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的危害及预防

合集下载

中国蜱虫种类

中国蜱虫种类

中国蜱虫种类
摘要:
1.蜱虫的概述
2.蜱虫的分类
3.蜱虫的传播与危害
4.蜱虫的防治方法
正文:
一、蜱虫的概述
蜱虫,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

蜱虫的体型较小,通常只有火柴棒头大小,但吸血后体型会明显增大。

蜱虫的背部有硬质的盾板,根据这一特征,蜱虫可分为硬蜱和软蜱两大类。

二、蜱虫的分类
1.硬蜱科:硬蜱科蜱虫背部有硬质的盾板,通称为硬蜱。

全世界已发现的硬蜱科蜱虫约700 多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蜱虫约100 种。

2.软蜱科:软蜱科蜱虫背部没有盾板,通称为软蜱。

全世界已发现的软蜱科蜱虫约150 种,我国已记录的软蜱科蜱虫约10 种。

三、蜱虫的传播与危害
蜱虫寄生于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部分种类也可侵袭人体。

蜱虫吸血习性,其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

蜱虫传播各种病原体,如森林脑炎、Q 热、莱姆病等。

四、蜱虫的防治方法
1.环境防治:清除蜱虫的孳生地,如草丛、树林等。

对家畜舍进行清洁、消毒,并保持通风干燥。

2.生物防治:利用蜱虫的天敌,如鸟类、捕食性昆虫等进行生物防治。

3.化学防治:使用杀虫剂对蜱虫进行喷洒或涂抹,以杀灭蜱虫。

4.个人防护:在蜱虫活动季节,尽量避免进入蜱虫孳生地。

夏季寄生虫之——蜱

夏季寄生虫之——蜱

夏季寄生虫之——蜱蜱虫对于人类的危害,经常在新闻报道中出现,那么蜱虫对于爱宠的危害也很大,尤其是在夏季,对于蜱的预防应该是怎么样的?又也有那些注意事项?一、蜱虫的危害1.贫血蜱附着在宠物身上吸血时,同时将麻醉剂和抗凝剂注入体内,造成吸血口出血不宜被察觉,血液不凝固,同时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吸饱血后,体积会变到原来的几倍至几十倍,造成宠物失去过多的血。

血涂片可见的巴贝斯虫,是其中一种虫媒病,侵蚀红细胞2.传播疾病蜱附着在宠物身上吸血,蜱虫唾液里的病原就会进入犬的体内和血液中,导致发病。

通过蜱传播的疾病成为蜱媒病,每年有都会有很多宠物因感染由蜱传播的疾病患病,比如巴贝斯虫病,艾利希体病,无形体病及莱姆病。

秋田犬,当时因为其它疾病入院治疗,进行体格检查时,在其身上发现了蜱虫尸体和跳蚤粪便。

找到的蜱虫尸体在另一宠物的耳朵内发现蜱虫,箭头所指为饱血后的蜱虫,有黄豆大小。

在耳朵内的蜱虫体积略小进一步用检耳镜检查耳朵内部,中耳部分二、病原简介1.分类蜱虫又名草别子,有硬蜱和软蜱之分。

硬蜱有坚硬的角质层,雄性的角质层覆盖全身,而雌性的盾片仅覆盖前三足部分,腹部有褶皱,以供其吸血时扩张。

软蜱有皮革样的柔软的角质层,这些蜱一般仅在安全的环境中活动,如动物的耳道、洞穴等能提供稳定环境的场所。

不同的蜱,在不同的宿主,存在宿主更换现象。

在不同的地方,蜱虫的种类会有差别,传播的疾病也不尽相同。

其发育阶段分为卵,幼蜱,若蜱,成蜱。

蜱还可以根据完成一个生活史需要宿主的数量来分类,可分为一宿主蜱,二宿主蜱,三宿主蜱。

一宿主蜱即为从幼蜱至成熟保持在一个宿主身上,二宿主蜱为从第一宿主身上掉落,从幼蜱蜕化为若蜱,然后寻找第二宿主,三宿主蜱每次吸血后均脱离宿主,在环境中蜕化,每次蜕化后寻找新的宿主。

2.寄生部位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

三、蜱的生殖力和感染力雌蜱可吸取自身体积200倍体积的血液,雌蜱完成充血后,脱离宿主,在环境中产卵,幼蜱孵出后会爬到植物高处,泥土上感染小鼠或者在草丛里玩耍的动物。

如何防止蜱虫咬伤

如何防止蜱虫咬伤

如何防止蜱虫咬伤蜱虫又称壁虱,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它们主要生活在树林、草地、灌丛等处,常以吸血为生。

由于蜱虫的唾液中含有多种病原体,如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布氏杆菌等,所以被蜱虫咬伤容易引起多种疾病,如布氏病、钩端螺旋体病、日本脑炎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为了避免蜱虫叮咬,在以下多个方面做好防范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穿戴合适的防护服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可以有效地降低被蜱虫咬伤的风险。

选择长袖衣、长裤等衣物来覆盖皮肤表面,尤其是要注意脚踝和脖颈部位。

在选择穿戴时需要注意,裤子和袖子不要太宽松,和身体保持紧贴,以防蜱虫爬入。

另外,避免明色衣物,选择深色,也要选择柿子树叶、皮革等能起到震慑蜱虫的材质。

头戴宽檐帽或用草帽将脸和脖子遮盖住,增强保护。

二、勤洗澡、换衣服在外回来后要及时洗澡,并彻底清洗头发,同时也要将衣物清洗干净。

尤其是长时间在野外活动的人,要及时更换衣物,避免将带有蜱虫的衣物继续穿着。

三、使用防虫剂市面上有一些防虫剂能够有效地杀灭蜱虫,对于比较容易被蜱虫叮咬的人群,如徒步旅行、野外露营、户外工作者等,使用防虫剂是十分必要的。

在使用时要严格按照说明进行操作,尽量避免喷洒在自己的脸部、嘴巴或眼睛等敏感部位。

而对于孕妇、儿童等人群,应该选择天然的防虫剂,切忌使用含有化学成分的防虫剂,以免不良化学品对身体造成影响。

四、注意环境卫生蜱虫在草丛、灌木丛、石头下等地方较多,所以在到达野外之前,要对野外环境进行了解,野外环境的干净整洁程度直接关系到蜱虫的分布情况。

在野外活动期间,定期打扫营地周围的杂草、落叶、积水等,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尽量减少蜱虫滋生的机会。

此外,还要注意带好垃圾袋,将垃圾及时处理,避免成为蜱虫和其他昆虫的“食材”。

五、警惕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蜱虫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蜱虫种类有很大差异,例如在北方地区,夏季是蜱虫较为活跃的时期;在南方地区,秋季则是蜱虫较多的时候。

此外,不同的蜱虫传播的疾病也不同,如黑腿鹿蜱主要传播布氏杆菌,华北副立克次体则主要传播副立克次体病等。

蜱虫危害及防控

蜱虫危害及防控

动物医院蜱也叫壁虱,俗称草扒子、狗鳖、草别子、牛虱、草蜱虫、狗豆子、牛鳖子等。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盾板的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全世界已发现硬蜱700多种,软蜱150种,纳蜱1种。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蜱虫病是畜禽的一种重要体外寄生虫病,人可因蜱虫咬伤而患粒细胞无形体病,危及生命。

一、蜱虫形态特征硬蜱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毫米;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毫米。

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

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个部分。

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

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

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

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

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

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

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

 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

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

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

基节上通常有距。

足Ⅰ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状爪间突1个。

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

气门一对,位于足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

雄蜱腹面有几丁质板。

软蜱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

颚基背面无孔区。

躯体背面无盾板,体表多呈颗粒状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

气门板小,位于基节Ⅳ的前上方。

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部,两性特征不显著。

肛门位于体中部或稍后,有些软蜱尚有肛前沟和肛后中沟及肛后横沟,分别位于肛门的前后方。

各基节都无距刺,跗节虽有爪,但无爪垫。

蜱虫

蜱虫

安全一周一提醒5月13日蜱虫(俗称草爬子等)的危害、叮咬症状及预防治疗方法等有关知识公司矿权勘查区都位于内蒙古森林草原区,蜱虫(俗称草爬子等)为该区域内多种传染病的传染源。

为做好各项目部(组)野外勘查区的预防和防治蜱虫工作,从网上查找收集了一些有关蜱虫的常识发到公司QQ峰群中,希望全员要认真学习,尤其是野外各项目部(组)要组织大家学习,不漏人,使每个人都清楚。

还要切实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让受到蜱虫叮咬的人员及时到附近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并备一些常用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杜绝各类传染病的蔓延和传播,确保人员不受蜱虫等的伤害,确保人身安全。

学习的有关常识如下:一、蜱虫介绍森林草原地区有一种寄生虫叫蜱虫(俗称草爬子等)。

蜱虫平常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游离动物体后粘连在草上,可叮人、吸血。

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

蜱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

春秋季是蜱虫的运动顶峰,夏天较活泼,冬天大致不行动。

二、直接危害蜱虫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因蜱虫叮咬人后会分散一种麻醉的物质),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蜱虫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

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气象,患者便瘙痒难熬;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厥、抽搐,引起森林脑炎。

三、叮咬症状蜱虫叮咬人后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蜱虫叮咬人后,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蜱虫叮人后可惹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深重的是蜱可散布多种疾病。

2024年蜱虫叮咬后的症状、预防(三篇)

2024年蜱虫叮咬后的症状、预防(三篇)

2024年蜱虫叮咬后的症状、预防■蜱虫叮咬人后症状蜱虫叮咬人后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蜱虫叮咬人后,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蜱虫与无形体病由蜱虫叮咬引起的无形体病并不是一种新病,最早于xx年在国外被发现。

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据专家介绍,无形体病是人兽共患病,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就都有过报道。

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度很大,xx年将病原体定名为无形体。

所谓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传播途径卫生部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

它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传染途径疑为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

但南京鼓楼医院专家告诉记者,该院接触到24例患者中,无人传人感染。

■蜱虫危害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往皮肤里钻,钻到大脑就完了。

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

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

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怎样预防和治疗蜱虫叮咬1、一旦被蜱虫叮咬皮肤时,怎么办?千万不可用手强行拔除。

正确的方法是,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的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虫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松口。

同时,赶紧就医。

2、蜱虫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

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

4、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

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如何预防和应对蜱虫叮咬

如何预防和应对蜱虫叮咬

如何预防和应对蜱虫叮咬蜱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它们主要生活在草丛、树林、灌木丛等潮湿环境中。

蜱虫可以传播各种疾病,如布鲁氏菌病、岛状病毒等,因此,预防和应对蜱虫叮咬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预防和应对蜱虫叮咬的方法。

1. 防护措施首先,我们应该采取一些防护措施,避免蜱虫叮咬。

在户外活动时,应穿长袖衣服、裤子、鞋袜等遮盖肌肤,并使用驱蚊药剂或蜱虫喷雾等,能有效减少蜱虫的数量。

在进入自然环境前,可以在衣物上涂抹驱虫剂,或者穿戴带有防蚊虫功能的服装。

此外,在野外活动时,不应该赤脚走路,最好穿鞋或靴子。

蜱虫通常会从低处爬上来,所以在草地、灌木丛、林地等环境中,应该走在道路上或者较干燥的地方,避免接触植物和草地。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衣物的缝隙处设置防蜱头巾、袖套等,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2. 及时发现和处理如果不幸被蜱虫叮咬了,应该及时发现并处理,避免蜱虫传播疾病。

首先要检查自己的身体,特别是腰部、腋下、耳朵、脚底等易被蜱虫侵袭的地方,找到并清除蜱虫。

如果身上有不易发现的蜱虫,可以请家人、朋友或医生协助检查。

检查身体的过程应该耐心细致,尤其是注意身上每一个角落,切勿漏掉任何一个部位。

如果发现了贴身的蜱虫,应该用细力钳或牙签等工具,将蜱虫尽可能完整地拔出。

在拔除蜱虫时,要用力平稳,避免用手抓住或扭转蜱虫,从而导致蜱虫头部残留在皮肤下。

如果不慎将蜱虫头留在皮下,应该就地向医生求助,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拔除蜱虫后,应该用消毒液擦拭伤口,并注意观察伤口周围的变化,特别是是否有红肿、感染等症状。

如果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应该及时就医,以免后续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3. 做好个人卫生最后,我们需要做好个人卫生,保持清洁、干燥和卫生的环境。

蜱虫是一种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寄生虫,如果居住环境潮湿、杂乱无章,就容易滋生蜱虫和其他害虫。

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清理居住环境、消除水池积水、及时储存食品、垃圾,并定期打扫清洁室内外,提高个人卫生意识。

正确认识蜱虫教案

正确认识蜱虫教案

正确认识蜱虫教案蜱虫,又称壁虱,是一类寄生在动物体表皮上的节肢动物,属于蜱虫目。

蜱虫的体型较小,通常在1-5毫米之间,形状呈扁圆形,外表呈棕色或灰色。

蜱虫的生活史非常特殊,它们在寄主体表上寄生,通过吸血获取营养,并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寄生在不同的动物体上。

蜱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正确认识蜱虫,了解其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蜱虫的生活习性。

1. 寄生习性。

蜱虫在其寄主体表上寄生,通过吸血获取营养。

它们通常选择在植物丛或低矮的灌木上等待宿主的到来,一旦宿主经过,就会迅速爬上宿主的体表,并通过口器刺入宿主的皮肤,开始吸血。

蜱虫的寄生行为对宿主造成了一定的刺激和损害,同时也可能传播一些疾病。

2. 生活史。

蜱虫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

成虫通常在春季繁殖,产下的卵会在植物丛或土壤中孵化出幼虫。

幼虫在寄主体表上寄生,通过吸血后,会脱皮成为若虫,再次寄生在宿主体表上吸血。

若虫吸血后,会脱皮成为成虫,然后交配繁殖。

蜱虫的生活史与寄主的种类和环境条件有关,通常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繁殖较为活跃。

二、蜱虫对人类和动物的危害。

1. 传播疾病。

蜱虫是一种重要的病媒生物,可以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疾病。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蜱传播的疾病包括布鲁氏菌病、利什曼病、岛病、兔热病等。

这些疾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 寄生损害。

蜱虫在寄生过程中,会通过口器刺入宿主的皮肤,吸血获取营养。

这样的行为会给宿主造成一定的刺激和损害,导致宿主出现瘙痒、红肿、溃疡等症状。

长期受到蜱虫的寄生,会对宿主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三、蜱虫的防治方法。

1. 环境治理。

蜱虫的生活史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对蜱虫的防治首先要从环境治理入手。

要保持室外环境的清洁,及时清理植物丛和灌木,减少蜱虫的栖息地。

在室内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清扫和消毒,减少蜱虫的滋生和繁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蜱的危害
蜱媒传染病是虫媒传染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蜱作为媒介而传播 的一类疾病,其中绝大多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分布广、危害大, 易引起爆发流行的特点。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蜱媒传染病的研究与防治 工作。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复杂,适合许多媒介蜱的自然繁殖,蜱 媒传染病在我国流行十分广泛,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蜱 媒传染病的防治在卫生防疫工作中日趋占据重要地位。 蜱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蜱可传播 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 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迄今在国 内外共发现蜱媒传染病18种,即苏格兰脑炎、波瓦桑脑炎、凯萨努森林 病、颚木斯克出血热、落基山斑点热、钮扣热、昆士兰蜱传斑疹伤寒、 阵发性立克次体病、人巴贝虫病、森林脑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北 亚蜱媒斑点热、Q热、、土拉弗氏菌病、莱姆病、蜱传回归热、人埃立 克体病和蜱瘫,其中后10种疾病在我国也有分布。
三、环境及家畜蜱的预防控制
鼠类、家畜、家禽易被蜱侵袭,是主要的检视和防 控对象。 1、环境处理: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 境卫生可有效预防蜱类的孳生。 有些蜱类通常生活在畜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的裂 缝内,应堵塞畜舍内所有缝隙和小孔,堵塞前先向裂缝 内撤杀蜱药物,然后以水泥、石灰、黄泥堵塞,并用新 鲜石灰乳粉刷厩舍;用杀蜱药液对圈舍内墙面、门窗、 柱子做滞留喷洒,保持畜舍干燥。灭鼠的同时要进行杀 虫处理,防止蜱类游离后攻击人群。
4、每天的活动结束后,还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 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 清除。检查蜱虫和迅速除去吸附的蜱可能是 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预防感染的方法! 5、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只推荐2 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 当使用遮光剂或防晒用品时,先涂抹遮光剂 或防晒用品,然后再涂抹驱避剂,睡觉前应 把驱避剂洗去。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 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
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 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对 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 2、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 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 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 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3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 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 暴露史。
蜱虫的危害及预防
授课人:丰宪磊
克拉玛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年8月
蜱虫的危害及预防
一、蜱的特点 二、蜱的危害 三、环境及家畜蜱的预防控制 四、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五、蜱的处理
一、蜱的特点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 鼠类等体表的一种节肢动物。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 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 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本地 区主要以璃眼蜱、革蜱、扇头蜱等种类为主。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 蜱、若蜱有8条腿,而幼蜱只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 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游 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可叮人、吸血。雌虫吸饱血膨胀后 形状如同蓖麻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0年7月中旬,山东蓬莱崔先生的母亲上山劳动 时不慎被蜱虫叮咬,皮肤上被咬出一个小洞。几天后, 老人开始出现发烧发热症状,当地的医院按照普通发烧 进行治疗后,病情并没有好转,反倒加重不少,老人的 意识也慢慢模糊,还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的状况。在7月 18日晚上,崔先生将母亲转移到了烟台市毓璜顶医院就 诊。接诊的医生表示,这很可能是由于蜱虫叮咬而导致 的一种传染病,他们已经接诊过一些类似的病例。住院 后老人的脏器出现明显的衰竭,三天后去世。崔先生讲 述说,在他们村目前只出现了他母亲这一个死亡病例, 但在其邻村却有两位村民出现了类似的症状,接连去世。
四、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1、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 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 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 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 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 3、当你远足的时候,要走在道路的中央,尽量减 少与邻近植被的接触。
杀虫剂或者针对于蜱的杀螨剂,是最有效除蜱虫方 式,可提供持续的防控,容易实施而且相对费用也不是 很高。选择一年中的适当时机进行少量的杀螨剂喷施是 必要的。时机选择在4月或5月初喷施一次。在9月秋季 喷施可以用来控制成虫 (如果秋季没有喷施的话,可以 在春季实施一次)。 2、家畜、家禽的处理:发现家畜、家禽携带蜱类, 可及时检视,用镊子取下后焚烧。蜱类较多时,可喷洒 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或对家畜进 行定期药浴杀蜱。公众使用杀虫剂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3、城市以及我国无蜱分布地区居民家中饲养宠物 通常无蜱寄生,如果携带宠物去有蜱地区出行,返回时 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蜱虫并不像蚊子那样叮咬后离开寄主或是快速进食。蜱 虫依附在寄主身上,在从几天到许多天的一段时期内慢慢进 食。一旦蜱虫找到一个适合进食的地方,它会抓紧寄主的皮 肤,将身体倾斜45 到60 度,开始将一对螯肢切入寄主的皮 肤。触须贴在皮肤表面。螯肢和口下板刺入皮肤后,它们会 被浸在由蜱虫分泌的粘合剂中。粘合剂的作用是在蜱虫进食 的过程中支撑固定口器。 蜱虫幼虫和若虫的口器很小,刺入的不深,引起的寄主 的反应比较轻微。硬蜱成虫和花蜱[Amblyomma tick]的口器 较长,能够到达皮下组织,并引起较大反应,使蜱虫难以去 除。口器的插入通常需要10 到30 分钟,但可能会需要更长 时间[1 到2 个小时]。对正在进食的蜱虫的反应,会让人看起 来整个蜱虫都埋入皮肤了,但实际上只有细小的口器插入了 皮肤。
五、蜱的处理
1、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 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 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 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 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烫蜱时要 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 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 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 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 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1、河南省卫生厅新闻办公室2010年9月8日对外 通报,河南省自2007年5月信阳市报告了首例疑似无 形体病例以来,通过全省进一步排查和监测,有关该 事件的最新统计数据是:截至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 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 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 2、截至2010年9月9日,山东省累计发现发热伴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82例,死亡13例,其中,蓬莱市 26例,死亡6例。 3、截至2010年9月9日,全省共报告13例病例, 其中4例来自外省,共死亡4例(外省1例)。
谢 谢!
六、感染病例
全世界范围内的蜱叮咬人致病事件,可追溯到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首先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 病病例,此后欧洲等地也相继报告了这种病例,部 分地区感染率甚至高达15%至36%。资料显示, 1994年美国报告该病首例病例,近年来美国每年报 告的病例约600~800人,法国、英国、德国、澳大 利亚、意大利及韩国等国家也多有发病。2006年我 国安徽省首次发现该病。随后在山东、河南、湖北、 北京等地也有该病病例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