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故事梗概
《家》故事梗概

《家》故事梗概在一个小镇上,有一户普通的家庭,由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组成。
他们住在一栋两层楼的小房子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间。
虽然家并不豪华,但是充满了温暖和快乐。
爸爸是一名销售经理,他每天早早就起床,准备好早餐,然后去上班。
他一直以来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负责照顾家庭的经济。
妈妈是一名护士,她在附近的医院工作,每天都忙碌而充实。
她不仅照顾家庭,还照顾病人的健康。
哥哥是一名初中生,喜欢打篮球和画画。
他每天放学回家后,总是把书包扔在沙发上,立刻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在桌子上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妹妹是一名小学生,非常活泼可爱。
她喜欢听故事和唱歌,每天晚上都会和妈妈一起睡前读故事书。
家里最独特的成员是宠物狗乐乐。
乐乐是一只淘气而可爱的拉布拉多犬,它总能给家人带来欢乐和陪伴。
乐乐每天早晨都会在爸爸和哥哥出门之前陪伴他们锻炼身体,晚上则陪伴小家伙们一起玩耍。
它是这个家庭的小小明星,每个人都非常喜欢它。
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角色,但他们也会共同分担家务。
在周末,全家一起打扫房间、整理花园,享受快乐的时光。
晚饭是家庭团聚的时刻,大家会分享自己一天的经历和感受。
爸爸妈妈的辛勤工作和孩子们的努力学习,彼此的支持和鼓励,使整个家庭更加紧密。
家是一个港湾,能让我们远离外界的喧嚣和压力。
在家里,我们可以放松身心,享受安宁与温暖。
家是爱的代名词,家人之间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亲人们的关怀和陪伴,让我们感受到无尽的幸福。
尽管家庭中无法避免一些争吵和冲突,但是大家都会努力去理解和包容。
在这个小小的家庭里,每个人都学会了爱和宽容,相互支持和理解。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他们总是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
这个家庭并不富裕,但是他们拥有的爱和幸福是无价的。
家是一个永远温馨的港湾,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属。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永远在我们心中,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通过这个家庭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家的意义。
家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力量的源泉。
《家》 归纳总结

《家》归纳总结家,是每个人生活的基石和港湾。
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情感的凝聚点。
在我心中,家是一个充满温馨和安全感的地方。
家是一座小小的城堡,它在我心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它是我与亲人共同生活、分享喜怒哀乐的地方。
我可以在家中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和坚实的依靠。
家是祖国的缩影,是我成长的根基。
家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回忆。
客厅是我们聚在一起欢笑、交谈的场所。
在那里,我和父母共度时光,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餐厅是我们共同享受美食的地方。
父母为我准备的每一顿饭,都蕴含着他们的爱与关怀。
卧室是我放松身心的空间。
在那里,我可以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书籍中,或是静静地思考人生。
加上桌子和椅子,卧室也成为我努力学习的地方。
家的设计和布置,让我感受到别样的舒适与安宁。
文化传承是家的重要使命之一。
家中的书房是知识的仓库,它以书籍的形式记录着家族的智慧和经验。
祖辈们给我留下的许多古籍,都是我心灵成长的良师益友。
书房也是我思考人生、追求梦想的场所。
我相信,家中的文化传承会激励我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家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物理空间,它更体现在家人之间的亲情和信任。
家人们在我迷茫时给我指引,在我失败时给我鼓励。
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当我遭受挫折和困难时,家人会为我撑起一片天空。
家的力量无穷,激励着我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
在我心中,家又是一个美丽的花园。
家人们共同照顾着这片花园,让它充满生机和色彩。
每天早晨,家人们一起打扫花园,修剪花草,为家增添一片美丽。
我喜欢和家人一起种花、浇水,和他们共同欣赏花园中迸发的美丽。
家的意义不仅仅是在我所生活的这个地方,它还蕴含着情感和记忆。
无论身在何处,家都是我心灵的归宿。
它是我前进的动力和庇护所。
家,带给我无尽的温馨和力量,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总结:家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石和港湾,它承载着无与伦比的关爱和温暖。
家中的每个角落都是幸福和美好的见证。
家是文化传承的家园,让人们不忘根基,追求自我的理想。
《家》梗概作文400字

《家》梗概作文400字英文回答:"Home" is a novel written by a famous Chinese author,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a family's struggles and growth during a turbulent period in China's history. The story is set in a small village in rural China, where the protagonist, a young boy named Xiaoqiang, lives with his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The novel explores the theme of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and the meaning of home. Xiaoqiang's family faces numerous challenges, including poverty, political upheaval, and personal tragedies. Despite these difficulties, they find solace and strength in their love and support for each other.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scenes in the novel is when Xiaoqiang's father, a hardworking farmer, falls ill and is unable to work. The family comes together to support him,with Xiaoqiang taking on extra responsibilities to help provide for the family. This scene highlights theresilience and unity of the family, as they overcome adversity together.Another significant aspect of the novel is theportrayal of the village community. The villagers are depicted as a close-knit community, where everyone knows each other and helps one another. This sense of community provides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ecurity for Xiaoqiang and his family, reinforcing the idea that home is not just a physical place, but also a sense of connection and support.The novel also explores the impact of societal changes on the concept of home. As China undergoes rapid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many people are forced to leave their rural homes and migrate to cities in search of better opportunities. This theme is exemplified through the character of Xiaoqiang's older brother, who decides to leave the village to pursue a career in the city. This decision creates a rift within the family, as they struggleto reconcile their desire for a better life with their attachment to their ancestral home.In conclusion, "Home" is a poignant and thought-provoking novel that delves into the complexities of family, community, and the concept of home. Through the struggles and triumphs of its characters, the novel reminds us of the importance of love, resilience, and the bonds that hold us together.中文回答:《家》是一部由著名中国作家写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历史上动荡时期的斗争和成长故事。
巴金家的故事梗概

巴金家的故事梗概
《家》是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小说以四个代表性的家庭成员为中心,分别是祖父、父亲、母亲和儿子,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家庭的种种问题和变迁。
祖父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父亲形象,他对家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家庭成员能够团结一心,共同支撑家庭的幸福和稳定。
然而,他的传统观念和对家庭的期望在现代社会里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他对儿子和孙子的期望总是过高,导致了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父亲是一个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人,他在家庭中扮演着严厉的角色,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他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往往被祖父的意志所左右,这让他倍感压力和挫折。
他渴望改变家庭的现状,但又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这让他陷入了矛盾之中。
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性形象,她默默地支撑着整个家庭,
对家庭成员有着无私的付出和关怀。
然而,她的内心却充满了对家庭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渴望,她希望家庭能够更加和睦和幸福,但却无法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儿子是一个受传统观念和家庭期望束缚的年轻人,他在家庭中扮演着叛逆和挣扎的角色,他渴望改变家庭的现状,但又无法摆脱家庭的期望和束缚。
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最终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和珍贵。
《家》通过描写这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家庭内部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对一个家庭的描写,更是对中国旧社会家庭价值观念和传统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巴金通过这部小说,呼吁人们重新审视家庭的重要性和价值,珍惜家庭的和睦和幸福。
家话剧故事梗概

家话剧故事梗概
《家话剧故事梗概》
嘿,咱就说说老李家这一大家子的事儿哈。
老李头,那可是出了名的倔老头!有一回啊,他非要在大冬天种西瓜,哎呀呀,这不是胡闹嘛!大家都劝他,“老李头,大冬天的种啥西瓜呀,能长出来吗?”他可倒好,脖一梗,“咋不能?我偏要试试!”你说气人不气人。
他老伴儿李老太,那是个特别温柔的人,整天笑嘻嘻的。
有一次老李头发脾气,把茶杯都摔了,李老太也不生气,还轻言细语地说,“哟,咱老李这是咋啦?”哎呀呀,真不愧是老夫老妻。
他们的儿子小李呢,那可是个有出息的。
在大城市里闯荡,有一次回家看爸妈,提着大包小包的,一进门就喊,“爸妈,我回来啦!”老李头表面上没啥,心里却乐开了花。
还有他们的女儿,那是个机灵鬼。
有一次和老李头顶嘴,“爸,你不能这么固执呀!”老李头被气得够呛,“我固执?我这是有主见!”一家人就是这样,吵吵闹闹又热热闹闹。
这就是老李家,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家,不就像咱们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一样吗?难道不是吗?。
巴金《家》简介

巴金《家》简介:巴金的《家》是一部描绘封建家庭生活的小说,它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封建制度下的罪恶和腐朽。
这部小说于1931年开始连载,并在1933年由开明书局首次出版。
它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是《春》和《秋》。
《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并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排名第8。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觉新、觉民、觉慧等。
觉新是两兄弟中的大哥,也是高家的长房长孙。
他深爱着表妹,却接受了父亲以抽签的方式为他选定的李家小姐瑞珏,像一个傀儡式地订婚、结婚。
婚后一个月就去父亲做董事的西蜀实业公司做事。
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一年以后,父亲去世,觉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整个家庭之间的钩心斗角令他厌恶。
他只有小心翼翼地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
好在他新婚的妻子瑞珏美丽而善良,给了他许多安慰。
他们的儿子海儿的出世,更令觉新感到欢欣,他决心把自己已丢弃的抱负放在儿子身上来实现。
觉民正与姑妈的女儿琴表妹相爱,而觉慧也有着自己的心上人——鸣凤。
觉新是两兄弟的大哥,也是高家的长房长孙。
他深爱着表妹,却接受了父亲以抽签的方式为他选定的李家小姐瑞珏,像一个傀儡式地订婚、结婚。
婚后一个月就去父亲做董事的西蜀实业公司做事。
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一年以后,父亲去世,觉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整个家庭之间的钩心斗角令他厌恶。
他只有小心翼翼地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
好在他新婚的妻子瑞珏美丽而善良,给了他许多安慰。
他们的儿子海儿的出世,更令觉新感到欢欣,他决心把自己已丢弃的抱负放在儿子身上来实现。
两年以后爆发了五四运动,新的思想唤醒了他那久已逝去的青春。
但他仍不如两个弟弟进步,常被他们嘲笑为“作揖主义者”和“无抵抗主义者”。
而年逾古稀的高老太爷却娶了一个花枝招展、妖里妖气的陈姨太,觉慧觉得他不像祖父,倒像是敌人。
大家纷纷外出避难,只剩下觉新一人留下看家。
《家》不仅是对封建家庭的批判,更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
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情节,它揭示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和对民主主义的觉醒的呼唤。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
《家》是中国现代作家巴金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我被巴金对于家庭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所打动。
在《家》中,巴金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绘,展现了家庭生活的复杂和矛盾。
他让我们看到,家庭生活既有温馨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
这种对于家庭生活的深刻理解,让我对家庭生活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社会的现实。
在《家》中,巴金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绘,展现了社会的现实。
他让我们看到,社会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残酷的一面。
这种对于社会的现实,让我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再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的成长。
在《家》中,巴金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绘,展现了人的成长。
他让我们看到,人只有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才能够真正地成长。
这种对于人的成长的认识,让我对人的成长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的来说,《家》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
它让我看到了家庭生活的复
杂和矛盾,也让我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人的成长。
我相信,只要我们像巴金一样,深入理解和体验家庭生活和社会现实,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家》是巴金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绘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一代的反抗,展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年轻一代的觉醒。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封建制度和年轻一代的觉醒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小说中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家庭衰落和个人悲剧的根源。
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虽然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的冲击下,逐渐走向了衰落。
这种衰落不仅仅是家庭经济上的破产,更是家庭成员精神上的空虚和萎靡。
在这种环境下,年轻一代的成长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和束缚,他们不得不面对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冷漠,最终导致了个人悲剧的发生。
这种家庭和个人悲剧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的存在,只有推翻这种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家庭的幸福。
其次,小说中的年轻一代逐渐觉醒了反抗精神。
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年轻一代的高家三兄弟和几个新青年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的困境。
他们开始反抗家庭的束缚和社会的冷漠,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
这种反抗精神不仅仅是对封建制度的挑战,更是对个人命运的把握和追求幸福的勇气。
这种觉醒不仅仅是个人的觉醒,更是整个社会的觉醒,只有通过这种觉醒,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
最后,小说中的艺术手法也非常出色。
巴金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安排,使得故事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也非常简练明快,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和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让人读后难以忘怀。
总的来说,《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描绘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一代的反抗,展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年轻一代的觉醒。
作品中的语言优美、人物鲜明、主题深刻,让人读后难以忘怀。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陪伴我成长并给予我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作品《家》内容梗概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高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
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觉新的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就不同了,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
觉新也跟他俩一起接受新思想,但是他依旧还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
老大觉新在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上班,那是他父亲生前为他找好的位置。
一日,觉慧和觉民跟往常一样,买了几本新书,来到觉新的办公室里,这时张太太和琴小姐来了。
琴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她也是一个有着理想、有着抱负的勇敢的新青年。
她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消息:钱家大姨妈回省城来了,梅表姐嫁了不到一年就守了寡,现在变得有点憔悴。
这个梅表姐就是大哥觉新所挚爱的钱家表妹,而这时觉新正陪着张太太买衣料,他并没有听到这个消息。
觉慧和觉民离开了觉新的事务所,觉民去了琴的家里,而觉慧在路上遇见同学张惠如,并从他口中了解到当兵的打了学生。
觉慧义愤填膺地和一些学生们参加了向总督示威游行的队伍。
祖父高老太爷很快知道了他游行的事,便让觉新把他囚禁在家里。
旧历新年快来了,高公馆这个绅士家庭也忙着准备过新年。
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觉慧买了一本小说《前夜》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觉慧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承担的重任,自己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觉慧想着: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他又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庆幸。
天黑了,高家四世同堂聚集在一起,互相庆贺着吃年夜饭,高老太爷看见自己的子孙满堂,想着再过一两代,他们高家不知道会变成一个怎样繁盛的大家庭,心里非常地高兴。
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梅表妹了,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
觉慧责备觉新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慧突然感觉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
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亮,她很喜欢觉慧。
而觉慧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无聊的家里时,才会不为思念鸣凤而苦恼。
丫头们传闻,冯乐山要讨姨太太,准备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去。
鸣凤向觉慧发誓她绝对不会跟别人。
元宵节的夜晚,他们几个年轻人接到了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已经开火。
仗终于打起来了,高公馆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绝望之中,此时琴也正在高家,她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这里。
她从前还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这时她发现自己还是一个脆弱的女子,没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别人来宰割。
恐怖的时期终于过去了,和平的统治又恢复了。
高公馆又热闹起来。
觉民弟兄的几个同学创刊了《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的消息,介绍新的思想,批评和攻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
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
至于觉民,他白天忙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对于《周报》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
琴因为她的好朋友情如把长辫剪了,她也想这么做,但遭到母亲的反对,并要把她嫁出去。
琴心里爱的是觉民,她伤心地哭了起来。
就在琴伤心痛苦的晚上,鸣凤也同样伤心至极。
原来高老太爷要她做冯老头子的姨太太,而且就在三天之后。
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谁也违背不了,谁也反抗不了。
她没有办法,觉慧是她惟一的希望了,而此时的觉慧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鸣凤,待她要说时,觉民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了。
鸣凤彻底地绝望了,她记得她曾说过宁死也不会去,她带着对觉慧深深的爱和对这世上的不公平的恨跳进了湖里。
鸣凤的死很快被这大公馆里的人忘记,而觉慧却不能忘,因为他的自私,他没有把他心爱的人留住。
他这时才发现平常老是训斥大哥和觉民没有胆量,其实他自己跟他们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
他对现在的生活已厌倦了,他有了远离这个家庭的想法。
在高老太爷66岁诞辰的庆祝的日子里,冯乐山向高老太爷提亲,觉民爱的是琴,他立即表示要自己的事自己作主。
为了反抗祖父他在觉慧的鼓励和帮助下逃离了公馆,觉新决心在这时听到了梅小姐去世的消息。
觉慧的五爸在外头讨了妓女做姨太,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借了许多债,老太爷为此一病不起,他已清楚高家已走下坡路了,最后的结局是可以想得到的。
他做了多年的“四世同堂”的好梦,彻底破灭了。
临死前他把觉民召了回来,答应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便离开了人世。
觉慧的嫂嫂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但公馆的太太们却要她迁到城外生产。
因为他们迷信什么“血光之灾”懦弱的觉新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忍受了一切,把端珏接到了城外。
瑞珏几天后就生产了,她痛苦地为觉新生下了一个儿子,自己却死了。
觉新没有能见她最后一面。
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
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只有绝望,只有痛苦。
觉慧真的无法在这个家中呆下去了,他终于逃离了这个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学一面从事进步的革命工作。
压迫者的形象:冯乐山是孔教会的会长,他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同时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
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
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
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
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
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高老太爷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
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
克明的作风比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在父亲的荫庇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挥金如土,把父亲的那种淫秽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平时对高老太爷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爷刚刚去世,这些人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
牺牲者的形象:梅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
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妻娘家来。
回省城以后,她和觉新虽然尽是避免接触,但是他和觉新之间的感情却始终不能泯灭。
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
瑞珏是封建迷信的殉葬者。
她为了自己所爱的男人,付出了生命,也付出了自己甜蜜的期盼,丈夫已经意识到她的好,已经说要好好待他和孩子,她却没有福气享受这份爱了。
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
痛心疾首而又无力反抗的力量禁锢着她的感情,她与觉慧爱恋,她的自由,她的一切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不能自主,她得受人摆布。
“人与奴”“爱与卑”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这两对矛盾越来越尖锐,交锋越来越激烈。
她的死是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强烈反抗。
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
叛逆者的形象:觉慧、觉民、琴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
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
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
她还写了剪发有十大好处的文章,并在刊物上发表。
男女同校,女子剪发,这对封建卫道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
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和胆量。
觉民的态度比较温和,他成天给琴补习功课,对于政治大事及家庭纠纷都不大关心,整天沉醉在与琴的爱情之中,只是在高老太爷的专制棍棒敲到他的头上,眼看美满姻缘将要破灭时,他才起身反抗,逃出家去。
高觉慧是巴金在《家》中塑造的大胆而幼稚的叛逆形象。
他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彻底否定封建礼教制度。
如支持觉民逃婚,与丫头相爱,最后又从封建大家庭走出去。
但他有时也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
他身上寄托着作家的希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①反抗祖父。
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
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
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②向鸣凤示爱。
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
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
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③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
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
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
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
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