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昼夜长短计算

合集下载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如何通过公式计算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如何通过公式计算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如何通过公式计算昼夜长短受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些公式进行计算。

下面是一些基本的公式及其说明:
1.黄赤交角(ε)的计算:
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法线之间的角度。

它的大小影响了昼夜长短。

黄赤交角可以根据儒略日(以公元2000年1月1日中午12点为基准的连续计数天数)来计算。

公式:ε=23.4393°-0.013×t
其中,t为儒略日数。

2.太阳高度角(h)的计算:
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之间的角度,可以用来计算白天的持续时间。

它根据纬度(φ)和太阳赤纬(δ)来计算。

公式:cos(h) = sin(φ)×sin(δ) + cos(φ)×cos(δ)×cos(H)其中,H为当地太阳时角。

3.太阳赤纬(δ)的计算:
太阳赤纬是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倾斜角度,它也影响昼夜长短。

公式:δ = arcsin(0.3978×sin(0.9863×(N - 173)))
其中,N为儒略日数。

这些公式只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实际的昼夜长短还受到地球自转轴的摆动、大气折射等因素的影响,但可以作为简化计算的参考。

使用这些公式可以根据特定的日期和地点来计算昼夜长短。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昼夜长短的计算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昼夜长短的计算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昼夜长短的计算一、知识讲解昼夜长短的计算(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特点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日落时间-日出时间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

例如,30°N的昼长等于30°S的夜长,如右图。

二、例题分析1.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A.1/2 B.1/3 C.1/6 D.1/9答案D解析首先计算该日该时白昼的经度范围:地方时6:00所在经线向东到地方时18:00所在经线,即120°E向东到60°W,其中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120°E向东到160°E,跨经度40°,占全球的比例:40°/360°=1/9。

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下图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据此回答第5题。

2.科考队出发日P 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 地时,P 地当日的昼长约为( ) A .10小时 B .11小时 C .13小时 D .14小时答案 C解析 由题干可知,科学考察经历了两个月,出发时昼长为11小时,时间是2月21日,到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昼长是12小时,即一个月昼长增加了一个小时,由此推断,4月21日的昼长为13小时(符合北半球昼长于夜的特点)。

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通过公式计算

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通过公式计算

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通过公式计算?2007-06-23 07:49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12—(12—日出时间)×2=(日落—12)×2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公式计算见下1.晨昏圈和昼夜交替地球是个非透明的球体,阳光只能照亮它的一半。

阳光照射的半球为昼半球,该半球处于白昼状态;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该半球处于黑夜状态。

随着地球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在地表不断地移动着。

从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晨线;从昼半球到夜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昏线。

晨线和昏线都是半圆弧,二者构成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叫做晨昏圈(如图4-4)。

由于地球的自转,晨昏圈通过的地方,就是该地一天中的早晨或黄昏。

昼半球和夜半球是不断相互交替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

2.昼夜长短的计量晨昏圈一般都把地球的纬线分成两部分,即两个弧段。

位于昼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相对长度,决定着某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如图4-5)。

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若夜弧长于昼弧,则昼短夜长;若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某地昼弧和夜弧的变化,即昼夜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一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用α表示;二是太阳赤纬,用δ表示。

如图4-6所示,设某地纬度为α,该日太阳赤纬为δ,圆弧ABCD即为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轨迹。

当太阳处于A点时,太阳升出地平,也就是白昼的开始和黑夜的结束;当太阳处于B点时,即太阳上中天,当地此时是正午,白昼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当太阳处于C点时,太阳落入地平,也就是白昼的结束的黑夜的开始;当太阳处于D点时,即太阳下中天,当地此时为子夜。

所以,昼长实际上就是,太阳自出地平(A点)经上中天(B点),到落地平(C点)的时间间隔,它等于做周日视运动的太阳由B点运移到C点所需时间的两倍。

而太阳由B点运行到C点所需的时间,就是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

所以,昼长等于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的两倍。

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通过公式计算

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通过公式计算

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如何通过公式计算?2007-06-23 07:49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12—(12—日出时间)×2=(日落—12)×2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公式计算见下1.晨昏圈和昼夜交替地球是个非透明的球体,阳光只能照亮它的一半。

阳光照射的半球为昼半球,该半球处于白昼状态;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该半球处于黑夜状态。

随着地球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在地表不断地移动着。

从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晨线;从昼半球到夜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昏线。

晨线和昏线都是半圆弧,二者构成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叫做晨昏圈(如图4-4)。

由于地球的自转,晨昏圈通过的地方,就是该地一天中的早晨或黄昏。

昼半球和夜半球是不断相互交替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

2.昼夜长短的计量晨昏圈一般都把地球的纬线分成两部分,即两个弧段。

位于昼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相对长度,决定着某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如图4-5)。

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若夜弧长于昼弧,则昼短夜长;若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某地昼弧和夜弧的变化,即昼夜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一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用α表示;二是太阳赤纬,用δ表示。

如图4-6所示,设某地纬度为α,该日太阳赤纬为δ,圆弧ABCD即为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轨迹。

当太阳处于A点时,太阳升出地平,也就是白昼的开始和黑夜的结束;当太阳处于B点时,即太阳上中天,当地此时是正午,白昼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当太阳处于C点时,太阳落入地平,也就是白昼的结束的黑夜的开始;当太阳处于D点时,即太阳下中天,当地此时为子夜。

所以,昼长实际上就是,太阳自出地平(A点)经上中天(B点),到落地平(C点)的时间间隔,它等于做周日视运动的太阳由B点运移到C点所需时间的两倍。

而太阳由B点运行到C点所需的时间,就是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

所以,昼长等于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的两倍。

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夜长短的计算

极昼范围由极圈 向极点缩小

昼长<夜长

年圈扩大
向极点缩小
纬度越高夜越长 北半球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3课时 昼夜长短的计算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
1、方法一 看图计算法 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昼长=ABC昼弧

=(6×30)÷15=12h
例1、求A点的昼长 (8×30)÷15=16h
求D点的昼长 0小时
C
B
A
D
例2、求B点的昼长
18小时
求A点的昼长
15小时
求C点的昼长
24小时
0 A 30
B
C
N
2、方法二 已知日出和日落
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课堂小结:
(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 越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
直射点移向 的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3)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同一纬圈上,昼弧+夜弧=24小时
昼弧=夜弧,则昼夜等长
昼弧>夜弧,则昼长夜短 昼弧<夜弧,则昼短夜长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 会南北移动, 引起昼弧、夜 弧的长短变化,从而导致昼 夜长短的变化
纬度越高昼越长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

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变长,夜长变短 极昼范围变大
极昼范围最大
昼长变短,夜长变长 极昼范围变小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
夜最长
昼长变短,夜长变长 极夜范围变大
极夜范围最大
昼短夜长 昼长变长,夜长变短 极夜范围变小
9
2.
(2)、纬度变化
昼夏冬半半年年 夜((春秋分分-夏-冬至至-秋-春分分)) 长 短 的 变 化 规 律
北半球:昼长 > <夜长
00
D
300
600
A
C
1800
00
900
B
计算图中B、C、D点的昼长
10/13/2024
6
2.
昼 夜 长 短 的 变 化 规 律
10/13/2024
描述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N
➢比较昼长和夜长
S
➢观察昼长夜长变化
➢极昼极夜范围变化
7
刚好极昼/极夜的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N
思考:
刚好极昼、 极夜的纬度与太 阳直射点的纬度 有什么关系?
S
10/13/2024
8
2.
(1)随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
昼 夜 春分 长 短 的 夏至 变 化 秋分 规 律 冬至
10/13/2024
太阳直射

0° 23°26‘N
23°26‘ 23°26‘N 0°
0° 0° 23°26‘S
23°26‘S
23°26‘S

昼夜长短变化
昼夜等长
昼长夜短
昼最长
昼长夜短
1、昼夜长短的计算
(1)、据日出、日落时刻计算
上午
日落
0:00
日出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昼夜长短的计算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昼夜长短的计算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昼夜长短的计算一、知识讲解昼夜长短的计算(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特点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日落时间-日出时间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

例如,30°N的昼长等于30°S的夜长,如右图。

二、例题分析1.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A.1/2 B.1/3 C.1/6 D.1/9答案 D解析首先计算该日该时白昼的经度范围:地方时6:00所在经线向东到地方时18:00所在经线,即120°E向东到60°W,其中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120°E向东到160°E,跨经度40°,占全球的比例:40°/360°=1/9。

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下图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据此回答第5题。

2.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答案 C解析由题干可知,科学考察经历了两个月,出发时昼长为11小时,时间是2月21日,到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昼长是12小时,即一个月昼长增加了一个小时,由此推断,4月21日的昼长为13小时(符合北半球昼长于夜的特点)。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如何通过公式计算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如何通过公式计算

昼夜长短的计算⽅法如何通过公式计算地理中关于昼夜长短的题⽬有很多,那么,昼夜长短怎么计算呢?下⾯⼩编整理了⼀些相关信息,供⼤家参考!昼夜长短的计算⽅法有哪些三种⽅法⽅法1:⽐例法(1)在侧视⽇照图中,利⽤晨昏线分割的昼弧、夜弧的线段⽐例计算.(2)在俯视⽇照图中,利⽤晨昏线分割的昼弧、夜弧的弧度⽐例计算.⽅法2:⽇出⽇落时刻法(1)⽇出时刻=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2)昼长=(12-⽇出地⽅时)×2(3)⽇落时刻=当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4)昼长=(⽇落地⽅时-12)×2⽅法3:对称法(1)在同⼀天中,北半球某地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同纬度某地的夜长;南半球某地的昼长等于北半球同纬度某地的夜长.昼夜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决定地球上某地昼夜长短的因素有:季节、纬度.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

此时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南半球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时,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昼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

此时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1、春分指向夏⾄北半球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

南半球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

2、夏⾄指向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

南半球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

3、秋分指向冬⾄北半球昼短夜长。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夜最长昼最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昼夜长短 日照时间的长短是地球上冷热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某地日照时间长,就意味着可以接收较多的太阳辐射能量,就会热一些,反之则要冷一些。

决定日照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昼夜的长短变化。

1.晨昏圈和昼夜交替 地球是个非透明的球体,阳光只能照亮它的一半。

阳光照射的半球为昼半球,该半球处于白昼状态;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该半球处于黑夜状态。

随着地球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在地表不断地移动着。

从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晨线;从昼半球到夜半球的昼夜界线为昏线。

晨线和昏线都是半圆弧,二者构成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叫做晨昏圈(如图4-4)。

由于地球的自转,晨昏圈通过的地方,就是该地一天中的早晨或黄昏。

昼半球和夜半球是不断相互交替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

2.昼夜长短的计量 晨昏圈一般都把地球的纬线分成两部分,即两个弧段。

位于昼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那段纬线,称为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相对长度,决定着某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如图4-5)。

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若夜弧长于昼弧,则昼短夜长;若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某地昼弧和夜弧的变化,即昼夜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一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用表示;二是太阳赤纬,用δ表示。

如图4-6所示,设某地纬度为,该日太阳赤纬为δ,圆弧ABCD 即为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轨迹。

当太阳处于A点时,太阳升出地平,也就是白昼的开始和黑夜的结束;当太阳处于B点时,即太阳上中天,当地此时是正午,白昼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当太阳处于C点时,太阳落入地平,也就是白昼的结束的黑夜的开始;当太阳处于D点时,即太阳下中天,当地此时为子夜。

所以,昼长实际上就是,太阳自出地平(A 点)经上中天(B点),到落地平(C点)的时间间隔,它等于做周日视运动的太阳由B点运移到C点所需时间的两倍。

而太阳由B点运行到C 点所需的时间,就是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

所以,昼长等于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的两倍。

我们把太阳落地平时的时角,叫做半昼长。

通常选用T代表昼长,用t代表半昼长,则有T=2t。

由下图可见,t 密切。

根据球面三角学的原理,得到: cost=-tgδ·tg 这就是半昼长的计算公式。

在计算时,按照习惯,δ和都以北半球为正号,南半球为负号。

利用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任何地点、任何日期的白昼和黑夜的长夜。

例如,在北纬40°,立秋(太阳赤纬是16°19′),半昼长为:t=7小时18分52秒,昼长则为:T=14小时37分44秒。

由上述公式可知,第一,在同一时间,即δ为一定值时,t则随着而变化,即在一定时间内,昼夜长短随纬度的不同而不同;如果是个固定的值,即对一定的地点来说,则t随着δ的不同而变化,即在同一地点,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如果使得t>6小时,则T>12小时,即昼长夜短,必须使cost<0,则有: -tgδ·tg<0 要满足这个条件,必使δ、为同号。

因为,在北半球永远是正值,若使北半球昼长夜短,必须是δ取正值,即在天球上太阳运行于天赤道以北,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在南半球永远是负值,则其昼长夜短的条件是,δ取负值,即在天球上太阳运行于天赤道以南,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

第三,如果使得t<6小时,则T<12小时,即昼短夜长,必须使cost>0,则有: -tgδ·tg>0 要满足这个条件,必使δ、为异号。

同理可得,在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条件为δ必须取负值,则在天球上太阳运行于天赤道以南,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

在南半球昼短夜长的条件,则为δ必须取正值,此时在天球上太阳运行于天赤道以北,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半球。

3.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在同一日期,太阳赤纬可以看成是个常数,即δ是个固定值,则昼夜长短随纬度的不同而改变,即随着的变化而不同。

现将其变化的特征说明如下: 第一,在赤道上。

因为=0°,则有cost=0,于是t=90°,即半昼长为6小时,昼长为12小时。

这表明,在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不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

因为赤道是所有纬线中唯一的一个大圆,晨昏圈也是地球上的大圆,两者相交,在任何时刻都互相等分,各成两个180°的弧。

因此,不论什么季节,赤道上的昼弧和夜弧总是等长的,即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第二,在纬度=90°-δ的地方,则有: cost=-tgδ·tg(90°-δ) =-tgδ·ctgδ =-1 因此,t=180°,即半昼长为12小时,昼长为24小时。

该日当地24小时都是白昼。

这种昼长持续24小时的现象,称为极昼。

第三,在纬度=-(90°-δ)的地方,则有: cost=-tgδ·tg[-(90°-δ)] =tgδ·ctgδ =1 因此,t=0°,即半昼长和昼长均为0,该日当地24小时都是黑夜。

这种夜长持续24小时的现象,称为极夜。

应该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极昼、极夜现象都是发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现象,而不仅仅是某一条纬线上的现象。

因为太阳赤纬的变化范围为-23°26′~+23°26′,所以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为北纬66°34′至北极,和南纬66°34′至南极。

我们把北纬66°34′和南纬66°34′的纬线分别称为北极圈和南极圈。

另外,虽然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范围内,都有极昼、极夜现象,但是情况还是有所不同。

在极圈上,一年内极昼、极夜现象的日数分别只有1天(24小时),随着纬度的增高,极昼、极夜现象的日数将增多,在地球两极,除二分日太阳在地平圈上周日视运动之外,一年皆处于极昼和极夜之中,即半年极昼,半年极夜。

由此可见,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

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

4.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在同一地点,纬度是个常数。

因此,同一地点的昼夜长短,取决于太阳赤纬δ的变化情况,即昼夜长短随季节的不同而改变。

这种情况在中高纬地区更为明显,中纬地区的人们总结出这样的谚语:“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

这里所说的月份是指我国的农历而言。

如前所述,这种情况在赤道上是不存在的,赤道上始终是昼夜等长。

现将昼夜长短的变化特征说明如下: 大约在每年的3月21日,即春分时,太阳赤纬δ=0°,因此tgδ=0,不论纬度如何变化,cost=0,即t=90°。

也就是说,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从天球的角度来说,如图4-7,该日太阳的周日视运动轨迹与天赤道重合,被地平圈等分。

所以太阳在地平圈以上的运行时间与在地平圈以下的运行时间是相等的,各为12小时,如图4-8所示地球上的情况。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圈与经圈重合,把所有的纬圈都等分为两个180°的弧,所以各地昼夜等长。

春分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太阳赤纬在正值的范围内逐渐增大,则t的量值在北半球逐渐增加,白昼延长,黑夜缩短,极昼的范围从北极逐渐向南扩大。

南半球情况相反,昼在缩短,夜在延长,极夜的范围从南极逐渐向北扩大。

到了大约6月22日,即夏至日,这些情况达到了极端,太阳赤纬值极大,为23°26′,太阳直射点北移到北回归线,在北半球有昼夜交替的任何纬度,t均达到最大,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极昼的范围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处于极昼。

南半球情况相反,昼最短,夜最长;极夜的范围最大,南极圈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均处于极夜。

如图4-9,从天球的角度来讲,夏至日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与天赤道向北偏离最远,不被地平圈等分,太阳在地平圈以上运行时间长于在地平圈以下的运行时间,两者相差最多,昼最长,夜最短。

由图4-10所示,夏至日地球上的情况,此时太阳直射点移到北回归线上,晨昏圈通过北纬66°34′和南纬66°34′,北半球昼弧达到最长,夜弧减至最短,北极圈以北完全处于昼半球;南半球昼弧最短,夜弧最长,南极圈以南完全处于夜半球。

夏至之后,太阳赤纬δ逐渐减小,太阳直射点自北回归线开始南移。

虽然北半球仍是昼长于夜,但是昼夜长短之差逐渐变小,北半球极昼的范围逐渐缩小;南半球昼渐延长,夜渐缩短,极夜的范围逐渐缩小。

到了大约9月23日,即秋分日,太阳赤纬δ=0°,太阳直射点又移到了赤道上,昼夜状况与春分日完全相同,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秋分之后,太阳在天赤道以南运行,太阳赤纬δ<0°,太阳直射点移到了南半球。

在北半球,t逐渐减小,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其范围逐渐扩大;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其范围也逐渐扩大。

这种情况可一直持续到大约12月23日,即冬至日。

此时,太阳赤纬达到最小值,即δ=23°26′,太阳直射点移到了最南的纬度,即南回归线上。

这时,北半球有昼夜交替的任何纬度上,t均达到最小,昼最短,夜最长,极夜的范围也最大,北极圈以北地区均处于极夜。

南半球相反,昼最长,夜最短,极昼的范围最大,南极圈以南地区均处于极昼。

如图4-11所示,冬至日北纬的情况。

该日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与天赤道向南偏离最远,太阳在地平圈以上运行时间短于在地平圈以下运行时间,两者相差最多,昼最短,夜最长。

由图4-12可见,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晨昏圈通过北纬66°34′和南纬66°34′,北半球昼弧最短,夜弧最长,北极圈以北完全处于极夜状态。

南半球昼弧最长,夜弧最短,南极圈以南完全处于极昼状态。

冬至以后,太阳赤纬δ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到春分时,太阳赤纬δ又变为0°,太阳直射点又回到了赤道,全球 又出现了昼夜平分的现象。

如此循环返复,昼夜长短就是这样以回归年为周期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着。

由此可见,造成昼夜长短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的移动,而这种移动是因为太阳赤纬(δ)在-23°26′~+23°26′之间,呈周期性地变化,也就是太阳的回归运动造成的。

5.影响昼夜长短的其它因素 上述关于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变化,是一种理论上的结论,它是在“理想状况下”的产物,即地球是个正球体、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地表没有大气对于太阳光的折射作用,并且地表各地点无海拔高度的差异,昼长以太阳中心升落地平的时间来计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