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兄友弟恭
三字经《三字经》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教案

吉化三中校本教案课题《三字经》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其中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本节课以将人与人相处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十各优良品德教授给学生为宗旨,力图使其在得到教育后能够身体力行地将此优良传统发扬。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懂得十义,学会十义,发扬十义。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地记住十义的概念以及发扬十义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一堂课讲了“五常”,提问学生:是哪“五常”?(仁义礼智信)由此引入“义”的概念。
今天的课程是对“仁义礼智信” 中“义”的一个分解教授。
本节里古人提出的“十义”,这是处理各种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今日这些准则仍是维持社会安宁、推动社会发展的保证。
二、进入新课1、领读:《三字经》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2、引入课题——五伦十义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古代,现代是团长与兵的关系),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最基本的关系。
五伦之中每一伦都是一体两面,五对十面就是十义,也就是十条义理的意思。
(太极的渊源)概括来讲,十义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妇随,兄友,弟恭,朋谊,有信,君敬,臣忠。
先从第一句讲起。
(1)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
A:.“父子”字面意思理解为父亲和儿子,延伸的意思即是父母子女,也就是家庭关系,父子一体为一太极,占一个恩字,父要念子之恩,子女是祖先的遗德,是自己的分身,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同样,子女要感父母之恩,父母有养育之恩,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的再造。
父子双方都能知恩报恩,就是父慈子孝,这是自然的。
(插入母亲救婴儿的故事,震撼学生;插入动物界爱子女、子女反哺的小故事,丰富学生自然知识。
弟子规5

第六课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出则弟”。
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
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言行举止。
“弟”应该读成“悌”,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
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道”就是哥哥跟弟弟相处的道理。
“兄道友”,“友”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弟道恭”,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姊妹,要互相的尊重。
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体的,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
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兄弟睦,孝在中”。
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
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
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这就是不孝了。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财物轻。
怨何生”。
弟子在家里从小就要建立一个观念:看轻钱财。
当然财物很重要,要勤俭,如果将钱财看得非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就要面对财产的纷争,彼此的怨恨就会从此产生。
很多的纷争都是由于钱财太多所引起的,所以能轻财物,把多余的财、物分散与人,不仅减少许多的怨恨,而且也会非常快乐。
中国传统的社会,一旦父母百年之后(就是往生之后),往往为了争田产,兄弟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处,可以说是反目成仇。
如果父母当时晓得留下财产会起了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言语忍,忿自泯”。
说话要忍让、柔和,怒气自然就消失了。
人与人在谈吐中,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
如果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因此产生很多误会,就会愤怒。
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教案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教案【教学内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教材分析】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教学目标】1.理解两句话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两句话。
2. 看故事、听故事,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教学难点】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丧尽礼祭要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谁来背背上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
二、看一看,说一说,体会情感。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自由读,指名读。
(出示课件视频弟子规选段)(二)出示课件播放《孔融让梨》的故事。
让学生思考:1、“兄道友,弟道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2、哥哥为什么要让孔融先拿?3、那孔融为什么要拿最小的呢?他为什么要把大的让给哥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融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哥哥怎样?4、那爸爸说弟弟比他小的时候,他说了什么?从这可以看出孔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弟弟怎样?小组内讨论以上问题,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并评价、小结孔融作为哥哥很友善,作为弟弟很尊重哥哥,这就是——“兄道友,弟道恭”(三)学习“兄弟睦,孝在中”1、同学们看这些是什么?老师带来了一根筷子,像不像一支箭,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折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它折断,如果是一把呢?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个关于折箭的故事。
2、教师出示课件,找学生朗读《兄弟折箭》的故事。
3、从故事中你知道了母亲为什么吃不下饭呢?经过折箭这件事,后来这些兄弟有没有团结和睦呢?看着和睦相处的几个弟兄,这时如果你是母亲你心情怎样?会觉得这几个儿子怎样?小组讨论评价教师小结:兄弟之间和睦就是孝顺的一种表现呀。
这就是——“兄弟睦,孝在中”。
我们再看《兄弟折箭》这个故事,几个兄弟因为什么差点打起来呀?得到那只鹿有什么好处呢?如果他们不去争那只鹿还会打起来吗?(学生思考讨论、分析问题)教师小结:三、诵读、翻译、理解(举例)1、下面我们把学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
兄友弟恭—长幼有序

相处中兄弟有过失怎么办?
• • • • • 信而后谏 明-世恩夜待 逸则淫,淫则忘善。 知耻近乎勇—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 德未修,感未至。行有不得,返求诸己。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如何四海之内皆兄弟, 祖国处处有亲人?
•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 通。--《孝经》 •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论语》 • 兄友则弟恭;财物轻,言语忍,长者先幼 者后,。。。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 如事兄。--《弟子规》
兄友弟恭兄道友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鹁鸽呼雏乌鸦反哺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第三伦
• 兄弟关系 • 兄友弟恭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偈
兄弟连枝各自荣 一回相见一回老 兄弟同居忍便安 眼前生子又兄弟
曰
些些言语莫伤情 能得几时为弟兄 莫因毫末起争端 留与儿孙做样看
推位让国的故事
太王(太姜) 1. 泰 伯 2.仲 雍
3.季曆(太任)
昌(太姒)
論 語: 泰伯第八
子曰: 泰伯,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 让, 民无得而称焉.
让出什么? 孝 道 悌 道 忠: 忠于天下人民鸽呼雏 乌鸦反哺
鹿见草而鸣其群 蜂见花而聚其众
马不欺母
羊羔跪乳
蜘蛛网罗以为食 蝼蚁塞穴而闭水 鸡非晓而不鸣 燕非舍而不住
孝悌传家久
• 周朝八百载,泰伯三以天下让。 • 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 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唐-李绩焚须:李绩在官,为姐煮粥,火焚 其须,不用妾仆。 • 见贤思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兄弟姊妹,手足骨肉, 痛痒相关,休戚与共。
教案-1年级-02学期:兄友弟恭

1年级-01学期兄友弟恭教学目标1.知道兄友弟恭的含义。
2.理解兄友弟恭对家庭和睦的作用。
3.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兄友弟恭。
教学重点理解兄友弟恭对家庭和睦的作用。
教学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其中的故事可以通过卡通片的方式呈现。
教学过程环节一:初学感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个很重要的传统美德——兄友弟恭。
板书:兄友弟恭友是友爱,恭是恭敬,那么你能猜猜兄友弟恭是什么意思吗?明确:兄长要爱护弟弟,弟弟要敬重兄长。
这里的兄弟之间也是泛指的兄弟姐妹之间。
可是为什么哥哥姐姐要爱护弟弟妹妹,弟弟妹妹要敬重哥哥姐姐呢?如果哥哥姐姐不爱护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不敬重哥哥姐姐会怎样呢?学生交流明确:兄友弟恭能够减少矛盾,让兄弟姐妹之间感情更加亲密,让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更和睦,孩子们都和睦亲密,做父母的也会感到欣慰,这也是孝顺父母的体现。
在《弟子规》这本书里就提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板书:兄友弟恭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兄长要爱护弟弟,弟弟要敬重兄长。
兄弟之间的关系和睦,就是孝道的体现。
讲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学生齐读。
我们一起通过小故事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呢?环节二:巩固深化教师讲解或者播放视频《孔融让梨》的故事,学生倾听或观看。
孔融让梨孔融是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子孙,鲁国人,生于东汉末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故事听完了,请你想一想,孔融为什么拿了最小的梨呢?明确:因为他心里有哥哥和弟弟,碰到好吃的,想着与哥哥和弟弟们一起分享,而不是自己独吞,他尊敬年长的哥哥,所以把大梨给哥哥吃,他又很爱护他的弟弟,所以把大梨也给了弟弟。
国学启蒙弟子规(兄道友)精品国学教案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教学目标:1、学习“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理解文意,争取当堂背诵。
2、从故事中受到启发,产生感想,明白兄弟相处之道。
3、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控制情绪,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技巧。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原文,理解文意,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控制情绪,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技巧。
教学准备:收集相关故事。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兄弟叫赵孝和赵礼,他们非常友爱。
有一年城里闹饥荒,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恳求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他的身体又很瘦,不好吃的。
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
他弟弟赵礼就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
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让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兄弟相处之道。
二、反复诵读,理解文意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2、学生自由练习读3、指名读4、借助学习资料和工具书,小组合作,探究文意5、教师提问,检验学习成果(1)兄弟姐妹应该要如何相处?你能用原文中的字说一说吗?(引导学生扣住“友”“恭”来理解。
)(2)“兄弟睦,孝在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3)“怨”“忿”“泯”各是什么意思?(4)如何才能使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不起纷争呢?你能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引导学生扣住“财物轻、言语忍”来理解。
)6、教师小结,归纳文意:哥哥姐姐应当要友爱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则要尊敬哥哥姐姐,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父母内心就会感到宽慰,这样也是对父母的孝顺。
兄弟姐妹如果彼此将财物看轻,那么就会减少很多冲突,不会生出怨恨。
弟子规16兄道友弟道恭教案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非常讨人喜欢。
4、我们小朋友做为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应该怎么做呢?(哥哥、姐姐应该友爱、帮助、协助、和顺弟弟、妹妹;那么弟弟、妹妹应该对哥哥、姐姐恭敬有礼貌。)
四、巩固练习
俗话说“四海皆兄弟”。我们应该把所有的人都当做兄弟姐妹。古人讲过“爱的感觉,是温暖;是正直;爱的心地是无私;爱的行为,是成全。”
可能你们也听说过,新加坡有一个许哲女士,她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凡是可怜的人都尽量帮助.护持。前几年她106岁时,一位记者采访她:“您为什么对所有的人都这么好
思考:1、司马光在伺奉兄长的时候就像侍奉谁一样啊?(像父亲,体现了弟弟对哥哥的恭敬,像对待父亲一样。)
2、司马光对哥哥的饮食是如何照顾的?(哥哥年龄大,体质羸弱,消化不佳,需要少餐多顿,进餐后司马光总是关切的问哥哥是否还学要再吃点东西。对哥哥的恭敬体现在了细微之处。)
3、司马光在换季的时候是如何关照哥哥的呢?(总是关切的问哥哥是否需要加衣服,日日嘘寒问暖,真真正正的做到了“弟道恭”!)
2.引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是同气连枝,血浓于水,兄弟很有可能是陪伴我们一生走过最长路的亲人。法昭禅师曾经写了一首描述兄弟情义的词,叫:“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会老,能的几时为兄弟。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坐样看。”
兄友弟恭——精选推荐

兄友弟恭
兄友弟恭
拼音 xiōng yǒu dì gōng
简拼
xydg
近义词 兄弟怡怡
反义词
兄弟阋墙
感情色彩 褒义词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解释 哥哥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哥哥恭敬。形容兄弟间互爱互敬。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使布立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关系
例子 萧红《呼兰河传》第四章:“家风是干净利落,为谨慎,兄友弟恭,父慈子爱。”
英文翻译 show love and respect as good brothers should
产生年代 古代
常用程度 一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兄友弟恭
计划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背诵一则,了解手足情深。
过程与方法:学习并背诵常棣全文,学会背诵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兄弟情深的朴素情感,学会在生活中兄弟之间互相关爱,各尽其责。
教学流程:
导入:由“亲亲为大”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一切爱的源头。
就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和回报父母。
孝是善事父母,而悌是善事兄长。
《常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
2.背诵“第一则”(5分钟)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1)【注释】
⑴风化:指教育感化。
⑵傲:傲慢,轻慢。
⑶陵:以下侮上。
⑷戮(lu):杀。
摄:通“慑”,使之害怕。
译:教育感化这件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行影响的。
所以父不慈就子不孝,兄不友爱就弟不恭敬,夫不仁义就妇不温顺了。
至于父虽慈而子要叛逆,兄虽友爱而弟要傲慢,夫虽仁义而妇要欺侮,那就是天生的凶恶之人,要用刑罚杀戮来使他畏惧,而不是用训诲诱导能改变的了。
赏析: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建立良好的道德关系,每个人都应从自己做起。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强调:
3.诵读“第二则”(5分钟) ,理解文章。
孝弟者,仁之祖也。
忠信者,交之庆也。
内不考孝弟,外不正忠信,泽其四经而诵学者,是亡其身者也。
译文:孝悌是仁的根本,忠信是交往的凭借。
在家不思考孝悌,出门不正行忠信,离开这四条原则而空谈学问,是会自亡其身的。
强调重点词:弟,通“悌”,敬爱兄长。
祖,根本。
交,交往。
度,尺度,这里是指依托、凭借。
考,考察,考校。
正,端正。
泽,通“释”。
放弃,离开。
四经,指孝、梯、忠、信。
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学翻译文章。
教师巡回指导。
思考并讨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践行孝悌忠信。
5.学生直到背诵“一则”
板书设计:
兄友弟恭敬
教育感化,从自己做起
践行孝悌忠信
课堂检测:熟练背诵1则
布置作业:作为家中的哥或姐,你将如何对待你的弟弟或妹妹?反之呢?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