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月考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暮霭(ǎi)愠怒(yùn)瑰怪(guī)纤维(xiān)B. 粗犷(guǎng)脊梁(jǐ)拓印(tà)炽热(chì)C. 憾慨(kǎi)琼瑶(qióng)暮霭(ǎi)聊赖(liáo)D. 殷红(yān)蹙眉(cù)悲怆(chuàng)铁锹(qiāo)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崇山峻岭草长莺飞娇生惯养良辰美景B. 狼籍一片既往不咎眼花缭乱气息奄奄C. 呕心沥血一筹莫展自食其果融会贯通D. 专心至志走投无路不卑不亢休戚相关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诸葛亮舌战群儒,显示了他卓越的口才和广博的学识,不愧为一代名相。

B. 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超过了90分。

C. 我们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D. 文艺创作要勇于突破旧框框,才能提高质量,繁荣创作。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时,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他们都是在这种清幽的境界里度过每一个夏天的。

②而且,一到夏天,这个城市好像完全属于苏州人。

③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④所以,苏州园林不可能十全十美,完美无缺。

⑤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没有不受到苏州园林影响的。

A. ②①③⑤④B. ③①②⑤④C. ①③⑤②④D. ③⑤①②④5.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呼——呼——”风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仿佛要把整个山谷都掀翻过来。

B. 看到画上的“双喜临门”,我立刻想到了《西厢记》中“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的情景。

C. 母亲说:“你这样做,就是对我最大的关心,也是对我最大的爱护。

”D. 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幽默风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第一卷选择题(64分)1、找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A 降皓驳色仓皇失措日消月割逡巡B 遏其生气革灭殆尽砌石为磴钟磬C 慷凯得志臆断有无报薪救火修茸D 掩仰啸歌姗姗可爱草木虫渔磐石2、选出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 将.(jiānɡ)子无怒脉脉..(mài)含情暴.(bào)霜露伶俜.(pīnɡ)B 淇水汤汤..(tānɡ)周公吐哺.(bǔ)反间.(jiàn)计惩创.(chuànɡ)C 孤癖.(pì)之隐长歌当.(dānɡ)哭硿.(kōnɡ)硿焉傫.(lěi)然D 呱呱..(ɡū)而泣殒身不恤.(xù)戊.(wù)申晦歆.(xīn)羡3.下列各句,书写不正确...的一句是:()A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 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D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婷婷如盖矣。

4.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B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查究)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加速)D 比.去,以手阖门。

(等到)5.下列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D、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6.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B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C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D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7.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是:()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B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C予本非文人画士。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当.与秦相较﹝如果﹞B火尚足以明.也﹝照明﹞余于仆.碑﹝倒下﹞C举.天下之豪杰﹝提起﹞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用绳捆绑﹞D余韵徐.歇﹝慢慢地﹞而笑李勃之陋.也﹝学识浅陋﹞9.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战败而亡..B可谓智力孤危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观,常在于险远..之效也。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4分)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雅礼集团2024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

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

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

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

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

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

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

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

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他们从对恶事的无知中得到的益处,比别人从对美德的认识中得到的益处多得多。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偶像文化如火箭般蹿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流水线般的“造星”模式,催生了一批又一批“人造明星”。

很多青少年把这些“明星”当作崇拜的偶像,穿衣戴帽、言谈举止,处处模仿。

而那种主打“颜值”“炒作”“绯闻”“拜金”的偶像加工手法,更容易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带偏,让价值观尚未成型的他们深受其害。

一些青少年,为了追随自己的偶像而应援、打榜,耗费了时间金钱,荒废了学业人生, 致使偶像原本的正向示范意义完全无从谈起。

当然,偶像文化也不是洪水猛兽,对待偶像文化,我们也不宜一味地制造焦虑、宣泄偏见。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而引导青少年理性对待偶像,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建立健康积极的偶像文化氛围,应该是当下社会的迫切需要。

偶像大都是媒体包装和塑造出来的。

大众传媒为什么样的人提供舞台,制作什么样的节目,其实就是在推出什么样的偶像、传播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有的节目,让嘉宾在舞台上肆意炫富、卖丑;也有一些节目,将镜头对准广大青少年身边的榜样。

媒体不同的选择,会塑造出不同的偶像,进而对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我们需要的当然是能提供正向示范的偶像。

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中学生武亦姝刷爆了朋友圈,同时也引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捧;浙江卫视《少年国学派》中的李国仕,让观众看到了“活”起来的国学,向人们展示了少年可期。

偶像让人崇拜,但崇拜的不应是媒体赋予他们的各种标签,而应是他们内在的品质、能力。

同时,时代需要的是那些真正能启发人、鼓舞人的偶像。

相较于明星的遥不可及,身边的偶像,也许能给人带来更大的触动和改变的决心。

因此,健康而又可持续的偶像文化应该建立在对人们身边偶像的不断发掘上。

就像浙江卫视的《铁甲雄心》,紧紧围绕青少年“燃”的內核,把镜头对准校园里着迷于机甲科技的青少年,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科技风景,也为社会进行了一次机器人知识的科普。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力充沛,工作起来仍然十分卖力。

B. 经过这次事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团结的力量。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明确,结构也显得有些混乱。

D. 他因为工作繁忙,所以没有参加昨天的会议。

2.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句是:A. 他总是目中无人,真是令人侧目而视。

B. 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我们很快就能解决了。

C.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老当益壮,精力充沛。

D. 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一孔之见,不足为凭。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问我:“你今天去不去图书馆?”B. “你今天去不去图书馆?”他问我。

C. “你今天去不去图书馆?”他问我:“我今天很忙。

”D. 他问我:“你今天去不去图书馆?”“我今天很忙。

”4-10. (此处省略,按照类似模式继续出题)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的《________》中的名句。

12.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有“________”四字。

1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________》。

14. “________,________”是《论语·学而》中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教诲。

15. “________”是《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著名篇章。

三、阅读理解(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文章内容省略)16. 文章中提到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内容进行分析。

(5分)17. 文章中“她”对“他”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5分)18.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主题?(5分)19. 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5分)20. 你如何评价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请给出你的观点。

(10分)四、作文(共20分)21. 请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和” 强调和谐、协调、平衡,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 体现为一种包容、宽厚的态度。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

这种“和而不同” 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避免冲突和对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 则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 的理念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往往追求“政通人和” 的理想境界,通过推行仁政、德治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和” 的理念也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和” 理念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

C.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和” 的理念。

D.“和” 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和” 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推荐文章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联考试卷及答案热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及答案热度:八年级下册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热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月考试卷及答案热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及答案热度:在复习高语文月考时适当做语文月考试卷,有助于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语文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

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

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

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

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

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漩涡地带。

整个公元前3千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巢湖春晖学校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命题人:高贤军、陈小磊、叶鹏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6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

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

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

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

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

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

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

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

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批评,说他们“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博杂。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

”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

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

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

可“亚圣”之名,未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

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

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颜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

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易》《尚书》《毛诗》这“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

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

渐渐地,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

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

1.下列各项,对“孟子升格运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从两宋开始,孟子本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显。

此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B.按照历史的通行观点,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相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比较曲折,过程并不顺利。

C.秦汉到两宋之间,孟子的地位不高,大多数情况下还不如颜回,《孟子》甚至没有入选科举考试的科目。

D.孟子去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孟子学派相对沉寂,中唐之后情况改变,孟子其人其书慢慢得到了重视。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以荀、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分别研究文献之学和义理之学,荀、孟二人分别影响了汉代经学与两宋道学。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

C.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的“亚圣”之名也从未被宋以前的官方认可过,孟子曾地位不高。

D.中唐后“孟子升格运动”开始。

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到战国中后期儒学演变为两支,存在“学统”、“汉学”与“道统”、“宋学”的分别,这种学说只能说明孟子学派的发展在两宋之后。

B.学问博洽、精通多种儒经的荀子在其著作《非十二子》中对孟子一派有过严厉批评,这一行为只能看做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C.东汉时王充特别在《论衡•刺孟》中批评孟子,唐朝时一些与儒学有关的学术活动或政府行为都只字未提孟子,孟子曾一度遭冷落。

D.虽然东汉赵岐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但是这还说明不了孟子“升格”已有端倪。

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自度不得脱,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大方,不吝啬) B.时不利兮骓不逝.(往,去)C.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追随) D.乌江亭长檥.船待(通“移”,移动)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A.虞兮虞兮奈若.何/ 久不见若.影B. 不忍杀之,以.赐公/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D.籍独不愧于.心乎/而母立于.兹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项羽诀别美人时,写到了“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

随从的将士都哭了,“莫能仰视”说明项王即使哭时也威势逼人,没人敢仰面看他。

B.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慨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C.项羽面对重重围困的汉军,不愿自己的手下再遭受损失,于是独自一人冲向汉军,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和英勇无畏。

D.最后一个细节写项羽把头赐给故人:“吾为若德。

”这实在是无奈之举,不如此他也会被汉军杀掉。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别滁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注]欧阳修于仁宗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乃离任滁州时所作。

8.请简要赏析诗歌第一句的景物描写。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题。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2),不知西东。

(杜牧《阿房宫赋》)(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苏洵《六国论》)(4),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5),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6)五更鼓角声悲壮,。

(杜甫《阁夜》)(7),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彥《苏幕遮》)(8)山寺钟鸣昼已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三.(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何藩台马上就要离任了,临走之前决定大捞一把,公开卖官。

他的兄弟三荷包替他拉了一桩买卖,何藩台认为太便宜了,要三荷包再去说和。

结果价格没有说上去,倒是三荷包谈清了自己该得的回扣,然后来和藩台大人商量……却说三荷包回到衙内,见了他哥,问起“那事怎么样了”。

三荷包道:“不要说起,这事闹坏了!大哥,你另外委别人罢,这件事看上去不会成功。

”藩台一听这话,一盆冷水从头顶心浇了下来!呆了半晌,问:“到底是谁闹坏的?由我讨价,就由他还价;他还过价,我不依他,他再走也还像句话。

那里能够他说二千就是二千,全盘都依了他?不如这个藩台让给他做,也不必来找我了。

你们兄弟好几房人,都靠着我老大哥一个替你们一房房的成亲,还要一个个的捐官。

老三,不是我做大哥的说句不中听的话:这点事情也是为的大家,你做兄弟的就是替我出点力也不为过,怎么叫你去说说就不成功呢?况且姓倪的那里,我们司里多少银子在他那里出出进进,又不要他大利钱,他也有得赚了。

为着这一点点他就拿把,我看来也不是甚么有良心的东西!”原来三荷包进来的时候,本想做个反跌文章,先说个不成功,好等他哥来还价,他用的是“引船就岸”的计策。

先看了他哥的样子,后来又说甚么由他还价,三荷包听了满心欢喜,心想这可由我杀价,这叫做“里外两赚”。

及至听到后一半,被他哥埋怨了这一大篇,不觉老羞成怒。

本来三荷包在他哥面前一向是极循谨的;如今受他这一番排揎,以为被他看出隐情,叫他容身无地,不禁一时火起,就对着他哥发话道:“大哥,你别这们说。

你要这们一说,咱们兄弟的账,索性大家算一算。

”何藩台道:“你说甚么?”三荷包道:“算账!”何藩台道:“算甚么账?”三荷包道:“算分家账!”何藩台听了,哼哼冷笑两声道:“老三,还有你二哥、四弟,连你弟兄三个,那一个不是在我手里长大的?还要同我算账?”三荷包道:“我知道的。

爸爸不在的时候,共总剩下也有十来万银子。

先是你捐知县,捐了一万多,弄到一个实缺;不上三年,老太太去世,丁艰下来,又从家里搬出二万多,弥补亏空:你自己名下的,早已用过头了。

从此以后,坐吃山空,你的人口又多,等到服满,又该人家一万多两;凭空里知县不做了,忽然想要高升,捐甚么知府,连引见走门子,又是二万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