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高温作业的基本类型与危害

合集下载

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高温作业在许多行业中成为了常态。

然而,高温作业环境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针对高温作业的危害程度,分级是非常重要的,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保护工人的安全。

本文将对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进行探讨,并讨论如何应对高温作业环境带来的危害。

一、高温作业的危害高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热应激和热衰竭:在高温环境下,人体无法有效散热,导致体温升高,进而引发热应激和热衰竭。

这可能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失衡,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2. 中暑和热射病: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引发中暑和热射病。

中暑是指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体温过高,热失衡。

热射病是中暑的一种严重病型,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3. 气候病和心脑血管病:高温环境下,人体易受到气候病和心脑血管病的威胁。

气候病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心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二、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为了对高温作业的危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和管理,需要对其进行分级。

下面是常见的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1. 一般高温作业:指工作环境温度在28℃至33℃之间,相对湿度低于80%的作业环境,对工人的危害较小。

此类工作环境下,工人可能会感到一定的不适,但不会危及其健康和安全。

2. 中度高温作业:指工作环境温度在34℃至38℃之间,相对湿度低于80%的作业环境,对工人的危害较大。

此类工作环境下,工人易出现疲劳、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严重高温作业:指工作环境温度超过38℃,相对湿度超过80%的作业环境,对工人的危害非常大。

此类工作环境下,工人容易出现中暑、热射病等严重的热应激症状,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三、应对高温作业环境的措施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高温作业环境的危害:1.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重体力劳动和高温作业,如在早晨和晚上进行工作,避免中午时分暴露在高温环境下。

常见高温作业与化学毒物的基本类型与危害

常见高温作业与化学毒物的基本类型与危害

常见高温作业的基本类型与危害在高气温或同时存在高湿度或热辐射的不良气象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劳动,通称为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可分为高温强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和夏季露天作业三个基本类型。

(一)高温作业的基本类型1.高温强辐射作业高温强辐射作业场所具有各种不同的热源,如:冶炼炉、加热炉、窑炉、锅炉、被加热的物体(铁水、钢水、钢锭)等,能通过传导、对流、辐射散热,使周围物体和空气温度升高;周围物体被加热后,又可成为二次热辐射源,且由于热辐射面扩大,使气温更高。

在这类作业环境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热,即对流热(被加热了的空气)和辐射热(热源及二次热源)。

对流热只作用于人的体表,但通过血液循环使全身加热。

辐射热除作用于人的体表外,还作用于深部组织,因而加热作用更快更强。

这类作业的气象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多较低,形成千热环境。

人在此环境下劳动时会大量出汗,如通风不良,则汗液难以蒸发,就可能因蒸发散热困难而发生蓄热和过热。

2.高温高湿作业高温高湿作业特点是气温、湿度均高,而辐射强度不大。

高湿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工艺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

人在此环境下劳动,即使气温不高,但由于蒸发散热困难,虽大量出汗也不能发挥有效的散热作用,易导致体内热蓄积或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从而发生中暑。

3.夏季露天作业夏季露天作业时同时受太阳辐射、地表和周围物体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

露天作业中的热辐射强度虽较高温车间为低,但其持续时间较长,且头颅常受到阳光直接照射,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此时如劳动强度过大,则人体极易因过度蓄热而中暑。

此外,夏天在田间作业时,因高大密植的农作物遮挡气流,常因无风而感到闷热不适,如不采取防暑措施,也易发生中暑。

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GBZ 2.2-2007)的规定,噪声的职业接触限值见《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二)常见的高温作业高温是影响范围很广的一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在许多生产劳动过程中都有接触机会,常见的产生高温危害作业有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轧钢作业,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作业,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作业,火力发电厂和轮船上的锅炉作业等高温强辐射作业;纺织、造纸工业的印染、缫丝、造纸等高温高湿作业以及农业、建筑、搬运等行业的夏季露天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安全培训

高温作业安全培训

4.2.3 医疗预防 应对从事高温作业员工进行上岗前和入暑前的职业健康检查,在岗期间健康检查的周期为1年。凡有职业禁 忌症均不得从事高温作业。病愈未久的员工及体弱者尽量避免进行高温工作。
高温作业职业禁忌症
4.3 防暑降温措施—组织措施
(1)制定防护计划,采取保障员工身体健康的综合措施,并对高温防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根据气温的变化,适时调整作息时间。对超过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的 岗位,应采取轮换作业等办法,尽量缩短员工1次连续作业时间。 (3)高温作业场所附近应设置温度适宜的休息室,夏季野外露天作业宜搭建临时遮阳棚供员工休息。 (4)按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对高温作业场所进行定期监测。

热射病
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体温 高达40℃及以上,谵妄、昏迷等。
04
防暑降温措施
4.1 技术措施 4.2 保健措施 4.3 组织措施
4.1 防暑降温措施—技术措施
4.1.1 合理设计工艺流程 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是改善高温作业劳动条件的根本措施。热源的布置: (1)尽可能的布置在车间的外面; (2)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布置在天窗的下面; (3)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4)使工作地点易于采取降温措施,热源之间可设置隔离墙(板),使空气沿着隔离墙上升,经天窗排 除,以免扩散到整个车间。
05
中暑急救措施
5.1 先兆中暑 5.2 轻症中暑 5.3 重症中暑
5.1 中暑急救措施—先兆中暑 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并予以密切观察,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5.2 中暑急救措施—轻症中暑 ➢ 第一步 转移病人 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病人移至通风处、就地平卧、揭开衣扣、以利呼吸及散热。 ➢ 第二步 物理降温 冷水或稀释的酒精擦浴,或用冷水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患者颈部、腋窝或大腿根

高温工作的危害

高温工作的危害

高温工作的危害高温工作的危害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高温工作成为了很多行业的常态。

然而,高温工作不仅给员工带来了身体上的不适,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高温工作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 身体健康受损:高温环境会对人体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人体容易出现中暑、晕厥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中暑死亡。

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还可能引发高温性痉挛、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增加患病的风险。

2. 工作效率下降: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出现疲劳、精神不集中等问题。

这不仅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下降,还可能增加工作中的操作失误和事故风险。

3. 心理压力增加:高温环境会增加员工的心理压力。

长时间的高温工作可能导致员工易怒、情绪低落、焦虑等心理问题,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针对高温工作的危害,我们应采取以下有效应对措施:1. 高温环境下的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安排高温环境下的工作时间,避开高温时段,如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

同时,可考虑适当延长员工的工作间隔时间,以增加员工的休息和水分补给时间。

2. 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如安装空调、通风设备等,确保工作场所的温度在适宜范围内。

另外,为员工提供充足的饮用水和防晒用品,确保员工在高温环境下能够及时进行水分补充和皮肤保护。

3. 安全防护措施:为员工提供合适的防护装备,如防热服、帽子、护目镜等,减少高温环境对身体的直接伤害。

另外,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高温工作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4. 关注员工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员工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与高温工作相关的健康问题。

同时,建立健全的员工关怀机制,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员工应对高温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5. 加强监管和宣传教育:加强对高温工作的监管,确保企业落实各项安全防护措施。

同时,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对高温工作危害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高温作业三个基本类型

高温作业三个基本类型

高温作业三个基本类型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特殊作业,由于高温环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特殊性,对于高温作业有着特定的要求和标准。

根据不同的作业内容和目的,高温作业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分别是高温化工作业、高温焊接作业和高温工业炉作业。

高温化工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化学生产和加工过程。

这类作业一般涉及到高温反应器、高温反应槽和高温储罐等设备的操作以及高温液体的输送和调节。

高温化工作业要求操作员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熟悉化工过程和设备的操作,掌握高温作业的安全要求和应急措施。

在高温化工作业中,操作员需要注意防止化学物品的泄漏和扩散,避免高温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和烟雾对人员的伤害。

高温焊接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焊接操作。

焊接是一种通过高温将金属材料或其他工件连接在一起的工艺,常用于制造和维修工程中。

高温焊接作业要求焊工具备一定的焊接技术和操作经验,熟悉焊接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并且要掌握高温焊接的安全规范和操作流程。

在高温焊接过程中,焊工需要注意防止火花和飞溅物的飞散,避免自身和周围人员的烫伤和火灾事故。

高温工业炉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炉膛操作和炉内设备调控。

高温工业炉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和材料加工等行业,用于高温反应、炉膛烘烤和物料加热等工艺。

高温工业炉作业要求操作员了解炉膛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炉膛的操作程序和安全标准,并具备一定的化学和热力学知识。

在高温工业炉作业中,操作员需要控制炉膛的温度和气流,避免炉内物料的过热和燃烧不完全导致的安全事故。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类型,高温作业还可以涉及到其他领域,例如高温烘干作业、高温阻燃作业和高温表面处理作业等。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温作业,操作员必须遵循高温作业的标准和要求,保障自身的安全和作业的顺利进行。

此外,及时的高温作业培训和设备维护也是确保高温作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只有在操作者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高温作业才能更加安全高效地进行。

总之,高温作业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危险性的工作,需要操作者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常见高温作业的基本类型与危害

常见高温作业的基本类型与危害

常见高温作业的基本类型与危害在高气温或同时存在高湿度或热辐射的不良气象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劳动,通称为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可分为高温强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和夏季露天作业三个基本类型。

(一)高温作业的基本类型1.高温强辐射作业高温强辐射作业场所具有各种不同的热源,如:冶炼炉、加热炉、窑炉、锅炉、被加热的物体(铁水、钢水、钢锭)等,能通过传导、对流、辐射散热,使周围物体和空气温度升高;周围物体被加热后,又可成为二次热辐射源,且由于热辐射面扩大,使气温更高。

在这类作业环境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热,即对流热(被加热了的空气)和辐射热(热源及二次热源)。

对流热只作用于人的体表,但通过血液循环使全身加热。

辐射热除作用于人的体表外,还作用于深部组织,因而加热作用更快更强。

这类作业的气象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多较低,形成千热环境。

人在此环境下劳动时会大量出汗,如通风不良,则汗液难以蒸发,就可能因蒸发散热困难而发生蓄热和过热。

2.高温高湿作业高温高湿作业特点是气温、湿度均高,而辐射强度不大。

高湿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工艺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

人在此环境下劳动,即使气温不高,但由于蒸发散热困难,虽大量出汗也不能发挥有效的散热作用,易导致体内热蓄积或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从而发生中暑。

3.夏季露天作业夏季露天作业时同时受太阳辐射、地表和周围物体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

露天作业中的热辐射强度虽较高温车间为低,但其持续时间较长,且头颅常受到阳光直接照射,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此时如劳动强度过大,则人体极易因过度蓄热而中暑。

此外,夏天在田间作业时,因高大密植的农作物遮挡气流,常因无风而感到闷热不适,如不采取防暑措施,也易发生中暑。

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GBZ 2.2-2007)的规定,噪声的职业接触限值见《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二)常见的高温作业高温是影响范围很广的一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在许多生产劳动过程中都有接触机会,常见的产生高温危害作业有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轧钢作业,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作业,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作业,火力发电厂和轮船上的锅炉作业等高温强辐射作业;纺织、造纸工业的印染、缫丝、造纸等高温高湿作业以及农业、建筑、搬运等行业的夏季露天高温作业。

高温环境对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危害

高温环境对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危害

高温环境对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危害
一、高温作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高气温或同时存在高湿度或热辐射的不良气象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劳动,通称为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①高温强辐射作业:在这类作业环境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热,即对流热(被加热了的空气)和辐射热(热源及二次热源)。

人在此环境下劳动时会大量出汗,如通风不良,则汗液难于蒸发,就可能因蒸发散热困难而发生蓄热和过热;
②高温高湿作业:其气象特点是气温、湿度均高,而辐射强度不大。

人在此环境下劳动,即使气温不很高,但由于蒸发散热更为困难,故虽大量出汗也不能发挥有效的散热作用,易导致体内热蓄积或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从而发生中暑;
③夏季露天作业:其气象特点是高温和热辐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

露天作业中的热辐射强度虽较高温车间为低,但其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且头颅常受到阳光直接照射,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此时如劳动强度过大,则人体极易因过度蓄热而中暑。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温作业的三个基本类型

高温作业的三个基本类型

高温作业的三个基本类型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活动。

高温环境对人体健康和生产安全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高温作业时,需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来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根据高温作业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首先是高温户外作业。

高温户外作业是指在户外环境中进行的高温作业,如农田作业、交通运输等。

由于户外环境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温度较高且通风较好,因此工作人员容易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在高温户外作业中,工作人员常常需要进行重体力劳动,如农田开垦、道路施工等,因此容易出现中暑、体力透支等健康问题。

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高温户外作业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加强预防措施、适当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充足的饮水和防护物资等。

其次是高温室内作业。

高温室内作业是指在室内环境中进行的高温作业,如冶金工业、玻璃工艺等。

在高温室内作业中,由于工作场所的特殊性,温度较高且通风较差,工作人员容易受到高温环境的直接影响。

在高温室内作业中,工作人员常常需要接触高温设备、炉火等,因此容易出现烧伤、中暑等安全问题。

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在高温室内作业中应加强防护措施,如提供适当的劳保用品、设立安全警示标识、加强安全培训等。

最后是高温特殊作业。

高温特殊作业是指高温环境下的特殊工作,如消防救援、核电站运行等。

在高温特殊作业中,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工作人员需要面临更高的风险和挑战。

在高温特殊作业中,工作人员需要在极端的高温环境中进行工作,如火场的灭火、辐射源的保护等,因此需要具备较高的技能和专业知识。

为了保证高温特殊作业的安全与顺利进行,需要加强组织管理、提供必要的装备和防护措施、进行相关培训等。

综上所述,高温作业包括高温户外作业、高温室内作业和高温特殊作业三个基本类型。

每一种类型的高温作业都有其特殊性和难度,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来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只有做好防护措施和管理,才能有效地应对高温作业带来的风险,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与生产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高温作业的基本类型与危害
在高气温或同时存在高湿度或热辐射的不良气象条件下进
行的生产劳动,通称为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可分为高温强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和夏季露天作业三个基本类型。

(一)高温作业的基本类型
1.高温强辐射作业
高温强辐射作业场所具有各种不同的热源,如:冶炼炉、加热炉、窑炉、锅炉、被加热的物体(铁水、钢水、钢锭)等,能通过传导、对流、辐射散热,使周围物体和空气温度升高;周围物体被加热后,又可成为二次热辐射源,且由于热辐射面扩大,使气温更高。

在这类作业环境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热,即对流热(被加热了的空气)和辐射热(热源及二次热源)。

对流热只作用于人的体表,但通过血液循环使全身加热。

辐射热除作用于人的体表外,还作用于深部组织,因而加热作用更快更强。

这类作
业的气象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多较低,形成千热环境。

人在此环境下劳动时会大量出汗,如通风不良,则汗液难以蒸发,就可能因蒸发散热困难而发生蓄热和过热。

2.高温高湿作业
高温高湿作业特点是气温、湿度均高,而辐射强度不大。

高湿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工艺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

人在此环境下劳动,即使气温不高,但由于蒸发散热困难,虽大量出汗也不能发挥有效的散热作用,易导致体内热蓄积或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从而发生中暑。

3.夏季露天作业
夏季露天作业时同时受太阳辐射、地表和周围物体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

露天作业中的热辐射强度虽较高温车间为低,但其持续时间较长,且头颅常受到阳光直接照射,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此时如劳动强度过大,则人体极易因过度蓄热而中暑。

此外,夏天在田间作业时,因高大密植的农作物遮挡气流,常因无风而感到闷热不适,如不采取防暑措施,也易发生中暑。

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GBZ 2.2-2007)的规定,
噪声的职业接触限值见《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
(二)常见的高温作业
高温是影响范围很广的一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在许多生产劳动过程中都有接触机会,常见的产生高温危害作业有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轧钢作业,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作业,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作业,火力发电厂和轮船上的锅炉作业等高温强辐射作业;纺织、造纸工业的印染、缫丝、造纸等高温高湿作业以及农业、建筑、搬运等行业的夏季露天高温作业。

(三)高温作业的危害
高温可使作业人员感到热、头晕、心慌、烦、渴、无力、疲倦等不适感,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在:
1.体温调节障碍,由于体内蓄热,体温升高。

2.大量水盐丧失,可引起水盐代谢平衡紊乱,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失调。

3.心律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扩张及血管紧张度增加,加重心脏负担,血压下降。

但重体力劳动时,血压也可能增加。

4.消化道贫血,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液酸度减低,淀粉活性下降,胃肠蠕动减慢,造成消化不良和其他胃肠道疾病增加。

5.高温条件下若水盐供应不足可使尿浓缩,增加肾脏负担,有时可见到肾功能不全,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等。

6.神经系统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出现注意力和肌肉的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及反应速度的降低等。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职业病。

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

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体弱、肥胖、尚未产生热适应都易诱发中暑。

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将中暑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种类型。

1.热射病
热射病由于人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

其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热痉挛
褰热痉挛由于高温过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

其临床特点是骨骼肌突然痉挛并伴有收缩痛。

痉挛以腓肠肌等四肢肌肉和腹肌为多见。

痉挛发作多呈对称性,自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3.热衰竭
发病机制不明确,多数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
数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发病一般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