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述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是与职业健康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
职业卫生关注的是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保障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健康。
而职业医学则是致力于对劳动者进行健康评估和治疗,旨在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水平。
职业卫生的重要性职业卫生是保障劳动者健康的重要手段。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劳动者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和高风险环境,职业病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
职业卫生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并为劳动者提供保护和治疗。
职业卫生的主要任务职业卫生的主要任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病的监测和诊断:通过对工作环境和劳动者健康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和发生情况,并进行诊断和评估。
2.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通过改良和优化工作环境,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和传播,减少劳动者接触到有害物质的风险。
3.职业病防护设备的选用和使用: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职业防护设备,如口罩、防护眼镜等,保障他们的安全健康。
4.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通过开展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职业康复和复原:对于已经患有职业病的劳动者,提供及时的康复治疗和复原支持,帮助他们重返工作岗位。
职业医学的重要性职业医学在职业健康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为劳动者提供身体健康评估和医疗服务,及时发现和干预一些与职业有关的健康问题。
职业医学的目标是使劳动者保持良好的职业健康状态,减少因工作引起的健康损害。
职业医学的职责职业医学主要承担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责:1.职业健康检查和评估:对劳动者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和评估,发现潜在的职业健康问题,包括职业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2.职业疾病的诊疗:为劳动者提供职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服务,例如对某些职业病的特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和应用。
3.职业医学咨询和指导:为企业提供职业健康咨询和指导,包括对工作环境进行评估和改进建议,帮助企业制定职业健康管理策略。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1、健康工人效应:是指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工人,由于职业选择要求的影响,他们的身体素质原本明显优于未就业者。
2、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影响。
3、劳动条件:①生产工艺过程。
②劳动过程。
③生产环境。
4、职业性有害因素按来源分类: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⒈化学因素。
⒉物理因素。
⒊生物因素。
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⒈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
⒉精神性职业紧张。
⒊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⒋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⒌使用不合理工具。
⒍不良的生活方式。
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⒈自然环境中的因素。
⒉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
⒊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或不当管理所致环境污染。
5、职业性病损:①工伤②职业病③工作有关疾病④早期健康损害6、职业病的发病条件:⑴有害因素的性质。
⑵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
⑶个体的健康状况。
7、职业病的特点:⑴病因有特异性。
⑵病因大多可以检测。
⑶不同接触人群的发病特征不同。
⑷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
⑸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
8、新颁布的职业病名单分10类115种。
职业病的诊断:⑴职业史⑵现场调查⑶症状与体征⑷实验室检查9、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①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和损害。
②第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③第三级预防:康复疗法。
10、我国职业病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㈠职业病有害因素分布广、种类多、职业危害转嫁严重。
㈡“进城务工人员”和一些特殊人群职业卫生问题严重。
㈢职业紧张和心理障碍发生频率上升。
㈣职业伤害与职业卫生突发事件频发。
㈤职业安全、职业卫生和环境保护融合。
㈥新理论和新技术在职业卫生中的应用。
11、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噪声不应超过45dB;照明亮度一般应为500lx;温度夏季24~28℃,冬季19~22℃12、传统上用能消耗量或心率来划分劳动强度,一般分为三级:①中等强度作业。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发展史及内容

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medicine)
以前称职业病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的学科,是以 职业从事者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害因 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通过临床检查和 诊断方法,联系职业暴露的环境和条件的调查,综合 研究职业从事者健康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损害的程度及 其与职业性有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发生的职业病 与职业相关疾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 理。
20世纪:出现多种急、慢性化学中毒和职业肿瘤 等问题。
美国汉密尔顿(Hamilton,1896-1970)在1925年 出版《美国的工业中毒》,首次描述了火柴制造 工人黄磷中毒所致“磷毒性颌骨坏死”。
英国的亨特(1889-1976)在《Diseases of Occupation》中,十分强调医生了解 “环境”和“群体”的重要性,建议职 业病医生在询问病史时,要问“同一工 种其他工人是否有类似疾患”。
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内容
职业卫生学(occupational health)
以前称劳动卫生学,曾是一门独立的预防医学分支 学科,是以职业人群的作业环境为主要对象,研究职业 场所工作环境或条件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状况可能产生的 影响,从质和量两方面阐明职业场所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与职业从事者健康水平的关系,为保护职业从事者健康、 提高作业能力、改善工作条件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卫生要 求提供科学依据。
同义词:劳动卫生。
——《职业安全卫生术语》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发展过程
1、国外职业医学发展史 公元前460-377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
( Hippocrates) 第 一 个 认 识 到 铅 是 腹 绞 痛 原 因的人。
意 大 利 的 拉 马 兹 尼 ( Ramazzini,1633-1714 年 ) 于1700年出版了《论手工业者疾病》被誉为职 业医学之父。他回顾了中世纪各行各业所存在 的职业卫生问题,提出询问病史时必须问“从 事什么职业”,他首次描述了威尼斯制镜工人 汞中毒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知识点汇总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概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在控制职业有害因素,保护促进职业人群健康,治疗疾病方面一有机结合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执业从事者的健康。
1、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s ):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下限度,人体不能代偿而导致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的关系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主要发生于职业人群多数发生在普通人群有特异的病因多病因疾病职业暴露是最基本因素职业暴露是多种病因之一有立法意义,享受职业病待遇无③工伤(occupational injuries):是指工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职业有害因素,操作技术原因,设备原因,管理原因和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等所造成的工人的身体伤害,残疾甚至死亡。
2、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有特异性:只有在接触职业有害因素之后才可能发病,若控制这些因素后可以降低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
(2)病因大多可以检测: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致病,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3)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
(4)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但只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仍在接触人的健康。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加强预防。
3、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早期健康损害(1)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和损害,即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合理利用防护措施及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立法和有关标准、法规制定,以减少或消除工人接触的机会。
(2)二级预防:是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健康损害。
其主要手段是定期进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
(3)三级预防:对已经出现职业病或工伤的工人,给予积极治疗和促进康复的措施。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研究、预防和控制工作环境中的健康问题的学科。
职业卫生主要关注工作环境中的健康与疾病,包括工作环境的危险因素、职业病的防治、职工健康监护等;而职业医学更加注重将医学知识应用于职业卫生实践中,从而为职工提供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方面的服务。
下面将详细介绍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概念职业卫生是研究、预防、控制工作环境中的疾病和致残的学科,其目的是保障职工在工作环境中的健康与安全。
职业卫生研究的范围包括工作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职业病的防治、职工健康监护等。
职业医学是将医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职业健康管理和职业病防治实践中的学科。
职业医学的任务是通过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手段提供医疗服务,并参与职业卫生工作中的健康监测、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健康管理等各个环节。
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发展历程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研究与实践起源于19世纪末的工业化时期,工人在工作环境中面临着许多危险因素,如有害化学物质、高温、噪声等,从而引发了许多职业病。
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工人的健康和安全,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崛起的。
在20世纪初,职业病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国际上出现了第一个国际职业病学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工作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职业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得到了不断扩展和改进。
到了现代,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涉及到医学、生物学、工程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以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和职工群体等多个社会组织。
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内容1. 工作环境评价与监测:研究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如有害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对职工健康的影响,并通过监测、分析和评价来了解工作环境的危害程度。
2. 职业病防治:研究职业病的发生机制、诊断与防治方法,制定和实施职业病的防治措施,包括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职工的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等。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1、职业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直接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
2、职业流行病学是研究职业人群中职业有害因素、职业性损害、疾患和工伤出现的频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3、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产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4、刺激性气体(irritant gases):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机体以急性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气态物质。
5、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是指接触有害化学物劳动者生物材料(血、尿、呼出气等)中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或其引起生物反应的限量值。
6、职业环境监测:对职业从事者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
7、尘肺: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增生为主的全身体疾病。
8、砂肺(silicosis):由于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扯较高的粉尘引起。
9、硅酸盐肺(silicalosis): 由于长期吸人含有结合二氧化硅的粉尘如石棉、滑石、云母等引起。
10、炭尘肺(carbon pneumoconiosis) : 由于长期吸入煤、石墨、碳黑、活性炭等粉尘引起。
11、金屈尘肺(metallic pneumoconiosis) : 由于长期吸入某些致纤维化的金属粉尘如铝尘引起。
12、混合性尘肺(mixeddust pneumoconiosis) : 由于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和其他粉尘如煤尘等引起。
13、砂肺(silicosis):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silicondioxide,Si02)粉尘而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4、石棉肺(asbestosis):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石棉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5、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gases)是指被机体吸入后,可使氧(oxygen,02)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领域,旨在保护和促进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下面将对这两个领域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拓展。
1. 职业卫生 (Occupational Health):职业卫生是一门科学,研究和管理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健康问题。
它关注预防工作场所中的疾病和伤害,以及提高工作条件对员工的积极影响。
职业卫生包括评估和控制职业环境中的危害,监测工人的健康状况,提供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并开发改进工作场所的政策和实践。
2. 职业病 (Occupational Disease):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中的危害物质或工作方式引起的疾病。
这些危害物质包括化学物质、生物性因素、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常见的职业病包括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噪音致聋、职业性骨关节病等。
职业卫生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预防职业病的发生,通过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减少工人接触危害物质的风险。
3. 职业医学 (Occupational Medicine):职业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专业,关注工作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涉及到工作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诊断、治疗和预防与工作相关的疾病。
职业医学医生通常与职业卫生专家、工程师和人力资源人员合作,共同关注员工的健康和安全问题。
4. 职业康复 (Occupational Rehabilitation):职业康复是一种综合性的康复过程,旨在帮助受工作相关伤害或疾病影响的人恢复到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
它包括评估员工的工作能力、提供治疗和康复服务,以及协助员工逐步重返工作。
职业康复的目标是帮助受伤或患病员工恢复健康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5. 职业健康监护 (Occupational Health Surveillance):职业健康监护是通过定期的健康监测和评估来监测员工的健康状况和工作环境对其健康的影响。
这包括收集和分析工作场所的健康数据,例如疾病发病率、工伤统计和职业暴露数据。
职业医学与职业卫生(名解)

名解1、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对受到职业危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2、职业卫生:主要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为作业人员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3、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s):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的一类疾病。
4、静力作业: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
5、动力作业:在保持肌肉张力不变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的舒张,运用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肌肉等张性收缩。
6、职业工效学:以人为中心,研究人、机器设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实现人在生产劳动及其他活动中的健康、安全、舒适,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7、职业生物力学(Biomechanics):主要研究工作过程中人和机器设备间的力学关系,目的是提高工作能力并减少肌肉骨骼损伤的发生。
8、姿势负荷(posture load):站或坐时颈椎需要承担头部的负荷,腰椎需要承担腰以上躯体的负荷。
9、动力单元:由肌肉、骨骼、神经、血管等组成。
一个动力单元可完成简单的动作,两个以上的动力单元组合在一起称为动力链,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完成复杂动作。
10、生产性毒物/职业性毒物(Occupational Toxicant )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着的可能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11、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12、生物监测指标(生物标记物):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即生物标记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空气动力学直径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 的AED。
5.可吸入性粉尘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可呼吸性粉尘 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矽肺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混合性尘肺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硅酸盐肺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晚发型矽肺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尘细胞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分为三种类型:p(<2.5mm)、q(1.5-3.0mm)、r(3.0-10mm)。
17.石棉小体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沉积于石棉纤维所形成,铁反应呈阳性,一般长为30-50μm,粗2-5μm,金黄色,典型者呈哑铃状、鼓槌状,分节或念珠样结构,轴心为无色透明的石棉丝。
18.正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向人体发放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
19.负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表面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
20.高温作业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21.高温车间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23W/m3的车间称为热车间或高温车间。
22.干热作业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低。
如轧钢、铸造、陶瓷、火电等。
23.湿热作业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
如印染、造纸、矿井等。
24.夏季露天作业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受被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放出的热辐射作用,其作用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又易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25.热适应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26.热射病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
27.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
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清、体温多正常。
28.热衰竭由于高温作业,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厥。
一般起病急,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29.中暑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
30.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
31.稳态噪声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5dB的生产性噪声。
32.脉冲噪声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40dB的生产性噪声。
33.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音比较的方法,可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个频率相同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即绘出各种响度的等响曲线图。
34.响度级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联系声压和频率定出人耳对声音音响的主观感觉量。
35.声级为了准确评价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在进行声音测量时,所使用的声级计是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参考等响曲线,使用A、B、C、D几种计权网络,使用频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36.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37.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
38.听觉疲劳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可提高超过15-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
39.生理性听觉疲劳一般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成恢复,常以16小时为限,即在脱离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时间间隔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40.永久性听阈位移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提高。
41.噪声性耳聋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
42.爆震性耳聋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
43.振动频谱是将按频带大小测得的振动强度(加速度有效值)数据排列起来组成的图形。
44. 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作为人体接振强度的定量指标,是在频率计权和固定接振时间的原则下,计算加速度有效值。
45.运动病又名晕动病,是作业人员在车、船或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工作,由于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度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器官,而出现一系列急性反应性症状的总称。
46.局部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
47.振动性白指由局部振动所引起的手指的间歇性发白或发绀。
48.电离辐射当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 eV 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可导致机体的损伤的电离辐射。
49.非电离辐射当量子能量水平小于12 eV 时,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离辐射。
50.射频辐射指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离辐射,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
51.电光性眼炎波长为250-320nm 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和结膜上皮所吸收,引起的急性角膜结膜炎。
52.职业性肿瘤在作业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期的潜伏期而患的某种特定肿瘤。
53.职业性致癌因素能引起职业性肿瘤的致病因素。
54.确认致癌物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已有明确证据表明对人有致癌性的理化物质。
55.可疑致癌物分两种情况,一是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限。
二是动物致癌试验阳性,特别是与人类血缘相近的灵长类动物中致癌试验阳性,对人类致癌可能性大,但缺少对人类致癌的流学证据。
56.潜在致癌物在动物实验中已获得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表明对人类有致癌性。
57.接触评定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58.生物监测是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的组成部分,指定期地监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59.健康监护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的疾患的发生、发展。
60.职业流行病学是以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取有关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在人群、时间、空间的分布,分析接触与职业性损害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及预防措施的效果,找出职业性损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和预防职业性病损提供依据的学科。
6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是通过对工业毒理学测试、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
62.最高容许浓度是指工作地点空气中任何一次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均不得超过的浓度。
63.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指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不得超过的接触限值。
在此浓度下,几乎全部工人每天反复接触而不致产生有害效应。
64.短时间接触阈限值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
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要间隔60分钟。
同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亦不得超过。
65.上限值是指瞬时也不得超过的最高浓度。
66.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是按8小时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规定的容许浓度。
67.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
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要间隔60分钟。
同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亦不得超过。
68.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是研究劳动条件对生产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门科学。
69.生产性有害因素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及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又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70.职业性病损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统称职业性病损71.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损害,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72.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潜在疾病暴露,或加重已有病情;改善工作条件,该病可控制或缓解73.氧需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74.氧债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75.氧上限血液在1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76.静力作业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佛所进行的作业77.动力作业在肌肉等张性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运用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78.紧张因素使劳动者产生心理紧张的环境或条件79.紧张是在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能力之间的一种(可感受到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满足需求就可能引起相应的(可察觉的)功能性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