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医综合238分的复习心得(学长呕血推荐)

合集下载

中医综合复习经验谈.doc

中医综合复习经验谈.doc

中医综合复习经验谈我这里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医综合。

中医综合是由国家统一命题,考生报考学校所在地区组织阅卷,由国家来划定分数线。

07年开始屮医综合满分300分,覆盖六门学科,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和针灸,考查知识面广泛,是非分明,考生基木没有临场发挥的余地,全凭考询知识的积累与学握。

试题既考查你对同定知识的掌握,乂考查你对问题灵活运用的程度,复习起來难度大,还很费时间和梢力,我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要注意的儿点。

仁购买考试大纲。

按照大纲的要求复习。

2. 购买对你冇帮助的复习资料°这里我向大家推荐由北中医编写的《中医综合复习指导》和《屮医综合最后冲刺试题》。

虽然时间紧,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将课本通篇复习,当然这里的通篇复习是按照复习指导所列的要点对照课本进行复习。

3•不要偏废个別学科。

由于六门学科是大一、大二、大三时学习的,很多知识点都被大家忘记了,要知道一分之差就可以决定你的命运,千万要将每一分都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4. 按比例有重点地复习。

由于内科和方剂占分值较人,联系也很紧密,认真复习相当重要。

5. 大量做习题以增加实战经验。

复习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开始做题了,对待每一道题都应认真,要知苴然更知其所以然,将你做错的题加标记,考前再次复习一遍。

当你参加考试时,发现很多题见过其至做过你会更加B信,答题的效果也会更好。

6. 谨防盗版书。

购买复习资料时一定耍选正规出版社的止版帖,盗版书的错误很多,有可能使你将错误的答案带到考场上去。

上面罗罗嗦嗦说了那么多,概括起来其实就是积累与重复。

中医综合的内容多,因此, 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想考好这门课主耍是靠平吋的积累,而不能凭侥幸心理,口己主观进行取舍,这也就是“学到底”的意思。

我们在复习吋还会发现,书从头到尾看了儿遍,到头來脑子里还是空空如也。

这是正常现象,惟一的对策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重复的遍数多了,最后你会发现,英实考的并不是你的水平,而是你的熟练程度。

《中医药综合知识》课程个人总结感想

《中医药综合知识》课程个人总结感想

《中医药综合知识》课程个人总结感想摘要:一、引言二、课程概述三、课程收获四、个人反思五、结尾正文:作为一名中医药爱好者,我有幸参加了《中医药综合知识》课程的学习。

通过这门课程,我对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实践应用以及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以及感悟。

首先,课程概述部分让我对中医药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此之前,我对中医药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的药材、方剂和治疗方法上。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中医药的哲学基础、组方原则以及治疗疾病的思路。

这使得我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渴望继续深入挖掘这一宝藏。

其次,课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让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医药的魅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疗法,并进行了实际操作。

这不仅增强了我对中医药的信心,还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方面的确切疗效。

此外,课程中还介绍了许多传统中医药的文化内涵。

例如,中医养生、食疗、中医名著等,都让我为之震撼。

这使得我更加珍视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并为其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个人反思环节,我认为自己在课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方面,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在课后加强复习;另一方面,实践操作技能也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努力弥补这些不足,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我要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与陪伴,让我们共同度过了这段美好的学习时光。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一定能将中医药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通过《中医药综合知识》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医药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医学考研之中医综合的复习经验谈

医学考研之中医综合的复习经验谈

医学考研之中医综合的复习经验谈考医学研究生的朋友们准备的怎么样了?我相信勤劳的你们肯定已经看了不少书了,从图书馆的人数就可见一斑,对于各科的复习我们肯定也已经开始进行了,下面就是我的医学考研之中医综合的复习经验谈。

我去年临考试两个月开始复习,当然啦,没考上.不过,根据考试成绩,对于各科的复习有了一点点认识.英语没有词汇基础是不行的,政治不狂背也是白搭,专业课要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复习资料,这些都是废话,就不细说了.我主要谈谈对中医综合复习的看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一定要结合历年真题.把真题按五门课不同章节编排,这样就使得哪些内容是出题重点一目了然,而且可以发现,很多内容在历年考试中是重复出现的,有的重复率还很高,间隔二、三年甚至连续两年出同一道题的情况也是有的(有些题目几乎没有改动,这可能也是综合科目的特点),这样复习时就大可不必按照大纲来了(大纲是很吓人的,无所不包),可以选择重点章节细看,结合近三、四年的真题,琢磨一下大概的路数就行了。

而且从这些题目可以看出,很多都是面上的东西,没什么犄角旮旯,所以不必死钻(当然学校的专业课除外)。

因为都是客观题,所以五门课中,应该是中基、中诊好复习也好拿分,弄好了全答对也是可能的。

中药也比较好说,因为考的多是有特点的药及其有特点的功效,复习时也容易记。

方剂中考成分的题麻烦些,本身就不好背,再看到题目,肯定大头。

不过话说回来,这类题不算多,就是把它扔了又能怎样(也不可能一道也答不对吧),你难他也难,大家平等。

中内要是没有方剂组成掺活的话,问题也不大。

这一总结,你不考个一百分才怪。

我去年考了一百零三,因为复习时间短,又要顾着其他科,所以重要章节也没细看,当时只觉得好多都见过,如果复习时把它们砸实,分还可以再高的。

我工作快十年了,好多基础的东西用不上也就快忘光了,重新拾起来竟然还有感觉,我想对于未出校门儿和毕业不久的学弟学妹们来说,中综应该不在话下。

强调一句:一定要结合真题,尤其对那些现在开始着手复习的研友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一点小体会,有不妥之处,咱们一起探讨。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心得分享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心得分享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心得分享码页码页/总中医综合考研备考心得分享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医综合考研备考心得分享》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医综合是由国家统一命题考生报考学校所在地区组织阅卷由国家来划定分数线。

今天我整理了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的经验与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我这里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医综合...中医综合是由国家统一命题考生报考学校所在地区组织阅卷由国家来划定分数线。

今天我整理了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的经验与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我这里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医综合。

中医综合是由国家统一命题考生报考学校所在地区组织阅卷由国家来划定分数线。

07年开始中医综合满分300分,覆盖六门学科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和针灸考查知识面广泛是非分明考生基本没有临场发挥的余地全凭考前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试题既考查你对固定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你对问题灵活运用的程度复习起来难度大还很费时间和精力我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要注意的几点。

1.购买考试大纲。

按照大纲的要求复习。

2.购买对你有帮助的复习资料。

这里我向大家由北中医编写的《中医综合复习指导》和《中医综合最后冲刺试题》。

虽然时间紧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将课本通篇复习当然这里的通篇复习是按照复习指导所列的要点对照课本进行复习。

3.不要偏废个别学科。

由于六门学科是大一、大二、大三时学习的很多知识点都被大家忘记了要知道一分之差就可以决定你的命运千万要将每一分都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4.按比例有重点地复习。

由于内科和方剂占分值较大联系也很紧密认真复习相当重要。

5.大量做习题以增加实战经验。

复习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开始做题了对待每一道题都应认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你做错的题加标记考前再次复习一遍。

当你参加考试时发现很多题见过甚至做过你会更加自信答题的效果也会更好。

6.谨防盗版书。

购买复习资料时一定要选正规出版社的正版书盗版书的错误很多有可能使你将错误的答案带到考场上去。

上面罗罗嗦嗦说了那么多概括起来其实就是积累与重复。

中医医师 考试心得体会

中医医师 考试心得体会

中医医师考试心得体会作为一名中医医师,我曾经参加过中医医师考试。

在备考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对中医医师考试的一些总结和分享。

首先,要了解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中医医师考试是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实践能力、中医诊断疗法、中医药学等方面的考核。

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自己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通过查阅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了解考试科目的具体要求和考点分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

中医医师考试内容繁多,时间紧迫,需要事先制定一个详细的备考计划。

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时间,按照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做到有条不紊。

在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进行练习题和模拟考试的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第三,注重积累实践经验。

中医医师考试不仅要求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

在备考期间,要积极参与临床实习,多与师傅请教,亲手实践各种中医诊断和治疗技术。

通过实践的经验积累,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第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医医师考试注重考察综合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解析临床问题。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思考能力。

多进行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多进行团队合作和讨论,能够更好地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为考试做好准备。

最后,要保持积极心态,对待考试要从容应对。

中医医师考试是一项综合性的考试,考试内容广泛,难度较大。

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过分紧张和焦虑,要有信心地面对考试。

在考试中,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和分配,做到有始有终,不偏废偏重。

同时在考试过程中要注意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清思路,准确回答问题。

通过参加中医医师考试,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医师的职业要求和责任。

作为一名中医医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关于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复习

关于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复习

关于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复习(一)
关于综合笔试,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技巧或窍门可言,最好是基本功扎实一些,如果说有窍门,那就是反复地做题,然后你会发现,哎,这个题我见过好几次了,这就对了,因为出题是有点的,不是课本里的每一句话都会出题,看书面就太大了,作为考试来说,很浪费时间,但平时一定要多看,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发现,也不至于考试时毛脚。

首先看一下试卷的分数分配
第一单元:中医基础40分左右;中药40;方剂40;中诊30.
第二单元:西医内科50;西医诊断35;医学伦理15;传染病35;卫生法规15.
第三单元:中医内科80;针灸70.
第四单元:中医外科60;中医妇科50;中医儿科40.
这是2009年的,我个人来说是怕第二单元的,因为我的西医太差了,我也没有精力来重新学一遍,所以就更多的看了一,三,四单元,我是这么想的,假如这三个单元都能做100分,这就是300分了,按这两年的分数线(一直是降的),西医的蒙个六七十分也就差不多了。

中药零碎一点,最起码应该知道是哪一类的,有什么特殊作用,有什么特殊用法,特殊用量:1.辛温解表桂麻黄,苏芷荆防藁本羌,香薷辛夷苍耳姜。

麻黄---善于“遍彻皮毛”,为咳喘要药。

桂枝---善于“透达营卫”。

紫苏----风寒表证兼气滞要药。

生姜---“呕家圣药”。

荆芥---咽痛必用荆芥。

防风---“风中之润剂”。

香薷---“如冬月之用麻黄”
2.辛凉解表十一味,薄荷牛蒡菊蝉蜕,桑叶浮萍蔓荆豉,柴胡葛根升麻配。

薄荷---风热表证要药。

柴胡---少阳证之要药。

葛根---表证兼项背疆痛之要药。

(待续)。

中医综合,你需要系统的考研复习方法

中医综合,你需要系统的考研复习方法

中医综合,你需要系统的考研复习方法摘要:中医综合是由国家统一命题,覆盖6个科目,包括中基、中诊、中*、方剂、中内和针灸。

相比理科一类的考研复习,中医综合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主要是需要大家记忆,考题是非分明,基本上不会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临场发挥的余地。

所以中医综合的复习,要求大家能够熟练记忆教材上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并且还要做到灵活运用。

所以?中医综合的复习,难度是比较大的。

当然,复习也是有一定技巧*的工作。

那么,中医综合有哪些大家值得学习的技巧呢,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简要总结:一、要有一定的标准中医综合的复习,大家一定不能盲目进行,因为它的知识体系复杂,知识点较多,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复习计划,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复习不够全面。

这里小编建议大家拿到考试大纲,按照大纲上的要求来规划自己的复习。

二、合理选择资料中医综合考研复习,是离不开一些相关资料的。

这里的资料主要包括,大家上课的笔记、老师讲课的课件、教材以及参考书。

购买参考书时,注意买正版书,如果买到盗版书,里面往往会有许多小错误,有时候一些小错误就可能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局面。

三、有比例有重点地复习考试要考的6门课程,都是大家在大一、大二、大三学的了,有些课程学得早,很多知识点也许不少同学已经遗忘,所以大家复习的时候,也要学会有重点地进行,首先将自己遗忘程度比较高的内容拿来复习。

同时,6门课程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各不相同,其中内科和方剂占的比重较大,它们之间的联系也紧密,所以大家复习由于不妨在这两科上面多花一些时间。

四、注重练习中医综合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如果只是一味地背诵,那么记忆可能会很快模糊,所以大家平时在复习中,还要注意经常记忆与联系的结合。

适度的练习除了可以更有效地加深大家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还能在练习过程中帮大家找出复习得比较薄弱的地方或者还不太会的地方。

所以练习是大家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的一个好方法。

当然,在练习中大家肯定会遇到一些自己做错的题或者不太会的题,这就需要各位对这些题目进行总结,并且对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进行二次复习,直至彻底掌握为止。

复习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心得体会

复习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心得体会

复习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心得体会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是对中药学专业人员综合能力的一次综合考核,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中药学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备考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和体会。

首先,全面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是基础。

中药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在备考过程中,我通过查阅教材和中药学相关的专业书籍,全面系统地学习了中药学的概念、基础理论、药材鉴定、药物制剂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深入学习,我理清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网络,为后续的巩固和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获得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在备考过程中,我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药材的实地考察和药物的制剂操作实验。

通过实践操作,我加深了对中药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多做题进行巩固和提高。

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选择题和应用题,做题可以巩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备考过程中,我参考了历年的真题和模拟题,并结合教材和笔记进行练习。

通过不断做题,我熟悉了考试的题型和出题的思路,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我也将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改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

第四,进行综合复习和串讲。

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内容繁多,概念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都不可忽视。

为了能够全面掌握和熟悉考试内容,我进行了综合复习和串讲。

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也通过与同学或同事的交流和讨论,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补充和弥补。

最后,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

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是一项对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检验,其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或者是自己学得不够扎实的知识点。

在备考过程中,我保持了积极的态度和韧劲,克服考试中的困难并继续坚持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看真题是效率最高的方法要说2014中医综合的复习,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往年的真题。

今年考试时我发现起码有一半的考题都似曾相识,可惜当时不注重背答案,做起来还是很茫然。

因此诸位学弟学妹要注意了,咱们中医综合的考试重题率是很高的,或者即使不是原题重现,考的知识点还是差不多的。

因此那种希望从头到尾把课本看的很熟,来一个我打一个,来两个我打一双,这种方法,当然不是不对,但是太累了,效率不高。

你在这一科上花的时间太多,势必会对别的科造成影响。

做真题就相当于有老师在给你划重点。

因为咱们复习,课本往那一摞,觉得好多啊,但其实他要命题,基本上还是有限的那几个地方。

因为一是这些地方重要,二是这些地方好命题。

因此先把真题上涉及的知识点都掌握了,考试就有底了。

怎么做真题呢?首先弄一本口碑好的真题,因为现在市面上的很多真题答案错误百出,会给我们造成很多困扰。

我没法给出建议哪一本比较好,因为今年我所做的,以及我同学做的、从网上下的真题,错误都挺多。

勉强说来240分的真题部分错误相对少一点,但它的预测题错误很多。

真题有错误不要紧,因为最终你还是要通过这个真题去找书上的知识点、去掌握它。

从这个意义上讲,买一本错误百出的真题也未必是坏事,因为这可以督促你积极对照课本找答案,所以不必在真题质量上太过纠结。

不仅要掌握这个知识点本身,还要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相类似的知识点。

比如中基某一年考到五行配属五脏的问题,问肝为什么属木。

看到这个题,就应该想到把心脾肺肾都看了。

结果过了两年脾和肾也考了。

这就是相类似的知识点。

又比如考某舌象是什么病,下面四个选项。

做题时不仅要把正确选项记住,还要掌握其他三个选项中的病,各自的舌象是什么。

如此一来,照这种方法做真题,凡是真题上涉及的知识,都能掌握了,就很厉害了,因为这个信息量已经很大了。

尤其是有的同学一看真题,其中涉及到经典(主要是内经)的原文,觉得很恐怖,怎么考研的范围这么广啊,内经原文都考。

但一年一年看下来,发现考来考去就那么几句。

最经典的例子:1、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等等五句2、是故多食酸,则筋急而爪枯……等等五句3、太阳之脉,其终者……等等六句。

考过n多n多次。

今年考了个“久行伤筋”,保不齐明年就考“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视伤血”。

这些都是可以联想到的。

所以把真题掌握好很重要。

另外在复习真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错过的题要反复做。

我和我的同学都有这个经验,发现当时怎么错的,过一阵子再做,错的一摸一样,那当时那一遍就相当于白做了,因为说明那个知识点还是没有掌握。

我们的整个复习过程,就是发现自己哪里不足,然后掌握它。

如果当时做错的现在还错,那当时就相当于做了无用功了。

要是能将真题以及涉及的知识点都掌握,我觉得60%的分数拿到没有问题。

不过还要注意,中基、中诊重题率相对较高,中药、方剂、中内重题率就低了,因为这几科内容很多,命题点很多,但大致方向是一致的。

比如方剂喜欢考功用,今天考这个方子的,明天就考那个方子的。

做真题就是要从真题中把握命题规律。

当然了,真题全部掌握不代表万事大吉,每年都有新题,上面也说过,只能保证60%的分数。

但是真题熟练掌握的,很容易就能把握命题方向,真要看起课本来也能抓住重点。

事实上,真有决心和毅力将真题熟练掌握的,通常复习的都比较好。

P.S.每年考试情况可能不一样,今年真题的重题多,明年就不一定了。

但最关键的还是通过真题抓重点。

二、具体每科的复习经验至于每一科具体而言如何复习,我的建议是:先抓重点,再看其余。

中医综合一共考六本书: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针灸我当时用的就是老牛耕地的办法,每本书都从头到尾的看。

现在看看,吃力不讨好,费时间效率低,看过的很难记住,而且严重影响了英语和政治的复习。

如果再让我复习一遍的话,我会采取抓重点的方法,即每本书先把重点的地方看全看好了,这就抓住了考试的重点,对于考试就有底了。

这相当于有了骨骼。

有余力的,再往上面填血肉。

(一)中基这本书我的感觉是做真题很重要。

基本上每年都有很高的重题率。

它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真题上都有。

这科我没啥好的经验,所以就不多说了。

(二)中诊上篇,舌诊、脉诊每年必考。

这两部分必须看熟。

脉诊——先背过后面那个表格,即7版教材118页那个表格。

每种脉的脉象、主病,以及浮脉类有哪些,沉脉类有哪些等等,都要记清楚。

但是死记硬背容易忘。

不好理解的需要借助前面的讲解。

比如促、结、代脉。

这个表格背过了就有底了,再看其他的。

主要有:1、脉象的胃、神、根各自的含义,就一句话,很容易记住。

2、《脉经》《难经》《景岳全书》《医宗金鉴》中寸关尺各自代表什么,有一年考了《难经》中右寸主肺与大肠。

3、120页相兼脉主病。

4、121页各种真脏脉,这个虽然临床上n多年都碰不上但是考研特别喜欢考。

十怪脉、七绝脉(这两个名词书上没有,看真题解析),各自的脉形、意义。

书上没有的知识点可以看真题的解析,一般的真题书上都有。

5、妇人脉与小儿脉。

内容都很少,看一遍就差不多能记住了。

看完了这些脉诊就差不多了,不放心就再从头看一遍,看到有什么觉得可以命题的点就记一下。

但这些重点要记住。

舌诊——这部分是看起来最晕的,没别的办法就是要好好看。

看的时候最好抄下来,左边是舌象,右边是意义,要抄的很细,比如淡白舌,不仅要抄书上的临床意义一条。

下面的淡白光莹、淡白湿润等,也都要各列一条。

然后就是看着左边想右边,看着右边想左边,直到看熟为止。

整本中诊最难复习的部分在舌诊,所以这部分要花时间。

上篇诊法除了舌脉外其他部分的命题点也都很多,看真题就差不多有个脉络了。

中篇的辨证,当时我们学的时候,老师有很好的笔记,我是照着老师的笔记复习的。

其余没什么好的经验,就不多说了。

不过我感觉,这一部分对于以后中内的复习很有好处,所以推荐大家背目录,尤其是脏腑辨证那一块,把每个脏腑的证型都记住,整个中医复习的框架就有了。

(三)中药中药实在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活儿,因为它不但内容多而且考得细,因此常看课本是正道。

而且很麻烦的是,中药是前五科中真题的重题率最低的。

至于要应对考试,我有以下建议,那就是“七步走”。

第一步,把每味考纲上规定的药的功效一条背过,滚瓜烂熟。

这是整个中药复习中最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做好了中药复习一半的任务就完成了。

最好先背目录,哪一位药属于哪一类,这样会省一些事。

第二步,根据考纲,背相关药的来源。

背的时候看着目录,把要背的药标记出来,然后看着药名,想药的形态,它的用药部位是什么。

一般背部位就够了,至于植物所属的科属,很多年前年考过一次,再没考过,可以先放一放。

着重要鉴别的是根和根茎、种子和果实。

比如女贞子是果实、地肤子是果实、马钱子是种子,等等。

其实来源历年考的就少,但考纲上既然规定了还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来源并不难记,如果学过中药鉴定学就更easy了。

基本上看过一遍,把不好记的、容易混淆的抄下来,再看一遍,就差不多了。

第三步,背药性。

这个个人情况不同,量力而为。

要说明的是药性这东西每年最多一道题,而且常常是有中医基础的人都能做对的,所以在药性上花的时间要慎重。

四气的话喜欢考特殊的,比如川楝子在大队辛温行气中唯独属寒。

归经的话似乎(只是似乎哈)喜欢考理气药。

另外也喜欢考这样的:某一大类药有特殊的归经。

比如补血药多归心肝经。

第四步,背应用。

应用的内容非常庞杂,看起来无从下手。

但仔细看看命题,其实他的命题点有规律可循。

因此我有如下建议:第一遍看应用的时候,拿着红笔划重点。

画什么重点呢?1、特殊应用。

有了第一步的基础,背应用应该不难,要拿着功效对照下面所列的应用,一般都很好理解。

而且每种应用后都会出代表方,可以凭此代表方加深记忆,又可以兼复习方剂。

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特殊的应用,比如金银花治痢疾,苍术治目盲,考试最喜欢考这个,中规中矩的反而考得少。

2、特殊话语比如,“……之要药”“不论寒热皆可配用”“善于……”,以及一些特殊评价,如“血中之气药,气中之血药”,这些通常都是一味药区别于大队同类药的特殊之处,相当于它们的个性,要十分注意。

这样画完重点之后,平均每味药都有一两句话,后来再看的时候就要着重看这些。

第五步,背用法用量。

用量的话喜欢考贵重药、有毒药、芳香药、动物药等,总之是非常规药量的用药。

我看的时候就是把这些药都标出来,然后抄下来背。

抄下的大约占需要背的药(考纲上规定要背用法用量的)三分之一。

背的时候也不用死记硬背,背过在哪个区间就行了,比如麝香是0.03-0.1g,那就是在0.01-0.1之间。

蟾酥在0.015-0.03g,也是这个区间,但比麝香还少。

一般考试就考个大概,在哪个数量级上。

煎服方法哪些是重点也很清楚,不必多说。

第六步,使用注意。

重要啊,不多说了,该怎么办你懂的。

第七步,鉴别用药。

如果前面的功效应用都背好了,这个就不难,看一遍就够了。

这七步是针对各论来说的。

我的经验是按这七步走,即先背所有的来源、再背所有的药性、等等类推,而且最好看着目录背。

而非看一味药,就把它的来源、药性之类的全都背了。

这样一是容易晕,二是容易漏。

但不同人方法不同,我仅仅是个人感觉。

对于基础不牢且时间充足的同学,还是先把课本从头到尾大体看一遍,再按照这七步走比较稳妥。

否则没有基础一上手就开始背,要记住比较困难。

各论部分真题的重题率是比较低的,因为知识点太多了。

但总论部分就要借助真题了,而且真题重题率很高。

因为它的命题点就那些。

不多说了,对着真题找重点就行了。

其实学习中药就像认识一个一个的人,他们的名字长相性格脾气、适合干什么事有什么活儿可以让他们干,以及各自还有的特性,等等。

每位药都是完整有个性的,等着你去了解去熟悉,每多看一点,就对每个人有更完整的了解。

而非所有的知识点都是孤立的,很枯燥的等着你去记忆。

就好比徐大椿《医学源流论》里“用药如用兵”的比喻,作为医生要调兵遣将,当然要对手下的士兵有所了解。

带着这样的心态看中药,可能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吧。

四)方剂复习方剂的时候我很痛苦,因为一翻开课本,好多内容啊,这也觉得应该看,那也觉得应该看,最后弄得头晕脑胀,啥都不想看了,就把书扔了。

过一阵子翻翻真题,又看看课本,才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

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方剂的命题规律太明显了,看课本时看那几个地方就够了。

哪几个地方呢?一、组成+用法二、功用三、主治这三个地方的内容,可占到命题的80%以上。

至于有的时候还会考到某方中某味药配伍的意义。

我当初就是被真题中的这种题吓到,以为方解全部要看,结果看的晕头转向,还什么都记不住。

后来发现,这种题考的并不多,而且即便看了,也未必有效果。

因为一是不同教材说法都不一样,有的我看过了,一样做不对。

二是出题人一般水平是比较高的,不会出争议性很大的,凭借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做对的。

三是有一定重题率。

所以看方解这一部分可以放一放,把上面所提到的三个地方先掌握,再来看这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