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精品导学案(含详解)北京版必修5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精品导学案(含详解)北京版必修5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

他抱负远大,壮志凌云,但性格倔强,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诗》《咏荆轲》等。

有《陶渊明集》。

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矫.厉jiǎo眄.miǎn归欤.yú翳翳yì心惮.远役dàn遐.观xiá一稔.rěn出岫.xiù轻飏.yáng窈窕..yǎo tiǎo熹.微xī西畴.chóu壶觞.shānɡ东皋.ɡāo2.识通假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横木)3.解多义4.辨活用(1)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随时随地)(2)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5.分古今(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今义:寻找,追寻)(3)尝从人事..(古义:治人之事;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4)景.翳翳以将入(古义:太阳;今义:景色,光景等)6.明句式(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4)问征夫以前路(介宾短语后置句)(5)农人告余以春及(介宾短语后置句)(6)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短语后置句)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点评: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关于人生之大彻大悟。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

《归去来兮辞》是⼀篇脱离仕途回归⽥园的豪迈宣⾔,陶渊明以诗⼼慧眼来透视⽣活,⽤⽣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拘⽆束的乡间⽣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然景物的描写,展⽰了诗⼈崇尚⾃然、追求⾃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编整理了⾼中语⽂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归去来兮辞教案1教学设计:教学⽬标:1.诵读感知,理清思路2.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3.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导⼊新课、⾛进作者1.看对联,猜⼈物。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外醉三⽃;开⽥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

2.看图⽚,猜作品。

(1)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

——《桃花源记》(2)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

——《饮酒》(其五)(3)晨兴理荒*,带⽉荷锄归。

——《归园⽥居》(其三)3. 知⼈论世⼜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谥号:靖节先⽣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4.预习检测⼤家对课⽂已进⾏了预习,现在我来检测⼀下⼤家的预习情况。

⾸先我们⼀起来正⾳。

接着梳理⽂⾔知识。

精彩的展⽰源于⼤家认真的预习,值得赞赏!5.揭⽰学习⽬标诵读感知,理清思路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解题理思路1.解题标题是⽂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助词;辞,赋的⼀种,⼀般要押韵。

2.理思路再次回到题⽬,请问: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归去)⽂章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家⼤声朗读课⽂,思考这个问题。

谁来回答?(找⼀⽣答)板书:(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本节课我们就紧紧围绕“因、情、悟”三个字更深刻地解读陶渊明,感受他的隐逸情怀。

三、品读赏析、感受情怀(⼀)归去之因过渡语:在封建社会,⼈们要建功⽴业,要“⼤济苍⽣”,实现⼈⽣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密联系在⼀起的,⽽陶渊明在少年时就有“⼤济苍⽣”之志,踏⼊仕途⼤可实现他年轻时的理想,但此时的陶渊明为何要辞官归乡呢?请⼤家听录⾳,从第⼀段中画出陶渊明归隐原因的句⼦明确:⽥园将芜、⼼为形役、已往不谏、迷途未远、今是昨⾮(⼆)归去之悟过渡语:因为⼼为形役,内⼼被外在形体所役使因为迷途,视⼊仕为迷途因为认识到昨天是错误的所以,陶渊明弃官⽽去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

知识链接本篇选自《陶渊明集》。

(1)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楚辞大家应该不陌生吧。

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

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2)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

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

(3)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

似乎是一种召唤。

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兮,语气助词。

知人论世,走近作家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

我国著名的诗人。

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

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

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注意几点: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骞:jian,飞举的样子。

翮:he,羽翼。

骞翮:振翅高飞。

翥(zhù助):飞翔。

这两句是说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切实掌握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把握序言和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反复朗读,认真体会“辞”的风格韵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借鉴历史,提高修养。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课前反复阅读课文,做好标记勾画,结合背景介绍,理解文意。

2、限时25分钟,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了解作家作品及故事背景(详见《红对勾》P2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历代名家评陶渊明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东坡诗话录》)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

(《朱子文集》)姜夔: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

(《白石道人诗说》)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

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

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

(《饮冰室合集·陶渊明》)(选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年版)历代名家评《归去来兮辞》昔大宋相公谓陶《归去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五经之鼓吹。

近时绘画《归去来》者,皆作大圣变,和其辞者,如即事遣兴小诗,皆不得正中者也。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三《和归去来》)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

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

(〔宋〕朱熹《楚辞后语》)吾尝怪陶渊明作《归去来》,托兴超然,庄、骚不能过矣。

(〔宋〕汪藻《信州郑固道侍郎寓屋记》)《归去来辞》,本自一篇自然真率文字,后人模拟已自不宜,况可次其韵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1(第1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1(第1课时)
应注意的是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做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积累文言词语
精讲与点拨
研读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渊明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在课文的小序里陶渊明已经明确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那么,辞中第一段哪些词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
归纳点拨,
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课后反思:
明确:
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
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旷达、悠然。
归纳:自责---自悔---自觉----自醒
学习难点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互动与展示
我们已经通读全文,同学们也已经大致把握了全文的内容。那么我们现在再来明确
疏理一下全辞的叙事脉络。学生相互讨论。明确:
第一段:辞官——归途(思想斗争)。
第二段: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家庭生活)。
第三段:纵情山水(社会生活)。
第四段:安度余生(反思与感悟)。陶渊明想象自己从辞官回家一直到如何悠游生活,大家觉得他的情感是否也有一个随之变化的过程呢?那这个情感线索又是怎样的?
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创作作风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掌握“胡”“奚”“焉”“曷”“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等文言虚词用法【学习重点难点】1.通大意,掌握文言字词,进而理解背诵。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学法指导】朗读·讨论·点拨【课时安排】3课时【知识链接】背景知识1、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的意义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和“不为五斗米折腰”崇高人生境界,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2、有关“辞”的知识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楚国,又叫楚辞,因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到了汉代,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富有浪漫气息,便于抒情。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

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文中序文及第一自然段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作者简介】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尽江西九江西南)人。

东晋著名文学家。

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

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隐居,躬耕田园。

直到晚年,仍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其创作的诗歌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咏荆轲》《挽歌》等,辞赋和散文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创作背景】本文是陶渊明最后和上层社会决裂的宣言书,写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

当时陶渊明四十一岁,做了八十余天彭泽令的他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他写了这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以示与官场诀别的决心。

题解:“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

来,助词,无实义。

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本文分“序”和“辞”两部分。

“序”说明了自己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是一种文体。

预习案一、为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惮()欤()轻飏()熹微()眄()壶觞()流憩()出岫()盘桓()西畴()棹()窈窕()东皋()景翳翳()耘耔()靡途()矫首()稔()壑()二、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1、生生所资()2、心惮远役()3、足以为酒()4、故便求之。

()5、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6、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7、田园将芜胡不归?()8、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9、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10、会有四方之事()三、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归去来兮辞》学案【文本复习】《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辞”的特征,学习诵读,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领会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弃及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了解陶渊明其
人、其文对后世的影响;
3.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对陶渊明思想志趣的理解。

【知识链接】
一、关于作者
陶潜(365—427),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
志向。

曾做过小官,但时间不长。

在他41岁任彭泽令时,因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和丑恶,
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到任80多天就弃官归隐,躬耕田园。

在辞官时,写下了这篇著名
的《归去来兮辞》,表现他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对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时或厌倦了官场时,
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藉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
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而“平淡自然”的文风,也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的诗作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并加发展的咏怀诗;
一类是几乎很少有先例的田园诗。

《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意境淡
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在辞赋方面,其代表作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和《归去来兮辞》等,寄寓了对官
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在散文方面,《桃花源记》最为有名。

二、关于辞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

这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陶渊明
的辞赋,文字洗练,对仗工整,多用偶句,平仄有致,声律和谐,以“兮”言情,富于韵律
美。

三、关于本文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6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为“序”和“辞”两部分。

“序”说明了自己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愉快心情和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乐安天命的思想。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代名篇,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
去来兮辞》而已。

”这样的评论未必恰当,但这篇文章写得真挚动人,富有诗情画意,其思
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故颇受人推崇。

【预习任务】
(1)自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初通文意;
(2)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背诵思路;
(3)认真阅读《导学案》“知识链接”部分,了解有关知识。

【学法指导】
充分预习,初通文意;反复朗读,认真体会“辞”的思想内容及风格韵味。

预习自测题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熹微()窈窕()轻飏()
倚南窗()壶觞()盘桓()
耘耔()矫首()棹孤舟()
乘化()东皋()出岫()
西畴()眄庭柯()遑遑()
流憩()盈樽()任去留()
载欣载奔()求之靡途()心惮远役()
2.《归去来兮辞》的作者是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诗人陶潜,他自号_______ 。

标题中“归去来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悟往之不庭柯以怡颜
景以将入既窈窕以寻
时矫首而观万物之得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学习小序及第一段。

学习步骤:
一、交流预习情况。

二、学习朗读:
A.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B.学生推荐代表朗读本文,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C.听朗读带或教师范读。

三、解读题意及小序:
四、学习第一段,疏通字词句:
五、合作探究:
1.“归去”两字是解读本文的核心。

那么作者为何要弃官“归去”?第一段中,作者流露出
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2.作者归去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概述本段大意。

课堂检测
1.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于时风波
..未静(句中意义:今常用义:)
违己交.病(句中意义:今常用义:)
尝从人事
..(句中意义:今常用义:)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句中义:今常用义:)
恨.晨光之熹微(句中义:今常用义:)
【知识小结】
1.朗读指导:本文属“辞”体,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六字句也可“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

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
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2.本文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也可借此把握全文层
次。

作业:
1.熟读课文第2段,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依换韵显示的层次,写出各层次的大意;
2.标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清思路,体会思想感情,学会背诵
学习过程:
一、疏通文意。

(说说文中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二、学习第2段:
1.小组内交流第二段分层及概述情况;各组推选代表交流答案
2.合作探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写“松”“菊”有何作用?
3.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写自己归乡后的家居生活?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或生活感
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三、组内合作,概述第3、4段的大意。

四、整理全文思路。

(师生合作;完整板书)
五、合作探究:
1.综观全文,诗人抒写了自己辞官归田后哪些独特的人生乐趣?
2.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文章末段的这
些文句流露出怎样的情绪?最后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隐含了悲观消极的情绪吗?你怎么看陶渊明归隐田园的人生选择?
【知识小结】
背诵方法:根据文章思路及韵脚,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第1段:归、悲、追、非衣、微;
第2段: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第3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第4段:时、之、期、耔、诗、疑
检测题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或疑问代词,并翻译该文句。

田园将芜胡不归()翻译:
奚惆怅而独悲()翻译:
复驾言兮焉求()翻译:
曷不委心任去留()翻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翻译:
2.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今义。

景翳翳以将入()
悦亲戚之情话()()
3.指出活用词,并解释其意义。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
或棹孤舟()感吾生之行休()
生生所资()善万物之得时()
乐琴书以消忧()
4.说说句中划线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觉今是而昨非()门虽设而常关()时矫首而遐观()鸟倦飞而知还()知来者之可追()悦亲戚之情话()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求之靡途()以心为形役()舟遥遥以轻飏()农人告余以春及()引壶觞以自酌()聊乘化以归尽()园日涉以成趣()
5.解释下列多义词:
故.求之()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载欣载奔.()情在骏奔.()
6.指出古代句式:
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遂见用于小邑()
《归去来兮辞》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