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内蒙古包头市回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

内蒙古包头市回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

内蒙古包头市回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题,100分)1.中国当代着名哲学家冯友兰在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

“经学时代”盛行的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2.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

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

由此可见孔、孟二人A.宣扬复古守礼 B.肯定汤武革命C.追求仁政德治 D.主张重构秩序3.《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B.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C.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4.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这说明荀子A.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 B.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C.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 D.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5.在《庄子·养生丰》中,庄子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下列主张与此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A.“不期修古,心外无理”B.“民之难治,以其卜之有为,是以难治”C.“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之通义也”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6.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

这说明当时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B.文化观念的多元化C.道家思想占据主流 D.儒释道三教已合一7.在武则天去世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对她的评价是反反复复在变。

如唐前期对她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比较正面;从南宋开始对武则天的评价持续走低,明末清初着名思想家王夫之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

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复原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今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疆威逼。

这一改变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减弱了边地的防卫力气C.明朝对蒙古实行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谐2.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通过搜集史料证明:在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卢修斯把自由和财产赐予英国教会,当卢修斯写信给阿莱赛利乌斯教皇请他到英格兰传授罗马法时,教皇回信说卢修斯不须要罗马法,因为他已经有了不列颠法律。

亨利八世此举的目的是A.否定教会权威 B.证明君权神授C.没收教会财产 D.建立民族国家3.1977至1979年,中心高层频繁出访,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如副总理谷牧访欧,法德等国表示愿同中国发展关系;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B.留意发展与欧洲国家友好关系C.营造经济建设良好外部环境D.努力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4.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宋与西夏“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进行互市。

嘉祐二年(1057年),元昊的儿子谅柞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

”后来因其待宋不尊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

这表明宋朝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懦弱性B.对外贸易政策的敏捷多变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疆贸易5.下图为2024年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本地财政收入和获得的国家补贴状况(单位:亿元),该图说明A.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 B.西部民族风俗文化不断进步C.各民族基本实现了共同旺盛 D.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6.下表是台湾学者林满红所著的《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赋税的内容下列对表格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始终占据主导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C.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D.税收结构的改变肯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7.汉武帝元狩五年起先发行下图货币,代替了秦代困难的货币制度,成为特别稳定的交易工具,由于该货币重量适中,易于携带、计重,始终延用到唐高宗武德四年。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卷02(人教版)(原卷版)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卷02(人教版)(原卷版)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卷02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60分)1.周礼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

如果元配妻于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这一规定意在A.维护分封统治秩序B.巩固西周礼乐制度C.稳定贵族政治基础D.构建良好社会风尚2.翦伯赞认为,“秦代的政府不是一开始就准备对于古典文献,不分青红皂白,非秦者烧;他们曾经从六国的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几乎是全部的古典文献,征聘了七十位老学者,授以博士之官,……焚书坑儒并不是秦代政府预定的计划之执行,而是逐渐演进出来的。

”材料表明焚书坑儒政策A.代表了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B.适应秦朝中央集权建设需要C.破坏了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D.表明文化专制主义愈演愈烈3.万历年间,御史叶永盛巡视两浙盐务,见“山陕新安诸商人子弟者,以外籍不得入试”,于是上奏朝廷,准盐商子弟在浙江设立商籍,可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

之后商籍逐渐推广及全国。

商籍的推行A.旨在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B.强化了政府对商人的控制C.为社会流动创造有利条件D.确保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4.论及清朝中枢权力演变,有清人说:“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其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起草)。

自雍正初年设军机处……机要章奏皆下焉……而政本悉出机庭,兼议政、视草而一之”。

这一演变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B.各衙门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C.地方政治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D.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5.梭伦在改革中既没有使用暴力镇压大贵族,也没有将全部利益赋予小土地所有者。

他说:“我手持大盾站稳,为双方挥舞,不让任何一方非法战胜。

”这说明梭伦改革A.意在维持雅典城邦的秩序与稳定B.损害了平民阶层利益C.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基础D.背离了其改革的初衷6.罗马人在解决自己的公民与外国人关系中,并不是适用自己的法律,而是适用共同的规范,当没有这种规范时,则尽可能从各种不同的规范和制度中提取比较简单的内容,去掉各民族特有的成分。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一、选择题(从下列题目的各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50分)1.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2.宋代刻本书动辄数千卷,除汴京、浙江、福建、江西中心地区外,江苏、安徽、湖北、广东等地,也出现不少技术很高、印刷精美的刻本书。

其中既有儒家经典,又有曲艺、话本等说唱文学作品。

这说明宋代①雕版印刷事业兴盛②城市经济的繁荣③活字印刷术的普及④理学思想影响大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日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4.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A.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5.著名学者李时岳认为,他们“认识了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但其“人单力薄在权贵的压抑下不能有所作为,主张只不过成为一种珍贵的思想资料在历史文库里闪闪发光”。

下列人物属于材料中“他们”中一员的是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6.“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并且决定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文化作为新秩序的基础。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 (III)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 (III)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 (III)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 凸显出两人不同的阶级立场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2. 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B.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3. 墨子曾提出:“譬如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同掀),然后墙成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

”这表明墨子主张A. 房屋建筑应该遵循基本规律B. 社会各阶层应相互合作C. 国家应加快生产金属工具D. 国家建设应各尽其才4.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这反映了A. 学术思想的地域性B. 儒学正统地位衰落C. 北方文学发展缓慢D. 秦国学术水平落后5. 凯伦·阿姆斯特朗在《轴心时代》一文中认为:800BC.——200 BC.之间,尤其是600 BC.—300 BC.之间是人类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古希腊的先哲和中国先秦百家诸子几乎同时都把关注的目标转向了A. 宗教神学B. 自然哲学C. 社会现实D. 民主与科学6. 《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9-2020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9-2020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生注意:1。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3。

《后汉书·卷二十六·韦彪》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大学》中有“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 )A。

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

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C.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D.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4.“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的程颢指出:“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

程颢如此评价佛教的主要原因是( )A.与儒家重世间伦理的理念不符B.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地位C。

三教合流推动佛教渐趋中国化 D。

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5.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同源于()A.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B。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广东省其次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7页,全卷二大题3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已的姓名、考试科目、班级和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考号在答题卡相关的区域内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的答案符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需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需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运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需保持答题卡的整齐,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卷交给监考老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其“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经济根源是A.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B.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瓦解C. 贵族没落,“士”阶层活跃D.“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反对在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认为在法律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君主外全部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需受到惩处。

这一学派是A.道家 B.墨家C.法家 D.儒家3.有战国时期思想家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这位思想家是A. 孔子B. 孟子C. 庄子D. 王阳明4.《史记》有如下记载:汉景帝时期窦太后喜爱《老子》,却被儒生辕固生讽刺,窦太后让辕固生与野猪搏斗。

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这些记载说明A. 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 汉朝治国思想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D. 政治的统一须要思想的统一5.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专题05 货币与赋税制度(专题过关)-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选必1

专题05 货币与赋税制度(专题过关)-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选必1

专题05 货币与赋税制度一、单选题1.在中国古代,货币的流通量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十六国和北魏前期,史书多记载“遂不用钱”“钱不同钱”“钱终不行”“钱货无所周流”等。

但北魏太和以后不到百年时间,北朝官方铸币共9次,与同时期南朝差不多。

这一变化反映了A.货币促进经济重心南移B.中国实现了大一统局面C.市场管理逐步的规范化D.北方商品经济恢复发展【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但北魏太和以后不到百年时间,北朝官方铸币共9次,与同时期南朝差不多”,体现了十六国和北魏前期大多使用物物交换,不使用货币,后期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铸造货币提到日程上,D 项正确;“货币促进经济重心南移”因果关系颠倒,排除A项;“中国实现了大一统局面”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市场管理,排除C项。

故选D项。

2.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

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答案】B【详解】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严禁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等,说明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铸币材料严重短缺,B项正确;唐玄宗时期,财政的入不敷出并非国家强化控制铸币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铜铅锡专卖是新政策,并非改革原因,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

故选B项。

3.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以降,白银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

由此可知,白银成为货币主要源于A.政府的干预B.新型生产关系出现 C.宝钞的缺陷D.商品经济成为主体【答案】A【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朝政府调进行赋税改革,百姓缴纳赋税使用白银,推动白银成为货币,A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新型生产关系出现,排除B项;白银成为货币主要原因在于明清经济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白银流入、白银自身适合作为货币,宝钞的缺陷只是次要原因,排除C项;明代小农经济依然是主体,排除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河三中2017——2019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周公要求统治者要“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

材料表明,儒家为政者应该()A.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B.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仪道德遏制人欲2.汉宣帝时,有美丽而罕见的大鸟出现在彭城,民间认为这是凤凰降世,是圣明天子在朝的祥瑞。

侍中宋翁一却认为,祥瑞不降临在天子所在的首都,却降临在彭城,不值得当作祥瑞。

朝中儒生对宋翁一群起攻之,他们反驳说,天下一家,凤凰降临在京城和降临在彭城有什么区别呢?激烈争辩后,宋翁一磕头认输。

从这则材料中可以获得的历史认识不包括A.祥瑞是古代帝王神化自己的一种手段B.分封制对思想的影响在汉代未能完全消除C.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念在汉代逐渐占据上风D.这番争辩反映了儒家的派系斗争3.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朱熹此话的意图是A.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B.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造成这种文化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家分裂与社会动的荡不安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快速发展C.新兴门阀士族依附于当权者 D.魏晋时期佛道思想的盛行5.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正统儒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6.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

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这反映了顾炎武( )A.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B.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C.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 D.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7.作家包天笑曾回忆道:“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

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

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

”当时“民族思想的发动”主要体现在A.“开眼看世界”B.主张“中体西用” C.宣传维新变法D.倡导“实业救国”8.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我国欲安内攘外,亟宜练兵将,制船炮,备有形之战以治其标;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

该材料最能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是()A.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将发展工商业与增强军力相结合C.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应采取妥协政策 D.主张发展军事工业以维护封建制度9.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一中国式道路”。

以下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B.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C.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D.中国式道路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0.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到“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

“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据此分析。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A.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B.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C.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D.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11.孙中山在1924年8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民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

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力为一般平民所共有12.1923年《台湾民报》创刊,其创刊词说:“我们处在今日的台湾社会,欲望平等,要求生存,实在非赶紧创设民众的言论机关,以助社会教育,并唤醒民生不可了。

……所以这回新刊本报,专用平易的汉文,满载民众的知识,宗旨不外欲启发我岛文化,振起同胞的元气,以谋台湾的幸福。

”这说明当时台湾深受以下哪一事件影响()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13.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 D.妇女得以解放,男女平等14.高玉在《“启蒙”与“救亡”》一文中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节节败退,甚至有亡国的危险,中国的统治阶级曾经尝试实业救国,曾经尝试改良社会制度来救国,但均以失败告终,于是一批留学海外或者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走向前台……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A.材料中“实业救国”即洋务运动B.与“改良社会制度”相关的事件是戊戌变C.民族危机加深直接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D.新式知识分子是新文化运动重要推动力量15.“(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是()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16.“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

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严复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关注自由主要是基于 ( )A.实现民主 B.救亡图存 C.发展经济 D.解放思想17.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教员中既有以陈独秀为首,以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为骨干的革新营垒;又有辜鸿铭、刘师培、陈汉章、黄侃等知名的旧派学者。

他们政见不同,在学术上也各抒己见。

这一现象( )A.有利于提高北京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水平B.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C.体现了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D.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18.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

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主要表现分别是()A.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B.毛泽东思想萌芽、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C.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毛泽东思想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19.毛泽东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那么,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

”这反映出()A.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科学探索 B.表明当时国内“左”倾错误已经泛滥C.中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质疑 D.中苏关系处于矛盾僵化状态20.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①《论十大关系》②《论人民民主专政》③《新民主主义论》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1.“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

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

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

……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22.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

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A.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B.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C.摆脱了长期以来忽视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目标的认识D.制止了把社会主义本质等同于社会主义具体做法的认识23.《汉书·扬雄传》载:“雄以为赋者,将以风(讽谏)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

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云之志。

由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

”材料中强调()A.统治者对汉赋发展的影响 B.时代变迁影响汉赋内容、风格C.汉赋发挥的功能与价值 D.汉赋内容丰富、气势宏大的特点24.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

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A.20 世纪40 年代 B.20 世纪50 年代C.20 世纪60年代 D.20 世纪70 年代25.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A.短时间实现了普及目标 B.在曲折中逐渐发展起来C.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26.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改版,并就此在《致读者》社论中说,“最近,我们将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改进我们的工作。

第一,扩大报道范围。

……第二,开展自由讨论。

……第三,改进文风。

”据此可以推知,此次改版()A.体现了当的工作重心的调整 B.体现了党的文艺方针的调整C.促进了新政治制度的建立 D.抑制了党内“左”倾错误思想蔓延27.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

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国家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B.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适应“211工程”建设的需要 D.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8.《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A.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C.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D.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29.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涌现出《红岩》《创业史》《雷锋之歌》等优秀文学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