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DNA导入栽培品种获得变异后代的抗病性分析

合集下载

野生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及其遗传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野生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及其遗传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野生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及其遗传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人口增长的不断加剧,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

而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人类粮食安全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一些传统的水稻品种因为糙米颜色较深,对消费者并不太受欢迎。

因此,如何在保持原有营养价值的同时改善水稻外观,提升消费者的需求,成为了水稻品种改良的一个主要方向。

在基因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改良水稻颜色的方法,如通过转导酪氨酸酶基因来提高水稻颜色的鲜艳度。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例如会改变水稻中的其他基因和物质代谢,进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营养价值。

而我们选择的野生稻片段代换系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些潜在风险,通过对野生稻基因进行片段代换,来达到改良水稻颜色的目的。

因此,本论文拟通过构建野生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来研究这种改良水稻颜色的方法的遗传效应和可行性,为进一步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构建野生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首先,我们将选取一些代表性的野生稻品种,分别提取其基因组DNA,并进行文库构建。

然后,从中筛选出目标片段,利用PCR技术进行特异性扩增,并将其克隆到目标水稻品种中,完成染色体片段代换。

2. 遗传效应研究通过对代换系和野生稻进行全基因组比较分析,对代换基因的表达、异构、突变和稳定性等进行实验验证,以及对代换系的经济性状和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来探究代换系的遗传效应。

同时,还将进行代换系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创新性状评价。

三、预期研究结果通过对野生稻片段代换系的构建和遗传效应研究,我们希望达到以下预期目标:1. 成功构建野生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2. 对代换系的遗传效应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价,并对其相关的经济和营养性状进行分析3. 为进一步推广这种改良水稻颜色的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四、论文创新之处目前,关于野生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野生稻DNA导入水稻栽培品种获得变异种质的农艺性状及抗病性初步分析

野生稻DNA导入水稻栽培品种获得变异种质的农艺性状及抗病性初步分析

减压贮藏 、 低温低气压贮藏 , 是当今鲜切花保鲜贮
藏 的又一个 发 展方 向 。这 种方 法是将 切 花放在 能够 承 受低 压 的密 闭容器 中 , 真空 泵 抽 出容器 内 的气 体 和 用 切 花产 生的 C 乙烯 , O 及 同时交 替 补 充一 定 量 的新 鲜
8 高勇 , 吴绍 锦. 月季 ( 咖
() 3 减压 贮藏
4 LehJ ; i S o u g Ki S E e t o h o—e dn n it-H K m-o Hy n ; m- H. f cs fs o t n ig i b
rlt nt r tmei o u—o e r ut n i rss [ ] eao o da nct w rpo ci n oe- J i o o l f d o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7 期
20 0 6年 7月


( ed Se )
V 12 N . J1 2o o.5 o7 u. 0 6
上能够避免花卉变色 、 变形及微生物、 病菌的侵袭 。
( 气 调 贮藏 2) 气 调方 法在切 花保 鲜 中的应用 主要是通 过控 制切 花 贮藏 和包装 空 间范 围 的氧 气 和二氧 化碳气 体 的适 当 比例 , 达到 降低花 卉 呼吸 、 少 养分 消耗 的 目的。 减
[ ] 天津农林科技 ,0 2 2 : ~6 J. 20 ( )5 . 7 韩劲 , 祥 云 , 月 华 等 . 赵 李 采前 处 理 及 低 温贮 藏 对 百 合 (Ll m ) iu 鲜切花 寿命 的影 响[ ]北京农学 院学报 ,9 82 i J. 19 , 3
( )2 3 . 2 :7~ O
技术 [ ] 上海农业科技 ,9 5 ( ) 1 7 J. 18 ,6 :6~1. 1 高勇 , 1 杨美蓉. 保鲜 剂延 缓月 季切花 衰老 及其对 碳水 化合 物代谢的影响 [ ] 江苏农业学报 ,9 2 8 1 :3~ 6 J. 19 ,( )4 4 . 1 李跃 , 2 李纶 . 鲜切花 的保 鲜包装 技术 研究 初探 [ ] 中国包 J.

玉米总DNA导入水稻突变后代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玉米总DNA导入水稻突变后代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玉米总DNA导入水稻突变后代的分析的开题报告题目:玉米总DNA导入水稻突变后代的分析研究背景: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于农作物品种的改良,不同作物之间的基因交叉、导入和组合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目前,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在不同种类的农作物中进行杂交、导入外源DNA或导入基因元件等技术的可行性。

作为全球最为重要的农作物,水稻已经成为了人们研究时的重点,通过外源DNA导入可实现水稻栽培品种特征的快速调整与改进。

尽管如此,对于导入目的基因在受体植物中的表达情况以及遗传变异情况等问题仍需进行深入的探究和验证。

研究目的:本论文将以玉米DNA和水稻杂交异源株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玉米总DNA导入水稻后代中所引起的遗传变异原因及可能的影响。

同时,我们将探究在水稻中导入外源DNA与目标水稻品种基因表达的相互关系以及遗传特性。

研究方法:首先,依据实验要求选取玉米作为外源植物,并通过体外染色体移植技术将玉米总DNA导入水稻异源株,根据基因组序列分析方法展开DNA测序工作,借助相应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所得测序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同时,我们将通过组学技术在水稻后代中对导入材料和非导入材料的基因表达和多态性进行比较,对样本进行深度分析和建模,探索其潜在的遗传变异规律。

研究意义:本论文将为人们深入研究水稻栽培品种基因修复和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同时,它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作物品种改良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异式,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研究进度:目前,我们已经完成实验的样品采集、基因组DNA扩增、测序以及序列分析等重要步骤。

下一步,我们将进入数据分析和建模阶段,并及时汇报研究进展和成果,期望尽早达成预期的研究目标。

野生稻种质在水稻抗病育种上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野生稻种质在水稻抗病育种上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n a )
Ab s t r a c t :W i l d r i c e i s c o n s i d e r e d a s a n i mp o r t a n t g e n e —b a n k o f e x c e l l e n t t r a i t s ,w h i c h i n c l u d e s ma n y d i s e a s e — r e s i s t nt a g e n e s . I n t h i s r e v i e w,t h e a d v a n c e s i n d i s e a s e — r e s i s t a n t r e s o u r c e s o f wi l d i r c e a n d t h e mi n i n g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t h e g e n e s w e r e s u mma iz r e d,e s p e c i a l l y i n t h e a s p e c t s o f g e n e ma p p i n g a n d mo l e c u l a r ma r k e r — a s s i s t e d b r e e d i n g . 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 d i s — e a s e — r e s i s t a n t b r e e d i n g w i t h wi l d r i c e we r e p r o p o s e d,a i mi n g a t s o l v i n g o u t s t a n d i n g i s s u e s . Ke y wo r d s :W i l d ic r e ;Di s e a s e —r e s i s t a n t b r e e d i n g ;R i c e ;S u g g e s t i o n

长雄蕊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不亲和性与种质创新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雄蕊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不亲和性与种质创新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雄蕊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不亲和性与种质创新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长雄蕊野生稻是我国南北两个不同原产地的野生稻中的一个物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许多与栽培稻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而且它与栽培稻的杂交育种研究有着广泛应用前景,是利用野生稻中的优良遗传资源进行栽培稻优化改良和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长雄蕊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交却存在不亲和性,即难以进行有效杂交或杂交后的后代生长发育困难,往往导致育种过程的失败或低效。

因此,深入探究其不亲和性的原因及其对应的遗传机理及应对策略,对于提高长雄蕊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育种的成功率和效率、促进栽培稻品种更新换代、优化耕作方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内容与主要目标:本研究将以长雄蕊野生稻和栽培稻为主要材料,结合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围绕不亲和性和种质创新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构建长雄蕊野生稻和栽培稻基因组DNA文库,筛选关键基因,获得控制杂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因素;2.对从两个物种间杂交所得的杂种胚、幼苗及成株进行形态、生理和生化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探讨其生长发育障碍的原因和机制;3.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通过基因组编辑和转基因手段诱导的基因敲除、表达及修饰等方法,验证控制杂交不亲和性的基因及其功能,为实现异源种杂交育种提供新策略和新思路;4.进一步挖掘和研究长雄蕊野生稻与栽培稻间遗传多样性,探求其可能存在的互补性和耐逆性等优异特性,推动杂交后代的育种利用和种质创新。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解析长雄蕊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不亲和性的遗传机理及调控因素,发掘其潜在的育种应用价值和遗传多样性资源,为推进长雄蕊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育种、优化栽培稻品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突破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参考。

药用野生稻杂交后代对稻瘟病的抗性

药用野生稻杂交后代对稻瘟病的抗性

药用野生稻杂交后代对稻瘟病的抗性杨士杰【摘要】以Tetep、B40为抗、感对照品种,采用自然诱发,鉴定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与栽培稻(Oryza sativa L.)杂交后代对稻瘟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以黑选A为母本与药用野生稻杂交的后代AC-1、AC-2、AC-3叶瘟病级严重度均为3级,病斑孢子层级均为1级,与药用野生稻亲本一致,表现中抗;但杂交后代AC-4发生分化,其叶瘟病级严重度达7级,病斑孢子层级为5级,与母本黑选A一致,表现感病.%With Tetep (resistant) and B40 (susceptible) as contrast, rice blast resistance of hybrid offspring between medici-nal wild rice (Oryza officinalis Wall.) and cultivated rice (Oryza sativa L.) were identified by natural indu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af blast level severity of AC-1、AC-2、AC-3 that the hybrid progenies of black A as female parent and medicinal wild rice were grade 3, lesion of spore layer of them was level 1, and had no difference with medicinal wild rice parents in anti, belonged to middle resistance. But hybrid AC-4 occurred differentiation, the leaf blast serious degree was up to 7, lesion of spore layer was grade 5, and was consistent with female parent black A, showed susceptibility.【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56)003【总页数】3页(P415-417)【关键词】药用野生稻(OryzaofficinalisWall.);栽培稻(OryzasativaL.);杂交后代;稻瘟病;抗性【作者】杨士杰【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11.4+1;S511.9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长期处于野生状态,经受各种灾害和环境的自然选择,形成了丰富的变异类型,对水稻多种病虫害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和耐受性。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水稻遗传多样性分析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水稻遗传多样性分析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水稻遗传多样性分析水稻,也称稻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誉为“人类的命脉”。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人们的主要粮食来源就是水稻。

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水稻种质资源并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性。

DNA条形码技术正是当前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文将从什么是DNA条形码,水稻遗传多样性及其意义、水稻DNA条形码分析流程、DNA条形码在水稻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阐述。

I. 什么是DNA条形码DNA条形码是一种基于生物分子序列数据的研究方法,用于快速、准确地识别和比较物种之间的差异。

DNA条形码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科技手段将物种的某个特定基因的序列从样品中分离出来,让样品的DNA序列形成一种标识该物种的“条形码”,以此来区分不同物种。

DNA条形码技术应用范围广泛,旨在将所有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形态等信息整合并分类,以便快速准确地确定找到的未知物种类型。

DNA条形码可广泛应用于物种鉴别、物种保护、物种分类、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学科研究领域。

II. 水稻遗传多样性及其意义水稻种质资源是维持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水稻遗传多样性是指水稻种群基因型和表型的多样性。

水稻遗传多样性来源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类选择,对水稻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可以提高水稻抗病虫害能力、适应气候变化、提高产量等,从而维持全球粮食安全。

水稻遗传多样性主要包括种质资源多样性、遗传多态性和表型多样性等。

种质资源多样性是指水稻多种类、多地区、多来源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态性是指水稻群体之间基因频率的变异程度和多样性程度,表型多样性是指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形态特征等。

III. 水稻DNA条形码分析流程水稻DNA条形码分析流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1. 样品采集:采集水稻叶片或根部等组织样品,尽量避免他种污染、同种干扰,确保样品的纯度和质量。

2. DNA提取:采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将基因组DNA从样品中提取出来。

野生稻外源DNA导入宁夏水稻品种的研究

野生稻外源DNA导入宁夏水稻品种的研究
维普资讯
・3 2・
陕 西


科 学
20 () 0 62
野生稻外源 D A导入宁夏水稻品种的研究 N
马 静・韩国敏 李树华z , , (. 1 宁夏农林科 学院 农作物研 究所, 宁夏 永宁
700 ; 51 5
2 宁 夏农 业生物技 术重 点 实验 室 , . 宁夏 银 川 7 00 ) 5 02
收稿 日期 :o 5 2 9 2 0 —1 —2 基金项 目: 宁夏回族 自治区 自 然科学基金项 目( 0 1。 A11 )
0D 一3 株系显著水平在 00 水平上 l 4 z —6 .1 在宁粳 2 号 3
作者简介 ・ 静(95 , , 马 17一)女 宁夏中宁县人 , 研究实 习员 , 主要从事水稻生物技术育种 。
表 1 受体与变 异株系营养体 变异部位 的比较
2 12 叶片 类型 ..
在 D 代群体 中, 1 份典型变异株 z 对 9
1 个 株 系发 生 变异 , 0D — 1 —2 0D —1 — 1 1 且 4 2 4 、42 4 和
系的叶长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 宁粳 1 号 D 代群体中有 6 2
并 出现 叶长增加 8m 的变异株 , c 变异系数为 99 。宁粳 .
・ 3・ 3
总体看, 叶片变异表现为叶角度>叶长>叶宽, 变异 大多数向叶角度增大、 叶长变长, 叶面积增加, 生长旺盛
的方向转变, 表现 出亲缘关系远, 杂种优势强的特征特
性。
2 号变异株的叶长出现了比受体 叶长增加 1c 的极端 3 0 m 类型, 变异系数为 1. 。和受体比较, 55 两品种变异株的
分级标准全 部参考国家规定的 1 级 病级标准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卵 , 以获得 整合 了异 种 生 物 的 某 些 功 能基 因 片段 可
病性 上 变异都 优 于受 体 , 富 了宁 夏 水 稻 抗 性 遗 传 丰 资源 , 建 了新材 料 、 创 新方 法 、 技术 。 新
的作 物变 异种质 。由于 该技 术克 服 了远缘 杂交 中的 生殖 隔离 , 因而在 利 用 远 缘 种 质 拓 展 栽 培作 物 遗传
L u L h . u HA u . n , ig iH a , IS u h a , N G omi MA Jn ( . i x cdm f g cl r S i csY nh a 7 0 , hn ; 1 Nn i A a e yo A r u ue c ne, i u n 5 1 5 C ia ga i t e c 0 2 Bo cnlg et , igi A ae yo g cl r, icun 7 0 0 , h a . i eh o yC ne Nnx cd m f r ut eY nh a 50 2 C i ) t o r a Ai u n
基础方 面 具有重 要 作用 。本 研究 利用 花 粉管通 道 技 术将野 生 稻 基 因组 总 D A导入 栽 培 稻 宁粳 2 N 3号 、
1 材料 D A供 体为 野生 稻 , N 由宁夏 农 科 院生 物 中心 提
取 。受 体为 宁夏农 科 院农 作 物 所水 稻室 提供 的栽培 稻 宁粳 2 号 、 粳 1 3 宁 6号 。材 料 均 通 过 自交 繁 殖 保
李 华 李树 华 韩 国敏 马 静 , , ,
( . 夏农 业 科 学 院 农 作 物 研 究 所 , 1宁 宁夏 银 川 700 ,. 5152 宁夏 大 学 , 夏 银 川 宁 702 , 宁夏 农 业 科 学 院 生物 中 心 , 夏 银 川 50 13. 宁 700 ) 502
t nc a e.
K e r DNA fg n e ; oln t b ah y tc n q e; ssa c y wo d: o e is P le u e p t wa e h i u Re itn e
利 用植 物受 精后 花 粉管 通道 将异 种 生物 的基 因 组总 D A直 接 导 入 作 物 的胚 囊 中 , 过 转 化 受 精 N 通
Ab ta tT egn mi DN fw d c a nrd c d it teNig i ut ae ie NX 3, ) y p l n sr c : h e o c A o ie r ew s it u e no h nxac l vtd r ( 2 NX1 b ol i o i c 6 e
摘 要 : 用 花 粉管 通 道 导 入 技 术 将 普 通 野 生稻 ( A 染 色 体 组 ) N 利 A D A导 入 宁 夏 水 稻 栽 培 品 种 宁 粳 2 3号 、 粳 1 号 宁 6 中 , 得 13个 变 异 后 代 , 异 性 状 极 其 广 泛 , 其 中 2 材 料 在 全 生育 期 经 苗期 、 株 期 抗 病 性 鉴 定 , 现 广 谱 抗 性 获 6 变 对 2份 成 表 材 料 有 4份 , 中 20 D —16 20 D —6 论 在 农 艺 性 状 还 是 在抗 病 性 上 变 异 都 优 于 受 体 。 其 05 3 3 ,05 3 0无
维普资讯
n C T n I R C LU A I I UT R E B B R J I SH C O E L I IA -
华 北 农 学 报 ・ 0 6, ( ) 9 . 8 2 0 21 4 : 5 9
野生稻 D A导入栽 培品种获得变异后代 的抗病性分析 N
t c .o fh m(05 3—16 20 D a eT w o t n e 20 D 3 ,0 5 3—6 )u e t te ci d m t a i ar u uem rhl n ei 0 spr o h i r e e a r s n gi l r o o g adrs - re v e ct p o i y s
t b ah y tc nq e. w e mpa m f rssa c mp o n n 1 3 mu a twih o v o sy c a g f mop oo y u e p twa e h iu Ne g r ls o e itn e i rme ta d tn t b iu l h n e o r h lg 6 wee o tie Re itn e t ls ie s f2 tra r d tfe n alg o t h a e 4 maei sa e w d l e i- r b an d. ssa c o b a tds a e o 2 mae iswe e ieiid i l r w h p rs s. t r r i ey r ss a
关 键 词 : 生 稻 D A; 粉 管 通 道 导 入 ; 病 性 野 N 花 抗
中 图 分 类 号 :5 10 ¥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0 0 120 )4 05—0 10 —79 (06 0 —09 4
Re it n e t a tDie s a y i f Cu tv t d Ri e Obt i d ssa c o Bl s s a e An l ss o li a e c a ne f o nt o u e r m I r d c d DNA r m i e I e f o W d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