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卫强 血流变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邱卫强---血流变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邱卫强---血流变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血液的流变特性(一)
1、层流 :血液的运动方式是流动,对于没有颗粒混 合的单一流体,若在试管内呈层状流动,则其截面 上的流速呈抛物线样分布,这种流体运动特性称为 层。
2、血液的粘滞性 :当相邻的两层血液之间有相对运 动时,会产生平行接触面的切向力,流动快的与流 动慢的血液层之间便产生内摩擦力,通常称为血液 的粘性力。该特性称为血液的粘滞性。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包括: ? 一、全血黏度 ? 二、血浆黏度 ? 三、血沉 ? 四、红细胞压积 ? 五、纤维蛋白原 ? 六、血脂 ? 七、血糖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一、全血黏度概述
1、抗凝剂:一般选用肝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等抗凝 剂,对红细胞的大小及形状均无影响,对血黏度不产生 影响。
6、牛顿液体与非牛顿液体 :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粘度 值不随切变率变化而变化,为一常数,这类流体称 为牛顿流体。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粘度值随切变率 τ 变化而变化,这类流体称为非牛顿流体。切变率与 切应力的关系为 γ=fτ
牛顿流体的切变率γ与切变力τ间的关系 γ
o τ
牛顿流体的切变率γ与切变力τ间的关系曲线为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2、病理意义(1):
? 血液中存在一系列的粘滞因素,如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 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刚性、以及血小板聚集等。这些因素的 升高,可导致血液的高粘滞状态。血液高粘滞综合症是多种 病理过程的中间过程或者“桥梁”。而且往往出现“单行线 桥”现象,即一旦出现某种程度的高粘滞综合症,则通过正 反馈方式扩大,使缺血,缺氧情况更为严重。对于微循环而 言,血液高粘度的影响尤为突出。在微循环毛细血管系统中, 由于血液粘度的升高,造成微循环恶化。此时红细胞的变形 能力减弱,而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此时红细胞通过毛细血 管的能力下降,且易聚集成串,使微循环灌注障碍,脏器缺 血、缺氧,其功能受损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病情恶化。另外, 由于血液粘度的升高及血小板的受损等因素,可以促使微小 血栓形成。

血流变检查有哪些意义

血流变检查有哪些意义

血液流变学包括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沉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10多项指标。

主要是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粘度的变化。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外力(血压)的作用下,在血管内流动,并随着血管性状(血管壁情况和血管形状等)及血液成分(粘度)的变化而变化,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当血液粘度变大时,血液流动性就变差,也就最容易发生脑血栓性疾病。

反之,粘度较小,流动性较好。

重庆民众体检中心介绍,血流变学检查对预报脑血管病有何意义?研究证明,血流变学异常是脑血管病的发病先兆之一。

经观察,有些老年高血压病人,当血液流变学指标由正常转化为多项和极度异常时,不久即发生脑血管病或心肌梗塞。

对355例40岁以上的脑血管病易患者,开展了脑血管病预报的观察随访和防治。

对他们进行了包括血液流变学在内的各项检查。

血液流变学有一项以上异常者225人,占63%,明显异常即八项中三项异常者69例,占19.4%,经对异常者采取各种降低血粘度的预防性治疗措施、其有效率达90%,并经一年观察无一例发生脑血管病。

显然,对血液流变学检查提示有先兆异常者进行治疗,是脑血管病预报和预防的有效方法。

经对脑血管病的易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晋查,发现高血压病人明显异常者占27.4%,冠心病28.7%,糖尿病30%,高脂血症30.1%,肥胖者29.7%,一过性脑缺血发作60%,这些异常都可作为脑血管病先兆的危险率,是可以作为脑血管病预报项目的。

当然,如果经过血液流变学的预测结果是正常的,也不能完全排除没有发生脑血管病的可能性,应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分析,绝不能把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作为预报脑血管病的唯一根据。

血流变检查意义

血流变检查意义

血流变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粘弹性、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检测血液流变性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可以为某些疾病提供一定的预报性资料。

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

在一定范围内,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的主要指标。

血流变的检查意义在于对疾病有预报性,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糖尿病、脑血管等疾病。

重要指标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切男:7.5~10.0 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切男:5.6~6.7 女:4.7~6.01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正常情况:1.64~1.78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 15~17.4s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9~22.6s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正常情况:2.4~3.7(g/L)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切男:14~20 女:12~21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

血流变检查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血流变检查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现在您浏览到是十八页,共四十九页。
7,血沉 (ESR)
• 即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下沉的速度。红细 胞沉降率与血浆粘度、 红细胞聚集、红细 胞比积有关
现在您浏览到是十九页,共四十九页。
8,血沉方程K值
• 计算血沉方程K值的目的是排除红细胞压积 干扰的影响,客观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K值的
• 计算公式如下: K=ESR/-[1-H+InA]
• 2.4血浆的制备:血浆的制备采用临床常规方法,离心力2300*g左右离心 30分钟 ,提取上层血浆,用以进行血浆粘度测量
现在您浏览到是四十一页,共四十九页。
3. 配套消耗品及技术指标
• 3.1 系统冲洗液: • 3.1.1 厂家配套SAW冲洗原液:10ML冲洗原液加到1L蒸馏水中充分混匀,用于检测过程中样品针、
现在您浏览到是四十页,共四十九页。
2 标本采集及制备
• 2.1 使用肝素抗凝,剂量为10-20IU/ML,固相或高浓度液相抗凝剂
• 2.2 清晨空腹准确采静脉血5ML;
• 2.3 标本采取后室温下静置20分钟后进行测定。若立即测定,结果往往偏 低。但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在密闭容器室温(15℃-25℃)下保存,最长 不超过4小时为好。不宜在0℃以下保存标本,以免影响血液的生理状态 和流变特性,特殊情况下血样必须延长存放时间时,应将血样放在4℃冰 箱中,保存时间一般不超过12小时。存放血样在测试前要充分摇匀,在 结果报告中应注明保存条件。
现在您浏览到是十一页,共四十九页。
• 高切变率下可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高 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 高切粘度低, 红细胞变形性好。
现在您浏览到是十二页,共四十九页。
• 中切粘度值为低切到高切粘 度变化的 过渡 点,其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与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与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

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

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

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

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

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

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

血流变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共36页文档

血流变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共36页文档
55、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血流变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血液流变学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及临床意义
李玲芬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5(014)018
【摘要】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流动与变形规律的部分称为血液流变学。

目前血
液流变学检验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发病机制的判断有重要价值,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血液病也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

血液流变学检测涉及内容主要包括宏观及微观血液流变学检验,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是宏观检验指标,包括红细胞聚集性、变形性、红细胞与血小板表面电荷、血小板黏附性、聚集性和白细胞流变性等是微观检验指标。

【总页数】3页(P2480-2482)
【作者】李玲芬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252医院,河北,保定,0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
【相关文献】
1.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J], 高贝贝;丁禹;黄进宇
2.青少年突发性聋与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J], 杨波;刘湘;陈舒华;谷婷婷
3.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J], 孙艳

4.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J], 欧双余; 叶仁清; 林培叶
5.无偿献血者免疫功能指标与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J], 梁其隆;蔡学;詹伟波;唐聪燕;陈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一.说明:1、血液流变学介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血液流变学是主要研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规律,血液中有形成分(细胞)的变形性和无形成分(血浆)的流动性对血液流动的影响,以及血管和心脏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是一门新兴的医学技术,其中一些资料尚未齐全,有待补足。

2、血液流变学测定的方法是一种物理学方法,其中一些参数可能会与用其他方法测定的参数有出入,检查流变学时以流变学的测定结果为准。

3、在测定流变学时最好加做血脂(主要是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因这两项对流变学影响很大。

4、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一)、血管性疾病1 高血压,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1 糖尿病,2 高脂蛋白血症,3 高纤维蛋白血症,4 高球蛋白血症。

(三)、血液病1 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2 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 白血病,4 多发性骨髓瘤。

(四)、其他1 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

2 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

二、测定时间:每周一至周五,用肝素钠抗疑管采血,标本量不得低于4毫升。

三、临床意义:1,全血粘度:在低切变率时,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越强,血液粘度越高,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

高切变率下可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

中切粘度值为低切到高切粘度变化的过渡点,其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全血粘度测定对判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均可使红细胞压积增加、使全血粘度升高。

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创伤等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而使全血粘度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全血黏度生理意义
全血是非牛顿流体。血液粘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性,即在低切变率下血液黏度较高,当切变率逐渐 升高时,血液黏度逐渐降低;当切变率达到200S-1 以上时,血液黏度便不再减少而接近一定恒定值。 血液黏度这种性质有利于血液的加速,也有利于血 液的减速乃至止血。一般临床血液流变学测 定,200S-1为高切,10S-1以下为低切。高切反映细胞 的变形性,低切反映细胞的聚集性。流体作直线运 动或单纯剪切运动的切变率称为切变率,其单位为 S-1。
五、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是重要的凝血因子之一,其含量 增多,血液凝固性及黏度增高。在凝血过程 中,在凝血没作用下转为纤维蛋白,形成纤 维网,在血液有形成份包罗而形成血块或血 栓。
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减少)
1、纤维蛋白原减少: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的病 例极少,一种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是极为罕见 的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血液凝固缓慢或只有部 分凝固。 继发性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的原因是由于纤维蛋 白原溶解酶溶解纤维蛋白所致。如DIC,由于纤维 蛋白溶解酶原被激活,使血中纤维溶酶活力增加, 溶解纤维蛋白消耗了体内原有的纤维蛋白原,使其 含量减少,有时可降至0.5g/L以下 严重肝实质损害,如肝坏死、慢性肝坏死、慢性肝 病晚期、肝硬化等都可出现纤维蛋白原的减少。此 类疾病还会伴有凝血酶原及第七因子的缺乏,也提 示往往是病情严重的征兆。此外,严重的低纤维蛋 白原血症也可见于肺及前列腺手术中。
1、总胆固醇(TC)

高胆固醇血症指血清中胆固醇含量等于或高 于6.47mol/L。这是动脉硬化、冠心病的主要 危险因素之一。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 陷)、 原发性总胆固醇血症 家族性apoB缺陷症、 多源性高胆固醇血症, 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 肾病综合症 继发性总胆固醇血症 甲状腺机能减退 糖尿病 妊娠
3、纤维蛋白原异常
• 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是一 种遗传性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在正常范围, 但纤维蛋白原有质的异常。主要是纤维 蛋白原分子的一个多肽上出现了一个异 常的氨基酸,临床上可无症状或仅有轻 度的出血倾向。
六、血脂
血脂是血浆中所有脂类的总称。组成血脂的脂类 包括(1)甘油三脂及少量的甘油二酯和甘油一酯。 (2)磷脂,主要是卵磷脂。(3)胆固醇和胆固 醇酯。(4)非酯化脂肪酸。 脂类的生理功能不仅是氧化时供给能量,而且是 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 临床意义:临床上高脂血症一般是指空腹血清胆 固醇或甘油三脂的浓度超出正常上限,也可分别 称为高胆固醇血症或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 胆 固 醇 血 症
低胆固醇血症

血液的流变特性(三)



1、全血式非牛顿流体,血浆是牛顿流体。 2、全血有屈服应力,只有当血液所受的外部切应 力超过该力时,血液才开始流动。 3、当血细胞比容在0.1-0.8时,全血黏度与血细胞 比容呈正相关。 4、当切变率足够大(>200/S)时,全血黏度逐渐 降低并趋于一渐近值,全血的流变特性趋向牛顿流 体。因此,在大血管中全血可看作是牛顿液体。 5、血浆黏度主要取决于纤维蛋白原浓度。 6、红细胞聚集性、变形性,血液PH、渗透压等对 血液流变特性有很大影响。
2、病理意义(1):
血液中存在一系列的粘滞因素,如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
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刚性、以及血小板聚集等。这些因素的 升高,可导致血液的高粘滞状态。血液高粘滞综合症是多种 病理过程的中间过程或者“桥梁”。而且往往出现“单行线 桥”现象,即一旦出现某种程度的高粘滞综合症,则通过正 反馈方式扩大,使缺血,缺氧情况更为严重。对于微循环而 言,血液高粘度的影响尤为突出。在微循环毛细血管系统中, 由于血液粘度的升高,造成微循环恶化。此时红细胞的变形 能力减弱,而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此时红细胞通过毛细血 管的能力下降,且易聚集成串,使微循环灌注障碍,脏器缺 血、缺氧,其功能受损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病情恶化。另外, 由于血液粘度的升高及血小板的受损等因素,可以促使微小 血栓形成。
2、纤维蛋白原增加
• 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 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中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 • (1)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 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 • (2)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恶性肿瘤、 风湿性关节炎等。 • (3)其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 期也可见轻度增高。 • (4)促进红细胞聚集,使血沉加速。
血液的流变特性(二)
5、牛顿粘滞定律及粘度:某些液体流动时,切应力τ 与切变率γ之比为一常数,即τ/γ=η,此为牛顿粘滞定 律。该常数的大小由液体的性质所决定,被称为液 体的动力黏性系数,简称黏度。在国际单位制中, 切向力的单位为牛顿/米2 ,称为帕斯卡(Pa);切 变率的单位为秒-1 (S-1),因此液体黏度单位为帕 斯卡.秒,简称帕.秒 6、牛顿液体与非牛顿液体: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粘度 值不随切变率变化而变化,为一常数,这类流体称 为牛顿流体。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粘度值随切变率τ 变化而变化,这类流体称为非牛顿流体。切变率与 切应力的关系为γ=fτ
血流变学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邱卫强
血流变学的基本理论:
概述发展历史 血液的流变特性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检测项目

概述
物体在应力的作用下可产生流动与形变,研究物 体流动与形变的科学称为流变学,研究生物体流 动特性的学科称为生物流变学。 血流变学是生物流变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 究血液流动特性、血细胞的流变性(包括形变学、 聚集性和粘附性等)、血液凝固性、血细胞之间 及血管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上述特性的物质基础 在病理状态下的变化规律等。

二、血浆黏度



血浆蛋白是影响血浆黏度的主要因素,血浆蛋白中 主要是纤维蛋白原和其他血浆蛋白含量,分子形成 和大小都是影响血浆黏度的主要因素。 临床意义:血浆为牛顿流体,血浆黏度升高可以引 起全血黏度升高,但不成正比关系。因为血浆不仅 以其固有黏度影响全血黏度,更重要的是其蛋白的 桥接作用造成红细胞的聚集。 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与黏度成 正比。血糖升高,白血病,大量白细胞裂解,血浆 中出现大量核酸,其血浆黏度均升高。
牛顿流体的切变率γ与切变力τ间的关系 γ
o
τ
牛顿流体的切变率γ与切变力τ间的关系曲线为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返回
ηα 随切变率γ与血细胞比容的关系
ηα 10000 1000 100 90% 45% 0%
10
1 0.1 0.01
0.1
1
10
100
γ
返回
非牛顿流体
对于牛顿流体η为绝对黏度常数,而对于非牛 顿流体,该值不为常数,可用ηα表示,称为 表现黏度。 ηα的变化规律随流体的性质不同 而存在差异。 非牛顿流体包括拟塑性流体( ηα 随γ的增加 而减少 )和膨胀性流体( ηα 随γ的增加而增 加)。
四、红细胞压积


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体积除以血液体积为红 细胞压积,或称为红细胞比积。 红细胞压积增高的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 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 伤、脱水等。 红细胞压积减低的疾病:贫血、白血病、晚期肿瘤、 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等。、 红细胞压积对血液粘度的影响:红细胞压积增高,血 液粘度相应升高;反之,血液粘度减低。

3、血液粘度异常综合症的诊断和分型
血细胞压积增高型
血 液 粘 度 异 常 综 合 症
高粘血综合症
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强 型
红细胞变形能力低下型
血浆粘度增高型
病理性低粘血综合症
低粘血综合症
生理性低粘血综合症
类型
血细胞压积增高型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肺部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法罗 氏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高山病、矽肺、烧伤、 烫伤、脱水等等
2、病理意义(2)
长期以来,人们讨论心脑缺血时,总以为血 管管径的狭窄使限制血流量的头等因素,而 忽视了血液粘度的影响。其实,在微循环 “停-动”存在的情况下,切变率可能极低, 使得血液粘度升高的作用超过管径改变的影 响。近年已有研究表明,若干种血管扩张剂 对脑血流的改善均不及葡萄糖的血液稀释作 用。 血液粘度的检测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均有比较高的临床意义,如中风、心肌梗塞、 心绞痛、糖尿病、肾病综合症、肺心病、高 血压、脉管炎、白血病等等。
三、血沉



临床上血沉主要用于变化: 1、观察风湿热和结核病的病情变化和疗效、血沉 加速,表示病情复发和活跃;当病情好转或静止时, 血沉也逐渐恢复。在诊断上以作为参考。 2、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如心肌梗死和心绞痛, 胃癌和胃溃疡,盆腔癌性包块和无并发症的卵巢囊 肿等的鉴别。都是前者血沉快,后者正常活略高。 3、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血浆中出现大量异常球蛋 白,血沉加快非常显著,血沉可作为重要诊断指标 之一。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包括: 一、全血黏度 二、血浆黏度 三、血沉 四、红细胞压积 五、纤维蛋白原 六、血脂 • 七、血糖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一、全血黏度概述
1、抗凝剂:一般选用肝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等抗凝 剂,对红细胞的大小及形状均无影响,对血黏度不产生 影响。 2、血细胞比容:在同样的切变率下,全血和红细胞悬 浮液的黏度都随血细胞比容的增高而增大,当血细胞比 容超过45%时,血液粘度随血细胞比容易更大的幅度增加。 3、红细胞的变形性:是影响高切变率下血液粘度的重 要因素,在宏观上表现为黏度随切变率升高而减少。 4、红细胞的聚集:是低切变率下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 因素。在宏观上表现为黏度随切变率增高而迅速下降。 其次,渗透压、PH、温度等都将影响血液黏度。
高粘 血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