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发展历史与传统文化
清华简《系年》与中国传统历史哲学之建构

清华简《系年》与中国传统历史哲学之建构李若晖【摘要】清华简《系年》基于其对于周礼内核的深刻理解,将周礼之崩溃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是周天子与天之联系的断裂,导致了周王朝的灭亡。
周亡之后,所谓周天子都只是自称为王的诸侯而已。
历史进入力征争霸时期。
争霸战争的实质是攘夷,夷夏之辨的核心即在于夷贪夏仁。
以晋为核心的华夏以仁德结盟抵御以楚为首领的夷狄之贪暴。
随着诸夏联盟的解体与晋自身的分裂,至武阳之战,战争双方仅仅只是利益争夺而无仁德支撑,三晋虽胜楚而华夏亡、周礼崩,历史的意义宣告终结。
正是在这一历史的无意义之处,诸子开始了各自的思想建构,由此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崭新时代。
【关键词】中国传统历史哲学;《系年》;周礼;诸子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0)05-0117-09作者简介:李若晖,(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三千余年不绝如缕的文献记载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奇迹。
但与历史文献的时间跨度与数量积累极不相称的是,中国传统史学理论,尤其是传统历史哲学的贫瘠匮乏。
《春秋》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并由此形成中国史学传统,即司马迁引董仲舒述孔子之言:“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故今日之中华如欲在文化上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必须将传统“见于行事”的历史思考转化与凝练为历史哲学。
然而,迄今为止,现代学者所建构的中国传统历史哲学,往往是将历史哲学理解为对于历史规律的思考,然后将阴阳家邹衍之流的“五德终始之运”等学说简单地比附于历史规律,充作历史哲学。
这一类学说完全脱离了真实的历史实际,是一套为了政治目的而割裂扭曲历史的“缘饰之术”,如以此为中国传统历史哲学的主体与主流,中国传统史学将被视为只会记录而缺乏反思。
这无疑是对伟大的中国史学传统以致中华文明的贬低。
因此,从中国史学传统出发,基于古典史著对于历史演变的真切认识,真实地建构中国传统历史哲学,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个时代的重任。
清华百年校庆宣传片讲解词

清华大学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一片风景秀丽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中。
她的前身——清华学堂,创建于1911年,是清政府利用庚子赔款退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南迁到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起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办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恢复和建立了理科与文科等多类学科。
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按照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模式,现共设有16个学院,58个系。
已基本形成理学、工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学科布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中,清华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和名族的命运兴衰与共。
她培养了17万名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涌现出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赢得了高度赞誉,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标志和一个缩影。
清华大学精英汇集、名师荟萃,是全国拥有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最多的高校,学校遵循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方针,切实加强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内外广泛选聘优秀人才。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政宁、数学大师林家翘、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教学相长,星火相传,清华大学因此成为中国青年学生最向往的高等学府之一,清华大学也一直以能够集天下之英才而与之为自豪。
每年通过竞争选拔,都有一拼最优秀的青年人进入学校,他们吸收中西文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营养,培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大学精神,清华大学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努力实现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雄厚卓越的师资力量,完善先进的教学设施,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严谨务实的学风校风,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档】《清华大学历史沿革与文化积淀》学习心得-优秀word范文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清华大学历史沿革与文化积淀》学习心得篇一: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清华大学晋中市中青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体会第*期中青班学员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9月11日,满怀对前沿知识的渴求、对世界名校的仰慕、对顶级大师的崇敬、对新朋老友的深情,我参加了由市委组织部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为期8天的中青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
真实地融入到清华的校园,真切地感受到清华的魅力。
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学风,让我饱享知识大餐,饱经思维洗礼,如醍醐灌顶,意犹未尽。
研修班的学习对本人是一种思想再造过程。
一、圆梦在清华当我们走进清华这座百年名校,首先看到的是一幅现代建筑与古代园林交织的美景,是天然美、园林美、建筑美与人情美浑然一体。
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到“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我感悟到了“清华”这两个字的厚重和“清华精神”的魅力。
这里造就了一代伟人、无数的科学家和世界级名人,好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志都毕业于清华大学。
今天,我能有机会到清华学习,感悟厚重的清华文化。
使我联想万千,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名学员直接融入其中是梦寐以求的梦想,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清华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以来,她共培养出近11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
体育馆上“为祖国健康工作四十年”誓言更是真实地凸显了清华学子淳淳报国赤子之心。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良好的文化传统,为清华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走进清华园就是清华人,这是清华独特精神和文化魅力,也是人才辈出的关键所在。
二、学习在清华学校在培训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都作了细致的安排,课程设臵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局部解剖;既有理论概述,又有案例分析;既强调理论,又注重实践;既重视讲授,又注重互动;既有行政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还有媒体关系与危机应对课程。
清华大学的早期建筑

作为百年名校之一的清华大学,有一批早期建筑名列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中。
这些建筑,反映了西方学院建筑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建筑风格有一定的典型性,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集中了一批中国早期建筑师较为优秀的建筑作品,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01,清华园——工字厅,原为清代贝勒府之一,咸丰御题园名,可以说是清华的“史前建筑”,经1909-1911修缮后,长期作为清华的校机关办公地。
该园正中为两进大院,东西有两套三进偏院和西北跨院,共计有房屋100余间。
庭院中曲廊萦回,各种花卉树木交相辉映,清幽雅致。
因其前后主殿间用过殿相连,从上方俯瞰呈一“工”字,故俗称“工字厅”,这样亦可区别于后人将整个清华大学校园统称为清华园之叫法。
工字厅北面有清末官员、道光进士殷兆镛撰书的轩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皆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其横批为“水木清华”四字,故此处的池塘假山称为“水木清华”。
02,古月堂,清华园的附属建筑,左右两跨院,幽静清雅。
早年间,清华园前面还有甲、乙、丙所三座木构暖阁,后被拆除。
记得我儿子小时候还在丙所里面上过托儿所呢。
03,在大礼堂草坪南,日晷两边有国家重点文物和北京市重点文物两块标志碑,北京市重点文物碑背后有一段说明文字,介绍了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概况。
但讲得不够仔细,特别是关于校门的讲述也不准确。
另有说现存早期建筑二十座,但这段文字只提到了十八处,很可能还会包括工字厅和古月堂吧;或者是加上土木工程馆和水力实验馆?04,二校门,原为1911竣工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
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西校门。
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了。
其门楣上书刻有参与清华选址的清末重臣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
因其位置显要、古典优雅,一直被作为清华大学的标志之一。
文革开始后,被老红卫兵当作“四旧”于66年8月24日强行拆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校园文化对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时代变迁与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校园中逐渐淡化,学生们的价值观与文化底蕴也逐渐受到冲击。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
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情感教育意义重大。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及方法,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2 问题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化和被边缘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这种情况引发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的形成。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的意义不仅在于弘扬国粹、传播优秀文化,更在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道德水准。
如何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和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有效融入校园文化的方式和方法,分析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障碍和挑战,总结成功案例并提出对策建议,从而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和传承力。
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培养方案-致理书院-日新书院

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培养方案日新书院清华大学新成立日新书院,负责强基计划历史学类、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
书院坚持强基固本、综合创新的方针和“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的培养模式,主要依托人文学院历史系、哲学系、中文系、科学史系的顶尖师资力量,致力于培养具有精深的人文专业知识和广阔的跨学科视野、能够运用多种语言从事学术研究、知识和思想创造、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优秀人才。
历史学类一、基本情况1、专业简介清华大学历史学科有着悠久传统和辉煌历史,是中国“新史学”的发源地之一,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蒋廷黻、刘崇鋐、雷海宗、张荫麟、邵循正、吴晗、周一良等都先后在历史系执教,形成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学术传统,培养了诸多蜚声中外的学者。
20世纪80年代以后,清华大学逐渐恢复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人文学科。
1985年,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1993年重建历史系,2003年所、系合并形成新的历史系。
2000年,历史系获批专门史博士点,2006年,历史学获得一级学科授予单位,2007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专门史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8年,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2012年,由清华大学牵头,联合国内11个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了“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该协同中心通过了教育部的正式认定。
如今的清华大学历史系,学术梯队合理,学科齐全,优势集中,特色明显,学术新生长点多,已成为国内历史学科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2、师资队伍历史学科(含出土文献中心)共有教师35人,包括教授20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7人。
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
3、教学与科研条件历史学科拥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国家一级学科。
中国史在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等方面具备很强的实力。
清华校训

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要人们效法天地,在学、行各方面不断去努力。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源于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古代不少学者,能深刻体认这种精神并自觉加以践履,如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有一次在河边对学生们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激励他们效法自然,珍惜时光,努力进取。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解释: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明末顾炎武有诗云: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他认为“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王夫之于垂暮之年,疾病卧床,犹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勤奋著书。《姜斋公行述》说他:“迄于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篡注。”他们所体现的,都是这种精神。这种精神由于人们的践履,使我们后人仍时时感受到它那幽杳的理性与璀璨的美。传统文化中富含极有价值的东西是绝无疑义的,对这一点,人们口头上似也都能道,然我总觉得等闲视之或视而不见者仍滔滔皆是。如此优秀的自家珍藏不知宝爱教人不可思议,近来读到一条注释尤让我叹息不已。《朱子语类》载朱子语曰:“试思人以眇然之身,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以常人而可以为圣贤……。”某大学出版社出版之《朱子语类选注》注“赞”字为“称颂,赞美”,真是大错特错。这里的“赞”,应解为“助”,人可以助天地之化育,是儒家所乐道的,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常识。注释者的无知令人吃惊。同书又注禅家话头“云在青天水在瓶”云:“要考查行为的结果,考虑到行事的困难。”更是胡说八道。如果敢于注释古书的人如此不学浅陋,对传统文化如此隔膜无知,则前面说到的我的学生们不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出处与意蕴,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人们已疏离到何等程度。
清华精神 百年丰碑

“明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是清华园永恒的主旋律,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集中到一点就是把民族、国家、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以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追求。清华大学确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时就明确指出,这并不仅仅是为了学校的发展,而是要努力使学校成为科教兴国的国家队。实施“985工程”后,学校更加明确地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要努力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方面提出的要求,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
清华精神 百年丰碑
■张树伟 整理
所谓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其成长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追求、文化传统和行为准则。清华精神,是清华走过将近百年风雨历程所积淀而成的总体上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外优秀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历代清华人的团体意识、主导意识。
“明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
“严谨务实”的科学求真精神
严谨务实、注重实干、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学求真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清华精神的重要特色。建校的特殊背景,使得清华科学求真精神的传统体现了传统文化倡导的“躬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接受了美国讲究科学实证精神等主流思潮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先生就把清华精神归结为“实干”二字。“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也是这种精神的体现。1952年的院系调整,清华被改造成为一所工科大学。同时,学校强调深入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教育,清华精神中的科学成分得到了强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把实事求是的作风表述为: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他、不唯洋,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既脚踏实地,又敢于创新,努力探索和遵循办学的客观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继承与创新、坚持与超越统一在办学实践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年)
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年)
• • • • • • 梅贻琦是校务委员会主席 胡适是文学院院长 朱自清是中文系主任兼清华图书馆馆长 吴有训是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 杨武之担任数学系主任 "联大物理系四杰"--杨振宁、李政道、邓 稼先、朱光亚
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年)
清华发展历史与传统文化
序言
这种大学精神是难 以言说的,但又是具体 可触的。它能将具有不 同思想、文化、专业背 景的知识分子凝聚在一 个目标下,在大学遭遇 艰难曲折时升华为一种 顽强的亲和力和奋斗力。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 任徐葆耕教授
(一)清华园的由来与变迁
• 原址为清康熙行宫“熙春园”的一部分。 • 道光年间,熙春园被分成东西两个园子, 西边的园子起名为“近春园”;东边的园 子仍名为“熙春园”
•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 政府战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 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加利 息共9.8亿两白银,即骇人听闻的 “庚子赔款”,分39年(1902-1941) 还清。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及义和团群众
慈禧太后图像
“时局图”
• 其中美国分得3200多万两白银,占3.2%, 合2400多万美元。至1905年底,美国就 获得了全部赔款。后来,美国承认“实 属过多”,同意“退还”部分“庚款”。 • 1908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退款协议,将 1078.529612万美元,从1909-1940年逐 年按月地“退还”中国,办一所留美预 备学校。这是清华大学的“史前期”。
• 学生:吴晗、钱锺书、杨绛、高士其、蒋南 翔、韦君宜、胡乔木、乔冠华、姚依林、曹 禺、王淦昌……
1931-1948,梅贻琦任校长17年,延
聘名师,清华大学逐步定型,成为全 国著名的综合大学。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 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
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年)
•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 • 7月29日,北平沦陷 9月12日,日军侵入清华,成为日军兵 营和伤兵医院,学校受到严重破坏 • 北平沦陷后,清华南迁,与北大、南 开合组临时大学(长沙),1938年2月 西迁昆明,同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 合大学”在昆明正式成立。
• 1860年(咸丰十年) ,英法联军火烧 圆明园,近春园也被毁于兵火,沦为 “荒岛”。清华园则幸存完好。 • 咸丰死后,又留给长子载濂
•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载濂弟载漪 是义和团首领之一。义和团被八国联 军镇压后,载漪获“重罪”发配新疆, 载濂也被革职,清华园被皇室收回, 长期弃用。这为后来在此办学提供了 可能。
百年校庆
奋斗、奋斗、再奋斗!——胡锦涛
(三) 清华大学的传统与文化
• 校徽
• 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 物”——《周易》
• 1914年冬天,梁启超来清华作名人演讲, 他用《易经•大象传》中对乾坤二卦的 解释,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
– 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 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待人 接物的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 不能承载。
• 这次演讲化刻作清华园里的一座石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清华的八字 校训。
• 校风:行胜于言
1920级校友在毕业时 送给学校镌刻“行胜 于言”的日晷
• 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 校色:紫色 • 校花:紫荆、丁香
• 校歌:老校歌是1924年由汪鸾翔先生作 词,为词旨隽永,故用文言发表:
• 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 清华大学校长,任职至 1966年文化大革命 • 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 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 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 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 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 面成绩卓著。
蒋南翔校长 (1952-1966)
• 学校规模有较大发展,学生由2000余人~ 12000人;铁路东移,校园扩大,为以后发 展留出空间;建筑面积10万M²~43万M² (1966年) •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又 红又专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在国家工 业、科技、教育、企业及政府管理岗位发 挥了重要作用。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 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 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 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 行健不息须自强!
• 优良传统: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北 京 矿 业 学 院
北 京 钢 铁 学 院
工 学 院
留下土 建、机 械、动 力、电 机等系
1952年7月 部分人员调至 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 机械系及化工组一部分
建 筑 系
土 木 工 程 系 水 利 工 程 系
清华大学
机 械 制 造 系
院系设置
动 力 机 械 系
电 机 工 程 系 无 线 电 工 程 系 石 油 工 程 系 北 京 石 油 学 院 1953.9调出, 合组
(1977- 至今)
1、学校的建立至清华园解放 (1911-1948)
• 1909年设立游美学务处 于清华园 • 1911年建清华学堂(辛 亥革命后改名为清华学 校) • 1911年4月29日清华园 正式开学
梅贻琦
胡适
史家胡同
赵元任
王世杰
竺可桢
1909年游美学务处、肄业馆成立
1919年,清华早期四大建筑落成
– 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 – 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 叶笃正 – 六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 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 – 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年)
• 西南联大虽然只有短暂的八年校史,但是 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在战 火纷飞和物质极度匮乏中,创造了中国近 代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的辉煌高峰。
二校门文革被毀, 九十年代重建
3、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1977-至今)
• 1978年 恢复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考试 1984年 建立国内第一个研究生院
在管理工程系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学院
在已有理学科系基础上恢复理学院
1985年 建立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 在建筑系基础上建立建筑学院 1993年 在已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系、所基础 上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复员时期(1946.5-1948.12)
• 1945年8月抗日胜利,1946年5月,西 南联大结束,三校分批北上,按原校 复员。8月-10月,清华师生全部回到 清华园。 • 经调整,学校设立文、理、法、工、 农5个学院26个系,学生达2300人。 中共地下组织十分活跃,开展反对国 民党腐败统治的斗争,被称为“小解 放区”。 • 1948年12月15日清华园获得解放。
• 1925年5月清华学校大学部成立,同时 增设了“国学研究院”,聘请了 “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 陈寅恪、赵元任)
• 1926年,叶企孙入清华成立物理系,1929 年成立理学院
• 1925年,组建大学部 • 1926年,吴宓创建中文系,聘请28岁的朱 自清任教授 • 1926年,叶企孙创建物理系,网尽天下英 才 • 1927年,熊庆来创建数学系 • 1927年,王国维自沉昆明湖 • 1927年,梁启超因病离开清华 • 1927年,朱自清写成《荷塘月色》
西南联大的张伯苓、梅贻琦、 蒋梦麟三常委
校 徽 校 训 钢 印
19/55
西南联大新校舍
20/55
1939年,联大新校舍 建成,图为图书馆。 (夏汝钧提供)
教师宿舍
21/55
西南联大铁皮顶教室 西南联大临时校舍
22/55
今日“联大”校门
41/55
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年)
• 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办学成绩昭著,西南 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 蜚声中外的一流科学家。
– 学校从5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核能及核技术、计 算机、微电子及电子工程、工程力学等学科专 业。为发展“两弹一星”培养了人才
文革十年(1966-1976)
•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学校工作 受到严重损失。在“四人帮”的直接控制 下,广大知识分子受到严重迫害。但教师 们仍坚持教学,培养了一批学生。
1949.8调出,合组 1952.7文理法学院与人员调出 1952.7部分人员调出 1952.7地质系调出,合组 1952.7部分人员调到
北 京 农 业 学 院 北 京 大 学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北 京 地 质 学 院 中 国 科 学 院
理 学 院
- - - - -
法 学 院
1952.7法律系、政治系、社会 系一部分调出,合组
学校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三个阶段:
1. 1985年学校党代会提出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作为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 2. 1993年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 要求,学校提出在清华建校100周年时 (2011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3. 1998年江泽民主席提出在21世纪初,中国要 有若干所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并实行 “985”计划,清华建设一流大学成为国家意 志、政府行为。
2、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1949-1976)
• 清华园解放时,地下党做了大量工作, 动员绝大多数教授、副教授留下来。
• 梁思成教授为首的建筑系教师设计了 国徽;张奚若教授提出的国名建议, 得到采纳。
文革前十七年(1949-1966)
1950年6月,毛泽东应张奚若教授邀请题写 “清华大学”校名
1928年8月清华学校
正式改名为“国立清 华大学”,首任清华 校长是罗家伦。
当 时 , 清 华 大 学 拥
有文学、法学、理学、 工学四个学院,有8个 系,共16个专业。
• 教师:吴有训、周培源、萨本栋、杨武之、 萨本铁、陈岱孙、金岳霖、顾毓秀、冯友兰、 张奚若、叶公超、闻一多、华罗庚、李 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