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2板块构造学说素材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3.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3.doc

地球历史150 亿年前宇宙的诞生奠定了地球产生的物质基础。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 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此后,地球系统由简单到复杂,各个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

地球系统的运动及运动带来的形貌变迁、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历史。

地球起源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所解释的太阳系的形成关于太阳系的形成,一类认为太阳系是一次激烈的偶然突变而产生的,即灾变说观点;另一类则认为太阳系是有条不紊地逐渐演变成的,即演化说观点。

1755 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原理,提出一个太阳系形成的假说,认为太阳系中的太阳、行星和卫星等是由星云——一种稀薄的云雾状微粒物质逐渐演化形成的。

1796 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与康德类似的星云说,后人常把两者合起来,统称“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

这个假说在 19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占统治地位。

星云说认为:恒星的形成是银河弥漫的原始星云的某一个球状碎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不断收缩,产生旋涡,旋涡使星云碎裂成大量碎片,每个碎片又逐渐转化为恒星。

太阳就是其中之一,它也不断收缩、旋转,在长期的运动中形成原始太阳。

周围的物体不断聚合、碰撞,越转越大,就形成了今天的八大行星。

行星周围的物质,也是这样渐渐形成了卫星。

这就是太阳系形成的一个主要假说。

]唯心主义认为,地球和整个宇宙都是依神或上帝的意思创造出来的。

18 世纪爱尔兰一个大主教公开宣称:“地球是纪元前4004 年 10 月 23 日一个星期天的上午9 时整被上帝创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远古的时候还没有天地,宇宙间只有一团气,在一万八千年前,有位盘古氏开天辟地,才有了日月星辰和大地。

[康德和拉普拉斯他们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庞大的旋转着的原始星云形成的。

原始星云是由气体和固体微粒组成,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

星云体中的大部分物质聚集成质量很大的原始太阳。

与此同时,环绕在原始太阳周围的稀疏物质微粒旋转的加快,便向原始太阳的赤道面集中,密度逐渐增大,在物质微粒间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渐渐形成团快,大团快再吸引小团快就形成了行星。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3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3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叫做搬运作用。
(四)沉积作用

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
运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
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导致物质的
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流水沉积 具有分选性
沉积作用
风力堆积
冰川堆积 非分选性
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形
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地形。
(五)固结成岩作用
但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也会 产生消极有害的作用。如:破坏植被等。
因此,我们应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 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 影响?
2、观察当地大雨以后地表水土流失的 情况,缓坡和陡坡,有植被和无植被地面各 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么结论?
流水侵蚀
流 水 沉 积 作 用 形 成 的 冲 积 平 原 地 形
梯 田
破坏作用,叫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风化作用形成的花岗岩地形
(二)侵蚀作用
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地表岩
以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叫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冰川侵蚀 海蚀
(三)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
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乐原来位置的作用,
沉积物经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 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这种
作用叫做固结成岩。
地 面上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 互联系的同一过程。
风化 — 风化产物
裸露的岩石
搬运 堆积
侵蚀 — 侵蚀产物
固结成岩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 态
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影响。 而人类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貌形态, 从而克服不利地形条件,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 的。例如:平整田地、 修筑梯田。

高中地理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地理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相关素材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已历46亿年。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三颗,位于水星和金星之后;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四。

在英语里,地球是惟一一个不是从希腊及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

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

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

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 aia,大地母亲)。

地球目前是人类所知道的惟一一个存在已知生命体的星球。

地球数据年龄:44~46 亿年。

公转周期:约365.2422天回归年长度: 366.2422 天。

公转轨道:呈梨形。

7月初为远日点,1月初为近日点。

自转周期: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04秒。

太阳日为24小时。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卫星(天然)——1颗(月球)大气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 0.037%)水蒸气(0.03%)稀有气体(0.933%)地壳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铝(8%)。

表面大气压——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赤道半径 = 6378.140 公里极半径 = 6356.755 公里平均半径 = 6371.004 公里赤道周长 = 40075.13 公里体积=10832亿立方公里。

质量=5.9742×10^21 吨。

平均密度=5.518 g/cm^3地球表面积=5.11亿平方公里。

海洋面积=3.617453亿平方公里。

(占总表面积的70.8%)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占总表面积的29.2%)纬度1°长度 = 111.133-0.559cos2φ 公里 (纬度φ处) 经度1°长度= 111.413cosφ-0.094cos3φ 公里大气中的声速(0度) V = 331.36 米/秒大气中的声速(常温) V = 340米/秒地球表面磁场强度~5×10-5 特斯拉北磁极:76°N, 101°W;南磁极:66°S, 140°E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φ = 45°) : g = 9.8061 米/秒2 地球表面脱离速度= 11.2 公里/秒光行差常数(J2000) k = 20.49552"黄赤交角(J2000) ε = 23°26'21".448黄径总岁差(J2000) P = 5029”.0966 (每世纪)岁差周期= 25800 年平均轨道速度= 29.79 公里/秒。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1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2017年版)。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2.通过观察动画和实验现象,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发生过程和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地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原因和总结地理规律的综合思维能力;
3.结合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教学难点:风化与侵蚀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案例分析、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2 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2 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3. 2板块构造学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录像、投影、模型等多种媒体组合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应用板块学说解释山脉、岛弧、海沟成因的能力。

3.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壳运动的三部曲,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过程,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海底扩张过程。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录像片:海底扩张过程、板块运动过程,投影片:大陆漂移证据的复合片、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海底扩张旋转片、六大板块空白图、练习题,教学挂图:两半球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模型:地球仪、吹塑纸、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壳是运动的,现在的地表状况只是地球漫长历史中短暂的一瞬。

很久以来,许多科学家对地壳为何运动,如何运动,运动的力量从何而来等提出了许多观点,建立了许多理论体系。

直到本世纪初,年青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一个全新的学说,打破了当时固定论占统治地位的局面,拉开了全球构造理论的序幕。

【板书】第二节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在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正卧病在床,他望着墙上的地图(停顿,指两半球图),突然眼睛一亮,他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黑板上用吹塑纸演示,将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与非洲轮廓拼合在一起。

魏格纳联想已有的知识,提出大胆的猜想,是否其它大陆也能拼合在一起呢?从此,他开始收集大量证据,请看投影片1。

【出示投影片1】鸵鸟、肺鱼、舌羊齿化石等古生物分布,大西洋两岸古地质构造连续性,赤道有冰川遗迹、南极有巨大煤层等古气候的复合片。

【启发讲解】1912年,魏格纳提出了他的学说。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47页,读最后一段,并观察第148页的插图,思考:这个学说的名称是什么?它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学生读课文,回答。

这个学说是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论点是在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这片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_3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_30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1、教材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大地构造理论。

它是继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先后诞生后,于1968年由英国学者麦肯齐和法国学者勒皮琼等提出的。

这一理论在综合分析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海底地貌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能较好地解释全球性的大地构造问题,以及地震火山活动规律。

本节内容是对初中和高一必修相关内容的补充和深入说明,解答学生的困惑,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教学目标(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证据和内容,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思维学的方法。

(2)说出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依据,包括洋中脊、海沟、海底磁场、海底沉积物等,掌握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运用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史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4)通过三大学说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感悟科学哲学观。

3、教学重点、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历程。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以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为重要理论支柱,体现出人类对地壳运动认识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所以本节的重点不但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更要通过其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

4、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简单了解;现今海陆格局的认知;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2)学生的认知特点:能进行简单分析推理;能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增强;思维较活跃。

5、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掌握对课本内容的精读法。

(2)让学生逐步学会有序思维。

(3)巩固读图法。

6、教学方法:观察、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为每名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图的纸图,看谁用最短时间拼好。

自制教具,激发学习趣;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已知和未知、具体与抽象之间为学生架设“认知桥梁”。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6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6

板块构造学说一、教学内容认识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地貌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2.通过“大陆漂移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学会“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海底扩张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领会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板块构造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懂得前人研究成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科研成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2.难点:三种大地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板块运动的动力。

四、教学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导入有人说海洋的诞生到消亡如同人的一生一样,太平洋,大西洋,红海,地中海,东非裂谷带和喜马拉雅山脉对应着人的胎儿期,幼儿,青年,中年和老年,为什么这么说,你知道应该怎么对应吗?(二)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1.“大陆漂移学说”(1)出示世界地图,教师设问:“观察各大洲大陆轮廓图,你有何想法?”;预计学生可能会说:“大西洋沿岸的大陆可以拼合在一起”,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可加以提示。

(2)教师设问:“难道这是巧合吗?”;引发学生设想:“可能这些大陆原来在一起,后来分开了”;教师及时鼓励:“当年魏格纳也是这么想的,你们具有科学家的潜质!”;适时介绍魏格纳的故事,接着追问:“如果你是魏格纳,你如何验证你的设想?”;随着学生的七嘴八舌,证据逐渐清晰(古生物、古气候、古冰川、地质构造等)……;适时出示“大陆漂移(动画或图片)”,归纳“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观点——大陆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水平移动。

教师以“科学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随着人们对海底地貌的认识不断加深”一种“海底扩张学说”逐渐盛行。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2

板块构造学说教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一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

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运用板块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现象的成因和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阅读、讨论、动手操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读图、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通过讲诉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和应用。

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1五、教法学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演示法。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逻辑推理法。

六、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

八、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地球对于我们大家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所以认识地球、探索地球事实上是人们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下面老师跟大家分享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冰河时代4陆地破裂了,向四面漂移,这样的事情真的在地球上发生了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探讨——海陆的变迁。

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点明本课主题。

讲授新课(板书)海陆的变迁【图片展示】人类经过探究,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同学们你们从中得出怎样的结论?【预设答案】海陆在发生变迁【过渡】海陆是变迁的,那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格纳的故事
病中的灵感
1910年的某一天,青年魏格纳身体欠佳,虽然人躺在床上,但勤于思
考的脑子却一刻也不肯闲下来。

偶然,他的目光落到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的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的吻合,自此以南,巴西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恰好与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对应,而相反的是巴西海岸每有一个海湾,非洲方面就有一个相应的突出部分。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魏格纳的脑海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否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并没有大西洋,而是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第二年秋天,魏格纳在翻阅文献时,读到一篇论文,其中提到根据古生物证据证实,巴西和非洲之间曾有过陆地相联系。

他由此而朕想到病中的发现,更觉得大西洋两岸轮廓的相似事出有因,恐怕并非偶然。

他还想到,这或许是一个涉及大陆形成或地球深化的大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探讨。

然而,大陆漂移问题远远超出了学科的界限,它牵涉到地质、古生物、动物地理和植物地理、古气候以及大地测量等一系列学科。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涉及的学科知识如此的广泛,因而论证起来,难免力不从心。

但是,勇于探索的魏格纳执意要把这个问题追究到底。

他努力学习吸收离他专业较远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知识,从多方面收集大陆曾经连接和漂移的证据。

魏格纳经过多年的考查博览,精心研究,终于把简朴粗略的大陆漂移设想发展成为一项完整而系统的理论。

魏格纳以三幅海陆复原图为我们展示出大陆漂移的一般图像,他的第一幅图描绘二三亿年前,地球上4块现有大陆都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叫做联合古陆或泛大陆。

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发生分裂,它的碎块——也就是目前各个大陆,最后就漂移到其目前所在的位置。

第二、第三幅图分别描绘了大陆漂移的经过。

由于大陆原来是一大块,因此,从前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和印度洋。

而只有一个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以后,由于各大陆漂移分开,才在其间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同时泛大洋便缩小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魏格纳所勾画出的这样一幅大陆漂移的轮廓,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许多人都流露出震惊、激动,同时也夹杂着难以置信。

在人们心目中一向是安如磐石的大陆,居然像船一样,可以漂浮活动,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有人甚至说,这是“一位大诗人的梦”。

大陆漂移学说虽然曾一度遭到粗野的指责和嘲讽,然而过了半个世纪以后,由于 20世纪60年代对深海大洋的钻探研究,它终于被证实,并获得了广泛的承认。

个性鲜明的科学家
魏格纳1880年11月1日生于德国柏林。

在大学里他曾经攻读过天文学和气象学,25岁时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26岁时曾深入冰天雪地的格陵兰,渡过了两年艰辛的北极探险生活。

回国后,他在大学里讲授天文学和气象学。

他一生的活动范围异常广阔,他是一位气象学家、极地探险家和飞行家。

他曾参加过自由气球续航飞行,连续飞行了52小时,在当时(1906年)还打破了世界纪录。

在惊心动魄的气球飞行中,他和他的兄弟随风飘过德国,飞越丹麦,掠过丹麦与瑞典间的卡特加特海峡,最后又返回德国。

而他在地球物理学上创立和发展了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有一个独到之处,就是学识渊博,并且特别擅长于综合和概括,他那思想的骏马在众多的学科园地上纵横驰骋。

一个有作为的地球科学工作者,一般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毅力、智力和体力。

顽强的毅力,非凡的智力以及健壮的体魄,这些魏格纳恰恰都具备了。

他有一股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的精神,直到年近半百的时候,科学考察和研究的激情还总是缠绕在他的心头,并促使他采取行动。

1930年,他第三次深入位于北极圈内的格陵兰考察。

他和学生们试图重新测量格陵兰的经度,以便从大地测量方面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

在严酷的条件下,魏格纳从事气象观测,还利用地震勘探法对格陵兰冰盖的厚度作了细致的探测。

当时,冰雪和风暴给考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极端险恶的环境里,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然而魏格纳决不回头。

也就是这次考察中,魏格纳不幸于11月去世于冰天雪地中。

魏格纳遗留给后人的著述有许多,他所创立的大陆漂移说几乎人所共知,虽然经历了艰难的曲折过程,地球科学的发展却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他的学说是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