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运行中污泥膨胀的发生与控制
SBR操作规程

SBR好氧操作规程SBR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
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操作。
SBR技术采用时间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间分割的操作方式,非稳定生化反应替代稳态生化反应,静置理想沉淀替代传统的动态沉淀。
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操作,SBR技术的核心是SBR反应池,该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无污泥回流系统。
1、操作步骤(1)进水从厌氧出来的污水,直接进入已排空的SBR池中,每池进水时间约为(UASB2小时,IC6小时),水位页面距池上沿约300~600mm处.(2)曝气在进水过程中,启动相对应的SBR进气阀,向池内通入空气.开始时要小心慢开阀门,记录时间。
从开始进水到曝气完成时间控制在12小时左右.(3)沉淀曝气完成后关闭空气阀,就进入静止沉淀状态阶段。
沉淀时间以排水后期的水质符合要求即可,一般要保证沉淀时间在1。
5~2小时左右。
(4)排水完成沉淀后,打开排水阀进行排水工作。
在排水过程中,观察排水的水位变化,当排水水位下降2米时,再关闭排水阀完成排水操作。
一般排水时间在1。
0~1。
5小时左右。
(5)排泥当SBR池污泥浓度过高时(一般SV不超过40%),开启排泥闸阀,排出多余的排出(滗完水之后排泥浓度相对要高一些)。
一般时间控制在0.5小时左右.2、注意事项(1)三个池同时使用,循环运行。
每个池都经过四个阶段:进水、曝气、沉淀、排水。
(2)为节约时间,可以在进水初期或完成进水前就开始曝气。
(3)进水水位要进行控制,防治在曝气时有污水溅出池外. (4)在排水时要注意观察出水水质或排水液位,防止把含有污泥的过渡层废水排出。
(5)剩余污泥要及时排出池外,否则污泥量过多可致有效排水层的减少。
3、SBR的日常运行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检查曝气是否均匀,有没有堵塞或不曝气的曝气头.(2)检查各池污泥量及污泥状态,应经常检查活性污泥生物相、上清液透明度、污泥颜色、状态、气味等,并定时测试和计算反映污泥特性的有关项目。
活性污泥上浮和沉淀池中污泥膨胀成因及检测与控制(DOC)

生化系统活性污泥上浮和沉淀池中污泥膨胀成因及检测与控制引言:在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运行过程中,有多种原因可引起生化体统(曝气池)中污泥活性受到抑制,导致生化系统中污泥上浮和沉淀池中污泥膨胀,从而使有机物的去除率下降。
污泥膨胀、上浮的问题是活性污泥自产生以来一直伴随并常常发生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其主要特征是:污泥结构松散,质量变轻,体积膨大,沉淀压缩性能差;SV值增大,有时达到90%,SVI达到400以上;大量污泥流失,出水浑浊;二次沉淀池难以固液分离,回流污泥浓度低,有时还伴随大量的泡沫的产生,无法维持生化处理的正常工作。
污泥膨胀、上浮是生化处理系统较为严重的异常现象之一,它直接影响出水水质,并危害整个生化系统的运作。
生化池(曝气池)中污泥活性一旦受到抑制,就会导致微生物性质和类群的改变、有机底物的去除率下降。
有些微生物(如丝状菌)的过量增长会形成泡沫或浮渣,运行时机械应力、挟裹气泡等均会使活性污泥的比重降低而上浮飘走,流入二沉池会引起二沉池污泥膨胀,不仅增加了出水中的悬浮固体量,而且会大大降低生物反应系统(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活性和数量。
污泥膨胀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在欧洲近50%的城市污水厂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泥膨胀发生,在我国的发生率也非常高。
基本上目前各种类型的活性污泥工艺都会发生污泥膨胀。
污泥膨胀不但发生率高,发生普遍,而且一旦发生难以控制,通常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调整。
针对污泥膨胀、污泥上浮及生化系统中污泥活性受抑制,各方面的理论很多,但并不完全一致。
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基础上,对导致活性污泥活性抑制与膨胀、上浮的原因、检测方法和控制技术进行了讨论,整理出几种较为成熟且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并归纳如下。
1 引起活性污泥上浮的主要因素1.1 进水水质1.1.1 过量的表面活性物质和油脂类化合物这类物质可以影响细胞质膜的稳定性和通透性,使细胞的某些必要成分流失而导致微生物生长停滞和死亡。
当曝气池进水中含有大量这类物质时,会产生大量泡沫(气泡),这些气泡很容易附聚在菌胶团上,使活性污泥的比重降低而上浮。
SBR运行几种异常情况及对策

SBR运行几种异常情况及对策作者:王晓慧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9期摘要:本文主要以工程实例为基础,就SBR工艺在化工污水处理运行过程可能遇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给出相应对策。
为SBR工艺的操作运行提供依据。
关键词:SBR 反硝化污泥膨胀污泥上浮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9-365-01随着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的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即SBR工艺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活性污泥系统,运行方式大多是连续式的。
与空间分割的而时间连续的工艺不同,SBR工艺是在同一反应器(同一地点)中不同的时段,分别形成厌氧、缺氧、好氧的生物反应过程。
分别形成沉淀、排泥、滗水、泥水分离等过程。
SBR池系统组成简单,投资和占地少,建设、运行费用都较低,操作管理简单。
SBR池承受水量、水质冲击负荷的能力强,出水水质好。
污泥沉降性能好,对污泥膨胀抑制效果好,污泥处理系统简单。
对有机物和氮的去除效果好。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对SBR池运行时出现的几种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为SBR池良好运行提供依据。
设计规模为化工污水200m3/h,设计进水水质主要指标如下:CODcr≤450mg/l BOD5≤230mg/l PH=6~9 SS≤80mg/l NH3-N≤180mg/l设计排水水质主要指标如下:CODcr≤60mg/l BOD5≤20mg/l PH=6~9SS≤50mg/l NH3-N≤10mg/l本污水水处理工艺选择间歇式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污水经水质、水量的调节后,提升入SBR池,在SBR池内完成进水、反应、曝气、搅拌、沉淀、滗水、闲置阶段的运行周期后,达标排放,SBR池内的剩余污泥经浓缩脱水处理后不定期送出。
在SBR反应过程中,硝化反应降低水中碱度,脱氮反应增加水中碱度,且根据计算得知〔H+〕>〔OH—〕,因此总反应过程PH值会降低,因而在三座SBR反应池投加碳酸钠溶液以调节PH值在7.0~7.5(在混合培养系统中,亚硝化菌的最适宜PH=7.0~8.5,硝化菌的最适宜PH=6.0~7.5,SBR池废水若PH8时会使分子态游离氨浓度增加并出现NO2-积累,本水处理系统为PH=7.0 硝化时,PH=7.5 反硝化时),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SBR工艺原理运行

摘要:该文章详细介绍了SBR 工艺的原理,并对工艺启动、调试、运行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于进行此方面设计,施工、调试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SBR 工艺运行总结SBR 是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不同,SBR 技术采用时间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间分割的操作方式,非稳定生化反应替代稳态生化反应,静置理想沉淀替代传统的动态沉淀。
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操作,SBR 技术的核心是SBR 反应池,该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无污泥回流系统。
正是SBR 工艺这些特殊性使其具有以下优点:1、理想的推流过程使生化反应推动力增大,效率提高,池内厌氧、好氧处于交替状态,净化效果好。
2、运行效果稳定,污水在理想的静止状态下沉淀,需要时间短、效率高,出水水质好。
3、耐冲击负荷,池内有滞留的处理水,对污水有稀释、缓冲作用,有效反抗水量和有机污物的冲击。
4、工艺过程中的各工序可根据水质、水量进行调整,运行灵便。
5、处理设备少,构造简单,便于操作和维护管理。
6、反应池内存在DO、BOD5 浓度梯度,有效控制活性污泥膨胀。
7、SBR 法系统本身也适合于组合式构造方法,利于废水处理厂的扩建和改造。
8、脱氮除磷,适当控制运行方式,实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交替,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9、工艺流程简单、造价低。
主体设备惟独一个序批式间歇反应器,无二沉池、污泥回流系统,调节池、初沉池也可省略,布置紧凑、占地面积省。
由于上述技术特点,SBR 系统进一步拓宽了活性污泥法的使用范围。
就近期的技术条件,SBR 系统更适合以下情况:1) 中小城镇生活污水和厂矿企业的工业废水,特别是间歇排放和流量变化较大的地方。
2) 需要较高出水水质的地方,如风景遨游区、湖泊和港湾等,非但要去除有机物,还要求出水中除磷脱氮,防止河湖富营养化。
中试SBR长期运行中粘性膨胀现象及原因分析_杨培

第30卷第7期2010年7月环 境 科 学 学 报 A c t a S c i e n t i a e C i r c u m s t a n t i a eV o l .30,N o .7J u l .,20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 o .50778005);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N o .2006A A 06Z 319);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N o .b c x -2009-050)S u p p o r t e db yt h e N a t i o n a l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 C h i n a (N o .50778005),t h e N a t i o n a l H i g h -t e c hR &DP r o g r a mo f C h i n a (N o .2006A A 06Z 319)a n d t h eI n n o v a t i o n P r o g r a m m e f o r P h .D .S t u d e n t o f 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N O .b c x -2009-050)作者简介:杨培(1986—),男,E -m a i l :y a n g p e i @e m a i l s .b j u t .e d u .c n ;*通讯作者(责任作者),E -m a i l :w s y @b j u t .e d u .c n B i o g r a p h y :Y A N GP e i (1986—),m a l e ,E -m a i l :y a n g p e i @e m a i l s .b j u t .e d u .c n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u t h o r ,E -m a i l :w s y @b j u t .e d u .c n杨培,王淑莹,顾升波,等.2010.中试S B R 长期运行中粘性膨胀现象及原因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30(7):1384-1389Y a n g P ,Wa n g SY ,G uSB ,e t a l .2010.T h ec a u s e s o f n o n -f i l a m e n t o u s a c t i v a t e d -s l u d g eb u l k i n g i na l o n g -t e r m p i l o t -s c a l es e q u e n c i n g b a t c hr e a c t o r (S B R )[J ].A c t a S c i e n t i a e C i r c u m s t a n t i a e ,30(7):1384-1389中试S B R 长期运行中粘性膨胀现象及原因分析杨培,王淑莹*,顾升波,彭永臻,杨庆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24收稿日期:2009-10-21 修回日期:2010-01-06 录用日期:2010-04-02摘要:通过对S B R 中型试验系统长期(200d )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过程中的污泥膨胀现象进行考察,研究了温度、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 P S )含量、污泥负荷及D O 浓度与污泥膨胀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试验结果表明,系统污泥膨胀属于粘性膨胀,是一种在低温(16℃以下)条件下容易发生的污泥膨胀现象,且这种膨胀会导致污泥流失并致使系统混合液污泥浓度(M L S S )逐渐降低至1200m g ·L -1.粘性膨胀污泥分泌的E P S 水平超过正常污泥,即使在正常D O 浓度(2.0m g ·L -1)和常温(20℃)条件下,粘性膨胀污泥也较难通过人为控制恢复到正常状态.最后,分析得出粘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温度突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关键词:粘性膨胀;胞外聚合物(E P S );温度;中试S B R ;生活污水文章编号:0253-2468(2010)07-1384-06 中图分类号:X 703 文献标识码:AT h e c a u s e s o f n o n -f i l a m e n t o u s a c t i v a t e d -s l u d g e b u l k i n g i n a l o n g -t e r m p i l o t -s c a l e s e q u e n c i n g b a t c hr e a c t o r (S B R )Y A N GP e i ,W A N GS h u y i n g *,G US h e n g b o ,P E N GY o n g z h e n ,Y A N GQ i n g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B e i j i n g Wa t e r Q u a l i t y S c i e n c e a n dWa t e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R e c o v e r y E n g i n e e r i n g ,B e i j i n g 100124R e c e i v e d 21O c t o b e r 2009; r e c e i v e di nr e v i s e d f o r m 6J a n u a r y 2010; a c c e p t e d 2A p r i l 2010A b s t r a c t :A c t i v a t e d -s l u d g e b u l k i n g w a s f o u n di n a p i l o t -s c a l e SB Rw i t hl o n g -t e r mo p e r a t i o n o v e r 200d a y s ,f e dw i t h r e a l d o m e s t i c w a s t e w a t e r .T h i s p a p e r f o c u s e s o n t h ea n a l y s i so f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l u d g eb u l k i n ga n df a c t o r s s u c ha s t e m p e r a t u r e ,t h ec o n t e n t o f 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p o l y m e r i cs u b s t a n c e s (E P S ),s l u d g e l o a d i n g a n dD O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n o n -f i l a m e n t o u s a c t i v a t e d -s l u d g e b u l k i n g g e n e r a l l y o c c u r r e d a t l o wt e m p e r a t u r e (16℃),w h i c hl e dt o p o o r s e t t l e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s l u d g e .T h e M L S So f t h e S B Rg r a d u a l l y d e c r e a s e d t o l e s s t h a n 1200m g ·L -1w h e n n o n -f i l a m e n t o u s a c t i v a t e d -s l u d g e b u l k i n gw a s f o u n d i nt h e s y s t e m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E P S i nt h e b u l k i n g s l u d g e w a s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t h e n o r m a l s l u d g e ,a n db u l k i n g s l u d g e w a s d i f f i c u l t t o r e c o v e ra l t h o u g h D Oa n dt e m p e r a t u r ew e r e 2.0m g ·L -1a n d 20℃,r e s p e c t i v e l y .F i n a l l y ,t h er e a s o n sc a u s i n ga c t i v a t e d -s l u d g eb u l k i n gw e r ea n a l y z e da n dp r e v e n t i v ea p p r o a c h e s a r es u g g e s t e d .K e y w o r d s :n o n -f i l a m e n t o u s a c t i v a t e d -s l u d g eb u l k i n g ;E P S ;t e m p e r a t u r e ;p i l o t -s c a l e S B R ;d o m e s t i c w a s t e w a t e r1 引言(I n t r o d u c t i o n )活性污泥膨胀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该现象不仅发生率高,而且普遍存在.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发生污泥膨胀的原因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这主要是因为影响活性污泥膨胀的因素较多且较为复杂(N o v áke t a l .,1993;H o r a n e t a l .,1986).活性污泥膨胀表现为污泥体积增大、含水率上升、不易沉淀,并主要反映在S V 30(30m i n 沉降率,即混合液在100m L 量筒内静置30m i n 后所形成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下降、污泥体积指数(S V I )升高等方面.发生污泥膨胀后,由于膨胀污泥的沉淀性能差,致使出水中污泥含量升高,污泥流失率增大,进而导致反应器内污泥量减少,有时还伴随产生大量的泡沫,并最终破坏反应器的正常运行(刘寒,2004;崔和平等,1997).一般DOI :10.13671/j .hjkxxb .2010.07.0067期杨培等:中试S B R长期运行中粘性膨胀现象及原因分析认为,活性污泥膨胀可分为两类:一是丝状菌污泥膨胀(F i l a m e n t o u s b u l k i n g);二是非丝状菌污泥膨胀(N o n-f i l a m e n t o u sb u l k i n g),也称粘性膨胀(P e n g e t a l.,2003).粘性膨胀是指由于菌胶团细菌大量积累高粘性物质或过量繁殖而引起的非丝状菌的过量生长进而导致污泥沉降性能变差的现象(高廷耀等,2006).目前,国内外90%以上关于污泥膨胀的研究都集中于丝状菌膨胀方面,特别是E i k e b o o m等(1998)详细描述了30种发生污泥膨胀的丝状菌的形态生理结构.而针对粘性膨胀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且粘性膨胀比丝状菌膨胀更难防治,一旦发生粘性膨胀很难将污泥恢复到膨胀前的原始状态.不过, N o v a k等(1993)通过减少进水中油酸含量成功地控制了油酸含量过高引发的粘性膨胀.研究表明,产生粘性膨胀的原因可能主要包括:污泥负荷高(C o n t r e r a s e t a l.,2004)、进水水质波动较大(N o v a k e t a l.,1994)、B O D5/N过低(P e n g e t a l.,2003)等几方面的因素.一直以来,应对污泥膨胀及泡沫现象常用的方法是投加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无机混凝剂及铝盐、铁盐等.然而这些方法也常带来一些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增加成本、增加污泥量以及影响硝化反应,甚至效果根本不明显(A l-J a s s e r,2009).F i a k o w s k a等(2008)通过投加腔轮虫吞食活性污泥中的丝状菌来控制污泥膨胀,不过此法也容易引发轮虫等原生动物过量繁殖,进而导致活性污泥大量减少,最终影响系统性能.此外,在秋冬季节交替时,污水处理厂常会出现水温突然降低的现象,导致污泥沉降性能恶化.而到目前为止,有关温度突然下降对污泥沉降性影响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针对中试S B R系统长期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污泥膨胀现象,考察粘性膨胀污泥的特性,并从微生物角度对S B R系统发生污泥膨胀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出可行的控制策略,为实际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控制提供指导.2 材料与方法(M a t e r i a l s a n d m e t h o d s)2.1 试验用水及分析方法试验所用种泥取自北京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试验所用生活污水全部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家属区化粪池,该水质C/N比较低,具体水质指标如表1所示.系统每天进水量相同.试验启动阶段为期一个月,待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脱氮功能后开始跟踪测定.表1 试验水质特性T a b l e1 Wa s t e w a t e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数值类型p HC O D/(m g·L-1)N H+4-N/(m g·L-1)P O3-4-P/(m g·L-1)碱度/(m g·L-1)取值范围7.0~7.8160~30040~804~8280~400平均值7.4230606340 水样经过滤后测定,其中,化学需氧量(C O D)、混合液污泥浓度(M L S S)、混合液中可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 L V S S)、污泥体积指数(S V I)、挥发性悬浮固体(V S S)、S V30等均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测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通过W T W测定仪及相应探头在线监测反应器内溶解氧(D O)、氧化还原电位(O R P)和p H值.变频装置利用A B B公司A C S350型号变频器对回转式鼓风机进行变频控制,实现D O和频率f两者之间的闭环控制.蛋白质测定采用F o l i n-酚试剂显色法L o w r y法: F o l i n-酚试剂由甲试剂和乙试剂组成,其中,甲试剂由碳酸钠、氢氧化钠、硫酸铜及酒石酸钾钠组成,蛋白质中的肽键在碱性条件下会与酒石酸钾钠铜盐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乙试剂由磷钼酸和磷钨酸、硫酸、溴等组成,此试剂在碱性条件下易被蛋白质中酪氨酸的酚基还原,使溶液呈蓝色.实验中取水样1.0m L,加入5.0m L甲试剂,摇匀后在20~25℃下放置10m i n,然后加入0.5m L乙试剂,水浴(30℃)加热30m i n,最后在600n m处检测吸光度.多糖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使苯酚硫酸与多糖发生显色反应,并在490n m处检测吸光度.D N A测定采用二苯胺-C12H11N显色法:D N A分子中2-脱氧核糖残基在酸性溶液中加热降解,产生2-脱氧核糖并形成ω-羟基—γ-酮基戊酸,后者与二苯胺试剂反应产生蓝色化合物,并在595n m处有最大吸收光.2.2 试验装置及运行方式试验装置位于北京工业大学校园内,反应器容积为8.8m3,有效容积为7.1m3,采用微孔曝气,装1385环 境 科 学 学 报30卷置如图1所示.S B R 反应周期分为6个阶段:进水0.25h ,曝气6~10h ,搅拌1~2h ,沉淀5~6h ,滗水0.5h ,闲置阶段,试验期间每天运行一个周期,处理水量为2.6m 3.S B R 系统的平均M L S S 控制在2000m g ·L -1左右,S R T 为15~18d ,通过变频器控制D O 浓度恒定在2.0m g ·L -1左右.图1 S B R 中试装置示意图F i g .1 S c h e m a t i c d i a g r a mo f t h ep i l o t -s c a l e S B Rp r o c e s s3 试验结果(R e s u l t s)图2 中试S B R 中污泥性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F i g .2 P i l o t -s c a l e S B Rs l u d g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w i t ht i m e3.1 试验过程中污泥特性的变化试验期间,温度、污泥体积指数(S V I )及污泥浓度(M L S S )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整个试验过程(200d )可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前30d ),水温保持在20℃以上,S V I 和M L S S 分别为110m L ·g -1、2000m g ·L -1,污泥沉降性能正常;第2阶段(30~80d ),水温加速下降(从20℃到13℃),随着温度的下降S V I 值不断增大,从110m L ·g -1增大到450m L ·g -1左右.据文献报道,当S V I 值在80~120m L ·g -1时,认为污泥沉降性能较好;而当S V I 值超过200m L ·g -1时,认为污泥发生膨胀(高廷耀等,2006).由此可见,突然降温会导致污泥发生膨胀;第3阶段(80~120d ),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到11℃时,S V I 值急剧下降,污泥浓度也随之下降,在第100个周期时,污泥浓度下降到1000m g ·L -1,而当温度开始升高时S V I 值又快速回升到400m L ·g -1,污泥浓度也逐渐恢复到2000m g ·L-1的水平;试验进入到第4阶段后(120~200d ),污泥S V I 值一直稳定在400m L ·g -1左右,当温度上升到20℃后,污泥浓度又开始下降,在试验结束阶段,M L S S 已经下降到1200m g ·L -1左右,这主要是由试验后期一些以菌胶团细菌为食的原生动物的大量繁殖造成.3.2 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污泥沉降性能可通过S V 30值直观体现出来,图3为膨胀初期(80d )和后期(200d )污泥的S V 30照片.一般认为,发生丝状膨胀的污泥系统出水较为清澈(彭永臻等,2008),而发生非丝状菌膨胀的出水较浑浊.膨胀初期,污泥沉速较慢,S V 30值维持在90%以上(图3a ),且污泥处于蓬松状态,上清液浑浊;试验后期,S V 30约为40%(图3b ),出水浊度为37.70N T U ,V S S 为181m g ·L -1,出水较为浑浊.可见该系统污泥膨胀可能属于粘性膨胀.试验后期污泥松散,污泥量较少,主要是由于污泥流失严重以及原生动物的吞食作用导致污泥浓度大大减少,此时的污泥浓度仅为1200m g ·L -1(图2).图3 污泥S V 30的变化(a .80d ,b .200d )F i g .3 C h a n g e o f s l u d g e v o l u m e i n 30m i n (a .80d ,b .200d )3.3 污泥中E P S 含量变化E P S 主要包括蛋白质、多糖及D N A ,其中,蛋白质为最主要的成分.图4对比了试验期间膨胀污泥和正常活性污泥的E P S 含量,图中E P S 试验数据值均为10个周期以上平均值.从图4中可以看出,膨13867期杨培等:中试S B R 长期运行中粘性膨胀现象及原因分析胀状态下污泥中的微生物分泌大量的E P S 物质,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19.96m g ·g -1(以V S S 计),多糖类物质为67.5m g ·g -1(以V S S 计),D N A 为10.3m g ·g -1(以V S S 计).而一般处理城市污水的活性污泥中,蛋白质为70~71m g ·g -1,多糖类物质为17m g ·g -1,D N A 为6.2~6.5m g ·g -1(D e l i ae t a l .,2002;S h i n e t a l .,2001).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本研究中发现的污泥膨胀现象属于粘性膨胀,因为粘性膨胀主要是由于污泥分泌大量粘性物质(即E P S )才使得污泥沉降性能变差(周健等,2004).图4 正常污泥与试验污泥中E P S 含量的对比F i g .4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E P Si nn o r m a l s l u d g e a n dt e s t s l u d ge图5 污泥镜检照片(a .正常污泥菌胶团,40×;b .膨胀初期污泥,40×;c .试验后期污泥,40×;d .试验后期污泥,1000×)F i g .5 M i c r o s c o p i ce x a m i n a t i o no ft h es l u d g e(a .t h e n o r m a ls l u d g e ,40×;b .t h eb u l k i n g s l u d g e i n t h e i n i t i a l p e r i o d ,40×;c .t h e s l u d g e i n t h e l a t e r p e r i o d ,40×;d .t h e s l u d g e i n t h el a t e r p e r i o d ,1000×)3.4 污泥种群的变化整个试验期间,对S B R 系统中污泥种群进行定期镜检,结果如图5所示.图5a 为正常污泥菌胶团细菌,此时细菌会形成大量絮凝体,其结构紧密,因而污泥沉降性能较好.当发生污泥膨胀后,发现原生动物及呈絮状的菌胶团较少,出现大量呈放射分布的指状细菌,属于典型的粘性膨胀(如图5b ).系统内出现污泥粘性增高的现象是由于粘性分泌物质的积累,进而导致反应器液面经常浮出大量泡沫.试验后期,粘性膨胀现象始终不见好转,且污泥浓度不断减小,镜检结果显示,污泥菌落松散,絮凝体较少,并且出现大量原生动物(图5c ).图5d 为1000倍视野下看到的污泥显微照片(第185个周期),其中充斥着大量原生动物钟虫.上述镜检结果进一步表明了系统处于污泥膨胀状态.4 影响因素及对策(I n f l u e n c ef a c t o r sa n dc o n t r o ls t r a t e g i e s )活性污泥发生粘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低温或温度波动过大;②过高或过低的污泥负荷;③低D O 浓度;④污水中某些成分含量过高(如脂肪、油酸或简单易降解的糖类、挥发性脂肪酸等);⑤氮、磷等营养物质或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陈滢等,2005;N o v a ke t a l .,1994).本试验废水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家属区化粪池,C /N 、C /P 分别为100∶32和100∶3,氮、磷等营养物质充足,因此,可排除营养物质不足因素的影响,下面对系统发生污泥粘性膨胀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4.1 温度波动对污泥粘性膨胀的影响研究发现,低温及温度波动过大会引起粘性膨胀(N o v a ke t a l .,1994;张雷等,2005).当温度突然降低,微生物的代谢速率降低,使得大量有机物不能被充分利用,从而形成胞外聚合物.同时,温度突变会导致微生物分泌一些粘性物质来抵抗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些粘性物质使得污泥沉降性能严重恶化.试验过程中发现,当温度突然下降时(图2第2阶段),S V I 值随之上升,因此,笔者认为温度突变是引起系统污泥膨胀的原因之一.然而,在试验后半段温度回升之后,污泥沉降性能并没有得到改善,S V I 值一直维持在400m L ·g -1以上(图2第4阶段).可见,升温并不能使膨胀污泥恢复正常,在实际应用中要特别注意水温突变,提早预防,以免发生粘性膨胀现象.因此,本研究认为温度突然降低是导致本系统发生粘性膨胀的主要原因.1387环 境 科 学 学 报30卷4.2 污泥负荷对污泥粘性膨胀的影响研究表明,污泥负荷(B O D5/M L S S)在0.25~0.45k g·k g-1·d-1范围内不易引发污泥膨胀,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都可能导致S V I值升高(吴红娟等, 2008).当低温且污泥负荷过高时,污泥会吸附大量营养物质,同时,微生物代谢缓慢,其表面聚集了大量高粘性的多糖类物质,导致污泥的S V I值升高,发生粘性膨胀;而污泥负荷过低时,由于丝状细菌较菌胶团细菌有较强的生长优势,会因丝状菌的大量繁殖形成污泥丝状膨胀.然而周健等(2004)研究发现,E P S与S V I有密切关系,且污泥负荷对E P S的影响显著,随着污泥负荷的降低,E P S含量增加,S V I 值也随之增大.本试验水质为生活污水,水质较稳定,且污泥浓度为2000m g·L-1左右,初始污泥负荷为0.065~0.1k g·k g-1·d-1(以B O D5计).因此,对于低污泥负荷导致污泥发生粘性膨胀的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而在实际工程中采用S B R进行污水处理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污泥负荷显得尤为重要.4.3 D O对污泥粘性膨胀的影响试验采用变频器对鼓风机进行调节,控制D O 恒定在2.0m g·L-1水平.一般认为,低溶解氧可能是引起污泥丝状膨胀的主要因素(彭永臻等, 2008),然而有关D O对污泥粘性膨胀影响的研究较少,且没有一个严格区分D O高低的标准.王建芳等(2007)研究发现,在恒曝气量的S B R系统中,当发生粘性膨胀后,反应器中的D O只能维持在0~0.17 m g·L-1之间,这主要是由于高粘性菌胶团异常增殖引起溶解氧的高消耗所致.而本试验中,S B R反应器曝气阶段D O恒定在2.0m g·L-1,可以保证微生物对氧的需求.并且从第150个周期开始改变曝气方式,控制系统内D O达到4.0m g·L-1以上,在此条件下运行10个周期,污泥状态并没有得到改善.因此,本研究认为D O不是造成污泥粘性膨胀的主要原因.4.4 污泥粘性膨胀的控制对策一旦发生污泥粘性膨胀,采取何种有效措施使其恢复到原来正常状态是今后粘性膨胀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本试验中发生粘性膨胀的现象和原因,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①提早预防,经常镜检观察污泥中微生物的种群变化,根据一些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指示性作用及时了解活性污泥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工艺运行条件和参数,抑制粘性膨胀的发生;②一旦发生粘性膨胀,及时调整污泥负荷,同时要注意水温的变化;③在调整工艺运行条件和参数之后粘性膨胀现象仍得不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投加无机、有机混凝剂或粘土助沉的方法,减少污泥流失,但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粘性膨胀.5 结论(C o n c l u s i o n s)1)采用中试S B R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维持D O 恒定为2.0m g·L-1的条件下,当污泥负荷为0.065~0.1k g·k g-1·d-1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污泥沉降性能变差,发生粘性膨胀现象,且当温度回升到原来水平后,污泥沉降性能仍无法恢复正常.2)本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突变是引发活性污泥粘性膨胀的主要因素,低污泥负荷对粘性膨胀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但具体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在试验第4阶段,随着温度的回升,通过提高D O(4.0m g·L-1以上)和污泥负荷(0.3 k g·k g-1·d-1)都没能使污泥膨胀得到恢复.通讯作者简介:王淑莹,女,北京工业大学环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城市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与应用、污水生物除磷脱氮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及稳定性智能控制研究.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A l-J a s s e r A O.2009.E n h a n c e m e n t o fs l u d g es e t t l i n gw i t h c h e m i c a la d d i t i v e s[J].W a t e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R e s e a r c h,88(9):849—857C o n t r e r a s EM,G i a n n u z z i L,Z a r i t z k yNE,e t a l.2004.U s e o f i m a g ea n a l y s i s i nt h es t u d yo fc o m p e t i t i o nb e t w e e nf i l a m e n t o u sa n dn o n-f i l a m e n t o u s b a c t e r i a[J].Wa t e r R e s e a r c h,38(11):2621—2630崔和平,彭永臻,周利,等.1997.关于污泥膨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30(3):113—116C u i H P,P e n g YZ,Z h o u L,e t a l.1997.P r e s e n t c o n d i t i o n a n dp r o s p e c t o ft h e s t u d i e so nb u l k i n gs l u d g e[J].J o u r n a lo f H a r b i nU n i v e r s i t yo f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A r c h i t e c t u r e,30(3):113—116(i nC h i n e s e)陈滢,彭永臻,刘敏,等.2005.S B R法处理生活污水时非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发生与控制[J].环境科学学报,25(1):105—108C h e n Y,P e n g YZ,L i uM,e t a l.2005.N o n-f i l a m e n t o u s a c t i v a t e ds l u d g eb u l k i n g i n S B Rt r e a t i n g t h ed o m e s t ic w a s t e w a t e r[J].A c t a S c i e n t i a eC i r c u m s t a n t i a,25(1):105—108(i nC h i n e s e)E i k e l b o o m D H,A n d r e a d a k i s A,A n d r e a s e n K.1998.S u r v e y o ff i l a m e n t o u s p o p u l a t i o n si nn u t r i e n t r e m o v a l p l a n t s i nf o u r E u r o p e a nc o u n t r i e s[J].Wa t e r S c i e n c e a nd Te c h n o l o g y,37(4-5):281—289F i a k o w s k aE,P a j d a k-S tósA.2008.T h er o l e o fL e c a n er o t i f e r si na c t i v a t e d s l u d g eb u l k i n gc o n t r o l[J].W a t e r R e s e a r c h,42:2483—249013887期杨培等:中试S B R长期运行中粘性膨胀现象及原因分析高廷耀,顾国维.2006.水污染控制工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85—187G a o T Y,G uG W.2002.Wa t e rP o l l u t i o n C o n t r o lE n g i n e e r i n g(2n dE d i t i o n)[M].B e i j i n g: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P r e s s.185—187(i nC h i n e s e)H o r a n N J,S h a n m u g a n P.1986.E f f e c t s o fs t a r v a t i o n a n d n u t r i e nd e p l e t i o no nt h es e t t l i n gp r o p e r t i e so f a c t i v a t e ds l u d g e[J].Wa t e rR e s e a r c h,20(5):661—666S p o n z a DT.2002.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p o l y m e r s u b s t a n c e s a n dp h y s i c o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o ff l o c si n s t e a d y-a n du n s t e a d y-s t a t ea c t i v a t e d s l u d g e s y s t e m s[J].P r o c e s s B i o c h e m i s t r y,37:983—998S h i nHS,K a n gS T,N a mSY.2001.E f f e c t o f c a r b o h y d r a t e a n d p r o t e i ni n t h eE P So ns l u d g es e t t l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J].Wa t e r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43(6):193—196刘寒,李旭,谢有奎,等.2004.活性污泥膨胀的机理与控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2):88—91L i u H,L i X,X i e YK,e t a l.2004.T h e m e c h a n i s ma n d c o n t r o l o f a c t i v a t e d s l u d g e b u l k i n g[J].J o u r n a l o f L o g i s t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20(2):88—91(i nC h i n e s e)N o vákL,L a r r e a L,Wa n n e rJ,e t a l.1993.N o n-f i l a m e n t o u sa c t i v a t e d s l u d g e b u l k i n g i na l a b o r a t o r y s c a l e s y s t e m[J].Wa t e r R e s e a r c h,27(8):1339—1346N o v a kL,L a r r e aL,Wa n n e rJ,e t a l.1994.N o n-f i l a m e n t o u sa c t i v a t e d-s l u d g eb u l k i n g c a u s e d b y Z o o g l o e a[J].Wa t e r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9(7):301—304P e n g Y Z,C a oCD,Wa n gSY.2003.N o n-f i l m e n t o u ss l u d g eb u l k i n gc a u s e db y adef i c i e n c yo f n i t r og e ni ni n d u s t r i a l w a s t e w a t e r t r e a t m e n t[J].Wa t e r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47(11):289—295彭永臻,郭建华,王淑莹,等.2008.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节能理论与方法的发现、提出及理论基础[J].环境科学,29(12):3342—3347P e n g YZ,G u o JH,Wa n gSY,e t a l.2008.E n e r g ys a v i n ga c h i e v e db y l i m i t e df i l a m e n t o u s b u l k i n g u n d e r l o wd i s s o l v e do x y g e n:D e r i v a t i o n, o r i g i n a l i t ya n d 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J].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29(12):3342—3347(i nC h i n e s e)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52—354S t a t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o f C h i n a.2002.M e t h o d s f o r M o n i t o r a n dA n a l y s i s o f Wa t e r a n dWa s t e w a t e r[M].B e i j i n g:C h i n a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P r e s s.252—354(i n C h i n e s e)吴红娟,刘超,罗义.2008.活性污泥膨胀及其影响因素[J].地球与环境,36(1):33—35Wu H J,L i uC,L u o Y.2008.A c t i v a t e ds l u d g ee x p a n s i o na n da f f e c t i n gf a c t o r s[J].E a r t h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36(1):33—35(i n C h i n e s e)王建芳,赵庆良,林佶侃,等.2007.低溶解氧和磷缺乏引发的非丝状菌污泥膨胀及控制[J].环境科学,28(3):545—550Wa n gJF,Z h a oQ L,L i n JK,e t a l.2007.N o n-f i l a m e n t o u ss l u d g eb u l k i n gc a u s ed b y l o w c o n ce n t r a t i o n of d i s s o l v e d o x yg e n a n dp h o s p h o r u s d e f i c i e n c y a n di t s c o n t r o l[J].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28(3):545—550(i nC h i n e s e)周健,龙腾锐,苗利利.2004.胞外聚合物E P S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4(4):613—618Z h o uJ,L o n gT R,M i a oL L.2004.E f f e c to f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p o l y m e r i c s u b s t a n c e s(E P S)o n 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 o fa c t i v a t e d s l u d g e[J].A c t a S c i e n t i a e C i r c u m s t a n t i a e,24(4):613—618(i nC h i n e s e)张雷,王晖,刘晓艳.2004.浅谈活性污泥膨胀的诱因及其控制方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6:13—17Z h a n g L,Wa n gH,L i uXY.2004.O nA c t i v a t e ds l u d g e b u l k i n ga n di t sc a u s e s a nd c o n t r o l[J].C h i n a Re s o u r c e s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6:13—17(i nC h i n e s e)1389。
浅谈SBR法污泥膨胀的控制

2、 ML S / S 比例 测 试 4 v S ML S
2 试 验 和 分 析
2 1 镜 检 、
在 10~60倍 的 显 微 镜 下 观 察 ,菌 胶 团 占 视 5 0 野 的 主导 地 位 ,但 比较 分 散 :见 到 大 量丝 状 菌 体 结
1 问 题 提 出
.
1 n D 0mi O为 08mgL . / ,并 在 2h ( 水 前 ) 保持 不 排
变。 分析 : ( ) 刚 曝 气 时 溶 解 氧 量 较 正 常 情 况 偏 1
该 污 水 处 理 系 统 自 19 97年 7月 结 束 调 试 至
19 9 8年 8月 期 间 ,运 行 正 常 ,污 水 处 理 效 果 比较
1 3
结果 ( 9月 5~7 日测 试 ) 为 26 0mg L 5 / .ML S / V S MS L S比约 6 . % 。 65
用 的积 极 性 ,致 使 大 量 猪 血 混 入 污 水 中 ,大 大 提 高
淀 ( ) 排 水 ( ) 闲 置 等 5个 阶 段 。 2h 一 2h 一
S R池 开 始 曝 气 1 i 池 体 上 表 面 溶 解 氧 为 B 0rn后 a 0 5mgL左 右 ,2h后 逐 步 提 高 ,至 曝 气 停 止 前 . /
( 曝 气 接 近 8h 即 )溶 解 氧 为 2. mg L,停 曝气 后 5 /
水流 冲击 负 荷 的指标 的测试 和 分析 ,找 出膨 胀原 因并 据 此 治理 ,取得 较好 的效果 。
关键 词
某 肉联 厂 废 水 处 理 站 污 水 处 理 量 25 0td 0 ,污 / 水 处 理 工 艺 采 用 水 解 酸 化 ( A) 一序 批 式 活 性 污 H 泥 法 ( B )工 艺 。其 工 艺 流 程 如 下 :屠 宰 废 水 经 SR
碳源种类及含量对诱发SBR反应器污泥膨胀的影响

碳源种类及含量对诱发SBR反应器污泥膨胀的影响碳源种类及含量对诱发SBR反应器污泥膨胀的影响引言:SBR(序批式生物反应器)是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其具有操作灵活、建设周期短、运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在SBR反应器运行的过程中,污泥膨胀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对于SBR反应器而言,污泥的膨胀程度会直接影响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和运行稳定性。
因此,探究碳源种类及其含量对于SBR反应器污泥膨胀的影响,对于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碳源种类对SBR反应器污泥膨胀的影响(一)有机废水作为碳源有机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机物,可作为SBR反应器的碳源。
然而,过高的有机物浓度会导致反应器内产生过多的废污泥,加重了污泥膨胀的程度。
因此,在选择有机废水作为碳源时,需要控制其浓度,避免过高的有机物含量对污泥膨胀的不利影响。
(二)甲烷作为碳源甲烷是一种常见的碳源,可以通过厌氧消化过程产生。
甲烷的添加能够提供反应器内较为稳定的有机物浓度,有利于充分利用污泥中的微生物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
同时,甲烷作为厌氧菌的产物,其添加还能起到抑制一些产气微生物的作用,减少污泥膨胀的可能。
二、碳源含量对SBR反应器污泥膨胀的影响(一)低碳源含量当SBR反应器中的碳源含量过低时,可能导致微生物无法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限制了菌群的生长和代谢活性,从而导致微生物的活性下降。
这种情况下,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法充分降解,污泥膨胀的风险较小。
(二)高碳源含量当SBR反应器中的碳源含量过高时,会导致大量有机物无法被微生物去除,在反应器内积聚和堆积。
这些未被处理的有机物对微生物生长的限制会逐渐减小,导致污泥中的氨化菌和产气菌数量增加,从而诱发了污泥膨胀。
三、控制碳源种类及其含量的建议(一)合理选择碳源种类在SBR反应器中,选择适合的碳源种类是关键。
一方面,要选择易降解的有机物作为碳源,避免过多难降解有机物的积聚。
另一方面,可以考虑添加甲烷等特殊碳源,以提供稳定的有机物浓度,并抑制一些产气菌的生长。
SBR污水处理工艺运行操作要点

SBR污水处理工艺运行操作要点摘要:SBR污水处理工艺不仅对自动控制系统要求较高,而且对日常的运行管理要求也很高。
在日常维护中,需要注意各个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更需要注意工艺运行操作规程,以及注意观察生化池的生物状况。
是序批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的简称,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改变活性污泥生长环境的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污水处理工艺。
它的主要特征是在时间上的有序和空间上的无序,各阶段的运行工况可以根据据体的污水性质和出水功能要求等灵活变化。
SBR技术的核心部分是SBR主反应系统,该池集搅拌混合、生物降解、泥水分离等功能于一体,在用地紧张、处理量大的城市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一、辅助设施的运行管理SBR工艺的过程是按时序来完成的,一个操作过程分五个阶段:进水、反应、沉淀、滗水、闲置。
这五个阶段都是单池运行,当需要理的污水量较大时,必须单池分组进行组合处理,这样交替运行的过程中仅靠人工操作就很难发挥其优点了。
多池多组的交替运行必须有高度灵活、结构严谨的中央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要求较高。
所以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保障中控系统的正常,防止人为操作失当、雷电以及内部管理不善等造成仪器、仪表等设施的破坏,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这就要求在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仪器仪表的避雷装置高日常的运行操作人员的管理水平。
预处理系统是污水处理的最前段。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漂浮物与悬浮物质, 其中包括无机性和有性两类。
由于这些垃圾和悬浮物会降低主体反应的效果, 对污水处理设备造成磨损和破坏, 故在污水进入主反应区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预理, 以提高整个工艺的去除率, 降低设备的磨损, 保证整个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所以, 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巡查, 防止垃圾堵塞粗细格栅和进水泵。
二、SBR生化池的运行管理SBR 生物反应池是污水处理厂的核心部分, 进水方式的推流过程使池内厌氧好氧处于交替状态, 运行效果稳定, 污水在相对的静止状态下沉淀, 需要的时间短、出水水质较好, 耐冲击负荷; 加之池内有滞留的处理水, 对污水有稀释、缓冲作用, 有效抵抗水量和有机污物的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于竞争优势。 因此, 对于处理易生物降解和溶 解性有机废水的高负荷 S R系统, B 要确保其溶 解氧的充足供给,并考虑合理调整运行以降低
负荷 。 伴随污泥膨胀 的发生 , 出现了严重的泡沫 现象 。 当丝状菌 的生长受到抑制 , 污泥膨 张得到 控制时 , 泡沫现象也会随之减弱。 泡沫表征的变 化为膨胀 的发生和控制也起到 了较好 的指示作 用。 B S R工艺不易发生污泥膨胀 , 但并不排除其 发生的可能性。 根据微生物 的生长特点 , 改善其 生 长环境 , 有效地控 制丝状 菌繁殖 , 利用 工 充分 艺优 势加 以调整 才能更好地防止污泥膨胀的发
胀 已得到有效控制 。 以后控制每天的排泥量 , 保 证 ML S 3 0m /左 右 ,系统 一直 运行 稳 S 在 00 g L 定 , 胀再也没有生 。四个月月后 , 膨 来水水质 、 水 量逐渐正常 ,又恢复 了三池运行及 原来的运行 参数。 针对情况变化 , 始终着重于通过污泥负荷 的控制来 调整工艺 , 了系统稳定运行 。 确保 3污泥膨胀及控制机理 生。 和菌胶团细菌相 比 , 丝状菌具有 比 面积 表 参 考 文 献 大和在低底物浓度时竞争生长优势 明显的特性 【 大鹏, 1 例 曾光明, 王薇, 邹亮, 王永福s R处理 B
关键 词 :B S R运行 ; 污泥膨胀 ; 生 ; 制 发 控
典 型 S R处理系统 采用 时间分 割 的操作 B 方式替代传统的空间分割方式 。在流程上只设 个反应池 , 行水质水 量调 节、 生物降解有 兼 微 机物和混合 液分离 等功能。S R按间歇曝气方 B 式运行 , 周期的循 环过程包括 进水 、 每个 混合 、 曝气、 、 沉降 排放、 空置等阶段。 本文主要研究 了 S R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中 ,污泥膨 胀所产生的 B 发生与控制方法 , 举例某 厂污泥膨胀后 , 采取 所 的具_: 。 僻措施 1污泥膨 胀的发生和控制 由于某厂生产工艺调 整,使排人处理 站区 的 废 水 浓 度 提 高 ,O C 上 升 至 10 CD X 60~ 10 m / 一段 时间后 ,B 0 g。 8 L S R池的污泥颜 色开始
,
Dimee Mas al p cme s NCAT Re o a tr rh l S e i n p  ̄
No9 -5 .1 .
究及 工程应 用实践 2 0 . 03 . 9
f刘中林. 3 】 大粒径沥青混合料(S ) L M 粗集料级配
参 考 文 献 [ 中交公路 规划 设计 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 江苏省 交通科 学研 究 马歇 尔试验 分析 2 0 . 01 【 s ad ̄ D s no a eSoeA p a 院, 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 院, 1 . nh K ei fLr t sh l g g n t 哈 交通 M ie fr o v l x s o L w- oume Ro d Usn S x n h 部公路 可 学研 究所 大粒 径沥青 混合料 试验研 as i g i -ic
持较高水温) 条件下运行时, 镜检没有发现污泥 内部有缺氧迹象,即解体的污泥絮体呈黄褐色 ( 中心无缺氧变黑的区域) , 轮虫和线虫等后生动 物活跃, 说明溶解氧的传递和渗透性良好, 不存 在微观状态 中的缺氧 。可见 上述因素不是引起
污泥膨胀的主要原 因。 虽然进水浓度持续降低 , 但其 变化的梯度 并 不大 ,亦不可能造成 冲击 负荷 。值 得注意的 是, 由于排泥管堵 塞 , 时期 以来各 S R池 一段 B 的排泥量一直偏低 洧 时甚至不排泥) ,此时的 M S 高达 60 70 m / LS 50 00 g 。即使将原来的三池 - L 改为两池运行 , 少的来水仍使每池 的实际处 较 理量 只有设计水量的 89 0 左右。 显然 , 过低的进 水有机 物浓度 和水量 、过高 的污泥浓度导致 了 污 泥负荷 偏低 , 从而推断低负荷是引起污 泥膨
过十天后 ,两 S R池的S I B V 都降到了 20 [ 0m / g 以下, 出水 C D也已稳定在 lO g O O m/ L以内。镜 检发现污泥恢复到了原来的菌胶团正常状态 , 且丝状菌基本消失, 仅有少量短碎单枝夹裹在 污泥中;草履虫和豆形虫等这些只有在污泥性 能不好时 才出现的微 生物也大为减少 。污泥膨
在于反应器 内存在较 高的有机底物浓度梯度注 时间上) , 同时对应存在着—个变化的污泥负荷 , 这一非稳 态的过程不利于丝状菌竞争生长优势 的发挥 。 在本例 中,. gO /g S ・的负 0 5kB D( MLSd 0 k ) 荷在 S R工艺 没计 中已属低 负荷范围 ; 水 B 当来 有机物 浓度 较低 时 , 小的排 出 比(:又使 混 偏 1) 4 合 液进一步被 稀释 ; 由给出数据不难算 出,O CD 实际浓 度变化 为 8 ̄5 g 般 计 出水 C D 02 0m L O 为 8 g ) 0m / , L 不能形成较 高的浓度梯度 ; 于 而对 高出设 计近—倍 多的污泥浓度则污泥负荷更低 且基 本没有梯度 变化 ,上述 这些情况都无法对 丝状菌形 成抑 制。 低负荷必然又对应着长泥龄 , 这 又利 于丝状菌 ( 长速率小于胶 团细菌 在 比营 反应器 内的停 留、 。同时 , 生长 低负荷下相对较 高的溶解氧浓度也利于丝状菌阮 大多数为专性 好氧前 生长。伴随污泥膨胀的发生出现了严重 的泡沫现 象 , 主要是 由丝状菌( 这 呈丝状或枝状) 的过度生 长引起 的, 丝网与气泡 、 絮体颗粒混合 成 的泡沫具有稳定 、 、 持续 较难控制 的特点 。 当 丝状 菌 的生长 受 到抑 制 即污泥 膨胀得 到控 制 时 , 沫也会 随之减弱 泡 泡沫表征的变化也为污 泥膨胀 的发生 和控制起 到 了较好 的指示作用 。 S R工艺不 易发生污泥膨胀 ,但并不排除其发 B 生的可能性 。在 实际操作中 , 废水 水质、 应对 运 行 条件 和 丝状 菌过 度生 长 之间 的关 系予 以重 视 , 分利用工艺优 势加 以调整 。同时 , 充 此次控 制 污泥膨 胀 的成 功经验 也表 明 , R法 比传统 S B 活 性污泥工艺在控制 污泥膨胀方面更具可操 作 性, 进一步 凸现 了该工 艺的优点 。 4结束语 总 之 ,B S R工 艺主要是 通过基质 控制来抑 制丝状菌的过度生长 , 使菌胶团细菌在系统中
至 ! Q ! QQ :
工 程 技 术
C i aNe e h oo isa dP o u t hn w T c n lge n rd cs
S 运 行 中污泥膨 胀 的发 生 与控 制 B R
林 之 虹
f 高科 大豆食 品有 限责任公 司, 哈 黑龙江 哈 尔滨 10 0 ) 5 0 0
一
污 泥膨胀 控 制开 始 ,由于膨 胀 的恶 化及 MLs 断增 长 ,此 时两 池 的 s S不 v均 已达 到 了 9%以上 。首先为保证 出水效果 , 0 在停止曝气前 lm n S R池投 加氢氧化 钙 做 1 0 的 比 O i向 B :0 2 例) ,通过其 凝聚作用来提 高污泥 的压密性 以改 善污泥沉降性能。 在接下来的滗水过程 中, 将水 位滗至滗水器所能到达的最 低位 ( 滗水深度为原 来的 3 , 倚 这样在进水量不变的情况下 , 排出 比 由1 : 4升至 12使稀 释倍数 降低 , 高 了基质 :, 提 初始浓度。 另外 充分利用 闲置期 , 将机动潜污泵 投入 S R池 中进行强制排泥 佛【 污泥被 排入 B J 余 闲置池 中进行 消化处理) ,同时疏通排泥管以确 保 每天 的正常排 泥。 经过 4 个周期 的运行 , 2 到 2 日 泡沫现象虽未有 明显改观 , 但各池 S V均停止 了增长 。这说 明对污泥膨胀原因的分析是正确 的, 采取的措施是可行的。 通 过继 续 强制 排 泥使 M S 逐 渐 回 落到 LS 3 0m /左右 , 缩短充水 时间( 00 g L 并 由启动 l 台提 升泵改为 2 , 台) 进一步提高基质初始浓度 , 将曝 气时间减至 6 h . 增大 了浓度梯度 ,避免 了曝气 o
胀的主要原因, 应依此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控制污泥膨胀的方法和过程 的大小与试件横截面面积的大小成正比;) (马 4 歇尔试 件的流值与马歇尔试件的直径成 正比。
因而低有机负荷被认为是引起污泥膨胀的重 废水中的污泥膨胀与控制 叨 环境工程,03 . 20- 要因素 。 B S R法能有效抑制丝状菌生长的关键 1 _2 2.
—
变暗,出水中出现较多难以沉降的细碎污泥絮 体。 但依然可以满足排 放要求 , 未能引起足够重
视并采取进一步措施 。 1 . 1污泥膨胀发生 个月后 , 座 S R池几乎 同时 出现 突发 2 B 性污泥膨胀 ,V 猛增至 3030 SI 2-6 ,污泥完全变 黑, 泡沫现象严 重。镜 检发现 : 原来呈块 状的菌 胶团 已完全解体 ,一根根丝状球衣细菌大量交 结束后污泥负荷过低而利于丝状菌生长。2 天 O 错丛生。 解体 了的污泥絮体散落其中 ; 曾经活跃 后 氧化钙停止投加) , 水面悬浮 的黄褐 色污泥 的盖纤虫 、 钟虫等原生 动物已不见踪迹 , 系统明 已基本消失,v 缓慢下降,出水 C D降至 s O 显处 于缺氧状态 。 10 g 2m / L以下。镜检观察 到丝状菌 已明显衰减 , 1 . 2污泥膨胀原因分析 由丛生状变为分 散状 , 部分 单枝 已折断成散碎 每天的工作记录表明 , 在调节 池用 8%的 短枝 。此时 , 0 泡沫量也开始减少 , 间或有水 面露 NO a H溶 液通 过 p H指示 调节 仪 自动 调节 p 出 。此后每天仍 稳定地排除剩余 污泥(L S H M S 控 值在 制在 30m /左 右) 00 g L 并保持其他措施不变。 开始 6 — . 同时按 比例投加 营养盐( .8, 0 0 尿素 和磷 S I V 持续下降 , 沫也 随时间 的推移而衰减 , 泡 到 肥) , 曝气池的 D O值为 2 -5m /、 .4 g 水温为 2L 曝气后期 主要集 中在曝气 头上方水 面区域 , 0 L O _ 由 2℃( 5 由于采 用鼓风 机曝气 ,即使是冬季仍 能保 于粘带 的污泥絮体减少其颜色也 由暗变亮 。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