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阶级分析
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是一种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论,主要用于分析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地位、权力、资源分配等问题。
在社会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研究中,有助于揭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和阶级矛盾,从而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提供理论支持。
首先,阶级分析方法需要对社会中的不同阶级进行界定和分类。
在现代社会中,一般可以将社会阶级分为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
上层阶级通常拥有较多的财富和权力资源,担任社会的精英和决策者;中层阶级在社会中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拥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资源;下层阶级则通常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乏资源和权力,处于社会的边缘化位置。
通过对不同阶级的界定和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其次,阶级分析方法需要对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进行深入分析。
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斗争,通过对这些关系和互动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和阶级矛盾。
例如,上层阶级通过控制资源和权力,实现对中下层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中下层阶级则通过各种方式来争取自身的权益和利益。
通过对这些关系和互动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和社会变迁的动力机制。
最后,阶级分析方法需要对社会中的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进行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社会中的阶级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通过对社会中的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进行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同时,也可以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总之,阶级分析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阶级的界定和分类、对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的分析、对社会中的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揭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和社会变迁的动力机制,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一班 41301003 李自繁关键词:阶级分析方法新应用国际关系摘要:虽然当今时代的主题和任务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仍具有普遍的和长久的指导意义!新时期、新形势面前我们可以在深刻分析当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过去党在长期革命中取得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进行创新性的应运和发展,使过去的理论成果在新时期发挥新的作用!毛泽东在一九二六年做《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旨在论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和对象!从而认清真正可以团结的朋友和真正需要打击的敌人,将革命顺利进行到底!在当时这篇文章更注重于对国内阶级问题的分析上、更注重于解决国内矛盾!那么在新时期,我们可以将这个理论进行新的应运和发展,使它在新时期发挥新的作用。
如果将毛泽东在文章中提到的各阶级比作世界上不同种类的各个主权国家,通过对各个国家的深刻分析,从而明辨谁是我们可以真正团结的朋友,谁是我们需要共同防御的敌人!这样更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上取得积极主动的地位,使我国在国际上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写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
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
”他强调了认清朋友与敌人对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并且认为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在认不清敌友的情况下,取得革命胜利的例子!近代中国史上,就有不少例子!自1840年英国打开国门的将近100年间以来,堂堂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却遭受这列强的百般侵略和压迫,民族备受凌辱,军阀混战不已,人民在苦难中针扎!这是为什么呢?当时中国确实是落后,列强的船确实是坚固,炮确实是锐利,但清政府又真正的整顿军队,团结民众去抗击列强的有几回呢?若是说到团结民众应该是没有的。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动荡的时期,各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也随之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到现代社会,对中国各阶级的探索进行分析。
一、清朝末年1.地主阶级:清朝末年,地主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主要是维护自身利益。
他们通过向政府进贡、收买官员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利。
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机会,以保证自己的经济地位。
2.农民阶级:清朝末年,农民阶级的探索主要是反抗封建统治。
他们发动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义和团等。
他们希望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实现自由和平等。
3.商人阶级:清朝末年,商人阶级的探索主要是寻找商业机会。
他们通过与外国商人合作,扩大了对外贸易。
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商业领域,如银行业、保险业等。
二、民国时期1.地主阶级:民国时期,地主阶级的探索主要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他们通过参与政治、掌握经济命脉等方式,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利。
2.农民阶级:民国时期,农民阶级的探索主要是争取自己的权利。
他们通过参与政治、组织农民协会等方式,争取土地改革和农民权益。
3.工人阶级:民国时期,工人阶级的探索主要是争取劳动权益。
他们通过组织工会、罢工等方式,争取工资增加、工作条件改善等权益。
三、新中国成立后1.地主阶级:新中国成立后,地主阶级逐渐消失。
他们的探索主要是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寻找新的生存方式。
2.农民阶级:新中国成立后,农民阶级的探索主要是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他们通过加入合作社、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3.工人阶级: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的探索主要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他们通过参与生产、技术创新等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不断变化。
从清朝末年到现代社会,各阶级的探索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争取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当代政治正义话语霸权的超越——重返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经济-阶级分析之思

和渗透的领 域 , 其中, “ 知识 分子便 是统治集 团的 ‘ 代
理人 ’ ,所 行 使 的 是 社 会 霸 权 和政 治 统 治 的 下 级 职
能。” 】 因此 , 为利 益 而 战率 先 在 市 民社 会 展 开 , 它首
先表现 为“ 阐 释 的战 争 ” , 即 关 于 各 种 表 达 不 同 利 益 和 意 见 的话 语 论 说 的 战争 , 比如 , 关 于正 义 的话 语 斗
义往往认 为它的经济一 阶级分析 以集体 主体 凌驾于
个 体 主体 之 上 , 以抽 象 的 同一 性 消解 多元 个 体 差 异 ,
因而 ,它与 自由主义一样是现代性政治规划 的遗产
继 承 人 ,无法 在 回应 新 自由 主义 的 政 治 正 义论 时拥 有 有 效 的批 判力 。为 了走 出这 一 困境 , 他 们抛 弃 了现 代 性 政 治 规划 的 主体 性 原 则 , 告 别 了 马 克思 的经 济 一
获取其合法统治权利的手段 , 如果 说 , 强 制 的手 段仍 然 由政 治 国 家 执 行 的话 , 那么, 说 服 就是 在 市 民 社会 中完 成 的 。这 就 是 说 当代 资本 主 义统 治 的 霸权 存 在
人联合体” , 其本 身就是一种 “ 普世一体化 国家” 的构
想, 就是 一 种 道德 话 语 。 将马克思 的经济一 阶 级 分 析 看 作 是 经 济 还 原 论 的历 史 主 义 方 法 的 运用 ,是 当代 国外 马 克 思 主 义 批 评 唯 物 史 观 的 一种 基 本 理 路 , 其 基 本 理 由是 : 它 是 以 物 取 代 人 的 形 而上 学 ,是 以大 写 的我 取 代个 体 自我 的 本 质 主义 , 它是霸权 , 隐藏着对个体 主体的抹杀 , 是极 权 主 义 。如果 说 , 新 自由主 义 的政 治 正义 是 以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阶级话语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科研热词 阶级形成 阶级平等 重返阶级 回归马克思 制度正义 世界工厂
推荐指数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科研热词 莎士比亚 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暴风雨》
推荐指数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科研热词 多种形态 国家话语 传统渊源 五四文学
科研热词 民族主义 新女性 文化身份 摩登 影片 中国电影 革命历史小说 霍尔 阶级意识 阶级 银幕形象 郭沫若 身体经验 身体写作 资产阶级女性 话语建构 词概念 表意功能 莎士比亚 自然之子 经济拜物教 经济主义政治模式 组合模式 生存空间 生产关系 理论话语 波格丹诺夫 民族认同感 民族文学 权力垄断 权力关系 本质主义 更新 无阶级的意识 新生活运动 文化霸权 文化研究 文化政治 文化 故事 意识形态 性别 女权主义 女性自我 女性电影 女性形象 女性人物 女性主义 女作家 大众文化 后结构主义 历史现象学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政党话语体系 2 包容差异 2 代表性 2 代表力 2 革命经典文本 1 革命主体性 1 阶级斗争 1 阶级力量 1 身份政治 1 话语构成 1 话语实践 1 话语 1 艺术作品 1 电影艺术 1 生态文化 1 理论启迪价值 1 江南 1 构形模式 1 旱涝灾害 1 方法论价值 1 文学研究 1 文化政治 1 政治经济学批判 1 政治民主 1 政治想象 1 政府责任 1 接合 1 拉克劳 1 性别 1 微观文化政治 1 左翼电影 1 左翼文学 1 小城镇文学 1 奈格里 1 外国文学研究 1 外国文学新秩序 1 墨菲 1 后马克思主义 1 反话语 1 共产主义筹划 1 八十年代 1 人道主义和现代派文学论争 1 中国工人 1 "身体编码" 1 "底层写作"文本 1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季琦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季琦发表于 2010年02月26日 19:04 阅读(3730) 评论(11)分类:季言寄语一直想将13亿中国人口做一个分类整理,后来看到了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知道这样专业的活儿不要我干了,还是有人在琢磨着。
那好,我就借他的专业分类,阐述我的观点和看法,希望对汉庭,对中国的企业有些借鉴和作用。
我们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毛泽东对于阶级的分类。
在毛选第一卷里,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详细地阐述了他对于中国各阶级的分类思想,以后的中国革命和解放后的几次运动,都是基于这样的阶级分类(其实毛泽东后来的许多实践,都是年轻时思想的延伸)。
毛泽东将中国各阶层分为:地主和买办、中产阶级(民族资本家)、小资产阶级(相当于现在的白领和小企业主)、半无产阶级(以农民为主)、无产阶级(产业工人)、游民无产者(帮会、黑社会)。
他最后总结说:综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
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
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这就是中国革命对象的定义,也是为什么发动文革的思想根源。
这样的分类和意识形态影响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几代人。
所以说,对社会的分类和看法非常重要,不管是当初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干革命,还是我们当下的经济建设,如何正确地将中国13亿人口进行分类,并区别以对待,不单单是政治家的首要任务和社会专家的研究课题,也是我们企业家要认真考虑、正确对待的重大事情。
陆学艺的这份报告基于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数据统计,应该讲整个报告的数据是比较认真和可靠的,但对于问题的分析浅尝辄止,或角度和我们考虑的不同。
我将他的十大阶层和五大社会等级进行了更深入的联系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的图表:我们先从下层开始分析。
重返“八十年代”的另一种可能——《乡场上》与“按劳分配”原则的生机与危机

文学研究重返“八十年代"的另一种可能——《乡场上》与“按劳分配”原则的生机与危机林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D0062)擒l:小说(乡场上)为我们重新勾勒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所设想的新人究竟是~种怎样的形象提供了可能。
围绕小说主人公冯幺爸独具的财产权观念的辨析.以及由此带出的“按劳分配”问题的复活,可以考察80年代初期改革的动力及其自我理解的真实情况。
这种理解有别于关于∞年代的主流叙述.使我们有机会重探∞年代的历史复杂性一关键词:按劳分配;八十年代;‘乡场上>;财产权;改革笤12年u月.第u期■杭衍师范大学掌撮一杜会科学版一匝Z中圈分类号:12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缩号:1674—2338(2012)03—0046一079p一工cj o;罩笤njt i m¨a)A在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个人主义话语留存的革命理想主义,是不是低估了这个形象从J o与)曼o f工口j D N丁o c兴起的研究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聚内部瓦解‘社会主义新人’的力量?”[2】这两种说zo,j焦于1980年5月发表于《中国青年》上的署名潘法哪种更有道理,笔者在此暂且不论。
aI晓的一封来信:《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窄可以说,王钦的论述不仅揭示了潘晓的理性so^6一s c—雪J^蛊一c).Ⅳma j l v》(下文简称《潘晓来信》)。
有关《潘晓来经济人的一面,并且进一步讲述了潘晓如何为自信》的研究,目前有两类意见:一种认为,身处于己理性经济人的面目披上温情脉脉的面纱的过今天的我们仍然可以从《潘晓来信》中攫取理想程。
然而,上述说法(潘晓身上有个人主义与理主义的资源,潘晓是恰巧处于那个个人主义与集想主义的张力,或者潘晓是个人主义的肇始)未体主义缠绕的场域中可被救赎的对象,“顺将潘晓这一人物形象放人历史脉络之中.从而无承、转化此宝贵的理想主义激情,为此理想主义法历史性地回答潘晓的个人主义是如何在20世激情找到新的稳定的支点的同时,消化和吸收因纪80年代诞生,以及这一形象的变化在整个80 此理想主义的挫折所产生的强烈虚无感、幻灭感年代的历史进程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
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历史意义

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本书的研究,阐明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意义。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一部由李政道、李文芳、毛孝勇、王所组织的著作,其以社会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撰写,主要讨论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各种阶级间的关系和关联,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中国的社会结构复杂,阶级关系复杂。
在中国传统的游牧社会,整个社会可以分为农民阶层、经济中小资产阶级、官僚权贵阶层、政治财团阶层以及知识分子阶层等多个阶层,并且其中还包括户籍和社会隐藏的阶层分化。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还指出,社会革命以及社会改革及发展的过程中,社会阶层的分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阶层逐渐走向中产阶级,经济上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也得到迅速发展,僧侣、士绅和下层官僚也作为新出现的中产阶层出现,政治财团阶层以及知识分子阶层也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而户籍和社会隐藏的阶级分化则有所改善等等。
其次,《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对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分析也提出了比较详细的见解。
它分析指出,新兴的中产阶级以及其他阶级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而在这种矛盾冲突下,中产阶级更容易受到影响。
此外,它还指出,尽管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比以前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但在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方面,它们还有待获得应有的发展和提升。
最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对于中国社会主要阶级及其间关系的见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
它丰富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分析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结构,发现其中的矛盾和危机,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并因势利导,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一部有着重要意义的著作,它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见解,其对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以及如何应对社会的复杂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返阶级分析?——论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范式转换冯仕政【内容提要】针对近年来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学呼声的重返阶级分析主张,本文从阶级分析和分层研究两种范式的内在逻辑出发,结合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形势的变迁,回答了为什么要重返阶级分析的问题。
这个问题以前的讨论虽有涉及,但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本文认为,阶级分析和分层研究两大范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关于社会不平等的基本假设是冲突论的,认为社会不平等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权力强制的结果;而后者是功能论的,认为社会不平等是社会整体的需要和自由竞争的结果。
因此,前者更关注社会剥夺和集体抗争,后者更关注地位获得和“市场形势”。
鉴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社会形势日趋紧张,只有重新引入阶级分析视角,才能对中国社会不平等的结构和形成做出更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分析。
【关键词】阶级分析/分层研究/社会不平等/范式转换近年来,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分析范式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社会分层研究盛行近20年之后,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传统的阶级分析重新产生兴趣,甚至明确主张“回到马克思”(仇立平,2006)、“把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心”(沈原,2006)。
对这样一种理论倾向,我们不妨概括地称为“重返阶级分析”。
确实,尽管分层研究目前是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主导范式,但事实表明,由于其固有的理论局限,它难以对中国社会不平等演变过程中的新问题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如果不重新引入阶级分析视角,有关研究将缺乏足够的洞察力和前瞻性。
“重返阶级分析”主张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忧虑。
不过,比提出这个主张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澄清重返阶级分析的理由和途径,即为什么要重返阶级分析?怎样重返阶级分析?只有澄清这两个问题,所谓“重返阶级分析”才有实际内容和意义。
限于篇幅,本文集中讨论前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重返阶级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范式更迭之所以必要和可能,是因为不同范式在解释力上存在差异。
而解释力的差异来源于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是范式本身的解释逻辑,这个逻辑注定了它在解释力上的优势和局限;其次是社会形势的变化,这可能造成一个范式在解释力上的既定优势被削弱甚至丧失,不得不让位于其他范式。
基于以上认识,“为什么要重返阶级分析”的问题实际上可以转换为这样两个问题:第一,阶级分析和分层研究各自的解释逻辑及其在解释力上的优势和局限是什么?第二,中国社会形势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我们必须重返阶级分析?在这两个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回答第一个问题,因为它是回答第二个问题的逻辑基础,但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社会学界,包括那些主张重返阶级分析的学者,缺乏足够清晰和完整的认识。
正如后面的综述所表明的,有人认为,阶级分析不过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分层研究,两者没有本质差别;更为流行的看法是,阶级分析完全是一种鼓动革命的意识形态,不承认它是一种具有科学意义的分析范式;另有一些学者,虽然对两种范式的逻辑差异做了一些不失敏锐和深刻的分析,但总的来说显得凌乱而随意,逻辑不够严整。
鉴于这种状况,本文将把分析“分层研究”和“阶级分析”这两种范式的逻辑差异作为重点。
为此,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中范式转换的历史,以梳理中国社会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及其得失;接下来,第二部分从分层研究和阶级分析关于社会不平等的基本假设出发,剖析它们各自在理论兴趣、研究议题、价值立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反思中国社会学界在相关问题上的看法;第三部分将勾勒阶级分析和分层研究各自的历史发展,以具体展现和验证两种范式在解释逻辑上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将从中国社会形势变化的角度来考察重返阶级分析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最后,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一、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范式转换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在讨论目前为什么出现重返阶级分析取向之前,最好先回顾一下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以前是怎样放弃阶级分析,最近又是如何找回来的演化过程。
(一)从阶级分析到分层研究中国社会学自恢复重建以来,关于社会不平等的研究大体上有两次范式转换。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马克思传统的阶级分析转向韦伯传统的分层研究,特别是转向以布劳—邓肯模型为基础的地位获得研究,最终,分层研究全面取代阶级分析成为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主导范式。
众所周知,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阶级分析是中国学者理解所有时代和形式的社会不平等的唯一方法。
1978年以后,虽然国家政治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但阶级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仍然拥有国家意识形态传统和地位。
联系这样一种历史背景,我们不能不说这次范式转换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
第二次是最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分层研究的不足,不同形式地呼吁重返阶级分析。
这个过程目前才崭露头角,并且,由于本文开篇所指出的一些核心问题没有得到清晰的回答,今后的走向仍不明朗,是否构成一次范式转换有待观察。
如果有一天,阶级分析真的重新成为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主导范式,那无疑又是一次范式革命,但至少在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范式仍然是分层研究。
从阶级分析转向社会分层,再从社会分层返回阶级分析,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在范式选择的趋势上似乎经历了一个轮回。
那么,当年为什么要用分层研究代替阶级分析?现在为什么又要重返阶级分析?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对这个问题,当时社会学界只有简略的讨论。
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参见张宛丽,1990;张宛丽、戴建中,1988):第一种,也是最为温和的观点认为,应该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但作为一种改进,可以在阶级中划分阶层,再在阶层中划分利益群体,形成一个“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的三层次分析框架。
不过,这种观点也承认,西方社会分层理论“是以社会不平等为前提分析和认识社会阶层结构的,因而在阶层分析时有合理成分,可以借鉴”。
(张宛丽,1990)。
第二种观点激进一些,主张用韦伯的阶层概念取代马克思的阶级概念。
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属于经济范畴,而且强调阶级之间的斗争,因此只适用于那些阶级结构比较稳定,并且存在尖锐阶级对抗的社会;而韦伯的阶层概念是一个社会范畴,包括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等多种社会差别,强调社会整体的协调功能,揭示了社会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更适宜用来研究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平等。
同样激进的还有第三种观点,只是它提出的替代方案不同:不是用阶层,而是用利益集团或利益群体概念来取代阶级(包括阶层)概念。
第二、三两种观点之所以主张彻底放弃阶级分析,是因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在我国现阶段不适用或有局限性”(张宛丽,1990)。
所谓“不适用或有局限性”,包括:(1)阶级这个概念是与社会集团的对立性、对抗性相联系的,而在我国,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对抗性社会矛盾基本消失;(2)阶级分析方法以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划分阶级,这一点仅仅适用于私有制阶级社会,而我国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坚持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划分阶级已不符合实际;(3)改革以来出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不改变所有制性质,却产生了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沿用阶级分析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总之,“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是以揭示社会不平等现象为目标,而不是以揭露阶级剥削为目标;是以调和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矛盾为基点,而不是以推动阶级间的激烈对抗为基点”(张宛丽,1990),所以更适合分析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
第四种观点具有调和色彩,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和以韦伯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的阶层等概念在词义上是一致的,差别只在于操作性研究中的测量方式不同。
就中国社会学研究来说,最好“以实用为原则,采取多元的理论选择,用哪种理论研究社会阶级结构及社会分层而有利于我国社会结构优化,有利于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就采用哪种理论”(张宛丽,1990)。
从上述讨论来看,虽然仍有一些学者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但事实上,真正的争论焦点不在于要不要放弃阶级分析,而在于怎么放弃,即放弃之后用什么方法来取代的问题。
后来的事实已经表明,中国社会学一边倒地选择了分层研究。
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中一些较有影响的著作,比如《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李强,1993)、《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李培林主编,1995)、《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2002)、《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郑杭生,2004)等,虽然也使用“阶级”或“阶层”等名词,但分析范式已经是分层研究,而不是阶级分析。
1990年代中期,市场转型理论(Nee,1989)被介绍到中国以后,①分层研究进一步向更微观和更操作化的地位获得研究发展;借助于市场转型理论提供的理论辩题和研究策略,分层研究变得更加细致、严谨和规范(参见Bian,2002);与此同时,阶级分析视角却没有推出什么有影响力的作品。
(二)从分层研究返回阶级分析就在社会分层研究如日中天的时候,响起了重返阶级分析的呼声(参见仇立平,2006、2007;仇立平、顾辉,2007;李友梅等主编,2006;沈原,2006;孙立平,2008)。
为什么要重返阶级分析呢?从那些主张者的论述中可以梳理出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沈原(2006)认为,之所以要重返阶级分析,是因为阶级分析比分层研究能够更好地面对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真问题”。
所谓“真问题”是指,当前中国正处于“两次大转变交汇点”上,“其转型速度之快,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刻令人瞠目结舌”。
这样一种“大转变”不是“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的改变”,而是“整个社会的生计模式、基本的社会安排和社会框架以及阶级、阶层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和进行了重构”,而要“理解基本的社会安排、社会框架方面的变化,我们应当重新引入阶级这种能够反映宏观社会结构变化的视角”(沈原,2006)。
根据这种观点,社会转型规模之宏大构成是重返阶级分析最重要的理由。
第二种,仇立平等人(仇立平,2006,2007;仇立平、顾辉,2007)认为,“采取什么理论或标准来描述或划分社会分层,取决于研究者对‘社会’的认识或价值判断,即研究者认为‘社会’是处于稳定时期还是紧张时期”(仇立平,2006);如果认定处于稳定时期,就采用韦伯传统的阶层分析,反之则采用马克思传统的阶级分析。
当前之所以要重返阶级分析,“是因为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出现多种经济成分,资本的力量再次出现,犹如马克思所讲的资本将为自己强行开辟道路”(仇立平,2006)——这在仇立平看来属于“紧张时期”。
如是观之,选择什么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者的个人偏好。
仇立平(2006)还认为,社会分层有表层和深层两个结构,分层研究适于分析“表层结构”,即“谁得到了什么”,而阶级分析适于解释“深层结构”,即“是怎样得到的”的问题。
不难发现,与第一种观点(沈原,2006)相同,这种观点(仇立平,2006)也把社会变革作为重返阶级分析的理由;不同的是,第一种观点强调变革之“巨”,即规模之宏大,第二种观点则强调变革之“剧”,即所造成的社会局势之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