘制车刀标准角度图,并标出测量得到的各标注角度数值。

二、实验设备、仪器和试件车刀、万能量角器和车刀量角台三、测量原理车刀标注角度可以用角度样板、万能量角器、重力量角器以及各种车刀量角台等进行测量。

其测量基本原理是:按照车刀标注角度的定义,在刀刃的选定点,用量角器的尺面或量角台的指针平面,与构成被测角度的面或线紧密贴合,把要测量的角度测量出来。

四、实验内容与方法(一)量角器和量角台的结构1、万能量角器结构如图,直角尺8或直尺12根据需要,用定位螺钉5或11,卡块6或9、制动螺钉7或10装在尺座4上,松开制动螺钉7或10,直角尺8或直尺12调整到适当位置时,再用制动螺钉7或10将其锁紧。

测量角度时,松开制动头3,尺体1连同连同基尺13可以沿尺座4上的半圆形滑轨转动,把基尺13与构成被测角度的面或线紧密贴合(或相平行、或相垂直),然后将制动头3锁紧,从游标尺2的刻座线上,便可以读山所要测量的角度数值。

2、车刀量角台车刀量角台是测量车刀标注角度的专用量角仪,它有很多种型式,其中即能测量车刀主剖面参考系的基本角度,又能测量车刀法剖面参考系的基本角度的一种车刀量角台,如图1-2所示。

圆形底盘2的周边,刻有从o o起向顺、逆时针两个方向各100o的刻度,其上的工作台5可以绕小轴7转动,转动的角度,由固连于工作台5上的工作台指针6指示出来.工作台5上的定位块4和导条3固定在一起,能在工作台5的滑槽内平行滑动。

立柱20固定安装在底盘2上,它是一根矩形螺纹丝杠,旋转丝杠上的大螺帽19,可以使滑体13沿立柱(丝杠)20的键槽上、下滑动.滑体13上用小螺钉16固定装上一个小刻度盘15,在小刻度盘15的外面,用旋钮17将弯扳18的一端锁紧住滑体13上.当松开旋钮17时,弯板18以旋钮17为轴,可以向顺、逆时针两个方向转动,其转动的角度用固连于弯扳18上的小指针14在小刻度盘15上指示出来.在弯扳18的另一端,用两个螺钉11固定装上一个扇形大刻度盘12,其上用特制的螺钉轴8装上一个大指针9.大指针9可以绕螺钉轴8向顺、逆时针两个方向转动,并在大刻度盘12上指示出转动的角度.两个销轴10可以限制大指针9的极限位置。

当工作台指针6、大指针9和小指针14都处在o·时,大指针9的前面a和侧面b垂直于工作台5的平面,而大指针g的底面c平行于工作台5的平面.测量车刀角度时,就是根据被测角度的需要,转动工作台5,同时调整放在工作台5上的车刀位置,再旋转大螺帽19,使滑体13带动大指针9上升或下降而处于适当的位置,然后用大指针9的前面a(或侧面b、或底面c),与构成被测角度的面或线紧密贴合,从大刻度盘12上读出大指针9指示的被测角度数值。

(二)测量车刀标注角度的方法1、用万能量角器测量车刀标注角度(1)主偏角Kr的测量将万能量角器装成如图1-3所示的样子贴合在直尺(或换成直角尺)的尺面上,让基尺和主刀刃在基面上的投影相平行游标尺零线所指示的角度数值,就是主偏角Kr的数值.(2)副偏角K r'的测量测完主偏角Kr之后,保持车刀和直尺的相对位置,让基尺和副刀刃装表面上的投影相平行,则游标尺零线所指示的角度数值,就是副偏角k r'的数值(见图1-4).(3)刃倾角λ的测量s将万能量角器装成如图1-5所示的样子,把车刀底面紧密地贴合在直尺尺面上,调整车刀的位置,使基尺处桠切削平面(Ps)内,并和主刀刃紧密贴合;则游标尺零线所指示的角度数值,就是刃倾角λ的数值。

s(4)前角γ的测量o将万能量角器装成如图1-6所示的样子,把车刀底面紧密地贴合在直尺尺面上,调整车刀的位置,使基尺处在主剖面(Po)内,并通过主刀刃上的选定点和前刀面紧密贴合,则游标尺零线所指示的角度数值,就是主剖面前角γ的数值。

o(5)后角a。

的测量将万能量角器装成如图1-7所示的样子,把车刀底面紧密地贴合在直角尺(或换成直尺)的尺面上,调整车刀的位置,使基尺处在主剖面(P。

)内,并通过主刀刃上的选定点,和后刀面紧密贴合,则游标尺零线所指示的角度,就是主剖面后角a。

的数值。

用万能量角器测量车刀标注角度,其角度数值的精确度可以达到分,但由于基尺,直角尺和直尺的尺面较窄,定位不准,再加上是用眼睛观察来判断尺面是否在基面、切削平面和主削面内,因此可能造成较大的测量误差。

2、用车刀量角台测量车刀标注角度(1)校准车刀量角台的原始位置用车刀量角台测量车刀标注角度之前,必须先把车刀量角台的大指针、小指针和工作台指针全部调整到零位,然后把车刀按图1-8所示平放在工作台上,我们称这种状态下的车刀量角台位置为测量车刀标注角度的原始位置。

(2)主偏角Kr的测量从图1-8所示的原始位置起,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工作台(工作台平面相当于P 。

),让主刀刃和大指针前面a 紧密贴合,如图1-9所示,则工作台指针在底盘上所指示的刻度数值,就是主偏角kr 的数值。

(3)刃倾角s λ的测量测完主偏角Kr 之后,使大指针底面c 和主刀刃紧密贴合(大指针前面a 相当于Ps ,如图1-10所示,则大指针在大刻度盘上所指示的刻度数值,就是刃倾角s λ的数值.指针在0 o 左边为+s λ,指针在0 o 右边为s λ。

(4)副偏角k r '的测量参照测量主偏角Kr 的方法,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工作台,使副刀刃和大指针前面a 紧密贴合,如图1—17所示,则工作台指针在底盘上所指示的刻度数值,就是副偏角k r '的数值。

(5)前角o γ的测量前角o γ的测量,必须在测量完主偏角Kr 的数值之后才能进行。

从图1—8所示的原始位置起,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工作台,使工作台指针指到底盘上r ψ=900r k - ,的刻度数值处(或者从图1—9所示测完主偏角Kr 的位置起,按逆时针方向使工作台转动90o ),这时,主刀刃在基面上的投影恰好垂直于大指针前面a(相当于Po),然后让大指针底面c 落在通过主刀刃上选定点的前刀面上(紧密贴合),如图1—12所示,则大指针在大刻度盘上所指示的刻度数值,就是主剖面前角o γ的数值。

指针在0o 右边时为+o γ,指针在0o 左边时为-o γ。

(6)后角a 。

的测量在测完前角o γ之后,向右平行移动车刀(这时定位块可能要移到车刀的左边,但仍要保证车刀侧面与定位块侧面靠紧),使大指针侧面b 和通过主刀刃上选定点的后刀面紧密贴合,如图1-13所示,则大指针在大刻度盘上所指示的刻度数值,就是主剖面后角a 。

的数值。

指针在0o 左边为+ a 。

,指针在0o 右边为-a 。

(7)法剖面前角n γ利后角n α的测量测量车刀法剖面的前角n γ和后角n α,必须在测量完主偏角Kr ,刃倾角s λ之后才能进行。

将滑体(连同小刻度盘和小指针)和弯板(连同大刻度盘和大指针)上升到适当位置,使弯板转动一个刃倾角s λ的数值,这个s λ数值由固连于弯板上的小指针在小刻度盘上指示出来(逆时针方向转动为s λ,顺时针方向转动为—s λ),如图1—14所示,然后再按如前所述测量主剖面前角o γ和后角a 。

的方法(参照图1-12和图1-13),便可测量出车刀法剖面前角n γ和后角n α的数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