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病害循环

合集下载

病害循环-精品文档

病害循环-精品文档

病害循环的原理
侵染源
01
病害循环的开始通常是病原菌通过某种途径(如气流、水等)
侵入寄主植物体内,并在其中繁殖和扩展。
传播途径
02
病原菌可以通过气流、昆虫、水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物上,形
成新的侵染源。
流行条件
03
病害循环的流行条件包括适宜的气候、土壤环境以及植物的品
种和生育期等因素。
病害循环的影响
01
使用生物农药
通过释放天敌昆虫、捕食性螨等控制病原菌 繁殖和传播。
采用生物农药进行病害防治,如井冈霉素、 春雷霉素等。
增强作物抗病性
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 统
通过诱导作物产生抗病性,提高作物对病害 的抵抗力。
保持生态平衡,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 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05
病害循环的研究展望
病害循环的分子机制
04
病害循环的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病害具有较高抵抗力的作物品种, 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作 物的抗病能力。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实施轮作制度,减少病原菌的 积累和繁殖。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 殖。
化学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
传统育种方法
通过选择具有抗病性的植物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具有抗病性状的新品种。
分子育种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将具有抗病性状的相关基因导入其他植物品种中 ,培育具有抗病性状的新品种。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初始期
病原物接触寄主
病害循环开始于病原物与寄主 的接触,这种接触可能是偶然 的,也可能是由于环境条件的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一、名词解释1 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初次侵染是指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再次侵染是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纳的寄主植物,称作再次侵染。

3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是病原物渡过寄主的休眠期和不良环境条件而后引起下一生长季节的初次浸染。

4 土壤寄居菌:是在土壤中随病株残体生存的病原物,当病残体腐败分解后它们即不能单独地在土壤中存活。

多数强寄生的真菌、细菌属于这一类,如各种果树叶斑病菌、蔬菜软腐病菌等。

5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适应性强,可独立地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能繁殖,如腐霉属、丝核菌属和镰孢霉属真菌等,均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常引起多种作物的幼苗死亡和植株萎蔫等症状。

6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7 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8 系统侵染性病害:水果采收后在贮运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而引起水果腐败与品质下降的都称为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的种类常以病原菌感染后在植株上所表现的症状来区分,有干腐、软腐、各种变色斑、组织肿大或坏死、器官破坏或表面粗糙等等。

二、问答及论述题1 病害循环与病原物生活史的关系?答:病害循环不同于病原物的生活史。

生活史是以病原物为对象阐述病原物的生长繁殖和休眠过程;而病害循环主要是以特定寄主与病原物的组合为对象,阐述病害的发生发展和延续,包括病原物与寄主的接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表现症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殖、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生活史相同的病原物,它们所引起病害的病害循环可以完全不同。

如各种黑粉菌的生活史基本是相似的,但是各种黑粉病的病害循环并不相同。

例如,小麦散黑穗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胚中越冬,所以带菌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而小麦腥黑粉病菌以冬孢子附着在小麦种子表面越冬,或随菌瘿落入土中或肥料中越冬,故其初侵染来源还包括土壤或堆肥中的冬孢子。

植物病理学 第9章 病害循环 图文

植物病理学 第9章 病害循环 图文

第九章 病害循环(侵染循环)
概念:
➢侵染循环(Disease cycle):从上一生长季 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 过程。
➢不同于病害的生活史; ➢不同于侵染过程(病程); ➢了解病害循环的目的:选择最薄弱的环节
进行治理,切断病害的循环
第一节 初侵染和再侵染
• 概念 初侵染 (一次) 再侵染(多次)
➢多循环病害(polycylic disease): 病害在 生长季节中有多次侵染,如马铃薯晚疫病 、稻瘟病、禾谷类锈病;
➢单循环病害 (monocyclic disease): 有些 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没有 再侵染。如小麦散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 等
第二节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田间病株 ➢种子、苗木和其他无性繁殖材料 ➢土壤(土壤寄居菌和土壤习居菌) ➢病株残体 ➢肥料
第三节 病原物的传播
➢气流传播(许多真菌病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传播(细菌和一些真菌病害) ➢生物介体(昆虫、线虫、真菌等传病毒) ➢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 ➢人为因素传播
几类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西瓜和棉花的枯萎病:土传病害 • 小麦的腥黑穗病:种传病害(局部侵入,
系统侵染的病害) • 植物的白粉病:气流和雨水传病害 • 蔬菜根结线虫病:土传病害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的关系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的关系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的关系一、侵染过程1. 接触寄主:病原物首先需要接触并附着在寄主植物的表面,这通常需要有一定的物理或化学刺激。

例如,病原菌的孢子或菌丝可能会被风、雨、露水、昆虫等携带并传播到寄主植物上。

2. 侵入寄主:在接触寄主后,病原物会通过各种方式侵入寄主体内。

这可能包括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通过自然孔口(如气孔、水孔等)进入,或是利用昆虫等传播媒介进入。

病原物的侵入通常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例如湿度、温度、光照等。

3. 在寄主体内的扩展:一旦进入寄主体内,病原物会开始繁殖并扩展。

这可能包括在寄主的细胞间或组织内扩展,破坏寄主的正常生理机能,以及与寄主争夺水分、养分等。

病原物的繁殖和扩展速度通常受到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光照等)的影响。

4. 产生繁殖体:在寄主体内,病原物会形成各种繁殖体,如分生孢子、菌丝等。

这些繁殖体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再次侵染寄主植物或在环境中繁殖,形成新的侵染源。

二、病害循环1. 初侵染:初侵染是指病原物第一次侵入寄主并繁殖的过程。

初侵染通常发生在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和侵入后,并在寄主体内产生可见的病症或症状。

初侵染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病原物的种类、数量、环境条件以及寄主的抗病性等。

2. 再侵染:再侵染是指病原物在寄主体上繁殖后,再次侵入寄主并继续繁殖的过程。

再侵染通常发生在初侵染后的数天到数周内,其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光照等)、病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寄主的抗病性等。

再侵染是导致病害流行和扩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病害流行:当病原物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同时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害会迅速扩展和流行。

这通常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如湿度、降雨、温度等)和社会因素(如农业操作、人口流动等)的配合。

病害流行的程度和速度取决于病原物的种类、数量、环境条件以及寄主的抗病性等。

4. 终末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原物的数量逐渐减少,寄主的抗病性也逐渐增强,病害逐渐减轻并趋于消失。

病害的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

病害的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

病株残体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残体中存活,或
者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
病残体上的病原物往往是土壤病原物的主要来源。
病原物的休眠体,一般先存活在病残体上,当残体腐烂和分解后,再 散落在土壤中。
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真菌:以孢子随气流和雨水传播; 细菌:多数由雨水和昆虫传播; 病毒:主要由生物介体、人为因素传播; 寄生性种子植物:种子可由鸟类、气流传播。
谢 谢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田间病株
多年生植物根、茎部:如苹果和梨的轮纹病、腐 烂病、病毒病以及枣疯病等。 田间杂草 :多种病毒病和细菌病 带病寄主:保护地内的寄主(黄瓜霜霉菌 )、自 生麦苗 、转主寄主等。
繁殖材料
种子: 种子之间:如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子; 种子表面:烟草花叶病毒污染番茄、辣椒种子。
种子内:豆科植物的病毒病
一系列病变
寄主表现症状 病原开始传播
病程是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环节,既是 病原物侵染致病的过程,又是寄主发生病变而受 害或同时发生种种抵抗反应的过程。
目录
1
侵入前期(接触期)
2
侵入期
3
潜育期
4
发病期
侵入前期(接触期)
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到达能受到寄主外渗物 质影响的根围、叶围,即到达侵入部位形成各种 侵入结构的一段时期. 此期是病原物侵染过程的薄弱环节,防治的有利 阶段。
病害的侵染循环

城市绿化病害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城市绿化病害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城市绿化病害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1. 侵染过程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就是侵染过程,可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

(1)接触期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到达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开始,到病原物向侵入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人机构为止,称为接触期。

在接触期病原物除了直接受到寄主的影响外,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植物表面渗出的化学物质、植物表面微生物群落拮抗或刺激作用等。

这一时期是病原物侵染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是防止病原物侵染的有利阶段。

(2)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到与寄主建立稳定寄生关系为止,这一时期称为侵入期。

①侵入途径和方式病原物侵入寄主的途径因种类不同而异。

直接侵入:一部分真菌可以从健全的寄主表皮以主动的方式直接侵入,如树木根腐密环菌以根状菌素直接侵入。

自然孔口侵入:绝大多数真菌和细菌都可以通过植物体表的自然孔口如气孔、皮孔、水孔、密腺等以被动的方式侵入,如松针褐斑病从气孔、松树溃疡病从皮孔侵入。

伤口侵入:植物表面各种伤口如剪伤、虫伤、擦伤、落叶的叶痕等都是病原物侵入的门户。

一些病原细菌和许多寄生性较弱的真菌往往由伤口以被动的方式侵入,如立木腐朽和皮层腐烂病由伤口侵入。

另外,植物病毒侵染植物的唯一途径就是微伤口。

在病毒、细菌、真菌这三类主要病原物中,病毒和细菌都只能以被动的方式借助外力侵入寄主,只有真菌能以主动的方式直接侵入寄主植物。

此外植物病原线虫和寄生性植物在侵入过程中具有更明显的主动性。

②影响侵入的条件湿度对于侵入的影响最大,真菌除白粉菌外,孢子萌发的最低相对湿度都在80%以上,鞭毛菌的游动孢子和能动的细菌在最适于水滴中侵染。

温度主要是影响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速度。

在病害能够发生的季节里,温度一般能满足侵入要求,而湿度则变化较大,常常成为病害能否顺利侵入的限制因素。

(3)潜育期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直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称为潜育期。

现代农林技术与服务专业《病害循环讲稿修改》

现代农林技术与服务专业《病害循环讲稿修改》

病害循环讲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病害的循环,侵染性病害的发生,首先要有侵染来源,即病原物存在,再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播到植物。

因此,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即病害发生开展的周年循环,包括病害的活动期和休止期。

有人称作侵染循环。

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病害循环的特征拟定的。

病害循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以及病原物的传播。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实际上就是在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以后,病原物以何种存活方式和在何种存活场所度过寄主休眠期,并引起下季再度发病的问题。

一般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就是下一个生长季节病害初次侵染的来源。

病原物越冬越夏期间处于休眠状态,是其侵染循环中最薄弱的环节,加之潜育场所比拟固定集中,较易控制和消灭。

因此,掌握病原物的越冬越夏方式、场所和条件,对防治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而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大致有以下几种: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土壤、病株残体、肥料。

1.田间病株病株的存在,也是初侵染来源之一。

无论在多年生、两年生、或者一年生的作物中,各种病原物都可以其不同的方式,在田间正在生长的田间病株的体内或体外越冬或越夏。

两年生或多年生植物的病株不仅是当年的病原物来源,往往也是病原物休眠越冬的场所,如柑橘溃疡病、枝干锈病、溃疡病、根癌病等。

大白菜软腐病可以在田间生长的芜菁属寄主上越夏,冬季在窖藏的种菜上越冬。

此外,病原物还可在野生寄主和转主寄主上越冬越夏,所以,处理田间病株,清洁田园,铲除杂草等都是消灭病原物初侵染源、控制发病的重要措施。

2.种苗和其他繁殖材料菌核、菟丝子的种子线虫病的虫瘿等都可以混在种子内越冬越夏,还有不少病原物可以潜伏在苗木、接穗、块根、块茎等繁殖材料中越冬越夏,带病的种子、苗木、球茎、鳞茎、块根、接穗和其他繁殖材料,是病菌、病毒和植物菌原体等远距离传播和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病害循环医学

病害循环医学
⊙再侵染有无及多少与病程中的哪个时期关系密切?
3、再侵染的有无可以划分病害类型
(1)单病程病害, 如小麦黑穗病。 (2)多病程病害, 如马铃薯晚疫病。
第二节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一、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的概念 在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以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和存 活场所。 病原物渡过寄主休眠期而后引起下一季节的初次侵 染。
?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次侵染的 来源。
?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与某一特定地区的寄主生长 的季节性有关。
二、病原物的越夏或越冬方式
病原物有各种越夏或越冬的方式: 1. 休眠孢子: 如根肿病的 休眠孢子囊 、霜霉病的 卵
孢子、镰刀菌的厚垣孢子, 接合菌的接合孢子 进 行越夏或越冬。 这些休眠孢子贮藏的营养物质较 为丰富, 抵抗不良环境条件能力强。 2. 休眠菌丝体及菌核、菌索和子座: 如油菜菌核病。 3. 无性孢子 :如稻瘟病、玉米小斑病等。 4. 病原细菌或细菌团 ,如水稻白叶枯病。 5. 病毒、类病毒、植原体。 如CMV。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的概念
?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是指病害从前一 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 病的过程,有人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
? 各种植物病害的病害循环是不同的。
? 侵染性病害的延续发生,在一个地区应 具备哪些条件及环节?
二、 再侵染
1、再侵染的概念:
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产生新一代的孢子 或其它繁殖体,经传播后引起的侵染称再次侵 染.
2 、再侵染发生的几种情况: (1)有些病害 无再侵染 ;如小麦散黑穗.
(2)有再侵染,但对病害蔓延已无大的影响 .如 小麦赤霉病、粟白发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病害循环
1.解释下列名词和术语:病害循环、病原物的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初次侵染(primary infection):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再次侵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的寄主植物,称作再次侵染。

2.简介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不同,但是从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来说不外乎直接穿透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三种。

直接侵入是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侵入。

植物的许多自然孔口如气孔、排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许多真菌和细菌都是从自然孔口侵入的。

在自然孔口中,尤其是以气孔最为重要。

植物表面的各种损伤的伤口,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除去外因造成的机械损伤外,植物自身在生长过程中也可以造成—些病原物侵入的自然伤口,如叶片脱落后的叶痕和侧根穿过皮层时所形成的伤口等。

植物病毒的伤口侵入情况是比较持殊的,它需要有寄主细菌并不死亡的极轻微的伤口作为侵入细胞的途径。

3.谈谈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初次侵染来源)。

病原物有各种越夏或越冬的方式,如病原真菌,有的以侵染菌丝或休眠菌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有的可以休眠体(休眠孢子或休眠结构如菌核、子座等)在植物体内外存活;有的甚至可以在病株的残体和土壤中以腐生的方式生活。

病原细菌都可以在病株收获的种子、块茎和块根内越冬,有些可以在土壤中越冬,有的可以在昆虫体内或其它寄主植物上越冬;有些细菌虽然在土壤中不易长期成活,但若结成细菌团,或者存在于病残体中就能较长期存活。

病毒、类病毒、类菌原体大都只能在活着的介体动物或植物体内存在,但它们的寄主范围往往较广泛,因而可以在其它寄主植物体内越冬或越夏;有的也可以在种子、无性繁殖材料内存活。

线虫可以卵、各龄幼虫、成虫或胞囊的形态在土壤内或植物组织内外越冬或越夏。

4.试述各种病原物传播的方式和方法。

各种病原物传播的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真菌主要是以孢子随着气流和雨水传播;细菌多半是由雨水和昆虫传播;病毒则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种子可以由鸟类传播,也可随气流传播,少数可主动弹射传播;线虫的卵、卵囊和胞囊等一般都在土壤中或在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内、外,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人们的鞋靴、农具和牲畜的腿脚常常作近距离甚至远距离传播,含有线虫的苗木、种子、果实、茎秆和松树的原木、昆虫和某些生物介体都能传播线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